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堂精彩三分钟活动方案

语文课堂精彩三分钟活动方案

语文课堂精彩三分钟活动方案
语文课堂精彩三分钟活动方案

语文课堂精彩三分钟活动方案

又到新学期啦!不知道孩儿们休养的怎么样了,假期生活丰不丰富~

经过上半年的学习,我觉得“说”对于孩子是一个相对较难解决的问题,毕竟今后走上社会要会与人交流、沟通,因此,这学期我想利用课前的三分钟,把时间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大家面前展示一下自己,锻炼一下他们的胆量。

由于孩儿们第一次尝试,内容不予限定,可以说个小故事、说说假期的见闻,给大家介绍一个成语、说说自己的爱好等等,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想说的想介绍给大家的都行,但当然既然是一次活动也会有一些要求。

1、采用满分10分。

2、仪表大方,走到台前鞠躬,介绍自己要说的内容(2分)

3、表达自信,音量适中(2分)

4、发音准确(普通话要标准)、表达流畅,感染力强(4分)

5、3分钟内完成(2分)

因为第一次,这学期我更偏重的是孩子们大大方方、充满自信的把想说的表达出来就行了,第一周时间有些紧,这项活动从第二周开始,一天一个人,按学号从1往下轮,下一礼拜是哪几个学号我也会及时提醒的。每个孩子展示的过程我也会拿dv或者照相机记录下来,期末也给大家做一个展示。

最后恭祝各位元宵节快乐!

党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回顾一年来的经历,有收获也有不足。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上也比较刻苦努力,现将我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作一个总结性的汇报。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组织纪律性强

加强理论学习,首先是从思想上重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继续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配合支部的组织生活计划,切实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注重加强对外界时政的了解,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今年我顺利转正,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这给了我无限的信心的同时也有更多的压力。时刻提醒着我注意,什么是一个党员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更促进了我的进步。首先,我深刻而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在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改善,一个人改正错误和缺点的过程我想不会再一朝一夕。所以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尤其,在组织生活会上,同志们再次提出了我的不足之处,这使我感到自己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是要学,当然自己的努力是少不了的。我有信心明年总结的时候可以完全改正一些不足和缺点。因为我是一名党员了,就应该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果连自己的缺点都不能克服还谈什么先锋模范作用。这一年里,我积极响应学校组织的多次党员活动,配合当前的理论前沿,为自己补充新鲜血液。

当然,加强理论学习仍将是今后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主要的内容。不断加强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学习刻苦,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作为新世纪的高等学府的学子,我很骄傲,当然压力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并不是很重,但是老师的宽松对我来说就像是无形的压力。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有好多东西需要学习,所以我不敢放松学习,希望在有限的学生生涯中更多地学到点东西,为将来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准备。所以,我从来不旷课,课上也是认真听讲,当然学习之余也应该劳逸结合。

在今年学校的运动会上,我报名参加了舞蹈队的表演,从这次活动中,不但认识了不少同学,也给了我一个锻炼自己交际能力的场所,增加了自己的群众基础。自己从这次活动中收获不少,就是从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只要有决心,没有做不到的事。

三、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进入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对来说环境比较宽松,我刚开始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直接的表现就是早上起床经常不叠被了。在一次学习马祖光院士的活动中,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一位院士有着如此节俭的生活,对一件事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完成,多么伟大的人格啊!这使我反省自己,连起码的生活礼仪都不注意,在关键时刻也许想注意都难了。从那一天起,我就再也没有不叠被,感觉自己从那时起,就有了生活原则,有了自我监督机制,每天都会想想今天还有什么没有干好,或是还有什么原定计划没有完成。我深刻地感到,一个好习惯一生受益。注意将工作、学习、娱乐、休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将8小时以外的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如果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正是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体现。 一、做好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离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入授课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课堂的导入,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 给学生表现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愉快。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含的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愉快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自己心甘情愿地旁落为附庸。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消失了,完全是疲于应付,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应让自己的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单纯地学知识为主动自觉地既掌握知识和方法又培养能力。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作了较多的探索,涌现出较多的模式。如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等等,都较好体现了愉快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大胆表现出来,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四、教师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凇》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自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雾凇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自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方案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方案 活动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活动的目标 1.锻炼学生们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为其提高展现自我的舞台。 2.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陶冶其道德情操。 3.促进其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4.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 活动的原则 1.生本原则。课前学生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2.实践原则。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针对一个专题一个训练点,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参与评价,心、口、手、脑并用,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涵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激励原则。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不断展示、丰富、发展和超越,能使多数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在全班同学评价、打分,从而为小组加分的过程中,使参与者对下一次活动有了更强烈的期待,对“听众”而言,激发了他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使语文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三、展示内容 (1)选主题演讲。 (2)讲述时事、社会热点,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3)讲感人的故事、名人故事等。 (4)诵读经典诗文,喜欢的文章。 (5)找主题进行辩论。 经常变换内容,保持学生对活动的新鲜感,但无论说什么内容,我们都规定每个人说的事或问题都要完整,内容不与别人相同。 四、活动的模式 1、提前布置,确定说话内容。 2、充分准备,脱稿,说话流利。 要求脱稿,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普通话要标准,最关键的一点是站在台上时,仪态要大方,声音要洪亮。 3、同学简评,指出优劣。 评价时关注点要全面,可以从内容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补充文中内容相关联的人事物或者文章,还可以就同学说的效果问题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同学们也可以就前面评价中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评价或者反评价、批评,也可以辩论,造成了一种热烈的气氛。 4、建立机制,有效促进。 “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也融入小组评定中:学生点评后,主持人让小组用手势评分,满分为10分。主持人就取平均分,马上填写在评分表上。 5、形成模式,规范主持 从一开始,老师就要培养一位同学担任活动的主持,并把整个活动的程序确定下来。就算老

最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电子教案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论文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于否决定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五个方面的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来自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它能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适当使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教学设计的要点: 一、明确全面性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标。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语文课要达到教学的目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的每个器官都参加活动,耳听、眼看、手写、口说、脑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 二、体现交际性教学原则 语言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交际性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是新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语言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兴趣会产生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我们能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有了深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一般来说他们的兴奋(兴趣)也不会持续很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得到满足,并转化为新的主动性,从而关注新的内容。 四、辅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幻灯、电脑多媒体等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为我们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之中,全方位地感受故事情节的刺激,产生需要运用语文的激情。例如,在多媒体教室学习,和蔼可亲的声音、悦耳动听的音乐、逼真的音响效

点燃激情 让语文课更精彩

点燃激情让语文课更精彩 窦桂梅老师在她的讲座中讲到&ldqu;激情不老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品格的重要追求。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是点燃学生的激情,照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现化为内在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rdqu; 语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堂实效不高。我们说,语是对诗意的追求;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老师没有了激情,追寻诗意、高效的堂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想提高堂实效,教师首先要有情感、有激情,始终是想学生所想,和学生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一个教师要以自己激情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回顾我们自己的堂教学,总觉得欠缺了一些激情。平时总爱这样说:真没劲,这堂怎么就这么&ldqu;死&rdqu;呢?语堂教学只有注入教师的激情,才能激活学生的激情,才会使师生丰富的情感洋溢在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与本对话,并在对话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进而传递人性,表现活力。 怎样才能让堂充满激情呢?

一、重新点燃对教育的激情,要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 在年复一年单调而艰辛的工作中,很多教师都会出现职业卷怠,甚至会没有工作热情。工作一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动力,也就没有了创造。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赵谦翔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们正是凭借对语教育的满腔热忱,在语教育教学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司汤达曾经说过:&ldqu;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创造天才的各种材料熔于一炉。&rdqu;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智力开发和情感熏陶,是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研究语教学中的情感,对于达成语教学目标,提高语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在激情的支配下,常常能发掘出巨大的潜力,得到出乎意料的发展,使语堂教学获得巨大的成功。教师只有对教育充满爱,对学生充满爱,对祖国语言字充满爱,对语教学充满爱,才能做一个有激情的语教师,才能让堂充满激情。工作多年后,比参加工作时少了一种&ldqu;冲劲&rdqu;,少了一种动力。原因众多,教师成长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社会是堂,实践是砺石,她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我们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因此,不是环境让你激情流逝,而是我们教师自身淡化了对教育的激情。我相信,老师只有有献身教育的炽热情怀,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抱负,有不知困难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有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才会拥有幸福感,才会产生快乐感,并且这种幸福和快乐会传递给讲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新进语文教师,我经常能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学校推荐了这本《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寒假前有幸听到了张文质教授的讲座,于是寒假期间我读了这本书,读的过程中那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在新课程课标上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收益匪浅。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标则把“生成”当做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学机智”,新课标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 关于生成的问题本书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这个问题。如第一篇:美好遇见。里面包含侯登强老师的《蜇了你,不是我的错》,王炜老师的《一张无字的考卷》,崔智芹老师的《失而复得的赛车》等;第二篇:别样精彩。包含刘景水老师的《种次“他人田”又何妨——一堂“跑题”的社会课》,朱小毛老师的《我爱在课堂上“耍贫嘴”》,夏昆老师的《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等;第三篇:智慧生长。包含宋英民老师的《课堂是不断生成智慧的地方》,周顺海老师的《在<故乡>中体验“表现”之美》,方杰老师的《春天,怀想一个女孩》等;第四篇:课堂寻觅。包含李秀伟老师的《奇迹在从容优雅中——韩兴娥教学赏析》,李玉民老师的《“删除‘无效’即有效”——对当前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陈华老师的《用心激活课堂——简笔画创编课的教学尝试》等。这些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是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课前三分钟方案

“课前三分钟”经验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做了许多大胆尝试,有课堂上的教学改革,有课间十分钟的传统游戏改革,也有由学校教育走向社会大课堂,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等的改革,一改以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从上个学期开学起,学校还进行了“课前三分钟”的改革与创新。 何为“课前三分钟”?即上课铃声响,同学们纷纷进入教室,把这上课的前三分钟时间交给学生。干什么呢?学生轮流上台来唱歌,读优秀作文、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根据不同学科讲述名人轶事,如音乐课讲述音乐家的故事,美术课讲述美术家的故事,科学课讲述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数学、语文课讲述数学家、文学家的故事等等。总之,学生准备了什么就可以在这三分钟里展示什么,这是他们个性发展的舞台,是他们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是他们培养自己能力的训练基地,说不定什么时候那千里马就会脱颖而出了。 上个学期我们正处在摸索阶段,有过此项活动将如何开展的探索,有过讲述什么内容的探究,更有过如何让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持之以恒地有效地开展这一活动的研究。我们的宗旨是要让学生人人参与。起初我们就想到了按学号轮流上台,结果胆大的跃跃欲试,胆小的却再三推辞,这样连续几周,活动常常卡壳,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于是我和班干部们商量,如何避免个别学生的尴尬局面。大家提议,愿意上的先上,让那些胆小的先当好一个观众也行,就由班干部带头吧!这个提议很好。班长再次到班上宣传了“课前三分钟”的活动目的及参与方式。有表现欲望的纷纷举手,班干部分工,一一记录首批敢于尝螃蟹的同学名单,并利用课余时间开了个会议,对如何顺利开展此项活动作了相应部署:时间安排、内容准备、如何衔接等等,先由这部分同学开展起来。果然,不到两个星期,又有部分同学愿意加入其中了。班长给他们安排时间,内容由他们自己定。当然,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激情,我叮嘱班长:新加入的成员优先上场,班干部们就可以稍后排序了。半个学期过去了,班上已有一半的同学参与其中,还有个别同学登台两次。我班对这项活动作了个小结,同学们纷纷说:“陈轩、邓旭彤的歌声真美,是一种享受。”“何心怡、张嘉琪的作文写得真好,我也想给大家读一篇我自己的好作文。”“三字经挺有趣的,我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了不少三字经的内容。”“这些名人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更想了解他们了。”……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汇报中,同学们已没有了登台的胆怯,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喜悦。在后半个学期里,我班几乎做到了人人登场,连班上最落后的周晨、陈西也以背诵一首唐诗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感到了快乐。 这个学期,对于“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开展已是轻车熟路,再加上我班制定了一系列综合考评评分细则,规定凡积极参加“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同学每次加5分,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一开学大家就提议按座位轮流来,这样衔接更方便,内容嘛,也有些新的增加,如开学第一周有《新学期的打算》,当学习到某篇课文需要大家查找相关资料的也穿插在此项活动中,如青岛的雕塑、讲述自己毛遂自荐的故事、关于汽车的自我介绍等,还有平时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争创四好少年”的征文等,如没有这些特别的插曲,就按开学初拟订的计划逐一进行。目前来说,同学们这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到现在,我们的“课前三分钟”已开展了一个半学期,这是一项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及个性的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了学生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积累课外知识的欲望,促进了知识的交流。让我们将有趣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传承并发扬。

高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全县高一高二年级课堂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精讲多练、谈话法、评注法、串讲法、词语教学法、朗读教学法、复述法、编提纲法,等等。这些教学法都是前人使用并总结出来的。为了使大家系统地了解语文教学的历史进程和语文法的演变,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新课程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方法,选择更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今天我领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其改革 (一)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模式 1903年以前,或大体说“五四”之前,在长期的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程序:识字→读文→讲文→作文。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语文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模式一般是:1.教师领读→2.串讲文句感知文字意义→3.综合分析全文内容,进行比较研究→4.学生自己熟读,反复理会→5.向教师背诵和回讲(复书)。 写作教学模式,古人主张要经过“先放后收”的模式。初学作文时要让学生放胆去写。就一次作文模式而言,一般为:1.“读有用之文”和范文(习作例文)→2.作文前对审题立意、布局构思、遣词造句的指导→3.批改讲评。 在整个封建时代,私塾教育没有严格的学制,学生年龄、教学年限也没有严格的规定,教学上以教师的教为主,采取的是较为松散的个别教学。这种状况直到清末也未有多大改变。 (二)五四时期至解放前的语文教学模式 “五四”以后,在国外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语文教育家结合我国的语文教学实际,设计了多种语文教学模式的方案,奠定了我国语文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如江都、曹刍编的包括语文教学法在内的《修辞教学法》,把课堂教学结构分为四阶段,即思考模式、欣赏模式、练习模式、建造模式. 蒋伯潜的《中国国文教学法》分为四个步骤:预备与检查、试讲与范讲、试读与范读、讨论. 钟鲁斋的《中学各科教学法》为五段式:预备、授课、比较、总束和应用. 黎锦熙的《国文教学法》为三段式,即理解(预习与准备)、练习(比较与应用)、发展(创造与活用)。 王森然的四阶段教程(1.参考:简介作者和作品;2.研究:分析课文作法和作者素养;3.讨论:对课文内容和形式开展评论;4.读后:抒发感想,读写余论). 叶圣陶、朱自清的精读和略读教程等。 (三)解放初期的语文教学模式 全国解放后,从50年代开始,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在我国广泛传播: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成为所有中学学科的教学模式,也就成为语文课的教学模式。.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10-18T16:56:46.07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作者:郭文学 [导读] 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淄博 255000)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讲得过多,从字词段落到布局谋篇,从人物形象到写作特色,无一遗漏,生怕学生听不明白。结果是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这时候,我们有幸与她牵手、与她结缘,她就是------主题阅读。随着课改的实施,主题阅读已受到我校语文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让我们喜欢“她”、迷恋“她”。在上学年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将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目的就是利用拓展资源和大量的阅读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比如我学到了批注式阅读,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学生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我也会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学生记下说出自己的感受,以读为本,读中感 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课外阅读课内上”。这便是语文主题阅读。“树立大语文观”,“从教材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教学”,“以一个主题式问题引领单元阅读”……主题阅读不再是一课书一课书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散敲碎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式问题的整组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繁琐讲解、不停发问,而是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引领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的刀刃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实际证明,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主题阅读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发挥大量阅读读书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主题阅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种读书方法,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鲁教版三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那么,对于从未到过南方的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呢?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及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出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相机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课件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关于榕树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冠头岭看鸟》,“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像天女散花在空中飘荡。作者通过细致描述及小男孩的介绍让我们观赏了活生生的各种鸟儿:哺育幼鸟的犀牛鸟,把芭蕉叶卷成窝的缝叶莺,把窝织成小篮子的织布鸟……铺天盖地的鸟儿让你眼花缭乱,婉转悦耳的鸟声不绝于耳”,这岂不又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鸟的天堂”?同时,还阅读了新语文阅读的《小草》《瀑布》,读这些描写景物的文字,边读边想象,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学习《古诗两首》,我把两首写友情的诗词进行比较教学:交流对两位作者的了解,并复习所学过的诗词;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感知诗词大意;比较两首诗词所写时间、景物、各自特点有什么不同;通过吟咏诗词、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依依不舍”、“关切与祝福”。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又带领孩子们一起赏析了《经典诵读》中自己喜欢的有关送别、友情的古诗词,并结合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写情诗词名句进行了诗词拓展诵读。在分享赏析、反复诵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背下了《送友人》《赠范晔诗》《北郭闲思》《伯牙绝弦》等多首同主题的诗词。在最后的展示诵读环节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展示学习的收获,分享积累的快乐。 二、主题阅读,读中感悟,习得方法。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以三年级教材《一面五星红旗》为例,选编课文的意图之一就是学习一些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本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我想,该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一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呢?我想到了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高度浓缩了课文的精华。先让学生找出含有国旗的句子,用多媒体出示,反复品读,通过我的言行看出我对国旗的热爱和珍惜,折射出我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教师用手中的魔棒------“白板笔”轻轻地点点、画画、圈圈,围绕这些句子我们看出作者没有任何豪言状语甚至是只言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这样写显得深沉而含蓄,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这其中教给了学生一个习作小方法,那就是“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接下来与学生一起阅读了《送我一枝草》,文中作者漂泊他乡,因为得到一枝草的“支助”而信心倍增,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也许付出“一枝草”的人更感快乐,因为他“吹着口哨”传递快乐,更因为他让快乐得到了无限延展。而新语文阅读中的《国旗的故事》,梁帆的话更让我们得出了:祖国对我们来说,必须比我们自己贵重。不同的阅读,相同的主题:爱,让世界没有距离。 主题阅读,正是体现了课标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主题阅读,学生会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在这里,他们可以领略爬山虎的蓬勃生机,可以欣赏钱塘潮的神奇壮观,可以感受九寨沟的奇绝美妙;他们会为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庭而感到欣慰,为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而深感折服,为雄伟的长城而感到自豪;他们也会沉浸在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同情里,陷入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思索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方案

诚信东校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方案 一、活动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规范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活动的目标 1.锻炼学生们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为其提高展现自我的舞台。 2.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陶冶其道德情操。 3.促进其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4.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 三、活动的原则 1.生本原则。早饭后第一节课前,学生三分钟演讲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2.实践原则。课前三分钟活动,针对一个专题一个训练点,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参与评价,心、口、手、脑并用,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涵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激励原则。课前三分钟活动,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学生不断展示、丰富、发展和超越,能使多数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在全班同学评价、打分,从而为小组加分的过程中,使参与者对下一次活动有了更强烈的期待,对“听众”而言,激发了他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三、展示内容 (1)选主题演讲。 (2)讲述时事、社会热点,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等。 (3)讲感人的故事、名人故事等。 (4)诵读经典诗文,喜欢的文章。 (5)找主题进行辩论。 经常变换内容,保持学生对活动的新鲜感,但无论说什么内容,我们都规定每个人说的事或问题都要完整,内容不与别人相同。 四、活动的模式 1、提前布置,确定说话内容。 2、充分准备,脱稿,说话流利。 力求脱稿,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普通话要标准,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的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的体会 [内容摘要]:根据新课标的指示:语文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主导地位,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笔者体会到要做到这些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思想,才能点燃课堂教学的亮点。而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交流。二、改变评价方式,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主人感。三、教之动情,以情感动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标创设情境评价方式 [正文]: 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一种应试训练。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所以针对这些,我们语文教师要切实联系新课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大家都知道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主导地位,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因为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兴趣浓了,能力发展了,效率也就提高了。要做到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交流。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上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感受到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体验。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上《苏州园林》一课时,学生要体会到园林的美,特别是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光读课文是不够的,光了解苏州园林也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发动学生到网上、课外书上,或者自己的摄影中找到一些漂亮的园林图片。一时间学生们兴奋异常,兴致很高,上课时 整个教室成了风景名胜的海洋,从中选了一些精彩的图片,让同学们比较这些图片的精彩之处,并适当地加以解说。可以说学生们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景物美、园林美。然后再与课文比较,与苏州园林图片进行比较,苏州园林的美“务必使浏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自然让学生心悦诚服了。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 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

让语文课导语更精彩

让语文课导语更精彩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课堂是最恰当不过的。尤其是语文课的导语,如果导得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气氛,自然导入课文学习,更能发挥语文教师的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教师上课艺术的魅力。导语是很有讲究的。 一、讲究意境美 用精彩的导语展现意境,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活动。如教《桂林山水》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这里有挺拔秀丽、千姿百态的山峰,这里有水平如镜、清澈见底的江流,这里有幽深瑰丽、曲折奇异的岩洞。这里奇峰秀水互相衬托,形成了风光如画、绚丽多彩的世界著名的风景区——《桂林山水》。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风光吧!“这样一开讲,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就集中到《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上来了,自然地沉浸在《桂林山水》的意境中。 二、讲究语言美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语文教师上课时的导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学生尽快入情入境。有一位教师在教《观潮》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过有关海的故事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丽;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飞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观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味。”如此优美的语言定能吸引学生。 三、讲究情感美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语文课开场,如果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波动学生的心弦,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听一次市优质课竞赛时一位教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全国人民忠心爱戴和敬仰的周总理虽然离开我们整整21年了,但他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76年1月8日,总理因病不幸逝世,举国上下,无比悲痛。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城镇到乡村,到处都以各种形式深情地悼念,到处都是对总理深情的呼唤:“总理啊,您在哪里?” 这样的导语,美在真诚,美在亲切,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出学生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深情。 四、讲究含蓄美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素质,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趼究当前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状况,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事物刺激所吸引,因为“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才会还语文课堂于精彩,使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

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指出: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根据对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一课中,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白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白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白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淞》一课中,让学

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白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 雾淞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白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 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白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白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地产生“为什么”。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虽然学生有的想法还不很成熟,但这激发了学生的很多创造灵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人性化的评价语,如“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敢于提问,太好了!”、“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分析!”、“我很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