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世界图景_论巴赫金的小说_时空体_理论_李茂增
- 格式:pdf
- 大小:163.15 KB
- 文档页数:5
体裁与时空关系论——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中的历史类型学思想第25卷第3期V_0l25.No3温州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Wen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2012年5月May,2012体裁与时空关系论——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中的历史类型学思想刊,鹏程(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是一篇重要但长期被忽略的比较文学理论文献.通过汲取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资源,巴赫金将历史方法和美学沉思结合起来,从而在历史类型学的方法论上取得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小说的历史类型作了清晰的分类和描述.关键词:时空体;比较诗学;巴赫金中图分类号:10—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55(2012)03—0031-05DoI:10.3875~.issn.1674.3555.2012.03.004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从”历史诗学”这个名词就可以看出《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是一篇重要的比较诗学文献.作为维谢洛夫斯基的比较文学遗产,历史诗学包含”多源性”,”历史类型学”和”个别阶段论”等重要比较诗学思想.巴赫金继承并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提出了时空体理论,将”历史方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把考据和文章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领域均给人重要的启示.历史类型学作为历史诗学最重要的部分,恰恰是时空体理论论述的潜在背景,这一点理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的时空体理论研究均忽视了这个历史诗学视域.另外,时空体理论虽不能称为晦涩难懂,但其诗学理路之奇诡,跳跃性之大,却是事实.因此在比较诗学视域下,揭示《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以下简称《时空体》)这篇比较诗学理论文文献的逻辑起点及主体,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时空体的逻辑起点:历史类型学的”认识论突破”《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逻辑起点是建立在认识论和类型学的“交叉地带”上,采用的是演绎和归纳的历史类型学新方法.因为在不同民族的相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存在着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文学现象,所以可以对这些文学现象(如体裁风格情节主题流派思潮等)进行比较.因此,历史类型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文学发展的规律与历史规律相一致,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结构相似性,因而文学发展及对其研究进行比较历史类型研究成为可能.”【2】在赫拉普钦科看收稿日期:2011—1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W00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12YJCZH176)作者简介:孙鹏程(1980一),男,浙江苍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32温州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25卷第3期来,历史类型学”要求揭示那些能够使人们谈论某种文学的和审美的共同体,谈论某一现象属于一定类型和种类的原则和因素.这些从属关系经常也在文学事实互相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时表现出来”f3].需要指出的是,受19世纪学术风气影响,该学派主张历史比较要在实证基础上进行,”它重事实,重实证,重归纳,着重考虑各种事实系列的连续性,重复性,从大量事实的比较分析中归纳和概括出某种因果性,规律性,并反复用新的可比系列来加以验证”【4.当然,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受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维谢洛夫斯基认为,只有现象或事实是‟实证的东西‟,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的定律,强调…只要经常用事实来加以检验‟,‟就会达到最终的,最充分的概括‟.因此,他企图在排斥任何哲学和美学的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单凭对各种文学现象,经验事实的对比和归纳,揭示出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而这是根本违背‟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的.”[5120时空体理论在继承了历史比较的整体思路的同时,对其方法做了改造.它在对康德时空学说创造性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时空与小说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在历史上也在逻辑上,使比较成为可能.巴赫金认为:”时空体在文学中有着重大的体裁意义.可以直截了当的说,体裁和体裁类别恰是由时空体决定的.而且在文学中,时空体里的主导因素是时间.”[5]275该观点是时空体与体裁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判定.那么,时空体是如何决定体裁和体裁类别的呢?时空体概念指在小说中占有主要地位,与小说的情节展开有重要联系的时间和空间构成形式,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形式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将时空作为体裁划分的标准也是有学理上依据的.这是因为,时间和空间是主体的直观形式.既然我们无法摆脱这种直观形式,那么,将这些认识上的直观形式与划分不同体裁的依据联系起来,就具有一定学理性.换言之,既然体裁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因此,时空作为主体的直观形式,就必然也要成为体裁判断的主要标准.当然,如前面所说,时空体理论的展开正是在对康德时空理论的创造性运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创造性在于,时空体理论采纳了”康德对这些形式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的评价”[6】,但却将时空视为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从而使时空体理论与文学的历史经验相结合,通过对文学类型的历史描述(即早期历史诗学所采用的归纳方法),对小说历史类型谱系提出自己看法,在此,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得到了较成功的结合,可以将之视为历史类型学研究”当代形态”c7]的重要成果.总之,正是在对历史类型学的认识论突破上,即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结合点上,时空体理论展开了对小说体裁的历史跟踪.”我们看到的是关于一种体裁的历史的优秀概述,它深入研究了小说中的一些最为重要的变体……主要的是——对小说体裁精神的阐释,这种阐释是通过时空关系的透镜折射出来的.”】时空体理论以大量的事实证明,时空体是联系体裁的纽带,不同的时空体的运用意味着不同的体裁,而不同的体裁之间必然有着不同的时空体.在上面的逻辑起点上,时空体理论对小说体裁的历史类型展开了精彩的描述.二,时空体的主体:小说体裁的历史类型在历史类型学的认识论突破以及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基础上,时空体理论展开了对小说历史类型的论述.首先,在历史类型学的基础上,通过时空体将整个西方小说分为几种大的类型.其次,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这些小说类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历史对比,并结合源流关系,孙鹏程:体裁与时空关系论33影响关系详细论述.“传奇时间”,”世俗时间”,”传记时间”,”田园诗时空体”和”民间文学时空体”是时空体理论对西方文学源头的几种时空体作的主要归纳,在这个基础上,时空体理论展开了自己的历史比较之旅.需要指出的是,时空体理论首先是对希腊一古罗马小说中几种具有原型意味的时空体进行分析,归纳出其中的主要特征,并认为其中不少类型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很认真辨析其中影响关系,这就带有几分影响研究的色彩;其次,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渊源关系,但主要是从类型学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小说进行对照,归纳,这又带有平行研究的思路.这种研究融社会历史方法与形式方法于一体,给人很大的启示.(一)”传奇时间”与小说类型巴赫金认为,希腊的传奇教喻小说中的时空体主要由传奇时间构成,并且,这种传奇时间在小说中已经运用的非常高超和全面,以至后来的”纯粹传奇小说”直到今天也没有任何重要的建树.传奇教喻小说虽为数众多,但”实质上是由相同的一些故事(成分)组成的.”[5]277这些相同的故事成分犹如一个典型公式:首先是一对男女一见钟情,势不可遏,但是双方未能马上完婚,经历过小说设置的重重障碍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尽管传奇时间看似变化重重,实际上是静止的:“主人公们是在适于婚嫁的年岁在小说开头邂逅的;他们又同样是在这个适于婚嫁的年岁,依然是那么年轻漂亮,在小说结尾结成了夫妻.”[51280成长,变化的东西,在这类体裁中都找不到.后世的骑士小说相当接近希腊教喻小说,”骑士小说用的是传奇时间,而且基本上是希腊型的”[5]346.但是巴赫金同样认为,在骑士小说的传奇时间里,有着某种新的东西,所以,骑士小说的整个时空体既”旧”又”新”.其新处在于,首先,”机遇,命运,上帝的干预”都”突然间”变成了正常的事情,成为某种决定一切的因素,几乎是司空见惯的因素:”整个世界变得很奇特,而奇特本身变成了常规.(还继续表现着奇特).”[5]347因此,”出人意料”反而成为常态了.其次,骑士小说的世界里正建立着功勋,功勋这个因素使骑士小说与希腊小说格格不入,而更接近史诗传奇.因此,骑士小说既是希腊小说的继承者,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二)”世俗时间”与小说类型世俗小说的源头也是在希腊,巴赫金认为,世俗时间在希腊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它往往与传奇时间相结合.希腊小说中存在着世俗时间的典型是传奇世俗小说.在这类小说中,世俗时间与传奇时间往往紧密结合的.表现在小说的情节上,这超时间的空白,也就是主人公的生活道路取代传奇时间.但是这种主人公的生活道路又是由一种偶然性所决定的,以危机与蜕变为外表的生活道路成了这类体裁的时空体.这类小说主要可以用以下模式来表述:”过错——惩罚(报复)——赎罪——幸福”,或以”罪过的生活——危机——赎罪——圣洁”来表述.巴赫金认为,诸如《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骗子小说,以及十七八世纪的欧Nd”说,如笛福《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萨娜》以及”伟大的法国现实主义者”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和英国古典现实主义者狄更斯,萨克雷等小说中的”时空体”都是对古罗马传奇世俗小说中时空体的一种拓展.他认为这些后世小说与之有关的时空体展现了一个新的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世界.到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历史比较的视野,一种比较文学发生学的视野,正是通过这种历史与形式的双重视野,我们对《小癞子》等小说与传统及其同时代的文学关系,认识得更清楚了.(三)”传记时间”与小说类型传记小说的源头,同样来自古希腊传记小说,传记时间不再是毫无变化的时间,而是生活道34温州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25卷第3期路的展现.与这种传记时间有关的主要有两种类型体裁,一种是”柏拉图类型”的传记小说,它表现的是”寻求真知者的生活道路”;第二种是”雄辩体的自传和传记”,这里的一切全是公开的:“人整个是由内向外的”[5]327.歌德的成长小说系列是对古希腊罗马传记时间的一种新的拓展:”完全在另一种基础上复现古希腊罗马的完整性和外在性,是歌德作出的”.同样,歌德小说中的”人即没有内核,也没有外壳,既不是外在的,也不是内在的”[5]3300这是因为,歌德小说中的时空体与希腊自传时间具有一致性:希腊人恰恰不懂我们所作的外在与内在的区分,”当我们说希腊时代的人具有完全的外在性的时,自然这里采用的是我们自己的观点”[】.29.在巴赫金看来,歌德创作性自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罗马和希腊化时期的重要的自传形式——”关于自己的着述”的作品.(四)”田园诗时空体”与小说类型田园诗时空体对后世小说影响颇大.巴赫金认为,尽管田园诗小说有多种类型及其变体,但它们有多方面的共同点.首先,田园诗时空体中的生活及其事件对地点有一种固有的附着性,粘合性.田园诗小说的生活和生活事件,脱离不开祖辈居住过,儿孙也将居住的这一具体空间.尽管这个不大的空间世界局限而自足,同世界的其他地方没有什么重要的联系,然而在这有限的空间世界中,代代相传的局限性生活却会是无限的绵长.其次,田园诗小说的内容仅仅局限于为数不多的基本生活事实,爱情,诞生,死亡,结婚,劳动,饮食,年岁——这是田园诗生活的基本事实.最后,田园诗中人的生活与自然界是相结合的,节奏相统一.巴赫金从五个角度归纳了田园诗对现代小说发展的影响:一是田园诗,田园诗时间和田园诗毗邻关系及其对乡土小说的影响;二是田园诗瓦解主题对歌德的教育小说和斯特恩式小说的影响;三是田园诗对卢梭式感伤小说的影响;四是田园诗对家庭小说和家族小说的影响:五是田园诗对各种类型小说的影响(这一点的影响主要通过小说中”来自民间的人物”完成的).显然,这是试图通过类型来解决关于传统与影响的论述.(五)”民间时间形式”与小说历史类型民间时间形式是时空体理论研究的重点,巴赫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时空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这是一种集体的时间;其次,这是一种劳动的时间,用劳动时间测定;第三,这是一种有效生长的时间:发芽,开花,结果,成熟,增产,繁殖;第四,这是最大限度地向往未来的时间;第五,这种时间具有深刻的空间性和具体性.它没有脱离大地和自然,而是如同人的整个生活一样,它完完全全是外在的;第六,这种时间是循环的,具有消极性,它限制了这一时间的力量和思想效能.拉伯雷小说可以归为民间时间形式谱系中的一员.巴赫金指出,拉伯雷小说中时空体虽与希腊小说中传记时间中的外在化尝试有类似的地方,但它不是古希腊罗马传记时间基础上展开的,是”不模仿古希腊罗马形象的尝试”[5]330.巴赫金认为,卢安奇和彼特罗尼乌斯的作品对民间文学综合体的处理对拉伯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拉伯雷最近的也是最直接的渊源,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笑谑艺术”[5]424.三,结语以上就是时空体理论所论述的小说历史类型与时空之间的关系.巴赫金继承并发展了历史类型学思想,对西方小说的历史类型作了清晰的分类和描述.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谱系学”式孙鹏程:体裁与时空关系论35的分析难度很大,有些分析可能‟‟失于概括,几乎是提纲式的分析”,还有待后人深化.而且,虽然逻辑与历史并不完全重合,但在时空体理论的论述中,存有按逻辑剪裁历史的嫌疑,这也是今后引用时空体理论时需要注意的.参考文献【1】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比较文学的危机[C】,/艾田伯.比较文学之道:艾田伯文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8.[2]2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3. 【3】【俄】赫拉普钦科.文学的类型学研究【C],/赫拉普钦科.赫拉普钦科文学论文集.张捷,刘逢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72.[4]刘宁.历史诗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俄】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Bakhtin.FormsoftheTimeandoftheChronotopeintheNovel[C】//Bakhtin.TheDialogicImagination.Austin,Texas.TheUniversityofTexasPress,1981:86.【7】周启超.类型学研究:定位与背景[J】.中国比较文学,1997,(3);13—15.[8】【俄】孔金,孔金娜.巴赫金传【M】.张杰,万海松,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264.[9】【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36. TheoryofRelationsbetweenNovelTypesandChronotopeBakhtin‟SThoughtofHistoricalTypologyinFo rmsof theTimeandoftheChronotopeintheNovelSUNPengcheng(SchoolofHumanities,WenzhouUniversity,Wenzhou,China325035) Abstract:FormsoftheTimeandoftheChronotopeinPNovelisanimportantth eoreticaldocumentinthefieldofcomparativeliterature.Butithasbeenlongneglected.Bakhtincombinedthehistoricalmethodandaestheticmethod,throughabsorbingtheoryofhistoricalpoeticsofA.Vitielov skitoachieveabreakthroughin themethodologyofhistoricaltypology.Onthisbasis,hemadeaclearclassific ationanddescriptionoftheWesternnovels‟histor icaltypes.Keywords:Chronotope;ComparativePoetic;Bakhtin(编辑:周斌)。
巴赫金“作者时空体”的宗教阐释及其诗学意义“作者时空体”思想是巴赫金时空体理论难点之一。
从表面上看,作者时空体的诸多论述疑点重重,尤其与复调小说理论有所冲突,但如从巴赫金的宗教情结与诗学的现代性诉求入手,可以较清晰理清其论述“作者时空体”问题整体论述思路,并能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巴赫金诗学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标签:巴赫金;作者时空体;宗教情结一、巴赫金“作者时空体”论:作者的权威和主人公的缺位在《小说的时间形式与时空体形式·结束语》中,巴赫金多次强调了作者的“积极性”。
巴赫金认为,“作者我们可以在作品之外找到,这时他是一个过着自己传记生活的人。
但我们又可以在作品当中遇见他,他这时是作品的创造者;不过他是在被描绘的时空体之外,好像是处在对时空体的横切线上。
”①他以为,“创造作品的作者可以在自己的时间里自由的游动:他可以从结尾开头,从中间开头,从所描绘事件的任何一点开头,同时却不破坏所描绘事件中时间的客观流程。
”②由此,“作者描绘世界,或者从参与所写事件的主人公视角出发,或者从叙事人的视角或伪托作者的视角出发,最后或者是不利用任何中介,直接以自己纯粹作者的口吻叙述。
”③但是,巴赫金以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可能把时空世界连同其种种事件描绘得仿佛是他亲眼所见,亲自的观察;仿佛他是无所不在的目击者。
”④巴赫金在这里多次强调这种“外位性”,他以为如果我讲一件我刚刚发生的事,我作为讲述这事的人就已经处于事件发生的那个时空之外了,把自己(myself)、把自身之我(my own “I”),同我所讲述的“我”(I that is the subject of my stories) 绝对的等同起来,是不可能的。
巴赫金以为,“作者形象”这个术语不够妥当,因为他以为,凡是在作品中成为形象的东西,因而也是纳入作品时空体中的东西,都是创造之物而非从事创造之物。
⑤巴赫金的这段话如何理解,历来的时空体理论研究都回避了对作者时空体的研究,可见这个问题显然颇有难度,我们如何理解作者“是在被描绘的时空体之外,好像是处在对时空体的横切线上”,如何理解“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可能把时空世界连同其种种事件描绘得仿佛是他亲眼所见,亲自的观察;仿佛他是无所不在的目击者”,又如何理解巴赫金所说的作者形象是一个不妥当的话语,“凡是在作品中成为形象的东西,因而也是纳入作品时空体中的东西,都是创造之物而非从事创造之物。
收稿日期:2006-10-27;修订日期:2007-01-23作者简介:李茂增(1969-),男,河南林州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成长的世界图景———论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李茂增(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受卢卡奇影响,巴赫金认为,现代人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孤独的个人的成长问题,这不仅构成了现代小说最核心的主题,同时也直接影响了现代小说的时空体形式。
通过对传统小说时空体形式的考察,巴赫金认为,歌德小说的时空体形式代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巴赫金;现代性;成长;小说;时空体中图分类号:I 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7)03-0108-05Mo d e r n i t y ,G r o w t ha n dt h e C h r o n o t o p e o f t h e N o v e lL I M a o -z e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P L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L u o y a n g ,H e n a nP r o v .,471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L u k a c s ,B a k h t i n r e g a r d s t h e g r o w t h o f t h e s o l i t a r y i n d i v i d u a l a s t h e m o s t c r u c i a l i s s u e i n m o d e r n t i m e .I t n o t o n l y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c o r et h e m eo f m o d e r nn o v e l s ,b u t a l s oa f f e c t st h ef o r m o f t h e i rC h r o n o t o p e .A f t e r r e v i e w i n g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r o n o t o p e s ,B a k h t i n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 G o e t h s n o v e l s r e p r e s e n t t h et r e n do f t h e C h r o n o t o p e o f m o d e r nn o v e l s .K e yw o r d s :B a k h t i n ;m o d e r n i t y ;g r o w t h ;n o v e l ;c h r o n o t o p e 0.引言时空体(хронотоп/c h r o n o t o p e )是巴赫金在其论文《小说的时间形式与时空体形式》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一概念的探讨至今仍是巴赫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故事是怎么讲的 ——从叙事时间、空间和叙述视角方面解读《我的叔叔于勒》发布时间:2023-02-28T03:30:19.178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0月第19期作者:李乐琪[导读]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莫泊桑的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以丰富的细节、丰满的人物、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更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关键。
李乐琪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 524048摘要:“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莫泊桑的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以丰富的细节、丰满的人物、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更是支撑起整篇小说的关键。
从叙事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我的叔叔于勒》中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述视角的技巧运用,以拓展学习视野,深度理解小说。
关键词: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述视角当我们看小说时,我们在看什么?一直以来,人们在看小说时,多关注小说“写了什么”,却忽略了小说“怎么写的”。
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说叙事学在西方兴起,引发了人们对小说的形式技巧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就《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出发,从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隐喻丰富的叙事空间和别具匠心的三叙述视角。
一、张弛有度的叙事时间文学与现实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现实中只会规律性延伸的时间,在文学中可以产生畸变。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问题是保罗·利科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通过对叙事时间的把控,可以让小说产生特别的意蕴。
1.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差异的效果“叙事的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
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换为另一种时间。
”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把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
故事时间指叙事中主旨事件的跨度;话语时间指阅读话语所花费的时间,一般以作者叙述过程中文字篇幅的长短来计算。
巴赫金历史诗学中的时空体摘要:巴赫金的历史诗学,通过时空体的概念,确立了文学参与现实的一元的社会学诗学观念。
时空体通过对世界图景的构形塑造提供了不同文化间标签化的类型划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建构性特征。
关键词:巴赫金;历史诗学;时空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77-02历史诗学是巴赫金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实践着一元的社会学诗学观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学参与意识形态的独特身份;另一方面又深入到文学文本产生与接受的文化语境中,积极推动文艺学与文化史的联姻。
正是历史诗学中的丰富资源,为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狂欢化”以及对话性等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巴赫金撰写了《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长篇小说的话语》、《长篇小说话语的发端》和《史诗与小说》等一系列论文,试图通过对时空体以及小说的话语等问题的研究来建立一门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诗学”。
在巴赫金早期的哲学美学论著中,自我与他人的共在,以及自我与他人相区别的基本范畴是时间与空间。
时空结构从根本上标记了世界的组织构成,是对不同主体(或历史文本中主体的意识)的世界观的把握。
这种对于时空的体认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在历史的发展中所体现出的世界意识的认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时空体的概念就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对文学的时空因素和世界图景的独特把握。
从思想渊源上来看,时空体概念受到康德的认识论、乌赫托姆斯基的生物学理论以及胡塞而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
在对时空的体认上,巴赫金扬弃了康德“先天直观形式”的时空观念,而看作是真正现实本身的形式。
而受乌赫托姆斯基对于身体的观点的影响,巴赫金坚持空间和时间在人类经验中的直接性,正是时空体概念所确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的整体感决定了个人、时代和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
对于认识论的进一步探讨中,巴赫金借鉴了胡塞尔的思想,他认为作品的“内容”是不带观察者或作者的价值判断的,而审美认识则是在价值层次上使现实个性化和具体化。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中“人”的形象分析乔小玉【摘要】巴赫金时空体理论是侧重于研究文学作品中时空关系的文艺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时空理论。
经过梳理,巴赫金时空体理论中的典型时空体类型可以划分为宏观时空、微观时空以及文学作品时空。
通过''''人''''的形象的分析,巴赫金时空体理论展现其所要追寻的人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巴赫金对于''''人''''的关注以及对自由平等的独立精神的肯定,和对真实无伪生活状态的追求。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1页(P122-122)【关键词】宏观时空;微观时空;文学作品时空;“人”的形象【作者】乔小玉【作者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巴赫金时空体理论是侧重于研究文学作品中时空关系的文艺理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时空理论,但因其抽象性而备受冷落。
在我国,仅有秦勇时空体的躯体学理论和刘康《对话的喧声》从文化的角度对时空体进行过解读,且侧重分析话语理论的文化意义。
论文借助同时共存的视角,将其时空体类型划分为宏观时空、微观时空以及文学作品时空,通过对其中“人”的形象的分析,认识时空体理论所要追寻的人的价值和意义。
一、宏观时空中“人”的形象最初的时空体代表类型是史诗及希腊小说时空体。
这两类时空体是独立于人思想和性格之外的存在,与人物漠然而隔。
人物缺乏独立的个性和精神。
其后的中世纪小说中,时空多被扭曲变形,人物个性更是无从谈起。
在后来的拉伯雷时空体中,“人体在这里成了世界的测量尺度,成了判定世界对人具有何种现实的分量和价值的衡量尺度。
”[1]“人”具有自主精神和独立性,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有着真实的人性的表现和追求。
同时,又有自由、平等、开放的个性,不是被时空所控制左右,而是积极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浅析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论文关键词:巴赫金复调时空体对话存在论文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
一、概述了巴赫金对小说时空体的历史发展情况的研究,揭示了巴赫金时空观的艺术功能转变。
二、从体裁诗学的角度论述了时空体的理论核心及其对复调小说类型的形成意义:时空的有机融合孕育了对话情境,使对话成为可能。
而对话特征正是复调小说的核心。
三、从文化诗学的视角彰显出复调小说时空体的文化精神。
时空渗入人的心灵,是人的存在的理想家园。
西方哲学史上对时空的考察源远流长。
“如果说柏拉图是第一个致力于空间本身专门研究的古希腊哲学家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就是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几乎全部时空问题,并从多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和论证的伟大学者。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时空界定为任何认识所必不可少的形式。
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多理论家对作品中的时空因素做过分析。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一文中就提出了“时间的空间化”概念,相似的理论在什克洛夫斯基的《散文理论》中也有体现,但这里的时空考察仍只停留在作品外在环境的设置及情节结构的形式功能上。
巴赫金则开始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时空观,主要表现在小说时空体理论的提出和阐析。
时空体这一概念是巴赫金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引用而来,借用到文学理论中是一个比喻,表示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是巴赫金时空观的集中体现。
巴赫金在其著作中对时空体并没有做明确的定义界定,而是把它放在欧洲小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小说类型中的具体体现中加以阐释。
“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间的重要联系,我们将称之为时空体。
”简单来说,“时空体,即每种文学体裁内部时空两方面的一切特征”。
时空体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得艺术作品中的时空性质、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文学里,时空体具有一种基本的类别意义。
可以直接了当地说,体裁和体裁类别恰是时空体决定的。
试图通过对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分析,来揭示其诗学特征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收稿日期:2006-10-27;修订日期:2007-01-23作者简介:李茂增(1969-),男,河南林州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成长的世界图景———论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李茂增(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03)摘 要:受卢卡奇影响,巴赫金认为,现代人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孤独的个人的成长问题,这不仅构成了现代小说最核心的主题,同时也直接影响了现代小说的时空体形式。
通过对传统小说时空体形式的考察,巴赫金认为,歌德小说的时空体形式代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巴赫金;现代性;成长;小说;时空体中图分类号:I 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7)03-0108-05Mo d e r n i t y ,G r o w t ha n dt h e C h r o n o t o p e o f t h e N o v e lL I M a o -z e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P L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L u o y a n g ,H e n a nP r o v .,471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L u k a c s ,B a k h t i n r e g a r d s t h e g r o w t h o f t h e s o l i t a r y i n d i v i d u a l a s t h e m o s t c r u c i a l i s s u e i n m o d e r n t i m e .I t n o t o n l y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c o r et h e m eo f m o d e r nn o v e l s ,b u t a l s oa f f e c t st h ef o r m o f t h e i rC h r o n o t o p e .A f t e r r e v i e w i n g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r o n o t o p e s ,B a k h t i n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 G o e t h s n o v e l s r e p r e s e n t t h et r e n do f t h e C h r o n o t o p e o f m o d e r nn o v e l s .K e yw o r d s :B a k h t i n ;m o d e r n i t y ;g r o w t h ;n o v e l ;c h r o n o t o p e 0.引言时空体(хронотоп/c h r o n o t o p e )是巴赫金在其论文《小说的时间形式与时空体形式》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一概念的探讨至今仍是巴赫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就国内学界而言,主要强调的是其结构诗学、叙事学、形态学等形式美学方面的意义,具体来说,即情节构成意义、描绘意义、体裁意义和认识意义。
(晓河,1991;万海松,2000)事实上,巴赫金的时空体概念并不是一个狭隘的诗学范畴,其小说理论所蕴藏的哲学和文化意义也远非一般的形式美学所能涵括。
众所周知,从尼采开始,对“现代性危机”的反思构成了西方思想的核心主题,而从黑格尔开始,小说之所以日益由西方古典诗学的门外客一变而成为西方现代诗学的主神,正是因为现代小说被赋予了拯救现代性危机的重任。
因而必须将巴赫金的时空体概念置于西方现代小说理论与现代性反思相互促动的整体语境中,才可以厘清其确切的意旨。
本文拟结合卢卡奇对巴赫金的影响,探究这一概念的历史动因、深层意蕴及文化意义。
1.成长主题与时间和空间的勾联巴赫金的小说理论明显受到了卢卡奇的影响。
就时空体概念而言,则直接渊源于卢卡奇的“现代成长”概念。
在《小说理论》中,卢卡奇将人类历史描述为一个不断堕落、倒退的过程。
在原初的总体性时代,人类生活在充盈着意义的家园之中,人的一切行动都能够得到神的指引,因而从来不会迷失方向;而对于生活在“罪恶时代”的现代人来说,无家可归则是其与生俱来的宿命。
卢卡奇据此认为,现代人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成长问题。
在总体化的时代,人的完满性是先天给定的,因而不存在成长问题。
正因为不存在成长问题,所以时间和空间也就不具有存在论的意义。
无论时间的流逝,还是空间的转换,都既不会带来身体的衰老,也不会引起精神的变化。
“时间不具有转变的力量,它既不能加第30卷 第3期2007年5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P L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V o l .30 N o .3M a y 2007强也不能削弱任何事物的意义。
”(L u k a c s,1971: 126)如在《摹仿论》中,奥尔巴赫也注意到,在《荷马史诗》中,英雄人物的性格从一开始就是完成了的,甚至连相貌都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A u e r b a c h,2003:17)而现代人作为“被抛入世”的存在物,世界不再先验地为他提供总体性和家园感,他也不再具有先天给定的完满性。
现代人必须自行去寻求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完满,“成长”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现代人的根本性问题。
与之相应,时间和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存在论意义。
从时间的维度看,成长表现为变化,表现为人或事物的性质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差异和不同;从空间的角度上看,先验的“家园”现在变成了不能安顿心灵的异国他乡,现代人必须在冒险、流浪与漫游中才能完成自己的成长。
因此,卢卡奇将小说的“内在形式”规定为“成问题的成年男子的冒险与成长”,将小说的“外在形式”规定为在时间上有“起迄”的主人公的“传记”。
而这也正是巴赫金研究时空体的初衷:“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时间形式,找到时间与空间、与新的人世空间的新关系……需要有一个新的时空体,它应能把现实生活(历史)同现实地球联接起来。
”①(404)不过,青年卢卡奇的悲观主义文化观及其先验唯心论倾向使得他对小说主人公的成长以及时间性的分析隐含着一种内在的紧张。
首先,卢卡奇将成长的主体局限于孤独的个人,而人作为在“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中“向死而在”的有限存在物,注定不能赢得反抗时间暴政的胜利。
更重要的是,随着总体时代的一去不返,外部世界的无意义作为一个给定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因而所谓成长只是意味着在一个有起迄的时间段内、在个人传记的意义上揭示出生活的“唯一本质的片断、那个被核心问题所决定的片断”。
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被置于一个静止的、定型的、地基坚不可摧的世界的背景上。
这一世界上的任何变化,都只是表层的、边缘的变化,世界的根基不可能被触动。
人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固然也会成长、发展、变化,但强大的外在世界,终究会迫使人臣服于它,从而使人无法在根本上摆脱其有限性。
说到底,这样的成长,只具有个人的、有限的意义,只是主人公的私事。
而对巴赫金来说,真正的成长决不是小说主人公的私事,而必须是以世界和历史的成长为基础的成长:“他与世界一同成长,他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
他已不在一个时代的内部,而处在两个时代的交叉处,处在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
……发生变化的恰恰是世界的基石……成长中的人的形象开始克服自身的私人性质(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并进入完全另一种十分广阔的历史存在的领域。
”(232-233)“个人独自的完善和成长问题,人类的完善(和成长)问题,人世上的不朽问题,人类的教育问题,在新一代的青春期文化年轻化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是在紧密的相互联系中提出来的。
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更加深刻地提出历史时间的问题。
”(403)2.小说时空体 除了卢卡奇,巴赫金对时间和空间的关注还得益于康德。
康德把时间和空间视为知性的两个最基本的范畴,人类对世界的所有知识,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不过,和康德不同,巴赫金否认时间和空间是“先验的”。
在他看来,无论时间和空间,都是“最直接的实在形式”。
对康德来说,时间和空间主要是认识论范畴,而对巴赫金来说,时空体则是存在论和价值论的范畴。
此外,巴赫金还受到了同时代生理学家乌赫托姆斯基“身体”概念的影响。
后者认为,由于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身体,因而也就有着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主因”,即知觉的具体形式。
综合康德和乌赫托姆斯基的理论,巴赫金认为,正是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和感受,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也塑造了我们自身。
我们不断地表象来自外部环境的信号,并通过具体的时空形式把它们纳入各不相同的类型。
因此,具体的时空型构成了个人、时代和艺术作品的决定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巴赫金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小说“时空体”理论。
时空体是借自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概念,但巴赫金强调,时空体决不是一个数学、科学概念。
数学中的时间和空间只是“抽象思维的对象”;从数学的抽象的“理论角度”看,“我生活中的时空是统一时空里不值一提的片断(抽象地从数量上说)。
”(59)只有文学和艺术才能把握作为存在论范畴的时空体。
具体而言,时空体是人类的存在形式在文学形式(体裁)上的反映:“在人类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人们往往是学会把握当时所能认识到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些方面;为了反映和从艺术上加工已经把握了的现实的某些方面,各种体裁形成了相应的方法。
……文学中已经艺术地把握了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相互间的重要联系,我们称之为时空体。
……我们所理解的时空体,是形式兼内容的一个文学范畴。
”(274)时空体是文学形式的决定性因素,它首先具有直接的描绘意义,同时还决定·109· 第3期李茂增 成长的世界图景着作品的情节布局和人物形象。
文学形式的不同,归根结底是时空体的不同。
作为巴赫金小说形式理论的核心概念,时空体首先强调的是空间和时间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巴赫金看来,时间本身就是空间化的,就像空间本身是时间化的一样。
“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的整体中。
时间在这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
时间的标志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
”(275)时间和空间相互依存,但二者中还是有一个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