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考研资料
- 格式:wps
- 大小:366.00 KB
- 文档页数:79
语言学概论考研复习资料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一)1. 为什么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答: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完全是在一种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2. 简答语言符号的特点。
答:(1)符号和语言,“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所指是给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创制了一个专门术语。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也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3)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
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而语言又是发展变化着的。
(4)语言符号的离散特性和线性特性。
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说,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而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
考研,考研网,考研论坛,考研资料,考研资讯,考研英语考研数学考研政治,考研医学,金融联考,MBA,法硕3.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关系。
答:组合关系体现在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横向关系。
聚合关系是在组合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有共同的特点,故能聚合归类。
组合是横向的结构关系,聚合是归类规则,有了组合、聚合关系,便展现出了整个语言平面,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从组合关系中分析出来的,而组合关系又表现为聚合类的线性序列。
所以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有机地统一,不可分割。
4. 解释“符号”答:符号指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5. 解释“语言”答: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语言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区性、民族性和历史性。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1.语言与各个领域的社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必须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2.任何符号,包括语言符号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
3.什么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示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
4.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强制性的,是不能任意改变的,因为如果个人可以任意改变,那就互相听不懂了,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交际工具的作用。
5.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第二章语音1.声音的四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质2.振幅:也就是发音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偏移距离。
3.频率:发音体在每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
4.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
它是由频率的大小决定的。
频率同音高成正比。
频率越大,声音越高;频率越小,声音越低。
5.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
它是由振幅的大小决定的。
振幅同音强成正比,振幅的大小又决定于使发音体振动外力的大小。
外力大,振幅就大,声音就强;外力小,振幅就小,声音就弱。
6.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
它是由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决定的。
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长,声音就长;发音体振动的时间短,声音就短。
7.基音:振动中有一个频率最低的振动,由它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
其他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陪音”。
8.乐音:当基音的频率的陪音的频率之间存在着整数倍的比例关系时,会形成一种复杂而有规则的,具有周期性重复特征的声波形式,这种声音叫做乐音。
9.噪音:如果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不存在整倍数的比例关系,就会形成一种杂乱无章的不规则的声波形式,这种声音叫做噪音。
10.语音的生理基础: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协同动作而产生的,人的发音及其运动是“语音的生理基础”,决定着语音的生理特征。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索绪尔开创的语言学派被称为。
2.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和。
3.和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4.语音和音系的最小线性单位分别是和。
5.辅音 [p] 和[m] 的相同。
6.根据出现条件是否受环境制约,音位变体可以分为和。
7.根据语素是否可以单独成词,可以把语素分为和。
8.词的五种基本组合关系中,、、和结构分别反映的是陈述和被陈述、支配和被支配、修饰和被修饰、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
9.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有和两种方式。
10.语言词汇中除了以外的词构成语言的一般词汇。
二、名词解释:1.元音:2.互补关系:3.语流音变:4、发音方法:5.语法单位的构成关系:6.预设:三、单项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传统语言学的发源地()。
A. 中国B. 印度C. 希腊罗马D. 埃及2. 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是()。
A. 音步B. 音素C. 音节D. 音位3. 声音的高低决定于()。
A. 频率大小B. 声波形式C. 气流强弱D. 振动时间4.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符号的是()。
A. 旗语B. 炊烟C. 语言D. 狼烟5. 造句时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
A. 语素B. 词C. 音素D. 短语6. 舌面元音中,“前高圆唇”元音是()。
A. [y]B. [i]C. [u]D. [a]7. 国际音标中,“双唇浊塞音”标作()。
A. [f]B. [p]C. [b]D. [m]8. 下列英语单词中含有复辅音的是()。
A.springB.seaC. carD.often9. 英语“ He reads a letter. ”中动词 reads 中的 s 表示的语法意义是()。
b5E2RGbCAPA.性、数、格B.体、人称、时C.数、时、人称D.格、体、时10. 汉字是一种()文字。
A. 表音B. 表意C. 意音D. 图画四、简答题:1.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举例说明你对它的理解。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导言重点名词概念: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四、语言学流派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
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不作考试要求。
第一章言语的社会功能本章须明确两个大的要点:语言的社会功能,即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主要名词概念:语言、社会、社会现象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互相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协调社会成员行动一致的工具。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社会无所谓语言。
所谓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而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语言可言了。
总之,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等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一方面,语言同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受制于社会的;另一方面,从语言的音义联系看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世界上的语言应该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而且许多语言中还有方言,这说明语言决不是自然现象。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语流音变:说话时音位与音位之间能相互影响使前音或后音发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语流中,所以叫~,又叫联音音变,具有共识性和临时性;类型:同化,异化,弱化,加音,脱落,换位2、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动用的音义结合的语单;音节是人们能感受到的最小语音片段;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单;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通过语素区别意义的最小语单;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单,也即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义项是词义结构中最小的词义单位,也是词义的基本单位;义素是对义项进行分析所得到的最小的语义特征,是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3、语言的符号性:任意(语符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其形式对于语符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象似(语符的形式与内容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论证的)、线条(当符号与符号组合形成更大的单位时只能在一条线上延伸,不能在二维的面上或三维的立体空间里摆开)、稳固、民族、时代4、组合:语单在语流中产生的相互关系;聚合:在语结的某一环节上可通过联想、类比进行替换的语单间形成的关系5、语社功: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集体的标志,社生的记录;语思功:认知的伴侣,思维的重要工具,信息的载体6、机制:预设、排除、补偿、多余、类推、对称、经济7、音位变体: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自由变体:同一音位中的两个或几个变体可在相同的语境下出现,但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条件变体:同一音位的各个变体如果有互补关系8、音质音位:从音质角度分析出来的能区别语单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单位;超音质音位:不是从音质角度划分的9、划分与归并音位的基本原则:对立,随意替换,互补,相似0、词根:词的核心部分,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并列式,偏正,述宾,述补,主谓1、粘着:只有与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成词;自由: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组合2、语法:词的构成、变化和组合规则的总和;手段:变化和组合规则中变现的形式可归纳为若干类型,如词序,虚词,构形后缀,内部屈折,重音,声调,重叠,语调,异根法,零形态;范畴:语意的归类,这种语意主要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3、显性:用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语意,是直接成分间的关系,是连续的、单一的;隐形:隐藏在显性后面的各种语关,可以是间接成分间的关系,非连续、多个4、直接成分分析法(IC):根据语结的层次性逐层、顺次分析出语结,又由于句子的直接成分与句子的层次一致,所以叫层次分析法;优点:适用范围广,着重句子的内部结构层次,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语义;缺点:不能显示隐性语意5、变换:广义==句子根据不同格式间表现出的规律变成另一种句子,如肯否定,主被动,陈述疑问;狭义==将某一句法结构转变为与其有相同或相近隐性意义的其他句法结构;手段有移位、添加、删除、重写、替换6、词根(孤立)语:没有或缺乏词的形态变化的语言7、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关的主要手段。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语言的主观性: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
(互动的另一方面包括受话人受到影响,做出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
)2.语言能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灵活发音的能力有机结合。
人的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相同。
3.心理现实:贮存在人脑的人对客观现实认知的成果,是关于客观现实的各种知识信息。
其来源:①感官对客观现实的直接感知,经脑神经综合处理转化为记忆信息;②对语言文字的接收处理。
4.颤音:舌尖或小舌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
(是舌尖、小舌这两个柔软的尖状物处在十分放松并有气流的冲击的状态下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
)例如:俄语中的Р(如РУка,手)是舌尖颤音[r]。
5.闪音:舌头颤动一次发出的音。
例如:英语very中的处于弱读音节的r[ʃ]。
6.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
每一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区别特征。
例如汉语普通话/ɑ/音位有不圆唇和舌位低两个发音特征;某个音位利用哪些特征和其他音位对立,这由该特征在音位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而定。
例如:英语音位用清/p/浊/b/对立而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用是否送气来区别。
7.语言节奏:语言的节奏是狭义的节奏,是语流中某些超音段要素在时间上等距离地、周期性地交替出现。
相当于音乐节拍但不如音乐规整严格。
包括音节(或韵素)型节奏和音步型节奏。
8.成句范畴: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情态、时、语态等句子功能意义类别。
成句范畴有一定的表达形式,例如疑问句语气可以用语调或虚词表达。
9.黏着语:只以黏着语素替换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
例如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芬兰语等。
10.概念结构: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叫做一种语言的概念结构,词义的形成以现实现象为基础,同时也受制于本语言词义的相互关系(概念结构)。
不同的语言对现实有不同的切分,也就具有不同的概念结构。
11.中心意义:离开上下文后人们最熟悉的意义,它大多同本义一致,有时同本义不一致。
一、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叶本P1(一) 对象:语言(二) 基本任务: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让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认识。
二、简述语言学的发展。
叶本P1-2 指导P2-3(一) 语言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人们一般称之为语文学。
(二)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1. 在过去,人们认为古代经典著作的语言是学习的榜样和写作的典范,需要好好掌握,因此古代书面语就成了语言研究的对象,而口语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言俗语,不予重视。
语言研究的对任务只是给经典作注解,不探索语言规律。
2. 那时的语言研究处于从属地位,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称为“传统语文学”。
1) 印度以记载宗教典籍的梵语为研究对象。
2) 西欧语言研究以拉丁文为对象。
3) 中国以文言为研究对象,围绕阅读先秦典籍的需要,人们抓住汉字,分析她的形体,讲求她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我国传统语文学。
(三) 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19世纪的事。
1. 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决了封建割据的藩篱,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
这给各民族国家的语言交际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 民族市场的形成密切了各地区人们之间的交往,人们迫切要求在口头交际方面推广民族共同语,在书面交际方面改革书面语,做到言文一致。
2) 各族人民的交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频繁,推动了语言间的比较和外语教学的发展。
2. 生物学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进化论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物种变异的比较方法为很多科学的效仿。
语言学家们利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和揭示语言的发展规律,创造了历史比较法。
3. 从此,语言学成了以描写各种语言的现状、追溯她们历史的、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为主要任务的独立的科学。
(四) 从语文学发展到全面研究语言的语言学,这是一个深刻的转折。
这种转折往往伴随着一个群众性的文化革命运动。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我国的五四运动。
考研语言学概论-3(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总题数:35,分数:60.00)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 1、 2、 3三个方面的属性。
(分数:1.00)2.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也具有 1、 2、 3、 4四个要素。
(分数:1.00)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 1、 2、 3三大部分。
(分数:1.00)4.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 1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 2发音器官。
(分数:1.00)5.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是 1。
(分数:1.00)6.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1。
(分数:1.00)7.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 1和 2两类。
(分数:1.00)8.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 1、 2、 3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分数:1.00)9.辅音的发音特点是主要由 1和 2两个方面决定的。
(分数:1.00)10.[t]—[d]的区别性特征表现为 1对立。
(分数:1.00)11.汉语拼音方案是以 1字母为基础制定的。
(分数:2.00)12.音高在语音中的作用是构成 1和 2。
(分数:2.00)13.一个音位通常是归纳几个音素的结果,那么,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叫 1。
(分数:2.00)14.一般把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形成的音位分别叫做 1、 2、 3。
(分数:2.00)15. 1是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它也是语音中最小的 2单位。
(分数:2.00)16.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为 1、 2和 3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 4、 5、 6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 7音位构成的,声调是由超音质音位的 8构成的。
(分数:2.00)17.常见的语流音变主要有 1、 2、 3、 4四种。
(分数:2.00)18.我们在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类似阳平,这种变化叫做 1。
(分数:2.00)19.汉语普通话 2.00)20.中古汉语 2.00)21.从语言研究角度看,语义单位主要包括 1、 2和 3。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全)一、知识题(填空与选择):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
2、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3、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使用同一个语言。
4、口语和书面语包括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5、口头交际活动有两个因素:语言和言语。
6、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
7、语言系统是由语音系统、语汇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组成。
8、在任何语言中,音调变化都是语调的主要构成因素。
9、音强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10、音质是由声波的形式决定的。
11、音质是声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
12、人体的发音器官包括发音的动力源、发音体、共鸣腔。
13、口腔、鼻腔和咽腔是人类共鸣腔。
14、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是语音的自然属性。
15、[e][ ε][a][ u ][o ][ ][ ɑ]八个音被称作定位元音或标准元音。
16、辅音的音质决定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7、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8、音素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和互补关系。
19、韵母分成韵头、韵腹、韵尾。
20、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同化、异化、脱落、弱化、增音。
21、同化又可分顺同化和逆同化。
22、从音位理论的角度看,最小的音段是音位。
音位的组合又可进一步划分为音节、音节组合、语句。
23、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语、苗语。
印欧语系一般都是非声调语言,包括英语、法语、俄语等。
24、声调可从调值和调位两方面来分析。
25、重音可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
26、语汇学包括语汇的类聚系统和语汇的构造形式。
27、根据音节的数量将词分成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根据包含语素的数量将词分成单纯词和合成词。
28、古语词包括历史词语和文言词语。
根据词的不同来源分成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
29、语法分为词法部分和句法部分。
30、语法单位通常分成语素、词、词组和句子。
31、语法手段分成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
语言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1. 什么是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主要侧重于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认识考察语言。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看,人类语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功能都是相同的,即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按照我们的教材给语言下一个定义就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2.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即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
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人,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
而且人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
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
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3. 怎样认识理解语言和说话的关系?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说话是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行为,说出来的话语则是使用这种交际工具所产生的结果。
1) 借助哲学上的观点来认识,语言和说话其实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语言就是一般的事物,说话就是特殊的、个别的事物。
属于语言的一切都是概括的,一般的,反映共性的东西,属于说话的一切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
因为说话总是和具体的环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话语中的任何词语反映的任何概念,都是具体有所指的。
2) 语言是一套规则系统,说话时对规则的具体运用,所说的话是根据规则系统的要求使用组织材料的结果。
3) 语言是社会的,说话是个人的。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而说话则是个人行为。
4) 说话推动语言的发展。
说话不断为语言提供新鲜的材料,充实语言,促进语言的发展。
说话可以说是语言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说话,没有社会全体成员对语言的运用,语言也不可能自行发展起来。
所以,语言是材料库,而说话则是材料库的最重要的补给手段。
4. 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但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不能把"失去生命"这意思说成"huó(活)",这是为什么?这是由语言作为社会大众的交际工具决定的。
每种语言,其语言单位的组合顺序是有一定规则的,同时,不同的语言虽然有不同的音义组合关系,但各种语言音义组合关系相对而言是固定的,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守。
5. 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学会掌握语言呢?因为:(1)词语的组合规则是十分有限的,掌握了一个规则,可以推出无限多的句子。
(2)语言中的词表达的意义具有概括性,数量是有限的,一个词可以重复使用,所以语言系统中的句子是无穷的,但构成句子的材料却是有限的,这也有利于人们学习掌握语言。
6. 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1) 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要么是自然现象,要么是社会现象,而语言就是属于社会现象。
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与此密切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
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是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桥梁,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没有语言,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
2)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性。
一个社会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语言就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没有社会,也就没有语言。
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因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与人类社会、人的抽象思维同时产生的。
语言的一切自始至终都与人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语言带来影响,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社会性可以说是语言的本质特性。
3) 语言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4) 语言是社会现象,这是由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
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存在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因素。
5)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类社会以外没有语言。
社会以外不但没有语言,即使是人,只要离开了社会,也会失去语言能力。
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生俱来,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
但如没有后天的社会环境,不在适当的时期同实际的语言相接触,就不能激发出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
因此,语言的习得同样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
7. 语言的社会性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认识?1)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语言往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的标志,不同语言的不同的音义关系只能从社会性角度才能得以圆满解释。
2) 同一个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是因为不同的社会集团选择确立了不同的音义关系。
3)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4) 离开了人类社会无所谓语言,所以语言并不是人的本能的反映。
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反复学习才掌握的。
说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是为了适应他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离开社会,没有了这种需要,人们就会逐渐地丧失说话的语言能力。
8. 为什么说语言不是个人现象?1) 表面上看,语言表现为具体的人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但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2) 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且,在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存在了,代代相传,不可能是个人现象。
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
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依然使用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
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3) 语言的社会性并不否认个人的语言特点和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人对共同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这是构成个人语言特点的主要方面;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超出已有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这往往可以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开端。
4) 总之,我们不否认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语言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现象。
9. 语言是不是自然现象?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不可否认,语言有其自然属性的一面,一方面,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声音的一种,也是因为物体振动周围空气而发出声音来的,语音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这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
正因为语言有这些自然属性,所以也有人把语言看成是自然现象,而且历史上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把语言当作自然现象的观点还十分风行。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如果语言是自然的,其产生发展就应该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不会给语言造成任何的影响,而实际上恰恰相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同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就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规律,不受人类的约束。
自然的东西只能利用,不可能创造,而语言却是人类创造的,同人类一道发展的。
比如古代汉语没有电视、电脑、广播等词,而现代汉语有这些词,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客观世界有了这些事物,语言中才相应地有了这些词。
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其词汇系统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差别。
可见,语言是完全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它的发展变化也是服从社会的需要的。
语言与社会的联系是如此密切,对人类社会有如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那么世界上就不应该有这样多的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应该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达5千多种,还有许多没有发现,这都只能从社会性方面才能加以解释,从自然现象角度就无法解释清楚,无论有多大学问的专家也无法解释。
10.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怎样理解?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基本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是全民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
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又不属于上层建筑,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而是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的。
语言没有阶级性这个特点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不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
因为社会里的人不论属于哪个阶级和阶层,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交际,都要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的集体就是依赖统一的语言把全体成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
因此,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11. 语言没有阶级性,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表述认识?语言没有阶级性1) 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语言面前人人平等,有自由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这是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语言只是一种你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看法的工具,但它本身没有阶级色彩。
2) 从语言自身结构看,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是没有阶级性的。
如语音中的音素、音位、元音、辅音之类,词汇中的词语、语法中的结构单位、结构规则等等,都谈不上有阶级性。
3) 从语言的产生的社会大环境看。
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语言是人类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并在生产劳动中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逐渐地加以完善的。
语言具有全民性。
1) 具有阶级色彩的词语在整个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只占很少的分量,基本词汇仍然是全民的;2) 构词材料依然是现成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是具有全民性特点的;3) 没有独立的语法结构和语音形式,仍然是大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4) 具有阶级色彩的词语使用范围很小,如“朕”、“崩”,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小,根本改变不了语言没有阶级性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