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

4《中国古代货币》提纲

《中国古代货币》内容提要

问题:

1、B0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题目与下面的C连接层比较匹配,但与本页不太合适;是否要将内容的第二部分变成C02—C05的概述;但那样又有重复之嫌]

2、D05蚁鼻钱。两个字需要造字:“兀(上面还有两个并排的三角形)”;“条中间加入来字

头”。

3、B03金银中插入的1:8出不来。C19金国交钞插入的1:1出不来。

正文部分

B0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在春秋战国以前,“货币”其实是两种不同东西的总称,货字从“贝”,指的是珠贝;币字从“巾”,本义是帛,与“皮”连用,“皮币”就是毛皮和布帛。诸侯向天子的进贡有“币贡”和“货贡”之分。春秋战国时代,珠玉、布帛都是重要的支付手段,货、币的区分渐渐模糊。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人把“货币”作为一个单一的名词,但并未流行,货币多以“钱币”、“货泉”等词语出现。直到清末,“货币”才成为社会上流行的名词,并具有现在通用的含义。

早在公元前21—16世纪的夏朝,中国古代货币就已经产生。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圆形方孔的铜质钱币更是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隋唐以来,东亚的朝鲜、日本等国就仿铸和使用中国钱币;两宋以后,宋钱甚至成为了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主币。

中国历代货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尤以绚丽多彩的钱文书法、造型艺术,以及精湛的铸造工艺、印刷技术闻名于世。悠久的货币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嬗变的脉络,可以加深对伟大祖国文明历史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货币鉴赏知识,还可以自我怡情,培养爱好。

C01货币的萌芽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产物。

最初的人类社会过着纯粹的自然经济生活,没有商品,没有交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产生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剩余产品,同时也发生了产品需求,于是就有了交换。先是偶然的物物交换,互通有无,交易而退。继而是经常性的物物交换,有较为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参加者更多,交换物品更为丰富。交换的频繁,致使某些为大家所共同需要或者为大家所容易接受的商品游离出来,成为可以固定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形式的交换媒介物。这些特殊商品通常被称为自然物货币或商品货币,它们尚不具备货币的完全职能,而只能算是货币的萌芽。

在距今七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约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神农、黄帝、唐尧、虞舜时代,中国也有了经常的物物交换,也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自然物货币。受到地理环境、物产、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最早的自然物货币主要有两类:一,天然物质,如贝壳、龟壳、皮革、齿角、珠玉;二,生产工具和生产物,如牲畜、粮食、布帛、农具。

货币的萌芽最终成长为真正的货币,如贝币、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

D01贝币

夏商时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贝之为币,因其有使用价值(既是贵重的装饰品,还是吉祥的象征),又有天生的单位(可以计数作价),且坚固耐久,便于携带。

世界上有150多种贝类,中国古代充当货币最普遍的是“齿贝”(又称“货贝”,“宝贝”)。

此外,大贝、小贝、紫贝、玄贝等也曾作过货币。紫贝最美者出交州,大贝出巨延州;阴山渔水多文贝,邽山濛水多黄贝。

随着货币需求量的增大,还出现了各种材料的仿制贝,如兽骨仿制的骨贝,石头磨制的石贝,蚌壳磨制的蚌贝,陶仿制的陶贝,玉磨制的珧贝,以及金贝、银贝、铜贝、包金铜贝等。

贝币的计数单位是“个”和“朋”。把贝壳的顶部磨出一个孔,用绳穿起来,一串十枚,就是一“朋”。西周时期一个叫裘卫的人用价值20朋的虎皮、披肩等物品换取了300亩田地。

贝币的使用持续到战国末期,在云南一带,甚至一直用到清初。贝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在文字上有明显表现,凡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汉字,多从“贝”,如買、賣、财、货、贵、贱、贩、贾、赊、赚,等等。

D02布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割据状态,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货币体系,即布币(布钱),刀币,圜钱,楚币。

布币至迟在殷商后期和西周初期就已经存在,它是由两种铲形农具鎛(布)、钱演变而来的。“布”与“鎛”在古音韵中可同声假借,互为通用,是指一种铲状的锄草工具,无足;“钱”就是后世的臿,是一种铲形的挖土工具,有两足。《诗经》云:“命我众人,庤乃钱鎛[准备好你的钱鎛吧]”。在农业社会,耕耘工具为大家所共同需要,鎛(布)、钱因此成为早期的自然物货币,进而出现了仿钱、鎛(布)外形而铸造的布币,所以布币也叫“钱”,再后来“钱”就成了货币的通称。

布币的演变经历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个阶段,愈早者愈接近农具原状,又大又重且制作粗糙,愈演进愈轻巧方便,由粗而精,由大而小,由尖而方而圆,钱面和钱背也有了地名和货币单位等文字,如“釿”等。布币主要流通于黄河中游的三晋两周地区,大的重40克以上,小的只有7、8克。

D03刀币

刀币就是形状象刀的货币。刀币起源于东方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发达地区,是从一种叫“削”的刀类工具演变而来的,初期的刀币也因此与削在形状大小和重量上均比较相似,特点是柄端有环,可以穿绳,柄身有裂沟。

刀币主要流行于齐地(今山东半岛),燕赵(今河北、山西)则为刀布并行区。按形制大小和铸造地区,刀币可分为四个类型:一,齐刀,俗称大刀,多流通于齐地,此币是先秦货币中制造最为精美的,每枚多重40克以上。二,尖首刀,或称小刀,燕国铸行,刀身轻薄,刀首较为尖锐,其中的针首刀一款首尖如针,一般重16克左右。三,明刀,也称燕刀,亦出燕地,以刀身弧度又可分成方折刀、圆折刀。四,直刀,又叫圆首刀、钝首刀,多出现于赵地,刀体平直、短小,每枚重约10克。

D04圜钱

圜钱(环钱)是一种形状象圆环的货币。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曾经发现过许多石制和陶制的纺轮(纺织工具),中间穿孔,与早期圜钱相象,因此有人推论,先是纺轮成为一种自然物货币,继而出现了照纺轮形状铸造的圜钱,圜钱是从纺轮演变而来的;不过,也有人认为圜钱是照另一种自然物货币玉璧、玉环的形状制造的,呈环状圆孔,所以也叫环钱。

除了楚国之外,先秦诸国货币发展到最后阶段都出现了圜钱,这意味着货币制度的逐渐统一。圜钱的基本形制是体圆、有孔,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特征:布钱区的圜钱由圆孔到方孔,从周缘无郭到有郭,货币单位是“釿”;刀币区和刀布并用区的圜钱是圆形方孔,货币单位

沿用刀币的“化”,有的有郭,有的无郭;秦的圜钱圆形无郭,单位是“两”,钱文“一两重十三铢”的方孔无郭圜钱就是秦半两钱的前身。

圜钱体圆、有孔,既不容易折断,又便于穿索,因此具有易于携带和清点的优点,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圜钱的形状遂为以后的金属铸币所借鉴。

D05蚁鼻钱

楚国所处的南方江淮地区远离中原,具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社会生活,货币也自成体系。楚币有两种:爰金(一种金铸币),蚁鼻钱。

蚁鼻钱是有文字的贝状铜币,亦称铜贝,俗称鬼脸钱、鬼头钱,由商周时期的无文铜贝演变而成。蚁鼻钱面凸背平,大小如贝,形似背面磨平的贝壳,钱有穿孔,币面文字为阴文,如“兀(上面还有两个并排的三角形)”、“条中间加入来字头”、“君”、“行”、“金”、“忻”等。“兀(上面还有两个并排的三角形)”字最为常见,这是“贝”的变形字,形状就像鬼脸,鬼脸钱因此得名;“条中间加入来字头”字像一只蚂蚁,而带“兀(上面还有两个并排的三角形)”字者又有高鼻形,合此两点,遂又称蚁鼻钱。

蚁鼻钱比较轻小,重2—5克不等,据传春秋时楚庄王曾试图铸造分量更重的蚁鼻钱,却因不适应民间的流通习惯而失败。

C02秦汉

秦汉时期,黄金、钱币是最主要的货币种类,大额交易用黄金,小额用钱币,二者之间并无主辅币关系;黄金计重使用,以鎰、斤为单位,钱币论“个”,论“串”,但也以重量为名称,如秦半两、汉五铢。秦代规定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仅为器饰宝藏,不得用作货币,而秦迄两汉,布帛、粮食皆可为币。西汉时期不但有数额巨大的黄金储藏,还出现了“麟趾褭蹏”、“白金三品”、“白鹿皮币”等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币品。

秦始皇统一了先秦时期混乱的货币制度,确立了圆形方孔的钱币形制(秦半两钱);汉武帝铸行的“五铢钱”,则为以后钱币的轻重大小建立了基本标准。一定重量大小的圆形方孔钱从此流行到20世纪之初。

秦汉是货币铸造和发行权最为反复的时期。秦朝初步建立了货币王室专铸制度,严禁私人铸币。西汉却时禁时弛,时而允许人民自由铸币,时而政府垄断钱币铸造,时而下令铸钱弃市[私铸的人要被杀头],时而撤消私铸禁令。一方面,吴王刘濞和宠臣邓通因为铸钱厚利而富埒天子,另一方面,仅汉武帝一朝就有数十万人因为私铸被处以死刑。经过二百余年的变幻摇摆,王朝的集中铸币权才最终得以肯定。

C03隋唐

隋唐货币制度承上启下,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以钱币、布帛为主要流通手段的传统,又为宋元时代纸币、白银的登场拉开了序幕。

隋唐基本货币制度类似于复本位制,钱帛兼行,大宗支付用绢帛,小额交易用钱币,布帛和钱币一样具有法定偿付能力,法律上有种种规定来保障布帛的正常流通。在唐前期,布帛作为货币的地位最高,作用最大,使用范围甚至超过钱币。

法定货币中并不包括金银,金银只是岭南、西域等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通货,但大量用于储藏、赏赐、贿赂以及制作器物饰品。唐末,白银有了正式进入流通领域的趋势。

终唐之世,货币流通受到三大问题的困扰:唐前期的私铸与恶钱流行,肃宗、代宗时的通货膨胀,唐后期的通货紧缩与钱重物轻。关键在于官钱数量不能满足流通需要,通货经常短少,虽有私铸、恶钱,钱荒一直无法有效解决。

C04宋元

宋元的货币结构中,白银、纸币、钱币三足鼎立。

宋元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纸币流行时期,两宋纸币品种多样,流通区域广大,元朝更以纸钞为主,几次禁用金银和钱币。

白银使用数量明显增加,使用领域显著扩大,货币地位正式确立。元代即使在禁止金银之时,也用金银维持钞价,且朝廷、民间实际上都是禁而不止。黄金主要作为豪富之家的贮藏手段,有时也供对外贸易支付之用。

元朝多数时间禁钱,铜钱铸造很少。宋代铸钱量则远非元明清诸朝所及,但流通中常感不足,钱荒没有完全缓解,遂大铸铁钱,长时间、大范围的铁钱流通为其明显特征。

宋代钱币还以制度复杂、制作精美著称。币材有金银铜铁铅锡,名称有重宝、珍宝等数十种,面值有数十百种。全国有几百个独立的铸钱机构,各地区流通着不同的钱币。宋钱书法就有篆、隶、行、草、楷五体;宋徽宗钱币与金章宗钱币、王莽钱币号为“三绝”,为古钱之珍品。

C05明清

经过几百年的缓慢发展,白银作用在明清时期更加凸显,形成了一种近似于“银钱平行本位”的货币制度。银钱平行流通,白银为主,铜钱为辅,但二者之间没有固定的价值联系,银钱比价一直摇摆不定。

白银使用的形式,最初仍是银锭以及作为补充的小粒银豆之类,继而是外国银元的大量流入,最后是自铸银元的发展,实现了从计重行使向计枚行使的跨越;铜钱也在形制上出现了重大转变,已经使用两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在清末被圆形无孔的铜元所取代,手工铸币亦为机器铸币所取代。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形成极为紊乱的多元化货币制度,白银、钱币、纸币同时并存,中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同市使用。传统货币制度在外来力量的冲击下终于开始了艰难的蜕变,近代货币制度呼之欲出。

B02钱币

金银贵金属产量太少,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的要求,需要其他材料来共同充当货币;而且,金银价值高,比较适用于大额交易,小额交易反倒不便。因此,铜铁等贱金属往往按照一定的重量、成色和形状规格铸成钱币,计枚行使,在零星支付中作为金银的辅币使用。钱币是世界上问世最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金属货币。

古老的年代里,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钱币,一直到现在,语言文字中还残留着不少的印记。铜钱可以泛指款子、钱财,上海人说自己收入不高就是“没有几个铜钿”。钱币多有方孔,讽刺爱财如命、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人,可以说这个人“一心钻进钱眼里”。

C06秦半两钱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就把原来秦国的货币制度推广到全国,规定了兼用黄金与钱币的货币体系,统一了货币种类和货币单位,并在货币形制上进行了改革和定型,把先秦时期原始形态的各种刀布贝币,统一在圜钱之下,确立了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形制,使中国古代主要货币铜钱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并通行了两千多年,甚至影响到邻近国家和地区。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称钱为“孔方兄”,就是由此而来的。

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面上有“半两”二字,重如其文,即半两(十二铢,相当于现在的7.8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同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颇有联系。天道为圆,地道为方。应用于钱制,则外为圆肉(即钱体),所以象天;内为方好(即方形穿孔),所以象地。

于一钱之中,有天有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象征着君临万方,皇权至上。

秦半两很值钱。汉高祖刘邦还在秦朝作亭长的时候,有一次要去咸阳服徭役,同僚凑钱送他做路费,每人送他三个钱,萧何送了五个钱,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就多封给萧何食邑[食邑的土地和人民都属于萧何所有]两千户来报答他。

C07汉五铢钱

西汉货币制度经过九次演变,最终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确立了五铢钱体制,五铢钱成为两汉时期唯一的合法钱币,至平帝元始中(公元1—5年)已铸钱2800亿余枚。

五铢钱以重量为钱名,标准重量即为五铢(约4克),钱径2.5厘米,钱厚0.12厘米,轻重大小适宜,且肉、好皆有周郭(利于保护钱币),因而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广泛、流通久远的一种钱币,形成了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迄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长达七百多年的五铢钱时期。

实践证明,重量“五铢”左右的钱币比较便于使用和携带,因此,五铢钱之后的通宝钱依旧以“五铢”为钱重标准,不少外国钱币的重量也与五铢钱相近,如希腊的古币德拉马克、罗马的银币德纳留斯。

C08唐通宝钱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开铸“开元通宝”,发展出一种新的钱币体制,通宝钱从此占有中国钱币的主要地位,流通了一千三百年,直至民国之初。

通宝钱除了继承秦半两、汉五铢以来逐渐形成的形状、轻重、大小之外,还开始了两个重大的转变:

第一,钱币名称的改变。结束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货币”(如半两、五铢)时代,此后,中国铸币的名称就以通宝为蓝本,总离不开一个“宝”字,如元宝、重宝、泉宝,等等。“通宝”原意是通行的宝货,把钱称为“宝”,意味着货币作用的扩大。

第二,新衡法的确立。标准“开元通宝”每枚径八分,重二铢四絫(24铢合1两,10絫合1铢),1枚称为1钱,10枚重1两,1000枚重6斤4两。于是,人们为了计算的方便,就把1两作10钱,两、钱、分、厘的十进位衡法遂取代了原先的铢、絫等秤量单位。现在的大陆、台湾等地,计算黄金首饰仍以两、钱为单位。

C09清末铜元

清末出现了一种仿制外国钱币的圆形无孔的机制铜币,那就是铜元,又称铜子儿、铜角子、铜板。

铜元最早出现在广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广东初铸的铜元,是仿照香港英国当局发行的铜币“铜仙”的形状制造的,重2钱,含95%的铜,圆形无方孔,正面以汉文镌“光绪元宝”四字,又加满文“广宝”二字,其周围印“广东省造每百枚换一圆”字样,背面中央有蟠龙花纹,其周围以英文印“Kwangtung One Cent”(广东一仙)字样。

后来清政府在天津设户部造币总厂,各省另设分厂,统一制造“大清铜币”,钱面有汉字与满文的“大清铜币”字样,钱背有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大清帝国铜币)字样。

清末民初,铜元逐渐取代原来的方孔铜钱,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辅币,鲁迅《一件小事》中“我”从口袋里抓给车夫的就是一大把铜板。铜元的出现和推广,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向近代的演进。铜元取消方孔,与秦汉时期方孔铜钱的出现,都是钱币形制为适应经济发展与货币流通格局而发生的重大变革。此外,由于铜元是机器铸造的,其工艺之精巧、规模之整齐,都是以前任何钱币所不能相比的。

C10特殊钱币

汉五铢、唐通宝代表着标准的钱币式样,此外,还有许多钱币在形制、大小、文字、用途等方面与之迥然不同,其中不乏收藏珍品。

用途特殊如压胜钱、开炉钱、祖钱,它们不作通货使用。压胜钱是一种具有避凶化吉含义的钱币,钱上有吉语、符咒、人物、动物、花草等各种图案花纹,相当于护身符。开炉钱是开炉铸钱时用以祈祷的钱币,金国铸过背有花纹的开炉祝祷钱。祖钱是铸币前用铜锡铅等材料雕成的第一枚钱币样品。

钱文特殊如西夏文、佉卢文的钱币。三国时期,西域于阗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铸有“和阗马钱”,币文为汉文和佉卢文并用,人称“汉佉二体钱”。西夏自铸铜铁钱,钱面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此钱因西夏文字形状而被称为“屋驮钱”。

铸造特殊如合背钱、传形钱等,皆因铸造错误所致。传形钱,因为钱范出错,导致钱文反写,左右颠倒。合背钱,浇铸时误用两件面范造成正反两面钱文相同。

用法特殊如权银钱、权钞钱。元至正中铸有权钞钱,上有“权钞”二字,分成五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伍钱五种,分别表示价值至正钞的50、100、150、250、500文,用金属货币代表纸币价值。

D06大钱和小钱

虽然钱币的标准重量为4克左右,但是在铜料不足、财政困难或者国势衰微的时候,政府常常铸造不足值的钱币。或者是名为一文,实重不到4克,或者是名为“当X大钱”,实重不到4X克,如名为当十大钱,实重远远不到40克。前者称为小钱,后者称为大钱。

大钱如王莽的错刀、契刀、“大钱五十”。错刀,钱文“一刀平五千”,规定一个可当五铢钱5000枚,实际重量当然不可能有10公斤;契刀每个要当五铢钱500枚;“大钱五十”重量不到五铢钱的三倍,却要抵五铢钱50个。

小钱如西汉初的“榆荚半两”、唐德宗的建中通宝。“榆荚半两”钱面注明“半两”,半两12铢,此钱最多只有3铢,轻的甚至只有1铢,因为钱形薄小如榆荚而得名。建中通宝仅重1.8—2克。南朝官铸钱币重量多在2克左右,有的还在1克以下,典型的有2.5克的“公式女钱”、2.4克的“孝建四铢”、1.2克的四铢钱及孝建二铢钱等。

小钱滥恶淆杂,既薄且小,扔在水上不会沉,拿在手里会被风吹走,丢在地上就破了,人们嘲讽为“飘风浮水”。

D07对钱和年号钱

年号钱就是在钱文上铸有当时皇帝年号的钱币。

成汉李寿汉兴年间(338—343年)所铸“汉兴钱”,是最早的年号钱。年号钱真正流行则始于北宋,北宋年号多,年号钱也多。从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铸“太平通宝”开始,差不多每换一次年号,都要铸一次钱。北宋九帝改了三十五次年号,共铸了二十九种年号钱,南宋七帝改了二十次年号,铸了十九种年号钱。

对钱,又叫对子钱,顾名思义,就是成对的钱币,对钱的形制大小轻重完全相同,甚至制作风格也不无二致,只是钱文上有字体的区别。对钱的字体一枚必为篆书,另一枚为真、行、隶、草。五代十国的南唐首开对钱先河,李璟显德六年(959年)所铸唐国通宝是历史上第一套对钱,有篆、楷成对和篆、隶成对两种。

对钱的形制为北宋所继承,北宋迄于南宋初年,对钱盛极一时,并以书法优美、制作精良而为鉴赏家所珍爱,如“淳化元宝”有宋太宗亲笔书写的真、行、草三种书体,即所谓“御笔钱”;“崇宁”通宝中的真书体、“大观”通宝中从小平到折十等五种钱文,皆为宋徽宗所

书,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

B03金银

金银具有艳丽的色泽和吉祥的涵义,很早就成为人们喜爱的装饰品。后来,金银又因其天然的优势而逐渐成为货币:质地均匀,可以任意分割或熔合;质量经久不变,量小值大,便于携带和储藏。

黄金的采集难度和冶炼技术要求远低于白银,所以早期黄金的产量比白银多,价值比白银低,在亚洲,二者之间的价值比达到1∶8,黄金的使用范围也比白银广。

中国古代使用金银的记载很早,《汉书》云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就有金刀龟贝;司马迁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黄即黄金,白即白银]。殷商时期,金银已经与龟贝、珠玉、布帛一起作为货币流通使用。及至春秋战国,黄金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交易贵重奢侈品时,往往以黄金计价,如千金之裘、千金之剑。此时黄金甚多,动不动就送人一大堆黄金。尉缭游说秦王,说用30万金就足以贿赂所有的诸侯豪臣;孟子周游列国,齐王送他金子100鎰(1鎰合20两),宋君送他70鎰,薛君送他50鎰;梁王派使者用黄金1000斤敦聘孟尝君。

C11早期的金银币

金银使用的最早形式,应该是自然的块状形态,但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金银铸币早已存在:《管子》云夏禹以历山之金铸币,商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竹书纪年》也称成汤(即商汤)铸金币;西周初年太公望的时候,已有沂州银刀,是当时的刀布币之一。

到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往往铸成一定形状的金银币来使用,如爰金、银布币以及仿制真贝的金贝、银贝等等。

已有实物出土的银贝币和银布币,可算是中国最早开始铸造定型的银质货币。1974年曾在不同地点发掘出4枚银贝币、18枚银布币,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货币,其中,银布币包括1枚重达134.1克的空首布和17枚平首布。

D08爰金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盛产黄金之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因此铸有爰金等饼状或块状的金币。爰金,俗称金饼、饼金、印子金、金鈑,是迄今已有实物作证的中国最早的金铸币。

爰金都铸成扁平的块状,块内有若干方形、圆形金印,印文一般两个字,一是“爰”字,另一是地名。爰金以钤印“郢爰”者为多,郢是楚国的都城,即现在的湖北江陵;后来楚国屡次迁都,于是又有“陈爰”、“鄟爰”等。每块金币上的钤印数目不等,曾经发现过带有60个印记的爰金;每一钤印的小方块重量也不同,重的达20—30克,小的只有4—5克;成色一般在95%以上,有的达99%。1972年在陕西咸阳发现圆形钤印的陈爰8枚,含金量95—96%,重230—265克;1982年在安徽盱眙出土一块含54个印记的郢爰。

D09麟趾褭蹏

西汉时期存在着多种形状的黄金铸币,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所铸的“麟趾褭蹏”因其形状而被奉为后世马蹄金的始祖。

“麟趾褭蹏”是麟趾金和马蹄金两种不同金币的合称。二者形状俱似马蹄,中心空洞,底部凹进;马蹄金底部椭圆,麟趾金底部圆形。每枚重1斤左右,上面刻着记重的文字,如“斤六铢”、“十五两廿二铢”等。

“麟趾褭蹏”的来历,汉武帝自称是得自上天的授意。据说他自己去祭拜上天的时候曾

捕获白麟,水滨又有天马之出,白麟、天马都是罕见的祥瑞,所以就要把黄金另铸改名。实际上,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底部圆形或马蹄形的金铸币,汉武帝不是首创,而是沿用旧有形状,借表示祥瑞之名,一则划一形制,二则集中铸币权。

D09a西汉黄金之谜

西汉为中国货币史上使用黄金最盛的时期,举凡大宗交易、帝王赏赐、买卖官爵,大多以黄金计算,黄金用量甚巨,仅《汉书》记载的帝王赐金额就合现在的200多吨。汉武帝动辄赐予臣下“万金”: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赏赐有功将士黄金二十余万斤;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赏赐有功将士黄金五十万斤;赐给方士黄金十万斤去寻求长生不老之术。

公私藏金也很多。汉武帝时,皇室藏金五十万斤;梁孝王刘武(汉文帝之子)府中藏有黄金四十余万斤;王莽失败时,宫中尚存黄金六十匮,每匮万斤,计六十万斤。

但是到了东汉以后,黄金数量明显减少,东汉帝王赐金也只及西汉的2%。黄金价格上升,西汉时一斤黄金合一万钱,两晋时已是一斤十万钱;黄金计算单位缩小,秦用“鎰”(20两),汉用“斤”(16两),魏晋以后则用“两”。东汉以后市面黄金骤少的原因主要有:一,王莽乱后,黄金散入民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大部分黄金转为窖藏;二,工艺需要及公私使用金器不断增加,金饰盛行,陪葬品也大量使用黄金器饰;三,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佛像用金猛增;四,向外国购买良马、琉璃等奢侈品也花费了不少黄金。

D10白金三品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铸行“白金三品”,是为中国古代法定银币的滥觞。

白金三品以银锡合金为币材,分为大中小三种:一,圆形龙币,重八两,值三千,以龙为币文;二,方形马币,重六两,值五百,以马为币文;三,椭形龟币,重四两,值三百,币形象龟,以龟甲为币文。

白金三品,质色纯白,在颜色上以应汉武帝捕获白麟这一天降祥瑞。分为三品,各有其文,以应“天地人三才”之说:圆形龙币以应天,天道圆,以圆象之,天用莫如龙,其文龙,龙亦以应天;方形马币以应地,地为方,以方象之,地用莫如马,其文马,马亦以应地;以龙马之行,应天地之义,比喻货币的流通行用。椭形龟币以应人,人用莫如龟[古者以龟为宝,认为龟可以通灵识变,预示祸福],其文龟,且币作龟形,上隆下平,隆以象天,平以象地,使与龙、马二币相配。

白金三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终因成色不足,作价太高,私铸太多,大约在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就被废除了。

D11承安宝货银币

与宋并峙的金国(女真族政权,1115—1234年)广泛使用白银,他们以五十两为一铤,每铤对铜钱作价100贯。因为银铤分量太重,民间使用往往需要截凿成小块而后秤量,为避免由此带来的不便,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铸“承安宝货”银币,自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二贯,可抵现钱使用。

目前发现有数枚“一两半”承安宝货银币,均作束腰砝码形,上有阴文“承安宝货壹两半”等字,长48毫米,上下各宽30毫米,腰宽21毫米,厚5.5毫米,重量58—60.5克。

承安宝货银币铸行不久,即私铸蜂起,流通缓滞,遂于承安五年(1200年)十二月废止,但它却是金银铸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承安宝货银币虽为铤状,却不同于作为秤量货币的银铤,它有规定的形式、重量和价格,计枚行使,不能截凿使用,已具有法定铸币的特点,这是我国有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

C12宋元银锭

为了使用方便,历代多把白银铸造成一定的形状,主要是铤形和饼形。“铤”源于梃,原指木棍,银铤就是长条状或板状的银块。铤与锭读音相近,北宋以后,民间口语常常称白银为“锭”,铤字使用日少,银铤遂改称银锭。

自元朝迄清末民初,银锭以船形为主,这种“元宝”银成为通用的银铸币形式。元宝的船形制式虽然落后,但与中国人携带钱财的习惯相适应。从前中国人携带钱财,经常是用布包好缠在腰间,所谓“腰缠万贯”即由此而来,船形正是便于缠在腰间,左右各一个。最大的元宝重达五百两,常见的则为五十两,也有五两、十两的小元宝;上面一般铸有文字,如铸造地名、重量和银匠姓名,等等;元宝仍为秤量货币,使用时仍需鉴定和秤量,也可以剪凿。

元宝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至元三年(1266年),为便于官府库存的管理和计数,蒙古人开始铸造船形银锭,重五十两,名之为“元宝”。二,至元十三年(1276年),蒙古人征服了南宋,回到扬州,丞相伯颜下令搜检将士行装,将搜出的撒花银子熔铸成五十两的银锭,称为“元宝”,取“元朝的宝货”之意,献给元世祖。世祖再分赐将士,流通于市面,后来遂相沿习用。

C13明清银两

银锭、银元、银钱是指具体的铸币形制,银两则是一种货币制度。

明代中后期,国家以银两作为纳税的法定通货和财政收支的计算单位,并规定了银两与铜钱之间的比价关系,银两制度略具雏形。清政府进一步规定:征税起点在一两以上者必须收银两,政府会计都用银两计算;纹银为银两的标准成色;银两与制钱的比价为1两∶1000文。银两被赋予了本位货币的主要性能,成为事实上的法定本位币,银两制度正式确立,并一直延续到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为止。

银两制度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货币制度,仍然以重量来计算价值,而白银本身有成色、形状的差异,各地又有不同的流通习惯,致使银两制度极为繁琐庞杂,主要表现为:一,白银的铸造形式多种多样,有元宝形,也有秤砣形、圆饼形以及不规则的零散银块;二,成色不一,如1000‰的纯银、990‰以上的足银、930‰以上的纹银、900‰以上的标准银;三,各地度量衡不统一,所用砝码大小不一,包括库平、关平、漕平、市平四大类近二百种;四,各类宝银据其成色、重量、流通习惯等又可分为实银两和虚银两,“虚银两”非白银实物,而是全国或某一地方通行的银两计账单位,如上海的九八规元。

D12炉房和公估局

炉房和公估局是与银两制度相适应的机构。

炉房又称银炉,以铸造元宝银为主业,铸造方式有二:自购生银铸成元宝后转卖市场;受公私委托改铸银锭,按比例收取铸造费。炉房对所铸银锭的重量成色负有责任,银锭上刻有铸造地、银炉名号等标志。炉房所铸新银,必须先送公估局查验,才容易为市场接受。

公估局是一种公证机构,专门负责鉴定银两成色、秤定银锭重量,以确保其价值。公估局工作分看秤、看色两项。看秤就是使用标准砝码确定银锭重量。看色则专凭多年经验,靠目测银锭颜色来判定内部有无掺杂铅锡,若有疑问,还可锤击要害处,从声音来进一步辨别银锭内部实质,据说鉴定结果可与现代化验相差无几。公估局查验后,将重量、成色用墨笔注明于锭面,并加盖印章为证,银锭即可直接按个行使。

C14清代银元

明清时期,外国银元的流通引起了中国人自铸银元的兴趣。嘉庆年间,民间首先出现了

仿铸外国银元的广板、福板、杭板等。道光中,福建地方政府发行了两种银元,一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台湾仿本洋铸造的“台湾寿星银币”,重七钱二分;一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漳州铸造的“漳州军饷银币”,重七钱四分。

中国正式采用机器铸造新式银币始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广东。所铸银元含银90%,正面有“光绪元宝”的汉满文字,背面上端有“广东省造”,下端有“库平七钱三分”,中间铸有龙纹,俗称龙洋。

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颁布币制条例,确定银元为国币,以元为单位,重七钱二分。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中央政府在南京、湖北两造币厂开始铸造新式“大清银币”,样式与龙洋基本一致。从光绪十五年到清末,大约铸造银币2亿元。

D13本洋和鹰洋

明中叶以来,对外贸易的长期出超,外商套购银锭的牟利动机,均使大量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累计在12亿元以上。银元质量形式划一,使用方便,民间乐为接受,嘉庆(1796—1820年)以后的八九十年,外国银元成为中国的通用货币,其中以本洋和鹰洋流通区域最广,使用时间最久。

本洋即西班牙银元,主要铸造地为墨西哥(西班牙殖民地),因币面铸有西班牙国王的头像,俗呼“佛头银元”,钱币背面图案有两根圆柱的又称“双柱洋”。本洋成色902.5‰以上,重量介于七钱二三分之间。在1840年前后数十年中,本洋占洋银的主导地位,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及河北、广东、福建等地。1821年墨西哥独立,本洋停止铸造,直接影响中国市场供应,鹰洋乘机取而代之。

鹰洋即墨西哥银元,因币面图案是一只叼着蛇的鹰而得名,讹为“英洋”或“正英”。银色为903‰,每枚重七钱二分八厘,质量较其他外国银元为佳。1854年流入中国后,鹰洋迅速成为各大中城市的标准货币,根据1910年的调查,当时中国流通着大约4亿元的鹰洋,占洋银总数的1/3左右。1905年墨西哥改行金本位,鹰洋来源断绝,在中国的势力从此衰落。

C15金银钱

中国古代金银货币的通用形式是铸成块状,计重使用;圆形方孔(或无孔)形状的金银钱在市面上难得一见,它们多用作赏赐、祭祀、庆贺、馈赠、布施、殉葬、游戏等流通以外的特殊用途。

如赏赐。相传宋高宗爱极杭州西湖名菜“宋嫂鱼羹”,为此赏给做菜的宋五嫂不少金银钱。明代宫中设有银作局,所制金银豆叶与金银钱专供赏赐之用,宣德皇帝去翰林院的时候,故意把金钱撒在地上,那些以正人自居的翰林竟然不顾体面,争相拾取;万历年幼的时候,也喜欢把金银钱豆撒在地上,以观看内侍争夺为乐。

如庆贺。唐宋宫廷和民间都有金银撒帐钱,是举行婚礼专用的吉祥物,金钱用彩带系上,银钱则包在绢里。庆贺别人生育子女赠送的金银钱叫洗儿钱,杨贵妃认安禄山作干儿子,唐玄宗在“洗儿礼”上也送给杨贵妃洗儿金银钱。

如祭祀、殉葬。元代庙宇里常有用作供奉的金银钱,一般藏在佛像的肚子里或悬挂在佛龛的旁边。明代用作殉葬的金银钱时有出土,江西省南城县岳口明墓中出土金钱六枚,各重22.6克,正面有小段金丝焊成八卦图象;南京还出土冥银钱八十七枚,部分钱文有“明道”字样。

B04纸币

纸币轻便易携,代表着一种先进的货币形态。纸币的出现,带来了货币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人们就发明了以布为币材的“里布”,长二尺,宽二寸,写上年月、地址和钱数,再由发行人加盖印章,即可充当交易媒介。《诗经·氓》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布”有三种解释:布匹之布,农具之布,里布之布。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交易曾用“牛皮币”,买方用牛皮一张写上自己的姓名或特定符号以作支付工具,牛皮持有人可随时向买方要求兑付家牛。当时还有一种名为“傅别”的票券,类似于今天的期票,上面写有一行关于钱数的文字,中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到期合券相验付款,卖方所执半券与里布、牛皮币一样,均可转让。

汉武帝时,国用一时困顿,因皇家苑囿养了不少鹿,遂收集鹿皮制成白鹿皮币。皮币长宽各一尺,上面画着彩色的图案,边缘以藻缋装饰,一块皮币价值40万钱,王侯宗室拜见皇帝或举行其他重要的仪式,一定要用皮币衬垫玉璧。皮币的象征意义大于货币作用,实际流通范围十分狭隘。

上述种种,至多只能算是纸币的雏形,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开始的。

C16大唐飞钱

唐代商业颇为发达,当时在首都长安做买卖的商人很多,他们出售货物后,如果随身携带大量钱币回去,不但不方便,而且不安全。因此,许多商人都把货款送到本省驻京办事处[当时不叫省叫“道”,不叫驻京办事处叫“进奏院”],办事处为商人出具一张票券,上面写着金额、日期、姓名等,并把这张票券一分两半,半张交给商人,半张寄回当地,商人回去后,凭着半张票券到指定部门兑钱,只要两半票券能够吻合无误,就可以如数领回钱款。至于办事处在长安收下的款子,恰好用来抵作向中央政府交纳的赋税。这种做法,可谓公私两便。票券上的钱好象在飞来飞去,所以人们把此类票券叫做“飞钱”。

后来,因为飞钱携带便利又有官方承兑,有时就被直接用作支付手段,在市场上流通转让,发挥着有限的货币作用。大唐飞钱不是纸币,但它成为宋元纸币产生的渊源。

C16a国家纸币唐代说

众所周知,北宋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但是,在20世纪初,一位日本人声称曾亲眼见到唐代纸币实物,言之凿凿,不妨录以存疑。

一是唐高宗永徽钞(永徽,650—655年),共有十张。长9寸,阔5.875寸,颜色发黄。纸面上有永徽年月及“大唐宝钞与钱通用”等文字,盖有两枚方形印章,上曰“印造宝钞”,下曰“大唐永徽之印”。

二是唐武宗会昌钞纸(会昌,841—846年),分两种不同面额。一种是九贯,长10.5寸,阔7寸;一种是一贯,长9.75寸,阔6.25寸。纸面上印有“大唐通行宝钞与银通用”等字样。

C17北宋交子

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国诞育了最早的国家纸币——交子。

交子原来只是私人发行的信用兑换券,最初出现在四川,“交子”就是四川方言,交即相交、相会合,子是语尾音。当时四川主要用铁钱,体重值轻,大铁钱1000文可重25斤,经常要用车子拉钱,十分不便,纸质“交子”遂应运而生。先是由个别商人自行出具收据式的手写票券,继而由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铜版印刷的交子,券上有密码花押,但金额是临时填写的。私交子可以兑换成现钱,也可以直接用于流通。

后来,私交子因信用危机而被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国家垄断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一切技术规定均仿自私交子,用红、青(蓝)、黑三色铜版套印,也有密码花押,并加盖本州州印。官交子有固定的票面金额,有一定的流通期限,三年

为期(界),期满即以新换旧。发行限额为每期1256340贯,并有发行准备金(“钞本”)。官交子可以兑现成金、银、钱以及度牒[度牒原是政府发给和尚的身份证,因做和尚可以免除许多捐税,所以度牒能卖钱],而流通范围基本上仍只限于四川,陕西、河东一度流行。

C18南宋会子

南宋有多种纸币,其中以会子最为通行。

会子是相会的意思,最初也是民间自由发行的汇票性质的票券,在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遂成法定通货。会子形制长方形,红、蓝、黑三色铜版印刷,面额固定,原来只有一贯一种,后来又增发二百、三百、五百文数种,票面上标明发行机关为“行在会子库”。

与北宋交子相比,会子作为国家纸币的作用和特征更加明显。第一,会子流通区域更广。虽然会子使用区域最早只限于临安附近的两浙,但后来扩大到淮南、淮北、湖北、京西,遍及东南各路,发展为南宋流通领域中最主要的货币。第二,会子流通数量更多。会子初以三年为一界,每界限额1000万贯,较之交子已增发七倍;1247年又宣布第十七、十八界会子永久通行,不再规定作废期限,旧钞可以随时向政府兑换新钞,流通中的会子数量成倍增加。

C19金国交钞

北方产铜少,铜材紧缺,因此在金国的货币体系中,先有纸币,后有铜钱,纸币为重,钱币为轻。

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年),金国设立“印造钞引库”、“交钞库”,发行了纸币“交钞”。交钞形制基本上仿自北宋交子,有花纹图案、发行机关、发钞官员押字、编号等,强调官私同现钱流转。交钞分大钞、小钞,大钞又分1、2、3、5、10贯五种,小钞又分100、200、300、500、700文五种。原定七年为限,到期纳旧换新,酌收工本费;1189年,金章宗取消七年厘革制,改为无限期流通,但破旧交钞仍可向官库调换新钞。无限期流通有利于保持纸币的信用和稳定,避免出现抛售、贬值现象,也不会使纸币过期作废。

交钞最初只通行于黄河以南,后来因为流转通畅、携带方便、发行有度,信誉比较高,价值比较稳定,与铜钱兑换比例长期维持1∶1,终于越过黄河,远及辽东。

C20元代钞法

元代大部分时间里只有纸币一种合法通货,金银铜钱禁止使用。

元代钞法是从兑换纸币向不兑换纸币的转折。元初发行中统钞时,在各行省设立钞库,各有定额的现金准备,“银钞相权”,准许民间以银换钞,或以钞兑银。但实际上准备金不断被挪做他用,到成宗时(1295—1307年)就已经无力兑现,纸币成为事实上的不兑换纸币。

元代钞法更具现代纸币特征:不立期限,不限年月,永久通用;不限地域,通行全国,在元朝最强盛的时候,北尽蒙古高原,西贯中亚,纸币均通行无阻;用途广泛,并有政府各种规定作为保障,元朝制定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纸币制度;纸币发行权专属于中央政府,由中央统一规定发行和管理制度;流通中用的是统一纸币,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最为重要。

C21大明宝钞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是明代唯一的国家纸币。

大明宝钞在条款、格局、花纹结构等方面基本上仿照宋元纸钞,钞券上写着“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宝钞分成六种面额,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每贯等于铜钱1000

文或白银1两或黄金0.25两;大小钞惟有形状大小的区别,一贯钞长36.4厘米,宽22厘米,是历史上最大的钞票。

宝钞始终由中央政府统一印造和发行,名称、形制均无变化,钞上所印年号也一直是“洪武”。宝钞不分界,不定发行限额,不限时间,不分地区,没有发行准备金,也从不提及兑现。政府对宝钞是大出小进,发放多,收入少,只有实在无法使用的烂钞才允许调换新钞。

明代曾试图废止金银铜钱,只行纸币,但纸币制度有始无终。最后,宝钞完全不能流通,成为朝廷颁发的一种荣誉奖励。木匠皇帝明熹宗临死前八个月,平均一个月两次对大太监魏忠贤“赏银五十两,彩段四表里,羊二只,酒三十瓶,新钞三千贯”。

C22官票宝钞

清政府对纸币持慎重态度,除了顺治时期曾经有过的一次短暂发钞(1651—1661年),近两百年时间里都不再发行过纸币。

到了清末,财政困难把种种顾虑撇在一旁,纸币政策与大钱政策一道出笼。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印发“户部官票”,又叫银票、银钞,简称官票。以银两为单位,分成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等若干种面额。形似大明宝钞而略小,上端有“户部官票”满汉文字,中间印着银两数目,花纹字划用蓝色印刷,银两数目用大字墨戳。同年十一月又发行“大清宝钞”,也叫钱票、钱钞,简称宝钞。以制钱为单位,面额很多,从二百五十文到五十千文、百千文不等。票面比官票小些,上端有“大清宝钞”汉字,中间印着制钱文数,花纹字划也用蓝色印刷。

政府把纸币政策视为迅速筹措巨额军费的独门绝招,以为只要开动印刷,印多少赚多少。殊不知,政府在宣布官票宝钞不能兑现银钱的同时,也已经宣告了它们命运的终结,二者迅速贬值,几乎变成废纸,到同治初年只好停止使用。

C23清末钞票

清末钞票发行机关主要是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国新式银行。

鸦片战争后不久,外资银行就开始进入中国,截止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英法德日四国在香港和上海设立了14家银行,它们大都发行钞票。钞票分两类:一是用中国的货币单位,如渣打、汇丰、花旗、德华等银行发行的银元券和银两券;二是用外国的货币单位,如俄国在东三省发行的卢布票、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发行的金票。这些钞票中,流通最广、信用最著的是汇丰银行钞票,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通商口岸几乎无处不有汇丰银行钞票的流通。

丰厚的利润、外资银行的示范,刺激着中国银行业的兴起,清末也出现了十几家中资新式银行,比较重要的是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户部银行(1904年)、交通银行(1907年)。这些银行均曾发行钞票。户部银行发行有银两票、银元票、钱票,1905—1911年,共发行银元票1200余万元、银两票540余万元。交通银行的银元券分面值一元、五元、十元三种;银两票从一两到一百两共十一种。通商银行样样仿照汇丰银行,发行的银两票和银元票正面是英文,背面才是中文。

D14地方纸币

历史上不少时期,地方政府都印行过区域性流通的纸币,最典型的是南宋和晚清。

南宋时期,除了中央政府发行的会子之外,还有各地独立发行的不少纸币,包括:钱引(川引),以铁钱计价,限四川使用;两淮交子(淮交),专行两淮地区;湖广会子(湖会),原只流通于荆湖北路和襄阳府,后扩大至京西路;河池银会子,以银为单位,流通于现在的甘肃、陕西一带;铁钱会子,流通于兴元府金州、洋州(今陕西安康、洋县)。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在湖北设立官钱局,发行钱票、银元票。各省争相效尤,至清末,全国已有二十四家官银钱号,几乎各省皆有,它们全都发行纸币。种类繁多,有银两票、银元票、小洋票、铜元票、制钱票等;名称各异,如湖北的官票、四川山东的钞券、吉林的官帖、黑龙江的钱帖、广东的银毫票。发行情况十分混乱,完全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习惯和需要而定,在准备金、发行额、信用、市价等方面千差万别,并且都只在省内行使。

D15民间票券

民间票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而民间票券的鼎盛只有四五百年的时间。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民间自由发行的钞券在市面上流通转让,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钞票的作用。

民间票券种类多样,主要来源有三:一,金融机构为存款客户提供的票据,或存款客户自己签发以取钱的类似于支票的帖子。二,金融机构为汇款客户提供的会票(汇票)。会票是汇兑的凭证,也可以当成异地支付的支票,在某一地交款取得会票,到另一地凭票取款。三,金融机构自主发行的票券。这些票券大多是为了计值和携带的方便而作为白银、铜钱的代用品发行的,或者是可以随时兑换成银钱的兑换券,或者是到期支付的本票性质,前者如银票、钱票,后者如期帖。

发券机构往往贪图私利,不求信用,大肆滥发,经常出现停兑、挤兑、折扣行使的现象,严重的甚至发生倒闭,票券化为废纸。

B05谷帛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实物货币,粮食与布帛[布帛实际上包括布和帛,布是棉布、麻布,帛是丝织品,布帛经常联用,以指代纺织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类。谷帛是民生必需品,拥有广阔的市场,价值也比较稳定,自然为人们乐意接受,可以有限地发挥通货作用。

在东汉黄金作用消退、宋元白银作用增强的空隙里,因为钱币本身价值低贱,只能适用于小额交易,大额支付的客观需要为谷帛创造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迄于五代十国,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动荡不安的战乱时代,实物货币更具重要意义,甚至能够暂时取代金属货币,东汉末年童谣云“虽有千黄金,无如我斗粟,斗粟自可饱,千金何所直?”

在这七八百年的时间里,谷帛的地位、作用均达到顶峰。曹魏因百姓不肯用钱,只好直接以谷帛为市;两晋时期,北方战乱地区几乎全用谷帛;南北朝长期通用谷帛,有的地区完全不用钱币;唐代规定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交易值达到一定金额的还要优先使用。

粮食和布帛作为货币,缺点很多:不耐久藏,质量不稳定;体积笨重,难于携带,粮食的长途运输尤为不便;布帛容易污染破裂,小额交易无法使用。唐中叶以后,谷帛的货币地位越来越难以维持。

C24谷帛的使用方法

作为通行货币,粮食直接秤重使用,以石、斗、升为单位;布帛却不能裁成零星尺寸交易,多数情况下都以端、匹计算。唐皇甫湜撰写福先寺碑文,3000字索价绢帛9000匹;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积攒了3000万匹的绢帛。

布帛端匹有一定的规格标准:秦代,布以长8尺、宽2.5尺为标准;南北朝,绢长40尺为一匹,布长60尺为一端,宽幅均为2.2尺;唐代,布帛均宽1.8尺,一匹帛长40尺,一端布长50尺,因为隋唐的一尺相当于先前的三尺,所以唐代的端匹要比前代更长、更宽。布帛还有精粗之分,隋唐时代,布有九等,帛有八等。

布、帛、钱之间往往形成一定的比价关系。汉以前,一匹绢抵三匹布;两汉,一匹绢抵两匹布;南北朝,三匹绢抵两匹布。唐后期,一匹绢价值800文上下,一端布价值400—500文。

使用谷帛,作弊是不可避免的。在粮食里掺土掺水来增加重量、体积;织造单薄的布帛来滥竽充数,甚至为达到规定重量而加上药粉,布帛幅度、长度不足更是常有的事。布帛一经剪断,价值就要受损,但分裂使用的情况并非全然没有,“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辛辛苦苦烧出来的炭就这样被皇宫里的宦官“买下”了。

B06货币的制造

中国古代用于制造货币的材料十分丰富,除了金银、铜铁、纸张之外,还有铅、锡、泥土,等等。

我们习惯上所说的铜钱其实不是100%的铜质,而是铜锡铅的合金所铸,但铜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唐代制定的铜钱标准是铜83.33%,白蜡14.56%,黑锡2.11%;清乾隆中的标准是铜49.7%,黑白铅48.3%,锡2.0%。

很多时期都出现过铁、铅、锡及其合金铸造的钱币。西汉王朝、西汉末年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均铸有铁五铢;南朝那个以爱做和尚出名的梁武帝,干脆全用铁钱,按贯计算,用车装运;两宋长期流通铁钱,南宋用铜水浸铁,变成所谓的“胆铜”来铸钱。南北朝的北周铸有铅钱;五代十国的南汉以铅钱为通用货币。刘仁恭父子在幽州建立燕政权,当地没有铜矿,他们就用铁,甚至堇泥(细粘土)铸钱。

金属材料主要来源于开矿和进口。后周(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的就是后周的江山)高价鼓励官民采铜和向外国进口铜斤。明朝万历年间,臭名昭著的矿监税使为皇帝到各地开采银矿。清代,除了国内供应外,还有从日本进口的洋铜,从英美输入的大条银(美国输入的叫金毛条,英国输入的叫红毛条)。

C25金属货币的铸造技术

从秦到清,中国的金属货币铸造技术发展缓慢,直到清末才开始机器铸币的改革。

传统铸币工序分成四步。

第一步,制作范母。“范”就是模子,范母是用于制作模子的模子。范母多为陶范、铜范,也有砖范,陶范所用细泥需要人工筛滤。

第二步,用范母翻制出钱范。用范母成批翻制精确的钱范,是大规模铸币的首要条件。钱范多为铜质,既耐用,又容易保证钱型与钱文的规整。目前发现的钱范,最多一范可铸钱58枚。

第三步,取钱范的面范与背范进行会范浇铸,铸币成型。把金属熔化后灌进钱范,冷却后就是一枚枚铸币。

第四步,后续加工。铸币边缘经常残留着金属熔液凝结的凸块,需要加以锉、磨。

传统铸币的每一个步骤,包括用料的选择、范坯的制作、钱模的修整、合范的定位、浇铸的控温、铸币的打磨,都十分讲究,力求精细。但手工制作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常常有错范、流液现象出现,铸币也不够整齐美观,重量、成色往往差别明显。

C26纸币的印制

纸币又常常被称为“楮币”,那是因为楮树皮所制的楮纸为最常见的造币用纸。楮树皮捣烂成浆,焙烤造纸,雪白光滑,精洁坚韧,很早就用来书写重要的文书契券。四川楮纸比较有名,交子首先选用了楮纸。此外,桑皮纸、再生纸也可印制纸币。明初,朱元璋说太学

生[相当于现在的国立大学生]用过的作业本是“秀才心肝”,回收造纸,印制宝钞,特别有价值,因此专门用再生纸造钞。

纸币用雕版印刷,版分铜、木、铅等数种,1983年曾经发现过一套铅铁合金的南宋关子钞版。因为印刷量大,担心印版磨损,绝大部分的纸币都用铜版印刷。纸币彩色套印,既有龙凤、花木、器物等花纹,也有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等图画,如诸葛亮羽扇指挥三军、尧舜垂衣治天下,美丽雅观,相映成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纸币印制完成,还要加上密码、花押,加盖印章,一则加强信用,二则亦以防伪。

C27金属货币的私铸与私销

钱币本身所含金属也有市场价格,钱币面值>金属价值,容易发生私铸;钱币面值<金属价值,容易发生私销。私销与私铸长期困扰着货币制度。

私销,既有把整个钱币熔为金属的,也有把官钱剪磨边缘以取碎屑的,所得金属,可能用于制造器具,也可能直接用于私铸。两晋时期,有人专门把铜钱卖给两广少数民族铸铜鼓。王莽行大小钱,大钱重12铢,值50,小钱重1铢,值1,熔毁12个小钱可以铸成1个大钱,价值从12变成50,于是不断有人私销以私铸。

私铸早已有之,秦朝就有私铸者被人赃俱获的记录,赃物包括私钱和铸钱的钱范;项羽的叔叔项梁在秦末靠私铸厚利来购买造反的兵器。为了牟取暴利,私铸必要偷工减料,沙壳、风皮、鱼眼、老砂板、胖头、歪脖、尖脚、大眼贼、短命鬼等名称,可见一斑。清末还出现了“洋私”,日本人购买中国制钱出口,销铸成铜元后再返回中国。

金银计重使用,虽无私铸私销,但也有不少伪造品。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都曾公布伪造黄金罪。假银更多,唐五代有“铁胆银”,金国承安宝货有夹杂铜、锡的假冒品,明代假银有茶花、吊铜、神仙饼、倒插铅等许多名目。

C28纸币的私造和伪造

纸币私造(政府许可的私人发行钞票)比较罕见,最广为人知的一次发生在元代。朱清、张瑄二人原是海盗,后来因为帮助政府把南方的税粮从海路运到北京,为解决首都的粮食供应立了大功,政府不但封他们做大官,还给他们自印钞票的特权。朱张二人印了十七年的钞票,富可敌国,元政府又怕他们作乱,找个借口杀了。

伪造就数不胜数了。元代,江西抚州有一个叫龚胡的人造了十余年的假钞,还卖到邻近的福建、浙江,官府从他家地板下挖出许多专用印版和没有卖出的假钞,龚胡最后被砍头。明太祖洪武中也出现不少假钞,朱元璋派太子专门负责宝钞事宜,加强宝钞的防伪标志,规定伪造钞票的人与叛乱者同罪,没收全部财产,家人也变成官家的奴隶。

假钞名目很多,如观音钞,形容此钞描不成,画不就,似观音美貌;画钞,钞如图画;折腰钞,折半使用;波钞,俗称急走,意思是人不愿接受,急走而去;熝不烂,形容其烂如碎絮。另有所谓挑钞,即把真钞挑改为面值更高的纸币,把一贯改成二贯之类。有的时期,假钞泛滥可以达到“真伪相半”的地步。

B07货币流通与储蓄

铸造发行后的货币必定要进入流通过程,而货币需求量和供应量之间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关系,供大于求,容易出现通货膨胀;求大于供,可能出现通货紧缩。一部分货币因为多余而退出流通,也有一部分货币纯粹因为积攒财富的需要而成为窖藏的对象。

长期并存的多种货币形态,产生了彼此之间兑换的需要;异地大额现金转移,产生了汇兑的要求,并发展出相应的钱庄和票号等机构。广泛的中外交流,造成了中外货币的频繁流动。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另一种最早的货币是铜质的钱、镈、刀。钱、镈是农具,刀是多种用途的工具,它们也是人们可以让渡的财产,在殷周或更早的遗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这些铜工具在不同地区形成一般等价物。钱、镈至春秋发展为专职货币,即后人所称的空首布;虽保存青铜铲的基本结构,有细长的銎,但已不适宜装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先秦铸币。至战国进一步发展为略具铲形小铜片的布币,主要流通于北方周、晋、郑、卫地区。青铜刀至东周发展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国及燕、赵地区。 战国中后期使用一种更便于授受使用的圆形金属铸币圜钱,在周、魏、赵、秦、齐、燕等地出现,特别是秦国正式采用圜钱制度,为圜钱发展成全国统一的铸币形式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 贵金属黄金也作为货币进入流通。它以镒(20两)、斤(16两)计。南方盛产黄金的楚国还出现铭文“郢爰”等字样的金版。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但在中国是最早的黄金铸币。 秦汉的法定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以前铸造的包括贝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地方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即主要在上层统治阶级范围内行使的货币,单位以镒计。又以原秦国的铜铸币,圆形方孔半两圜钱为下币,主要供民间日常交易使用。这样,实现了中国货币种类及其单位的首次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式,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相符合,又便于在经济生活中授受使用,故这一铸币形式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黄金为一等币单位以斤计。以铜钱为二等币,汉初曾允许私铸。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先秦钱币] (一) 先秦时期经济 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 贝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郭嘉祺 20122414224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1-7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 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 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 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 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 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 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 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 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 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

中国古代货币规章制度和货币形态地演变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附答案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一) 一、填空题 1.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发展阶段,直到当前最现代化的电子货币。2.货币的五大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4.现代不兑换信用货币主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 5.金银复本位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 6. 铸币是国家权力进人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一现象。 7.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8.纸币是国家依靠国家权力发行,强制进人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9.法律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 10.格雷欣法则中,市场上流通的是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 1l.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12.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人民币是纸制的信用货币,是货币的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13.为保持本位币地位,国家规定其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称为无限法偿。 14. 代用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 的货币形态。 15.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按国家是否规定金、银币之间的交换比价,货币制度划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16.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货币材料的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总额增加l倍.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将会 B 。 A、增加2倍; B、增加1倍; C、减少1倍; D、不变。

2.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称为 A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等价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3.货币形态的总的演进趋势是 D 。 A、实物货币——信用货币——金属货币——电子货币; B、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金属货币——实物货币; C、金属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实物货币; D、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4.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 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5.货币在执行 A ,最早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6.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 是 D 。 A、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B、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C、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D、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金币可自由铸造.可自由输出人,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这是 B 。 A、金块本位制; B、金币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8.“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 C 。 A、银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9.一国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和基本通货是 B 。 A、法偿货币; B、本位币; C、现钞货币; D、存款货币。 10.金块本位制又称 A 。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目录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若半两,重若其文” 中国货币史--秦“半两钱” 西汉的货币 汉初沿用半两钱。高祖实行自由铸钱政策。民间铸的钱小如榆荚,称为“荚钱”。经济凋敝加上钱币薄小,米一石贵至5000千或万钱。后在汉惠帝时禁止私铸。

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改行四铢半两;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造成“吴、邓氏钱布天下”的局面。后又禁铸。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即位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重如其文,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 王莽时期的货币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八年间改了四次币制,导致币制混乱。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第一次改变币制,新增错刀、契刀、“大钱五十”三种钱币和五铢钱并行;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改变币制,取消五铢钱和契刀错刀,专用大小泉。 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5物:金、银、铜、龟、贝。 6名:金货、银货、龟货、布货、泉货、贝货。 28品: (1)金货1品:黄金每斤值钱10000;(2)银货2品:分朱提银和其他银两以每流(八两);(3)龟货4品;(4)布货5品;(5)泉货6品;(6)贝货5品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改革币制:废除宝货制,改成货泉和货布。 复杂的币制使“农桑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随着新潮的被推翻,王莽推行的币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莽时期的货币:大泉五十 东汉魏晋的钱币 王莽被推翻后,首先由更始帝(刘玄)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恢复五铢钱的铸造。后来东汉各个时期基本上沿用五铢制式。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大铸小钱。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以谷帛为币,货币经济出现衰退景象。 三国鼎立,各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情况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序 早在公元前21世纪,还是原始时代的我国先祖就有了自己的钱币。那时的钱币就是一个小贝壳(目前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它的风化程度)。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器皿上的铭文对此作有记载。我国的钱币萌芽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发展过程是汉武始铸五铢到隋,大唐通宝开新篇,五代钱币较稀少,出土不多价格高,泉珍最多是大宋,皇帝来把御书题,开创御书钱先河,古今铸币最精属宋徽,辽,夏,金,元,虽然是外族,但铸币工艺不逊色于汉人,这个时期的钱币也是中国古钱币最贵的古钱币,通宝就这样一直用到大清末年。洋务运动兴起造西式钱,古钱币自此淹没。中国的钱币不仅产生的早,而且独立发展成为了一种货币文化。我中华4000来历朝历代铸币之丰,有贝,骨,铜,铁,金,银,纸币等材料。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中国古钱币当中,大多字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中国的货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对钱币的记载,《管子》曰:汤以基山之金铸币……司马迁说:高辛氏以前就有龟币,金币,刀币,班固言:神农氏时就有金刀龟币,郑樵称,太昊氏谓之金,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周人谓之布,齐莒人谓之刀……目前这些说法还要我们近一步考证。说到对钱币的研究,我国南北朝就有了《刘氏钱制》和《顾恒钱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对钱币研究的资料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我国货币发展过程 第一章 中国古钱币 今天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而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贝币,原始贝币是天然的海贝,它产于南海得之不易,光洁美丽,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又是天然成形,夏商时代是被公认的中国最早货币。当时计算贝的单位是“朋”,十贝为一朋。

我国的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 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形成 ?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本位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 2、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区别两种货币制度的依据。 3、货币名称、价格标准 ?1821年,每1英镑含金量7.32238克 ?1946年,每1英镑含金量3.58134克 ?1967年,每1英镑含金量2.13281克 ?1914年,中国:1圆=23.977克白银 ?1934年,每1美元含金量0.888671克

?2、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发行与流通程序 ?本位币与辅币 ?自由铸造与限制铸造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 ?3、规定发行准备 ?4、规定货币的对外交往能力 ?自由兑换

货币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制 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特征 银币自由铸造、自由流通、自由兑换、无限法偿, 白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缺点:价值低且不稳定 中国的银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两种贵金属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 ?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可以自由铸造,具 有无限法偿能力。金银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1)平行本位制 ?金币和银币均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和相互 兑换的一种复本位制。 ?

?2)双本位制 ?国家根据市场金银比价为金币银币规定固定的兑换 比率,金币银币按法定比率流通。 ? ?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劣币驱逐良 币”规律,1558年)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当两种铸币在市场上流通且规定法定比价时, 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驱逐出 流通,被熔化成金属块或输出国外,实际价值 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 假设,金银法定比价1:15;市场比价1:16。则: 1金币——1金块——16银块——16银币——1金币+1银币 假设,金银法定比价1:15;市场比价1:14。则: 15银币——14银块+1银币——1金块+1银币——1金币+1银币 ?3)跛行本位制

中国古代货币年表

时间大事件 约21世纪贝壳开始从装饰品发展成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 约 14 世纪铸行铜贝。实物货币开始向金属货币过渡 约800—70O 早期空首布产生 约700-600 小亚细亚和希腊铸造金银币 , 这是西方铸币之始 631—591 传说楚庄王改小钱为大钱 , 叔敖谏止 524 传说周景王铸大钱 480 战国开始 403 晋分裂为韩、赵、孙魏三国 386 田和称齐公 ,齐造邦刀或铸于此时 336 秦惠文王行钱。 (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铸金币 ) 284—279 燕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 , 齐明刀应铸于此时 241—223 楚迁都寿春 , 铸邹麦等金币 221 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 , 推行方孔半两钱 , 黄金以锚为单位 206 西汉政权建立,半两钱减重 , 黄金以斤为单位。许民铸钱 186 半两减为八铢。禁民铸钱。 182 半两减为二铢四累 , 称为五分钱。 175 铸四株半两。又许民铸钱。 14O 汉武帝铸三铢。 136 废三铢 , 复行半两。三朱、朱方形和圆形小钱当铸于此时。 119 发行白金三品和皮币。 118 铸五铢。 115 四行赤侧五铢 113 废赤侧五铢当五制 , 集中全国铸币权于上林三宫。 公元 7 王莽第一次改革币制:铸错刀、契刀和大泉。国宝金匮值万或铸于此时。 9 王莽第二次改革币制:废刀币 ,专用大小泉。 10 王莽第三次改革币制:采用宝货制。 14 王莽第四次改革币制:铸货泉、布泉和货布。调整金银价格。 24 刘玄( 淮阳王 )铸五铢。 30 公孙述铸铁钱。 40 东汉光武帝恢复五铢。 186 灵帝铸四出五铢。 190—193 董卓铸小钱。 208 曹操为丞相,恢复五。 214 刘备在益州铸直百五铢。 236 孙权在江东铸大泉五百。 238 孙权铸大泉当千。 338 李寿铸“汉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钱。 376 太元货泉或铸于此时。 43O 刘宋铸四铢。 454 刘宋铸孝建四铢。 465 刘宋铸永光和景和。 495 北魏铸太和五铢。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分别填写在下列表格中。错选、多选、漏选或未选记-1分)。 1.马克思通过考察( C )的发展和价值形式的发展来说明货币的起源。 A.商品 B.商品交换 C.商品经济内在矛盾 D.物物交换 2.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当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而且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时,其价值形式属于( B )。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3.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时,价值表现形式为(B)。 A.货币价值形式 B.一般价值形式 C.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4.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是(A)。 A.货币价值形式 B.一般价值形式 C.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5.货币的发展按照其采用的币材和币值的决定机制大体可以归纳为(A )阶段和信用货币阶段。 A.商品货币 B.代用货币 C.金属货币 D.电子货币 6.贝币和谷帛是我国历史上的(C)。 A.信用货币 B.纸币 C.实物货币 D.金属货币 7.货币的本质特征是充当( C )。 A.普通商品 B.特殊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特殊等价物 8.西方学者在长期研究中,一直主张把( B )原则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

A.周转性 B.流动性 C.稳定性 D.还原性 9.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是( D)。 A.银行活期存款 B.居民储蓄存款 C.银行定期存款 D.现金 10.我国的狭义货币M1包括流通中现金和( A)。 A.单位活期存款 B.储蓄存款 C.企业定期存款 D.商业票据 11.货币在表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的职能是(A)。 A.计价单位 B.交易媒介 C.价值储藏 D.支付手段 12.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媒介时发挥的职能是(B)。 A.计价单位 B.交易媒介 C.价值储藏 D.支付手段 13.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值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发挥的职能是( C)。 A.计价单位 B.交易媒介 C.价值储藏 D.支付手段 14.货币在(A)时执行交易媒介的职能。 A.商品买卖 B.缴纳税款 C.支付工资 D.表现商品价值 15.张某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30万元,此时货币执行( B)职能。 A.交易媒介 B.支付手段 C.价值储藏 D.计价单位 16.最早实行的货币本位制度是(B)。 A.金本位 B.银本位 C.金银复本位 D.纸币本位 17.金币和银币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率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这种货币制度是( B )。 A.金本位 B.平行本位 C.双本位 D.跛行本位 18.“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产生的货币制度背景是(C)。 A.银本位 B.平行本位 C.双本位 D.金本位 19.最早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的国家是( B )。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日本 20.我国人民币的性质是属于(D)。

中国古代货币观

中国古代的货币金属主义理论 自货币产生以来,对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探讨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在学术理论上,关于货币的本质,有所谓金属主义和名目主义的理论派别,金属主义者认为货币是商品,而不了解货币是与一般商品有区别的特殊商品,强调货币的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因此主张足值货币的流通。而名目主义者则认为货币不是商品,它只不过是便利于商品流通的一种计算单位或符号,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因此认为货币和它的金属实体无关,只要有它的名义价值就可以了,在中国,这两种理论倾向都产生得很早。总体考察,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赞同金属主义倾向者为多数。本文试就中国古代的金属主义货币理论的源起及发展作一总结、探讨。 一、先秦时期 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是由春秋末年单旗提出的,他的“子母相权”论常被后世人引用,而他也是有据可考的第一个货币金属主义论者。 单旗的子母相权论。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卿士(辅臣)单旗反对景王铸大钱,他的子母相权理论中提出单位铸币的金属含量须与商品交易额相符。他首先指出:“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赈灾民。”单旗认为货币的作用在于“权轻重”,即强调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而且他主张足值货币的流通,其理论具有金属主义的倾向,可以说是中国金属主义货币思想的萌芽。 二、南北朝时期 自先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再像单旗一样提出具有明显金属主义的货币理论。西汉货币理论的贡献主要是集中在集中铸币权,强调“上用之”(即由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决定)使晁错等人成为名目主义者。而东汉在货币理论上处于低潮。两晋时期主要的货币理论探讨集中在“罢货币论”和“反废钱论”。直到南齐孔觊提出“不惜铜爱工论”,金属主义观点有了较大的发展。 孔觊的“不惜铜爱工论”。南朝经济较东晋有所发展,但货币制度混乱。混乱的货币流通导致各种对立货币政策主张。齐高帝建元四年(482年),任奉朝请的孔觊上《铸钱均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分类 古代货币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中国货币史上的六大演变特征 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关系: 可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功能时是商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货币发展形式中最原始的形式。例如,羊、斧头、贝壳等。 金属货币:典型的足值货币。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2)

目录 1.1秦朝的货币 ......................................... 1.2西汉的货币 ......................................... 1.3王莽时期的货币 ..................................... 1.4东汉魏晋的钱币 ..................................... 1.5南北朝的货币 ....................................... 1.6隋朝的货币 ......................................... 2、货币演变的规律.......................................... 2.1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 2.2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 2.3畸形的铜本位 .......................................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3、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1.1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变迁

浅析历史上货币的变革 睢县回族高级中学郭大磊 在中国历史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货币也与时俱进不断的变化着,下面对历史上货币的变化做一小结,从而纵向的理解社会的进步。 最早的交换是以物易物,货币尚未出现,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实物货币开始出现。夏商西周时的货币,相传是人造贝币。贝币作为早期实物货币,是一种原始货币,种类不一,由于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如石贝,骨贝,铜贝等。铜贝是金属铸币的滥觞。 金属铸币的出现表明社会的进步——人类掌握了冶金的技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铸币相传是在东周时期产生。有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24年,周景王始铸大钱,这是我国文献中关于铸钱的最早记录,此一记录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繁荣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中国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金属铸币技术的日渐成熟,再加上政治上列国并立,导致这一时期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同时黄金和白银也开始作为货币使用,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时期,秦代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史载:“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之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其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半两’两字分列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象征着天圆地方的秦半两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其范式对后代货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88年】,汉武帝时期废掉了半两钱,始铸五铢钱,这种货币继承了半两钱的范式,并成为我国钱币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同时它也是秦汉货币史一次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隋唐时期是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期。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唐朝开国后,于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通行720年的五铢钱从此退出了钱币历史的舞台。开元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唐以后历代的铸币标准,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了一种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同时,铸币文字书体也发生了变化,先秦为篆,秦到隋多为小篆,而至开元钱则以隶书楷书为主。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富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两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经发展的最高峰,政府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商品经济日趋活跃。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北宋初年的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方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由于铺户恪守信誉,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真正成为了纸币。但是后期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交子严重贬值,1105年遂停止发行。元代进一步完善了纸币制度,后经马可波罗之手将中国纸币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的情况传到了欧洲,为欧洲纸币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农产品大量流向市场。国际贸易也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同时金属铸造技术也得到提高,这些都为白银的流通创造了条件。明初,政府承元代之制,发行纸钞,禁止金银的流通。但由于纸币的通货膨胀,白银以其优良的天然特性,在天顺年间逐渐成为民间主导的流通货币。明中叶以后,日本和美洲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复习进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 史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史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历史悠久、变化无穷、形式多样的古币。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中国古币大都具有以铜为主、方孔圆形状,主要采用铸造工艺制币和含有丰富的书法艺术内容等共同特征。中国货币至少经历了从贝币到“半两”到“五铢”到“通宝”乃至现今流通的纸币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形成一种极具中国个性特色的货币文化,还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成为东方货币文化的代表,与西方的货币文化相映生辉,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贝的国家之一。至于我国何时以海贝作为货币,有人认为是夏朝,但大多数人认为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贝已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商代商业是较繁荣的,商人以经商为荣,为致富捷径,中国称生意人为“商人”,也许与殷商时商业繁荣有关吧。李亚农先生指出,那个佩戴着贝串起来项链的人,就是带着贝币去作生意的商人。如此看来,海贝在当时具有饰物与货币的双重职能。 公元前14-前11世纪,中国伟大的青铜时代,一种青铜仿制的海贝--原始的金属铸币诞生了。由于铜金属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奠定了在以后很长时间内,铜钱始终是中国货币流通的主流。到西周时,这种金属货币被熔铸成条块形,切割成一定大小,通过称量其重量和鉴定成色来确定价值,在商品交换中行使货币的支付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不具有面额价值,成为中国后来普遍使用的“称量货币”。后来其材料逐渐发展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韩、赵等中原地区的货币形状源于农具铲,称为布币;北部燕地和东部齐地的货币形状源于工具刀削,称为刀币;南部楚地的货币形状源于青铜贝,称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状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此外,由于古代将金属分为黄(黄金)、白(白银)、赤(青铜)三大类,货币流通的形式也以这三类为基准出现。 中国古代的货币在秦汉时得以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统一为方孔钱。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由秦朝沿用到清末。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

货币与货币制度及答案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的特殊商品;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货币是核算()的工具。答案:一般等价物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与()的联系。 答案:交换发展 3、银行券是随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用纸印制的货币。 答案:资本主义银行 4、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铸币的过程。答案:不足值 5、用纸印制的货币产生于货币的()职能。答案:流通手段 6、价格是()的货币表现。答案:价值 7、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称为()。

答案:电子货币 8、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的是()职能。 答案:流通手段 9、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具有()的作用。 答案:自发调节货币数量 10、一国流通中标准的基本通货是()。答案:本位币 11、没有商品(劳务)在同时、同地与之作相向运动是货币发挥()职能的特征。答案:支付手段 12、至今为止历史上最理想的货币制度通常被认为是()。 答案:金铸币本位制 13、我国的人民币是从()开始发行的。答案:1948年12月1日 14、人民币采取的是()银行券的形式。答案:不兑现

15、欧元的出现对()提出了挑战。答案:国家货币主权 二、单项选择题: 1、与货币的出现紧密相联的是() A、金银的稀缺性 B、交换产生与发展 C、国家的强制力 D、先哲的智慧答案:B 2、商品价值形式最终演变的结果是() A、简单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答案:D 3、中国最早的铸币金属是() A、铜 B、银 C、铁 D、贝答案:A 4、在下列货币制度中劣币驱逐良币律出现在() A、金本位制 B、银本位制 C、金银复本位制 D、金汇兑本位制答案: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