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本课分析: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本课则揭开了繁盛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安史之乱”,介绍了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的内容;第二目是“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讲述了唐朝末年,黄巢领导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的内容;第三目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介绍了唐朝灭亡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以及十国的建立。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但是本节课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需要老师加入一些史料,拓宽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1.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

2.知道唐朝灭亡的时间。

3.了解五代十国的位置。

史料实证

指导学生对《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和《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的识读,培

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历史理解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家国情怀

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会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

2.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

1.唐朝的衰亡原因。

2.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课前准备

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要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讲述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讲述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明皇幸蜀图》

[教师讲述]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北),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这就是《明皇幸蜀图》的

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导入新课,杨贵妃之死与安史之乱有关,以此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安史之乱(展示)

[展示图片]

唐玄宗像

[提出问题]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担任范阳等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展示图片]安史之乱形势图

[教师讲述]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请说出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叛军的进军路线。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教师讲述]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安史之乱形势图的分析,对安史之乱形成时空观念。)

[提出问题]安史之乱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教师总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而后期发生安史之乱,时间长达八年,唐朝的国势因此由盛转衰。

[教师过渡]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统治更加腐朽,唐朝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战争。农民起义爆发。

第二目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展示)

[教师提问]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教师讲述]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导致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展示图片]

黄巢起义形势图

[探究活动]根据《黄巢起义形势图》,指出黄巢发动起义的地点、建立的政权及地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山东;大齐;长安。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对黄巢起义形势图的认识,加深学生对黄巢起义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提问]黄巢起义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建立政权,最终却被原为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教师讲述]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第三目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展示)

[提出问题]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五个政权?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提出问题]而在此时,南方地区也出现了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

北汉,史称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十国。

[教师总结]可以通过口诀把五代十国进行记忆:梁唐晋汉周,前边都有后。吴闽吴越楚,南平前后蜀,南唐南北汉,纷乱70年。

[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通过对五代十国前期和后期形势图的对比,可以发现有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前期后梁存在,后期,后梁被后周取代了。

学生2:后期,太原附近有北汉。

学生3:前蜀被后蜀取代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五代十国前期和后期的形势图的对比,指导学生学会读图,提高分析对比能力。)

[提出问题]五代十国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唐朝藩镇割据。

[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

一个必然趋势。

课堂小结

安史之乱的发生,使盛极一时的唐朝走向衰落,导致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既应得到启示,又应吸取教训,即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围绕设定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难理解,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结合

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育策略,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作用。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出色表现也要给予及时肯定。

安禄山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之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的最初建立者之一,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自此开始走下坡路。

杜甫的诗歌《春望》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756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后,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续表

爆发的原因、影响和局面。那么安史之乱的

形势如何呢?

[展示地图]

安史之乱形势图

[提出问题]观察《安史之乱形势图》,回答问题:

安史之乱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叛乱的首领有哪些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发动叛乱?攻占哪些地方?安史之乱的结果怎么样?

[教师提问]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现在我们来分析下列的材料。

[材料分析]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材料二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4)

局面。

学生识读

形势图》

线。

学生思考问题

回答。

答案提示

范阳、洛阳、潼关叛乱被平定。

题。

答案提示

(1)

之久的安史之乱

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新唐书》(2)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什么局面?

[展示地图]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教师讲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的国力衰弱,因此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社

的破坏

地区遭到浩劫。

的国势由盛转衰

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2)

央权力衰微

势加大

镇割据的局面。

势图

的转折点”。

续表

政治腐败,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又遇到

灾荒,人民无以为生,于是发动了大规模起义,也就是黄巢起义。

[展示图片]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1)黄巢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2)黄巢起义的结果怎么样?

(3)唐朝是如何灭亡的?黄巢起义对唐朝灭亡起到什么影响?

[活动探究]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之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请讨论:唐朝为什么会灭亡?

[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这场动乱几乎摧毁了李唐政权,给社会、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安史之乱成为唐阅读材料

(1)

(2)

(3)

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后来

领朱温投降唐朝封为节度使

巢起义。

制朝政

立了后梁政权

灭亡。

学生自由讨论

问题。

答案提示

代历史的转折点,变乱后的唐朝由鼎盛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中央集权的虚弱,这点主要体现在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上。

[展示图片]

唐朝统治示意图因是安史之乱。

中央集权的虚弱

割据和宦官专权。

意图

立至灭亡的历史。

续表

探究新知

)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展示《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和《五代十国

后期形势图》,简单讲述五代十国的形成。

[教师总结]五代十国实质上是唐朝以来藩

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频

繁,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

有所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

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

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

势。

成。

答案提示

后梁、后唐、后晋、

(902

在唐朝之后

政权的统称。

方有九个

唐、

后蜀、

北汉。

学生听老师讲述。

板书提纲

五代十国的范围

五代十国包括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

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

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

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

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时间、经过及影响。

2.理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3.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4.了解五代十国的建立和形成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1)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趋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

(3)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的局面。

2.过程:755年, 、发动叛乱攻占洛阳、潼关,逼

近,唐肃宗即位,于763年平定叛乱。

3.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1)背景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中央无力控制。

②人民繁重,生活困苦。

(2)过程:起义军在带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被朱温等人联合镇压。

(4)影响: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唐朝灭亡:907年, 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五代:唐朝灭亡后,在北方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国政权和北方割据太原的。

3.评价

(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重兵的武将。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 1、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2、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 3、北京人的特征: ①外形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②使用工具:使用石块、兽骨、鹿角等打制工具。 ③社会组织: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④火的使用: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生存条件。 4、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他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新石器时代。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三、山顶洞人 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山顶洞人已经有了爱美意识、审美观念。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2、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 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唐玄宗像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史料解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 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 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根据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 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知识点1 安史之乱 1.背景 ( 1 )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 ( 2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 ( 1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 3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2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5.黄巢起义 6.唐朝灭亡:907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3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9.评价 ( 1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 我国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云南元谋,是元谋人。 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北京人。 一、元谋人 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 2、在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早期直立人遗存中,以元谋人化石最为著名。 3、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4、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特点是什么? 答: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于江河流域,以及水源充足、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这样的自然环境,可以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充足的植物和肉类食物等。 二、北京人 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距今约71万—23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4、北京人是全世界最为著名的晚期直立人。 5、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北京人的生产方式——采集和狩猎 7、概述北京人的特征? 答:①北京人仍保留猿的一些特质,头骨较宽,眉骨粗大,颧骨高突; ②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③会打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进行采集和狩猎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④使用天然火;(火用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 ⑤过群居生活。(这是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8、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火可以烧烤、照明、御寒、保护自身安全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9.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早(发现时间最早)、多(发现化石遗迹最多)、深(最具代表性,影响深) 三、山顶洞人 1.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发现了”山顶洞人” 遗址。 2.山顶洞人的生活: ①采集、狩猎、捕捉水生动物。 ②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磨制骨针用来连缀兽皮遮蔽身体。 ③佩戴装饰品,已萌生审美意识。 ④能够人工取火。 ⑤过氏族生活。 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酿成“安史之乱”的情况;知道唐末农民起义及唐朝的灭亡、中国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的了解,认识到治理国家要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的重要性;通过思考“强盛的唐朝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也是唐朝政治腐败的结果;理解出现“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的统一因素,认识到国家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影响、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藩镇割据的概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理解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的统一因素。 【教学准备】 唐朝安史之乱、反映安史之乱的诗歌及五代十国形势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上节内容,突出“中外文化交流”。 二、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写了一首《忆昔》诗,称赞“开元盛世”,同学们还记得这位诗人的名字吗?(杜甫)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得很好。尽管这首诗不无溢美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符合事实的。这么一个难得的盛世局面,到了天宝年间竟从顶峰急剧地跌落下来。唐朝由盛而衰,从衰落到灭亡。这些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总结: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2.安史之乱:让学生看《安史之乱》示意图。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时间、叛军将领。 简单概括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内部兵力空虚。直接原因:节度使势力日益强大。 3.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藩镇割据 (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教师可补充介绍:玄宗时,边境共设10 个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力量。 三、讲授新课 (一)安史之乱 1.引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讲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2.注意讲清藩镇割据的概念;结合《敦煌壁画中的节度使出行图》,加强形象记忆。 3.评价唐玄宗 学生讨论后得出: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把唐朝推向全盛,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这是他的功绩。而唐玄宗统治后期,却重用奸臣,贪图享乐,荒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日趋衰落,这又是他无可争辩的过失。所以,唐玄宗有功有过。但总起来说,唐玄宗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经验教训:完善人才选拔制度,用人要德才兼备,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 4.想一想,“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唐朝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混战不已;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黄巢起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距今时间地点流域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流域 2、体质形态 3、北京人使用的工具____________生产活动 4、取火方式最早使用还会火的使用意义 5、社会组织(生产关系)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这就形成了 6、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流域 2、体质形态 3、使用的工具____________但已经掌握、技术 4、取火方式开始使用生产生活、、还能生活用品 5、观念懂得会用缝制衣服死后要 6、社会组织(生产关系)由结合起来的由共同的下来,居住在一起,使用的工具,,,没有的差别※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共同点 不同点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

2、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距今时间_ ___ 地点__ ___流域工具___ __用耕地 2、生产状况种植制造、和 3、生活状况住房子过生活已经挖掘饲养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距今时间_ ___ 地点__ ___流域 2、生产工具__ _ 用和等开垦土地用收割庄稼 用骨制、、打猎捕鱼 3、生产状况种植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 4、生活状况住房子屋内有,供和用主食有副食有、、等会、、饲养等动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 、和的国家。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_ _ 地点__ __流域出现_ __陶和_ 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 __的发展 3、华夏之祖 一、炎黄战蚩尤 二、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建造制作还教人们发明为后世的奠定了基础 2、他的妻子发明 3、他的属下发明了编出了 4、后人尊称黄帝为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地点流域 2、品质尧,舜, 禹 3、禅让→→这种的办法,叫做 四、原始社会结束 夏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 原因,, 意义(1) (2) (3)

七年级历史下册1-7课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1-7课复习提纲(含答案)第1课 1. 581 年,北周外戚 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他就是 隋文帝。 2. 589年,继秦汉之后,隋又一次实现了统一。3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北抵 涿郡 ,南至 余杭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四段,连接 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大运河的影响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 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5.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是一个“坏”字来评论太简单化了。(1)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巩固了隋朝对东北和东南的统治。(2)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层配置不路敷设料试卷术交底设原则开处理;气设备其在正常定值,编写重卷技术需要在事、进行继高中资者对某些试卷到准确压器组

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 第2课 唐太宗于贞观之治1.618年, 李渊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2. 唐太宗时期, 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 知得失 ”的一面镜子。3.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制。三省中,中书 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 省负责审 核,最后交由 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4. 唐朝在《隋律 》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贞观之治 原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内容::①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进行检资料试关技术电力用高中资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分析? 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 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 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 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 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 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 挑着竖在驿站门口。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 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 宗入蜀。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 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 (一)背景(原因): (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 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 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 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 张势力。 (二)过程 (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 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

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 2.(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1.(多媒体展示黄巢起义图)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2.(多媒体出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多媒体出示五代十国的地图,提出问题: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记诵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就是认识到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而意识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宿愿。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黄河流域有半坡,房屋样式半地穴。鱼纹彩陶种植粟,纺轮说明能织布。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挖掘水井种水稻,干栏房屋人们住。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知识梳理 1.炎黄联盟 (1)远古传说: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也有关于早期社会的很多传说。其中,炎帝、黄帝等是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 (2)部落: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 (3)战争: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这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他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相传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学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3)考古发现: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距今8000至5000年的遗址中,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原始骨笛、船形陶壶等。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3.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为抵御共同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5课“和同为一家”习题精选 例题: 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使吐蕃与唐结盟B.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 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从四个备选答案来看,与文成公主入藏不相关的是A、D。特别是D 表述不正确,唐和吐蕃不能定义为管辖,只能是联系。另外B也不准确,它应该出现在金成公主入藏之后。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C 1.唐朝的吐蕃是今天()的祖先 A.回族B.藏族 C.朝鲜族D.维吾尔族 2.吐蕃政权的政治中心( ) A.长安B.开封 C.逻些D.龙泉府 3.唐朝与吐蕃的第一个友好使者是( ) A.怀人可汗B.尺带珠丹 C.骨力裴罗D.松赞干布 4.藏族的祖先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是( ) A.单于B.素丹 C.可汗D.赞普 5.维吾尔族的直线在唐朝时称( ) A.吐蕃B.回纥 C.突厥D.六诏 6.彝族的祖先在唐朝称( ) A.吐蕃B.回纥 C.突厥D.六诏 7.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皇帝是( ) A.唐太宗B.唐中宗 C.唐玄宗D.唐高宗 8.被我国北方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 ) A.唐太宗B.唐中宗 C.唐玄宗D.唐高宗 9.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有( )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③中原政权在边疆设立管辖机 构④汉族与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联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家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粟末靺鞨的首领 C.“和同为一家”是吐蕃赞普给唐朝皇帝上书中的话 D.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后,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赞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期末复习-----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隋朝在历史上重新统一了分裂的中国,但它却是一个短暂的王朝,其统治类似于历史上的()A.东汉 B.秦朝 C.北魏 D.元朝 2.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就其历史地位而言,隋朝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以关中为中心统治全国 B.开凿了大运河 C.开创了为后世沿用的制度 D.为统治者提供了教训 3.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C.开通京杭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4.隋朝对中国历史有重要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创立了科举制 B.重新统一了中国 C.开通了大运河 D.发展了生产 5.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隋大运河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④它有效抵御了北

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6.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目前我国正在将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止点分别是() A. 洛阳、涿郡 B.洛阳、大都 C.余杭、洛阳 D.余杭、涿郡 7.某同学赋词《临江仙》:“水比黎庶君比舟,贞观治,一新秋。月碎重圆星再聚,勤政真盛世,英名万代流。”你知道这首词称赞的是谁吗(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隋文帝 D.隋炀帝 8.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统治期间民族关系和睦,被少数民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他是() A.汉武帝 B.隋文帝C.唐太宗 D.唐玄宗 9.毛泽东曾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古代帝王。下列史实与“唐宗”有关的是() 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贞观之治 D.陈桥兵变 10.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这说明他() A.鼓励手工业发展 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关心百姓生活 11.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的名臣是( )。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12.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他在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大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 A.魏征 B.杜如晦 C.姚崇 D.李靖 13.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曾有人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 A.吕后 B.慈禧 C.武则天 D.王昭君 14.武则天的统治,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重要措施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创立行省制度 C.重视发展生产 D.开凿大运河 15.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开明,物质丰富,人民安居乐业,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全盛时代,我们称这一时期为()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下图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的上京临潢府遗址,这里曾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A.元昊 B.阿保机 C.寇准 D.安禄山 2.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文字,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赤德祖赞 3.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剧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辽太宗 B.宋真宗 C.宋太宗 D.宋太祖 4.绘制历史简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历史简图反映了澶渊之盟订立时的情况() A B C D 5.《天龙八部》是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经典作品。金庸创作该小说依托的历史背景是()

A.汉与匈奴的和战 B.魏、蜀、吴三国鼎立 C.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D.南宋与金的对峙 6.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①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②赵匡胤建立北宋③宋夏和议④西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②①③④ 7.许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写契丹人生活的诗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族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元昊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他建立政权后采取的统治措施包括 () 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④创制西夏文字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观察下图《契丹货币》与《西夏货币》,据图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五课(附答案)

第5课“和同为一家” 1:对新疆的管理: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唐朝与各民族政权的关系: 吐蕃(西藏)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 吐蕃(西藏)的尺带珠丹(上书“和同为一家”)与唐朝金城公主通婚。 3. 4 ⑴战争征服后设置机构。唐初,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 给予适当安置;后来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北庭 两个都护府,管理西域。 ⑵册封首领。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还封粟末靺鞨首领大 祚荣为渤海郡王,封难找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⑶联姻“和亲”。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联系, 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结婚后,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 本课考点精练 一、选择题: 1、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 A、吐蕃 B、回鹘 C、突厥 D、靺鞨 2、回纥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A、藏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彝族 3、下列事件发生在8世纪初的是() A、科举制的创立 B、唐朝的建立 C、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金城公主入吐蕃 4、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的唐朝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武则天 5、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藏族的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为() A、回纥 B、六诏 C、靺鞨 D、吐蕃

6、下列民族的首领中,经唐玄宗册封过的有() ①回纥②突厥③靺鞨④南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A、秦兵马俑 B、大昭寺会盟碑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8、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真正原因是() A、唐太宗具备“天可汗”的素质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国力的强大 D、唐朝是世界的中心 二:连线 a、回纥 1、满族的祖先 b、吐蕃 2、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c、六诏 3、藏族的祖先 d、靺鞨 4、维吾尔族的祖先 三、填表(完成唐与吐蕃友好交往表) 四、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 请回答: ①此材料出自何人之口?表明“朕”的什么民族政策? ②他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③受他的影响,唐朝统治者为加强内地与少数民族的联系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1、B 2、C 3、D 4、B 5、D 6、A 7、B 8、B 二连线、 a 1 三、填表题①7世纪 b 2 ②金城公主入藏 c 3 ③唐蕃会盟 d 4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第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2、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 (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 (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第一篇章:安史之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 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 ②安史之乱过程? ③安史之乱影响? PPT出示材料 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 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 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 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课件展示:开元末年以后,各地的节度使(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原因? 学生结合书本,小组讨论回答: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教师引导:安史之乱的大致情况怎么样? 学生结合书本回答 (1)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2)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大致过程。 教师引导:结合材料并阅读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什么样的灾难?给唐朝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讲授新课 (一)崛起与并立 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 (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②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③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③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知道辽、西夏、北宋是三个并列的政权,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难点】 掌握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和战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感受了繁荣和开放的大唐风采,从今天开始,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和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前不久,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来中国考察,当他来到当年宋辽签订和议的澶州城下,他感慨地说:“我看到的不是当年北宋失去了多少岁币,而是后世的一派繁荣。”这位历史学家为什么如此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久远的历史,学习第7课。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时段】 从距今约170万年(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至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单元特点】 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抓住一个词——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的。第一部分讲的是:旧石器时代的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它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远古居民,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的元谋人开始,一直讲到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的山顶洞人为止。第二部分讲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主要介绍了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第三部分讲的是:传说时期的华夏族的祖先,主要介绍了炎帝和黄帝时期的一些故事。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为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的材料综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4课时 【课型】知新课、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