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油地质工初级理论复习题

采油地质工初级理论复习题

采油地质工初级理论复习题
采油地质工初级理论复习题

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 采油地质工初级理论知识试卷 注 意 事 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一、单项选择(第1题~第826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的括号中。每题1分,满分826分。) 1. 石油在化学上是以( )为主体的复杂混合物。 A 、氮氢化合物 B 、氢氧化物 C 、碳氢化合物 D 、氧化物 2. 石油的(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个别地区有小于0.75或大于1.00的。 A 、饱和度 B 、含油饱和度 C 、孔隙度 D 、相对密度 3. 石油没有确定的( )和物理常数。 A 、化学成分 B 、物理结构 C 、物理化学成分 D 、生物成分 4. 一种以( )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是石油。 A 、固体 B 、液体 C 、气体 D 、不确定 5. 利用石油的( ),可以鉴定岩心、岩屑及钻井液中有无微量石油存在。 A 、放射性 B 、红外线 C 、导光性 D 、荧光性 6. 含蜡多时,石油相对密度较( ),可使井底和井筒结蜡,给采油工作增加困难。 A 、大 B 、少 C 、小 D 、多 7. 石油的( )性是“石油有机生成说”的有力证据之一。 A 、荧光 B 、放射 C 、旋光 D 、左旋 8. 石油( )的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和石油的化学成分。 A 、粘度 B 、透明度 C 、凝固点 D 、质量 9. 在地层条件下,石油的相对密度与石油中溶解的( )量、地层压力和温度有关。 A 、天然气 B 、空气 C 、二氧化碳气 D 、碳氢化合物 10. 影响石油( )的因素有压力、温度及石油中溶解的天然气量。 A 、地层系数 B 、饱和度 C 、孔隙度 D 、体积系数 11. 地层条件下石油的体积比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要大,一般石油体积系数在( )之间。 A 、0~1 B 、1~2 C 、1~3 D 、1~4 12. 石油中溶解气量多,则( )小。

A 、相对密度

B 、孔隙度

C 、重量

D 、渗透率

13. 石油中除碳、氢外,还有氧、( )、硫等元素,一般它们的总量不超过1%,个别油田可达5%~7%。

考 生 答 题 不 准

此 线

A、钙

B、镁

C、铀

D、氮

14. 凡是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简称( )。

A、烃

B、芳烃

C、碳烃

D、环烷烃

15. 石油主要是由三种烃类组成,即烷烃、( )和芳香烃。

A、烯族烃

B、芳烃

C、碳烃

D、环烷烃

16. 石油中含碳量一般在( ),含氢量一般在10%~14%。

A、78%~88%

B、80%~88%

C、82%~90%

D、80%~90%

17. 根据石油中不同的物质对某些介质有不同的吸附性和溶解性,可将石油分为四种组分,下列选项中不是石油组分的是( )。

A、油质

B、胶质

C、沥青质

D、氮质

18. 在轻质石油中,胶质含量一般不超过4%~5%;而在重质石油中,胶质含量可达( )。

A、20%

B、30%

C、40%

D、50%

19. 沥青质的组成元素与胶质基本相同,只是碳氢化合物( )了,而氧、硫、氮的化合物增多了。

A、减少

B、增多

C、增加

D、变化

20. 碳质是黑色固体物质,不具荧光,不与( )起化学反应,也不被硅胶所吸附。

A、碘溶剂

B、酒精溶剂

C、浓硝酸

D、有机溶剂

21. 石油在升温过程中,当增加到一定温度时,石油中的某些组分就由液体变为气体而蒸馏出来,这种在一定温度下蒸馏出来的组分称为( )。

A、馏分

B、分离组分

C、析出组分

D、流出组分

22. 轻汽油在石油中的蒸馏温度为( )。

A、120℃以下

B、95℃以下

C、350℃以下

D、200~315℃

23. 柏油在石油中的蒸馏温度为( )℃。

A、120

B、95

C、350

D、200~315

24. 煤油在石油中的蒸馏温度为( )℃。

A、120~240

B、100~200

C、300~350

D、200~315

25. 石油地质学中所指的天然气是指与石油有相似产状的、通常以( )为主的气体。

A、烃类

B、一氧化碳

C、丁烷

D、丙烷

26. 石油地质学中所指的( )具体是指油田气、气田气、凝析气和煤成气等。

A、空气

B、一氧化碳气

C、气体

D、天然气

27. 从广义上理解,天然气是以天然气态存在于( )的一切气体。

A、大气中

B、油层中

C、地层中

D、自然界

28. 天然气一般甲烷含量大于( )。

A、70%

B、75%

C、80%

D、85%

29. 含重烃多的天然气相对密度也大,相对密度大的天然气中甲烷含量相对( )。

A、较少

B、较多

C、较大

D、较浓

30. 在一定压力下,单位体积的石油所溶解的天然气量,称为该气体在石油中的( )。

A、浓度

B、密度

C、可溶性

D、溶解度

31. 各种不同成分的气体在同一温度、压力及同一种石油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一般相对( )质量较大的气体,溶解度也较大。

A、物质

B、分子

C、离子

D、原子

32. 当天然气溶于石油之后,就会降低石油的相对密度、粘度及表面张力,使石油的( )增大。

A、质量

B、密度

C、溶解度

D、流动性

33. 天然气的压缩系数一般用高压物性实验方法测定,因真实气体比理想气体更容易被压缩,故天然气的压缩系数( )1。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等于

34. 天然气不可燃成分的组分是( )。

A、C2H6

B、C3H8

C、CH4

D、H2S

35. 在天然气中含有极少量( )等惰性气体。

A、H2S,CO

B、CO2、N2

C、C4H10,H2

D、He,Ar

36. 一般情况下,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在( )之间的多为干气,在1.6以上的多为湿气。

A、0.55~1.6

B、0.56~1.6

C、0.57~1.6

D、0.58~1.6

37. 天然气是各种气体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碳氢化合物,其中( )占绝对多数,一般含量都在80%以上。

A、甲烷

B、乙烷

C、丙烷

D、丁烷

38. 天然气可燃成分的组分是( )。

A、CH4

B、CO2

C、N2

D、H2

39. 根据重烃含量分类,一般情况下气体相对密度在0.58~1.6之间的多为( )。

A、湿气

B、伴生气

C、石油气

D、干气

40. 化学组成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在( )以上,乙烷与乙烷以上的重烃很少或没有,这样的气体称为干气。

A、98%

B、88%

C、89%

D、96%

41. 化学组成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在( )之间,乙烷与乙烷以上的重烃超过10%~20%,这样的气体称为湿气。

A、60%~70%

B、70%~80%

C、40%~60%

D、80%~90%

42. 在现场简易鉴定干气与湿气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天然气点燃,仔细观察火焰颜色,若为( )色即为干气。

A、蓝

B、绿

C、红

D、黄

43. 根据( )分类,天然气可分为气田气、油田气、凝析气和煤田气。

A、甲烷含量

B、重烃含量

C、矿藏

D、含烃量

44. 天然气按相对密度可分为干气和( )。

A、湿气

B、气田气

C、煤田气

D、油田气

45. 许多凝析气油田在开采时,从井底喷上来的气体到井口附近,由于压力和温度的降低而变为液态,即( )。

A、湿气

B、天然气

C、汽油

D、煤田气

46. 气田气中,天然气中主要含( ),约占80%~98%,重烃气体很少,约占0~5%。

A、甲烷

B、乙烷

C、丙烷

D、丁烷

47. 在油田范围内发育的地下水称为( )。

A、地表水

B、油田水

C、夹层水

D、油层水

48. 在油、气田调查阶段,( )的成分及活动性,是确定含油、气远景和预测油、气藏存在的依据之一。

A、地表

B、地下

C、油田水

D、油层

49. 在油气田( )阶段,油田水的动态和成分变化对判断井下情况、分析井间关系、进而合理利用天然驱动能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A、勘探

B、开发

C、调查

D、枯竭

50. 油田水的深度、( )及含盐度等,对钻井过程中的工程措施和钻井液保护都是重要的资料。

A、压力

B、温度

C、密度

D、体积

51. 油田水由于溶解盐类比较多,所以矿化度也较( ),相对密度较大,一般均大于1。

A、高

B、少

C、低

D、密

52. 油田水因含有盐分,粘度比纯水高,其粘度一般都大于( )mPa·s。

A、1.5

B、1

C、0.8

D、1.2

53. 油田水一般不像平时用的水那么透明,而呈混浊状,并常带有颜色,含氯化氢时呈( )。

A、淡红色

B、褐色

C、淡黄色

D、淡青绿色

54. 油田水由于溶解盐类比较多,所以矿化度也较高,密度变化较大,一般均大于( )g/cm3。

A、0.8

B、0.9

C、1.0

D、1.1

55. 油田水中最常见的( )为:Na+,K+,Ca2+,Mg2+。

A、阴离子

B、阳离子

C、等离子

D、化学离子

56. 油田水中含有一些特有的微量元素,其中有( )、溴、锶、硼、钡等。

A、汞

B、铁

C、钠

D、碘

57. 油田水中的微量元素若含量甚高,则表明是油气保存的有利地质环境,所以可作为找油气的( )标志。

A、间接

B、直接

C、必要

D、次要

58. 油田水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最常见的( )为:Cl-,SO42-,HCO3-,CO32-。

A、阴离子

B、阳离子

C、等离子

D、化学离子

59. 油田水的( )表示1L水中主要离子的总含量,也就是矿物岩类的总浓度。

A、浓度

B、密度

C、矿化度

D、溶解度

60. 一般与油气有关的油田水,都以具有高( )为特征,这是由于油田水埋藏地壳深处,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循环交替所致。

A、浓度

B、密度

C、矿化度

D、溶解度

61. 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油田水比碎屑岩储层中的油田水矿化度( )。

A、高

B、低

C、多

D、少

62. 矿化度表示油层水中含( )量的多少。

A、盐

B、杂质

C、酸

D、碱

63. 根据油田水与油气分布的相对位置,可将油田水分为( )、边水和夹层水。

A、淡水

B、气田水

C、地表水

D、底水

64. 底水是在油气层( ),托着油气的地下水。

A、底部

B、边部

C、顶部

D、边缘

65. 油田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取决于它所处的( )环境。

A、地理

B、地层

C、沉积

D、地质

66. 油田水的产状根据其相对位置可分为( )、边水和夹层水。

A、注入水

B、地层水

C、地表水

D、底水

67. 在油气田分布广泛的区域,一般可作为含油气良好标志的水型是( )水型。

A、硫酸钠

B、氯化镁

C、氯化钙

D、重碳酸钠

68. 代表地下水所处的地质环境封闭良好,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是含油气的良好标志的水型是( )水型。

A、硫酸钠

B、氯化镁

C、氯化钙

D、重碳酸钠

69. 在现场油水井动态分析中,经常根据油田水的水型和( )的变化来判断油井的见水情况。

A、氯化钙

B、水质

C、水量

D、总矿化度

70. 按照苏林分类法,将油田水分为四种类型,即( )水型、碳酸氢钠水型、氯化镁水型和氯化钙水型。

A、硫酸钠

B、氯化钠

C、硫酸氢钠

D、碳酸钠

71. 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称为( )。

A、岩石

B、矿藏

C、地层

D、沉积岩

72. 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 )。

A、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B、岩浆岩、变质岩、碎屑岩

C、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

D、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

73. 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 )分布面积很广,约占地表岩石面积的75%。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成岩

74. 石油生成于沉积岩中,而且绝大多数都储集在( )中。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碎屑岩

75. 以母岩的风化产物为主,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受地质外力作用,经过搬运、沉积及成岩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是( )。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D、火成岩

76. 沉积岩一般可分为( )、粘土岩、碳酸盐岩三大类。

A、碎屑岩

B、粉砂岩

C、砂岩

D、泥岩

77. 储油条件最好的是( )。

A、火成岩

B、粘土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78. 既可以生油,也可以储油的岩石是( )。

A、碳酸盐岩

B、粘土岩

C、变质岩

D、花岗岩

79. 以碎屑物质为主要成分的岩石称为( )。

A、碎屑岩

B、粉砂岩

C、砂岩

D、泥岩

80. 根据碎屑颗粒的( ),碎屑岩又分为砾岩、砂岩和粉砂岩。

A、多少

B、好坏

C、大小

D、质量

81. 砂岩和( )可以形成储藏油气的储集层。

A、变质岩

B、粘土岩

C、粉砂岩

D、泥岩

82. 碎屑岩是( )的一种。

A、变质岩

B、粘土岩

C、沉积岩

D、岩浆岩

83. 粘土岩是主要由粘土( )组成的岩石。

A、成分

B、矿物

C、颗粒

D、粉粒

84. 粘土矿物主要成分为高岭石、( )、水云母等。

A、石灰石

B、粘土岩

C、蒙皂石

D、泥岩

85. 粘土岩的分布范围广泛,约占沉积岩总量的( )。

A、30%

B、70%

C、50%

D、80%

86. 既能作为生油层,又能作为盖层的是( )。

A、变质岩

B、粘土岩

C、页岩

D、泥岩

87.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油气田中,碳酸盐岩类型的油气田占很大的比重,就储量来说,约占世界总量的( )左右。

A、60%

B、50%

C、80%

D、90%

88. 碳酸盐岩是以( )类矿物为主要成分的岩石。

A、粘土

B、砂岩

C、化学

D、碳酸盐

89. 碳酸盐岩油气田的产量约占石油总产量的( )。

A、60%

B、50%

C、80%

D、90%

90. 碳酸盐岩根据矿物成分可分为( )和白云岩两大类。

A、石灰岩

B、岩浆岩

C、粘土岩

D、变质岩

91. 沉积岩的形成可以分为( )四个阶段。

A、风化、破坏、搬运、沉积

B、破坏、搬运、沉积、成岩

C、风化、破坏、沉积、成岩

D、风化、剥蚀、沉积、压实

92. 引起岩石破坏的有( )作用和剥蚀作用。

A、风化

B、日晒

C、水流

D、化学

93. 由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称为( )作用。

A、风化

B、成岩

C、沉积

D、压实

94. 引起地壳表层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的地质作用称为( )作用。

A、重结晶

B、化学沉积

C、物理沉积

D、物理风化

95. 构成地壳的岩石暴露地表,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的共同影响下,使原来岩石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 )。

A、剥蚀

B、风化

C、搬运

D、成岩

96. 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种类型:( )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A、水的风化

B、风的风化

C、沉积风化

D、物理风化

97.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对地壳表层岩石(即母岩)的一种( )破坏作用。

A、化学

B、搬运

C、风化

D、机械

98. 在四季变化显著和高寒地带,岩石裂隙中的水反复冻结和融化,使岩石裂隙不断扩大,直到把岩石劈开崩碎,因此称为( )作用。

A、冰劈

B、温度

C、冰楔

D、破碎

99. 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三种性质不同的产物,即( )、新生成的矿物和溶解物质。

A、化学物质

B、碎屑岩

C、碎屑物质

D、沉积岩

100. 流水、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称为( )作用。

A、风化

B、剥蚀

C、搬运

D、沉积

101. 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都是( )的破坏作用。

A、地质

B、地理

C、外力

D、内力

102. 风化作用是相对静止地对岩石起破坏作用,而剥蚀作用是( )的物质对地表岩石起破坏作用。

A、机械

B、化学

C、内力

D、流动

103.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岩石风化以后易于( )。

A、风化

B、剥蚀

C、搬运

D、沉积

104. 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除少部分残留原地外,大部分要在流水、风、冰川等自然运动的介质携带下,离开原地向他处迁移,这个过程称为( )作用。

A、搬运

B、沉积

C、外力

D、流动

105. 如果碎屑物质和新生成的矿物呈碎屑状态搬运,称为( )搬运。

A、机械

B、运动

C、化学

D、流动

106. 如果溶解物质呈真溶液或胶体溶液搬运,称为( )搬运。

A、机械

B、物理

C、化学

D、变质

107. 地壳表面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地为( )提供充足的物质。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

D、泥岩

108. 沉积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 )沉积三种。

A、物理

B、重力

C、生物

D、动物化学109. 化学搬运的溶解物质按溶解度大小依次沉积,这种现象称为( )沉积。

A、生物

B、化学

C、机械

D、重力

110. 在( )地区溶解物质的化学沉积分异规律是: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和卤化物。

A、深海

B、浅海

C、湖泊

D、河流

111. 沉积作用中的( )沉积作用的结果是使沉积物按照砂-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A、构造

B、重力

C、生物

D、机械

112. 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固脱水作用、( )、重结晶作用。

A、分异作用

B、胶结作用

C、沉积作用

D、风化作用113. 使松散沉积物紧密结合从而失去水分的作用称为( )。

A、胶结作用

B、重结晶作用

C、沉积作用

D、压固脱水作用114. 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组分借溶解或扩散等方式,使物质质点发生重新排列组合的现象称为( )。

A、胶结作用

B、重结晶作用

C、沉积作用

D、压固脱水作用115. 将松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的作用称为( )。

A、胶结作用

B、重结晶作用

C、沉积作用

D、压固脱水作用116. 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地壳表层岩石即母岩的一种( )。

A、胶结作用

B、机械破坏作用

C、沉积作用

D、化学破坏作用117. 岩石发生机械破碎的主要原因是由( )变化及由此而产生的水的冻结和融化、风的作用、海洋(湖泊)的作用等所引起的。

A、温度

B、压力

C、湿度

D、化学

118. 日夜和季节的温度变化使岩石经常不断地、表里不均地膨胀与收缩,从而使岩石产生( ),层层剥落,岩石就破碎了。

A、裂隙

B、压力

C、断裂

D、变形

119. 物理风化作用没有显著的( )成分变化。

A、物理

B、化学

C、生物

D、机械

120. 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而产生新矿物,是( )作用。

A、化学风化

B、物理风化

C、生物风化

D、机械风化121.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 )而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A、化合

B、结合

C、分解

D、破碎

122.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 )等作用下发生分解而产生新的矿物的作用。

A、水、氧气、氮气

B、水、氧气、二氧化碳

C、水、二氧化碳、氮气

D、水、氧气、二氧化氮

123.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下发生分解而产生新( )的作用。

A、元素

B、岩石

C、矿物

D、化合物

124. 生物风化作用可引起岩石的( )和化学分解。

A、物理破坏

B、化学破坏

C、机械破坏

D、生物破坏125. 生物风化作用可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和( )。

A、物理分解

B、化学分解

C、物理化学分解

D、生物分解126. 引起岩石的机械破坏和化学分解的作用是( )。

A、生物风化作用

B、物理风化作用

C、化学风化作用

D、机械风化作用127.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由于生物的活动而对岩石产生的( )作用。

A、破坏

B、物理

C、化学

D、风化

128. 机械沉积是在碎屑的重力( )水流的搬运力时发生的。

A、等于

B、小于

C、大于

D、小于等于129. 机械沉积作用的结果是使沉积物按照( )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A、粘土—粉砂—砂—砾石

B、砾石—粉砂—砂—粘土

C、砂—粉砂—粘土—砾石

D、砾石—砂—粉砂—粘土

130. 机械沉积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 )分布。

A、带状

B、圆状

C、椭圆状

D、扇状

131. 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作用是( )的结果。

A、胶结作用

B、重结晶作用

C、沉积作用

D、机械沉积作用132. 搬运的溶解物质按溶解度( )依次沉积,这种作用称为化学沉积作用。

A、顺序

B、大小

C、时间

D、难易

133. 搬运的溶解物质按( )大小依次沉积,这种作用称为化学沉积作用。

A、密度

B、饱和度

C、溶解度

D、温度

134. 搬运的溶解物质按溶解度大小依次沉积,这种作用称为( )沉积作用。

A、化学

B、物理

C、生物

D、机械

135. 一般说来,在浅海地区溶解物质的化学沉积分异规律是:( )。

A、卤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氧化物

B、氧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硫酸盐—卤化物

C、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

D、氧化物—硫酸盐—硅酸盐—碳酸盐—卤化物

136. 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后,含有( )、碳酸钙的骨骼或贝壳堆积在海底,可以形成磷质岩、硅质岩和石灰岩等。

A、钙、磷

B、硅、磷

C、硫、磷

D、钾、磷

137. 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后,含有硅、磷、碳酸钙的骨骼或贝壳堆积在海底,可以形成( )和石灰岩等。

A、变质岩、岩浆岩

B、磷质岩、硅质岩

C、沉积岩、变质岩

D、碳酸盐岩、岩浆岩

138. 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后,含有硅、磷、( )的骨骼或贝壳堆积在海底,可以形成磷质岩、硅质岩和石灰岩等。

A、碳酸钙

B、碳酸氢钙

C、硫酸钙

D、氯化钙

139. 生物( )作用是指生物遗体的沉积。

A、剥蚀

B、风化

C、搬运

D、沉积

140. 压固脱水作用过程中,沉积物的( )越来越大,因而产生强大的压力使下面沉积物的体积缩小,孔隙度减少,密度增大。

A、负荷

B、体积

C、面积

D、密度

141. 压固脱水作用过程中,沉积物的负荷越来越大,因而产生强大的压力使下面沉积物的体积( )。

A、不变

B、增加

C、缩小

D、无法确定142. 压固脱水作用过程中,沉积物的负荷越来越大,因而产生强大的压力使下面沉积物密度( ),其中附着的水分也被挤出去,颗粒之间彼此紧密联系,增大了颗粒之间的附着力,沉积物变得坚硬起来。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143. 压固脱水作用过程中,颗粒之间彼此紧密联系,增大了颗粒之间的( ),沉积物变得坚硬起来。

A、结合力

B、附着力

C、压力

D、挤压力

144. 充填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松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的作用称为( )作用。

A、结合

B、胶结

C、粘结

D、挤压力

145. 充填在( )孔隙中的矿物质将松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的作用称为胶结作用。

A、沉积物

B、火山岩

C、碎屑物

D、岩石

146. 常见的胶结物类型有( )。

A、钙质、镁质、硅质和铁质

B、钙质、硅质、铝质和铁质

C、钙质、泥质、硅质和铁质

D、钙质、铁质、铝质和泥质

147. 常见的胶结物类型有( )、泥质、硅质和铁质。

A、镁质

B、铝质

C、钙质

D、胶质

148. 重结晶作用可使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形状、( )发生改变。

A、密度

B、化学性质

C、熔点

D、排列方向149. 重结晶作用能使物质( )发生重新排列组合。

A、质点

B、质量

C、形状

D、体积

150. 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组分借溶解或( )等方式,使物质质点发生重新排列组合的现象称为重结晶作用。

A、结合

B、扩散

C、凝固

D、粘合

151. 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矿物组分借溶解或扩散等方式,使物质质点发生重新排列组合的现象称为( )。

A、胶结作用

B、重结晶作用

C、沉积作用

D、机械沉积作用152. 沉积岩的结构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碎屑结构、( )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构。

A、泥质

B、致密

C、斑块

D、层理

153. 岩石的碎屑结构是由碎屑物质被( )胶结而成的一种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岩石称为碎屑岩。

A、粘土

B、胶结物

C、粒级

D、砂岩

154. 碎屑结构中,颗粒粒径0.05~2mm的为( )结构。

A、砾状

B、粉状

C、碎屑

D、砂状

155. 碎屑岩的颗粒形状反映岩石生成的环境和条件,可分( )级。

A、二

B、三

C、四

D、五

156. 沉积岩的结构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 )结构、泥质结构、化学岩结构和生物岩结构。

A、碎屑

B、致密

C、斑块

D、层理

157. 岩石由( )被胶结物胶结而成的结构称为碎屑结构。

A、碎屑物质

B、粘土矿物

C、松散沉积物

D、砾石

158. 碎屑岩的结构包括( )、颗粒形状、胶结形式等。

A、密度大小

B、构造形状

C、颗粒排列

D、颗粒大小159. 碎屑颗粒粒径大于( )mm的为砾状结构。

A、1

B、2

C、3

D、4

160. 碎屑岩的( )反映岩石生成的环境和条件。

A、颗粒形状

B、颗粒大小

C、颗粒直径

D、胶结物

161. 泥质岩由( )的碎屑和粘土矿物组成。

A、粗大

B、极细小

C、紧密

D、致密

162. 泥质岩也称为( )岩。

A、页

B、砂土

C、碎屑

D、粘土

163. 由极细小的( )矿物组成的、比较均匀致密的、质地较软的结构的岩石称为泥质岩。

A、碎屑

B、粘土

C、碎屑和粘土

D、颗粒

164. 泥质岩结构质地( )。

A、坚硬

B、致密

C、较软

D、松散

165. 沉积岩的结构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 )。

A、生物结构

B、泥岩结构

C、粘土结构

D、碳酸盐岩结构166. 具有化学( )和生物遗体的岩石称为化学岩或生物化学岩。

A、成分

B、物理

C、反应

D、成因

167. 沉积岩结构为粒状或鱼卵状是( )成因形成的。

A、化学

B、物理

C、泥质

D、机械

168. 沉积岩的结构按其成因分类,( )结构不是沉积岩的结构分类。

A、化学和生物

B、碎屑

C、泥质

D、碳酸盐岩

169. 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或之后,由于物理与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各种( ),称为沉积岩构造。

A、地层

B、形状

C、性质

D、构造

170. 沉积岩构造是( )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划相的重要标志。

A、沉积岩

B、油层

C、岩石

D、产状

171. 沉积岩构造是指( )在沉积过程中或之后,由于物理与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

A、油层

B、岩层

C、沉积物

D、沉积岩

172. 沉积岩构造( )的主要有层理、层面构造。

A、最常见

B、不常见

C、其他类型

D、仅有

173. 沉积岩中由于不同成分、不同颜色、不同结构构造等的渐变、相互更替或沉积间断所形成的成层性质称为( )。

A、结构

B、层面构造

C、节理

D、层理

174. 层理是沉积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识别沉积( )的重要标志。

A、条件

B、环境

C、过程

D、成分

175. 根据形态和成因,层理可分为( )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

A、斜直

B、水平

C、垂直

D、波痕

176. 无论是斜层理还是交错层理,一般都反映( )沉积环境。

A、半深水

B、深水

C、浅水

D、静止

177. 在沉积环境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层理是( )。

A、斜层理

B、水平层理

C、交错层理

D、波状层理

178. 层内微细层理平直,并与层面平行的层理,称为( )。

A、斜层理

B、水平层理

C、交错层理

D、波状层理

179. 层内微细层理平直,并与层面( )的层理,称为水平层理。

A、平行

B、斜交

C、交错

D、垂直

180. 水平层理多形成于沉积环境比较稳定的( )。

A、三角洲或河床底部

B、广阔浅海和湖底

C、海、湖盆地底部

D、海、湖盆地边缘

181. 层内微细层理呈直线或曲线形状,并与层面斜交的层理,称为( )。

A、波状层理

B、水平层理

C、斜层理

D、交错层理

182. 无论是( ),一般都反映浅水沉积环境。

A、波状层理还是交错层理

B、水平层理还是交错层理

C、斜层理还是交错层理

D、水平层理还是波状层理

183. 斜层理层内微细层理呈直线或曲线形状,并与层面( )。

A、平行

B、斜交

C、垂直

D、相反

184. 斜层理的( )代表流水方向。

A、倾斜方向

B、直线方向

C、交错方向

D、曲线形状方向185. 在滨海浅海地带或陆地上的风向变化,均可形成( )。

A、波状层理

B、水平层理

C、斜层理

D、交错层理186. 不同方向的斜层理相互交替的层理,称为( )。

A、波状层理

B、水平层理

C、斜层理

D、交错层理187. 在滨海浅海地带或陆地上的( )变化,均可形成交错层理。

A、地形

B、风向

C、水流

D、环境

188. 如果( )的斜层理相互交替,这种层理称为交错层理。

A、平直方向

B、不同方向

C、相同方向

D、交错方向189. 细层呈波浪状并( )于层面的层理,称为波状层理。

A、垂直

B、平行

C、弯曲

D、交错

190. 在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常见的层理是( )。

A、水平层理

B、波状层理

C、斜层理

D、交错层理191. 形成于波浪往返运动的浅水地区的层理是( )。

A、交错层理

B、水平层理

C、斜层理

D、波状层理192. 细层呈波浪状并平行于层面的层理,称为( )。

A、波状层理

B、水平层理

C、斜层理

D、交错层理193. 由于机械原因或生物活动形成,并保留在岩层表面或底面上的各种沉积构造,称为( )构造。

A、斑痕

B、沉积

C、层理

D、层面

194. 干裂反映的是( )环境沉积,可用来鉴定地层沉积的上下顺序。

A、浅水

B、深水

C、海水

D、湖水

195. 根据沉积岩结核的形成时间,可将结核分为沉积结核、成岩结核、( )结核。

A、前生

B、后生

C、生油

D、砾石

196. 层面构造主要包括浪痕、雨痕、干裂、结核冲刷痕迹及各种印模等,它可用来识别沉积环境、( )条件。

A、静水

B、流水

C、沉积

D、水动力

197. 根据成因,沉积岩的颜色可分为( )色、原生色和次生色。

A、继承

B、自生

C、清纯

D、混杂

198. 次生色的颜色取决于( )矿物的颜色。

A、原生

B、后生

C、自生

D、母岩

199. 在沉积和成岩阶段,( )矿物的颜色称为原生色或自生色。

A、原生

B、后生

C、自生

D、次生

200. 沉积岩的颜色是根据( )区分的。

A、地质年代

B、色别种类

C、沉积环境

D、成因类型201. 沉积于还原或强还原性质的岩石颜色通常是( )的。

A、蓝色和天青色

B、灰色和黑色

C、紫色

D、白色

202. 红色、褐红色、棕色和黄色沉积岩通常决定于岩石形成时所含( )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量。

A、铁

B、长石

C、石膏

D、萤石

203. 紫色沉积岩是由于岩石中含有铁的( )或氢氧化物的缘故。

A、还原物

B、氧化物

C、钙化物

D、化学物

204. 石膏、硬石膏和盐岩特有的颜色是( )。

A、蓝色和天青色

B、灰色和黑色

C、紫色

D、白色

205. 原生色是判断( )生油条件的重要标志。

A、沉积岩

B、碎屑岩

C、粘土岩

D、变质岩

206. 原生色是判断粘土岩( )条件的重要标志。

A、生物

B、生油

C、成岩

D、沉积

207. 在实际观察描述岩石颜色的过程中,有时只用一种颜色无法恰当地描述岩石,这时应采用( )描述。

A、单一色

B、复合色

C、多色

D、过渡色

208. 原生色能说明沉积介质的( )性质及气候条件,可以把颜色作为划分沉积相、划分地层、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

A、物理

B、化学

C、物理化学

D、地层地理209. 完井是指一口井按地质设计的要求钻达目的层和设计井深以后,直到交井( )进行的工作。

A、之前

B、之后

C、之中

D、之间

210. 完井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以( )为主的油层特性引起或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A、饱和度

B、孔隙度

C、含油性

D、渗透率

211. 选用与产能性能( )的完井方法,可以保护油、气层、减少对油气层的损害,提高油气井的产能和寿命。

A、相匹配

B、相矛盾

C、不适应

D、不匹配

212. 完井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以渗透率为主的( )引起或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A、油层成分

B、地层密度

C、原油成分

D、油层特性213. 完井时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护( ),防止对其造成损害。

A、设备

B、油气层

C、水层

D、井底

214. 完井时,要求尽量( )油气流入井筒的阻力。

A、平衡

B、减少

C、增加

D、保护

215. 完井时,要求尽量减少油气流入井筒的( )。

A、速度

B、阻力

C、压力

D、流量

216. 完井时,要求有效( )油(气)、水层,防止各层之间相互窜扰。

A、封隔

B、封闭

C、封堵

D、分割

217. 完井方法一般分为( )和裸眼完井两大类。

A、筛管完井

B、后期裸眼完井

C、射孔完井

D、套管完井218. 完井方法一般分为套管完井和( )两大类。

A、筛管完井

B、后期裸眼完井

C、射孔完井

D、裸眼完井219. 在完井方法中,( )包括套管射孔完井和尾管射孔完井。

A、筛管完井

B、裸眼完井

C、射孔完井

D、套管完井220. 钻穿油层后,下入油层套管并在环形空间注入水泥,用射孔器射穿套管、水泥环和部分产层,构成井筒与产层的通道,这种完井方式称为( )。

A、筛管完井

B、裸眼完井

C、砾石充填完井

D、套管射孔完井221. 完井中的( )不但便于上返作业,还减少套管、油井水泥用量和施工作业量,降低钻井成本。

A、尾管射孔完井

B、裸眼完井

C、砾石充填完井

D、套管射孔完井222. 完井方法中的( )是将技术套管下至油层顶界,钻开油层后下入尾管并悬挂在技术套管上,经注水泥和射孔后构成井筒。

A、尾管射孔完井

B、裸眼完井

C、砾石充填完井

D、套管射孔完井

223. 尾管射孔完井一般用于( )的油气井。

A、稠油

B、较浅

C、浅

D、较深

224. 尾管射孔完井是将( )下至油层顶界。

A、导管

B、表层套管

C、技术套管

D、油层套管

225. 钻开产层以后,将油层套管下至产层顶部,注入水泥的完井方式称为( )完井。

A、尾管射孔

B、后期裸眼

C、砾石充填

D、套管射孔

226. 在目的层部位不下( )注水泥的完井方式称为裸眼完井。

A、尾管

B、筛管

C、油管

D、套管

227. 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等裂缝性油气藏适宜采用( )完井。

A、尾管射孔

B、裸眼

C、筛管

D、套管射孔

228. 后期裸眼完井是在钻开产层以后,将( )下至产层顶部,注入水泥完井。

A、导管

B、表层套管

C、技术套管

D、油层套管

229. 向井内下入一定尺寸的套管串后,在井壁和套管间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的工作称为( )。

A、完井

B、洗井

C、固井

D、射孔

230. 固井( )的好坏对一口井以及整个油田的勘探开发都有较大的影响。

A、质量

B、条件

C、密度

D、标准

231. 技术套管固井时,水泥浆应返至整个封隔地层( )m以上。

A、10

B、100

C、50

D、200

232. 对( )井固井时,水泥浆应返至地面,以提高套管抗内压能力。

A、注水

B、高压气

C、自喷

D、采油

233. 用射孔器射穿( )、水泥环,并射入生产层内一定深度,构成井筒与产层通道的方法称为射孔。

A、地层

B、油层

C、套管

D、油管

234. 采用射孔方法,用聚能射孔弹依次将( )射开,使油层中的油气流入井筒内,再借助油层的压力流(或抽汲)到地面,达到出油的目的。

A、套管、水泥环、油层

B、水泥环、油层、套管

C、套管、油层、水泥环

D、油层、水泥环、套管

235. 射孔质量的好坏对油水井投产后的生产影响( ),所以要优选射孔方案。

A、很小

B、很大

C、很少

D、不大

236. 在石油勘探开发中,采用( )方法完井是目前主要的完井方法。

A、射孔

B、后期裸眼

C、筛管

D、套管射孔

237. 井身结构是指( )下入的各层次套管的技术参数以及各层次套管外的水泥封固井段、射孔井段。

A、井眼

B、井下

C、井上

D、油层

238. 每口井的井身结构都是按( )、完井深度、地质情况、钻井技术水平以及采油采气、注水注气等技术要求设计的。

A、钻井目的

B、钻井时间

C、油层情况

D、钻井工具

239. 井身中下入的( )有导管、表层套管、技术套管、油层套管。

A、套管

B、油管

C、筛管

D、尾管

240. 油层套管是井内下入的最后一层套管,用来( )井壁和形成油气通道。

A、保护

B、支撑

C、防塌

D、测试

241. 钻井时的方补心上平面与套管头短节法兰平面的距离称为( )。

A、油补距

B、套补距

C、补心

D、套管深度

242. 带套管四通的采油树的( )为四通上法兰面至补心上平面的距离。

A、油补距

B、套补距

C、方补心

D、水泥返高

243. 套管深度等于( )加法兰短节再加套管总长之和。

A、套补距

B、油补距

C、方补心

D、水泥返高

244. 水泥环上端至补心上平面的距离称为( )。

A、套管深度

B、油管深度

C、水泥帽

D、水泥返高

245. 固井完成后,留在套管内最下部的一段水泥凝固后的顶面称为( )。

A、人工井底

B、沉砂口袋

C、水泥塞

D、水泥返高

246. 注水井的井身结构是在完钻井井身结构的基础上,在井筒套管内下入( )。

A、配水器

B、配水管柱

C、投捞器

D、配水嘴

247. 注水井的井身结构需要掌握的资料有套管规范、油管规范及下入深度、封隔器和配水器的位置及( )、油层深度、井口装置。

A、型号

B、级别

C、级数

D、深度

248. 注水井的生产原理是地面( )的高压水通过井口装置从油管进到井下配水器对油层进行注水。

A、压力

B、泵站

C、管线

D、压强

249. 注水井的井身结构主要由( )组成。

A、套管、油管、配水器

B、套管、油管、配产器

C、套管、油管、配水器、配产器

D、套管、油管、配水器、采油树

250. 目前,采油井可分为自喷井采油、( )井采油、潜油电泵井采油、电动螺杆泵井采油、水力活塞泵井采油等。

A、压力

B、注水

C、裸眼

D、抽油机

251. 在油田地下油层天然能量较强,足以自喷到地面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采油方式是( )采油。

A、自喷井

B、抽吸

C、电潜

D、抽油机

252. 在完钻井井身结构内下入油管及喇叭口,井口装置只是采油树的是( )结构。

A、自喷井

B、采油井

C、注水井

D、抽油机

253. 在自喷井内,不下( )。

A、配水器

B、配产器

C、油管

D、喇叭口

254. 采用抽油机井生产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自喷井能量下降而转抽的;二是油井投产时,因能量( ),直接安装抽油机井采油的。

A、较低

B、较高

C、下降

D、上升

255. 抽油机井抽油吸入口装置可根据对油层不同的开采情况配不同的( )。

A、生产管柱

B、注水管柱

C、配产管柱

D、配水管柱

256. 抽油机井的井身结构组成为:井口装置、地面抽油机设备、井下抽油泵设备、抽油吸入口、( )、油管、套管。

A、生产管柱

B、注水管柱

C、抽油杆

D、配水管柱

257. 在抽油机井内,不下( )。

A、油管

B、抽油泵

C、多级分离器

D、丝堵

258. 潜油电泵井是( )采油的一种方法。

A、压力驱动

B、人工举升

C、注水推动

D、能量自喷

259. 下列选项中( )是地面通过电缆传递电能给井下潜油电动机,潜油电动机再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带动(),把井内液体加压通过油管经采油树举升到地面。

A、潜油电泵井

B、抽油机井

C、螺杆泵井

D、自喷井

260. 潜油电泵井在多级离心泵的不断抽吸过程中,井底压力( ),从而使油层液体不断流入井底。

A、抽空

B、降低

C、提高

D、不变

261. 潜油电泵井的井身结构主要是由( )组成的。

A、油管、套管、抽油杆、抽油泵

B、油管、套管、抽油杆、抽油泵、采油树

C、油管、套管、抽油杆、抽油泵、潜油电动机

D、油管、套管、分离器、潜油电动机、多级离心泵、采油树

262. 螺杆泵的地面驱动装置将动力传递给井下( ),使转子实现行星运动。

A、定子

B、转子

C、抽油杆

D、抽油泵

263. 螺杆泵( )的主要作用是确保螺杆泵机组安全运行。

A、减速箱

B、电控箱

C、传动皮带

D、方卡子

264. 螺杆泵井的井身结构由( )组成。

A、抽油杆、油管、套管、扶正器、螺杆泵

B、抽油杆、油管、套管、螺杆泵、油管锚

C、抽油杆、油管、扶正器、螺杆泵、油管锚

D、抽油杆、油管、套管、扶正器、螺杆泵、油管锚

265. 螺杆泵井是( )采油的一种方法。

A、压力驱动

B、人工举升

C、注水推动

D、能量自喷266. 自喷井采油树是依靠( )来调节产量的。

A、油压

B、套压

C、油嘴

D、流压

267. 自喷采油一般是在油田地下油层( )较强,石油足以自喷到地面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采油方式。

A、天然能量

B、人工补充能量

C、弹性能量

D、重力能量268. 在油田地下油层天然能量较强,石油足以自喷到地面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采油方式是( )。

A、抽油机井采油

B、潜油电泵井采油

C、自喷井采油

D、螺杆泵井采油

269. 当油井自喷时,井底( )要克服井筒中的液柱压力以及油和气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摩擦所产生的阻力。

A、静压

B、饱和压力

C、原始地层压力

D、流动压力270. 抽油机井采油是油田应用最广泛的采油方式,它是靠( )来采油的。

A、天然能量

B、人工补充能量

C、人工举升井筒液量

D、重力能量

271. 抽油机采油的生产原理是地面抽油机的机械能通过抽油杆带动井下深井泵往复抽吸井筒内的液体,降低井底( ),从而使油层内的液体不断地流入井底,泵抽出的液体经井口装置沿管网流出。

A、流压

B、静压

C、原始压力

D、饱和压力272. 抽油机采油的生产原理是地面抽油机的机械能通过抽油杆带动井下深井泵往复抽吸井筒内的液体,降低井底流压,从而使( )内的液体不断地流入井底,泵抽出的液体经井口装置沿管网流出。

A、水泥环

B、油层

C、油管

D、套管

273. 抽油机驴头每分钟上下往复运动的次数称为( )。

A、泵径

B、杆径

C、冲程

D、冲次

274. 地面电能通过电缆传递给井下潜油电动机,潜油电动机再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带动( ),给井内液体加压,通过油管经采油树举升到地面。

A、杆式泵

B、管式泵

C、多级离心泵

D、分离器

275. 在多级离心泵不断抽吸的过程中,( )降低,从而使油层液体不断流入井底。

A、流压

B、静压

C、油压

D、套压

276. 地面电能通过电缆传递给井下潜油电动机,潜油电动机再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带动多

级( )给井内液体加压,通过油管经采油树举升到地面。

A、往复泵

B、离心泵

C、真空泵

D、输油泵

277. 在多级离心泵不断抽吸的过程中,流压降低,从而使( )液体不断流入井底。

A、地层

B、油层

C、油管

D、套管

278. 由于螺杆泵定子橡胶的磨损量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在高含砂油井,螺杆泵不宜( )运转。

A、高速

B、中速

C、低速

D、变速

279. 通过地面驱动装置,使井下抽油杆带动( )旋转,由抽油杆柱传递动力,举升井内流体的井下装置称为螺杆泵。

A、定子

B、转子

C、活塞

D、抽油泵

280. 螺杆泵的转子和定子相对转动时,封闭腔室能( ),使其中的液体从一端移向另一端,实现机械能和液体能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举升液体的作用。

A、纵向移动

B、横向移动

C、轴向移动

D、上下移动

281. 由于螺杆泵定子橡胶的磨损量与转速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在( )油井,螺杆泵不宜高速运转。

A、高含砂

B、高含水

C、低含砂

D、低含水

282. 安全管理工作的原则是“()”。

A、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C、预防第一,安全为主

D、预防第一,安全第一

283. 安全生产即通常所说的( ),是指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技术组织措施,消除劳动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条件与行为,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A、劳动保护

B、安全为主

C、预防为主

D、安全第一

284. 人人都应树立“生产必须( ),安全促进生产”的指导思想,确保各项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A、顺利

B、安全

C、健康

D、第一

285. “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是确保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的指导( )。

A、思想

B、方针

C、原则

D、政策

286. 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贯彻执行国家法律规定的( )、法定的休息和休假制以及国家对女工和未成年特殊保护的法令。

A、工作要领

B、工作程序

C、工作制度

D、工作时间

287. 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参与安全管理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并组织( )。

A、核实

B、实施

C、施工

D、生产

288. 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进行安全生产的( )。

A、监督检查

B、责任检查

C、预防第一

D、责任制

289. 安全管理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经常开展( )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活动。

A、少数人

B、大众化

C、普及性

D、群众性

290. 冷却法灭火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的物体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 )而停止燃烧。

A、燃点附近

B、燃点以下

C、燃点以上

D、0℃以下

291. 防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氧气而熄灭的灭火方法称为( )灭火。

A、窒息法

B、隔离法

C、冷却法

D、抑制法

292. 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使燃烧物质得不到足够的( )而熄灭的灭火方法称为窒息法灭火。

A、氢气

B、氮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293. 常用的( )主要有冷却法、隔离法、窒息法、抑制法(即中断化学反应法)。

A、灭火方法

B、急救方法

C、安全方法

D、灭火设施

294. 在自然界中,( )火灾的特点是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烈,易引发爆炸,具有复燃、复爆性,易形成大面积火灾,会产生沸溢、喷溅、喷流式燃烧现象。

A、石油

B、建筑物

C、森林

D、家庭

295. 油气井喷发生火灾时,火焰中心温度为( )℃,气井火比油井火温度高。

A、180~210

B、200~4000

C、1800~2100

D、10888~21000 296. 在油田上,( )火灾火焰中心温度达1050~1400℃,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度大,易引起相邻可燃物燃烧。

A、油井

B、水罐

C、气罐

D、油罐

297. 油罐发生火灾时,火焰中心温度高达( )℃,热辐射强度大,易引起相邻油罐及可燃物燃烧。

A、1000~1400

B、1050~1400

C、1100~1400

D、1150~1400 298. 天然气火灾的特点是:燃烧性强,爆炸危险度( )。

A、大

B、弱

C、小

D、轻

299. 石油中的天然( )不需要蒸发、熔化等过程,在正常条件下就具备燃烧条件。

A、物体

B、液体

C、固体

D、气体

300. 石油中的( )的爆炸浓度极限范围宽,易扩散积聚,爆炸威力大。

A、天然气

B、重烃

C、固体

D、空气

301. 石油、天然气火灾的预防之一就是( )。

A、消除火源

B、加大火源

C、固定电源

D、消除空气

302. 爆炸危险岗位区域应安装报警装置,( )设备应完善,防止密爆炸性气体积聚。

A、排风

B、照明

C、报警

D、电气

303. 泡沫灭火剂具有( ),对电气设备的绝缘有很大的损坏作用,因此不能用泡沫灭火器进行带电灭火。

A、导电性

B、隔绝性

C、传导性

D、绝缘性

304. 对电气设备容器外部局部着火而容器( )时,可进行灭火剂带电灭火,同时应预防中毒事故。

A、爆破时

B、未受破坏

C、已受破坏

D、已爆炸

305. 要严格执行( )设备管理规定,并要定期检修,防止电弧、电火花、电热或漏电现象发生。

A、活动

B、电气

C、井口

D、机械

306. 在各种火灾中,( )火灾具有燃烧猛、蔓延快,易形成大面积燃烧,烟雾大,气体有毒的特点。

A、电气设备

B、井站设备

C、油井设备

D、放火设备

307. 扑救电气设备火灾前,应及时设法( )电源。

A、破坏

B、保护

C、切断

D、合上

308. 切断电源时必须注意应用( )操作杆或干棍操作闸刀开关来切断电源,以防造成触电事故。

A、铝制

B、铁制

C、导电

D、绝缘

309. 人体触及带电体,或者带电体与人体之间闪击放电,或者电弧波触及人体时,电流通过人体进入大地或其他导体,称为( )。

A、导体

B、导电

C、触电

D、伤害

310. 如果人体低压触电时,可以用干燥的或绝缘的物体拉开触电者或挑开电线,使触电者( )电源。

A、靠近

B、脱离

C、接通

D、接近

311. 对高压触电事故的处理应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鞋,用( )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开关。

A、小于

B、低于

C、接近

D、相应

312. 在现场应用的主要急救方法是( )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法。

A、人工

B、器械

C、自然

D、药物

313. 在急救时应注意任何药物均代表不了人工呼吸和( )。

A、腹部挤压

B、伤口包扎

C、止血

D、胸外心脏挤压314. 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是泡沫液与水和空气混合后,产生大量泡沫,使燃烧物质表面( ),阻止燃烧物质表面燃烧,起到灭火作用。

A、冷却

B、加热

C、冰冻

D、燃烧

315.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是利用内部充装的液态( )的蒸汽压,将二氧化碳喷出灭火。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液化氢气

D、四氯化碳

316. 将灭火干粉喷出来进行灭火的是( )灭火器,它是以液体二氧化碳或氮气做动力的。

A、泡沫

B、二氧化碳

C、干粉

D、1211

317. 干粉灭火器主要适用于扑救( )及其制品、可燃液体、气体、固体的初期火灾。

A、气体

B、化学用品

C、建筑

D、石油

318. 干粉灭火器因干粉有( )V以上的电绝缘性能,因此广泛适用于电气设备初期火灾。

A、10000

B、50000

C、100000

D、220

319. 油井产油量从现象上看与油井产液量和油井含水率有关,产液量越高,含水率越低,则日产油量越( )。

A、高

B、低

C、少

D、稳定

320. 油井产油量从本质上看与( )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有关。

A、沉积层

B、地层

C、油层

D、非射孔

321. 某抽油机井压裂后,产液下降,液面回升,示功图为供液不足,含水稳定,其主要问题是( )。

A、油层沙埋

B、泵吸入部分有堵塞现象

C、参数不合理

D、压裂效果不好

322. 某抽油机井机杆不同步,上电流下降,其原因是( )。

A、顶部抽油杆断脱

B、油井结蜡

C、地面管线堵

D、油井自喷

323. 在中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 ),尤其是高粘度油田。

A、速度中等

B、速度特慢

C、速度慢

D、速度快

324. 在高含水期,原油靠注入水携带出来,含水上升速度( )。

A、中等

B、特慢

C、减慢

D、加快

325. 某抽油机井断脱作业打捞后,产量上升,含水上升的原因是( )。

A、注水井加强了注水

B、调整了抽油机井平衡

C、井口热洗阀门没关严

D、注水井进行了酸化

326. 在油田开发中的( ),由于水淹面积小,含油饱和度高,水的相对渗透率低,含水上升速度缓慢。

A、中含水期

B、低含水期

C、高含水期

D、特高含水期327. 抽油机井的沉没度过小,就会降低泵的充满系数,( )降低。

A、产液量

B、含水

C、电流

D、回压

328. 某抽油机井的定压放气阀失灵,套压逐渐上升,该井的沉没度(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329. 某抽油机井泵漏失,产量下降,该井的沉没度(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330. 某抽油机井结蜡后产量下降,该井的沉没度(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331. 某抽油机井回压稍下降,产量下降,液面逐渐回升,主要问题和现象是( )。

A、上行电流上升,下行电流上升,油井结蜡

B、上行电流上升,下行电流下降,油井结蜡

C、上行电流不变,下行电流上升,油井结蜡

D、上行电流下降,下行电流下降,油井结蜡

332. 某抽油机井断脱后,电流的变化是( )。

A、上行电流下降,下行电流上升

B、上行电流上升,下行电流下降

C、上行电流上升,下行电流上升

D、上电流下降,下电流下降

333. 某抽油机井实测示功图为正常,产液量为0,分析判断为井口油管挂严重漏失,电流的变化是( )。

A、上行电流不变,下行电流不变

B、上行电流上升,下行电流下降

C、上行电流上升,下行电流上升

D、上行电流下降,下行电流下降

334. 某抽油机井产量下降,回压升高,电流的变化是( )。

A、上行电流下降,下行电流不变

B、上行电流上升,下行电流不变

C、上行电流不变,下行电流上升

D、上行电流不变,下行电流下降

335. 抽油机井示功图的横坐标代表( ),纵坐标代表( )。

A、光杆冲程,光杆所承受负荷

B、光杆所承受负荷,光杆冲程

C、活塞冲程,光杆所承受负荷

D、光杆所承受负荷,活塞冲程

336. 某抽油机井实测示功图中部断脱,该图形在( )。

A、上理论负荷线的上方

B、上理论负荷线上

C、上理论负荷线和下理论负荷线之间

D、下理论负荷线的下方

337. 某抽油机井实测示功图正常,产量下降,液面上升,该井存在问题是( )。

A、油管上部漏失

B、游动凡尔漏失

C、固定凡尔漏失

D、气体影响

338. 某抽油机井液面在井口,产量下降,实测示功图显示供液不足,分析该井为( )。

A、能量充足

B、正常

C、泵吸入部分堵塞

D、供液不足

339. 抽油机井油管结蜡后通过( ),降低了油流阻力,能使油井产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A、调冲程

B、热洗

C、放气

D、调冲次

340. 抽油泵结蜡后易产生( ),降低泵的充满系数,减少抽油机井的产量。

A、含水下降

B、流压下降

C、油管漏失

D、泵漏失

341. 抽油机井热洗要求来水(油)温度不低于( )℃。

A、55

B、65

C、75

D、85

342. 抽油机井热洗周期的制定主要是分析示功图是否有结蜡影响,产液量是否下降(一般下降10%左右),抽油机上下冲程电流偏差是否大于( )A。

A、5~6

B、5~8

C、5~10

D、5~12

343. 某抽油机井产量上升,含水稳定,流压下降,则该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上调参数

B、注水调整

C、压裂

D、下调参数

344. 为提高抽油机井的产量,在各项生产参数可调整的条件下,简便快捷的增产措施是( )。

A、上调参数

B、换大泵

C、压裂

D、酸化

345. 某抽油机井沉没度为50m,泵效为25%,实测示功图显示供液不足,采用的机型为

CYJ10-3-37HB,冲程为3m,冲次为9次/min。为合理控制生产压差,首先应( )。

A、上调参数

B、下调参数

C、热洗

D、换小泵

346. 抽油机井调整工作参数,主要是确定合理的( )。

A、总压差

B、地饱压差

C、流饱压差

D、生产压差

347. 在充分满足抽油机井生产能力(最大产液量)需求的前提下,使用( )可以增加排量,降低动液面,提高油井产量。

A、小冲程

B、大冲程

C、大泵径

D、大冲次

348. 一般在满足抽油机井产能要求时,应采取( )的原则。

A、小泵径、长冲程、慢冲次

B、大泵径、长冲程、慢冲次

C、小泵径、短冲程、慢冲次

D、小泵径、长冲程、快冲次

349. 在充分满足抽油机井生产能力(最大产液量)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使用( )。

A、小泵径

B、大泵径

C、短冲程

D、快冲次

350. 增加抽油机井的动载荷,引起杆柱和地面设备的强烈震动,容易损坏设备的是( )。

A、小泵径

B、长冲程

C、短冲程

D、快冲次

351. 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的参数偏小区的井( ),表明供液大于排液能力,可挖潜上产。

A、流压低、泵效低

B、流压低、泵效高

C、流压高、泵效低

D、流压高、泵效高

352. 抽油机井动态控制图的参数偏大区的井( ),表明供液能力不足,抽吸参数过大。

A、流压低、泵效低

B、流压低、泵效高

C、流压高、泵效低

D、流压高、泵效高

353. 某抽油机井的流压较高,但泵效低,表明抽油泵失效,该井位于动态控制图的( )。

A、参数偏小区

B、参数偏大区

C、断脱漏失区

D、待落实区

354. 某抽油机井的流压为8.0MPa,泵效为70%,采用的机型为CYJ10-3-48HB,冲程为2.0m,冲次为4次/min,该井位于动态控制图的参数偏小区,要使该井进入动态控制图的合理区,首先应( )。

A、调小参数

B、调大参数

C、换大泵

D、换机型

355. 潜油电泵井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电流是一条光滑对称的曲线,电流值等于或接近( )电流值。

A、最大

B、额定

C、最小

D、启动

356. 潜油电泵井运行( )可直接反映潜油电泵运行是否正常。

A、电流卡片

B、电压

C、电阻

D、互感器

357. 潜油电泵井欠载后,未能使电动机停运,电动机空转,说明( ),温度升高而导致电动机或电缆烧毁。

A、潜油电泵井出砂

B、电源电压波动

C、过载保护失灵

D、欠载保护失灵

358. 潜油电泵井正常运转时,若电流逐渐升高直至达到过载电流值,会造成机组( )停机。

A、气塞

B、停电

C、过载

D、欠载

359. 潜油电泵井动态控制图的参数偏大区的井( ),即供液能力不足,抽吸参数过大。

A、流压低、泵效低

B、流压低、泵效高

C、流压高、泵效低

D、流压高、泵效高

360. 某潜油电泵井的流压较高,但泵效低,即泵的排液能力丧失,该井位于动态控制图的( )。

A、参数偏小区

B、参数偏大区

C、生产异常区

D、待落实区

361. 某潜油电泵井的排液效率与供液能力不相符,表明资料有问题,需核实录取的资料,该井位于动态控制图的(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