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浅析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浅析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浅析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浅析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

摘要:本文以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为例,对其风格定位、建筑样式、空间组织、材料运用、细节处理等方面做了浅析,阐述了马来西亚的特殊民族性和地域性对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关键词:民族性 地域性 马来西亚 高脚屋

National and Local Feature

of Buildings

乔会杰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浅析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

一、概述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东马来西亚为沙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马来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位置近于地球赤道,离开赤道仅仅几百公里,气候非常炎热和潮湿。常年炎热而多雨,空气中的湿气非常高。其低地温度介于21到32摄氏度,高原地区的温度则偏低,尤其是在午后。热带雨林覆盖整个半岛,这样的自然条件对这里的传统建筑形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通过马来西亚的传统建筑——高脚屋,来说明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对传统建筑形制的影响。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传统建筑的两大特征,建筑的民族性,是指该传统建筑为适应本民族生活的功能需

要而具有的内容特征和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的地域性是指该建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在布局上、型制上、结构构造上、材料采用上、装修装饰上所具有的特征。

马来半岛的最早居住形式是洞穴,为了防止动物的伤害和恶劣的气候,早期人类是在洞穴中栖身的。之后,人类在这里也开始建造简单的栖身之地,最早的建筑出现了。马来半岛是热带雨林气候,这里的原住民完全依靠雨林的自然资源作为自己的栖身场所,他们搭建的房屋是用树枝、树干、树叶为材料的,这些建筑用树枝为结构,或用竹做屋架,在屋顶上交叠铺设当地的大棕榈树叶。为了防止蛇蝎袭击,马来人一开始就建造架高的住宅,不但可以避免动物的袭击,也可以防止地上潮气的来袭。根据马来半岛特殊的气候条件,高脚的草屋是半岛最早的建筑形式。无论是在滨海地区还是在内陆地区,高架的草屋都是马来半岛最早的建筑形式。但是地区不同,在草屋的建造上也有不同的处理,经过历史的发展,逐步在马来半岛形成了

图1 高脚屋全貌

图3 高脚屋墙面的镂空雕花图2 高脚屋的楼梯

四种不同类型的马来屋,即:马六甲型,霹雳类型,吉打类型和东海岸类型,这些草屋在结构上都一样,只是在细节上有细微的差别而已。这些马来屋的建筑形制均为高脚屋,下面我们从马来西亚高脚屋的屋顶、屋身、高架等结构入手,对其建造特点进行分析,来说明马来西亚特殊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二、高脚屋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

性特点

1,高脚屋的屋顶

马来西亚的高脚屋都有重檐的屋顶,双重

屋顶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马来西亚

高脚屋的下层屋檐能够遮挡阳光和增加通

风,而上部的比较陡峭的屋顶能够使雨水

迅速流走,两重屋顶不但在功能上满足了

马来西亚常年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并且

在视觉上也有比较丰富的形式感。

马来西亚高脚屋由几个设计是用来防热、

防雨和防洪的。首先,比较陡峭的屋顶设

计,当倾盆大雨来袭的时候,雨水会很快

顺陡峭的屋顶流走,屋顶高,还可以使热

空气快速上升,从而增加室内的循环。大

出檐屋顶遮蔽外墙,使阳光不会直接晒到

室内,也使室内有比较舒适的间接反射型

采光。建筑外部广种热带雨林植物,也能

够起到遮阳的作用。其中椰子树是最理想

的树种,它的树干非常瘦长,从而不会遮

挡风,不影响室内空气流通,大片的树叶

能够遮挡烈日。

2,高脚屋的屋身

高脚屋尖屋顶两边的山墙部分是完全敞开

的,这样能够保持长期的空气对流,为室

内提供自然通风,因为马来西亚没有冬天,

气温常年都很炎热,所以这样的空气对流

是必须的。

在马来西亚,不同地区的高脚屋有不同的

建筑布局,一般来说,高脚屋都起码包括

一个比较宽阔的阳台或外走廊,客厅,客

人卧室,家庭间和卧室,厨房往往设在屋

后。前后都有楼梯,窗子开得很低,接近

室内的地面,原因是马来人长期坐在地板

上,而没有使用高座椅的习惯,因此要使

人们能够在坐着的时候看见窗外,所以窗

必须开得特别的低。

早期高脚屋的屋顶使用棕榈树叶铺设的时

候,墙面也是用棕榈树叶编织的席子做成

的,编织的时候特别做出图案来,因此墙

图6 高脚屋的室内一角

图7 高脚屋的室内一角

图4 高脚屋墙面的镂空雕花

图5 高脚屋的高架

面也具有一定的装饰功能。时代前进发展了,许多地区的高脚屋由木料代替棕榈树叶作为建筑的外墙,墙面的局部多雕刻镂空的花纹,既能给室内提供自然的采光和通风,也对建筑立面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同时这样的做法也能为室内带来变换丰富的光影效果。

3,高脚屋的高架

高脚屋是用木钉、楔子固定住木构架,而没有铁钉或者螺丝钉的。整个建筑构造在离开地面的高架上,高架结构是马来西亚传统建筑一个很显著地特点。高架往往用方形的木柱支撑(而不是圆柱),有时候也采用石头,之所以采用高架,因为高脚屋往往建在山区里,高高的架子既可以有效地防止蛇虫鼠蚁和动物的侵袭之外,也

是防止邪气进入住房的一种方法。高架结构可以增加通风,因而是室内温度比较低一些,也可以通过通风降低湿度。因此,高架结构是马来西亚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的建筑特点。

随着文明进程,高脚屋越来越讲究,高脚屋使用石头作为柱础,并且有处理地很精细的木料作高架地板,式样也越来越别致。出现了草顶木屋,之后出现了瓦顶木屋,虽然建筑的材料不断改进,但是这种原始居所的基本结构,包括高架特点,总体的木结构,宽大的屋檐,为防止大雨的重檐方式屋顶,通风的布局等等,都依然没有本质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建筑逐步转向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室内也从以前简陋的一个长方形空间发展到比较复杂实用的室内布局,但是建筑形制上没有很大的变动。

三、结论

建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的民族性,它的地域性,它的实用性,人文性等非常强,每一种建筑都有形成其特色的历史和文化土壤,这也是形成一种建筑风格的根基。各国家、各民族建筑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

参考文献:

[1]王受之.《建筑手记马来西亚速写》.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7月.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9月.

[3]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4年4

月.

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此外还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等,这就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传统建筑风格。

马来西亚处于热带地区,热带雨林覆盖整个半岛,这里的原住民依靠热带雨林的资源作为自己的栖身场所,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高脚屋,是很长时期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建筑代表,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发展起来的土生建筑。建筑合理地解决了通风、防暑和被动式降温等基本要素,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建筑发展史中的一份珍宝。建筑设计的探索应当在深刻理解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并进行现代性的动态再创造。

图8 高脚屋的室内一角

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摘要: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观作为人生活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一体。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紧紧依存于场地的。它在放飞设计师的思想自由驰骋之前,要求设计师提出妥善合理的解决场地问题的途径。在各种设计思想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因其独特的批判精神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场地为本,挖掘场地的地域性,不仅能让设计个性鲜明,而且更能协调人与自然。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地域性;批判的地域主义;人与自然 1.引言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十年来的发展尤其迅猛。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愈加重视。各类城市的景观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景观建设也逐渐覆盖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方面面。各种城市绿地的的确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为城市注入了新鲜活力,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绿地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场地的设计照搬照套,生硬复制,造成的结果是有些绿地给人的感觉是“千人一面”,或者说由于过于雷同、毫无特点只能使人觉得“面目模糊”。 正如哲学所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块场地都是与众不同的。身处客观物质性的世界中,每块场地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历史上都有自己的沉淀积累,也就是说它们的场地条件是不同的,或者说每块场地的条件都是唯一的。而设计应属于地块,脱离了场地的设计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头脑中的空想。设计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与实践密不可分,一开始需要进行实地勘测、调查、分析,中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对场地的现实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成果是将图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因此设计自然而然地必须考虑场地的条件,因地制宜。 将场地的条件深深地融入到每一步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就一定会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扭曲怪诞、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它应能反映出场地的特征,能与场地很好地结合,能让人置身其间时充分感受到这块场地的特色,于点点滴滴处触摸这块场地在时光雕凿下的面庞。 探索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场地的地域性,对于避免千篇一律的景观复制,对于挖掘一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来源:论文网编辑:liuyun 日期:2010-06-01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简介 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

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

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doc

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 摘要: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绿色建筑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绿色建筑技术在传统建筑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对建筑业发展的影响,逐渐形成一套先进的建筑技术体系。本文从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出发,结合柯里亚的地域建筑理论,分析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进而探讨地域建筑对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影响,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地域性;结合 一、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 绿色建筑理念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各项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建筑的产生,是人们对目前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反思。自然条件恶化,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绿色建筑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约能源资源,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回归自然。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全球建筑业发展的新方向。2006年,我国出台了绿色建筑的三星认证,大大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技术隶属技术学研究的范畴,是建立在传统建筑技术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新审视传统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技术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体系。布赖恩在《可持续建筑》中曾表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一项重要原则,即尊重和理解乡土建筑的风格和结构,以当地传统工艺和能源供应为基础,主张向过去学习。因此,绿色建筑技术最

重要的特征在于对自然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以循环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建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自然环境部分、人类建筑部分和社会经济部分。其中,自然环境部分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指自然环境对绿色建筑的影响。人类建筑部分主要包括国家为规范建筑业的运行秩序而制定的法规和程序,由此形成一定的人工环境。社会经济部分指的是由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社会水平、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反映了绿色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二、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 绿色建筑技术最重要的内容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绿色建筑技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联系。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地域环境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影响 绿色建筑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其产生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如何快速接受新技术,关键在于该技术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性成为绿色建筑技术首要考虑的问题。绿色建筑技术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仅能减少工程造价,还能形成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丰富了建筑文化的内涵。由于受到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传统建筑的地域色彩鲜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文化的继承性特点赋予了建筑的地域性特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建筑文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及继承性受到很大的挑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0 引言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

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

地域性建筑美学

地域性建筑与其美学特征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程文 学号:201110501006 指导老师:李仁伟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使建筑具有了意义。“地域”是指一个有同质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似的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包括同样或相似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域不同于自然区域,也有别于行政区域。而地域性建筑则是指与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建筑。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反映着美的思想,展现着美的形态,体现着美的价值。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建筑的意义是人类为自己在自然中的生存而寻找和建构一个立足点 世界如此之大,建筑的美各有千秋。建筑的美往往随着不同地点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在极小的聚居地里面,建筑美反而有往往出现同种风格的情况。这是因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和自然环境有关。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意义与动机之一,所以说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比如说常降雨的地方,房顶设计普遍较为尖突,而不常降雨的地方,常常是平顶房等等。其次决定建筑风格的还有当地的地形有关。地形比较陡峭的环境,往往建筑风格偏向简化、依地而建。建筑作为物质的存在,离不开物质构成。在建筑的发展史中,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另外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 融合于自然界中的地域性建筑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到建筑带来的愉悦,反映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了自然美的形态。不但体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建筑的自然属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明显的归属感,体现了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地域性其次还和风俗文化有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精神的体验,是人类文化的结果。不同的文化赋于建筑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建筑形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包涵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 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因素,它反映出地域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特征,是影响地域建筑形态的一种基本力量,尤其是聚落的整体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不论是原始的巢居、穴居的居住模式,还是现代健康的居住模式,无不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建筑的发展史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宗教只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的一种信仰体系,这种系统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后,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The Architectural Regionality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编者按: 建筑的地域性在建筑创作理论领域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本期论坛侧重从建筑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的地域性,试图将论题引申到文化层面来讨论这一议题,这对于我国现代建筑创作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恐怕很难有人能够否定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但是如何正确的认识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相互关系,如何从文化的深度去解读建筑地域性的本质,仍有很多疑惑。我们可能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最终答案, 然而这种探索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客座主编:刘大平 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 ■徐千里 重庆渝中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兼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兼职教授 “在文化视野中讨论建筑的地域性”这个论题本 身就显得意味深长,相关的问题似乎反复被人们关 注和讨论,却又常常得不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那 么,究竟该如何切入和思考这一问题呢?我试图调 整一下看待和讨论问题的角度。 本来,建筑的地域性—或者其他一切事物的 地域性—本身就是只能在文化意义上理解和讨 论的。那么,为何我们又要反复强调“在文化视野 中”谈论地域性问题呢?这显然与全球化和现代化 有关。当今许多人担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面前, 传统性和地域性将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 没有差异的单调世界。因此,有关建筑地域性的讨 论,大多是出于一种担忧,即在全球化、现代化背 景下如何避免地方文化的丧失。对此,人们采取的 策略往往是以某些地方固有的建筑方式,特别是特 定地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来对抗全球化、现代化 的趋势和影响。然而事实上,这种对抗往往显得苍 白无力,它们不仅未能使今天的城市、建筑更加符 合人们的期待和需求,反而使之更加脱离现实、脱 离生活。 在我看来,在这里至少可以提出两个值得讨论 的问题:一是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二是 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首先,我以为,对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地 域文化丧失的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地域性与全球 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并非决然对立。任何文 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演进和发 展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地域性 与全球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融合更是日益明 显,并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上述担忧很大程度上只 是起因于某种想象的对立,并且只是少数知识精英 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曾有评论者指出,其论证的 方法通常是:“甲引用乙来论证丙,丙引用甲来论证 乙,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两轮循环下来,已经是 雷声轰鸣,震耳欲聋了,担忧就此成为事实,不再 是想象了①。”然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众 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他们并没有感 到自己的本土性或地域性在经受危机。“这些最草根 的普通民众抱持如此态度,确实很奇怪,因为他们 是本土性的体现者。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 精英们的悲观预测虽说震人心弦,却是脱离实际的,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那种危险;相反,他们 看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全球与本土的融合。 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传统和现代、全球和本土 已开始交融,并且继续在融合。这种交融对一个正 在转型的社会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相反,如果 出现对立、泾渭分明,乃至水火不相容,那就糟了, 那意味着转型遭遇了严重的障碍①。”我非常赞同这 一观点。我以为,我们应当珍惜这种融合,促进这 种融合,而不应夸大对立,更不应制造水火不相容。 文化融合的实例俯拾即是。也许比之建筑,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更便于理解。比如吃饭,中餐和西 餐。在中国以中餐为主,但西餐也在悄然流行,逐 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那么随着全球化,西餐 会不会取代中餐、消灭中餐呢?肯定是不会的。这 不仅因为饮食习惯是最顽固的本土和地方特征,不 会轻易改变,而且因为中餐和西餐正在彼此渗透, 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这就是文化的融合,它说 明一个问题:当地域性面对全球化时,它有能力维 护自己,一如既往地生存。全球化和外来的东西不 可能消灭本土性和地域文化,它必须适应地域性文 化环境,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才可能扎下根来。所 以,没有融合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人们一般认 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 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和地 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形成全 球性的既同又不同。也就是说,地域性没有消失, 反而渗入全球化,形成全球的多样性。总之,全球 化与地域性可以共存也必然共存。在全球化过程中, 地域性将自然延续,并在新的环境下调试自己,形 成文化融合。我们需要警惕的倒是另一种倾向,即 狭隘的地方主义和保守的传统主义。这种倾向借口 弘扬地方文化,从推崇传统出发而走向复古,显然 并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域性文化,而必然是脱离 6

分析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

分析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8-13T09:10:25.253Z 来源:《中国建筑知识仓库》2019年02期作者:刘子星[导读] 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其它行业发展迅速。现如今,社会群体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也不断强化,建筑设计行业逐渐以绿色建筑为主流,这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 我国建筑行业自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建筑行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绿色资源。建筑设计当中的绿色建筑当前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能有效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同时也能尽量的减少资源浪费现象,对于社会的未来健康发展和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绿色建筑设计概念及其理念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的情况下,降低建筑过程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对资源合理化利用所打造的建筑,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保障。绿色建筑设计是基于绿色环保理念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方式,与社会公众对于环境的认知变化相符合,通过城市建筑来展现社会发展程度,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来表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倾向于通过资源能源的科学化利用,来达到理想建筑设计效果,并推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助力。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和应用,为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辅助作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施工方面有着鲜明的体现,实现了人、建筑工程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令建筑设计兼具环保性和经济性,并且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对于建筑的使用需求。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环保低碳原则在设计中的融入,促进了传统建筑行业在耗能和污染方面情况的转变,通过再生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在促进环保施工的实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建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建筑使用性能也更为优化。 2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 节能性特点,绿色建筑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传统建筑设计以高能耗、高污染的缺陷,将低碳、环保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以此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具体到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为建筑工程的各项功能实现提供动力,避免了传统的高耗能手段的应用,就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空调系统,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可以将传统的室内的温度进行绿色控制。2.环保性特点,环境的优劣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当前,人类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建筑的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因为建筑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建筑必须对环境负责,不能为了建筑物而破坏我们居住的家园。首先,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选择可以回收、可循环的建筑材料,从根本上解决拆除后,不能利用,浪费建筑材料现象的发生;其次,建筑施工技术的环保性,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具有环保性的高科技手段,避免因为施工而导致当地环境被破坏。3.地域性与宜居性特点,绿色建筑设计强调的是建筑工程的实用性与舒适性,脱离当地环境资源的建筑工程设计是符合绿色设计理念的,比如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人文特色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例如:把我国南方的建筑设计方案应用到北方就不合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突显出地域性,保持建筑物适应本土化。同时,也要注意人们居住里面的舒适度,绿色建筑设计要融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使用者的舒适性,避免设计出外观看起来华丽,住在里面不实用现象的发生,设计出的建筑物要里外都给人们呈现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 3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分析 3.1在节能设计中应用 这一设计环节中,绿色环保理念本身倡导的就是在设计中注重节能环保。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中,更加重视建筑功能的发挥,往往会存在很大的能源消耗,有了绿色环保额理念,则在建筑节能设计环节中,能够从能源节约或者最大化利用的角度,在例如电气工程、照明工程等环节上,通过应用先进的建设安装技术或者以先进的系统设计方法为指导,来达到提高整体建筑设计的节能性能的目的。 3.2降低环境负荷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绿色建筑设计当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物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和影响,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促使建筑物所产生的垃圾和废水等污染能得到有效控制,尽量的减少给环境造成的负荷。首先,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进行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并且造成环境污染。为了能减少这种问题的影响,作为设计师首先需要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理念,能在材料选择上选择对环境造成影响较小的材料,例如生态水泥和绿色混凝土等等。同时,在施工的方法上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建筑设计当中需要在造型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都进行综合考虑,找到最为合理的施工方法,以便于能减少施工消耗和能源的使用,减少工程对于环境所造成的负荷。 3.3注重绿色建筑功能实用性,优化水系统设计 随着社会群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其绿色环保观念也明显增强,对建筑也提出了多元化要求,不仅注重美观性和实用性,更加关注环保性与功能性。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出发开展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功能实用性置于重要地位,对建筑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并对建筑结构进行调整,在现代化建筑技术的支持下开展科学设计,以实现资源的节约化利用。比如在水系统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同层排水系统设计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改善排水效率。对于公共区域,则需要对渗水材料进行规范安装,以满足公共区域较大的用水需求,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在明确建筑周围环境复杂性的基础上,依据居民用水需求进行分析,对排水系统进行合理化设计,并设置雨水自动收集装置,以满足雨水合理利用需求,通过此种方式能够促进自然水资源的科学化利用,降低城市排水负担,这就促进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实现。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

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特征,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样式。人类发展进化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1、华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2、华东地区的建筑特征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重庆地区当代建筑地域性的三层表达

重庆地区当代建筑地域性的三层表达 Three Laye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ongqing Area [摘要] 通过比较当代建筑与建筑地域性的相互关系,指出研究当代建筑地域性的必要性,然后以重庆地区近年典型地域建筑为例,提出当代建筑地域性的三种表达层面:微观层面上建筑个体的地域性、中观层面上建筑群体形成城市空间的地域性和宏观层面上建筑与城市地域性人文特征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重庆地区当代建筑地域性建筑创作 [Abstract] By 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regionality, it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s regionality. Then take some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Chongqing area as examples, it comes up with three layers of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which are microcosmic lever, middle lever and macrocosmic lever. [Key words] Chongqing are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Architectural creation 1建筑的地域性与当代建筑 吴良镛教授曾在《北京宪章》中明确指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1]。然而伴随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建筑的形式、功能、结构、材料、设备等的进化改变了建筑适应环境的方式,使建筑脱离了地域背景,失去了文化传承、地域识别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群体再到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的整体趋同现象[2]。而相应的,建筑的地域性便愈发削弱,表现在“建筑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系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特定的关联[3]”。 相比于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当代建筑的地域性利用新型材料与技术手段,并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目标(最新)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目标 现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在发展的时候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发展会形成一定的制约。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要求改变以前的发展模式,发现绿色建筑。众所周知,建筑工程进行的时候,会消耗很多的材料,发现绿色建筑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更加节能和环保。所以现在推广绿色建筑理念,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包括环境节能,需求方面等要因地制宜。另外,也要考虑到经济和健康方面。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只有遵循上述选择才能做好相关工作。 1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1环境保护 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分析周围的环境,最大限度利用当地的条件,在设计的时候遵循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这样能够实现自然环境和景观的连续性,让建筑物和周围环境更加协调,不出现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 1.2自然性 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使用原来的生态基质。损坏的生态系统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修复和重建。在建设过程中要最大可能保持原生态系统的形式。出现对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就要采取一些补救

措施,在对建筑室内的环境进行调控的时候,最好是选用适宜的自然要素。 1.3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点,所以绿色建筑设计中也要充分尊重地方的特点。如果不按照这个原则进行设计,相关方案就不能顺利开展。另外,设计出来的产品和整个外部环境不相适应,感觉有些怪。设计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考察,然后按照相应的情况设计。在设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技术,和设计方案匹配。制定出合适的技术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绿色建筑设计的本质。 1.4地域性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建筑。另外,建筑也见证了人类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这时候建筑物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绿色建筑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另外也要分析传统的设计情况,打造绿色建筑体系,用合适的方案进行指导。 1.5高效性 现在建筑工程不断发展,也消耗了很多能源,建筑消耗的能源大概在总能源消耗的40%以上,所以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建筑中发展环保设计,节约能源,促进生态平衡的新型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分类资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更好地保护环境。 2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

浅析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建筑地域性上的表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e11192172.html, 浅析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建筑地域性上的表达作者:侯思宇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地域性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志,在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使得城市建筑地域性正逐渐丧失。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的方式,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探究成都地域性建筑的表达特点、空间设计及与当地生活文化的联系,以期对成都建筑地域性研究及表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当地生活;商业空间需求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城市建设追求速度与效率,而忽视了本土的建筑文化特征,使得各地建筑风格千篇一律,从而忽略了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建筑地域性作为城市特性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从现代建筑设计角度探究成都地域性建筑的表达特点、空间设计及与当地生活文化的联系,以期对成都建筑地域性研究及表达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从形态、功能及地方文化等方面探讨成都地区的建筑地域性特征和现代建筑地域性的表达,以及建筑与当地生活文化以及与商业空间需求的联系。 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在分析研究成都地域性和现代商业空间需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成都远洋太古里进行了实地调查,观察人群及其行为并进行分析。 1、成都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成都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是基于当地气候、文化风俗而形成的。 成都地处亚热带,气候常温暖湿润,所以不需要厚重泥土来保温。因而,成都传统建筑十分的“轻薄”。其屋顶轻覆于建筑顶端且封檐不多加藻饰,实有轻盈之感。由于潮湿,建筑往往又十分注重通风,所以在成都传统建筑里不乏看到前后开窗或四面开窗的例子。 成都地区的建筑地域性表达案例诸多。以宽窄巷子为例,在保护老成都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文化商业街。宽窄巷子共有三“巷”,互相平行,小吃店、纪念品店交错其中。较为完整的还原了一个传统的古代商业街区。 而成都现代建筑在地域性表达上并不充分,使得其往往与其他地区的建筑基本相同。以“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的环球中心为例,这座建筑关注“流动”的概念,更注重的是其在内部的便捷流动的功能,而在地域性方面考虑欠缺。外观上,环球中心对玻璃幕墙的使用尤为广泛,顶部的流线设计将建筑本身展示出一定的流动感。

传统地域性建筑中有关绿色技术的应用

传统地域性民居中有关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前言: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孕育着特有的东方文化,中国的建筑文化作为一个律动的形象诗篇,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这一个城市的面貌,也是思想文化的象征。纵观当代中国的建筑,在全球化猛烈冲击的今天,城市建设千篇一律,能够大规模保存古代建筑文化的古建筑少之又少,但是在一些未被全部开发破坏的小城镇与村落,一些民居建筑还保持着一些古建筑原有的风貌,这些居民建筑大部分都是与当地的地域融合,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民居建筑在农村涉及村寨,巷弄,在城市涉及胡同,街区甚至整个城市,这些充满地域性特色的民居建筑在传承者建筑文化的同时在利用当地的气候,地形,环境也自成一套体系。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建造方式去满足自身需求,但是这个过程中,一些建筑丧失了原有的地域性的优点的同时,还浪费了过多的资源,所以,保护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同时将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其中变得尤其重要。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地域性民居建筑的的特点,以及绿色建筑发展以及技术手段,对于一些利用绿色技术改造的民居进行举例,以及地域性建筑运用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 一:为何要重视地域性的民居建筑 1.1:中国当前建筑现状 吴良镛先生在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地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宣读《北京宪章》尖锐的提出: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的,暂为保管罢了。”由于“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在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的营造和人们的心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面对“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越来越使人和与传统的地域空间相分离。地域文化的特点日渐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建筑的多样性遭到扼杀。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追寻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为人们珍爱的城镇之魂。 中国目前的建设出现了很多这样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中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一些建筑师不重视建筑的文化性和地域性,对中国建筑的传统缺乏了解,并且在设计的时候摒弃了地域特色,而是盲目照搬照抄国外建筑,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在建筑行业:“天下建筑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内地抄沿海,沿海抄国外。”高速的发展带来的不光是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损失的更多的是本土建筑文化。 1.2:中国民居的状况 民居是人类活动的源本,我国的民居类型按照地域风俗主要分为七大类型,25种民居类型。这些民居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由各种传统建筑材料以及建造技术的应用到传统文化意识都属于研究的范畴。我国的民居建筑技术之精湛是闪耀在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钻石,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发掘民居建筑的生态特征和文化传统对未来社会的积极作用。 二: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以及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应用。 2.1:绿色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绿色建筑的兴起与绿色建筑设计观念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绿色设计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份环境污染法规中。后来大卫和鲁希尔帕卡德基金会层给出一个直白的定义:“任何一个建筑,如果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于传统的建筑我们就能将它称之为绿色建筑。”这说明传统的现代建筑对于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摘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本文从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借鉴参考。 地域化并非仅是和传统的连接和延续,更重要的它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走立足于地域性的道路,建筑设计不能仅是在不同区位上的复制,而应当是如何适应场所的思考,这样才是建筑设计中地域化表达的追求。 1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在介入原有城市环境时要特别注意形体与场地环境的调和,一个符合场所特点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特殊的场所性上升为明显的地域性。继承式协调包括形体塑造、立面组织、颜色质地和轮廓线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处理,使建筑与周围建筑在风格上统一、在符号上共用、在构图上相容、在形体上互补从而达到协调。继承可以是整体上的继承,也可以是局部构图或细部元素的继承当建筑面临城市线性街道空间时,多在建筑底部较自由地运用一些传统的造型元素,形成连续的立面形象,提高场所的印象性,而主体部分以简洁的现代形式为主,并适当地作些后退或体量分解的处理,以减弱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突出底部的人性尺度及与街道的协调关系。 2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2.1场地的相关因素对建筑平面设计的影响。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

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2标准层平面形式设计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以直、曲线为“刀”来切割上述简单几何形,构成多种形态)、剪切法(几何形在“剪切”作用下错位)、平移法(几何形的一边或数边向外平移)、叠加法(相同或不同几何形错位相叠)。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

浅论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思路探索

浅论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思路探索 发表时间:2018-02-27T13:35:24.5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作者:韩云峰 [导读] 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关键问题是如何与地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是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 邢台博城建筑工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地域化并非仅是和传统的连接和延续,更重要的它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走立足于地域性的道路,居住建筑设计不能仅是在不同区位上的复制,而应当是如何适应场所的思考,这样才是建筑设计中地域化表达的追求。以下就建筑设计中地域性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全球文化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就变得越来越小。而建筑风格主要是受到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以及一个民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人们就或多或少的会结合上当时的一些地域文化。 2 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2.1 广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广义上呈现出的地域性,也就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气候季节不同造成的不同地区不同的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建筑地域性在建筑工程实施的时候是需要重点规划的主要内容。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季节和气候特点不同,建筑布局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同。例如,由于建筑地域性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北方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通常色彩明亮,而且涂料居多,但是南方则颜色暗淡,这是由于北方干早,雨水少,南方多雨,天气阴湿的气候特点决定的。为了防止建筑物的颜色蜕化,对于色彩和涂料的选择是必须的。 2.2 狭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狭义的建筑地域性通常理解为在小范围内对建筑物的风格根由于区域特点的考虑产生的差异。例如关于建筑物的造型,设计风格以及周围基础设施的搭配都是考虑的因素。建筑的狭义地域性也是重要考虑的方面,也是制约建筑风格设计与建筑空间造型甚至建筑整体设计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建筑师进行多方面的建筑设计和造型都具有规划的意义。在建筑地域性的考虑中,生态因素也是重要的规划内容,建筑地域性的考虑需要注意到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建筑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2.3 建筑文化中的地域性设计 建筑文化与广义上的文化是有差别的,建筑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点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建筑文化的影响之下,不同地区的建筑必然留下当地的政治文化烙印,甚至受到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可以说,建筑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不同地区的建筑呈现出体现不同地域特色的差异风格。所以,长期以来,对于建筑与文化的研究也是生生不息的。 3 地域文化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文化性会因为建筑的设计与该区域的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说,就是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这两方面,所谓历史人文,就是社会属性,表现在历史遗留或者是人们的意识形态;自然环境就是指自然属性,包括光照、气候以及纬度等方面。在建筑设计当中,这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为在一个特殊的地区或者区域当中进行建筑的设计与应用时,总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建筑设计当中,只存在自然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时,那么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会发现所设计的建筑与当地的人文是格格不入的,更严重的,可能让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消失;而如果是只注重社会属性,而不顾自然属性的话,那么该建筑会随着时代的流失而消逝。因此,一个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结合,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4 不同地域因素之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 4.1 不同环境之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介绍的就是不同气候条件之下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现在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对我国的气候分区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了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这五个气候分区。但是这些分区当中严寒地区与寒冷地区之间的被动式建筑的设计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的地方,所以说下面就将这两个分区放到一起来进行讨论。首先在严寒以及寒冷地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围护结构能够满足冬季的保温以及夏季的隔热的要求,尽可能的对太阳能进行利用,这样能够十分有效的降低在采暖以及照明方面的能耗,在部分严寒的地区我们还需要对外窗遮阳进行一定的考虑。对于夏热冬冷的地区,针对于围护结构我们需要保证其既能够满足夏季的隔热效果还能够很好的满足冬季的防寒效果,不会追求过于小的体积系数,而是要和采光以及日照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温和的地区而言围护结构只是需要采用中等的蓄热性能材料就可以了,在南向的窗外需要设置外遮阳结构在东侧的窗外设置活动遮阳结构。 对于不同场地风环境之下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的探讨。场地风环境设计的重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第一个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冬季的防风设置,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来进行冷风的阻隔,然后通过对建筑物的适当布置来降低冷风的风速。第二个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是保证夏季或者是过度季节的时候通风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保证建筑物能够以一定的角度来迎向过渡季或者是夏季的主导风,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通风效果,我们还需要保证建筑的布局能够尽可能的采用行列式或者是自由式的方式来进行排列。 4.2不同文化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 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虑的话,我们需要从一个地区在历史当中存在或者是留存下来的事物当中进行被动式建筑设计经验的汲取。比如说在一个地区当中传统的居民建筑所采用的布局、建筑的形式以及在建筑当中所应用的材料都是可以进行学习以及借鉴的。从风俗习惯的角度来说,我们在进行被动式建筑设计的时候,除了需要尽可能的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的性能之外,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应该尽量的去迎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