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与消费

设计与消费

设计与消费
设计与消费

设计与消费

设计师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消费则是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的表现,设计于消费而言,其作用是双方面的,满足解百纳需求和引导高层需求,消费与设计师相互影响的,并且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其中消费对设计的作用一般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消费为设计提供向导。艺术设计或产品设计和生产实际上是直接为消费服务的,因此消费者的需求会直接促使设计改变风向,即消费为设计提供导向,比如最近两年比较流行的“自拍手机”,就是由消费,市场主导了设计的方向,一开始人们对于手机的需求只局限于打电话发短信,后来又延伸到上网,成为电脑的替代品,如今随着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自拍成为了一大批消费者的爱好,所以手机有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拍照”。此时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就脱离了原有的以通讯上网功能为核心的模式,转而以拍照或者说是自拍功能为核心,去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即是消费引导设计。②消费制约设计。确定了功能,在更细化的层面上设计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是由消费或者说是消费者决定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私人订制”。就拿私人定制中的服装高级定制来说,此时设计师对服装的设计就不能天马行空无所顾忌了,因为这是为特定的某一个消费个体所服务。这就导致了设计会被消费者要求的条条框框所制约,来满足其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因为每个人的品味不同,所以设计最终的走向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就是消费对设计制约下的产物。

同样,设计对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也体现在两方面:①设计为消费服务。汽车发明后,美国人首先意识到要将这种交通工具变成大众化的代步工具,因此,他们在建设公路的同时,创建汽车生产线。其代表人物是亨利·福特,他于1908年推出了造型简洁,结实,易于修理的T型小汽车,1914年实现了流水线作业,使产量达到60万辆,成本下降到360美元。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标志着在汽车设计中实现了标准化,

经济化的思想,为消费者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去购买,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这种设计的转变无疑决定性地促进了美国汽车持有量的增加。②设计引导消费。“支付宝”是阿里巴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国内绝大部分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在使用支付宝消费,可在此之前人们交易大多数还只是用纸质货币,这种消费方式相比于现在,麻烦程度可想而知。可以说支付宝的设计诞生引导并改变了人们的基本消费方式。

由上述可见,消费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设计的自由性,但同时也提供了具时代特色的趋势导向;设计在为消费服务的同时也引导消费,并将实践的经验注入了消费文化的发展历程。未来的设计与消费的关系将会更加紧密,历史上消费由物质消费逐渐演向非物质消费演变,设计也向非物质化,服务化发展,也就是向着消费发展。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并逐渐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产品实现了极大的富足,人们在扩大的市场面前实现了消费者意义上的平等。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被铺天盖地的关于广告和物质的话题所笼罩,人们消费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以致于获取财物和消费成了美国文化普遍接受的标志着成功和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对于消费主义的认可和接受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不仅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幸免。 1.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财富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动力,它具体表现在对资本利润的获取。而利润的获取不能不依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即产品有消费者购买。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品的过剩,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实现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战后西方更是突出。 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早就看到,鼓励和扩大国民的消费需求,成了资本主义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为达此目的,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并变成一项欲望工程或营销工程。 因此,今天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而同时是消费欲望的生产和消费激情的生产,是消费者的生产。只有“生产”出一批有消费欲望和激情的消费者,产品才能卖得出去,商品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 这里所谓“消费”并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这些逻辑包括:第一,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 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无物不可以消费。”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 第二,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文化含义上,消费体现个人身份。 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消费不限于商业系统。商品由文化环境确定用途,日用品也有文化含义。卢瑞援引另两位学者的话阐明自己的论点:“商品都具有价值,其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观……每个人既是价值的评判者也是被评判的对象……人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商品,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等级……” 第三,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 “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求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美利坚式的消费主义灌输给美国人的是个人成功只有通过金钱上的成功来实现,财富是通过购买商品体现的。在当今的美国社会文化语境里,消费是再正宗地道不过的行为了。美国人无处不与消费打交道。 2. 消费主义的特征 刘晓君对于消费主义的特征总结的比较全面,他认为: (1)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以大规模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特点的一种工业文化,它以鲜明的重视物质消费的物质主义为特征,并通过物质的占有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2)消费主义的大规模消费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并于无形中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使人们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消费。 (3)消费主义是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并将其看作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4)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的消费主义日益在全球获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统治方式,体现着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组织。 在这种消费方式中,人们失去了作为消费者的自由性。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吹下,人们看似自主的选择已经被预先设定了方向。这种被制造出来的消费需要,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最流行的需要”,它们是“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得东西”,也就是“虚假的需要”。他认为,“这种需要使辛劳、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陈昕黄平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总量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变化,而是要从人们要消费什么、怎样消费以及为什么要如此消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系统中,去试图理解消费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显著变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加快的商业化步伐和与跨国市场“接轨”的速度,消费主义正在逐步确立其在日常生活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影响力。 这一命题所采取的社会—文化观点,把消费文化领域里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视为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在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的文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消费主义问题的讨论,试图建立这样一种视角: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自主领域,从而对其它社会生活领域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建构作用。本文认为:人们对消费符号象征系统为他们提供的意义的“积极认同”不是文化支配权的消失或意识形态的终结,相反,符号的建构作用是对文化支配权机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补充,或一种新的社会生活与社会观念的组织与控制形式。

导言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开始快速迈入大规模消费(或“大众消费”)时代,这种前所未有的划时代发展时至今日已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无疑这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同样毫无疑问地,这也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巨变的时期。在国门打开之前,中国的经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基本上没有摆脱短缺时代,绝大多数中国城乡的家庭仍处于温饱的边缘,几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而那时即使是较为富裕的小部分人也还在节衣缩食地追求“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而就在这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这“新三件”,已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基本普及。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城市家庭对耐用消费品的追求已经变成了高档音响、大屏幕彩电、分体空调等,“新富”家庭开始以名牌服装和私人洋房、私家汽车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档次”和“品位”。 上述变化有理由使我们假定,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消费社会。1随着其日益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当然,首先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从沿海地区的“大款”、大城市的“新贵”,到演艺界的“名流”、高等院校的“专家”;其次是城市中年轻的“追星族”、“时髦族”)开始学会“与国际潮流接轨”,学会欣赏消费时尚,领导消费潮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对“新潮”“洋货”的追求更显示了全新的面貌:在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着手刻意改变自己的外部形象:从装束打扮化装上模仿欧美和港台的歌星舞星明星,到把自己的头发染黄、皮肤染白、鼻子做高。 与典型的消费社会相比,中国的经济能力依然应当使相应的消费方式适应于生产社会,但是由于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又在追随消费社会而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因此目前中国居民的生活既有生产社会的特点又有消费社会的特点。2前者主要是社会的经济能力和居民的购买能力的限定,如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所谓“内需不足”(“生产过剩”的代名词);而后者则主要是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所期望和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这在逻辑上可以是和“生产过剩”与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在现实中更可以与“生产过剩”同时并存:一方面是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商品符号和意义的消费欲望和狂热追求。 另外一个吊诡是,虽然中国社会整体无疑还仍然属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如果我们仍然使用“发展中社会”、“第三世界”这样的词汇的话),其GDP和人均收入,无论是按外汇兑换率还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人均的可利用资源和出产效率就更低;但是这种按照 1“消费社会”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大规模消费”概念差不多;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rd)那里,“消费社会”概念主要不是从单纯经济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他更多的是在对消费现象或对“消费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谈论“消费社会”的。在鲍德里亚的后期著作中有主要阐发了“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观点。参见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Mark Poster.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第50页。 2应该说明,所谓消费社会是与生产社会相对而言的。生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稀缺,社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生产满足社会需求;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使大规模消费成为这种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

举例说明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姓名:晋伟学号:2011210357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刚进大学时,第一次听到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有什么关系?带着迷惑,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如今,虽然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回答,但是每个人总有每个人的总结与理解。以下便是我一年来对艺术与设计的一些了解与认识。 一、什么是设计? 设计(Design)主要指设想、规划、计划、构思等,设计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而且设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中,对Design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动词有设计、绘制、计划、谋划、预定的意思;作为名词有计划、设计图、图样、图案、图样设计、美术工艺品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含义。《实用英汉词典》对英语Design一词的解释是作为动词有设计、立意和计划的含义;作为名词有计划、草图、图案、风格和心中的计划等意思。将使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总之,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二、艺术是什么? 关于艺术,希腊语作teche,拉丁语作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绘画、雕刻和建筑早期并不包括在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之中,西方古代至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缪斯专门分管他们。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Fine Arts)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的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记得上学期构成老师说:“艺术更感性而设计更理性。设计注重形式与功能,而艺术更多的注重审美。”这是一个艺术教育者对于设计与艺术的一个理解,当然后来也在网上看见了一些理解,便把它做如下总结。 ( 一、)古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源的,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不可置疑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犹如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所说:设计是三项艺术如建筑、

设计与消费者的需要

第三章设计与消费者的需要 ?消费者的需要分析 ?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 ?消费者欲望与设计 众所周知,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消费者对时髦产品感兴趣,总是率先使用。有的则忠实于某一牌号的产品,反复购买;有的消费者持币待购,表现出理智型购买;有的则吃光用光,表现为冲动型购买;有的存钱是为了购房或买家电、家具等耐用产品;有的储蓄钱为了假期旅游或为子女的智力投资。总之,消费行为的多样化使人们生活格局形成了多元化,也使生产和市场显得丰富多采。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企图从消费行为的差异性中探求某些共同的规律,其中消费者需要的研究就是了解消费行为规律的第一步。 3.1消费者的需要分析 3.1.1消费者需要的一般概述 与消费者需要有关的概念有:需要、诱因、动机、欲望、需求、满意、 1.需要的概念 消费者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何谓需要?根据心理紧张的概念,认为需要就是因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而引起的紧张,为了减少这种不舒适的紧张状态的一种反映。当个体由于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刺激而引起某种需要时,机体内部便出现不平衡现象,表现为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时的心理活动便自然地指向能够满足需要的具体目标。比如当我们饥饿时,机体内部便出现不平衡状态,这时一般的普通食品就可以解除此时的生理——心理的紧张状态。于是对食品的需要就是这个心理活动的反映;当然也有另一种情景,有时我们并不饥饿偶尔路经某一食品店,店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时也会引起人们的食欲,产生尝鲜享受的需要,以解除当时心中的不平衡现象。这里同样是对食品的需求,但前者是基本食品,满足的是人们自然的生理性的需要,后者是高档食品,满足的是人们自尊、审美和享受类的需要。所以消费者的需求因外界的刺激源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需要。 2.诱困 一般认为,能够引起个体需要的刺激源称为诱因。诱因有两大类,一类是具体事物或商品本

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建筑设计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所涵盖的范 围非常的广泛,包括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艺术设计具有三 种不同的风格形式,一是传统风格,二是现代风格,三是混合型风格。而室内的传统风格主要是对文化传承的体现,通常我们所说的中式风格、伊斯兰风格等都属于传统风格的范畴。与传统风格不同的是现代 风格更加注重建筑的创新性,注重建筑结构自身的形态美,建筑形体 也逐渐的趋向于简洁化,建筑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多样,在建筑设计中 注重对设计和工业生产的有效结合。艺术设计主要是通过把艺术美有 效的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其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也就是说,艺术设计的本质还是从方方面面服务与人类的,有效的实 现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融合,其必将是今后众多领域发展的方向。 而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和艺术设计有着很大的相似处,建筑设计 的最终目标是在实现建筑的实用价值的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美 观性,使其更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二、建筑设计和艺术设计间的关系 1.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其对于现代建筑的功能及美观也逐渐的有了更 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基于现 代人对建筑环境的高要求,现代建筑在设计时还要充分的对建筑所处 的环境进行考虑,使其和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的结合。而且建筑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 的经济水平及文化水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境保护工作 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工作。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属于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建筑美必须要满足周围环境的需求,建筑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常常需要凭借环境的作用来体现其外形的美观,但是建筑的实用价值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

消费主义下的文学现象论 系:中文系班级:07级2班姓名:常王茹学号:200720101206 摘要: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三个群体:文学作者——传播媒体——读者,其中的作者和读者已有以往的直接关联的关系渐变成两个似乎彼此远离的群体,因为其中插入了一个介体——传播媒体,其强烈的参与意识,强调话语权和表现欲深刻地影响到了作者和读者。 曹丕于《典论·论文》中最早阐明文学的社会功能:“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曾经要求作家肩负起教育人们认识生活,引导人们共同前进的历史使命,要求作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去介入生活,对生活做道德﹑政治的评判。 关键词:消费主义语境文学现象 “消费主义”源于西方,“产生”于美国,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消费”满足的不仅是“需要”,更强调满足“欲望”,反映了现代化思潮中人们不断膨胀以及空虚的生活状态。我国消费主义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早熟”现象。罗钢在《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中谈到了文化消费主义对人们日常生活、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人生观的影响。还有陶东冈在《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阐述了文化消费主义促进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明星化、类型化、鄙俗化影响中的作用以及通俗文学终极关怀缺乏的思考等。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国内专家学者就语境变迁与学术取向、现实关怀与问题研究、传统转换与文化重建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社会商业化的进程和消费主义时尚的兴盛,进而促使当代文学开始从传统经典文学向时尚文学、从审美性的精神文学向娱乐性的消费文学转型。文学的这种转型是建立在创作主体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上

美国文化研究报告里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构成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逻辑。美国学者詹明信所谓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也含盖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消费品的普遍存在证明资本主义的合理,“消费社会首先论证了资本主义平等的神话。”[1]在商品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英国学者卢瑞

艺术设计与生活之关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16320744.html, 艺术设计与生活之关系研究 作者:李洋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12期 摘要:艺术设计影响着生活,生活也影响着设计;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通过五个方面对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艺术设计;生活;关系;研究 设计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一种主观能动行为,是将人类社会发展积累的科学技术、人文历史及审美情趣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改造人类生活环境的造物活动。它作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类文明、文化呈共生关系,并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设计即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物资文化浸润文化气息的设计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这个升华的过程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名匠装饰把设计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以设计为核心进行精细施工,以设计为核心提供全程服务,以设计创造价值,以设计赢得客户,以设计引领市场。通过品牌价值、原创设计、创新工艺、绿色环保、节能智能等平台创造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附加值。 一、设计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绝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设计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例子:艺术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它是美的,纯粹的,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倾向,必定是展现,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这一点说,比起日常的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是高了。或许不是很准确,但举个例子,文学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就使得作品与现实有了差异,更强烈,更震撼,等等。 二、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使用与生活 从古人开始,仔细观察生活,创造生活。把美好的东西用艺术设计的方式保留、呈现,如:新石器时代的船形彩陶壶和人面鱼纹彩陶盆。它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加以创造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实了平凡的物质世界。目前市场上五花八门的各种品牌的手机,除了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设计与实现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选题背景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研究多线程程序时绕不开的经典问题之一,它描述是有一块缓冲区作为仓库,生产者可以将产品放入仓库,消费者则可以从仓库中取走产品。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方法可分为两类:(1)采用某种机制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同步;(2)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管道。第一种方式有较高的效率,并且易于实现,代码的可控制性较好,属于常用的模式。第二种管道缓冲区不易控制,被传输数据对象不易于封装等,实用性不强。因此本文只介绍同步机制实现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同步问题核心在于:如何保证同一资源被多个线程并发访问时的完整性。常用的同步方法是采用信号或加锁机制,保证资源在任意时刻至多被一个线程访问。Java语言在多线程编程上实现了完全对象化,提供了对同步机制的良好支持。在Java中一共有四种方法支持同步,其中前三个是同步方法,一个是管道方法。 2.设计思路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一种同步问题的抽象描述。 计算机系统中的每个进程都可以消费或生产某类资源。当系统中某一进程使用某一资源时,可以看作是消耗,且该进程称为消费者。 而当某个进程释放资源时,则它就相当一个生产者 3.过程论述 首先,生产者和消费者可能同时进入缓冲区,甚至可能同时读/写一个存储单元,将导致执行结果不确定。这显然是不允许的。所以,必须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互斥进入缓冲区。即某时刻只允许一个实体(生产者或消费者)访问缓冲区,生产者互斥消费者和其他任何生产者。 其次,生产者不能向满的缓冲区写数据,消费者也不能在空缓冲区中取数据,即生产者与消费者必须同步。当生产者产生出数据,需要将其存入缓冲区之前,首先检查缓冲区中是否有“空”存储单元,若缓冲区存储单元全部用完,则生产者必须阻塞等待,直到消费者取走一个存储单元的数据,唤醒它。若缓冲区内有“空”存储单元,生产者需要判断此时是否有别的生产者或消费者正在使用缓冲区,若是有,则阻塞等待,否则,获得缓冲区的使用权,将数据存入缓冲区,释放缓冲区的使用权。消费者取数据之前,首先检查缓冲区中是否存在装有数据的存储单元,若缓冲区为“空”,则阻塞等待,否则,判断缓冲区是否正在被使用,

谈室内设计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统一 吴建平

谈室内设计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统一吴建平 摘要:随着建筑工艺的飞速发展,直接提高了我国室内设计的技术水平,由此 可见,建筑工艺与室内设计艺术是一种辅成关系,也可以说室内设计是建筑工艺 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来临将室内设计一分为二,成为了传统室内设 计与现代室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是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因此,现 代室内设计艺术自身具备较强的观赏性与实用性。目前,我国提倡各领域进行融 合发展,为响应国家号召,室内设计与建筑工艺进行了有机融合并在过程中探寻 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工艺;有机融合 引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国内各领域的科技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建筑行业中的室内建筑设计亦是如此,既具有艺术观赏性,同时富含科学思维。 由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艺术的存在,因此能够体现出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当前 国内服务行业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所以现代室内设计能够满足社 会大众的实际生活需求。 一、详述室内设计 现代室内设计艺术的主要设计依据是目标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周边环境以及 相应标准,其最常见的使用性质就是民用与商用,一般情况下,只要确定了目标 建筑的使用性质,其周边环境与相应标准也就明朗了。其次,良好的材料运用手 段以及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都是现代室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室内设计 师可以通过对先进设计理念的合理应用创设出能够满足群众需求的室内空间。一 个合格的室内环境必须具备功能合理、舒适优美等外型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 人们对于物质、精神方面不同程度的生活需要。我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拥有悠 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说自创造人类文明开始就有所记载,所以在设计理念以 及相关设备等方面较为完善,但是国内的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历程 时间较短,因此各方面都有待优化[1]。 我国的现代室内设计始终秉承着满足现代功能、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原则, 严格要求室内设计市场,同时明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室内设计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的居住环境标准。除此之外,现代室内设计有几点关键的设计要素,分别是:空间要素、色彩要求、光影要求、形变要素以及绿化要素,6个关键点缺一不可,同时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五大设计原则,分别是:功能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以及搭配原则,只有对这5个设计原则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保 证室内设计的艺术成果。新时期背景下的现代室内设计有明显的“返祖”迹象,现 代建筑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有利有弊,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是对 建筑资源极大的浪费,因此现代室内设计有必要作出回归自然化的选择,既提高 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又优化了现代化城市环境。现代室内设计自然化的回归实质 上就是现代设计技术与传统设计技术的有效融合,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继承传统 技术的优点。另外,现代室内设计的整体艺术化、科学合理化以及个性差异化都 是国内未来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形态[2]。 二、传统建筑艺术与室内设计艺术的统一 建筑艺术的成功创新是每一个建筑学者的最终目标,建筑艺术可以说是建筑 专业的终极形态,作为艺术的一种,建筑艺术需要极强的思维跳跃性、丰富的思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着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Calatrava(卡拉特拉瓦) ?SantiagoCalatrava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

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 里斯本车站 密尔沃基美术馆 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二“非人类的建筑语言”:开创神话园林与宇宙观念建筑的鬼才戴帆 作前卫的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戴帆(DAIFAN)以突如其来巨变般全新图景的建筑设计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定性观念和价值,其作品内容思想繁复,精确的表现、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丰富的创造力及想像力将空间和感觉在建筑语法、建筑形式的各种可能性上作了多样化的呈现,。 戴帆的建筑设计倾向于冒险性,他所追求是一切多元的创造力与解放,以及与对此力量的无限肯定性。这种时间、空间的跳跃颠覆了主流建筑。他的设计和艺术从来不是被标准的知识形式把握的东西,它在概念和表现上的高度实验性和颠覆性造成观众读解的吃力。而是抓住概念的创造性在思想的制高点上飞掠、穿行,看到全新的图景,朝着不断前进的曲线飞向未来,未来是力量实践的场域。 戴帆的“宇宙宣言”(UniverseManifesto)首先作为一种复杂的谜一样的建筑设计与理论、一种能量巨大的建筑语言非常震撼,这种震撼既是建筑语言上的,也是观念方面的。就观念而言,戴帆重新更新了人类的建筑思想以及建筑与人、与世界、与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他的“宇宙宣言”动摇了既定的有关建筑的成见,或者说,他从另外的不同于所有的人角度,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设计与生活碰撞,艺术与趣味交融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吴莎极2010312040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和蔓延,信息传播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以更大的传输量,高速的传输方式,更广泛的受众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现代设计概念中丰富的信息,在全球化浪潮的作用下充斥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巨大的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现代设计必须共同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宝库中地域文化的丧失,面对多元人类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设计在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担负重任,更要举起人类文明的旗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和发展现代设计。 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科学技术的产生与运用,种种现代观念的迅猛增长,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剧变。艺术感受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就无可避免的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是不能不依赖于它所生长,指涉与服务的社会的。艺术作品要进入的外部世界,是艺术家及其作品寓示的社会话语力量的种种特点铸造的。当后现代主义音乐家约翰.凯奇静寂无声的“演奏”钢琴曲《四分三十秒》时,当法国达达派艺术家杜尚将一个溺器放在展厅而称其为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当几近全裸的男女演员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演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时,当先锋派美术家在美术馆里贩卖对虾或旁若无人地洗起脚时。他们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讲,很难将其视作种种“世界观”的表现,尽管它们毫无共同的特质,当人们难以把握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创作中对传统艺术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

设计与消费的关系 工业革命以来,艺术设计的理论不断在发展,其中“消费主义设计”理论对艺术设计的深入影响,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随着理性、科学、健康的消费观的倡导,该理论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力在不断减弱,艺术设计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而艺术设计与消费观念的关系就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的心理活动就是极其微妙的,也就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商品。对消费者的心理测试表明,美丽与丑陋,高雅与粗俗,关注与排斥,这些心理上的情感,不仅男女老幼各不相同,也因国家、地区与个人的偏爱而不同,但她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就是包装,好的包装可以促进消费,反之则会影响消费。 其实包装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商品,其次就是美化商品与传达相关信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生活上的温饱,对商品也就是越来越挑剔,包括注重商品的外包装。好的包装设计除了要解决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外,还要着重研究消费心理,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才能使该产品从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达到预期的效果。商品包装已成为商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符合消费者心理需要则可以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研究其与消费心理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一种必然。 1消费动机 商品包装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激发消费者进行购买,制定商品包装计划时首先考虑的就应该就是这个目的。其次,即使消费者不准备购买此种商品,也应使她们对该产品的品牌、包装与商标以及生产厂家产生良好的印象。 消费者决定买东西的行动就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人们的行动一般都就是由一定的主观原因即动机支配进行,而动机又与需要密切相关,动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需要的体现,就是由人的需要转化而来。换言之,人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行动的,消费者到商店购买某种商品就是因为她们需要这种商品。 动机就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但就是人的需要不一定全都能转化为推动人行动的动机。需要往往以愿望的形式被人体验到。例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皮肤健康美丽,但就是如果没有出现抗皱美容霜之类的化妆品,这种愿望就无法推动人

浅谈建筑艺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浅谈建筑艺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发表时间:2012-12-19T15:12:35.8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9月供稿作者:李璐李永宾白云飞 [导读] 建筑物就像一尊美丽的艺术品,精美的建筑是设计师把建筑的美观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 李璐李永宾白云飞(沈阳原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110015) 摘要:建筑物就像一尊美丽的艺术品,精美的建筑是设计师把建筑的美观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密切配合的结果。但要分清具体配合的侧重点,有些是着重艺术、美观要求的,有些着重使用功能、生产工艺等等。总之,建筑师的设计可以将优美的建筑造型,完善的使用功能与结构设计有机地结合,而不能简单地追求奇特。建筑设计重点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设计对象。 关键词:建筑结构;艺术设计;协调性 优秀的工程设计是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有机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高,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构体系才能实现,结构设计的好坏,关系到建筑物是否适用、经济、美观。特别在高烈度地震区,建筑设计必须在满足结构抗震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建筑物的造型美观、功能完善等等。因此要设计出既要满足建筑美观,造型优美,又要使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的建筑物是每个建筑师与结构师都必须十分注意的问题。 一、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载体 设计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用以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种活动。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同时又需要艺术来表达情感。于是,设计也就成了艺术与技术的载体。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建筑造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改变了建筑创作的观念,拓展了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表现力,打破了以往单纯从美学角度追求造型表现的框框,开创了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以“技术性思维”捕捉结构、构造、设备技术与建筑造型的内在联系,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气息的表现手段。人类创造了建筑,而建筑又重塑了人类,这是一位历史名人的格言。我想,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人文技术上的,建筑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建筑体现了人性,所以,建筑才成为了一门艺术,无论人们怎么从功能上、技术上质疑这是不是艺术,可作为建筑艺术,已被划入了人文学科,设立在艺术学院,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当然是技术上的,它开发了人类的智慧,促进了人的大脑发达,不仅使建筑逐渐变得美仑美奂,而且更为牢靠、更具有多种功能,乃至智能。技术的进步,标志着对人重塑而使其脱离蒙昧与野蛮,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正是基于这一格言,高技派建筑,也就在两个方面,对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进行了有力的、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现代格局。 二、建筑设计中的二元性 我把建筑设计分为“技术性”和“艺术性”。“建筑构造的技术保证”是建筑二元性的技术成分;而“艺术者表现为另一种形式”,我想就是有人所说的和建筑艺术并驾齐驱的“建筑技术”元。这二元的抗争或妥协融合,形成了建筑艺术流派的分支,这个分支就是所谓的“高技派”。高技派的产生其实就是建筑艺术流派走出工业时代技术至上的误区,在艺术统领下的自然和必然出路。它在建筑的设计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在美学上极力鼓吹表现新技术。 包括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方法中所有“重理”的方面,以及讲求技术精美和“粗野主义” 倾向。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强调对人有悦目效果的、反映当代最新工业技术的“机器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成功,我想它并不在于本身对技术处理的艺术化,而是它成功诠释了技术和艺术的关系,给一时迷惑的技术在艺术中的作用成功地定位。 三、环境艺术的核心部分 1、即设计者的创意、思想、灵性能被理解和被接受是设计者最大的满足和欣慰,而效果图恰恰是最富表现力的手段。它的直观性、艺术性、感知性及工程性被不同层次的人所接受,可见效果图的魅力所在。在当今艺术殿堂中,建筑画作为建筑师、艺术家表现环境空间作品的形式,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称它为建筑画是因为它除了具有工程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 它受时间、空间、地点的约束和限定,用来表现特定的空间环境、尺度、色彩、材质以及物体的位置等等。在当今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招投标中往往一图定乾坤,足以看出它的重要程度。 室内环境的主题与气氛的创造在效果图设计中至关重要。一个人没有思想等于没有灵魂,一个缺少主题的设计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好设计。在室内环境中,人们所看到是色彩、光、材料、家具与陈设、绿化等构成客观物质环境。空间环境的设计除了满足人们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外,同时也应满足人们精神及心理方面的需求。 室内空间中的气氛则是客观环境作用人的感官的结果。人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如何在室内设计中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和气氛,无疑是建筑师和设计师极为重要的职责。 2、色彩、形式、家具、陈设、材料、灯具、饰品(艺术品)是构成室内环境空间整体美的要素。母题可以形式出现,也可以色彩或艺术装饰来体现,只有如此才可产生空间的连续性、秩序性、流动性。在特定的环境中,必须有一个主色调,才能创造富有特色和有倾向性的、从而也具有感染力的环境气氛。没有主色调,就没有色彩的性格。没有特色、没有倾向、没有气氛、没有主色调,让多种色彩等量齐观一起上,就好比一支没有主旋律的交响乐。但这决不意味着排斥由多个空间组成的大型建筑环境中个体空间可以有自己的色彩主调,尽管个体空间的色调各异,但他们之间有秩序联系,如以春、夏、秋、冬四季命题,或以花卉植物命名,或以不同民族的色彩喜好命名、立意等等。 3、形式作为室内环境空间主题时要求统一手法,母体重复,追求神似,繁简得体。所谓母体重复,简言之,即同一基本形态在不同的相互联系的空间内反复出现。室内空间表现的对象名目繁多,如墙的立面造型、家具、织物、灯具造型等,对这些不同物质赋予同一母题,就是异中求同,个性中求共性,变化中求统一。 4、母题重复的手法应用于室内环境中,犹如在乐曲中多次出现的主旋律一样,成为空间环境的重要特征。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以45°角的方形为基本图形,在建筑空间的内部和外部反复出现,母题的重要特征和母题的重复强化了人们的感官印象。母题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而精神则是物质形态的最高升华,从而使作品在满足人们的功能要求之后,更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室内环境主题的表现上,艺术装饰如壁画、浮雕、壁饰往往扮演重要角色。一件构思精巧、制作精美的艺术装饰品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深化主题,更使空间充满灵性与魅力。 四、结论 建筑的设计既能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又将是必然的趋势,尤其在强化后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更为重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建筑的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

《美国文化》期中作业 浅析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 提起美国,我想很多中国人对它是又爱又恨——恨的是虽然美国以讲究人权和公正著称,但却喜欢指手画脚,总是欺负和压迫我们国家;爱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富裕。《毛邓“三”概论》的老师曾说过,以前人们只知道美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等着中国人民去解救。然而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只看到,今天的美国人民生活很富裕,美国在短短的几百年中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引起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极大兴趣和追捧。 在今天,不管人们如何看待美国,把它看成是天堂或者是地狱,有一个事实却阻挡不住,那就是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人都羡慕美国的富裕和崇尚那里自由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多数一直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抱有鄙夷的眼光,而面对它的财富却又感到自惭形秽。 然而,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其实早已流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喜欢Hip-pop、动漫、电子游戏、街舞、时装、赛车、麦当劳、KFC。这里所说的“消费主义”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消费”概念上其实有着较大差别。我个人认为这里的“消费主义”指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地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 作为一个正常人来讲,他总是一个有潜在欲望的动物。比如,驾驶德国的BMW,那是一种高贵、显赫的象征。又比如,享用麦当劳和KFC,让人有中产阶级的归属感,等等。消费主义激发了这种强烈的欲望,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于是,纽约的第五大道、麦迪逊大街等都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购物天堂。 通过翻阅资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时间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美国国内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北方工业主义取得了胜利,工商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产品非常丰富,甚至有大量剩余。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工业化加速推进,从而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19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它使美国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1919 年,根据生活费用调整后的国民总收入为650 亿9300 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20 美元。10 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增为828 亿1000 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81 美元。”①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革命的发生为美国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工业化、现代化突飞猛进,一举成为头号世界经济强国,并通过“一战”这个历史机遇在世界经济中达到巅峰,经济实力大幅增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这些为美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众消费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以前,经济的发展一般是以生产为手段,把消费作为目的。但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美国,生活产品极大丰富,这就为如何促进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