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3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2015-3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2015-3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2015-3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黄文军,闫博宇,李莺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厅科技项目20142027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萍乡337055)[摘要]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肌灌注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3例AMI行急诊PCI 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为缺血后适应组103例和对照组100例,缺血后适应组在再灌注开始1 min内行缺血后适应处理,对照组患者在再灌注后最初6 min内不作干预。观察两组患者cTnI峰值、CK-MB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校正的TIMI 帧计数(CTFC)、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无差异。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相关血管、缺血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2、缺血后适应组的CTFC明显快于对照组(25.3±7.9 vs 29.4±8.4,p<0.05);3、CK-MB峰值与c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57.3±83.6 vs 201.5±77.3;2.5±1.3 vs 3.1±1.0,P<0.05);4、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及WMSI均无差异,术后6个月IPOC组LVEF及WMS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57.4±8.7 vs 53.6±9.3;1.19±0.4 vs1.27±0.3,P<0.05)。5、IPOC组术后6个月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够改善AMI 急诊PCI 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缺血后适应;主要心血管事件Effects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on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UANG Wen-jun,YAN Bo-yu,Li Ying

(Vasculocardiology Deparment,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xiang City, Pingxiang 33705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C)

on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81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MI who needed elective emergency PCI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2 groups: IPOC group with 103 patients , control group with 10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additional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first 6 min of reperfusion. In the ischemic postconditioned group, within 1 min of reflow, the angioplasty balloon was reinflated three times for 1 min using low-pressure (4-6 atm) inflations, each separated by 1 min of reflow. Cardiac troponin I (cTnI) peaks, creatine kinase-MB(CK-MB) peaks, correcte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 frame count (CTFC) ,wall motion score index (WMSI) ,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 LVEF) and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were observed (MACE)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ith age, sex, risk factors, ischaemia time, and 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The CTFC values of the IPO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e contral group(25.3±7.9 vs 29.4±8.4,p<0.05).The CK-MB peak and cTnI peak values of the IPO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al group(157.3±83.6 vs 201.5±77.3;2.5±1.3 vs 3.1±1.0,P<0.05).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LVEF and WMSI . The LVEF and WMSI values 6 months after PCI of the IPOC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contral group(57.4±8.7 vs 53.6±9.3;1.19±0.4 vs1.27±0.3,P<0.05).Concl usion: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could improve the infarcted related artery blood flow,reduces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 and improve the heart function and prognosis after AMI.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mai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系统的临床危重症,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广泛应用使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 IRA)得以早期开通,极大的改善了AMI的预后[1]。适当的再灌注治疗,对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和坏死有重要意义,但缺血-再灌注本身亦

可造成心肌细胞的损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2]。因此,怎样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当今心血管病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大量研究表明,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能够有效保护缺血心肌细胞、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3]。但由于IPC需在心肌梗死前进行,而心肌缺血难以预知,因此较难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C)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4,5],其可操作性,决定了其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能性。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缺血-再灌注治疗中应用缺血后适应策略对AMI急诊PCI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 年1 月至2015 年2月就诊于萍乡市人民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3例,其中男136 例,女67 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62.4±11.37) 岁。随机分为两组缺血后适应组103和对照组100例,并进行6个月的术后随访。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入选标准:人院前有30分钟以上的持续性心前区不适症状,心电图示2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 mV,血清心肌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或肌钙蛋白I超过0.1μg/L;同时具备以上两项即可诊断。排除标准:(1)胸痛持续时间>12 h;(2)梗死前48 h 内有心绞痛发作史;(3)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4)发作期进行心肺复苏或存在心源性休克;(5)PCI 治疗史、冠状动脉搭桥史;(6)造影后不适合PCI; (7)未签署参加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者。

1.2 研究方法

(1)术前准备:告知手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予负荷量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300mg,阿托伐他汀钙80mg。

(2)手术过程:遵循2011年ACCF/AHA/SCA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PCI操作标准程序,常规采用右侧挠动脉穿刺操作,如果有Allen实验阳性及右手外伤病史的,或术中遇到了挠动脉畸形或者锁骨下动脉变异的,改为股动脉途径行PCI。根据造影结果及心电图确定冠脉病变数及梗死相关动脉( IRA) ,并对其行PCI 术。缺血后适应组在再灌注开始1 min内以4~6atm低压充盈球囊阻断血流1min,然后放气收缩球囊开放血流1min,反复3次(I/R)后给予持续

再灌注。对照组患者在再灌注后最初6 min 内不作干预(除药物治疗或电复律或除颤外)。PCI 成功的标准: IRA 远端血流( TIMI) 3 级,残余狭窄<20%,住院期间无重要并发症〔死亡、再梗死、心衰、急诊靶病变血管重建( TLR)〕。

(3)术后用药:所有AMI 患者PCI 术后均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q12h 5 ~7 d,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按冠心病二级预防原则,无禁忌证及过敏史者给予ACEI、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口服。

1. 3 观察指标

(1)测定两组患者PCI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的峰值,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2)心肌再灌注评价: 所有患者计算校正TIMI 帧数(CTFC) ,以30 帧/s 计算,前降支TIMI 帧数除以1.7 得CTFC。定义CTFC40 为TIMI 血流2、3 级的分界线。(3)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个月后行心脏彩超检查,比较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及室壁运动记分(WMSI) 的变化,判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室壁运动情况采用左室16 段划分法,运动情况评价为: 运动正常= 1; 运动减低= 2; 运动消失= 3; 矛盾运动= 4; 室壁瘤= 5。(4)随访术后6个月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心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 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样本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各统计量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相关血管、缺血时间(发病至开始PCI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入选AMI 患者术毕均达到TIMI 血流分级3 级,残余狭窄<20%。急诊PCI 术中均未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夹层以及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缺血后适应干预过程安全,未诱发低血压、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间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项目缺血后适应组(n=103)对照组(n=100)

年龄(y)

男性n(%)

糖尿病n(%)

高血压n(%)

高脂血症n(%)

吸烟史n(%)

家族史n(%)

缺血时间(min)罪犯血管n(%)

前降支(LAD)

回旋支(LCX)

右冠脉(RCA)63.5±10.6

65(63.1)

26(25.2)

57(55.3)

29(28.2)

35(34.0)

17(16.5)

406±167

63(61.2)

13(12.6)

27(26.2)

62.0±11.6

71(71.0)

21(21.0)

63(63.0)

22(22.0)

29(29.0)

11(11.0)

356±182

57(57.0)

18(18.0)

25(25.0)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 2 两组患者cTnI、CK-MB 峰值水平比较

缺血后适应组CK-MB峰值、c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入院时LVEF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随访时对照组LVEF 明显低于缺血后适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见表2)

表2两组患者cTnI、CK-MB峰值及LVEF的比较

项目缺血后适应组(n=103)对照组(n=100)

CK-MB 峰值(U/L)

c TnI 峰值(ng/mL)

入院 LVEF(%)

术后6个月LVEF(%)157.3±83.6*

2.5±1.3*

51.6±10.5

57.4±8.7*

201.5±77.3

3.1±1.0

52.3±11.2

53.6±9.3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 3 两组患者CTFC、WMSI的比较

缺血后适应组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WMSI 在两组患者入院时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缺血后适应组WMSI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CTFC、WMSI的比较

项目缺血后适应组(n=103)对照组(n=100)

术中CTFC(帧数)WMSI(入院)WMSI(6个月)25.3±7.9*

1.73±0.3

1.19±0.4*

29.4±8.4

1.66±0.4

1.27±0.3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4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比较

缺血后适应组随访期间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非致死性心衰5例、非致死性心梗2例,心源性死亡0例,对照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非致死性心衰8例、非致死性心梗2例、心源性死亡1例。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后适应组随访期间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非致死性心梗,心源性死亡发生频率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总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比较

项目缺血后适应组(n=103)对照组(n=100)

随访期间(6个月)

心源性死亡n(%) 不稳定型心绞痛n(%) 非致死性心梗n(%) 非致死性心衰n(%) 主要心血管事件n(%)

0(0.0)

10(9.7)

2(1.9)

5(4.9)

17(16.5)*

1(1.0)

19(19.0)

2(2.0)

8(8.0)

29(37.5)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讨论

近年来溶栓和PCI等缺血-再灌注治疗的大量应用,挽救了无数AMI患者的生命,然而缺血-再灌注损伤极大的增加了手术风险[6]。IPC是人体对缺血的一种自身防御机制[7],成为近年心血管病学研究的热点。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短时间的心肌缺血提高了心肌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降低了心肌梗死对心肌细胞的损伤。2003年Zhao等首次提出IPOC的概念[8],在心肌缺血后、开通血管长时间再灌注之前,对冠状动脉进行一次或数次短暂的开通及再闭过程,随后恢复冠状动脉血流,能有效提高心肌对梗死中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降低梗死面积、减少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及减轻组织的水肿等。从而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9-13]。其作用机制与IPC相似,但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本研究中2组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梗死相关血管等临床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术中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而随访期间IPOC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IPOC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手段,

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的预后。

CTFC可定量地分析末梢冠状动脉血流,且能敏感地发现冠状动脉血流变化,其数值的高低可以反应微循环损伤及心肌再灌注的程度[14]。IPOC组的CTFC 明显快于对照组,提示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可以加快冠状动脉复流速度,从而改善心肌微循环供血。IPOC组术后的CK-MB、cTnI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LVEF及室壁运动记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缺血后适应可以通过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的心功能。

IPO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与激活RISK保护性信号通、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减少组织因子表达,抑制缺血区凝血酶的激活等有关[15,16]。本研究的结果提示,IPO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手段,能够提高再灌注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及预后,拥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林晓圳, 罗承锋, 熊龙根. 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对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23(2): 153-156.

[2] Mewton N, Ivanès F, Cour M, et al. Postconditioning: from experimental proof to

clinical concept[J]. Disease models & mechanisms, 2010, 3(1-2): 39-44.

[3] 张昌琳, 乔树宾.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心肌缺血后适应研究新进展[J]. 中

国循环杂志, 2014, 6: 028.

[4] Wagner C, Tillack D, Simonis G, et al.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reduces infarct

size of the in vivo rat heart: role of PI3-K, mTOR, GSK-3β, and apoptosis[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10, 339(1-2): 135-147.

[5] Wang N, Wang G S, Yu H Y, et al. [Myocardial protection of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Beijing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2014, 46(6): 838-843.

[6] Yellon D M, Hausenloy D J.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7, 357(11): 1121-1135.

[7] Cohen M V, Downey J M. Is i t time to transla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s

mechanism of cardioprotection into clinical practice?[J].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2011, 16(3-4): 273-280.

[8] Zhao Z Q, Corvera J S, Halkos M E, et al. Inhibition of myocardial injury by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during reperfusion: comparison with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2003.

[9] Ghyasi R, Sepehri G, Mohammadi M, et al. Effect of mebudipine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n myocardi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 in male rat[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Isfa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2012, 17(12): 1150.

[10] Couvreur N, Lucats L, Tissier R, 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ostconditioning on

myocardial stunning and infarction: a study in conscious dogs and anesthetized rabbi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 2006, 291(3): H1345-H1350.

[11] Ivanes F, Rioufol G, Piot C, et al. Postconditioning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J]. 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 2011, 14(5): 811-820.

[12] Granfeldt A, Jiang R, WANG N P, et al. Neutrophil inhibition contributes to

cardioprotection by postconditioning[J]. Acta anaesthesiologica Scandinavica, 2012, 56(1): 48-56.

[13] Ay Y, Kara I, Aydin C, et al. Effects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nd iloprost o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damage in ra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3, 6(7): 516.

[14] Bellandi F, Leoncini M, Maioli M, et al. Markers of myocardial reperfusion as

predictors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recover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angioplasty[J]. Clinical cardiology, 2004, 27(12): 683-688. [15] Van Vuuren D, Lochner A. Ischaemic postconditioning: from bench to bedside...:

review article[J]. Cardiovascular journal of Africa, 2008, 19(6): 311-320.

[16] Kin H, Zhao Z Q, Sun H Y, et al. Postconditioning attenuates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inhibiting events in the early minutes of reperfusion[J].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04, 62(1): 74-85.

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处理

急性心肌梗赛的院前急救处理 快速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能力 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必须具备快速识别AMI的能力,不仅要熟悉典型表现的胸骨后疼痛的AMI,更要注意无痛性AMI相关症状,就地进行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ECG示异常深、宽的Q波,ST段呈明显弓背向上抬高及T波倒置。特别就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应高度重视,严密观察,以期早期发现AMI征兆。若遇突然发生心力衰竭惑或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突然加重,而不能用其她原因解释者;突发意识障碍、晕厥、抽搐、偏瘫等脑循环障碍者;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低血压性休克者;慢性支气管哮喘突然胸闷、憋气加重,与肺部体征不符者;突发心慌、心律失常、腹痛、腹泻、呕吐及情绪激动者;对肩背痛、手痛、咽痛、牙痛而不能用相应的体征解释者,都应考虑AMI的可能,宜及早做12导联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 AMI患者的家庭急救 紧急处理 家中发现AMT患者首先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同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务人员到来。禁忌剧烈搬动患者,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增加心肌耗氧量与加重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家庭急救 用硝酸甘油0、6mg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10粒口服。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因两种药物都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 吸氧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予患者吸氧,因AMI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吸氧可限制缺血性心肌的损伤。 其她 观察患者的神志及心率,缓解其紧张的情绪,不要制造紧张气氛,平静、耐心地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AMI院前药物治疗 1硝酸甘油 常用于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首选静脉泵点治疗,10~20μg/min,而后5~10分钟需增加5~10μg,其治疗就是要达到控制临床症状、降低血压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与心率,使收缩压≥90mmHg,心率≤110次/min。不啡就是对硝酸酯类药效欠佳的持续胸痛一种有效的镇痛剂,可以减轻AMI患者的胸痛症状,3~5mg静脉推注或5~8mg肌内注射。若疼痛症状不缓解,15~30分钟可重复1次。2阿司匹林 160~300mg嚼服,可抗击血小板聚集,减少溶栓后再闭塞与反复心绞痛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死与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约有90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据保守的估计,目前我国每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其并发症的人数已超过1 00万。其中半数死于发病后2小时内。 现代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急性心梗绝大部分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冠脉发生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冠脉急性闭塞,相应区域心肌发生缺血坏死,是心肌梗死的原因。从血管闭塞至心肌发生不可逆的坏死需要一定时间。如能抢在心肌坏死之前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便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挽救生命。 血运重建---治疗AMI的关键 迅速有效的开通闭塞冠脉,使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再灌注,就可以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梗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是治疗AMI的关键。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经静脉给予溶栓药物,另一种是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用顶端带有球囊的导管,扩开狭窄的病变,必要时放置金属支架,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挽救心肌与病人长期预后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三个而不是一个,即:再灌注的早晚;早期、迅速、持续、完全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微血管水平获得正常灌注。 时间就是生命 尽管急性心肌梗死是死亡风险极高的危重疾病,但如诊治及时,它是一个可救治的疾病。实现可救治性的关键是起病至救治的时间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每治疗1000例病人,如果可在起病后1 小时救治成功,可能避免心肌坏死,减少死亡50例;如距起病2 ~6 小时治疗,死亡的病人可减少30例;6 ~12小时只能减少20例死亡;12小时以后治疗的效果已与传统治疗无显著差别。的确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药物溶栓的局限性 溶栓治疗就是将溶栓药(如尿激酶)通过输液的方法输入血管内。其优点是方法简便,技术难度小,对于已确诊的病人只要没有禁忌症即可在救护车上或急诊室立即使用。缺点是:1.仅有1/3-1/2的患者适合溶栓治疗,不适宜溶栓者如作溶栓则死亡率更高;2.溶栓治疗梗塞冠脉开通率较PCI低,平均60-70%;3. 由于溶栓治疗不能解决残余狭窄,故其再闭塞率高,二周时为10%-15%,一年时增至30%;4.出血并发症较高,尤其是较为严重的颅内出血约为1%。 急诊PCI 治疗的优势 介入治疗较药物治疗疗效可靠、直接、迅速、理想,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国际上已经成为治疗急性心梗的首选。介入治疗不通过外科开胸手术,不需要全身麻醉。在X线指引下,通过穿刺挠动脉或股动脉,将治疗器械送至冠状动脉闭塞部位。 ?再通率高、残余狭窄轻、EF值高,再梗死率、病死率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老年、再发MI、第一次梗死时SBP<100mmHg和HR>100次/分的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更好 ?特别是那些存在溶栓禁忌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获益更大 ?可使病死率由7%降至5%以下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 怀疑缺血性胸痛 紧急评估 1、有无气道阻塞 2、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 3、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 4、神志是否清楚 气道阻塞 呼吸异常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1、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2、气管切开或者插管 心肺复苏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 稳定后

停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拒探视 大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 阿司匹林160-325mg嚼服 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无效5-20pg/min静脉滴进 胸痛不能缓解则给予吗啡2-4mg静脉注射、必要时重复 建立大静脉通道、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快速评估(<10分钟) 迅速完成12导联的心电图 简洁而有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审核完整的溶栓清单(参见《急救流程》一书)、核查禁忌症检查心肌标志物水平、电解质和凝血功能 必要时床边X线检查 回顾初次的12导联心电图 ST段抬高或新出现(或可能新)的LBBB ST段压低或T波倒置

ST段和T波正常或变化无意义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或高危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 中段危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节) β—受体阻滞剂(紧急时改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地尔硫卓15-20mg缓慢静脉推注)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ACE) 他汀类 不能延迟心肌再灌注治疗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整) 硝酸甘油 β—受体阻滞剂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GPllb/lllα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他汀类 辅助治疗(根据禁忌症调整) 硝酸甘油 β—受体阻滞剂 氯吡格雷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低危者GPllb/lllα拮抗剂 胸痛发作时间≤12小时 是 溶栓治疗 入院溶栓针剂至血管的时间≤30分钟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_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4、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年老体弱,胃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AMI)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和凝血过程激活,引起冠脉血栓性阻塞所致。尽早、完全和持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再灌注,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挽救心功能,改善临床预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冠脉闭塞超过20分钟即开始出现心肌坏死,超过6小时大部分心肌发生坏死,因此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关键,“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近年来,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较静脉溶栓疗法更能有效达到治疗目的,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再梗死、颅内出血和梗死相关动脉再阻塞率。 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卫生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中规定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就诊于具备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②高危患者。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③有溶栓禁忌证者; 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达医院后应当立即启动院内绿色通道,将患者尽早转运到导管室,要求Door-Balloon时间<90 分钟。 路径一:院外确诊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可电话通知介入医生启动导管室,直接将患者送导管室; 路径二:院外确诊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如不能直接送至导管室,应当在重症监护病房给予患者吸氧,开放静脉通道,进行心电及血压监测;待导管室团队到达后,尽快开始冠脉造影检查。 路径三:未确诊的患者到达医院后,首诊医生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第一份心电图并取血进行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检查。确诊后立即开放静脉通道,进行吸氧监护,启动急诊PCI 治疗程序。导管室团队应在30 分钟之内到达医院。 它要求有一组技术力量完备、工作态度及协作精神良好的医护人员,以便能够在术中及术后及时熟练处理各种紧急事件,并要求介入医生24小时随时手术,导管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随时应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规范路径。 2 转运PCI (1)患者就诊于无急诊PCI条件医院,如果预计首次医疗接触(FMC)至球囊扩张时间在2个小时以内的患者,应在抗栓治疗后转运至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进行直接PCI治疗。如果预计时间延迟大于2个小时(年龄<75岁且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延迟时间>90分钟),患者应就地接受溶栓治疗,并转运至有PCI条件的医院,在3-24小时内行PCI治疗。 (2)高危STEMI患者就诊于无直接PCI条件的医院,尤其是有溶栓禁忌证或虽无溶栓禁忌证但已发病>3 h的患者,可在抗栓(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同时,尽快转运患者至可行P CI的医院。

版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演练

版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演 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演练方案 目的:通过模拟急性心梗急救,规范院内急诊急性心梗病人的急救程序与方法,在急诊流程规定的时限内快速有序完成急诊诊断与急诊处理,提高全科医护人员急性心梗病人的早期救治能力和水平。 总指挥:高秋萍主任宋红护士长 参加人员:本科室全体医务人员 方法: 1.模拟患者本人来诊急性心梗病人就诊 2.演练内容 2.1急救反应:急性胸痛病人优先诊治,开通绿色通道。 护士分诊:胸痛病人诊治优先,送入抢救室,及时通知当值医生。 2.2医疗救助 1.医生:早期诊断并下达医嘱 患者男50岁,因“持续胸痛4小时。”就诊。体温:36.5℃,呼吸:18次/分,脉搏:85次/分,血压:120?/?80mmHg,发育营养正常,平车推入病室,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神志清楚,皮肤粘膜正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五官正,口唇无发绀,无颈静脉怒张,胸廊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叩诊心界不大,心率85次/分,听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1.1简要问诊:1.胸痛部位、疼痛性质、持续时间、是否用药、有无缓解 2.与急性胸痛鉴别的有关现病史 3.既往病史、有无类似疼痛的情况、有无高血压病史 4.用药史(阿司匹林、溃疡病、出血等病史及药敏史 1.2查体(能体现鉴别诊断)1.一般情况、生命体征 2.心肺体征:心律、心率、心音、杂音,双肺听诊(排除气胸),双上肢挠动脉搏动 1.3急诊辅助检查:协助护士完成心电图检查:必要时18导 1.4急诊科医师下达口头医嘱:1.体位 2.吸氧 3.阿司匹林300mg、波立维600mg嚼服,瑞脂10mg 口服4.建立静脉通道5.吗啡5mgiv(胸痛剧烈者)6.心电监护7.备除颤仪8.下 达辅助检查医嘱:血常规、心肌早期损伤三项、凝血四项+D二聚体、急诊肾 功能、急诊离子分析等9请心内科会诊 1.5写病历、补录医嘱、书面病危 2.护士 2.1吸氧 2.2测血压、血糖 2.3心电图 2.4静脉通路,复诵并执行药物治疗医嘱 2.5通知化验室采血 2.6心电监护 2.7备除颤仪 2.8通知心内科会诊 3.绿色通道:通知担架队、电梯,通知导管室及手术室做好准备 4.转运:医生护士陪同,持续吸氧,监护,携带抢救药品及器材 5.点评与总结 主任及护士长点评总结经验,指出不足,规范方法,持续改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16584693.html,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作者:刘晓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19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出现特征性和进行性改变[1]。同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病死率很高。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有效地进行护理,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现结合临床实践,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1 急救护理 1.1 卧床休息发现心肌梗死症状,确诊为心肌梗死时,应立即卧床休息,禁止翻身,立即用头皮式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及时用药和保护血管。治疗护理尽量一次集中迅速完成,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患者,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 1.2 吸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脏有迅捷的神经系统,心脏本身靠冠状血管供应血液和氧气。心脏对缺氧十分敏感,一旦缺氧就可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因此,吸氧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2]。通过氧疗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氧需要,控制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大。根据病情一般患者2~4 L/min,甚至达6~8 L/min,8 h~12 h更换鼻导管一次,吸氧时间不超过72 h,有并发症者可延长吸氧时间。吸氧期间注意鼻导管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畅。 1.3 疼痛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剧烈疼痛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坏死区的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并发症。遵医嘱给予杜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必要时1~2 h后再肌内注射一次。用药后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变化,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放射部位以及缓解情况。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 mg,迅速为唾液所溶解而吸收。1~2 min即起作用,约30 min作用消失。此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减低阻力,增加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量。还可扩张周围血管,以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心肌需氧,从而缓解疼痛。 1.4 静脉溶栓护理溶栓疗法是心肌梗死再灌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因此要紧急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配血型备用,按医嘱用药。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要密切观察血管再通的指征,其指征为: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 h内回降50%,胸疼2 h基本消失,2 h内出现灌注,心律失常,各种快慢缓解的心率失常均可出现,应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处理。在溶栓过程中,护士应仔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脑膜刺激征,有无皮肤、黏膜、牙龈出血,有无呕血、便血、黑便等。一旦发现出血倾向及时通知医生。

急性心梗的治疗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的心梗(NSTAMI)和非ST段抬高的心梗(STAMI),根据不同的分类,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 1NSTAMI NSTAMI的治疗原则是抗栓不溶栓,早期主要是应用扩冠。抗凝、稳定斑块及对症处理的同时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危险分层的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介入治疗及其时机。 2STAMI AMI主要是由于急性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导致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持续性缺血,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是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是治疗STEAMI的主要手段,再灌注治疗越早、越快、获益越大。 (1) 心肌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治疗主要有两条途经,即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果发病在3小时内且介入治疗能及时进行,药物溶栓及直接PCI两种方式都可选用。对以下情况者,推荐进行介入治疗:①有外科支持的熟练PCI技术和条件,尤其是入院能在90min内将梗死血管开通的;②高危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killip分级3级以上);③有溶栓禁忌证;④发病时间超过3h;⑤不能确定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诊断。 ①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发病距溶栓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通,使更多的心肌受到保护,更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重组葡激酶(r-SAK)。 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治疗能降低病死率、各种终点事件、再梗死和出血性中风发生率低。溶栓治疗后,对残存闭塞的冠状动脉,可进行补救性PCI.在有专门设备和丰富介入经验医师的中心,直接支架植入应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 第一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心力衰竭、剧烈胸痛、意 识障碍、休克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我院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选择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 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急诊护理与常规护理,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 察组患者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4)岁;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5)岁。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均为 (5±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给予给 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实行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 理干预,主要包括患者基本病情的观察与评估、测量各项生命体征等,根据医嘱实施具体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 护理措施干预,具体如下。 1.2.1院前急救护理医护人员应即时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测,并详细记 录数据,为医生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严禁 患者自主翻身加重病情。对于有呼吸困难症状者需协助其取半卧体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即时给予扩张血管、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 1.2.2心理护理因为该疾病发病急且病死率高,患者易产生严重的心 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之交流,即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1.2.3疼痛护理可根据患者具体疼痛情况给予适量镇痛药物,缓解患 者因疼痛引起的不适感。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定时测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于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进行治疗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治疗后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结果两组患者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利尿剂以及低分子肝素等药物使用情况;两组患者的治疗后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要明显优于治疗前(P <0.01),观察组治疗后的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治疗后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心功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effects on cardiac function. Methods to choose our heart medicine in January 2013 to August 2014 were 12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as a clinical research object,give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treatment and undergo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treatment. 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GP Ⅱb/Ⅲa receptor blockers,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beta-blockers,nitrate,diuretics,and drug use situation such as low molecular heparin;The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middle of the back output,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0.01),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of cardiac output,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of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is a safe and reliable treatment,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iddle of the back function,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ercutaneous rt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Heart function 急性心肌梗死是我國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1-3]。目前公认再灌注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可以有效地开通血管,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预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医师经验的不断积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应用也日趋广泛。选取本院心内科于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对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急性心梗的治疗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的心梗(NSTAMI)和非ST段抬高的心梗(STAMI),根据不同的分类,治疗原则也有所不同。 1NSTAMI NSTAMI的治疗原则是抗栓不溶栓,早期主要是应用扩冠。抗凝、稳定斑块及对症处理的同时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危险分层的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介入治疗及其时机。 2STAMI AMI主要是由于急性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导致闭塞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持续性缺血,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是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是治疗STEAMI的主要手段,再灌注治疗越早、越快、获益越大。 (1)心肌再灌注治疗 再灌注治疗主要有两条途经,即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 CI)。如果发病在3小时内且介入治疗能及时进行,药物溶栓及直接PCI两种方式都可选用。对以下情况者,推荐进行介入治疗: ①有外科支持的熟练PCI技术和条件,尤其是入院能在90min 内将梗死血管开通的;②高危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killip分级3级以上);③有溶栓禁忌证;④发病时间超过3h;⑤不能确定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诊断。 ①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具有时间依赖性,发病距溶栓时间越短,梗死相关血管越易再通,使更多的心肌受到保护,更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或重组链激酶(rSK)、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 — PA)、重组葡激酶(r — SAK)。 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治疗能降低病死率、各种 终点事件、再梗死和出血性中风发生率低。溶栓治疗后,对残存闭塞的冠状动脉,可进行补救性PCI?在有专门设备和丰富介入经验医师的中心,直接支架植入应作为一线治疗策略。 3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扩冠、抗凝、稳定斑块、改善左室重构等药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工作流程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按内科系统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常规执行。 【病情观察】 1.病人对有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心理状态、自理能力。 2.血压、脉搏、心率、心律变化。 3.有无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症状护理】 1.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24小时心电图、血压、呼吸,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尿量、意识等情况。 2.经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后又再堵塞,或虽再通但仍有重度狭窄者,可紧急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放支架术扩张病变血管。 3.疼痛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的解除疼痛的药物。 4.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按休克护理常规执行。 5.合并心律失常与心衰的护理:按心率失常及心衰护理常规执行。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7.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一般护理】 1.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的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2.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病情稳定鼓励病人床上做肢体活动,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3.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限制钠盐。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5.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动,尊重病人的人格,确认病人的痛苦,接受病人对疼痛的行为反应。 6.在病人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病人从事部分生活自理活动。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避免肥胖及缺乏运动等不良因素。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热量、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按医嘱服药,随身常备保健盒等,并定期门诊随访,坚持治疗。 6.指导病人及家属当病情突然变化时应采取简易应急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 (2009版) 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ICD10:I21.0- I21.3)(二)诊断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 相关指南 1.持续剧烈胸痛>30分,含服硝酸甘油(NTG)不缓解; 2.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0.1mv; 3.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CK同功酶MB、心肌特异的 肌钙蛋白cTNT和cTNI、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注:符合前两 项条件时,即确定诊断为STEMI,不能因为等待心肌标志物检 测的结果而延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 相关指南 1.一般治疗 2.再灌注治疗

(1)直接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具备急诊PCI的条件,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 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②高危患者。如并发心源性休克,但AMI<36小时,休克<18 小时,尤其是发病时间>3小时的患者; ③有溶栓禁忌证者; ④高度疑诊为STEMI者。 急诊PCI指标:从急诊室至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2)静脉溶栓治疗(以下为优先选择指征): ①无溶栓禁忌证,发病<12小时的所有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 ≤3小时的患者; ②无条件行急诊PCI; ③PCI需延误时间者(door-to-balloon time>90分钟)。 溶栓指标:从急诊室到溶栓治疗开始(door-to needle time)<30分钟。(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1.0- I21.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 死疾病编码; 2.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疾病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就诊当天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和急救办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断与急救办法 急性心肌梗死就是最危重的心脏急症,就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家庭因为不懂急救措施,酿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有人突发心肌梗死的现象,这个时候一般人们都会非常的慌乱,不知道要怎么急救,这样就耽误了病人的救治,威胁她们的生命安全。那么如果碰到这个情况要怎么办呢?又如何判断急性心肌梗死呢? 心肌梗死发病前的先兆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年纪较大者,就是一突发的危险疾病,发病前多会出现各种先兆症状。 在心肌梗死发作前1-2天内,患者心绞痛发作会比以前次数增多,服用硝酸甘油片效果不明显。患者自觉胸骨下或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或心前区闷胀不适,疼痛有时向手臂或颈部放射,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心慌、气促与出冷汗等症状。有些患者无剧烈感觉,或由于心肌下壁缺血表现为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但会表现更加严重,休息与服用速效扩血管药物不能缓解疼痛。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患者要立刻停止任何重体力活动,躺下休息,观察病情,平息激动的情绪以减轻心肌耗氧量,如果发现病势加重,应抓紧请医生,并立即进行现场救护。 急性心梗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些患者以头疼、牙痛或者腹痛就诊,却无相应脏器的病理改变,也不可忽视心梗的存在。 心肌梗死急救的“黄金1小时” “时间就就是生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这样的形容再合适不过。心肌梗死就是因为心脏的供血血管被阻塞,造成心肌缺血坏死。血管阻塞后心肌大约30分钟左右开始坏死,6-8小时左右完全坏死,在这期间越早打开阻塞的血管,存活的心肌就越多。 其实,如果心肌梗死能在1小时内得到有效施救,康复后跟正常人一样;但如果在1个半小时后抢救,心肌将出现坏死,且时间越长,心肌坏死越多。但遗憾的就是,有一半患者因为自身或家属的原因,而错过了急救的时机。因此,提高大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知识普及就是相当有必要的。 持续的胸痛可能提示突发急性心梗,也可能为肺栓塞、夹层动脉瘤等,患者的家属以及周围的人丝毫不可犹疑,应赶紧拨打120急救,不要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处理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持久严重的缺血性坏死,临床上认为它是在冠状动脉粥祥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少数可有冠状动脉痉挛、炎症、栓塞、畸形等。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生前多有先兆,表现为数日内胸部不适、胸闷或心绞痛发作频繁。性质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表现为剧烈胸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更剧烈且持续不能缓解。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堵塞,引起局部心肌坏死,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致病人都有心绞痛的病史,近期加重或频繁发作。起病急骤,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时间长,且大汗淋漓。有时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肢。亦可表现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疼痛严重,用硝酸甘油不能使其缓解,需用吗啡或杜冷丁才能制止疼痛。心电图出现异常的持久的Q波或QS波及持续一天以上的渐进性的损伤电流。血清酶(肌酸磷酸激酶、 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均增高。 病因 1.有高血压、吸烟、腮胖、糖尿病和缺乏体力活动者是其发病危险因素。 2.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并发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动脉持续性痉挛等,使血管持续闭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久之心肌坏死是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 3.常因劳累、天气寒冷、剧烈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或饱餐和用力大便时可诱发。 家庭应急处理 1.绝对卧床,就地组织抢救。 2.持续或间断吸氧至少48小时。 3.充分止痛。可用杜冷丁50~l00毫克或吗啡5~10毫克肌注。疼痛剧烈肌注无效时,可用吗啡5毫克静注。疼痛 较轻者可用罂粟硷0.03克肌注。 4.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以备急需时给药。 5.有室性早搏或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时可静脉推注利多卡因75~150毫克,继之以每分钟1~4毫克的速度静脉滴 注。心动过缓者(每分钟少于50次),可用阿托品0.5~1.0毫克静脉或肌肉注射。 6.如无明显的低血压,可酌用扩冠药物,如硝酸甘油0.6毫克、消心痛5~10毫克口服。 7.不管是先兆症状还是心肌梗死的出现,都必须立即停止活动,就地安静休息,并迅速使用应急药物,立即含化硝 酸甘油片或嗅闻亚硝酸异戊酯。或服用冠心苏合丸等。 8.有呼吸困难及紫绀等急性左心衰竭时,应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或半卧位,也可轮流结扎双下肢,减少回心血量, 减轻心衰程度。 9.减少或消除诱发因素,不吸烟、食不过饱、忌生冷饮食。还应防止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和过于劳累。 10.心肌梗死发生时,若出现休克,应取平卧位,头稍低,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4篇) 第一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心力衰竭、剧烈胸痛、意识障碍、休克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我院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措施,选取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急诊护理与常规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将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4)岁;对照组患者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5)岁。所有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均为(5±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给予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患者基本病情的观察与评估、测量各项生命体征等,根据医嘱实施具体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措施干预,具体如下。 121院前急救护理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测,并详细记录数据,为医生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帮助患者取平卧位,严禁患者自主翻身加重病情。对于有呼吸困难症状者需帮助其取半卧体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时给予扩张血管、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

122心理护理由于该疾病发病急且病死率高,患者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之交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123疼痛护理可根据患者具体疼痛情况给予适量镇痛药物,缓解患者因疼痛引起的不适感。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定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等,若患者发生严重传导阻碍情况,需及时向医生报告,并给予对症治疗等。 13观察指标患者出院前1d,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病情观察以及交流沟通等内容。满分为100分,≥80分为十分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并观察患者的抢救情况(抢救成功:患者临床相关症状恢复)。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情况观察组55例患者抢救成功53例,成功率为964%,抢救失败2例,失败率为36%;对照组55例患者抢救成功43例,成功率为782%,抢救失败12例,失败率为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 心肌梗死的概念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是为急性心肌梗死(actu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二、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 (二)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常为室颤先兆。 (三)低血压和休克主要为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四)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 (五)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等,与迷走神经刺激有关。 (六)全身症状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 三、急救措施 1.立即绝对卧床休息 2.镇痛镇静:1)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 ,胸痛未缓解,遵医嘱及早使用杜冷丁或吗啡 2)烦躁者适当给予安定10mg静注或肌注 3.吸氧3~6L/min 4.建立静脉通道滴速< 40 滴/分 5.心电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神志和周身情况 6.抗凝治疗首选肝素,维持凝血时间在正常的2倍左右,并注意出血倾向 7.溶栓治疗使用于发病几小时以内的患者,要求在入院30~60min内进行常用药物:尿激酶、链激酶 8.常用药物1。β受体阻滞药以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2.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减低心脏前后负荷 3.硝酸盐类硝酸甘油硝心痛硝普钠 9.常见并发症 1。心律失常 2。心力衰竭 3。心源性休克 10.经皮肤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 11.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1)CCU或者抢救室,保持环境安静 2)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激动。预防并消除紧张情绪 3)绝对卧床休息一周,一周后若病情稳定可在床上活动肢体,2周后可坐起,3周后可下床活动,注意逐渐增加活动量。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过饱、油腻,忌烟酒。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过度用力或屏气,便秘可用导泻剂。 2、临床观察:1)严密观察并记录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化。 2)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观察胸痛的缓解情况及胸痛的性质。 4)观察动态心肌酶情况。 3、药物观察内容:1)吗啡或杜冷丁有呼吸抑制作用,吗啡同时有降压作用,应严密观察呼吸、血压。 2)应用抗凝或溶栓药物时,要随时观察出血症状和体征。 3)使用血管扩张药时应注意疗效和副作用,如硝酸甘油可引起头痛,并根据血压调节药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