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继承法律关系主体

论继承法律关系主体

论继承法律关系主体
论继承法律关系主体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201103)批次说明:批次填写论文写作的批次

论继承法律关系主体

一、对继承法律关系主体的界定

(一)继承法律关系的概念

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中,作为准入资格的制度,法律关系主体是首先要关注的,其意指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因为“契约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意志自由的载体。只有交换主体拥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的自由,并且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交换意愿,成为相互离异的独立的主体,商品交换才能得以发生。”[1]法律主体主要有自然人、法人。

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的处于自然状态的人。自然人要获得法律准人资格,必须具备两个能力即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的,是一种可能性权利,要将权利由可能转变成现实,必须要由自然人的行为。《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三大段。

法人是与自然人相对应的民事主体。《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从证据学角度上讲,一个单位要认定为企业法人必须提供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执照上注明了该法人的名称、场所、法人代表、经营范围、成立时间等法人重要事项,是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定判断依据。

继承法律关系属于民法的范畴。在民法中,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换句话说,当社会关系被民法调整时,便形成一种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而这种权利和义务又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从而形成了拘束双方当事人的民事法律关系。民法正是通过民事法律关系实现其对社会关系调整的职能的。总之,继承法律关系是指有继承法规范调整的因公民死亡而发生的继承人与其他人之间在财产继承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继承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是因公民死亡而发生的法律关系,也是财产继承上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二)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规范调整所产生的特殊社会关系的参与者、法律权利的享有者和法律义务的承担者,是一切法律行为的承载者,其资格与效力的认定直接关系到行为的后果。因此,在司法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确立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一般依据是法律关系理论。在历史上,法律关系的观念最早来源于罗马私法的“债”的概念,但是,直到19世纪中后期,严格意义上的法理学著作和教科书出现后,法律关系的一般理论才在大陆法系国家(主要是德国和法国)得以形成。该理论在苏联法学中获得重大发展,成为苏联法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我国当前的法律关系理论便主要来自苏联。[2]我们确定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特定的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领域;然后,分析该领域各种“个体化的社会联系”中法律权利的享有、法律义务的承担状况。凡是在特定领域中实际有可能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参与者,便具有该领域的法律关系主体资格。二、关于继承法律关系主体的立法现状

(一)国外立法例

国外继承立法对法定继承人范围的规定对于法定继承人范围的规定,各国继承立法都有其各自的

特点。[3]《法国民法典》规定法定继承人范围,即继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被继承人子女及其直系卑亲属。这些继承人,不分长幼及男女,也不论是否出于同一婚姻,都可继承其父母、祖父母或者他直系卑亲属的遗产。被继承人的任何直系卑亲属均可代位继承,无代数限制。、被继承人的直系尊亲属。在这种继承关系中,法定继承人继页6 共页1 第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201103)批次说明:批次填写论文写作的批次

承遗产时,亲等最近的尊亲属权利在先,如被继承人的父母在由其父母享有继承权优先,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继承权利则被排除。继承法律关系主体继承死者遗产时不受代数限制。其他六亲等以内的旁系亲属,如伯父母、叔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姨父母、侄子女、甥子女等。在被继承人有能力立遗嘱,也未被剥夺公民权时,其十二亲等以内的旁系亲属都有继承权。在法律认可的前提下,非婚生子女与其父母及其他直系尊亲属、兄弟姐妹和旁系亲属都相互拥有继承权。被继承人的配偶只有在被继承人未遗留享有继承权的亲属或只遗留除兄弟姐妹或他们直系卑亲属

以外的旁系亲属时,才有资格成为法定继承人。[4]《德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有直系卑血亲父母及其直系卑血亲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血系曾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血系高祖父母及其直

系卑血亲配偶。《瑞士民法典》第一条明确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被继承人的直系卑血亲父母及其直系卑血亲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血亲、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及其直系卑血亲配偶国家。[5]前苏联的《苏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被继承人的子女包括养子女及被继承人死亡后出生的子女被继承人的生存配偶被继承人的父母包括养父母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被继承人

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在被继承人生前受其扶养不少于一年的无劳动能力人。《保加利亚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被继承人的子女被继承人的父母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配偶。[6]《日本民法典》规定法定继承人为被继承人的直系卑亲属被继承人的直系尊亲属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配偶。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国法律对法定继承人范围,主要采取两种标准来划分继承人范围。亲属继承无限制标准。采用这种标准来划定法定继承人范围,会使法定继承人范围宽泛。法国和德国就是采用这科,标准划分的。如法国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不仅包括子女及直系卑血亲直系尊血亲配偶,还包括旁系亲属十二亲等以内。又如德国民法典规定,配偶直系血亲、旁系血亲都为继承人,而不受亲等的限制。由此可见按照该法律规定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亲属限制标准。采取这种划分标准来确定法定继承人的国家,只限于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为法定继承人。例如《瑞士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仅限于配偶、直系血亲卑亲属、父母及其直系卑亲属、祖父母及其直系卑亲属,曾祖父母仅有用益权。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这种划分标准,但对旁系血亲的亲等限定范围规定上存在差异。《日本民法典》规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为直系卑血亲、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而年的《苏俄民法典》除规定了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外,还规定“在死亡人生前扶养不少于一年的无劳动能力的人也为法定继承人。”可见采取亲属限制划分法定继承人标准的国家,其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相对而言是较窄的。

(二)我国立法现状

我国继承法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的规定我国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人范围,仅限于近亲属。其法定继承人的确认采取“亲属继承限制标准”。我国《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外孙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另外,丧偶儿媳或丧偶女婿,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也应成为法定继承人。配偶是指被继承死亡时与被继承人保持合法婚姻关系的人,配偶间的继承权是基于婚姻效力而发生的,是以夫妻之间人身关系的存在为基础的。因此对已经离异的“夫妻”因为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和基于此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人身关系己经不负存在则相互之间没有继承权。对于非法同居、妍居,则因为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婚姻关系,当然没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配偶的继承权认定,可能涉及以

下几个主要问题、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双方的继承权问题。如果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的名义共同生活,且符合事实婚姻的有关规定,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有权以配偶的身份作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如果不符合事实婚姻的条件,一方死亡时,则生存一方不得以配偶的身份取得继承权。但双方共同生活时间较长,而且生存一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或者生存一方对被继页6 共页2 第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201103)批次说明:批次填写论文写作的批次

承人扶养较多的,均可分得适当遗产。男女双方虽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但尚未共同生活,一方死亡时另一方的继承权问题。法律上对夫妻关系的认定根据,主要是看男女双方是否履行了结婚登记手续,即领取结婚证这一法律事实是否存在。如果男女双方履行了登记手续,法律上即承认其为合法婚姻,反之则不承认。男女双方登记结婚后,虽然没有共同生活,但法律上彼此已有了合法的夫妻关系。因此,一方死亡时,生存一方有权以配偶的身份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夫妻一方的离婚诉讼过程中或离婚判决生效前死亡时的继承权问题。夫妻双方任何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在离婚诉讼过程中,或者在法院已经作出离婚判决,但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之前,应当认为夫妻双方仍然存在合法的夫妻关系。如果在此期间一方死亡,则另一方仍视为其配偶,享有继承对方遗产的继承权。《婚姻法》颁布之前一夫多妻家庭中的继承权问题。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纳妾。对于任何重婚形式在刑法中均规定为犯罪,在民法上,视为违法婚姻,而不存在互为配偶关系。处于重婚状态下的男女双方,一方死亡时,另一方不得以配偶的身份享有继承权。但是对于我国《婚姻法》颁布之前形成的一夫多妻家庭制是当时法律所允许的。在这种特殊的婚姻关系中,我们认为丈夫与妻妾具有同等的夫妻权利义务关系。当丈夫或妻、妾死亡时,对方都有权以配偶身份继承死者的遗产。但如果妻、妾之间并不是法律上所指的配偶关系,当然无权继承对方的遗产。但如果妻妾共同生活时间较长,彼此间形成了事实上的扶养关系,当妻、妾一方死亡时,则可按照《继承法》第条的规定,分给生存方适当的遗产。子女是父母的血缘关系最近的晚辈直系血亲。我国《继承法》第条规定“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婚生子女是指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育的子女。婚生子女无论是随父姓还是随母姓,无论是结婚与否,也不论是男是女,均有权继承父母遗产。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育的子女。我国继承法第条明确规定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有平等的继承权。其道理是非婚生子女虽然是没有合法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育的,但是非婚生子女本身对这样的事实并无过错,他们是无辜的,过错出于他们父母身上。因此,非婚生子女不仅有权继承其母亲的遗产,同时也有权继承其生父的遗产,无论其生父是否认领该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是指因收养关系成立而与养父母之间形成父母子女关系的子女。收养关系成立后,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拟制的血亲关系。养子女于收养关系成立后,其与生父母的父母子女之间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解除。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养子女既赡养养父母,又对生父母扶养较多,那么养子女既应依《继承法》第条规定继承养父母的遗产,又可依继承法第条的规定,可分得生父母适当的遗产。另外,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把养子女与“过继子”区分开来。当前,我国仍存在“过继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继子”与过继父母根本不曾共同生活过,而只是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立嗣的产物。这种与死者毫无扶养关系的“过继子'夕、“嗣子”我国法律是不承认其对死者遗产的继承权,即不承认其是死者的法定继承人。另一种是在收养法颁布前“过继”的过继子,其与养父母之间确实长期共同生活,并以父母子女相称,并相互扶养,这种事实上的收养关系的建立,法律上应承认其继承权。但在这种情况下,是养子女的继承,而不是“过继子”的继承。、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继子女是指妻与前夫或夫与前妻所生的子女。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是一种拟制血亲关系,是因父母一方死亡而另一方再婚或者双方离婚后再结婚而形成的一种亲属关系。但与养父母与养

子女之间的拟制血亲关系不同,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因收养而成立的,继子女与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也不能因其再结婚而消灭,因此继子女与养子女在法律上的地位是有所差别的。主要体现在一继父母的遗产并不是所有的继子女都享有继承权。我国《继承法》第条规定作为法定继承人的子女中包括继子女,但强调是“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因此,我们可理解为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有权继承继父母的遗产没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无权继承继父母的遗产。那么有无扶养关系是决定继子女对继父母是否享法定继承权的重要依据。这里讲页6 共页3 第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201103)批次说明:批次填写论文写作的批次

的扶养关系,一是指继子女或继父母一方对另一方予以扶养的事实存在,就认定双方之间有扶养关系。而不是仅指子女扶养过继父母,也不是指继子女受过继父母的扶养并赡养继父母。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都有权继承生父母的遗产。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继承继父母的遗产并不影响其对生父母的遗产继承权。因此,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在继承了继父母的遗产后,仍有权继承生父母的遗产反之,有扶养关系继子女在继承生父母的遗产后,则仍有权继承继父母的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具有“双重继承权”。父母。父母是子女血缘关系最近的直系尊亲属。继承法第条规定,父母是法定继承人。同时又明确规定“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生父母。生父母对其亲生子女的遗产有继承权,不论该子女是否为婚生子女,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但亲子女由他人合法收养后,生父母则无遗产继承权,而不管生父母是否受过该子女的扶养。生父母对非婚生子女的继承权问题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生父母直接抚养教育非婚生子女或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暂代的抚养非婚生子女的情况下生父母有权继承其非婚生子女遗产。”生父母之所以是子女的法定继承人是依据相互间的血缘关系确定的,并不以生父母是否抚育过子女为条件,非婚生子女未与他人建立合法的收养关系,则生父母就对非婚生子女享有法定的遗产继承权。至于父母因遗弃子女等原因丧失继承权,则属于另一范围问题。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的养父母子女关系,是由收养关系的成立而确立的。养子女有权继承养父母的遗产,养父母也是养子女的法定继承人,但我们应注意,养父母子女的权利义务是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确定的。所以,也可因收养关系的解除而消灭。可以讲在养子女死亡前己经解除收养关系的,不管解除收养关系的原因是否符合人情世理,也不管被收养人解除收养关系后是否与生父母恢复父母子女关系,收养人均无权继承其遗产。继父母与继子女的法定继承关系是由相互间是否实际形成扶养关系决定的,而不是由继子女与其生父母的关系决定的,如果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已经形成了扶养关系,继父母有权继承继子女的遗产如果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未形成实际的抚养关系,则继父母无权成为继子女的法定继承人。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是最近的旁系血亲,依照我国继承法规定,作为法定继承人的兄弟姐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全血缘与半血缘兄弟姐妹。全血缘的兄弟姐妹,是指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又称同胞兄弟姐妹。全血缘的兄弟姐妹在世界各国的民法典和继承法均毫无例外地规定,他们相互之间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半血缘兄弟姐妹,是指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是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被收养人与收养人的亲生子女之间的亲属关系。养兄弟姐妹是一种拟制的旁系血亲关系。依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养兄弟姐妹与同胞兄弟姐妹这间的法律地位一样,相互之间都有继承遗产的权利。但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被抚养人与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相互间不能继承遗产。若收养关系解除,则被收养人与养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则解除,相互间没有继承权,而与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否恢复,则影响他与亲生兄弟姐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只有父母子女关系的合法确立,解除抚养关系的人才能恢复亲兄弟姐妹之间的继承权。继兄弟姐妹是异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由于生父母一方死亡后再婚或者生父母离异后再结婚而形成的法律拟制的旁系血亲关系。继兄弟姐妹之间并不存在血缘关系,他们之间并不当然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依照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继兄弟姐妹之间只有存在扶养关系,才有相互

继承对方遗产的权利。可见,继兄弟姐妹之间继承遗产的权利是基于扶养关系而确立的,而与是否继承了亲兄弟姐妹的遗产无关。因此,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之间可以相互继承对方的遗产,同时也不排斥继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继承遗产后,再继承亲兄弟姐妹遗产的行为。祖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孙子女、外孙子女的直系尊亲属,他们之间是除了父母子女关系以外最近的直系血亲。我国婚姻法规定,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己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由此可见,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页6 共页4 第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201103)批次说明:批次填写论文写作的批次

女、外孙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在家庭关系中具有同兄弟姐妹近似的权利义务。因此将祖父母、外祖父母列为法定继承人是符合情理的,这样做,会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团结,会充分发挥家庭的职能作用。同时也符合中华民族的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有利于社会健康、稳定、有序、文明地向前发展。应当说明的是,我国法律所规定祖父母、外祖母作为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法定继承人时,其范围即包括生祖父母和生外祖父母,而且还包括养祖父母和养外祖父母,以及形成实际扶养关系的继祖父母和继外祖父母。

三、关于继承法律关系主体的存在的问题

《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有: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代被继承人子女位继承,属第一顺序。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目前乃至相当长时期的主要家庭形式,极易产生没有上述法定继承人的情形。依有关规定,在无遗嘱又无上述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遗产即成为“绝产”,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这与我们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的立法趋势不符,有损于与被继承人有血缘关系或扶养关系的其他人的利益,更不利于人们发挥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的这种立法安排使法定继承制度承载了过多的“养老育幼”的社会保障功能。而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比较完善,法定继承制度也应从社会保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还法定继承一个本来面目正是当前完善法定继承制度的当务之急。意思自治是私法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法定继承上也应当最大可能地尊重被继承人的意愿。现有的关于法定继承人的规定与被继承人意愿的冲突日益显露。配偶的继承地位应该进一步加强婚姻关系是现代家庭中最主要的亲属关系,其他亲属关系都因婚姻关系的形成而产生。在稳定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无论在感情还是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强的依赖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夫妻彼此照顾,互相帮助的程度日愈加强。一方通常希望死亡后将财产留给对方。我国《继承法》将配偶与子女和父母同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显然也注意到了配偶的重要性,但对于配偶特殊地位的保护不够,也不能很好地平衡配偶与被继承人的血亲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不固定配偶的继承顺序,将其列为特殊继承人将很好地协调配偶利益和被继承人血亲利益的关系,从而也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继承人的意愿。大部分将配偶的继承地位特殊化的国家都规定配偶继承份额的多少视其与哪一顺序的继承人共同参与继承,与顺序越靠后的继承人一同继承,配偶的应继份额越大。

四、对继承法律关系主体的立法建议

(一)取消因扶养关系形成法定继承主体的对象

1.丧偶女婿、丧偶儿媳不应为法定继承人。我国《继承法》第12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这样,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就有可能成为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虽然有“尽了主要赡养义务”这样的条件限制,但建议取消此条规定。[7]

儿媳和女婿无论是否丧偶都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通过立法来规范本属道德范畴的问题不科学。

其次,在被继承人无负有法定义务的赡养人时,被继承人生前的赡养可以通过遗赠扶养协议等途径解决。为了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可以作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适当分得遗产人。

2.继父母子女之间的继承权应取消。继父母子女之间属于姻亲关系,具有不稳定性。继父母子女之间极易出现权利义务的不对等。离婚和再婚现象日益增多,继父母子女关系也更加复杂,去除继父母子女间的继承权的有关规定可以简化继承关系。

(二)明确规定配偶的先取权

从现代继承法的发展来看,配偶的继承地位有普遍得到加强的趋势。近期,有些国家还通过修改法律,进一步提高配偶的法定应继份。[8]如日本1980年(昭和55年)对民法的修改大幅度提高了配偶的应继份:配偶与直系卑血亲共同继承时,应继份从遗产页6 共页5 第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教部)//本科毕业论文//(201103)批次说明:批次填写论文写作的批次

的1/3提高到1/2;配偶与直系尊血亲共同继承时,应继份从遗产的1/2提高到2/3;与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共同继承时应继份从遗产的2/3提高到3/4,其立法目的在于保障生存配偶不因配偶一方死亡而生活受较大的影响,使其能够继续保持其一贯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借鉴外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立法经验,在未来的民法典继承编中作如下规定:配偶与第一顺序继承人共同继承时,应提高其应继份额,以遗产的1/2为宜;与第二顺序继承人共同继承时,其应继份为遗产的2/3;无第一和第二顺序继承人时,配偶取得全部遗产。配偶对遗产中供家庭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享有先取权;对遗产中其居住的房屋享有用益权,直至其死亡时为止。立法上作如是规定之后,配偶的继承地位将较现行继承法有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夫妻关系对于每一个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无论在精神生活方面,还是经济生活方面,夫妻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是任何其他关系,包括父母子女关系所不能比拟的。一方事业的成功和财产的积累,离不开对方的帮助和支持。因此,近几十年来,各国立法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配偶的继承地位。我国继承法若作此种修改,则不仅符合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我国法学界和一般群众也会拍手称快。

(三)增加孙子女、外孙子女应为法定继承主体

我国继承法未直接将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列为法定继承人,但设立了代位继承制度,使得当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其直系晚辈血亲可以代位继承。外孙子女和孙子女通过代位继承即处于第一继承顺序,继承其父或母的“应得”份额。将属于同一亲系的(外)孙子女、其他直系卑血亲与子女列于同一继承顺序,亲等近者优先。前亲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后亲等代位继承(无论前亲等是否丧失继承权)。

(四)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适当扩大

为更好地保护私有财产和尊重被继承人意愿,应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适当扩大,并对继承人顺序进行调整。建议将子女的直系卑血亲和兄弟姐妹的直系卑血亲纳入法定继承人范围。子女及其直系卑血亲为第一顺序,父母为第二顺序。这既符合我国传统和民间习惯,又符合被继承人意愿,也与国际立法通例一致。受民族传统习惯的影响,在我国历来直系卑血亲都优先于直系尊血亲和旁系血亲继承。即使在1985年《继承法》实施后,晚辈直系血亲存在的时候,父母往往也不参与遗产的分割,这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立法例,符合继承遗产向下传承的功能。山东大学王丽萍教授在山东省民间继承习惯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显示“子女的比例显然高于父母,说明了更多的人愿意把自己的遗产留给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这些数据分别为:儿子54.4% ,女儿49.5%,父亲39.6%,母亲38.3%。同样的道理,兄弟姐妹及其直系卑血亲应当优先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综上所述,建议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为:子女及其直系卑血亲(亲等近者优先,前亲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后亲等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份额以前亲等应继承份额为限);父母;兄弟姐妹及

其直系卑血亲;祖父母,外祖父母。配偶无固定继承,可与任一顺序继承人一同继承。配偶与第一和第二顺序共同继承时,与其他继承人份额均等;与第三和第四顺序共同继承时,至少继承遗产的一半。养父母子女为拟制血亲,互有继承权。继亲之间无继承权。法定继承制度关系到无数家庭,是继承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对这一制度的修改和完善应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和吸收学界理论的同时,考虑我国继承传统和民间继承习惯,并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出现的新变化,在现有配套体制允许的情况下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杨立新、朱呈义著《继承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王勇飞、张责成著《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1992年

[3] [4] [5] [6]党照辉著《中外法定继承制度比较研究》,2002年

[7]谷景志著《论配偶的法律地位》2005年

[8]李雪著《对我国法定制度的思考》2009年

页6 共页6 第

法律关系

第五章法律关系 由杭州小保姆受百万遗赠案件中的法律关系引出本章内容: 杭州叶老先生是一名裱画师,2000年去世后留下一大笔遗产,价值达百万元,叶先生先后留下两份遗嘱,一份自书遗嘱,一份公证遗嘱,均表示去世后将自己的财产赠与小保姆,叶老先生去世后,两个女儿将其父的画拿走,小保姆向法院起诉,要求全部财产遗赠给自己。两审法院皆判小保姆胜诉,老画师的遗嘱合法有效。 第一节法律关系概述 一、概念 法律关系是依法存在的,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在历史上,法律关系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罗马法之法锁(法律的锁链)。法锁的观念形象地描述了债作为私法关系存在的约束性和客观强制性,为近代法律关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法律关系是由19世纪历史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在《当代罗马法体系》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法律关系最初被用在私法领域,随着法律与法学的发展,已成为法理学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法律关系属于思想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 二、特征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包含三层含义:(1)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2)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3)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贯彻。 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关系。非法同居关系,未经认可的收养关系都是事实关系,不能看作是法律关系,但又可能与法律的适用相关联,成为法律事实。上述案例中,叶老先生的遗嘱合法有效,遗赠合法,因为叶老先生和小保姆之间形成了继承法律关系。 举例:(1)如孙某和李某签订购房合同规定:孙某将租住张某的房屋于2009年10月1日前卖给李某,李某支付人民币10万元,李某明知该房屋属于张某,仍于2009年9月底将房款交给孙某。 孙某和李某之间存在合同法律关系吗? 无权处分李某不构成善意取得 (2)孙某因赌博欠李某五万元,孙某和李某之间构成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吗? 练习:下列哪些情形属于法律关系的范畴?() A 无行为能力人与完全行为能力人之间的法律权利义务关系(如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 B 某研究会章程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C 甲某因赌博欠乙某5万元的债权债务关系 D 未婚男女同居关系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具有意志性 泸州遗赠纠纷案,与杭州小保姆案的区别 只有当个人意志符合国家意志时,其行为才能导致受国家强制力保护的结果

民法总论 第十章__代理

第十章代理 一、课时安排:2学时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代理的含义及特征;熟悉代理权行使的规则;掌握滥用代理权、无权代理及表见代理的认定依据和处理方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代理制度概述; 第二节代理权的行使; 第三节无权代理 第四节代理关系的消灭。 四、本章重点: 代理权的含义;代理权的行使规则;滥用代理权、无权代理、表见代理的具体表现形似及处理方式。 五、本章难点:表见代理。 六、教学方法: 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代理制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把握行使代理权的基本规则以及无权代理、滥用代理权的判断方法和处理方式。 七、思考题: 1、简述代理的含义和特征。 2、简述代理权行使的基本要求。

3、简述无权代理的表现及法律后果。 4、简述滥用代理权的表现及法律后果。 5、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 八、附《第十章:代理》讲义:

第十章代理 第一节代理的概述 实例: 甲因脚腕扭伤,不能外出,同学乙准备进城购物,甲委托乙为自 己代买一双运动鞋; 甲不识字,找到乙求助,请求其为代自己为远在外地上学的儿子 写一封信,告知家里的情况,乙表示同意。 甲因身体有病,特委托邻居乙帮自己卖掉1000斤小麦,乙在卖掉 甲的小麦后,发现一家种子公司,正在销售蔬菜种子,于是从卖小麦的货款中拿出300元,为甲买了冬季的蔬菜种子。回家后,甲拒绝接受蔬菜种子。 甲接到丈夫单位的电话,称其丈夫在单位发生工伤事故,但身边 2岁的女儿无人照料,于是,委托邻居乙帮助其照顾女儿,乙表 示同意。 结论:生活中,求助他人为自己做事的情况常有发生,但有些情况会 产生法律上的代理后果,有的情况则不会产生法律上的代理后果,那 么,什么事法律上的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1:代理的概念:

会计备考经济法基础 第04讲_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客体、内容

本单元考点框架 考点2: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P4)

【例题1·单选题】下列自然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2018年)A.15周岁的小赵,先天腿部残疾 B.70周岁的老钱,已经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 C.8周岁的小孙,智力超常 D.20周岁的小李,先天智障,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 【答案】D 【解析】符合下列两个情形之一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年龄<8周岁;(2)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在本题中,选项ABCD年龄均已达到8周岁;选项A精神状态无异常,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应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C并未出现“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选项D“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2·单选题】下列公民中,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2017年) A.赵某,9岁。系某小学学生 B.王某,15岁。系某高级中学学生 C.张某,13岁。系某初级中学学生 D.李某,17岁。系某宾馆服务员,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答案】D 【解析】(1)“视为”二字极为关键,它们提示考生题目考查的是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年龄区段,看透这一点,此题可以立即锁定选项D;(2)主要法律依据: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例题3·单选题】赵某,15周岁,系甲省体操队专业运动员,月收入3000元,完全能够满足自己生活所需。下列关于赵某民事行为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18年) A.赵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赵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C.赵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D.赵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答案】C 【解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同时满足2个条件:(1)16周岁以上(≥16周岁)的未成年人(<18周岁);(2)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本题中,赵某的年龄未落入16-18周岁区间,仍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再熬1年吧)。 【例题4·多选题】下列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表述中,正确的有()。(2018年) A.14周岁的李某,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7周岁的王某,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C.18周岁的周某,能够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D.20周岁的赵某,完全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答案】CD 【解析】(1)如欲“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同时满足2个条件:①年龄处于≥16周岁且<18周岁区间(选项A李某的年龄未落入该区间);②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2)选项B:不足8周岁的王某,不论精神状态如何,均只能界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3)选项C:①年龄≥18周岁;②能够完全辩认自己行为;周某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4)选项D:“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不论年龄几何,只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考点4: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P5) 1.刑事责任年龄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14周岁)不满16周岁(<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8种)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对特殊年龄段自然人的量刑规则 表1-8 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情形处刑规则

继承法习题1

★继承法(第二版)(ZK063B) 第一章继承制度和继承法 1、【185345】(单项选择题)在现代法学上,继承专指()。 A.承接 B.传递 C.身份继承 D.财产继承 【答案】D 2、【185347】(单项选择题)在()时期,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继承。 A.原始社会公有制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A 3、【185348】(单项选择题)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继承制度是以统治阶级的()来加以规范的。 A.礼 B.成文法 C.民法 D.继承法 【答案】A 4、【185349】(单项选择题)()继承法的特点是废除了身份继承,实行财产继承。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C 5、【185350】(单项选择题)根据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范围,我国继承法施行的是()原则。 A.共同继承 B.单一继承 C.限定继承 D.概括继承 【答案】C 6、【185351】(单项选择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是()。 A.实质意义上的继承法 B.形式意义上的继承法 C.纯粹意义上的继承法 D.非纯粹意义上的继承法 【答案】B 7、【185352】(单项选择题)继承法是()。 A.私法 B.公法 C.任意性规范

【答案】A 8、【185353】(单项选择题)继承法与宪法是()的关系。 A.母法与子法 B.子法与母法 C.部分与整体 D.整体与部分 【答案】B 9、【185354】(单项选择题)继承法遵循()的原则,规定:“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有权处分所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 A.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 B.男女平等 C.养老育幼 D.互凉互让团结和睦 【答案】B 10、【185372】(单项选择题)继承的首要特征是()。 A.被继承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 B.被继承人留有遗产 C.被继承人有合法的继承人 D.继承遗产必须清偿死者的债务 【答案】A 11、【185375】(单项选择题)继承法是根据()制定的。 A.宪法 B.民法通则 C.婚姻法 D.民事诉讼法 【答案】A 12、【185355】(多项选择题)立嗣与现代收养制度的不同点在于()。 A.男子无后可立嗣子 B.女子无后可立嗣子 C.所立嗣子仅限于男性 D.立嗣者须在生前立嗣 E.立嗣者可在其死后由亲属为其立嗣 【答案】A,C,E 13、【185356】(多项选择题)根据继承人继承财产的方式,继承可分为()。 A.财产继承 B.身份继承 C.祭祀继承 D.法定继承 E.遗嘱继承 【答案】D,E 14、【185358】(多项选择题)继承法调整的对象有()法律关系。 A.法定继承 B.遗嘱继承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章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权利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解 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民事关系,其以当事人地位相互平等为基本特征。在辨析民事法律关系性质时,首先应当厘清相关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事实,剥离无关当事人。然后,在以民事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条文对事实进行界定。 民事法律关系有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客体是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即权利义务效力之所及。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不同的客体;物权的客体是物,债权的客体是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行为(给付),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智力成果,人身权的客体是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人格权法律关系客体)和身份利益(身份权法律关系客体)。 二、民事权利的概念 民事权利指民事主体受到法律强制力保护、享受私法上利益的自由。民事权利以私法利益为内容,以自由为形式,以法律强制力为保障。 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人格权辨析) 生命权是指人保有生命不受侵害的权利;健康权,是指人保有身体机能正常发挥生理作用的权利;身体权是指人对于身体的支配

及保有其完整的权利。 生命侵权是阻断生命存续,所以健康权侵害和身体权侵害要以“时间段”内的生命存续为条件。 肖像权的侵权以及与其他权利的关系 肖像是指人的形象通过其他的载体再现。肖像本质是他人能够通过该外部载体的形象与其本人产生联系。即知道“那个人是谁”。肖像权是指自然人有权决定是否制作本人的肖像以及如何使用的权利。肖像侵权的构成要件有二:一是擅自制作、使用他人肖像;二是以营利为目的,二者缺一不可。 当肖像中包含隐私内容的时候,构成肖像侵权的同时也构成隐私侵权。 关于照片所有权、肖像权、著作权三者之间关系。(图示)

法律关系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 一.概述 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为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受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或者,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的人,我认为仍然应该是主体(a person)。如果存在这样一人(one),他不承担义务但享有权利,或者不享有权利却承担义务,那么在我看来,该人就是一个法律观念上的主体(person) 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分类: 在中国,根据各种法律的规定,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公民(自然人)。这里的公民既指中国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国境内或在境内活动的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 (2)机构和组织(法人)。这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各种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二是各种企事业组织和在中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各政党和社会团体。 (3)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法律关系主体。

二.对法律主体的理解 1-法律义务在义务人方面,不包含任何意志的运用,因此为法律义务的存在,义务人并不需具有意志;但为法律权利得以实现,意志却是必要的,故一如法律权利之实现所关涉之程度,主体必须具有意志。 2-但是当我们分析法律上的主体概念时,却发现主体概念和权利概念的关系非常微妙。主体不仅不能轻易地被看作权利的辅助概念,相反,似乎主体概念有更核心的意义。哈特曾经这样说出了权利和能力背后的主体问题:“授予私人权力的规则,要得到理解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行使这些权力的那些人的观点来考察它们。于是,它们显现为是由法律引入社会生活中、关于强制控制要素之上的添加要素。情况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持有这些法律权力可以使私人公民成为私人立法者,而如果不存在这种规则,他将仅仅是一个责任的承担者。授权规则使他们有权能在自己可以建立契约信托、遗嘱和其他权利和义务结构的领域,决定法律运作的方式。为什么不承认以这种特殊方式被使用,并授予这种极大的、与众不同的便利条件的规则是不同于强加责任的规则呢?” 三.法律主体在法律中的意义

民法习题——第2章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事法律事实必须是() A.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 B.与当事人意志有关的法律事实 C.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 D.所有的客观现象 2.当义务人拒不履行应尽义务时,权利人可诉请人民法院以()之诉的方式予以保护。 A.确认 B.给付 C.形成 D.请求 3.绝对权是一种()的民事权利。 A.权利主体特定、义务主体不特定 B.权利主体不特定、义务主体特定 C.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均不特定 D.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均特定 4.作为民事法律事实的行为() A.只能是合法行为 B.只能是违法行为 C.可以是舍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 D.只能是表意行为 5.凡权利主体行使权利时.任何人都负有不妨害其行使的义务的权利称为() A.财产权 B.人身权C.绝对权 D.相对权 6.抗辩权是针对()的权利。 A.物权 B.债权 C.请求权 D.形成权 7.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为() A.形成权 B.请求权 C.抗辩权 D.主权利 8.在基础权利受到侵害或有受到侵害的现实危险时,为援助基础权利而发生的权利为()A.原权利 B.救济权 C.从权利 D.支配权 9.某甲杀害了某乙.某乙的继承人因乙死亡而继承某乙的遗产。引起该继承关系的法律事实属于() A.民事法律行为 B.事实行为 C.违法行为 D.自然事实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社会关系中.()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A.债权债务 B.税收C.相邻 D.财产继承 E.财政 2.下列民事权利中,()属财产权。 A.承包经营权 B.债权 C.发表权 D.名称权E.修改权 3.下列民事权利中,()属人身权。 A.肖像权 B.留置权 C.名誉权D.共有权 E.荣誉权 4.财产所有权属于()权。 A.支配 B.人身 C.财产 D.形成 E.绝对 5.债权属于()权。 A.请求 B.人身 C.财产 D.相对 E.绝对 6.基于自然人姓名而发生的法律关系属于()A.绝对法律关系 B.相对法律关系 C.单一民事法律关系 D.复合民事法律关系 E.人身法律关系 7.民事法律事实的特征表现为() A.民事法律事实属于客观现象 B.特殊情况下,主观现象也可成为民事法律事实C.民事法律事实由法律加以规定 D.民事法律事实能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E.民事法律事实与人的意志无关 三、简答题 1.民事法律关系有何特征? 2.简述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3.什么是民事法律事实?其有何特征? 4.简述民事权利行使的方式和原则。 5.简述权利滥用的构成条件。 6.民事责任有何特征?

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五 (@)二、法律关系的,陵质和特征 在理论上,对法律关系的概念曾有不同的解释。卡尔·冯·萨维尼最早将它界定为“由法律规则所决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法律关系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 称为关系的实质要素——事实状态;第二部分称为关系的形式要素,它使事实状态被上升至法律层面。而温特沙伊德则指出,萨维尼的“两要素说”并不完全科学,因为在某些 情况下(如所有权关系)即使没有任何实质的事实要素,法律关系仍可能得以建立。温氏认为,法律关系是法律上规定的关系,它包括两个类型:一是由法律所设立(如所有权关 系);二是法律追究其法律后果的事实状态(如占有关系)。这一争论实质上涉及对法的性质的认识:法到底是法律规则(规范)体系,还是法律关系体系?对此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 构成了法学理论上两大学说,即“规范(规则)说”和“关系说”。比尔林对两种学说作了一个综合的解释,指出:一切法律规范都表述法律关系(即被授权人和受约束人之关系) 的内容。而法律关系的内容则包括一方的权利和另一方的义务。后世法学在论述法律关系问题时基本上是以比尔林的解释为基础的。本书也采此通说,对法律关系的概念作如下

定义: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根据此一定义可以看出,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一)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命题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 关系。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社会关系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有些领域是法律所调整的(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行政管理关系等),也 有些是不属于法律调整或法律不宜调整的(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政党社团的内部关系),还有些是法律所保护的对象,这些被保护的社会关系不属于法律关系本身(如刑法所 保护的关系不等于刑事法律关系)。即使那些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并不能完全视为法律关系。例如,民事关系(财产关系和身份关系)也只有经过民法的调整(即立法、执法 和守法的运行机制)之后,才具有了法律的性质,成为一类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 生活中得到具体地贯彻。换言之,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行使权利、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习题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习题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 A、主体B 、客体 C 、内容D [、形式 2、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塘中的鱼 B ■、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 、企业的名称权 3、民事义务依民事义务人行为的方式为标准,可分为()。 A、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B 、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C、法定义务与积极义务 D 、约定义务与消极义务 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的是() A、所有权 B 、债权C ■、人格权 D 、继承权 5、下列对于民事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客观现象) E、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C、均以法律明文规定而发生 D、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6依据我国民法,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胎儿与死者 E、植物人 C、触犯刑法正被执行刑期的人 D、被宣告死亡但实际未死亡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2?下列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绝对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物权关系有形 B 、债权关系 C、人身权关系 D 、知识产权关系无形绝对特定的

3?公民甲生前立有遗嘱,指明其全部财产归女儿乙继承,则该遗嘱继承法律关 系的发生有赖于下列哪些事件和行为?( ) A 、被继承人甲的死亡 B C 、乙尚未出嫁 D 4?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 A 、自然人 B C 、智力成果 D 5、民事法律关系是( ) A 、民事主体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E 、由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D 、 当事人均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6下列属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A 、甲堆木柴于乙门口致乙通行困难,乙要求甲清除木柴 E 、甲答应与乙结婚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 D 、 甲不在家,邻居乙为其接待来客 7、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 、自然人 E 、法人 C 、 其他组织 8、 下列关系中能成为我国民法调整的民事主体是( ) E 、 故意打碎他人贵重花瓶的某中学生 C 、 与某市场商贩发生合同纠纷的某日本留学生 D 、 接收他人遗赠的5岁孩童 、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甲所立遗嘱的合法有效 、物 、行为

第一节 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一、继承的概念 继承,是指将死者生前所有的财产于死亡时依法转移给他人所有的法律制度。 在这项法律制度中,生前享有财产因死亡而移转给他人的死者为被继承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为遗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的合法遗嘱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人为继承人;继承人依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遗嘱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就是继承权。继承人只能是自然人,继承权也只能为自然人享有。 按照继承的依据不同可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法定继承,是指根据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继承的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及遗产的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遗嘱继承,是指继承开始后,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制度。 二、继承的特征 (一)继承的发生以被继承人死亡和留有遗产等法律事实的存在为前提 继承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被继承人的死亡,这是继承关系产生的原因;二是死者留有遗产,这是继承的财产条件。如果死者没有遗产,则继承就不能发生。 (二)继承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且必须是与被继承人有特定身份关系的人 我国宪法规定,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对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可以作为继承人。但在具体的继承关系中,继承只能基于自然人之间存在着的婚姻、家庭、血缘关系而发生。家庭、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都不能成为继承关系的主体;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只能作为遗赠受领人;国家只能在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领遗赠遗产的情况下,获得无主财产。 (三)继承的客体是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继承人可以继承的只能是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而国家、集体的财产不能作为遗产被继承。而遗产的内容不仅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财物和债权,而且包括债务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财产权利,如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因此,继承是权利义务的全面承受,即继承人要接受遗产,就得承受财产义务。 (四)继承是继承人无偿取得被继承人的遗产 继承是自然人取得财产的一种手段。按照法律规定,继承人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即行使其享有的继承权,无偿地取得被继承人的遗产。这种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不是按照等价有偿原则转移财产,因而不属于商品交换关系,继承人取得被继承人的遗产,不需支付对价财产。 第二节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社会制度不同,继承制度的本质就不同,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也不相同。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体现着社会主义继承制度的本质,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制度的鲜明特点。 一、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 我国《宪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继承法》第1条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制定本法。”因此,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是被我国宪法明确肯定的我国继承法的首要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继承法的立法宗旨。 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是指国家法律确认公民享有并可依法行使私有财产继承权,并保护这种权利不受非法侵害。具体包括如下含义。 1.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继承人都可以依法继承。 2.公民的遗产继承权不得非法剥夺。除有法律规定的法定事由外,继承人的继承权不因任何事由而被剥夺。

案例十一 建设法律关系三要素实例_1

案例十一建设法律关系三要素实例 对应章节:第一章建设法规概论 相关知识点:工程建设法律关系 【案例背景】 原告:甲电讯公司 第一被告:丙建筑设计院 第二被告:乙建筑承包公司 基本案情: 甲电讯公司因建办公楼与乙建筑承包公司签订了工程总承包合同。其后,经甲同意,乙分别与丙建筑设计院和丁建筑工程公司签订了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和工程施工合同。 勘察设计合同约定:由丙对甲的办公楼及其附属工程提供设计服务,并按勘察设计合同的约定交付有关的设计文件和资料。 施工合同约定:由丁根据丙提供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程竣工时依据国家有关验收规定及设计图纸进行质量验收。 合同签订后,丙按时将设计文件和有关资料交付给丁,丁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工程竣工后,甲会同有关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发现工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是由于设计不符合规范所致。原来丙未对现场进行仔细勘察即自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不合理,给甲带来了重大损失。丙以与甲没有合同关系为由拒绝承担责任,乙又以自己不是设计人为由推卸责任,甲遂以丙为被告向法院起诉。法院受理后,追加乙为共同被告,判决乙与丙对工程建设质量问题承担连带责任。 【小组讨论】 1、分析本案中的法律主体及主体的类别、说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对出现的质量问题,以上法律主体将如何承担责任? 要求:

1、每组4-5人,结合书本内容,深入探讨; 2、各组形成书面结论; 3、各组就分析的结果进行探讨交流。 【参考答案】 1、本案中,法律关系的主体是甲乙丙丁。 甲属于社会组织中的建设单位; 乙属于社会组织中的施工企业; 丙属于社会组织中的建筑工程设计单位; 丁属于社会组织中的施工企业。 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甲是发包人,乙是总承包人,丙和丁是分包人。 2、《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建设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的,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按照总承包合同的约定对建设单位负责;分包单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就分包工程对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禁止总承包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对工程质量问题,乙作为总承包人应承担责任,而丙和丁也应该依法分别向发包人甲承担责任。总承包人以不是自己勘察设计和建筑安装的理由企图不对发包人承担责任,以及分包人以与发包人没有合同关系为由不向发包人承担责。本案必须说明的是,《建筑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转包给他人,禁止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全部建筑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他人。”本案中乙作为总承包人不自行施工,而将工程全部转包他人,虽经发包人同意,但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其与丙和丁所签订的两个分包合同均是无效合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习题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形式 2、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塘中的鱼 B、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企业的名称权 3、民事义务依民事义务人行为的方式为标准,可分为()。 A、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B、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C、法定义务与积极义务 D、约定义务与消极义务 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的是() A、所有权 B、债权 C、人格权 D、继承权 5、下列对于民事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客观现象) B、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C、均以法律明文规定而发生 D、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6、依据我国民法,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胎儿与死者 B、植物人 C、触犯刑法正被执行刑期的人 D、被宣告死亡但实际未死亡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A、聋哑人 B、合伙企业 C、机关法人 D、个体工商户 2.下列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绝对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物权关系有形 B、债权关系 C、人身权关系 D、知识产权关系无形绝对特定的3.公民甲生前立有遗嘱,指明其全部财产归女儿乙继承,则该遗嘱继承法律关

系的发生有赖于下列哪些事件和行为?() A、被继承人甲的死亡 B、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乙尚未出嫁 D、甲所立遗嘱的合法有效4.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自然人 B、物 C、智力成果 D、行为 5、民事法律关系是() A、民事主体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B、由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C、须同时具备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关系 D、当事人均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6、下列属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甲堆木柴于乙门口致乙通行困难,乙要求甲清除木柴 B、甲答应与乙结婚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 C、甲养的鱼因鱼场出现缺口顺水游入乙的水塘,甲请求乙予以返还 D、甲不在家,邻居乙为其接待来客 7、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自然人 B、法人 C、其他组织 D、国家 8、下列关系中能成为我国民法调整的民事主体是() A、与某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的某行政机关 B、故意打碎他人贵重花瓶的某中学生 C、与某市场商贩发生合同纠纷的某日本留学生 D、接收他人遗赠的5岁孩童 9、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有() A、法律行为 B、行政行为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与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实体法与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就是(C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A)就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就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C )就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与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就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就是(C )。 A、行政法就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就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就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就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就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 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就是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一、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2.民法的基本原则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即具体的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它由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三要素构成。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通常称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在我国自然人、法人以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国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民事主体。1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并生存的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是我国的公民。我国民法上的自然人不仅包括中国公民也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这些人在我国境内参加民事活动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但其活动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①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公民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前提条件它是公民具有独立法律人格成为民事主体的

必然要求和集中表现。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②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第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依据法人的宗旨不同法人分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与自然人相比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自己的特点即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一般来说始于法人的成立终于法人的撤销或解散。2.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客观事务主要包括四类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内容。三、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是根据民法的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根据导致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情况的不同性质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主观意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课后练习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的是()。 A、主体 B、客体 C、内容 D、形式 答案:D 2、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A、塘中的鱼 B、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企业的名称权 答案:B 3、张男与李女通过网络聊天认识,因意气相投,相互爱慕,随留下相互的地址,互递照片,但双方一直没有见面。一年后,张男通过网络约会李女于2000年2月14日在玫瑰餐厅见面。李女同意了张男的邀请。李女十分重视此次约会,为了此次约会,专门到美容院进行了美容,并按约定时间到玫瑰餐厅。但李女从中午一直等到下午日落西山还不见张男的影子。李女十分恼怒,随按照地址找到张男,质问此事,双方为此发生争执。李女怒而诉至法院,要求张男赔偿其精神损失费1万元。问:张男与李女之间的关系为何种关系? A、侵权关系 B、合同关系 C、道义关系 D、既属道义关系,又属民事法律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涉及道义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问题。民事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区别的核心内容在于,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调整,而且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内容,如果不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内容,则不为民事法律关系。本案中,张男

与李女通过网络认识约会,这种关系虽然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既不具有财产关系的内容,也不具有人身关系的内容,这种关系是受道德规范调整的关系,而不是由民法规范调整的关系。张男的行为虽然是不道德的,但不具有法律的非难性或可诉性,李女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精神损害赔偿一般是建立在对人格权侵害的基础上,张男的行为未侵害李女的人格权,因此,张男不存在对李女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 4、甲杀害了乙,乙的继承人因乙死亡而继承乙的遗产,引起该继承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属于() A、事件; B、民事行为 C、违法行为; D、事实行为。 (应属于事件) 5、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 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宜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给你 C、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精中毒住院治疗 D、甲应同事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筋溺水身亡 答案:C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多选)。 A.聋哑人 B.合伙企业 C.机关法人 D.个体工商户 答案:ABCD 2、下列事实中,能够作为民事法律事实的有()。 A、太阳从东边升起 B、月圆月缺 C、洪灾导致房屋倒塌 D、张三与李四签订买卖合同 答案:C D本题涉及对民事法律事实的理解问题。太阳从东边升起、月圆月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

第2章民事法律关系习题及答案

第2章民事法律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B)。 A、塘中的鱼 B、夜空中的星星 C、不作为 D、企业的名称权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属于财产法律关系的是(C) A、所有权 B、债权 C、人格权 D、继承权 3、下列对于民事法律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 A、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 B、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C、均以法律明文规定而发生 D、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4、依据我国民法,下列不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A) A、胎儿与死者 B、植物人 C、触犯刑法正被执行刑期的人 D、被宣告死亡但实际未死亡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以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ABCD )。 A、聋哑人 B、合伙企业 C、机关法人 D、个体工商户 2.下列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绝对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CD) A、物权关系有形 B、债权关系 C、人身权关系 D、知识产权关系无形绝对特定的 3.公民甲生前立有遗嘱,指明其全部财产归女儿乙继承,则该遗嘱继承法律关系的发生有赖于下列哪些事件和行为?(AD) A、被继承人甲的死亡 B、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C、乙尚未出嫁 D、甲所立遗嘱的合法有效 4.下列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BCD)。 A、自然人 B、物

C、智力成果 D、行为 5、民事法律关系是(ABC) A、民事主体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B、由民法调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C、须同时具备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关系 D、当事人均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6、下列属民事法律关系的是(AC) A、甲堆木柴于乙门口致乙通行困难,乙要求甲清除木柴 B、甲答应与乙结婚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诺 C、甲养的鱼因鱼场出现缺口顺水游入乙的水塘,甲请求乙予以返还D、甲不在家,邻居乙为其接待来客 7、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ABCD)A、自然人 B、法人 C、其他组织 D、国家 8、下列关系中能成为我国民法调整的民事主体是(ABCD) A、与某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的某行政机关 B、故意打碎他人贵重花瓶的某中学生 C、与某市场商贩发生合同纠纷的某日本留学生 D、接收他人遗赠的5岁孩童 9、下列行为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是( AD ) A、甲酗酒开车行为。 B、甲酗酒开车撞人行为。 C、邮递员甲因将88号看成83号而为错投行为。 D、邮递员甲因错投而被公司扣除当月奖金的行为。 10、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是由事件引起(AC) A、甲死,甲子继承其遗产 B、精神病患者甲打伤乙而产生的求偿关系

第十章继承法律关系

第十章继承法律关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继承法律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是学习和掌握继承法各 项具体制度的突破口,通过讲授,让学生运用民事法律关系的原理理解继承法律关系,并把握其特殊性,深刻理解继承权的动态与静态关系,为学习继承法中的具体制度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继承法律关系继承权继承权的丧失继承权的放弃遗产的范围 教学方法:讲授 开课学期:春季 学时:4学时(第12周) 第一节继承法律关系概述 一、继承法律关系的概念 继承法律关系是指有继承法规范调整的因公民死亡而发生的继承人与其他人之间在财产继承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其含义: 1.继承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 2.继承法律关系是因公民死亡而发生的法律关系 3.继承法律关系是财产继承上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其法律特征: 1.是一种财产法律关系 2.是一种绝对财产法律关系。是权利主体特定而义务主体不特定,权利主体实现其权利不须义务主体履行某种积极的行为,义务主体仅负有不得侵害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消极义务,而不负有实施一定行为的积极义务。 3.是以公民为主体一方的财产法律关系。法人、国家不能成为继承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 4.是一种与亲属关系相联系的财产法律关系。可以作为继承法律关系权利主体的都只能是与被继承人有亲属关系的人。 二、继承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主体 权利主体,继承人 义务主体,继承人以外的其他公民、法人。 (二)客体 只能是遗产,没有遗产就不存在继承法律关系。 (三)内容 继承人所享有的权利,即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权 继承人以外的一切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继承人继承权,不得妨害、干涉继承人 继承权的行使的义务。 三、继承人与被继承人 继承人是继承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指依据继承法的规定在法定继承或遗嘱继承中有权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公民。 含义: 1.是由继承法规定的 2.是得以基于继承权取得遗产的人 3.是有权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公民 (二)分类 古代,分为遗产继承人和遗产承受人, 遗产继承人,是指继承宗祧而又继承遗产的人 遗产承受人,是指仅继承遗产的人 我国一般分为: 1.法定继承人,是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顺序直接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人。其继承权来自法律规定。 2.遗嘱继承人,是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而直接承受遗产的继承人。即遗嘱人在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其继承权来自依法所立的遗嘱。 在我国遗嘱继承人只能为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 (三)继承能力 又称为继承权利能力,是能够享有继承权的法律资格。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种,当事人自己不能放弃。 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自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被继承人的遗产自继承开始时起必然转移与继承人,那么,只有于继承开始时生存的公民才有继承能力。 即继续存在或者同时存在原则,是指继承人于继承开始前后都存在,才具有继承权利能力,从而可以实际享有继承权 那么,在继承开始时尚未出生或者已经死亡的人,也就没有继承能力。但对于胎儿有争议。作者认为,不应确定胎儿具有权利能力,继承法规定在遗产分割时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只是法律为保护继承开始后出生的被继承人子女的利益的特别措施。 继承能力是一种权利能力,所以继承能力与继承人的年龄、智力等情况无关,不因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状态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继承人的法律地位 是指继承人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 1.与非继承人之间,为继承法律关系 2.与其他继承人之间,是一种共同继承关系 权利是遗产的共有权,遗产分割的请求权,个人应得份额的处分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