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读后感

理查德*弗洛里大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一开始新西兰惠灵顿的创意经济的兴起为引言,通过大量的数据阐述了在当今时代创意经济的兴起。提出了“今天,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一个国家动员、吸引和留住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恰恰是这场竞争之中,美国的表现则显得欠佳,美国在“911事件”之后便限制了更多外来人口的入境,赴美的签证拒签率也逐步升高,使得原本准备赴美留学的留学生们选择了相对限制较少且学习环境相当的澳大利亚和英国以及德国瑞士等澳洲和西欧国家。其次,很多国家也在加强他们在争夺全球人才的能力,例如澳大利亚提高了留学生全额奖学金的比例,英国也在努力宣传其本国的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活力。另外,美国没能充分利用自己人民的创造能力,并有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文章总结出美国能够在一个多世纪里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靠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慷慨赠予,也不仅是少数人的才智和过大的国内市场,最关键的因素——对新思想的开放性。正式这种开放性,上市的美国能调动和驾驭全世界人才的创新能力。正式美国的思想开放性大大提高,使得美国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这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学者,牧师,艺术家,工程师等等,正是在这种大熔炉里美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新纪元。全球新一轮的竞争最核心的因素则是人才的竞争,哪个国家能够吸引并且留住更多的人才,他就能更好的发展自己,而不像我们传统上所认为的是单纯的商品、服务和资本决定了竞争的结果。

在当今的社会的整体格局之下,我们如若想尽快的实现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形成适当的机制和政策,构筑一个创意社会,缓和创意经济所带来的紧张氛围。从创造型经济生产向创意型社会结构过渡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根据作者的研究,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了创意经济时代,根究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真正推动20世纪90年代巨大繁荣的并不是贪婪,也不是充沛的资金投入或高科技创业潮,二十各种喷薄而出的人类创意。作者提出“人们喜欢创造性的工作,这是人的天性。”人们甚至可以为了这个,而降低对于工资和奖金的要求。根据经济学家利维和默南对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工作类型的变化的研究,发现了新增工作岗位都出现在两个创意产业领域:专家思维和复杂沟通。从事这两个工作的人恰恰是我们所界定的创意阶层工作。创意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有创意资本的投入,构建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型、新文化形式和新产业,这些都是作者所强调的创意资本。

创意经济的发展的3T原则: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在这里我一开始看到第三个T的时候也很惊讶,认为宽容怎么会是三原则之一呢,通过作者的悉心解释我才渐渐的意识到了宽容的重要性,一

个地区的开放性并不是当地的政府或某个权威人士所坚持所宣布的那样,而是要通过他们对各种文化的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这个地区具有各色人等,包括被一般人所难以接受的同性恋和波西米亚风,这才是用事实说明了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研究也表明区域民族和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发展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还需强调的是将创意的动机归于对财富的追求是错误的,大多数研究发现,内在的成就感比金钱更能激励人们的创造性。也有越多的人把内在的或创意的机会看的比赚钱能力更有价值。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传统的想法是,只有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资本投资,这也是种落后的思维方式,贪婪并不是动力之源。

根据作者所研究出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和印度的排名分列36和41位,因此未来的经济领导者可能是不是像现在我们所传言的那样,中国是世界经济的救世主,中国只是纯粹的在GDP上的量有所增加,殊不知这是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所发展起来的,并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纵观现在的中国,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严重,人人都处在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中,我们的教育畸形发展严重,没有很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我们发展可能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尴尬局面。尽管中国进行着雄心壮志的大建设谋划大的发展,这种成效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早在1965年,著名的城市经济学家维尔布尔*汤普森认为城市的功能就是创新的孵化器:“拥有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和研究室的大都市成了一个巨大的立体‘咖啡屋’,各种文化在这里激荡,碰撞出火花,点燃新产品和新进程之火。”另外长久以来,大学都被认为是向上爬的主要工具,但在今天,大学确实在加速阶级差异的扩大。无须惊讶,很多美国人很早就获得了很大的优势:他们能够进最好的学校,请家庭教师,听各种能帮助他们上升的课,学会经这个,学会从本领域脱颖而出。现在,很多大学都不再扮演过去推动流动性的重要角色了。中国也存在着相似的境况,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里,来自城市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那些来自农村的学子,这将会使阶层的板结更加严重,不利于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也给社会的进步和稳定以及人才的培养壮大提供了不小的阻力。

我们一再强调解决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好创意经济——让每个人都发挥才智。但想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住宅限制(价格、户口等),行路难(城市交通极度拥挤),正如文中所述的尽管创意经济创造了无数发明、巨额财富和高效生产力的愿景,但仅凭它自身是很难实现这些承诺,也无法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只有把收入不平等、住房负担大、发展不平衡和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解决,改善现状,只有这样的国家和地区才能屹立不倒。

创意经济时代是一个最大的自相矛盾的问题便是:它需要每个人都发挥企业家精神,燃起激情的热火,但同时只有在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心后,人们的光和热才能保持下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把我们融入一个更为广阔、生产能力更高、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创意经济。A、完全释放每个人的创新能力B、为

创意基础设施投资C、大学的魅力:智慧和宽容D、一个真正开放且经济安全运行的社会。

发展创意经济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一项措施,能够更好的调节我们目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鼓励和发展创意经济,是使中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剂良药。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七大核心理念

来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知识与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是现代文化产业的前沿和高端。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有着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要遵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的七大核心理念。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资产形态:从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 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其资产形态表现为土地、设备、厂房、金融资本等有形资产,而且生产制造过程中消耗的是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更有的企业是以污水排放、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产能增加。而以服务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其资产形态表现为以文化价值、个人创意、企业创新能力、品牌价值和知识与技术等无形资产。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知识资本、关系资本、制度资本和组织资本四个层面。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经济模式:从稀缺经济到充裕经济(非稀 缺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生产要素是创意、知识、文化、信息和科技等无形资本,它们也具有非稀缺性的特点,其资源获取相对来讲非常充裕、甚至是无限的。创意产品或服务中的非稀缺部分主要包括创意设计、知识产权、文化内容、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它们一旦通过一个初始成本生产出来之后,就会成为非稀缺的,可以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被无限复制,其供给量甚至可以完全由需求决定,供给不受有形资源约束。同时,非稀缺资源因为产品成本的降低而降低产品价格,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技术特征:从技术进步到数字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颠覆了传统产业分类标准和价值增长增值方式,将“创新力”引入了生产函数,将数字内容和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产业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增长源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融合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趋明显和深远。所谓数字融合,是指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自独立的一些行业逐渐有了交叉与联系,甚至融合为一体。这种技术融合现象现阶段主要发生在传媒、设计、信息等行业领域,导致不同行业的出现融合的现象,大多数主要以创意内容为核心、以不同物质形态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行业由分散趋于融合,进而使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凝聚成一个价值链内涵与形态相似的行业。数字技术的发展进程不断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使文化内容和创意表达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因为内容或创意的传播、消费以及再利用更加快捷有效,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的数字融合:从产业分割到产业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数字融合趋势也验证了其“无边界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动态过程:一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无边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产品和服务为载体,而价值实现却更多以相关产业的产品为基础,它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各个行业类别(如设计、文化、传媒、艺术等)中实现数字融合,也可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_金元浦

第10卷第1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0N o.1 2010年1月Jo urnal of China U niver sity o f G eoscience s(Socia l Sciences Editio n)Jan.2010 主持人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落实中央精神,各地政府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创意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一种“虚热”的情形,存在着一哄而上,大轰大嗡的个别现象。因此,我们对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保持清醒的估计和科学的决策,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而上,在选择好切入点的前提下,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给出一个总体的合理的布局。 本专题中,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探索。金元浦从宏观视角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胡晓鹏研究员从理论层面上分解了影响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类;陆军荣副研究员则从经济政策角度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特性,提出了文化政策与技术创新政策双轮驱动的发展内涵。这些研究成果都从某一个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观点新颖,视野开阔,将有助于我们去反思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非常期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将来更多,这对于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或许有更大的作用。我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关注这一领域,以理论和实践的优异成果,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主持人: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逆势上扬,本文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两轮驱动与两翼齐飞,提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 式。并强调指出,在全球化的观照中,面对具体的国情,进行具体的分析,寻找我们自己的发展文化 创意产业的“中国特色”、“地区特色”,是一切判断的基础与出发点。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国家;阶梯;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0)01-0020-05 本文将探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它与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认真思考,认真研究。 *收稿日期:2009-10-25 作者简介:金元浦(1951—),男,浙江浦江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经济学论文2800字_创意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创意产业经济学论文2800字_创意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创意产业经济学论文2800字(一):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论文 新知本主义和新创意经济的“新”,在于它们的本质都是以更先进的生产力 为代表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 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 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 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 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 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 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 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 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

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精选文档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 世纪60 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 世纪70 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 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精选文档

文化创意产业(笔记)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围绕文化创意产业,该思考哪几个问题? (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文化角度、生态角度出发) (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台湾地区经济建设委员会(2002):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 【前11篇】 1.智能手机的创新设计,应该包含在文化创意之中。它既可以作为 一种传播载体,亦可以是文化创意本身的体现。 (苹果的体验消费、对小米手机分析) 2.文化创意,应该是“无形点子”付诸于“有形物体”之上的实物再现,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核心,以追求其附加值为目的。这样一种文化创意,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而不是创造腐朽的、落后的精神产品。 3.任何一种产业(或者说产品),企业或者设计者都会为它“设计”一个能够彰显它属性的文化背景。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它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它附带有企业的特质,还有针对目标市场所加入的文化内涵(比如,一条项链的设计) 4.在倡导创新的同时,要求创意。虽然,两者存在着区别,但是它们还是相辅相成的,如何相辅相成呢? 5.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是否该注重体验性消费呢? 6.创意本身是是一种产品。创意最终还是物化的。 7.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 8.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 9.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这比传统产业中的技

术工人要求更高。如果创意居于产业链的顶端,那么从上至下,分工要明确,人员数量还是需要较多的。 10.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事关重要,这涉及到创造力的激发。 11.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建立产业园区,将相关性企业整合到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共同的创造力。 12.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城市的建设。如果说,第一产业应该是建立在郊区,那么创意文化产业园的最顶端应该建在核心地带,或者以此为中心,以其本身具有的属性带动周边的发展。(8) 13.文化创意产业,它的任务之一便是寻找或者创造新的消费热点14而文化产业如果不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文化资源再丰富,也不会成为文化产业大国。(8) 15.就已读的九篇文章而言,在如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他们的建议有如下:1政府给予政策支持;2建立产业园区;3培养创意人才。但是,其对策相对比较宽泛,例如,针对产业园区却没有详细的指导性方针。 16.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该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潮流相结合,敢于突破固化的思维,创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意文化,让它们助推社会经济的发展。 17.“仓廪足而知礼节”我们尚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物质依旧是广大老百姓首先考虑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与物质相结合,文化创意的本身也应当是物化的,“意识”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就是“知识”也得依靠书本的传递。文化创意,一是可以天马行空的,二是可以贴近生活的。 【12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_张振鹏】18.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之多,具体民俗文化有较大区别。在提升创意传统的共同文化时,要注意尊重差异性、民族性。

201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解读

2016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解读 来源: | 时间:2016-01-22|阅读数: 大家好!非常感谢联盟给我这个机会,在这儿讲一下关于2016年的政策解读。今天我给大家交流的是最新即将出版的第十三本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报告的几个内容。今天要讲的也就是这个总报告的题目,叫作《面向“十三五”、走进“新常态”》。今天这个内容是从“十二五”之后两年的发展状况到面向“十三五”的新的发展趋势。我们知道,从2013年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就确定面向新时期的大政方针,文化领域进入了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为“十三五”的展开布局。简单说,我们认为从2014年,也就是从“十二五”末期以来,整个的政策发展趋势的特点,或者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叫“面向‘十三五’,走进‘新常态’”。 今天想跟大家讲三个话题:第一个问题是总体判断,为什么把今年的发展“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发展状况叫作“走进‘新常态’”?让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2014年以来对目前国家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谈到最多的词叫“新常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政府逐渐降低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以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作用。经济发展的日益回归,从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要素扩张驱动力逐渐减弱,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驱动力逐渐增强,从消费角度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逐渐结束,个性化消费成为主流,这是大的宏观形势。 讲几个问题,第一个,首先看一个发展速度来判断走进“新常态”的几个基本的观点。 1新常态”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看发展速度,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结束十多年来的热运营状态,发展速度持续趋缓,日益回归常态化的一个发展速度。这里边我只讲2013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21351亿,与GDP的比值是3.63%。跟2012年比较来看,2012年增速是16.5%,2011年的增速还要高,从增速的情况看,应该说从“十二五”以来,文化产业的速度是逐年降低的。到了2013年、2014年增速已经接近GDP的增长速度,大概只是快一两个到两三个点,长期大幅超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是一种非常态。从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看,这种增长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关,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提供的外生动力。随着改革告一段落,政策的效益必将递减,产业发展政策必然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必将下降,这种下降就是回归常态。 第二看发展动向。整个产业的发展动向是越来越融入实体经济,显示出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常态化景象。三中全会以后,融入实体经济实际上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动向。最突出的标志是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参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实际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走向了和实体经济融合的道路。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一个最突出特征,这个特征在经济学上叫产业关联度。越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越高,和经济的其他部门或者整个国民经济的互渗性越强,像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都在50-60%,我们国家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到目前为止没有超过20%,所以关联度较低,这是非常态。文化产业孤立于或者孤悬于国民经济之外,独立发展,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我们认为这两年来,文化产业融入实体经济的态势是文化创意产业走向常态化的开始。 第三看政策动向。我国文化产业正在回归文化市场,法制将成为“新常态”的根本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央文件是最突出的标志,这个文件对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作为战略部署,所以重要的一个变化,文化产业界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文件里,我们

宝洁旗下品牌的广告创意

P&G 旗下洗护用品品牌—碧浪广告策划 碧浪简介:1993年,宝洁公司将碧浪引入中国。在1996年推出碧浪第二代,在1999年推出高科技的碧浪漂渍洗衣粉,2002年推出滚筒洗衣机专用的低泡洗衣粉,2003年碧浪推出含蓝色和绿色强效去污粒子的新碧浪洗衣粉,由于其卓越的洗涤性能,自产品推出以来,一直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并得到国内名牌洗衣机厂商如海尔等推荐。2011年11月,碧浪洗衣粉全线升级,推出绿色装自然清新香型专业去渍洗衣粉、蓝色装清雅茉莉香型专业去渍洗衣粉、粉色装亮洁柔香洗衣粉,以及碧浪专业机洗(滚筒、波轮)洗衣粉。同时,碧浪选择华人天后小S作为品牌代言人。 2011年全新升级后的碧浪拥有更加杰出的衣物洁净功效:碧浪“污渍自溶技术”可以将污渍结构打碎分解,使其自动溶解,不需要用力搓洗便可以帮助消费者对抗任何顽固污渍,最大限度的保护衣物纤维,带来多次洗涤依然洁净如新的衣物洗护效果,让每一位中国女性每天享受“洁净如新”的时尚生活。2011年全新升级后的碧浪洗衣粉具体功能如下: ①超凡的洁净效果,连干涸顽渍都可以去除; ②持有去陈亮彩科技,让衣服换出色彩; ③含有纤维保护因子,防止污渍再沉积; ④手洗温和,机洗手洗都出众; ⑤散发淡淡清香 广告媒体:电视广告 广告创意:针对一些洗衣粉广告找的品牌代言人大多数是那种公众耳熟能详的明星,本次广告我打算找一个50~60岁的一个阿姨作为我的广告主人公,孩子都在外面工作,她在家照顾家人。这种年龄层次的人代言一些家庭生活用品的话比较有比较说服力,而且也符合现阶段中国家庭的基本现状。初步分析了一下碧浪洗衣粉的产品,以及功能特效,我打算以碧浪洗衣粉的年代感来突出家庭生活的变迁,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文本:广告的一开始出现了一位上述创意所说阿姨。比较具有生活气息,然后屏幕下面打

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

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发展 日期:2008-01-06 作者:张晖明来源:文汇报 我们通过引进学习,加速了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学习效应之高、学习效应之好。但是从人类历史进步的长河来看,一定是研发效应、研发收益高于学习效应、学习收益,否则就没有人愿意做研发。之所以人家愿意做研发,是因为在它的财务结构里,用于研发的开支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投资,并且是有高回报的投资。但在我们自己的财务结构里,本来利润空间就很小,还要再增加研发费用,难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现在财务结构很难跨过这个转变的周期阶段;一旦跨过这个时间段,我们的企业发展肯定会不一样。 大家知道,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以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将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这个命题不论对国家的生存发展而言,还是在全球化格局下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一、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改革开放成就与发展模式反思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包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力增长、企业竞争力提高、中国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回到“以人为本”方面而言,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我更多想讲的是问题。现在我具体讲几个与技术创新等有关的问题。 一是D V D付费。在2001年《中美知识产权双边协议》签定后,第二天,在荷兰鹿特丹港,就有深圳先科公司生产的D V D 被查扣。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或者跟美国有直接双边协议之前,人家可能也没有直接约束我们的办法,但是既然签约了,采用了他们的核心产品,就必须技术付费。因此,谈判的结果是给3C联盟付费,每台D V D9美元,给6C联盟每台D V D付6美元。最近美国贸易委员会还在就D V D问题进行讨论,谈判中讨论是否多追加每台3美元。到现在为止,D V D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了。这是非常典型的事件,可以看出自主知识产权对产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

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中国创意产业布局逐渐完善,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出现以集聚区为载体,以区域板块为格局,以行业集群为纽带,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态势。逐步向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

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二、国外部分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三、我国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现状 四、国部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五、国外典型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特点 2012年5月11日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1.文化创意产业的涵 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产业。一般认为,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被明确提出首先是在英国。1998年,由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这一定义阐明了创意产业的核心容是文化和创意,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推动力。 而有“创意产业之父”之称的英国经济学家霍金斯(John Howkins)在其2002年出版的《创意经济》一书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围的经济部门,认为、专利、商标和设计产业四个部门共同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这一定义着重强调了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将专利研发活动也纳入了创意产业畴。 创意产业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所承载的容需要富有文化的涵,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在创意产业中得到了外在的体现。可以说,创意产业在容上与我们一般所说的文化产业有很大的雷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4年蒙特利尔会议上对“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的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

从文创产业基本概念反思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基本要素

从文创产业基本概念反思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基本要素 文/曹倪娜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地产文化所 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各国经济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概念,它不仅作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更被看作是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文化实力的体现,也就是所谓的“软实力”。因此,自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创业振兴规划》以来,伴随着“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地逐步深化,作为产业地产领域最具活力和创新意识的支脉,文化创意园区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文化创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展开布局,其数量已经超过2500家,大致分为产业型、混合型、艺术型、休闲娱乐型和地方特色型五大类。 尽管总体统计数目堪称亮丽,然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中大批量入市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就曾表示,实际上在众多园区中能够真正实现盈利的园区只有10%,而处于亏损状态的却在70%以上。文创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更是凸显了成功和失败的鲜明对比画面。 文创产业园区的成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园区区位因素、园区文化和功能定位、项目融资能力、开发主体意识等等。但是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理解

模糊和认识不足引发地盲目乐观,确是不可否认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旨在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反思一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以期对日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些许启发。 一、文化创意产业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文化作为现在和未来商业社会重要的生产力,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认知。但是能否运用得法,才是文化转换为效益的关键。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以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和逐年增长的业绩,已经位居北京产业第二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11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就已经超过9000亿元,2012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3年实现增加值2406.7亿元,增速为9.1%,高于GDP将近1.5个百分点。以798、宋庄、潘家园等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了全国各地文创产业园的学习榜样。 另一方面,在一哄而上的文创意产业园区中,除了个别的成功案例之外,数目更为庞大的群体现象是急速上马而后急速萧条。例如青岛1919创意产业园开园,从山东省最大的复合式经典创意产业集聚区沦为空壳只用了短短4年;齐鲁文化产业园从近千家店铺的繁华到如今不足百家的萧条,其“文化成就时尚,创意引领未来”的文化定位也早已荡然无存……这样惨痛的案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文创园区的萧条和失败,不但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打击了文化创意本身的发展激情。因此,不少人士对中国的创意产业园区产生质疑,并认为国内真正称得上“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园区却不到5%。 二、认识“文化创意产业”,是解决问题的起始点 同样是文创产业园区,发展态势却大相径庭,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先搞明白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基本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最早出现于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指“那些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当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 —解读英国艺术及媒体发展政策中“创意产业”一词的涵义① [英] Nicholas Garnham1文马绯璠2编译 (1. 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2.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近年来在英国的政策术语中,“创意产业”逐渐代替了“文化产业”。本文就这一变化对文化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认为要正确理解“创意产业”一词就必须将其放在信息时代的政策框架之下。由于与其相关的“创新”、“信息化”、“信息时代工作者”和“通信技术”在经济中的角色日益突出,因而创意产业本身也被赋予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力量,文化部门可能在全球化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种利益部门之间的联系也会更加紧密。本文最后提出,应该回归到以艺术家为中心、强调通过加大供给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这种文化政策不同于强调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接触渠道的主流文化政策思路。 关键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信息化社会;艺术与媒体政策 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 s of the “Creative I ndustries” Approach to Arts and Media Policy Mak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written by Nicholas Garnham (UK), translated by Ma Fei-f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ltur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of a shift in terminology 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It argues that the use of the term “creative industries” can only be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policy. It draws it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power from the prestige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attached to concepts of innovation,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workers and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drawn from information society theory. This sustains the unjustified claim of the cultural sector as a key economic growth sector within the global economy and creates a coalition of disparate interests around the extens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legitimates a return to an artist-centered, supply side defense of state cultural subsidies that is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other major aim of cultural policy – wider access. Key words: creative industries; cultural industries; information society; arts and media policy 1997年以前工党发表的艺术政策文件使用的术语是“文化政策”,它涵盖了与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1]。1997年工党赢得大选之后则开始使用“创意产业”这一术语。本文就这一转变对文化与媒体政策制定以及相关学术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这种术语变换不是给同一样事物贴上不同的标签,而是代表了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根本转变。为了对这 作者简介:Nicholas Garnham,毕业于剑桥大学,传播政策研讨会和《媒介、文化与社会》杂志的创始人。加汉姆曾在伦敦中央工艺学院任教,现任威斯敏斯特大学艺术、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电视的结构》、《资本主义与传播》、《电视经济学》等。 译者简介:马绯璠(1985-),女,山西长治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①原文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05, V ol. 11, No. 1, pp.15-29

读《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有感

读《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有感 本书研究了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电影、声像制品和图书出版业在内的艺术创作产业的组织形式。凯夫斯在书中指出:“创造产品的消费与其他产品一样,主要依据人们的品位,但是创意产品品位的培养是一个特殊的过程,重要特点之一是在消费创造性产品的过程中个人所得到的一种体验和艺术品位的培养”。艺术体验对艺术品位的培养有什么重要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艺术体验促进了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个体艺术品味 艺术体验能提高学习、理解与思考的能力,启发创造性。艺术通常与人文及科学的多学科紧密相关,以音乐作品为例,它包含象征、音响、空间、运动、美和感情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使得音乐艺术的体验充满对各种综合知识的兼收并蓄。在音乐创作原则中那些关于速度、力量、对称的原理,与物理、数学关系紧密、而音乐作品的文字部分多半来源于诗歌,在纯音乐创作原则的基础上加深了人文修养的要求。艺术体验对个体的注意力,理解力,思维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艺术体验,个体能将在其它方面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加以融汇,形成以创造力为最终表现形式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并能反馈到其它各个方面,从而提升个体艺术体验的文化品味。 二、在艺术体验的过程提升审美品味 人们在体验艺术的过程中会作出美与丑的区分,而这样的区分就体现了他们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人们进行艺术体验和参与艺术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希望表达自己的个人身份,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个体进行艺术体验是一种希望提升自己的个人特质学习与实践的行,其目的是向别人展示社会地位或者个人特质。个体在艺术体验中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来寻求挑战,以了解和掌握不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浅谈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 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现代经济;技术创新 论文摘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当夸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赣于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其迅速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当前,世界经济正加速向全球化和知识化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战略转移,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究竟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因势利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富民强国之路,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极其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走技术创新之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知识社会进步的一条捷径。因而要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

第10卷第1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10N o 1 2010年1月Jo ur nal of China U niver sity o f Geosciences(Socia l Sciences Edition)Jan.2010 主持人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落实中央精神,各地政府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文化创意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 走出去 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一种 虚热 的情形,存在着一哄而上,大轰大嗡的个别现象。因此,我们对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保持清醒的估计和科学的决策,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而上,在选择好切入点的前提下,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给出一个总体的合理的布局。 本专题中,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探索。金元浦从宏观视角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胡晓鹏研究员从理论层面上分解了影响发展中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分类;陆军荣副研究员则从经济政策角度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特性,提出了文化政策与技术创新政策双轮驱动的发展内涵。这些研究成果都从某一个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观点新颖,视野开阔,将有助于我们去反思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非常期望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将来更多,这对于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或许有更大的作用。我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关注这一领域,以理论和实践的优异成果,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主持人: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 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逆势上扬,本文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两轮驱动与两翼齐飞,提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 式。并强调指出,在全球化的观照中,面对具体的国情,进行具体的分析,寻找我们自己的发展文化 创意产业的 中国特色 、 地区特色 ,是一切判断的基础与出发点。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型国家;阶梯;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0)01-0020-05 本文将探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它与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发展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认真思考,认真研究。 *收稿日期:2009-10-25 作者简介:金元浦(1951 ),男,浙江浦江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化创意产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