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3课时)李东进_讲学稿

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3课时)李东进_讲学稿

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3课时)李东进_讲学稿
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3课时)李东进_讲学稿

讲学稿

课型:新授 执笔:李东进 审核:初一数学备课组

内容: 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第3课时) 时间:06年9月

教学目标:

1.会将有理数的除法转化成乘法

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3.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正确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求一个负数的倒数

一、 试一试并回答问题.

1、 (-2) ×(-4)= ; 8÷(-4)= ; 8×(-4

1)= 。 (-2)×4= ; (-8)÷4= ; (-8)×4

1= 。 (1)比较上述每组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等式,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2)比较上述每组中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的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

有理数除法运算法则(1):

(2):

2、填一填:

(1)8÷(-2)=8× ; (2)6÷(-3)=6× ;

(3)-6÷ =-6×

31; (4)-6÷ =-6×32; 3、做一做:

(1)5的倒数是 ; (2)23

2的倒数是 ; (3)0.1的倒数是 ; (4)-3.75的倒数是 ; (5)-3的倒数是 ; (6)-0.15的倒数是 ;

4.化简:

(1)2781-= ;(2)618--= ;(3)14

56-= ;(4)20040= ; 通过该题,你能说出两个有理数相除,商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吗?商的绝对值又是如何

确定的?

二.回顾反思

1、通过上面的数学活动,我们知道,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来做:“除

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那么,你是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的?零有没有倒数?

为什么?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

2、对于有理数除法的两个运算法则,在具体计算时,应该如何选择?

三. 例题选讲,巩固法则

例1.计算:

(1)36÷(-9) (2)(-48)÷(-6)

(3)(-32)÷4×(-8) (4)17×(-6)÷(-5)

例2.计算:

(1)(-

21)÷(-32) (2)(- 41) ÷(- 601)

(3)(-81)÷49×94 ÷(-16) (4)(- 3) ÷(- 52)÷(-4

1)

介绍验算的方法:1.结果符号有没有出错?2.结果的绝对值有没有出错?

三: 课堂练习

1. P 的练一练

2. (1))43(875.3-?÷

- (2))511()4(6-÷-÷- (3))8

3()34()51(-÷+÷-

四、师生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课后作业

A 组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数与它的倒数之积为1;

B.一个数与它的相反数之商为-1;

C.两数商为-1,则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D.两数积为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同号;

B.零没有倒数;

C.零没有相反数;

D.零除以任意非零数商为0

3、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则这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是

( )

A.一定是负数;

B.一定是正数;

C.等于0;

D.以上都不是;

4、1.4的倒数是 ; 若a,b 互为倒数,则2ab= ;

5、若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等,则这个数是 ;若一个数和它的相反数相等,则这个数

是 ;

6、计算:

(1)(-18)÷(-9); (2)(-0.1)÷10; (3)(-2

71)÷(-145);

(4)

61÷(-2.5); (5)(-10) ÷(-8) ÷(-0.25); (6)-1.2×4÷(-38);

(7)-76÷3×(-27); (8)0÷(-5)×100; (9)29÷3×3

1;

(10)(-27)÷2

41×94÷(-24); (11)(-3)×(-7)-(-71)÷(-7

8);

B 组:

1.若0____0,

0b a b a ,则>< 若0____0,0b a b a ,则

>> 2.若0____0,0b a b a ,则<= 若0____0,0b a b a ,则<> 3.=0,则一定有 ( )

A.n=0且m ≠0;

B.m=0或n=0 ;

C.m=0且n ≠0;

D.m=n=0

4.果两个有理数的和除以它们的积,所得的商是0,那么这两个有理数 ( )

A.互为相反数,但不等于0 ;

B.互为倒数 ;

C.有一个等于0 ;

D.都等于0

5.数的相反数与这个数的倒数的和为0,则这个数的绝对值为 ( )

A.2

B.1

C.0.5

D.0

6.b ≠0,则a a +b

b 的取值不可能是 ( ) A.0 B.1 C.2 D.-2 7.

a a +

b b +

c c =1,求(abc abc )2003÷(ab bc ×bc ac ×ac

ab )的值。

作业 : P第题,补充练习

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6.有余数的除法第3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3)(教案)教案

第3课时有余数的除法(3) 【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教材62、6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正确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2.能正确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3.在实际操作中,认识余数,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的试商经验。【重点难点】 1.学习有余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2.探索有余数除法试商方法。 【复习导入】 口算。 5×4= 3×8= 9×9= 7×6= 32÷8= 56÷7= 64÷8= 9÷3= 【新课讲授】 1.出示问题:13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怎样? 2.摆一摆。 13÷4=3(组)……1(根) 3.用竖式计算。

13表示有13根小棒; 4表示每4根一组; 3表示可以分3组; 12表示分掉的12根; 1表示剩下的1根。 横式读作:13除以4商3余1。 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板书:16÷4=4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用竖式解决问题,下面大家讨论下如何列竖式?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 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汇报。 例:16÷4=4 先写“”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6根小棒,也就是被除数写在“”里面,再把每组4根,也就是除数写在“”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一商:16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儿?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4,4写在 16上面,与被除数16的个位对齐。 二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是分走的小棒个数,4×4=16,把16写在被除数16 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减:每组分4根,分4组正好分完16根,从总数16里减去分走的16,16-16=0,正好分完,画上横线,对齐个位写0。

第3课时 用除法解决问题(1)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3课时用除法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 以及练习九第2、3、4题。 【教学目标】 1.是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并能正确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合理完整解答的良好习惯。 3.是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 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习题。 (1)12个苹果, 每份4个, 可以分成几份? 出示题目, 学生读题, 列式计算。 引导:12里面有几个4?12÷4=3表示什么?(表示12里面包含3个4.) (2)12个苹果, 平均分成3分, 每份是几个? 列式:12÷3=4,12里有3个4.

2.揭题:除法可以表示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图。 谈话:同学们, 跟老师到商店购物吧! 课件出示小熊、地球仪、皮球的价钱。 师:我有56元钱, 想买地球仪, 请问可以买几个? 出示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谈话:要求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先知道哪些信息?(商品的价钱, 总的价钱。) 刚才这个购物的过程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达?(56 元里面有几个8元) 要求可以买几个, 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人8元。 提问: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用除法计算, 56÷8=)得数是几?你是怎样算的?(7, 用乘法口诀:七八五十六) 得数7表示什么?些什么单位名称?(7表示可以买7个) 学生回到, 教师板书:56÷8=7(个)。口答:可以买7个地球仪。 (2)检验。 谈话;我们的计算对吗?你有什么理由?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求出能卖7个地球仪, 一个地球仪是8元, 7个是56元, 7×8=56(元), 符合题目意思, 算对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7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含答案)

2.7 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下面计算正确的是( ) A.(-0.25)×(-8)= B.16×(-0.125)=-2 C.(-)×(-1)=- D.(-3)×(-1)=-4 2.(2012·黔西南中考)-1的倒数是( ) A.- B. C.- D. 3.如果五个有理数相乘,积为负,那么其中正因数有( ) A.2个 B.3个 C.4个 D.2个或4个或0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甲、乙两同学进行数学猜谜游戏:甲说,一个数a的相反数是它本身;乙说,一个数b的倒数也等于它本身,请你算一下,a×b= . 5.在-2,3,4,-5这四个数中,任取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大的是. 6.绝对值小于8的所有的整数的积是.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计算: (1)(-)×(+2).

(2)(-3.25)×(-16). (3)(-0.75)×(+1.25)×(-40)×(-2). (4)(+1)×(-2)-(-1)×(-1). 8.(8分)某货运公司去年1~3月份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份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份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份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 【拓展延伸】 9.(10分)观察下列等式: 第1个等式:a1==×(1-); 第2个等式:a2==×(-); 第3个等式:a3==×(-); 第4个等式:a4==×(-);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以上规律列出第5个等式:a5= . (2)用含n的式子表示第n个等式:a n= = (n为正整数). (3)求a1+a2+a3+a4+…+a100的值.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中结果错误;C,D中积的符号错;B正确.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教案

2.7《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一、目标设计: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法则的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探索并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法则,会用有理数乘法的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3.鼓励学生大胆“议一议”、“猜一猜”、“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乘法和倒数的意义,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会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有理数的乘法和小学学过的乘法知识又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有理数的运算要先确定积的符号,这一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三、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性格开朗,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应生动有趣。另外他们已拥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的经验。但面对学生确实存在数学基础的差异性,因此我在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基础,且设置有一定的梯度练习,尽量让学生拾级而上。 四、教法设计: 课堂组织设计: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情境演示法:创设合理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研究。 练习法:精心设计随堂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与提高。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除法初步认识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14页例4、5相关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三。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堂上真正意义地学习除法,其地位的重要显而易见,本节课是学生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并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等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创设了熊猫分竹笋的活动,用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 4 盘的实例引出除法算式,显示出教材把除法概念教学植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知道一点,也许这个学生知道除号,那个学生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如果老师再通过自己的讲解硬塞给孩子,肯定会造成“消化不良”,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始终围绕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行。 (二)核心能力 认识除法的含义,离不开“平均分”,更离不开动手分的过程,注重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积累经验,另外,用算式表述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三)学习目标 1.借助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在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的数学活动中,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四)学习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理解除法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导入 师:同学们,把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我们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解决吧!你准备怎样圈。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导入环节,结合分扣子的情境,复习平均分的方法,为除法的初步认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问题探究 (1)动手操作,明确除法含义 (课件出示下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今天熊猫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熊猫妈妈为她们准备了这些东西。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师:如果熊猫想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呢? 师:请同桌两人用小棒代替竹笋,亲自动手分一分。 同桌动手操作讨论。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展示发言。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看图说一说我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谁能试着说一说。 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把我们刚才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学生大胆尝试,展示交流。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和写、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怎样才能又清楚又简单的表示出来呢?

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借助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得出不同情况下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进而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乘法法则。然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如何具体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接下来,从含有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的具体实例出发,归纳出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的关系。同时,指出了“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是0,积为0”的规律。 1.2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1.2.1教学重点 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1.2.2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材给出的气温变化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本已学过正数与零的乘法运算,在中学已引进了负有理数以及学过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之后进行的。因此,在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出规律,对于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学生也容易抓住其运算的两步骤,即先定符号,再将绝对值相乘。

附:板书设计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一般有两类:一是列举简单事例,尽快给出法则,组织学生用较多的是练习法则、背法则,以求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法则;另一类是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索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前一类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但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和发展;后者不仅重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数学设计采用的是较为适中的方法,没有教材中引入的那么繁琐,但同时兼顾了上述两类设计的优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上却是难教又难学。半课例采用的是让学生观察、实践、合作探讨、发现的探索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学会如何归纳和总结。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中,必须解决的3个难点是:如何自然地引入带有负数的乘法;怎样体现负负得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怎样说明有理数与1和0相乘的结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比赛和个人抢答,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增强了竞争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应用技能,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 引入部分 有理数乘法两步骤 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练习处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课时 分数化简及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编号: 000222217954555385825983331 学校: 玄国虎市冥中之镇肖家塞小学* 教师: 古因丰* 班级: 大力士参班* 1.4.2 有理数的除法 第2课时 分数化简及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一、导学 1.课题导入: 小学里我们学过,除号与分数线可以互相转换,利用这个关系,你能将下列分数化简吗? 4515-- ,1236-,7 14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化简分子、分母中含有“-”号的分数. ②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数化简及进行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能独立思考,也能交流合作. 3.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

难点:能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6、例7. (2)自学时间:6分钟. (3)自学要求: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注意例7第(1)小题中的拆分技巧,思考其依据.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化简分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化简下列分数 4515-- ,1236-,714 -,-512 --,3,-13,-1 2,-10 ③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④按例7的计算方法计算:(1)12317 ÷(-3); (2)(-0.75)× 16 5 ÷(-1.2). (1)1231 7 ÷(-3)=(123+17 )×-13 =123×(-13 )+17 ×(-13 ) =(-41)+(-121)=-41121 . (2)(-0.75)× 165÷(-1.2)=(-34)×165 ×(-5 6)=2. ⑤下列计算正确吗?为什么? -3÷(-1 3 )×(-3)=-3÷1=-3 不对,没按照运算顺序来.

第3课时认识除法竖式教案

第3课时认识除法竖式教案 教材第62页例3,第63页例4 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多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数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 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下面等式错误的是( ) A. 2 1-3 1-5 1=2 1-(3 1+5 1) B.-5+2+4=4-(5+2) C.(+3)-(-2)+(-1)=3+2-1 D. 2-3-4=-(-2)-(+3)+(-4) 2.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3 1×3=1 B. |- 7 1|× 7 1=- 49 1 C. - 1乘以一个数得到这个数的相反数 D. 几个有理数相乘,同号得正 3. 若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那么这两个数相乘的积( ). A. 一定是正数 B. 一定是负数 C. 等于零 D. 正、负数不确定 ﹡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B. 互为倒数的两数的积等于1 C. 互为倒数的两数符号相同 D. 1和其本身互为倒数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一个不为1的正数都大于它的倒数 B. 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 C. 正数的倒数是负数 D. 一个数的倒数可能比本数大,可能比本数小,也可能与本数相等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3 8 的相反数是 825 ,倒数是13 8 B.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相反数 C. 除以一个数(不为零),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D. 负数没有倒数 ﹡7. 点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 与B 所表示的两个数的积( ). A. 一定是正数 B. 一定是负数 C. 等于零 D. 正、负数不确定 ﹡8. 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的商等于-1,则这个数是( ) A. 正数 B. 负数 C. 非正 D. 非负 ﹡9. |x|=1,则x 与-3的积为( ) A. 2 B. -3 C. 3或-3 D. 3 ﹡﹡10. 若m 、n 互为相反数,则( ) A. mn<0 B. mn>0 C. mn ≤0 D. mn ≥0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4分) 11. 已知:上周股市收盘指数是1419点,本周收盘涨跌如下:(正数表示涨,负数表示跌):-48,-1,+15,-3,+39,则本周最高点是 ,最低点是 . ﹡12. 已知a 、b 互为相反数,c 是绝对值最小的数,d 是负整数中最大的数,则a+b+c -d=_____. ﹡13. 在等式3 ×□-2×□=15的两个方格内分别填入一个数,使这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且等式成立. 则第一个方格内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3课时)教案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和乘法法则.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及互为倒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中积的符号的确定.

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 阅读教材P28~P31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2.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是正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是负数. 4.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一个因数是0,积等于0. 5.计算下列各式. (1)6×(-9); (2)(-4)×6; (3)(-6)×(-1); (4)(-6)×0; (5)2 3×??? ?-94; (6)????-13×14. 解:(1)原式=-54. (2)原式=-24. (3)原式=6. (4)原式=0. (5)原式=-3 2. (6) 原式=-1 12 . 6.-3的倒数是-13,0.5的倒数是2,-212的倒数是-2 5.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计算:

(+5)×(+3)=________;(+5)×(-3)=________; (-5)×(+3)=________;(-5)×(-3)=________; (+7)×0=________;7×(-4)=________; (-7)×4=________;(-7)×(-4)=________.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有理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答案】15 -15 -15 15 0 -28 -28 28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有理数相乘,可以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 【例2】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 km 气温变化为-6 ℃,攀登3 km 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每登高1 km 气温变化为-6 ℃,攀登3 km 后,气温为3个-6 ℃,用乘法计算. 【解答】见教材第30页例2 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3|的倒数是( B ) A .-3 B .-1 3 C.13 D .3 2.下列算式中,积为负数的是( D ) A .0×(-5) B .4×(-0.5)×(-10) C .(-1.5)×(-2) D .(-2)×????-15×??? ?-23 3.最大的负整数与最小的正整数的乘积是-1. 4.计算: (1)(-3)×(-2)×7×(-5); (2)2 3×????-97×(-24)×????+134. 解:(1)原式=-3×2×7×5 =-210. (2)原式=23×97×24×7 4 =36.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

有理数的乘法第二课时教案

1.4.1 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3.关键: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 教学过程 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1)│-5│(-2); (2)(-)×(-9); (3)0×(-99.9). 五、新授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 又如:(+2)×[(-78)×]=(+2)×(-26)=-52. 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17 23 15536513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5); (2)2×3×4×(-4)×(-5); (3)2×(-3)×(-4)×(-5);(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例3:计算: (1)(-3)××(-)×(-); (2)(-5)×6×(- )×. 解:(1)(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3,因此积为负) 原式=-3××× =- (2)(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2,所以积为正) 原式=5×6××=6 观察下式,你能看出它的结果吗?如果能,说明理由? 7.8×(-5.1)×0×(-19.6) 归纳: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这是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六、课堂练习 56 951445145695 1498 4514

第3课时认识除法

第3课时认识除法(1) 一、先平均分一分,再写出除法算式。 把()枝花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枝。 算式是:,读作:()。 二、看图写出除法算式。 三、18只蜻蜓。 1.平均分成2组,每组有()只。 2.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只。 3.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只。 四、如果每间房子住同样多的小鸟,那么每间住几只小鸟? (只) 第4课时认识除法(2) 一、分一分,填一填。

12个,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用除法计算: ÷ = ,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 除号前面的是被除数,后面的是除数,得数是商。 二、圈一圈,填一填。 18里面有()个3。 ÷= 三、请写出除法算式。 __ _ _ 四、一根木头长10米,李伯伯想把它锯成2米长的小段,需要锯几次? 第5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想一想,填一填。 二、计算小能手。 15÷3=24÷6=12÷4= 8÷2=15÷5=5÷1= 36÷6=4÷4=18÷3= 错误! 四、找朋友。(把得数相同的连一连) 五、里面藏着几? ×5=206×=184×=16×3=12 ×1=6 ×2=2 3×=15 6×=30

第6课时乘除法的关系 一、想一想,填一填。 1.6÷3 = ()想:()三得六,商是( )。 2.25÷5=( ) 想: ( )五二十五,商是 ( )。 3. 24÷3=( ) 想:三 ()二十四,商是()。 二、比一比,算一算。 3×4=6×4=5×2=12÷3=24÷4=10÷2=12÷4=24÷6=10÷5= 用一句口诀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在里填上“>”“<”或“=”。 18÷3 5 25÷5 6 15÷515÷3 20÷430÷5 20÷515÷5 8÷216÷4 四、看图列式。 ×= ÷== 五、每种图案分别代表几? 30÷=5×=18 =()=( )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案

1.5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 一、教与学目标: 1、让学生能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2、能体会正数与负数,负数与负数相乘时的符号确定。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会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含有负有理数的乘法在计算时如何确定积的符号。 三、教与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所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例如,1999年全年耕地面积减少了2.84万公顷,2002年耕地面积减少了62.168万公顷. 下面的三个问题,需要采用哪种运算? 1、如果全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增加100万公顷,那么从今年起,3年后, 全国耕地面积增加多少? 2、如果全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00万公顷,那么3年后全国耕地面积将减少多少? 3、如果全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100万公顷,那么3年前全国耕地面积比今年多出多少? 本节教学围绕“层层设问→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归纳运用”这一主线展开,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体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思路清晰、流畅.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而发现规律,进而归纳运用.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进而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这一教育理念的引路人. 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主导这一教育理念的引路人.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融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于一体. 较好的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学生能理解法则及运用法则.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 如果规定增加为正,减少为负,那么上述3个小题该如何列式呢? (2)、在上述3个式子中你发现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之间有什么关系?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的绝对值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教案

第12课时 2.5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 教学目标: 能从活动中感受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重点难点: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 今天这节课,我首先想跟大家聊一聊我的父亲。我的父亲退休前一直在阜宁县水利局工作。在我印象中,夏天是他最为忙碌的季节,因为在夏天要进行抗洪或者抗旱。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他需要随时记录水文变化情况。父亲曾经考过我这样几个问题: 1、如果水位每天上升4cm,那么3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 2、如果水位每天上升4cm,那么3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 3、如果水位每天下降4cm,那么3天后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 4、如果水位每天下降4cm,那么3天前的水位比今天高还是低?高(或低)多少?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1、高12cm,2、低12cm,3、低12cm,4、高12cm, 师:在引进负数以后,我们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这4个问题中,有哪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生:上升与下降、几天后与几天前; 师:规定水位上升为正,水位下降为负;几天后为正,几天前为负;请你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上述问题中的数; 生:上升4cm记作+4cm,下降4cm记作-4cm;3天后记作+3,3天前记作-3; 高12cm记作+12cm,低12cm记作-12cm 师:在这样的规定之下,请你将上面4个问题中与结果数学化。 水位变化过程的运算式水位变化的结果 1、(+4)×(+3)+12 2、(+4)×(-3)-12 3、(-4)×(+3)-12

(+4)×(+3)=+12 (+4)×(-3)=-12 (-4)×(+3)=-12 (-4)×(-3)=+12 (+4)×(+2)=+8 (+4)×(-2)=-8 (-4)×(+2)=-8 (-4)×(-2)=+8 (+4)×(+1)=+4 (+4)×(-1)=-4 (-4)×(+1)=-4 (-4)×(-1)=+4 4、(-4)×(-3)+12 因为水位变化的过程与结果是一致的,所以可得水位变化的数学式子分别为:(+4)×(+3)=+12 (+4)×(-3)=-12 (-4)×(+3)=-12 (-4)×(-3)=+12 想一想: 1、将上述问题中的“3天”改为“1天”,请你用上面的方法写出水位变化的数学式子; (+4)×(+1)=+4 (+4)×(-1)=-4 (-4)×(+1)=-4 (-4)×(-1)=+4 2、将上述问题中的“3天”改为“2天”,请你用上面的方法写出水位变化的数学式子; (+4)×(+2)=+8 (+4)×(-2)=-8 (-4)×(+2)=-8 (-4)×(-2)=+8 3、在上述问题的背景之下,(+4)×0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水位变化的结果是什么? (-4)×0呢? 得:(+4)×0=0 (-4)×0=0 你看,有了数学这个工具,我们还需要用一大堆繁杂的文字来描述水位变化情况吗?不需要!用数学式子可以将水位变化情况描述得如此之简洁!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现在再以纯数学的眼光来研究一下所得的数学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学校县定都市金山库镇敦煌钟中心学校 教师龙去燕燕 班级活跃1班 1.4.1 有理数的乘法 第3课时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一、导学 1.课题导入: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习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那么学习了有理数后,这些运算律是否仍然适用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使之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 能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学习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运算律.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32页“练习”以下到教材第33页的内容. (2)自学时间:7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体验运算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乘法交换律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写成数学式子为ab=ba,举两个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验证乘法交换律. 3×(-4)=(-4)×3=-12 ②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写成数学式子为(ab)c=a(bc),举三个数(至少有一个数是负数)验证乘法结合律. [3×(-4)×5]=3×[(-4)×5]=-60 ③分配律是: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写成数学式子为a(b+c)=ab+ac,举三个数(至少有一个数是负数)验证分配律. 3×(-4+5)=3×(-4)+3×5=3 ④例4中,比较两种解法,他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解法1、2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解法更简便? 解法1先算加减法,再算乘法;解法2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二种更简便. ⑤下列式子的书写是否正确. a×b×c ab·2 m×(m+n) 三个式子的书写均不正确. 二、自学 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 1.师助生:

《有理数的乘法》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2.7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2.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2.掌握乘法运算律的内容,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卡片 五、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3)×(-4) 29 - 34 ? 12 -9-8 23 ???? ? ? ? ????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使学生回忆乘法法则,为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作准备. 【新知讲解】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探究一: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这三个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运算中也是成立的吗? 请观察下面的式子: 3×5是否等于5×3(相等,满足交换律). (3×5)×2是否等于3×(5×2)(相等,满足结合律). 5 ×(3 +7)是否等于5 ×3 +5×7 (相等,满足分配律). 引入了负数后,乘法的运算侓是否适用?

板书:7.有理数乘法(2) 活动1.计算:5(6)?-和(6)5-? 5(6)?-=-30,(6)5-?=-30, 即5(6)?-=(6)5-?. 师生活动:让学生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讨论两个算式相等有什 么发现,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规律.教师强调a × b 也可以写出a ·b 或ab .当用字母表示乘数时,“×”号可以写成“·”或省略. 一般地,在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 =ba .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计算两个算式和探究其规律,是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乘法交换律作铺垫. 活动2:计算:[3(4)](5)?-?-和3[(4)(5)]?-?-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并用数学表达式表示. [3(4)](5)?-?-=(-12)×(-5)=60, 3[(4)(5)]?-?-=3×20=60, 即[3(4)](5)?-?-=3[(4)(5)]?-?-. 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乘法结合律:(ab )c =a (bc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感受有理数乘法结合律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活动3.计算:5×[3+(-7)]和5×3+5×(-7). 5×[3+(-7)]=5×(-4)=-20, 5×3+5×(-7)= 15-35=-20. 即5×[3+(-7)]= 5×3+5×(-7). 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

笔算除法第三课时教案分析

笔算除法第三课时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并理解算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且有余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商的最高位定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争当小老师 、小梦和小欣正在整理这些照片,(出示主体图)你在图中都了解到什么信息? 2、估算: (1)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算式? (2)谁来估一估,大约能插多少张啊?

238≈( ),( )÷6=( )(页) 3、探索竖式算理及算法 (1)如果要准确的知道能插多少页怎么办呢? (2)尝试计算。 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算不下去?怎么办? 商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探究 (3)但是如果把这2个百拆开放到十位上就会变成()个十,与十位的3个十合成( )个十,这样就能分了。 (4)用竖式算:2个百除以6商不够1个百,可以把这2个百看作20个十,这20个十正好与十位的3个十合成()个十,这样( )个十就能除以6了。 点拨:当百位上不够商1时,要把百位的数与十位的数合并成几十个十,再去除以除数。 4、我会用竖式算:236÷6 (1)23除以6商几余几?商3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2)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用被除数的()

位数字去除以除数,如果不够商一个百,就把()位数字与()位数字合起来再去除以除数。 5.解决问题:要插多少页? (1)与估算的结果对比。 (2)如果一本相册有24页,1本相册能插得下这些照片吗? 6.判断商的位数: (1)观察: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呢?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分别是几位数。说说你的方法。 276÷6 324÷2 651÷3 640÷3 498÷8 738÷9 二、展示收获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基本练习,学会笔算除法的有序思考方法 、应用总结出来的笔算除法运算步骤,独立完成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

14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同步练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同步训练 第I 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 A. 一定为正 B. 一定为负 C. 为零 D. 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 如果 |x-1|+|y+2|+|z-?3|=0,则(x+1)(y-2) (z+3)的值是() A. 48 B. -48 C. 0 D.xyz 3.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个非零数与其倒数之积为 1 B. —个数与其相反数商为 -1 C. 若两个数的积为 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D. 若两个数的商为-1,则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4. 两个有理数的商为正, 则( ) A.和为正 B.和为负 C.至少一个为正 5. 一个数加上5,减去2然后除以4得7, A.35 B.31 C.25 6.2008个数的乘积为0,则( A .均为0 B .最多有一个为 7.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1 A. —3^4 = — =一4 3 2 5 2 3 C. 3 6 5 5 1 8. -1 一的倒数与4的相反数的商为( 4 D.积为正数 这个 数是( ) D.28 C .至少有一个为0 D.有两个数是相反数 B. -5却(1 -1) =4 5 D. (+3)x (中= -4 3 1 A . +5 B . - C . -5 5 9. 若 a+b < 0,ab < 0,则 A.a > 0,b > 0 B. a < 0,b < 0 C. a,b 两数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 D. a,b 两数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大于正数的绝对值 10. 一服装店进了一批单价 50元衬衫,标价80元,为了促销五一期间打 7折销售,那么该 商店每件() A.赚6元 二、填空题(共 B.亏了 6元 C. 赚了 30元 D.亏了 26元 第n 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 0,b H0,则一a = ______ b 12.有理数 m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 教材内容解析与重难点突破

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教材内容解析与重难点突破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正有理数和0的乘法,在前面已学习负有理数和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之后进行的.因此,教材首先以正数、0之间的运算为基础,构造一组有规律的算式,让学生从算式左右各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并得出规律,再以问题“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你认为下面的空格应填写什么数?”为引导,让学生分别思考、探究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负数乘负数各应得到什么运算结果,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总结规律,进而自然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让学生在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中体会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需要说明的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合理性的感知,能够初步了解即可,要求不宜过高,重点是有理数乘法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2.重难点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本节课的难点是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的确定,特别是对“两个负数相乘,积为正数”的理解. ⑴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突破建议 ①对的理解,可以根据小学乘法的意义,即表示3个-1相加,因此结果为-3来帮助学生理解. 因为还没有学习整式的乘法,不宜用“要使原来的运算律仍然成立,即”来解释.对于、的结果,也可以先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来解释,然后再利用“随着后一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的规律来验证.当然,也可以直接用后面的规律来探究结果.最后,通过观察三个“思考”,概括得到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②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讲、练使学生能熟练地、准确地按照法则进行乘法运算.至于两个数相乘,一个数是0的情况,参照正数与0相乘的结果,可以规定负数与0相乘也得0. ③要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将这个数乘以“”即可,即. 例1.计算的结果是( ). A.8 B.-8 C.-2 D.2 解析: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可知, ,所以正确的答案为D. 例2.若,则的相反数是( ). A. B. C. D. 解析:先计算出的值,然后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得到的相反数.因为,所以的相反数为,答案应选C. ⑵倒数的概念 突破建议 ①在有理数中,仍然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与小学倒数的定义相同,只是现在求一个非零有理数的倒数时,这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而已. ②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得到: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0没有倒数,并通过提问“为什么0没有倒数”,将0不能作除数、不能作分母、没有倒数再一次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