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复习

一、1.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2、伤寒学派:汉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临床的诊治基础,后世许多医家专门研究《伤寒论》,形成伤寒学派。

3、河间学派:阐发火热病机及其辨证论治规律,临床善用寒凉,形成河间学派。

4、易水学派:金代刘完素以脏腑的虚实寒热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创立脏腑病机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李杲继承发展元素学说,创立脾胃内伤学说,成为易水学派的中坚人物。

5、攻邪学派:金代张从正主张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观点,治病以攻邪为首要任务,善用汗、吐、下三法。

6、丹溪学派:元代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及“相火论”,认为治阴虚火亢证,不仅是泻火,还要重于养阴。在

7、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医学流派。

8..温补学派: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以研究脾肾命门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治疗以温养补虚为主的一个医学流派。

9、王叔和整理《伤寒论》

10、河间学派的突出贡献?

①发展病机学说②丰富临床治疗学说③奠定温病学发展基础。

二、1、孙思邈的房事养生内容包括,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

2、逊思邈研究伤寒论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三、钱乙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2.病理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3、制方用药特色

(1)善用丸散:丸散成药具有简便实用,服用简单,携带方便,功效捷验,缓急皆宜。遣药灵活:既可入常用之药,也可用峻猛之品;既可减药物毒烈之弊,又可收峻药缓攻之效。用法多样:外用可涂、擦等;内服可开水、米汤和药汤送服或调报。

(2)创制新方:自创新方:泻白散、阿胶散、百部丸、白术散、葶苈丸

化栽古方:张仲景泻心汤泻心汤(黄连)

四君子加陈皮异功散

理中丸甘草半调中丸

肾气丸去桂附地黄丸

(3)、顾护脾胃

①忌用攻下:小儿脾胃柔弱,如食失节,或因病妄攻妄下,或过用刚燥克伐,损伤脾胃,导致诸多坏症、误症

②升降气机:治脾升清,治胃降逆,如益黄散、七味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等

③从脾论治:诸多儿科病,如吐泻、伤食、腹胀、积、疳、慢惊、虚羸、黄疸、咳嗽、夜啼等从脾胃论治。

④调理脾胃:丸剂多以蜜或糯米粉、白米粉等益胃之品作赋形佐料,或以米饮、乳汁、人参汤等送服药, 以养脾胃。

(4)、喜用药引:使用药瘾,有利于丸散的加减,便于服药,又可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更好的发挥疗效。常用的薄荷汤、温酒、蝉蜕汤、天门冬汤、金银花汤、紫苏汤、龙脑水、生姜水等。如用温薄荷水化服大青膏,用金银花汤服凉惊丸,用砂糖水服安神丸,用紫苏汤服白饼子等.

四、刘完素

1、火热论:

(1)六气皆能化火说

刘氏认为火热与风、燥、湿、寒四气不但可以相兼为病,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病理性的相互转化。即风、燥、湿、寒四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燥、湿、寒的原因之一。

①风与火热:风属木,木能生火风又可以助火,而热极又可生风,因此风和火热可以互相转换,即风能生火助火,热极生风。

②湿与火热:湿邪郁滞,可以化生火热,即“积湿成热”“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湿和热不但可以互生,并且二者可相兼为病。

③燥与火热:燥邪干燥,易伤津液,津枯则火热自生。热盛伤津亦可成燥。燥则液亏,水乏则热炽,故燥热常兼化。

④寒与火热:伤于寒邪,阳气怫郁,不满宣散,可化生热证。热极生寒。热极生寒并非火热化生寒邪,而是“火极似水”的假寒现象。

(2)五志化火说

五志过极伤及肝心脾肺肾本脏,影响脏腑功能,又扰动阳气、致气血郁滞,化生火热。火盛又可影响神明。出现神志异常。

(3)阳气怫郁说

刘完素认为阳气怫郁是是火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六淫及五志太过均可导致阳气怫郁,由于阳气郁结,气机郁滞,而化火热。

(4)、火热病证治疗

惟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是正治。

阳热郁证——开发郁结——石羔、知母、甘草、滑石、葱、豉。

夏伤暑热——辛凉解表——甘草、滑石、葱、豉

五、张元素

1、脏腑辨证理论

(1)天人相应论藏象(生理)

张氏运用“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应用藏象,以传统思维方式将五脏的功能,性质,特征,正常脉象等都概括的反应出来。

(2)根据脉象辨病症(病理)

急缓大小滑涩

甚恶言呕逆内痈吐血多饮疝流饮

微气在胸胁下(为积聚)水痹筋痹(血)痹遗尿挛

(3)虚实寒热辨病性(证候)

脉症并举辨别虚实寒热,以确立治疗大法,并为临证用药提供依据,这是脏腑辨证的核心。(4)确立治则定方药(治疗)

据《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的理论,总结五脏补泻方法,结合脏腑本病、标病,以及寒热虚实辨证用药

(5)综合分析判吉凶(预后)

可根据诸脏气的运行规律,五脏间的相互影响分析病变规律判断预后

六、张从正

1、祛邪三法

(1)汗法:凡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治法,统归为汗法。张氏认为除药物发汗外,他如“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2)吐法:凡具有涌吐上行祛邪外出作用的治法,统称为吐法。

张氏认为,除口服催吐药物处,他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①药物催吐:口服瓜蒂散、茶调散、常山散等。

②漉涎法:即从鼻中渗入药汁,如三圣散等。

③引涎法:以物探喉催吐。如以鸡羽探吐。

④嚏气法:即以散剂或物体纳病人鼻内畜之,使之喷嚏或出血。

⑤追泪法:即以药纳内眦,使邪从泪出。

(3)下法:凡具有下行祛邪作用的治法,统称为下法。不局限于润下通便。除泻热通便外,他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去皆下法也”。

七、李杲

1、补中益气汤:主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药:黄芪一钱、人参、炙甘草各五分,升麻、柴胡、橘皮、当归、白术各三分。

2、李东垣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和升阳散火汤。

3、补中益气汤的创制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是:

(1)脾胃是元气之本,是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3分)

方中用黄芪(重用)、人参、炙甘草、白术等甘温之品,以健脾益气,元气旺盛,脾阳升发,阴火下潜,燥热自去;

(2)内伤热中证的病理为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2分)

4、方中用升麻、柴胡二药升提脾胃之清阳,阳升而阴降,阴火自去。

5、脾胃内伤病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不调

6、脾胃内伤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

八、朱震亨

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1).天地日月相应,阳有余阴不足“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2).人之生长壮老,阴气难成易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妄动伤阴

(4).收心节欲茹淡,养阴抑阳摄生养阴:针对阴不足,扶养阴气阴精;抑阳:针对阳有余,抑制情欲相火,防止相火妄动伤阴,以达到保护阴气的目的。

①收心养心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

②护阴摄养一是幼年之时不宜过于饱暖;二是青年晚婚,婚后宜节制房事;三是年老养阴,顺应人体年老阴气渐少、精血俱耗之生理状况。

③顺时避虚脏腑盛衰应之四时盈虚,人须顺时而养, 方可体强年寿。

《四虚:一年之虚、一月之虚、一日之虚和病患之虚。夏月火土之旺,必独宿而淡味;冬月火气之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发生升动之本》

④节食茹淡将饮食分为“天赋”和“人为”两大类。推昌天赋饮食,反对人为饮食。主张节食茹淡。避免性热甘腻厚味,认为以此可以达到养阴抑扬的目的。

天赋: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人为: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

2、、郁证论治

(1)郁的概念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于生于郁。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 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2)病因病机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久病失调致气血怫郁生气郁、血郁、热郁、痰郁、湿郁、食郁诸病生焉。

(3)临床证候:气郁:胸胁痛,脉沉涩;

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

痰郁:动则喘,寸口脉沉滑;

热郁:瞀闷,小便赤,脉沉数;

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

食郁: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

(4)治疗方药:治郁必须调气,郁久化热,治必清火。

越鞠丸通治诸郁,而以气郁、火郁为重点。

香附——行气解郁——气郁可加木香、枳壳、槟榔

苍术——燥温健脾——湿郁可加茯苓、泽泻、白术

栀子——清热除烦——火郁可加黄芩、黄莲、知母

川芎——行气活血—→血郁可加桃仁、红花、丹皮

神曲——消食和胃—→食郁可加麦芽、山楂、枳实

痰郁偏重:瓜蒌、天南星、半夏、白芥子、竹沥;

挟寒者:干姜,茱萸。

3.朱震亨临证将火证分为实火、火郁和虚火。

九、薛己

1、用药方法与特色:

朝夕互补法

阳虚朝六君子汤

夕加减肾气丸

阴虚朝四物汤加参、术

夕加减肾气丸

真阴虚朝八味地黄丸

夕补中益气汤

气阴两虚朝补中益气汤和十全大补汤

夕六味丸或八味丸

气血俱虚

朝补中益气汤

夕六君子汤加当归

急证骤补法

八味丸肾元

不固虚火上炎发热夜重,热从脚起,口干舌燥,小便频数,淋漓作痛。

火衰寒盛胸腹虚痞,小便不利,脘腹膨胀,手足逆冷。

五更泄泻

独参汤气血津液脱失汗出不止失血过多

参附汤阳虚气脱虚阳外越发热头痛,恶寒憎寒,扬手掷足,汗出如水,腰背反张等。

阳气虚脱畏寒头痛,耳聩目蒙,玉茎短缩,冷汗时出,或厥冷身痛, 或咬舌啮齿,舌根强硬。

偏虚纯补法

重阳无阴证发热昼夜俱重纯补其阴四物汤或六味丸

纯阴无阳证疮疡微肿色黯不痛脉大无力纯补阳气回阳汤

阴血不足证发热面赤而脉大虚弱纯补其血当归补血汤

气血两虚证疮疡脓多而清或瘀肉不腐,溃而不敛,脉大无力双补气血八珍汤

2、薛己认为“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其善长用温补脾胃,补养肾命法治疗疾病。

3、薛己“务滋化源”的理论包括补脾土、补肾命。

十、缪希雍

1、治血三要

(1).宜行血不宜止血

(2).宜补肝不宜伐肝

(3).宜降气而不宜降火

2调理脾胃特色

1.平调脾胃

2.滋养脾阴

3.脾肾双补

十一、张介宾

1、张介宾的真阴论?

张介宾既重视阳气,也未忽视阴精,认为阳既非有余,阴亦常不足。

真阴之象:即人之形体。阴为精,阴成形,因此,观察真阴之法,是通过“观形质之坏与不坏”,以判断真阴是否损伤。

真阴之脏:即命门。张介宾认为,五脏各有阴精,又统归于肾,命门又是肾的藏精之所。真阴之用:真阴属水,是命门火的基础,命火养于阴水之中,所以真阴之用实指命门水火的功用。

真阴之病:即命门火衰与水亏之候。

真阴之治:由于水亏火衰皆在命门,因此,真阴不足,既可壮命门之水,也可补阳以生水。

2、张介宾的药物四维是人参、熟地、大黄、附子。

3、张介宾的两个辩证纲领?“阳非有余”的理论依据?重视阳气的名言?重要思维?

①二纲、六变。(填空)

②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人是一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选择)

③一生之活者,阳气也、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人体的寿夭生育,及勇怯精血,病治之基,无不由此元阳之足与不足。

十二、李中梓

1、先後天根本論

第一個明確提出了“腎爲先天之本,脾爲後天之本”的論點。

(1).肾为先天之本

(2).脾为后天之本

(3).脾肾相互为用

(4)、治疗

①治先天根本當分水火

水不足而火旺:六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火不足而水勝:八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②治後天根本,當分飲食勞倦

治後天飲食所傷:枳術丸

勞倦所傷:補中益氣湯

(5)辨证补益脾肾

脾肾俱虚:同补,或朝夕分补

肾虚为主:补肾兼脾

脾虚为主:补脾兼肾

2、重视补气补阳

強調陰陽的互根,以陽爲偏重,故說:“氣血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並需,而養陽在滋陰之上。”

3、治疗癃闭七法

1.清金润肺肺燥不能生水→气化不及州都

2.燥脾健胃脾失健运→精不归肺、肺失通调

3.滋肾涤热下焦湿热壅滞,肾燥而膀胱不利

4.淡渗分利水渗大肠,甚者泄泻不止

5.疏理气机气滞影响膀胱气化→不能通调水道

6.苦寒清热热邪内蕴三焦→影响膀胱气化

7.温补脾肾脾肾阳虚→气化不利

4、善用膏方

1.补益脾胃参术膏、白术膏

2.补益肺肾人参固本膏

3.补肾益气龟鹿二仙胶

4.补益气血琼玉膏、地黄膏

5.收敛固精五味子膏

5、李中梓首次明确提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并认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亦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十三、绮石

1、阐发虚劳病因病机

(1)病因

先天之因:在受气之初,或由父母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或病后受胎、或妊娠失调、或色欲过度等,此皆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不旺,致其所生之子先天虚弱。

后天之因:多因酒色、劳倦、七情、饮食等所伤,发病年龄多在十五、六岁,或三十岁上下。或色欲过度伤肾耗精,或劳神伤心,或郁怒伤肝而失调和,或忧怒伤肺而失肃清,或思

虑伤脾而失健运;致使先伤气然后耗精,或先耗精而伤气,终则精气皆亏。

痘疹及病后失调之因:多由痘疹施治失当,正虚邪恋;或病后元气尚亏,失于调养;或劳动伤其气;或纵欲竭其精;每致阳气衰弱、阴血枯耗

外感之因:或酒色无度,或心血过耗,或肝火易动,或阴血素亏,或肺有伏火,复感风邪,易成劳嗽境遇之因:或孽子坠心,或异乡之悲,或闺妇征人之怨,或富贵而骄佚滋甚,或贫贱窘迫难堪等,致使情志不达,五志郁而化火,耗伤气血,积渐成劳。即所谓“七情不损则五劳不

其他病因:另外,还有妄用攻伐,杂药乱投,耗伤正气的医药之因及痨虫传染之因

(2)虚劳病机

绮石认为虚劳病机可分为阴虚、阳虚两大类;“或为阳虚、或为阴虚。阳虚之久者,阴也虚,终是阳虚为本;阴虚之久者,阳也虚,终是阴虚为本”。而且提出“阴虚之证统于肺”,

“阳虚三夺统于脾”。

1阴虚阳克,伏火刑金。

2阳虚三夺,中气不守。

(3)阐发虚劳证治:倡言理虚三本二统

理虚三本: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

治虚二统:阴虚之证统于肺—治当清金保肺

阳虚三夺统于脾—治当补脾建中

(4)虚劳防护

1.知节虚劳之人宜节嗜欲养精,节烦恼养神,节忿怒养肝,节辛勤养力,节思虑养心,节悲哀养肺。

2.知防虚劳或虚弱之人,外邪容易乘机侵袭,因此冬春季节应防风寒;夏季应防暑热,同时又应防因暑取凉而感寒;长夏防湿;秋季防燥。

3.二守坚持长期服药,合理摄养,以免服发。

4.护肺虚劳曾经骨蒸、劳嗽、吐血而治愈者,应注意终身保肺。

十四、喻昌

1、秋燥论

校勘《内经》之错

“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燥者,天之气也。湿者,地之气也。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生彼负,两不相谋。春月地气动而湿胜,斯草木繁茂,秋月天气萧而燥胜,斯草木黄落

,故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为湿,是必指夏月之热为寒然后可”(《医门法律?秋论》)

(2)燥气致病机理与症状

病位:肺

病机:肺失治节

症状:痿、喘、呕,烦满,筋脉拘急,筋惕而搐;甚则筋缓不收,痿痹不仁,消渴, 男子精液衰少,女子津血枯闭等。

(3)治疗原则与方药

治疗原则: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

方药:清燥救肺汤

十五、傅山

1、辨治带下病特色

(1)病因:行房放纵,或饮酒过度,脾气虚,肝郁,湿侵,热逼等。

(2)病机:带脉不能约束。

据带下颜色分为白带、青带、黄带、黑带、赤带五种,俱是湿证

白带属于脾虚湿盛,方用完带汤;

青带属肝经湿热,方用加减逍遥散;

黄带乃任脉湿热,方用易黄汤;

赤带为火热,方用清肝止淋汤;

黑带为火热之极,方用利火汤。

2、应用生化汤经验

(1)生化汤功效

由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组成,酒、童便各半煎服;具有温经活血,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傅青主女科?血块》谓“生化汤系血块圣药。”

(2)生化汤加减:加参生化汤;安神生化汤;木香生化汤;加参安肺生化汤;参归生化汤;健脾消食生化汤;参苓生化汤;生化六和汤;五个加味生化汤;五个加减生化汤

十六、叶桂

1、试论叶桂论治虚损证经验:

(1)甘药培中

脾胃分治

脾阳虚:温补为宜,升阳为先

胃阴虚:养阴为宜,降胃为要

配用陈皮半夏茯苓厚朴麻仁

(2)血肉填下

肾阴虚:生地、熟地、麦冬、天冬、枸杞子、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等凉润之品

肾阳虚:苁蓉、丝子、沙苑、巴戟天、补骨脂、杜仲等柔剂阳药。少用肉桂、附子等辛热之品

(3)中下兼顾脾肾双补

补脾:加丝子、沙苑、苁蓉、熟地等

补肾:人参、茯苓、山药、陈皮等或早服八味、六味,晚服异功散

(4)静养节欲

急宜静养

远房帏,独居静室

怡悦开怀

(5)饮食调养

食物自适,即胃喜为补

饮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复其真元之不足

2、叶桂治疗漏病使用活血化瘀药通络的同时,常配伍辛散、温通、香窜之理气之品,从而达到行气,散结,止痛的目的。

十七、王清任

1、中风先兆

(1)神智异常

(2)感觉异常

(3)肌肉肢体活动异常

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

病因病机

元气亏损是导致半身不遂的本源

治疗用药特色

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畅通经络,促进血行;辅以少量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经之品,共奏补气活血、逐瘀通络功效。

2、王清任如何论治瘀血证?

(1)、病因病机

①人之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行,致使血停留于血管内而为瘀。

②邪气与血所结而为瘀,包括寒邪、热邪和瘟毒之邪。

(2)、临床表现

血瘀病症甚多,大约有50种。除了白眼红赤、牙床变紫等颜色异常、癥瘕痞块、臌胀、痛处不移等瘀血证外,还有病情特殊的瘀血证。

(3)、治疗方法

①通窍活血汤主治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血瘀之症,

②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

③膈下逐瘀汤主治肚腹血瘀之症。

④少腹逐瘀汤主治妇人少腹积块,痛经崩漏及调经种嗣。

⑤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中风。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钱乙,字仲阳《小儿药证真诀》由钱氏门人阎季忠编集而成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素问玄机原病式》、《皇帝素问宣明论方》

张元素字洁古《脏腑标本寒热虚实药式》、《医学启源》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 因居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较久, 故自称宛丘;因春秋战国时睢州属于戴国,故又自号戴人。《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

朱震亨,字彦修, 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外科枢要》、《内科摘要》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 缪氏治学主张一是注重收集药方,取诸家之长。二是师古而不泥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传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景岳全书》,类经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

绮石门生具体有多少无从考证,仅能从《理虚元鉴?序》中得知有赵宗田一人《理虚元鉴》。

李中梓,字士材,號念莪《补撰药品化议》《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喻昌,字嘉言, 晚号西昌老人《寓意草》、《医门法律》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又字仁仲,号公他,公之它、啬庐、石道人、朱衣道人、丹崖翁、侨黄、侨松等不下二十余称。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上津老人《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因隐居洄溪, 自号洄溪老人, 《医学源流论》《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慎疾刍言》《兰台轨范》《洄溪医案》《医贯砭》《徐批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徐评外科正宗》

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 《医林改错》

吴师机,字尚先《理瀹骈文》

唐宗海字容川, 治学主张博采众长,不但通读古今典籍,而且还研究传入中国不久的西医学。首先提出“中西汇通”《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易通说》、《医学见能》、《痢症三字诀》……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2

想要高分,好好看看选择题中的A、B型题和填空题及名词解释、问答题。其中名词解释、问答题以统计分析的为重点。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2.刘完素认为肺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3.刘完素认为心的本气是() A.温 B.清 C.燥 D.湿 E.热 4.刘完素认为肝的本气是() A.热 B.温 C.清 D.燥 E.湿 5.刘完素认为脾的本气是() A.寒 B.燥 C.湿 D.热 E.清 6.刘完素认为肾的本气是() A.清 B.寒 C.湿 D.热 E.燥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 A.张洁古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9.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选用除……以外的下列方剂() A.防风通圣散 B.双解散 C.天水一、凉膈半 D.天水凉膈各半 E.三一承气汤 10.刘河间治疗表证兼有内热,一般应用何法() A.以解表为主 B.和解表里 C.表里双解 D.以清里热为主 E.以上都不是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二)B型题 A.小柴胡汤 B.防风通圣散 C.三一承气汤 D.黄连解毒汤 E.大柴胡汤 1.刘完素治疗大下之后,热势尚盛者用() 2.刘完素治疗表证而兼有内热者用()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4.朱丹溪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5.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一

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一 得分评卷人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 正确选项,每小题 1 分,共 35 分) 1.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方剂是() A.苇茎汤 B.大黄牡丹皮汤 C.普济消毒饮 D.附子薏苡败酱散 E.仙方活命饮 2.创制小续命汤的医家是() A.张机 B.王熙 C.王焘 D.孙思邈 E.巢元方 3.首创内外合一法治疗外科疾病的医家是() A.陈自明 B.陈实功 C.薛己 D.高秉钧 E.吴师机 4.刘完素创制的治疗表证兼有里热方剂是() A.麻杏石甘汤 B.防风通圣散 C.桑菊饮 D.银翘散 E.葛根芩连汤 5.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张元素创制的新方是() A.香砂六君子汤 B.龙胆泻肝汤 C.理中汤 D.九味羌活汤 E.独活寄生汤 7.张从正的著作是() A.《儒门事亲》 B.《兰室秘藏》 C.《阴证略例》 D.《温疫论》 E.《时病论》 8.首先提出攻邪学说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吴有性 E.余霖 9.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吴有性 D.张介宾 E.吴师机 10.创制普济消毒饮的医家是() A.孙思邈 B.刘完素 C.李杲 D.吴有性 E.叶桂 11.撰写《格致余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元素 C.张从正 D.李杲 E.朱震亨 12.《丹溪心法》中治疗郁证的方剂有 ( ) A.逍遥丸 B.枳术丸 C.左归丸 D.右归丸 E.越鞠丸 13.撰写《内科摘要》的医家是() A.张元素 B.李杲 C.罗天益 D.薛己 E.张介宾 14.提出“脾胃虚弱,百病蜂起”的医家是() A.李杲 B.薛己 C.万全 D.缪希雍 E.叶桂 15.万全总结的优生准备不包括() A.婚配要求 B.保精养血 C.择时交会 D.调治疾病 E.注意饮食 16.龚廷贤养生箴言不包括() A.养性 B.情欲 C.饮食 D.老人六戒 E.劳倦 17.撰写《寿世保元》的医家是() A.李杲 B.薛己 C.万全 D.龚廷贤 E.缪希雍 18.撰写《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医家是() A.张机 B.李杲 C.缪希雍 D.叶桂 E.唐宗海 19.缪希雍誉之为“治吐血圣药”的中药是()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或简答: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13.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又不能安谷的病证,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以达到“安谷精生”。治中损贵在“安谷”,理下损重在“精生”。以下损为主的,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到生精的作用。 14.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认为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选择和填空知识点: 总论:1.《黄帝内经》是现存唯一的著作,是中医各家学说的基础。 2.各家学说的共同点:①有継承②有取舍③有发展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复习进程

总论: 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 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局方》温燥 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 明温补 清寒凉 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 《华佗神方》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 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风邪入中 类中风内风,内虚 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 《千金要方》内外两方面

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题卷两套及答案(精)

原色复印社中医各家学说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医理论的经典代表著作是 ( 。 A . 《黄帝内经》 B . 《黄帝外经》 C. 《扁鹊内经》 D . 《扁鹊外经》 E . 《白氏内经》 2.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任应秋先生的观点是 ( 。 A .金元时期 B .战国以前 C .汉代以前 D .秦汉之际 E .宋代以前 3.确立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基本体系的医著是 ( 。 A . 《伤寒杂病论》 B . 《黄帝内经》 C . 《难经》 D . 《神农本草经》 E . 《中藏经》 4.孙思邈研究伤寒的方法是 ( 。 A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B .重视经络 C .突出治法研究 D .八纲辨证 E .用章句法注释 5.哪部医著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 ?( A . 《千金翼方》 B . 《注解伤寒论》 C . 《伤寒百证歌》 D . 《伤寒发微论》 E . 《伤寒九十论》 6.首先提出错简重订的医家是 ( 。 A .方有执 B .喻昌 C .张璐 D .孙思邈 E .柯琴 7.刘完素的学术思想,传至张从正时分化出 ( 。

A .易水学派 B .温病学派 C .滋阴派 D .伤寒学派 E .攻邪派 8.攻邪派的师祖是 ( 。 A .张宛丘 B .朱震亨 C .张元素 D .李东垣 E .吴又可 9.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不包括 ( 。 A .李东垣 B .薛己 C .孙一奎 D .赵献可 E .李中梓 10.对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始于 (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 B .汉代末年的《伤寒杂病论》 C. 金元时期的火热论 D .明末的《瘟疫论》 E .清代中叶的《温热论治》 11.首先提出中西汇通概念的医家是 ( 。 A .朱沛文 B .唐宗海 C .张锡纯 D .恽树珏直.陆彭年 12.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以前著名医家 ?( A .张子和 B .孙思邈 C .吴有性 D .刘完素 E .朱震亨 13.惟一传世的唐代《伤寒论》传本收藏于 ( 。 A . 《备急千金要方》 B . 《素问玄机原病式》 原色复印社 C . 《宣明论方》 D . 《局方发挥》 E. 《千金翼方》 14.钱乙现存的医著是 ( 。 A . 《伤寒论指微》 B . 《婴孺论》 C. 《颅囟方》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张景岳 B.王好古 C.张洁古 D.刘完素 E.朱肱 1.D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 2.刘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刘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 “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张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刘守真 7.E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刘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刘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刘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李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刘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刘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刘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刘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刘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内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姜、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方。刘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一承气汤等。 6.下列方剂属刘完素创立的有(ABCE) A.防风通圣散 B.地黄饮子 C.双解散 D.白虎汤 E.三一承气汤 二、名词解释题 1.河间学派 1.是以宋金时代河间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河间学派由刘完素、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罗知悌、葛雍、镏洪、张从正等医家组成。 2.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2.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

(一)A型题 1.自号通玄处士的医家是(D) A.景岳 B.王好古 C.洁古 D.完素 E.朱肱 1.D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河间。 2.完素认为肺、心、肝、脾、肾的本气是() A.清 B.凉 C.温 D.湿 E.燥 E.热 A.寒 2.河间脏腑六气病机说认为“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7.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E) A.洁古 B.喻昌 C.绮石 D.缪仲淳 E.守真 7.E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结合运气学说阐发病机十九条,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这一燥病病机。 8.河间在“亢害承制论”中,认为金极(B) A.似土 B.似火 C.似水 D.似木 E.似金 11.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A.瘖痱 B.消渴 C.结阳 D.热毒 E.胸膈痞结 11.A河间以地黄饮子治疗足废不用,暴暗失语之瘖痱证。 (二)B型题 A.元气不足,正气自虚所致 B.阴虚火旺所致 C.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所致 D.阳气暴脱所致 E.痰生热,热生风 3.河间、朱丹溪、东垣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强调() 3.C河间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将息失宜,心火暴甚。 4.E朱丹溪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痰生热,热生风。 5.A东垣认为中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本气自虚。 A.下消 B.消中 C.肾消 D.上消 E.消渴 6.完素认为,饮水多而小便少者属(E) 7.完素认为,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属(B) 8.完素认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属(C) (三)X型题 1.完素的著作有(ABCDE) A.《素问玄机原病式》 B.《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C.《三消论》 D.《宣明论方》 E.《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2.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是() A.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B.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C.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D.诸气膹郁病痿,皆属肺金 E.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2.ABCDE完素用五运作为疾病分类的纲领,他把五运主病与五脏相联系,在原有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使之更贴近人体脏腑的病理状况。 3.完素对火热病的论治是(ABCDE) A.表证用辛凉或甘寒解表 B.表证兼热用表里双解法 C.里证攻下里热 D.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和解 E.里证清热解毒 5.地黄饮子由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加生、大枣、薄荷组成。 6.ABCE白虎汤为仲景《伤寒论》方。河间创制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地黄饮子、双解散、三

中医各家试卷

三、参考试卷 《中医各家学说》期末参考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温病学派 2、“阴阳相济”说: 3、衷中参西 4、薛己“滋化源” 5、孙思邈“养性”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医学流派是(1)和(2)。 2、张元素建立的两大学术理论体系是(3)和(4)。 3、张锡纯认为中药用药求(5),是重(6)也。 4、刘完素治疗肾虚足废、暴音失语用(7)方;治疗痢疾用(8)方。 5、吴鞠通认为,伤寒伤人身之(9),温病伤人身之(10)。 6、叶天士认为温邪入卫后,传变的途径(11);(12)。 7、朱丹溪治疗阴精虚而相火妄动用(13)方,治疗阴血虚而相火妄动用(14)。方8、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于明白(15)。 9、张锡纯认为大气病变主要是(16)而(17),创制的名方是(18)。 10、吴鞠通制定的清表热三法,其常用的代表方是(19)、(20)、(21)。 11、薛己论虚证,必言阴虚,此阴虚概括了(22)、(23)、(24)三脏之虚。 12、张锡纯认为治脱之药,以(25)为第一。 12、钱乙确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其中心主(26)、肝主(27)、脾主(28)、肺主(29)、肾主(30)。 三、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最早提出脾统血的医家是:() A.薛己 B.朱丹溪 C.李中梓 D.孙思邈E李杲 2、对于医学派流的形成年代,清代纪晓岚的观点是() A.金元时期B.战国以前C.秦汉之际D.汉代以前 E .明清时期 3、《儒门事亲》的作者是() A.李杲 B.张从正 C.罗天益 D.薛己 E.俞昌 4、王清任认为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 A.脏腑 B.经络 C.气血 D.津液 E.阴阳 5、强调脾胃分论创立胃阴学说的医家是() A.吴有性B.叶天士C.薛雪D.吴瑭 E.喻昌 6、李东垣认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是( ) A.心肺 B.肝肾 C.脾肾 D.脾胃 E.肝胆 7、三消饮治疗() A.上消 B.中消 C.下消 D.瘟疫 E.消渴 8、叶天士认为久病() A.入卫 B.入气 C.入经 D.入络 E.入营 9、张锡纯的代表著作是() A.《潜斋简效方》 B.《古今医案按选》 C.《医学衷中参西录》 D.《归砚录》 E.《经方实验录》 10、张锡纯认为使用白虎汤的必见症是()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总论部分 1.学说: <广义>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医家学说>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 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2.深化临证经验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一)医经学派 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后世经方:1.经典方2.仲景方) 《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 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阐发寒毒、异气之说) 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 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强调八纲辨证) 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 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全面注解伤寒)【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错简重订派> 代表人物:方有执(1.力主错简重订论2.风寒中伤营卫说)、喻昌(三纲鼎立说) 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尚论篇》 其他医家:

(完整word版)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1、《中医各家学说》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的学科。 2、“三世医学”的含义是什么? 答:三世医学即指远古医学,其一是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其二由黄帝、歧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到总结成《素女脉诀》;其三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后世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3、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答:①中医理论体系初步确立的标志是春秋战国时代至东汉末年中医“四大经典”的出现,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②理由:《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的药物学知识。此“四部经典”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都有总结性的成就,确立了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进行诊断、治疗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论,从而确立了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4、学术流派划分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②有反映本学派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③传承轨迹明显的人才链。 5、试述五大流派的概念。 答:五大流派指医经学派、经方一派、河间学派、伤寒学派和汇通学派。6、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指哪些医家?他们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是什 么? 答:⑴宋金以前伤寒八家是王叔和、孙思邈、韩袛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⑵八家各自研究伤寒的成就和著作: ①王叔和他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 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开启伤寒文献学研究的同时,为明清错简重订埋下伏笔。其著作有《王叔和脉诀》 ②孙思邈创用了“方证同类,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揭示六经辨 治的规律,开创了后世以方类证研究的先河。同时认为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其代表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中医各家学说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 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 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 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 刘完素(刘河间) 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 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 张从正(张子和) 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 朱震亨(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 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 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 10、孙一奎 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诊 属性:非水非火,可比作坎中之阳,反对命门属火,右肾属火 功能:肾间动气即元气,元气生生不息的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脏腑、经络的形成和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离不开他 论火:天人之火各具君相;火有内外邪正之分 10、张元素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1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1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 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 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绮石论述的虚劳后天之因?( ) A、酒色 B、药误 C、劳倦 D、七情饮食 2、晋唐时期,研究《伤寒论》的代表医家是:( ) A、王叔和 B、王冰 C、葛洪 D、杨上善 3、朱肱治伤寒之学从: A、脏腑立论 B、病因立论 C、病机立论 D、经络立论 4、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病机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张元素 D、王清任 5、刘完素自制的方剂是: A、半夏汤 B、犀角地黄汤 C、双解散 D、栀子鼓汤 6、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是:( ) A、《脾胃论》 B、《中藏经》 C、《千金方》 D、《格致余论》 7、下述哪一条不是刘完素的贡献? A、创立“火热论” B、影响温病学说的形成

C、启示攻邪派的形成 D、影响温补学派的发展 8、对三焦辨证有所创见的医家是:( ) A、张元素 B、刘河间 C、罗天益 D、王好古 9、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 A、升阳益胃汤 B、补中益气汤 C、沉香温胃丸 D、补气升阳和中汤 10、丹溪认为人身相火寄存的部位是:( ) A、肝 B、肝肾 C、脾胃 D、心肺 11、张从正认为人之六味是: A、酸苦甘辛咸涩 B、酸苦淡辛咸涩 C、酸苦甘辛咸淡 D、酸苦甘涩淡咸 12、左归丸的创制所根据的理论是:( ) A、甘温除热 B、阳中求阴 C、阴中求阳 D、滋阴泻火 13、张子和认为影响人体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是: A、气虚 B、血虚 C、邪气 D、气滞血瘀 14、《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 ) A、朱丹溪 B、唐宗海 C、叶天士 D、陈自明 15、“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是哪位医家提出的: A、戴思恭 B、赵献可 C、朱丹溪 D、刘河间 16、奠定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是:( ) A、《黄帝针灸》 B、《黄帝内经》 C、《黄帝外经》 D、《难经》 17、薛已认为阳气虚弱不能生阴血者,应选用: A、补中益气汤 B、六君子汤 C、四物汤 D、六君子汤加炮姜 18、方有执治伤寒之学的学术特点是:( ) A、维护旧论 B、错简重订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

《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本科使用) Ⅰ前言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研究性、提高性的课程,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门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进一步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大纲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概述课程性质,学说、学派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准,学说、学派的形成、发展和贡献;各论以对中医理论影响巨大的七大学说(七大学派)为主线,分别介绍各个著名医家的学术理论和治疗经验,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并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Ⅱ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4学时,实验8学时,共4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和案例实验讨论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论及其治疗经验;以及历代主要医家的学术成就、各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中医学术中规律性的东西,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Ⅲ正文 上篇:总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历代各主要学说、学派的的形成因素及特点,各主要学说、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历代医学大家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而探求中医学术中规律性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 A、温补学派 B、易水学派 C、河间学派 D、丹溪学派 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 A、杂气说 B、内伤外感说 C、寒毒说 D、三邪说 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 A、吴有性 B、吴鞠通 C、薛雪 D、叶桂 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 A、张介宾 B、朱丹溪 C、赵献可 D、李中梓 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张从正 D、朱震亨 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 A、刘河间 B、李杲 C、王好古 D、张从正 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 A、凉膈散 B、调味承气汤 C、防风通圣散 D、银翘散 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 A、白虎汤 B、麻杏石甘汤 C、补中益气汤 D、通圣散 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 A、《温疫论》 B、《温热论》 C、《疫疹一得》 D、《温热经纬》 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 A、散阴膏 B、金仙膏 C、桑菊饮 D、清阳膏 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 A、温病学派 B、温补学派 C、丹溪学派 D、攻邪学派 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 A、儿科 B、针灸 C、妇科 D、中药 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 A、补阴必兼泻火 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 C、补阴不必泻火 D、补阴多兼泻火 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 A、阳从内消 B、阳从外走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

屮医各家学说 第一章、导论 1、中原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2、堂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女口,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 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 3、学术思想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4、学派(流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5、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 6、医家学说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7、中洪学术流派中更学术流派是中更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 8、屮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屮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第二章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 1、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木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 3、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 (1)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 ①校注经典著作推衍发明新说 ②采撷经典论说演绎成就新学 ③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 (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 (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①宋代儒家经学盛行 ②宋金元时期 (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 (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 (6)国外医学的影响 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 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 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 (一)师承性学派 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 (二)问题性学派 以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三)地域性学派 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禺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学术群体。岭南医学、新安医学 (四)特殊学派 无法确切归类的学派,如儒更、道更、佛医等。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题 一、总论?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__________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__________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1、在__________中对病机十九条增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脏腑的本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气虚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中风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4、名词解释:气液宣通。?5、玄府闭塞的原因:__________。?6、对火热病证的阐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己亢过极,则__________:木极似___、金极似___、火极似___、水极似___、土极似___。?8、外感火热证,表证兼有内热可用__________法,代表方为_______________。?9、地黄饮子,治疗__________。?10、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治痢卓见,创制__________汤。?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__________,是谓治本。?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_____法。?3、大承气汤加姜枣煎服,名之曰__________,专治____________________。?4、提出“养生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名词解释:情志疗法。?四、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1、论述脾胃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杲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3、名词解释:甘温除热法。?4、当归补血汤治疗____________________。?五、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1、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重点阐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3、三阴病变:损及______、______、______所出现的一系列______、______、______的虚衰证侯。三阴病变症状表现形式有二,__________、__________。治疗强调以______为主。?六、朱震亨(字彦修)?1、相火妄动的危害:__________。“煎熬真阴,__________,__________”。?2、阴升阳降论:生理情况下,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3、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__________,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用__________。?4、简述朱震亨对痰证的论治。?5、噎膈的治疗用__________。?6、对中风病机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七、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1、重视阳明经证,方用__________、__________,去半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清阳明邪热的主药__________。?2、善补脾阴,__________、__________为治脾阴虚的大法。?3、治气三法:__________,其中最重视______,降气药以_________________三味最为善用。?4、简述缪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5、对中风病机的认识:__________。?6、痢疾治疗善用__________。?八、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1、张介宾认为:“阴阳已备于__________,而变化莫大于__________”。?2、“五行即__________,阴阳即__________”。在五行之中,张介宾对__________最为重视。?3、方药八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词解释:治形论。?5、对虚里跳动,制__________补阴以配阳。?九、吴有性(字又可)?1、对温疫病因的认识:__________。?2、名词解释:邪伏膜原。?3、治疫之全剂是__________。?4、疫邪传胃,____不嫌早:最重视__________的应用。?5、名词解释:主客交。?十、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1、著有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