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危机干预--总题库

心理危机干预--总题库

心理危机干预--总题库
心理危机干预--总题库

第一章绪论

1 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1.1 危机的概念及类型

●危机 (古希腊语:krisis)意谓身处在一个决定性的紧要关头或转折点而危机的英文

(crisis)意涵同时是危险(Danger)与机会(Opportunity)

●中文释义

危机(crisis)的定义

●(1)认为危机是困难和境遇。这些困难和境遇使得人们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

己的生活;

●(2)强调人们遭遇困难和境遇后的一种“解体状态”,个体在“解体状态”下出现恐惧、

害怕和悲伤的感觉,以及因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而自杀的观念、行为

●危机更多是指人在应激环境下的一种状态,而非强调事件。

●危机事件(critical incident):又叫创伤事件(trauma event),是指那些危及生命、出乎意料

的、让当事人无能为力的一些重大的负性事件。

1.3 心理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

●干预(intervention)又称应激处理(stress management):

●(1) 协助个人或团体安然渡过混乱事件的助人过程,使其能够缩小负面的影响程

度,并且加大成长的可能性

●(2) 是一个有时限性(time-limited)的介入方式

●(3) 意图促使危机个案回復到危机发生前的正常功能状态,协助其度过具有危险

性的冲动念头。

●危机干预在许多方面是不同于咨询专业人员所习惯的传统长期咨询模式

2 西方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

●适应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系统理论

3 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焦点

●时效

●(一般危机当事者重新建立心理平衡感的时间约为六周)

●次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幻灯片1

1 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和步骤

●平衡模式

●重点应该放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

●认知模式

●危机起源于对事件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境遇有关的事实。该模

式要求咨询师帮助受害者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受害

者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的选择机会。

2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

2.1 心理危机干预的六步法

(1)明确问题。从受害者角度确定心理危机问题,这一步特别需要使用倾听技术。

(2)保证受害者安全。

(3)强调与受害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受害者。

(4)提出并验证应对危机的变通方式。

(5)制定计划。

(6)获得承诺。

2.2 危机减压团体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

●减压团体是最为普遍使用的危机团体的介入模式,是Mitchell 在1980 年左右提出。

●减压团体是一个结构性的团体过程,主要以危机介入概念及心理教育的原则及技巧一步

一步的分析与带领;

●因此,它是一个心理教育模式,而不是心理治疗。

●在过程中,目的并不是咨商,而是让参与减压团体的成员,有机会抒发自己在此危机事

件之后的想法与情绪,同时聆听到别人经历此一事件会出现的反应与症状;

●在过程中,领导者以正常化(normalize)的技巧来协助成员接受自己可能会有的反应,

并教导成员在危机事件之后,我们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与状况,以做预备。

●时间:大约需要1.5~3 小时团体规模:约8-12 人较为恰当。

步骤包括以下7个:

(1)简介(introduction phase)

(2)搜集讯息(fact phase)

(3)想法(thought phase)

(4)反应(reaction phase)

(5)症状(symptom phase)

(6)教导(teaching phase)

(7)重新出发(reentry phase)

3 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

●(1)对当事人的功能水平进行评估,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

●(2)对当事人的应对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进行评估

●(3)危险性评估包括对当事人自伤和伤人可能性的评估

第二章灾难性危机的干预

1 关于灾难性危机的概述

1.1 灾难性危机的含义

●灾难(disaster)可以分为人为伤害与天然灾害这两大类

●灾难迷思:

(1)媒体或者民众对灾民的心理或者行为的错误推论;

(2)救灾与重建视为政府的重要任务

1.2 灾难心理卫生的危险因子

(1) 暴露的强度

(2) 年龄

(3) 性别

(4) 社会经济因素(SES)

1.3 心理反应历程

(1)紧随灾难后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怀疑和麻木等。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有时

可以看到英雄行为的出现。

(2)灾难后一周到数月,此时重建刚开始。不适应者有症状出现。否认特别明显,常伴随着抱怨躯体症状而增加就医次数。

幻灯片7

(3)持续时间会为一年,当灾后协助与复原的期望落空时,失望与不满的情绪变得明显。此时个人倾向于关心自身需求。

(4)重建阶段持续数年。幸存者重建生活,在灾区重建中重新赋予灾难事件意义,并整合新的自我概念,解释心理与躯体症状,获得成长。

2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2.1 心理卫生救援目标

(1)预防灾民发生精神疾病

(2)协助灾民适应生活

(3)协助灾民重建支持网络

2.2 灾难性危机干预的迷思

(1)为调查而调查

(2)不敢接触

(3)专业惯性思维

(4)专业霸道

(5)代替做

(6)忽略救援人员

3 灾难性危机干预的原则

基本原则

(1)促进安全感;

(2)促进镇定平静;

(3)促进效能感;

(4)促进联系感;以及

(5)灌输希望

心理卫生工作人员在灾后早期的参与行动是重要的

灾难心理卫生的关键观念

(1)每一个看到灾难的人均会受影响。

(2)幸存者的哀伤反应是一种从灾难中复原的正常过程。

(3)集中救援效果常打折扣

(4)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接触方式

(5)介入方式必须适合灾难的不同阶段

(6)避免灾区重建中二次伤害

第二章灾难性危机的干预(2)

1 灾难救援阶段

●紧急救援

●过渡安置

●过渡服务(transitional services)或短期安置期

●灾后重建。

●长期社会暨心理重建的时期

2 灾难性危机的问题提出

●所处的环境会让个体容易复元还是困难复原?

3 灾难性危机的初步干预

3.1 提供支持

3.2 寻找可能解决途径

3.3 和个案一起订出计划

4 压力解除过程

4.1压力的情绪表达

●压力解除(defusing)是透过小团体或大团体的运作,营造出一种支持性、个人化并且

安全的互动过程。

4.2 解除压力的有效方法与技术

● 1.说话

● 2.画画

● 3.写作

实践一灾难性危机的干预(1)

1 问题采集

1.1 建立关系

1.2 积极关注

1.3 倾听

2 危机干预中的倾听技术

2.1 倾听技术

●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从求助者的立场出发,确定和理解求助者的问题。

●干预人员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同感、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

●包括使用开放式问题。既注意求助者的语言信息,也注意其非语言信息,

重述(Restatement) :又称释义,是将受害者信息中与情境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实际上是对受害者信息内容的再解释,以帮助受害者注意到自己表达信息的内容甚至可以促使问题的实质显现出来。

情感反映(Reflection):是对受害者的感受或受害者表达信息中的情感内容重新组织编排,以鼓励受害者更多地倾诉其内心感受,帮助受害者支配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个案陈述(Owning Statements):又称澄清,是受害者发出模棱两可的信息后,咨询师就有关信息向受害者提问以鼓励受害者更详细地叙述检查内容的准确性。

总结陈述要点(Summary recapitulation):又称归纳总结,是释义和情感反映两个过程的进一步延伸将信息的不同内容或多个不同信息加以连接并重新编排,以帮助受害者连接多个元素确定共同的主题回顾整个过程

开放与封闭式问题(Open ended and closed questions):开放式问题是用来搜集有关个案对危机事件所产生的情感、行为与认知的反应,此时也可要求个案谈论更多有关这些反应的内容。另外,封闭式问题是运用在当危机工作者需要获知特定信息之时。

监视非语言线索(Monitoring nonverbal cues):包含注意个案的音高、音调、话频、身体动作等,此通常有助于危机工作者去评估个案目前经验到的危机。

2.2 确认个案安全(※此为所有介入前要做到的首要之事)

(1)必须使用直接与封闭式的询问方式

(2)判断个案致命的危险程度,必要时和个案建立契约

(3)以立即行动去确保危机工作者本身、个案与重要他人的安全

(4)增强个案的安全行为(5)从个案的观点来定义危机,并与其探索危机的意涵

3 特殊群体

4 实践操作

当我们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实事、观点或建议时,要记住:

1.在提问的时候,你要清楚地认识到你的寻求什么信息;

2.准备一个问话提纲,它能帮助你达到你提问的目的。正确地使用封闭式、开放式提问方式,并通过一系列连续的追加提问,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并且避免使用非结构式(随意)的提问方式。

3.注意提问时所使用的语言,避免使用语义不清的词句和难以理解的术语。

4.仔细倾听回答,把这些回答自然地转向下一个问题的提问。

有效的提问方式小结

* 开放式提问

●(以"如何-""什么-""为什么-""哪个-"方式开头)

●获取信息鼓励回答(避免被动)

●这件事你怎么看?

* 清单式提问

●(呈现出选择、可能性或决择的问题)

●获取信息

●鼓励询问对象陈述优先选择

●鼓励询问对象不只看一种选择

●你认为现在营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营业额、缺勤、工作量太大或是别的什么?

* 假设式提问

●(让别人想象、探求别人的态度或观点)

●鼓励人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你是我的话,你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

* 重复式提问

●(返回信息以检验是否是对方的真正意图?检验你得到的信息是否正确)

●让别人知道我听见了他的信息

●检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

●你是说......

●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你说的是......

* 确认式提问

●(表达出对信息的关心和理解)

●鼓励信息发出人继续与你交流

●我明白了!

●这很有趣!

* 封闭式提问

●(得到具体的回答)

●用"是"、"否"回答

●你今天迟到了吧?

●D、假设式提问;

实践一灾难性危机的干预(2)

1 灾难性危机的心理反应

(1)再经验(reexperiencing)

(2)逃避/麻木症状群(avoidance/numbness)

(3)过度警醒(hypervigilence)

持续时间

幻灯片5

2 危机干预中的评估

2.1 评估的内容:精神状态及支持系统

(1)受害者心理伤害的严重程度

(2)受害者目前的情绪状态

(3)评估个案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

2.2 基本处理原则

(1) 找出、认清、并专注于问题上

(2) 评估当事人及其问题

(3)评估可用资源

●实践操作:评估的展开。

3 危机评估介入的要点

(1)避免心理卫生的标签

(2)同理心──做他的心灵捕手

(3)先危机辅导,后悲伤治疗

(4)治疗或转介相关专业

实践一灾难性危机的干预(3)

1 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危机干预模式的特点

2 放松训练

(Relaxation training)

●放松训练(relaxation training),也叫做松弛训练,这是一种通过控制身心活动的练习程

序。通过反复的练习,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应激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放松训练的基本种类有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

2.1 呼吸放松法

●腹式呼吸放松法也称作深呼吸法,它是以一种慢节律方式的深呼吸。每一次呼吸,都用

膈肌把氧气深深吸入肺内。

●因为焦虑或植物神经兴奋最常出现浅而快的呼吸,腹式呼吸以一种更放松的方式取代了

这种浅快的呼吸方式,因而减轻了焦虑。

2.2 肌肉放松法

●又称渐进式的肌肉放松(progressive relaxation training)是一种先刻意紧张然后再

放松的方式,如此一来我们才可以去区分紧张与放松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让人有意识地去感觉主要肌肉群的紧张和放松,从而达到放松的目的。

肌肉放松训练原理

●交互抑制作用(reciprocal inhibition)

●南非行为治疗学者沃尔普(J. Wolpe)的实验研究表明,动物神经性症状的产生和治疗

都是习得的。

●因此,从研究中他发现人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是两个互不相容的过程,一种状态

的出现必然会抑制另一种状态,叫做交互抑制。故可以利用肌肉放松去对抗焦虑。

肌肉放松训练的基本程序

1.准备工作:

●找一间室内整洁,光线柔和,周围没有噪音,没有其他人打扰房间,身处其中令人

舒适、愉快,不受任何干扰。房间里必须有一张床、沙发或比较舒适的靠背椅。开

始时,先坐在椅子或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姿势尽量使自己舒适。然后,闭上眼

睛。

2. 放松的方法

●针对身体上的各个肌肉群,先集中注意力,然后使肌肉绷紧,仔细感受并体会肌肉

的紧张放松时松软、无力、浊暖的感觉。用同样的逐一收紧并放松全身的肌肉。

3.放松的顺序:

●手臂部,躯干部,腿部,头部,全身,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新的排列。

4.指导语:

●手和手臂

●现在把注意力放在右手上,慢慢地握拳……慢慢的用力……再用力……继续

用力握紧……继续用力……更用力……。好,现在请你慢慢地放松下来……

慢慢地放松下来……继续放松……继续放松……继续放松……。掌心向

上,去感觉放松的右手,是不是有一些麻麻的、放松的感觉?

2.3 想象放松法(Guided Imagery)

●想象放松法主要通过唤起宁静、轻松、舒适情景的想象和体验,来减少紧张、焦虑,控

制唤醒水平,引发注意集中的状态,增强内心的愉悦感和自信心。

3 表达性疗法

表达性心理治疗( expressive psychotherapy)

●属于非言语心理治疗( non-verbal psychotherapy),通过让患者聆听乐曲或参加弹奏、

作曲( 音乐治疗) ,欣赏画册、书法或投入绘画、作书( 艺术治疗或绘画治疗、书法治疗) ,观看戏剧或演出( 戏剧治疗) ,观赏或参加舞蹈( 舞蹈治疗) 等而改变咨客或患者的心理状态。

幻灯片23

●面临危机、创伤事件时,语言的叙说有时是困难的

●绘图本身就是一种叙说与表达的形式

●图像可以表达、宣泄、释放压力的

幻灯片24

●艺术具体可见,透过触摸、观看等感觉动作,来比较自己与他人的相同与相异;透过对

作品的掌控与支配,找回自我主控能力

●艺术是一种隐喻(metaphor)可以投射内在情绪,象征性描述(symbolic speech)的表达,可

以减少防卫与威胁

●艺术提供安全距离,创造安全空间表达自我内在

●艺术治疗被大量使用在临床工作中,这类治疗对促进心理问题者的康复能发挥重要作用

3.1 游戏疗法

3.2 绘画疗法

●透过画图,多少可以观察出一些心理状态,从中抓出某些讯息,找出问题。孩子自发性

地重复绘画,心中的焦虑也会慢慢抵销掉,在满足之中,重建他们的安全感。鼓励他们讲出他们所绘画的内容的涵义。

绘画疗法方案实践

●目标:

1.以绘图及叙说方式做表达、宣泄、分享

2.筛选需进一步转介的个案

3.减缓日后PTSD症状发生

●进行时间:2小时

●艺术媒材:蜡笔或是水彩笔(至少6个颜色),每人A4大小复印纸6张(可控制)(1)开场白

●艺术媒材发放

●说明举行目的

●保密的确认性

(2)非惯用手涂鸦

●邀请成员拿出第1张白纸

●用刚刚选择的颜色来涂鸦

●用非惯用手在白纸上涂鸦

●鼓励成员直接去做、画,来代替去想的暖身活动,帮助成员将自己最原始、抽象的图样

呈现出来

●非惯用手涂鸦,可以减低成员对创作好坏的焦虑

(3)惯用手涂鸦

1)邀请成员拿出第2张白纸

2)再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惯用手在白纸上涂鸦

●观察成员这两张作品的创作方式及时间,以及是否有成员在这阶段需耗费许多的时间浓

密涂鸦,甚至想平涂,或无法停止的状态。

●带领者评估成员心理反应状态

涂鸦会唤起人们早期涂鸦的经验与记忆

(4)危机事件图像

●创作完,做可视化的冥想--让自己在心里面想象、环顾刚刚画的作品的每一个部分,它

让你想起了什么?图上的象征性意义是什么?

●平常是以讨论方式进行危机事件的述说

但此方案强调先不说,而是将它「画」在图画纸上

小结

●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放松训练、表达性疗法的都是为了缓解个案的内心焦虑,因此侧重点

仍然在于压力的释放。

实践一灾难性危机的干预(4)

1 心理危机评价工具

1.1 中文知觉压力量表的简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

(1)第4题需反向计分。

(2)每题按照0、1、2、3、4赋值,各题计分加起来为总分。

(3)总分除以题目数(5)乘以14所得值作为判断压力大小的基准分。

(4)量表分大于25分评价为心理危机阳性。

1.2 灾难心理危机问卷

评价方法

●第一种方法:问卷至少有一个条目应答为“中等”及以上就判定为心理危机阳性。

●第二种方法:其条目赋分、分数评定及判断与PSS简表方法相同。

1.3危机分类评估量表(The Triage Assessment Form ,TAF)

由Myer 和Williams 编制,从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维度1~10等级评分,1~3 代表无、或很轻的损害;4~7分代表轻、中度损害;8~10分代表显著或严重的损害。

●三个维度相加总分越高,危机反应程度越强。

一.危机事件

简要确定和描述危机的情况:

二.情感方面

●简要确定和描述目前的情感表现(如果有几种情感症状存在,请用#1,#2,#3标出主次) ●愤怒/敌对:

●焦虑/恐惧:

●沮丧/忧愁:

三.认知方面

●如果有侵犯、威胁或丧失,则予以确定,并简要描述(如果有多个认知反应存在,根据

主次,标出#1,#2,#3)。

四.行为方面:

●确定和简要描述目前的行为表现(如果有多种行为表现存在,根据主次,标小#1,#2,#3) ●接近:

●回避:

●无能动性:

五.量表严重程度小结(评分):

●情感:

●认知:

●行为:

2 灾难性危机后的团体辅导

2.1 灾后团体辅导的康复作用

2.2 团体辅导案例

●儿童心理康复表达性团体辅导

2.3 实践操作

●结合雅安心理援助的工作,设计方案。

●讨论方案的主题和可能的方案设计,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第三章自杀与凶杀性危机的干预

1 自杀的概念

1.1 自杀的概念与分类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heim)定义自杀为受害人以直接或间接之积极或消极行动来

达到他预期死亡结果的一切情形。

●自杀是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与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它是一种人类生理、心理、家庭、

社会关系及精神等各种因素混杂而产生的偏差社会行为,它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有人藉由它来传达情绪、控制人、换取某种利益(精神上或实质上的),更有可能是为了逃避内心深处的罪恶感及无价值感。

●涂尔干把自杀分为利他、利己和失范三种类型。

●利他的自杀可以是为了维护群体、事业的体面或尊严,也可以是为坚持某种原则而作的

抗议。

●利己的自杀可以是逃脱痛苦、煎熬、屈辱、绝望的手段

●失范的自杀则往往被归结为某种社会病理的原因,如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孤独、焦虑和

失落。

1.2 自杀的社会、心理及生物性因素

●自杀行为绝非单一因素可造成

●自杀的成因复杂而多样,往往包含了精神疾病、心理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家庭因素、

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生物性体质因素等。

自杀的危险因子可分为远程因子以及近端因子。

远程因子

1.遗传因素、性格特质、胎儿及周产期因素、

2.早年创伤经验

3.以及神经生物学失调等;

近端因子

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心理社会危机、致命工具的可得性、以及媒体模仿效应等。

人口统计资料

1. 性别─男性自杀身亡者多于女性,而女性企图自杀者多于男性。

2. 年龄─自杀率最高前二名:壮年人(25~44岁)、老年人(65岁以上)。

3. 婚姻状态─离婚、鳏寡及单身相较于已婚的人自杀风险较高。独居及分居的人也是比较危险。

4. 失业─失去工作比无工作的人与自杀更有关联。

5. 迁移─从乡村迁移到城市、迁移到不同区域或国家的人自杀风险较高。

中国自杀者特点

1.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

2.58%的自杀者为服用农药或鼠药,75%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药;

3.27%的自杀死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其亲朋好友中47%曾出现过自杀行为;

4.63%的自杀死亡者曾患有各种精神疾病,但接受过精神科医生诊治的不到10%。

2 自杀高危人群辨识

精神疾病

●大多数自杀者均有精神障碍

●厌食症、严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最常见。

身体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

(2)癌症

(3)艾滋病毒带原/后天免疫不全症候群

(4)慢性疾病

生活压力

●大部分自杀身亡的人在自杀前三个月内会遭遇一些带来压力的生活事件,例如:

1. 人际关系问题:例如和配偶、家人、朋友或情人吵架。

2. 被排斥:例如和家人或朋友分离。

3. 失去:例如钱财损失、丧亲。

4. 工作及经济的问题:例如失去工作、退休、经济困难。

5. 社会的改变:例如政治及经济上的快速改变。

6. 其他压力源:像是羞辱、等待判决担心自己被判有罪

3 自杀风险及评估

3.1 自杀行为的特征与征兆

1)感觉(Feelings):无望、无助、无价值感、害怕无法掌控自我、过度的罪恶感、悲伤、

愤怒等。

2)行动或事件(Action or Events):吸毒或酗酒、个人经历失落的经验,如死亡、离婚、

分离、关系的破裂,或失去工作、金钱、地位、自尊。出现爆发性的攻击、鲁莽性的行为。讨论或撰写死亡相关情节。

3)改变(Change):睡眠、饮食习惯的变化、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个性改变,有

时变得退缩、厌倦、冷漠;有时则是变得喧闹、多话、外向。

4)预兆(Threats):有计划的安排事物、将心爱的物品分送他人或丢弃、研究自杀药物、

获取自杀武器,言语上透露出想死的念头,如干脆去死,反正也没有人关心之类的话语;

自杀的企图,如服药过量或割腕等。

3.2 自杀的危险因子评估

1 自杀概念的了解:扭曲死亡的的看法,如暂时解脱、死后会复活、解脱困境、死亡是快乐的 => 自杀危险性高

2. 探索自杀意念:任一下述自我毁灭的想法表示出现自杀意念,需进一步评估时间、频率、强度、背后理由。

(1) 无望感念头:如果没有我,家人就不会难过痛苦

(2) 放弃性念头:再做什么也没有意义,没什么用了

(3) 自我伤害性念头:干脆出意外让我死了算了

(4) 自杀念头:若有足够的安眠药,就可以随时让我解脱

(5) 履行自杀计划念头:你已经想的够久了,这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了

第三章自杀与凶杀性危机的干预

2 自杀的探索

1.1 概念区分

●自杀:导致自己死亡,而且有(明显的或含蓄的)证据表明当事人有想死的意图。

●自杀未遂:非致命结果的自我伤害行为,而且有(明显的或含蓄的)证据表明当事人有

去死的意图。

●中断了的自杀尝试:潜在的自我伤害行为,有(明显的或含蓄的)证据表明当事人有去

死的意图,但在造成躯体损害前中止了自杀的尝试。

●自杀观念:想到作为自己死亡的执行者。自杀观念的严重性有赖于自杀计划的切实性和

自杀意图的强度。

●自杀意图:对以死亡告终的自我破坏行动有主观上的期盼和愿望。

●故意自伤:故意的、自己实行的招致痛苦、破坏或伤害的行为,但并没有想死的意图。

1.2 对自杀的几种错误的看法

1) 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

2) 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正自杀

3) 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4) 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

5) 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

6) 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威胁可能结束

7) 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并和他人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

8) 自杀总是一种冲动行为。

3 自杀防治策略

1.大多数自杀者和自杀未遂者对孤独、无价值感、无助和忧郁等情绪有强烈的反应。2.企图自杀者常常表达这些感受以向别人发出求助信号。

3.如果可以给这些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么许多自杀行为可以预防。

大学自杀危机干预

●心理健康的普及性干预

●课程、讲座、活动

●自杀危机前的预防性干预

●普查、心理档案与及时干预个案

●自杀危机当下的现场干预

●制订有关的预案

●自杀危机后的维护性干预等四个阶段

●亲密接触者、自杀未遂者

●华南农业大学十天内连续发生四起自杀事件,其中2 名研究生、一名本科生和一

名职工。

自杀干预人员的心理健康

●自杀危机干预者的自我的心理调适及压力抒解是很重要的,适时地与相关工作人员或督

导者分享工作心得、讨论个案及目前遭遇之困难,都有助于保持工作的活力及热忱,并增强助人的专业知能。

实践二自杀与凶杀性危机

1 自杀危机的风险评估

1.1 对自杀企图者的询问

了解个案目前情绪状态及自杀意念程度。

A. 间接问法

-你是否曾经希望睡一觉并且不要再醒来?

-你是否觉得活着没意义,没价值,也没有人在乎?

B. 直接问法

-你会不会有想不开的念头?

-你是否有想到要自杀呢?

C. 不要这样做

-不要这样问:“你该不会想要自杀吧?”“不要跟我说你想自杀喔!”

-不要太急着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

-不要发誓保守秘密。

-不要争辩自杀是对或错。

-不要使自杀者增加罪恶感。

1.2 简式健康量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 e,BSRS量表)

指导语: 请个案仔细回想在最近一星期中(包括今天),这些问题让他感到困扰或苦恼的程度,然后圈选一个他认为最能代表感觉的答案。

●1-5题总分为0~20分,依据得分可分为几个等级:

●5分以下-为一般正常范围,表示身心适应状况良好;

●6-9 分:轻度情绪困扰,建议找家人或朋友谈谈,抒发情绪。

●10-14 分:中度情绪困扰,建议寻求心理咨商或接受专业咨询。

●15分以上-为重度情绪困扰,需高关怀,建议寻求专业辅导或精神科治疗,如各精神医

疗院所或心理卫生中心等。

●第六题为单项评分之附加题,若评分为2分以上(中等程度)时,宜考虑转介至精神科治

疗或接受专业咨询。

1.3 电话热线自杀干预路线图

1、铃响三声拿起电话

2、电话呼号:

“你好,**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程序1)。

3、询问需求:

“我是xx号值班员,请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程序2)

4、评估风险(程序3):

A、知道这是什么电话吗?

B、为什么拨打这部电话呢?

C、有过自杀既往史或家族史吗?

D、如果自杀的能量是100的话,你认为你现在的能量有多少呢?

经确认不属于一级应急响应的话,可以按照预案的规定,改走咨询程序。如果确认有可能的话,继续下列程序:

A、可以告诉我什么时间自杀吗?

B、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呢?

C、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D、你想选择什么地方地方自杀呢?为什么?

E、你准备采用什么方式?为什么?

F、物料准备好了吗?

2 自杀危机的干预的现场

2.1 现场控制

自杀现场周围容易形成围观的场面,围观人群中一些不恰当的言行容易给自杀当事人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刺激,而促使其实施自杀行动。

2.2 干预前的分工

确认“主谈、辅谈、观察员”的人选并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

主谈:

A、责任:负责谈判的主要专家.

B、职责:了解自杀者的情况、评估自杀的风险、干扰自杀者行为、做出基本判断C、要求:不要人高马大。不要严肃认真。不要口若悬河。身材要中等、相貌要平平。

2.3 直接干预

也可称之为“谈判”,是指干预人员运用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和技巧,对企图自杀的人员进行劝说,以最终让其主动放弃自杀行为的过程。

在对自杀危机进行干预时,应将保证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2.4善后处理

干预成功之后,我们要考虑的是请专门机构对自杀当事人继续后续的心理干预。因为经过短暂的现场干预,自杀者的心理危机只是得到缓解而并没有真正的消除,如果对其后续心理干预不跟上的话,那么自杀者很有可能再次实施自杀行动。

救援预案4:

●第一步:协助警察清理现场。为即将开始的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量“平和”地

动员围观群众,离开现场。本环节成功。

●第二步:稳定求助者情绪。1、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为求助者着想,我们提出了一个“建

议”--相信警方的力量,我们“一起来寻找”你的男朋友。求助者同意。本环节成功。

●2、告诉求助者在执行方案的时候,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需要满足的条件。

●求助者情绪激动。本环节没有效果。

●3、认知调整:告诉求助者,“办法总比困难多”。死了,就没有了希望;不死,则什么

都可以谈。

●4、在确认对方接受的前提下,让她做几次深呼吸。

●对方拒绝。本环节失败。

实践二自杀与凶杀性危机的干预

1 凶杀性危机干预

1.1 凶杀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人格特质观点

1.2 凶杀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主要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系以犯罪原因的探讨为主,包括:犯罪者的智力、人格

及精神状,犯罪时的心理现象,以及反社会行为的性质,并包括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适用于侦讯、审判与矫治等方面的科学技术。

犯罪心理描绘技术(psychological profiling)

●也就是罪犯侧写(Criminal profiling),这是一种以行为科学为主导的刑事侦查方法,

结合了犯罪心理学与司法精神医学,针对犯罪者进行系统研究,将诸多个案统整,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分类以标准化各种罪犯的类型,从而提供实务人员在侦办刑案时,能掌握到犯罪者的心理轨迹,用这种方式来过滤嫌犯,缩小侦查范围来提高破案的比率。

2 凶杀危机的事后干预

3 凶杀的预防性干预

1)凶杀行为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及未得

到及时治疗、病期长等因素有关。

2)精神疾病患者作案时常无预谋、无隐蔽性, 杀害对象以亲人为主, 作案后缺乏自我保护

性。

3)给予精神疾病患者社会支持, 及时就医, 进行心理干预, 减少凶杀行为的发生。

4)很多犯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犯罪结构,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点、能力、犯罪动机、个人

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意识和意志力。

5)但是犯罪结构是可以破坏的,打破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我们就有可能制止犯罪。

6)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其人格特点和意识的影响,也就是心理预防层面的问题。

第四章虐待性危机的干预

1 虐待性危机

1.1 虐待性危机的概念及现状

●婚姻暴力可影响受虐者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等发

生率明显增高;可造成有形的躯体伤害,严重到致伤、致残,甚至出现配偶自杀或他杀。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或虐待行为。

●家庭成员包括:下列成员及其未满18岁之子女:

(一)配偶或前配偶。

(二)现有或曾有同居关系、男女朋友关系、家长关系或家属间关系者。

(三)现为或曾为直系血亲或直系姻亲。

(四)现为或曾为四等亲以内之旁系血亲或旁系姻亲。

●暴力与虐待行为包括:

(一)实施身体或精神上不法侵害行为。

(二)任何骚扰、警告、嘲弄或辱骂他人的言语、动作或制造使人心生畏惧情境的行为。

(三)其暴力与虐待可以含括:身体、心理、言语及性虐待皆属之。

性侵害:是指一切强迫或是违反当事人意愿的性接触、性虐待、性攻击、猥亵等行为。

1.2婚姻暴力

又称配偶虐待(spouse abuse):虐待行为发生在已婚夫妻、同居男女、已离婚或分居的男女、有亲密关系的男女朋有间的暴力行为。

调查:中国家庭约30%存在暴力

1.身体虐待(physical abuse)

2.性虐待(sexual abuse):与虐恋不同的是,虐恋是双方都同意的性行为,性虐待则非自愿,即一方在对方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性侵犯和虐待等暴力行为。

3.精神虐待

冷暴力

为何会有婚姻暴力

论点一:婚姻暴力来自施暴者个人之偏差心理或人格特质缺陷所致

论点二:暴力与攻击是个体与他人互动而习得的,也就是说个人透过观察与模仿得来

论点三: 在父系社会里容易塑造歧视女性的价值规范与制度,以及女性在经济与安全上的依赖,并造就社会结构婚姻暴力

暴力循环理论

●紧张及情绪张力期:有轻微事件发生如丢东西、诅咒等,受暴者仍能有效缓和其情绪●激烈殴打期:受暴者行为非常极端无法预测与控制,反抗只会招来更大伤害

●和解蜜月期:温柔与悔恨交织的甜蜜举动

受暴者心理历程

●抗拒一位自己所爱的,且为他深深付出的人,怎会伤害他

●一开始不认为这行为是虐待,也不认为自己处境有这么严重

●接受现实,却也同时相信如果离开,对方可能伤害他,甚至要他的命,而陷入进退维谷,

所以受暴者只好以否认来逃避这无解的困境

婚姻暴力的影响

生理伤害

●轻度伤害:瘀青、红肿等局部伤害。

●中度伤害:明显外伤,如流血、或被工具殴伤。

●严重伤害:被杀死,或伤重至有生命危险,或造成身体某部份成残。

●身心症:因长期处于极度不安中,而出现胃病、头痛、失眠、疲劳、紧张等身心症

现象

心理伤害

●遭丈夫殴打后,多数妇女感到委屈、害怕、生气、愤恨,甚至羞耻。

●心理反应上会有梦餍、颓丧、恐惧、自卑,甚至因极度绝望而有自杀行为出现。

●在长期被殴、被虐的情况之下,大多有低自我评价、抑郁、无助,或认为自已做什

么都无法脱离被殴、被虐的命运,也认为自己不可能有任何能力作什么改变,于是

悲观地长久忍受被虐待的痛苦。

●母爱本能或救助伦理:受虐者视自己的快乐或安全不如先生重要,并认为自己有责任照

顾先生

●否认暴力事实: 将暴力归诸于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

●否认伤害:为了维持婚姻而漠视已经发生事实

●归咎自己:如自己家是没做好

●拒绝作选择:认为自己除了留在施暴者身边别无选择

●诉诸传统价值或信仰

●蓄意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因为羞耻,或者是怕别人轻视自己,淡化使妇女得以逃避面对

他人以及自己的质疑你怎会跟这种人在一起

●认为自己对暴行有责任

●不想让他人担心,有时却是为了保护受暴者他其实是个好人他其实心底需要我的爱

●受暴者首先将暴行淡化了

●当受暴妇女要离开施暴者时,其恐惧开始降低,此时对施暴者隐藏的依附感情又开始浮

现,其感情上的脆弱与无依使得他对其配偶的爱意变得敏感与期待,因此当他恐惧减低或是配偶不再施暴或道歉时,他可能决定再给对方一次机会

2 婚姻暴力的心理成因

2.1 施暴者的个人特质

●认为施暴行为来自施暴者个人的特质,包括没有安全感、人格异常、有冲动与支配的性

格、曾经是受虐者等。

2.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论者认为施暴者的暴力虐待行为,是来自于对原生家庭中施暴者的模仿,或对

其他触媒(如媒体)的学习,因此形成以施暴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女性主义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以“男人为中心”的想法建构的,因此男性透过暴力来达到

对女性的控制,以维持男人为中心的现象。

2.3 系统理论

●家庭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稳定的系统。家庭成员交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有形和无形规则构

成了比较稳定的家庭结构,成员间形成特定的交往模式。同时,家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家庭不断与家庭外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家庭内成员之间和亚系统之间也不断发生交互作用。

●认为暴力是一种适应不良但是又很有效的方式,使系统保持动态的平衡。

●通过过去学习的历史和双方被严格分化的角色,系统可以维持本身。

3 婚姻暴力危机干预

当家庭暴力发生时

●勿再以言语刺激对方火上加油

●保护自己的头、脸、颈、胸和腹部

●大叫救命,使邻居、亲人能及时赶到

●尽快脱逃到亲友、邻人或庇护中心

●拨110报警,使警察阻止施虐者施暴,并护送你到医院或庇护中心

●至医院就诊、验伤拿验伤单,并以照片为证

●到警察局报案、作笔录

●保留证物,如验伤单、凶器、遭破坏之衣物

●在司法人员到达前,必需维持暴力现场原状以留存更多的证据

●求助家庭暴力危机干预(社会工作与心理干预)

3.1 对夫妻暴力心理干预评定

●冲突策略问卷(Conflict Tactics Scale,CTS),最早由Straus 学者在1979 年发表,

其目的在于测量人们使用特定策略(例如某种暴力的行为)以解决冲突的程度。

3.1 团体治疗或小组治疗

让施暴者有机会和其他人交流,减少其通常有的孤立和耻辱感。

针对受虐者进行小组干预的,主要是给她们提供援助、支持和建立自尊的机会,

3.2 夫妻共同治疗或个体治疗

3.3 认知行为疗法

接受行为认知训练的治疗者主要是教导施暴者控制情绪的技能,及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实践虐待性危机的干预

1 其他类型的虐待危机

1.1 儿童及青少年虐待(Child abuse & Teen-ager abuse)

●家庭中的父母、监护人或照顾者对十二岁以下的儿童或十二岁以上未满十八岁的少年,

有意加诸或无意的虐待或疏忽行为,导致儿童或少年在生理、心理受到伤害

1.身体虐待:导致儿童受伤、死亡、外型损毁或任何身体功能毁坏。

2.疏忽(neglect):因为无知、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而致照顾不当,使儿童的身心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称为疏忽。疏忽包括该作而没有作的:例如没有提供足够的食物、义务教育及社交的机会;不该作却作了:例如利用儿童行乞等。

3.性虐待

4.精神虐待:包括辱骂、恐吓、藐视

受虐儿童的心理

●罪恶感、不专心、缺乏自信心、对他人不信任、暴力以及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等

●在「受虐情结」状态成长,往往会使受虐儿童出现许多偏差行为

●将来出现虐待自己孩子的机会,也显着的比一般人提高很多。

目睹暴力儿童可能的影响

●有较多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

●有较低的自我控制有社会能力,以及较差的学校附着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有创伤后压力失调的症状

●儿童或青少年目击家庭中的暴力行为,未来也将比较可能有暴力行为

●会沮丧、焦虑、身体上的不适、同侪间的冲突、社会疏离和偏见、不听从成人的话及违

反法律,以及其他各种行为问题

●在目击父母亲之间的暴力行为后,不管是男孩或是女孩都会学到-暴力也是一种亲属之

间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也同时学习到了迫害的行为-男性可以使用攻击的手段,以获取权力及控制其他家庭成员

●男性若是在孩童时期曾经目击其父母亲的肢体冲突,未来攻击其配偶的可能性将三倍于

未曾目击到婚姻暴力的男性

目睹暴力儿童创伤后压力失调

●经由暴力事件一再的重演和对于事件痛苦的记忆,或是重复地作与事件相关的梦,而一

再经历痛苦的事件。

●坚决避免与创伤有关的刺激,以及对于一般的反应没有感应。

●持续性的亢奋症状。包括睡眠失调、易怒或是容易生气、注意力很难集中、过度警戒,

以及有过度惊吓的反应。

●其中第2,5,7,13,19,26和28需反向计分

●情感虐待3、8、14、18、25

●躯体虐待9、11、12、15、1

●性虐待20、21、23、24、2

●情感忽视5、7、13、19、28

●躯体忽视1、2、4、6、26

1.2受虐妇女与子女的议题

1)在亲权的使用上较无力,有些受虐妇女不愿意去控制子女,因为会使她想起被先生控制

的感觉。

2)母亲常会努力去代替父亲的角色,会怪罪自己让孩子没有父亲,因此努力的要做所有父

亲在时他可能会做的事情。

3)与子女形成联盟,因为受虐妇女常常是很孤立的,缺乏社会资源。因此有些妇女会利用

子女形成联盟,给予她情绪上或是实际上的支持,去对抗父亲。对于子女来说,卷入父母的纷争中,并被迫选择其中一方,是非常伤害及困扰的。

4)受虐妇女常常对儿子有较严格的标准,会有偏差的知觉害怕儿子和父亲一样,因而对儿

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但是这样的想法传达给儿子也可能使子女自认为自己和父亲一样,造成子女许多矛盾冲突的情绪纠结。

受暴妇女与子女之亲子关系出现一些问题

1)母亲常表现出冷漠,子女无法从母亲身上得到情绪上的慰藉。

2)受虐妇女会不适当的要求子女给予保护,情绪或实际生活中的支持。

3)对于子女较常有错误的归因,对于子女的行为有较负面的解读。

4)和子女形成联盟或是将子女当作代罪羔羊。

1.3 老人虐待

1)老人虐待是指对老人的健康或福祉造成伤害、威胁或忽视其需要。

2)老人虐待受到关注

3)的程度远不如婚姻

4)暴力和儿童虐待等

5)议题来得大。

●受虐的方式包括身体或精神的伤害、性侵害或停止维持生活所需的食物和医疗照顾。

2 家庭暴力的危机干预

2.1 识别儿童虐待危机及处理

(1)疑似身体虐待的指标:包括不明原因的瘀伤或伤痕;烧烫伤及灼伤;骨折或脱臼等。(2)疑似精神虐待的指标:偏差习惯、呈现退缩的行为、攻击或欺负其他同学、情绪或智能发展迟缓、容易自责、自我概念低落。

(3)疑似疏忽的指标:身体发出臭味、呈现营养不良的样子等;有偷窃金钱或食物的行为等。

(4)疑似性侵害的指标:外生殖器部位有瘀伤、撕裂伤等;害怕与异性接触、出现奇特或不寻常的性行为、极度害怕身体与他人接触等。

●跟怀疑受虐儿童会谈:

● A. 必须要求单独与儿童面谈,先谈及日常的事或轻松的话题,逐渐带入家庭关系及管

教或育儿方面的问题,(先从一般谈到具体,再由具体转为通性。向儿童解释,并不是要拆散家庭,或给儿童及其父母或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要作没有事实根据的结论或指控。不要作诱导性的提问,也避免发问不能发展下去的问题,小心核实你的假设。

在适当的时候技巧地问儿童「事件」的来龙去脉:何时、何地、如何、为何发生,谁干了甚么,虐待的经历等。至于性侵犯的个案,社工要份外小心,应把愿意及有能力表达事件的儿童在适当的安排下转介有关部门,让有关人士对「事件」调查。

追溯谈话中前后文相符/不符的内容,并要符合事件进行,如把儿童所说的跟父母及其他人士所说的对照。

●观察不能溢于言词的暗示及动态。

●利用游戏、玩具、图画、绘画等,使儿童吐露心声。

2.2 受虐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介入

(1)对受虐待的青少年及其家人进行心理评量

●冲突策略量表儿虐版

●CTS2 亦可用来测量父母对儿童的不当对待,其版本称之为CTSPC。CTS2 共有22 题,

分成三个分量表,包括:无暴力的管教、精神暴力、与肢体暴力。

●CTSPC另有一个补充量表(称为疏忽量表,共五题以及有关性虐待的题项(共四题,由

父母回答)

(2)对受虐青少年的个人辅导

①了解——让青少年坦承自己真实感受,允许反复体会受害者的痛楚;

②沉默——寻找自身的责任(无论是消极或积极层面上);

③绝望——觉察自己所经历和他人不同的童年感到失落;

④家庭关系再评估——当事人对人际需求的重新认识;

⑤面对——当事人重新面对加害者。

(3)对受虐青少年的家庭辅导:家庭治疗、受虐青少年的父母的个别辅导,等等:

①以社会为基础的服务,协助及支持成人扮演其父母的角色;

②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提供各种服务以使家庭状况稳定(如:个案管理、咨询、辅导或治疗、教育技巧、倡导及实质服务);

③必要时提供儿童福利中心等。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报告

一、心理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而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的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目前,大学毕业生们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中小学生也在为学习、考试忙得焦点烂额,“郁闷”成为当下校园里最流行的一个词。一些学生竟因心理压力过重而崩溃,甚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更多的

教育工作者已开始关注起一个严肃的课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他能够帮助心理疾病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并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来扭转错位的心理。危机干预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种。 二、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实例 (一)问题的发生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中的榜样。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可他强烈地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从此他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冲突,经过我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石鼓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订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一、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大队部、学生处、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等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导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 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度与流程图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特建立以下几项制度: 1.培训制度。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对心理咨询的老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年级组长等实行定期培训。 2.鉴定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其病情应经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鉴定或到指定的专业医院进行鉴定。 3.保密制度。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具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图 甄别问题 转介 (一)预防教育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任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学生 班主任课心理区未成年人 属于学校心理 超出学校心咨询、跟专业心理咨询、治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办公厅于2011年2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提出了高校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特别要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现结合我系实际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实施方案: 一、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的意义与目的 心理危机是可以预防的,这有赖于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的建立。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就像一盏心理警示灯一样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尽可能把他们的心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中。它是高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键。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是为了促进心理卫生科学知识在我系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及时帮助心理异常学生,指引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到相关部门寻求帮助,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时为发生危机事件后的当事人和涉及的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援助。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或由此引发的休学、自杀等事件逐渐增多,给学生、家长等带来巨大痛苦,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工作。 二、建立“三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为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我系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系部心理辅导联络员——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记录例3

个案源自心理人社区网友“自游的”发表 说明:危机是指人的心理处于一种解体状态。其中有人质危机、性暴力危机、化学质依赖成瘾、自杀等等。 危机干预,是对他人心理应激状态的特殊参预、干涉或处理。 危机干预,是心理咨询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咨询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以下对自杀危机的干预,是本人亲历的真实案例。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遵守伦和职业道德,本案例对可能辨认出当事人的信息,均作了过滤或修改。 A.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机干预 案例简介 安然先生(化名)眼睛近于失明,又再次失恋。在痛苦绝望中,他发手机短信给电台主持人:“这是我最后听你的广播,生命对我来说是不重要的了"。 在专业者看来,这是一例微弱的求助信号。我通过导播,从电台主持人那里要来发短信者的手机号。于是,有了以下危机干预过程。 时间及方式: 时间:(略) 方式:电话(先手机后转座机) 受访者概况 姓名:安然(化名) 年龄: 学历:大学 职业: 危机干预过程: 咨:你好!刚才听了电台广播,我非常关心你所发的手机短信! 安:嗯! . 咨:和你一样,我也是这个台的听众,相信很多听众和我一样,非常为你担心! 安:(没吭声) 咨:能说说,你发那条短信的想法吗? 安:(没吭声) 咨:你能听清我说话吗? 安:嗯! 咨:你遇到了很大的困扰? 遇到了难解的结? 安:(没吭声) 咨:也许你用手机接话不太方便,能告诉我,你的座机号吗? 安:……(报出座机号码) 咨:(接通他的座机后)谢谢你的信任! 安:(仍没吭声) 咨:我是一位社会工作者,也许我不能完全理解你所遇到的问题,但我会为你守密。 安:(似乎有点什么声音,感觉他被保密原则打动,但仍然没有说话) 咨:(正准备询问) 安:(突然地)不公平!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1

公管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T,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公共管理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大一第一学年,他勤奋学习,遵守纪律,能吃苦耐劳,参加学院各项活动积极,尤其是在学校(院)举行的演讲比赛中,其激情四射的演讲,在师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得全院师生喜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二第一学期期末的一次演讲宣传彻底改变了他。参加这次演讲培训之前,家庭拮据的他也曾犹豫过,到学办找辅导员咨询过。当时,辅导员老师意见一致、态度鲜明、坚决地表明了反对意见,但他经受不住宣传者再三的劝说,交了6800元离谱的高额培训费后,参加了寒假期间由再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长沙举办的为期21天的演讲培训。 据我们了解,再东文化传播公司在天马大酒店、天穆大酒店等场所,举办以“公众演说秘诀”、“成功学”、“领导学”等为名目的培训讲座,参加学生为全日制本科生和自考生,每次规模在60——300人之间。高级班缴费有1000元、2000元、5000元、6800元。实质上,这是一种打着传授国际最新知识理念的新型传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对参加培训的学生与外界社会举行“心理隔离”,将高校教育贬得一文不值,运用唯利是图的传销理念,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可怕的是,这类公司里的那些“超级讲师”的背景极为复杂,均有国外求学经历,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操控,对大学生举行文化渗透、煽动策反等非法活动。 因此,这个学期一开学,我们加强了对T同学的帮助、教育、管理。坚持点到制度,杜绝旷课;进行经常性谈话,做细致耐心的工作;组织班委、团支部干部对其学习、生活进行监督;召开“大学生成才心理交流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家长取得联系,力争家庭的支持。 我们发现,开学最初的一段时间,以前从不缺课的T因参加培训和公司的其他活动,不时出现了迟到、旷课现象,有时甚至“顶风作案”。为了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年级辅导员、学院周书记与他面对面谈话达20次之多,还经常手机谈心、短信谈话。去寝室查寝、教室查到,我们第一个关注的就是他。我们还通过学生干部做他的工作,让学生干部定期汇报T的思想动态,以便我们侧面了解他的情况,让他们以同龄人的身份与他促膝谈心,以集体主义教育和鼓励他,

中学主题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一则素材

风雨中,有些痛……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一则 周一的早晨,心情还沉浸在昨天“圈内”朋友的聚会所带来的心灵成长的快乐中(我们几个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会定期聚会,以心理督导的形式,既相互宣泄心理的压力,又达到自我的一种心灵成长)。接到一个班主任的电话:“我们班的那个学生还是哭着要回家,昨天一到学校就是这样,你能找她谈谈吗?” 没过几分钟,还是这个班主任的电话又来了,同时转发过来一个短信: “爸爸妈妈我现在很难受,你们也不肯接我的电话,我的心情你们应该知道。可以说我的心理发生问题。我现在不想转学了因为我想到了自杀,很恐怖吧?我最后求你们今天来接我,我等到下午放学你们还不来我就从这里跳下去。”----这是今天凌晨学生发给她父母的。 班主任:她为何如此执着地要回去? 在这之前,班主任就曾和我聊起过这个学生,这是一个外地经选拔考来杭州就读的初一学生。作为新生报到就读不到一个月,就想转学回家乡的学校就读。当时,班主任非常耐心地找她谈心,她告诉班主任,觉得在这里学习压力比较大。班主任老师细细地和她分析了各方面的因素,鼓励她尽快地适应这里的学习,面对挑战。事实上,她的学习在班里属于中上,就适应水平来看,亦是适应得不错的那一类。只是不知为何,她总认为自己很不适合在这所众望所归的学校就读。家长也曾悄悄地安排她去看过校外的心理医生,医生的反馈是,她挺能聊的,反应,思维各方面都不错,应该没什么问题。 只是她仍旧执着地要转学。班主任还告诉我,这之前的一周,她还请过三天病假,以身体不适的名义,她是很在乎学习的学生,在家休息期间很认真地打电话来学校问作业及上课情况。只是一回到学校,情绪就变得十分不稳定,只说想家,但就她其他方面的情况来看,她不像是那些不能独立生活的学生。 昨天是周日,学生按规定回校的日子。父母将她送到学校后,她就一连打了许多电话回家,只说要回家。后来她父母为了让她安心在校学习,就“狠下心”不再接她的电话。结果就发生了开头这一幕。 于是,我和班主任老师约定,马上安排一至两名平时与她关系较好的女生一直“陪伴”她,中午安排她来心理辅导室面谈,同时,请家长立即赶往学校,并将此事上报学校领导。 在辅导室里 中午,为了防止意外,班主任派了一位与她较为“谈得来”的同学陪她来到了辅导室。“我就是易楚。”她进了辅导室对我说。 聪明的女孩一定已经猜到我请她来辅导室的原因了。所以我亦坦诚相待,对她说,“请坐。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愿意与林老师来聊一聊。老师也请你相信,我只是希望能与你有一次沟通,希望能帮助你更快乐一点,不管你以后是否还在这个学校成长。愿意与我聊吗?” 她点点头。短发下是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昨天晚上没有睡好。是什么让她如此不安? 因为是同性,所以我以大姐姐的姿态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背,问道:“看你情绪不太好,说说你的烦恼好吗?” “老师,我在这里学习感觉压力很大。我希望能够转学,换一个环境,自我感觉会好一些。”“我在杭外一点自信也没有,上个月班委竞选,我也没有任何优势。”她低着头说到道,“每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 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为了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咨询中心决定建立“班级心理健康委员—校园心灵使者协会—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三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和疏导机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快速反应,即: 1、通过每班的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密切关注身边同学的心理情况,一旦发现有问题立即向心理辅导联络员反映。 2、学校心理辅导联络员得到信息后,须立即向心理辅导中心通报情况并立即对当事人开展心理辅导和思想疏导。 3、心理辅导中心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紧急干预,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学生心理危机,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过后的心理护理和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工作。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委员和心理辅导员要深入课堂、公寓,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确保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把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解决在萌芽状态。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做到及时发现、正确解决,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危机干预实施细则 1、危机的特征 (1)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事情;

(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危机是一种正常状态,是每一个人在生活经历中的某个时刻都会遇到的情境; (3)危机是一种个人体验,某种情景对某个人来说是危机,但同样的情境对另一个人来说则可能不是危机; (4)危机可在短时间内以这种或那种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5)若采纳一些变化,发挥一些潜能,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发展,相反,不良的应对方式会令人们的防御能力下降和社会退缩。 2、危机干预的过程 (1)第一级危机干预也称心理性急救,主要是对危机的情境做出反应,帮助人们稳定下来去处理即刻的需求,协助他们应对当时的情境并给予支持。 (2)第二级危机干预也称危机治疗,在当事人稳定之后,提供治疗性咨询服务,侧重于应对危机的情境和处理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症状。 3、危机干预的主要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或有家族史的学生; (3)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且久治不愈、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且深感自卑的学生;(5)个人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失调或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6)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的学习困难或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心理危机干预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 中的榜样。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 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可他强烈地 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 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 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 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从此他 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 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 生了冲突,经过我的教育和开导,事情很容易就解决了。C也没再 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W却认为这是C对他轻视践踏的突出表现, 又联想到从开学到现在很多次他自认为C侮辱他的事情,断定自己 有今天全是C这个小人背后搞的鬼,他越想越气,决心要报复,但 又没胆量,总这样憋着,渐渐地感觉胸闷,心慌,头痛和厌食。最后,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向C发出了挑战书,邀C晚上到厕所决斗。幸亏我及时得到消息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从W第一次摸底考试失败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可以推断,他一开始是处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状态,他的自负和脆弱让他无法接 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矛盾使得他心力交瘁。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 的心理障碍,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老师或自己对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 过度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1)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 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 案例一: (一)问题的发生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中的榜样。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可他强烈地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从此他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冲突,经过我的教育和开导,事情很容易就解决了。C也没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W却认为这是C对他轻视践踏的突出表现,又联想到从开学到现在很多次他自认为C侮辱他的事情,断定自己有今天全是C这个小人背后搞的鬼,他越想越气,决心要报复,但又没胆量,总这样憋着,渐渐地感觉胸闷,心慌,头痛和厌食。最后,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向C发出了挑战书,邀C晚上到厕所决斗。幸亏我及时得到消息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问题的分析 1.开始于考试焦虑 我们从W第一次摸底考试失败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可以推断,他一开始是处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状态,他的自负和脆弱让他无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矛盾使得他心力交瘁。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老师或自己对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1)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2)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3)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越易产生;(4)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5)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2.经历了抑郁 W在多次自我挣扎而不能扬眉吐气后陷入了深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深的不安和忧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W患上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核心表现的心理状态,通常表现

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5篇 篇一: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吴某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看上去弱不禁风,脾气却特别暴躁。有一次,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竟然拿起裁纸刀追着老师跑,嘴里还凶狠地喊着:“我要杀了你!”最后在几位体育老师的合力下才把他制止。 原来在吴某小时候曾被老师冤枉过一次,当时还在全校范围内被点名批评,他满肚子的委屈想找人诉说,怎想回到家,由于父母不会教育,又被皮带狠狠地抽了一顿。那时他年龄尚小,属于弱势群体,于是就拼命压抑自己,什么都不说。但阴影已经埋下,等到了初中,他终于把所有的不满都爆发了出来。心理专家指出,吴某在小的时候认知受到压抑,于是初中借助细小的事情就爆发了出来,属于迟发性应激障碍。因此首先要让他把过去受压抑的东西发泄出来,调节他的善恶观。老师和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发泄的对象问题,告诉他遇到问题可以发泄,但不能伤害别人,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对象。其次,可以教他一些制怒的技巧,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要发怒时把眼睛抬起来,别盯着对方看,自我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别发怒。

小庄,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其父亲是个体户,家境较富裕。因为父亲有外遇,导致家庭不和睦,夫妻经常吵架,家庭缺乏温暖,这使孩子缺少了父爱和母爱,显得自卑、孤僻,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产生了自卑厌学的情绪。通过家访和了解情况的教师的反映,小庄智力水平属中等,在一、二年级时成绩属中等,但是进入三年下半学期后,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下降,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不及格,数学只有65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主科两科均不及格。小庄性格比较内向,不大爱说话,若是陌生人跟他接触,他都一言不发。很难在他口中了解他的结症在哪里,他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一提起背诵课文,完成作业就头痛,对学习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老师多次找其父母谈心,他父母却说:“这样的孩子没出息,随他去吧!”小庄产生自卑厌学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受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

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中心完小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一、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方式不能应对或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入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或刚刚经历重大突发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能安全度过危机,尽快恢复社会功能。现实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幸福高州的现实要求。为此,特制定周村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面临的可能心理困境,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发展。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 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避免造成的更大的伤害;解决心理危

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群体或个体危机消除,恢复常态。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 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 3、存在诸如人际冲突明显、学业严重受挫、躯体疾病、家庭变故,或突遭重挫者; 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如孤僻内向、与别人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者; 6、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7、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如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亲子关系恶化等; 8、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 9、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四、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 校长、班主任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校长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现场疏导、干预,

优秀心理危机干预案例选

优秀心理危机干预案例选 篇一: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432字) 吴某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看上去弱不禁风,脾气却特别暴躁。有一次,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竟然拿起裁纸刀追着老师跑,嘴里还凶狠地喊着:“我要杀了你!”最后在几位体育老师的合力下才把他制止。原来在吴某小时候曾被老师冤枉过一次,当时还在全校范围内被点名批评,他满肚子的委屈想找人诉说,怎想回到家,由于父母不会教育,又被皮带狠狠地抽了一顿。那时他年龄尚小,属于弱势群体,于是就拼命压抑自己,什么都不说。但阴影已经埋下,等到了初中,他终于把所有的不满都爆发了出来。心理专家指出,吴某在小的时候认知受到压抑,于是初中借助细小的事情就爆发了出来,属于迟发性应激障碍。因此首先要让他把过去受压抑的东西发泄出来,调节他的善恶观。老师和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发泄的对象问题,告诉他遇到问题可以发泄,但不能伤害别人,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对象。其次,可以教他一些制怒的技巧,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要发怒时把眼睛抬起来,别盯着对方看,自我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别发怒。 篇二: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402字) 小庄,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其父亲是个体户,家境较富裕。因为父亲有外遇,导致家庭不和睦,夫妻经常吵架,家庭缺乏温暖,这使孩子缺少了父爱和母爱,显得自卑、孤僻,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产生了自卑厌学的情绪。通过家访和了解情况的教师的反映,小庄智力水平属中等,在一、二年级时成绩属中等,但是进入三年下半学期后,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下降,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不及格,数学只有65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主科两科均不及格。小庄性格比较内向,不大爱说话,若是陌生人跟他接触,他都一言不发。很难在他口中了解他的结症在哪里,他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一提起背诵课文,完成作业就头痛,对学习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老师多次找其父母谈心,他父母却说:“这样的孩子没出息,随他去吧!”小庄产生自卑厌学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受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 篇三: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481字) 小文上五年级,钢琴准备考六级,兴趣不高,而且越来越差,总是被妈妈骂着练琴,文化课学习下滑快。常为学习的事被妈妈打。为了逃避,不得不把卷子藏起,开始说谎,找来妈妈更多的打骂。 我看到她时,眼睛里带着恐惧,说到作业中一半以上的错误时,有些慌,眼镜观察着大人的表情,给自己编排一大堆的理由。 我觉得问题在家长身上,和家长长谈了三次,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家长在孩子身上不惜投入精力物力,就是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幻想没有实现的都转嫁给孩子,孩子就是自己的未来,随

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解析分析

肿瘤病人心理危机干预 一、背景资料: 李某,女,43周岁,是国企一名工人,身高约1.60米体,态发育正常,高中文化,再婚家庭,有一养女,无生育史。 李某是我母亲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又和我母亲在一个单位工作,工作一丝不苟,很要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朋友不多,她曾经离异,后再婚组建新的家庭,丈夫对她非常好,而且二人共同领养一女,现在女儿读初中,两年前一次李某单位体检,x片提示肺部阴影,以前她也曾感觉不适,咳嗽,但没有重视,这次体检,当拿到诊断单时,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肿瘤,刚开始时候紧张不安,经常失眠焦虑,寝食难眠,同时还怕家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不想让家人一起担忧,把得病一事告诉了要好的朋友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安慰她并陪伴她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了,她得的是肺癌,无奈无法隐瞒,丈夫得知妻子得了肺癌非常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劝说妻子住院手术治疗,妻子极度痛苦,拒绝任何治疗。由于我在肿瘤医院工作,我得知此事后和母亲曾经到她家做思想工作,最终李某同意治疗,马上帮她们联系了住院,手术很顺利,1个月后,出院,手术后,病情很稳定,愈后良好,阶段性做放化疗,但病人情绪低落。由于我在医院做医疗随诊工作,定期对肿瘤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了解病人的愈后情况,转归情况,由于李某和母亲关系甚好,又是同事,所以我对于李某的病情格外关心,两年时间一直坚持随访。 二、主述: 李某说:“没想到啊!我这是怎么了,怎么摊上这么个病呀,为什么我的人生总是这么不顺啊,老天对我不公啊,说好听了,是肿瘤,谁不知道,这是不治之症啊,这是癌症啊,我的天哪,我该怎么办啊,孩子还太小,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眼圈湿润了,不知道我还有多上时间了,我简直要崩溃了…”。 心理测验结果: 1、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总粗分:54,标准分68分。超过SAS 评定分界值50分。 2、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结果:总粗分48,标准分60分,超过SDS抑郁评定分界值50分。 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使用是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一般来说,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61-70分者为中度,70以上者为重度焦虑。由以上的测验结果表明,标准分68分已经超过抑郁评定的分界值50分,属于中度焦虑。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侵害人们的心灵,造成不良后果。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而青春期的躁动和感性使他们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为此,擢英中学特制定针对本校师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健康课及怡心小报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组织指挥体系 1、领导机构(校处理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2、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小组 班主任、心理老师、校医、校保安人员、司机、全体教师等。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医现场处理可能的躯体病患及伤害。 5.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6.司机保证交通。 7.学校其他教师辅助开展工作。 8.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五、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重大心理危机事件(Ⅰ级) 发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精神病人处于急性发作期;自伤或伤人行为正在发生。 2、较大心理危机事件(Ⅱ级) (1)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并伴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已经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 3、一般心理危机事件(Ⅲ级)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因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调等导致的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3)因学习困难、经济困难、适应困难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4)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的学生等。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一、关于心理危机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某一事件是否会成为危机,有三个影响因素: 1、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意义以及事件对自己将来的影响的评价; 2、个体是否拥有一个能够为自己提供帮助的社会支持系统; 3、个体是否获得有效的应对机制,也就是个体能否从过去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哭泣、愤怒、向他人倾诉等。由于个体在这三个方面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相同的事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构成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种类 1、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个人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对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如升学危机、性心理危机等。这些危机是大学生生命中必要和重大的转折点,每一次发展性危机的成功解决都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阶梯。 2、境遇性危机。境遇生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如交通事故、人质事件、突然的绝症或死亡、被人强暴、

自然灾害等。 3、存在性危机。存在性危机是指一些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是伴随重要的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的冲突和焦虑的危机。 (三)心理危机的特征 突发性: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突如其来的,具有不可控制性。 紧急性:危机的出现具有紧急的特征,它需要人们去紧急应对。 痛苦性:危机在事前事后给人带来的体验都是痛苦的,甚至可能涉及人尊严的丧失。 无助性:危机的降临,常常使人觉得无所适从,而且,危机使得人们未来的计划受到威胁和破坏。由于心理自助能力差、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不完善,危机常常使个体感到无助。 危险性:危机之中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交往,严重的还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5、心理危机的结果 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案例.doc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小学时期正是人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勤奋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课上课下压力较大的情况,小学生普遍心理问题也逐渐显露,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也 就凸显出了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篇1 小文上五年级,钢琴准备考六级,兴趣不高,而且越来越差,总是被妈妈骂着练琴,文化课学习下滑快。常为学习的事被妈妈打。为了逃避,不得不把卷子藏起,开始说谎,找来妈妈更多的打骂。 我看到她时,眼睛里带着恐惧,说到作业中一半以上的错误时,有些慌,眼镜观察着大人的表情,给自己编排一大堆的理由。 我觉得问题在家长身上,和家长长谈了三次,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家长在孩子身上不惜投入精力物力,就是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幻想没有实现的都转嫁给孩子,孩子就是自己的未来,随自己设计,摆弄。根本没有把孩子当成:有生命有情感的独立体。爱护有余,尊重不足。 当家长明白自己做的这些都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实现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孩子自身能力的扼杀,潜能发挥的压制。后悔莫及,情绪变得激动。我教他这样做:找出一百个理由来表扬孩子,对孩子学习的负担和困难理解,(因为这本来也不是孩子的错),当参谋不成就做一个陪伴者,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伙伴。把学习的事情交给老师。 特别是,征求孩子意见后,停掉钢琴学习,辅导文化课程,一个月后考试成绩提升,孩子情感有很大变化,并表示会努力去考钢琴六级。 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篇2 吴某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看上去弱不禁风,脾气却特别暴躁。有一次,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竟然拿起裁纸刀追着老师跑,嘴里还凶狠地喊着:"我要杀了你!"最后在几位体育老师的合力下才把他制止。 原来在吴某小时候曾被老师冤枉过一次,当时还在全校范围内被点名批评,他满肚子的委屈想找人诉说,怎想回到家,由于父母不会教育,又被皮带狠狠地抽了一顿。那时他年龄尚小,属于弱势群体,于是就拼命压抑自己,什么都不说。但阴影已经埋下,等到了初中,他终于把所有的不满都爆发了出来。心理专家指出,吴某在小的时候认知受到压抑,于是初中借助细小的事情就爆发了出来,属于迟发性应激障碍。因此首先要让他把过去受压抑的东西发泄出来,调节他的善恶观。老师和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发泄的对象问题,告诉他遇到问题可以发泄,但不能伤害别人,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对象。其次,可以教他一些制怒的技巧,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比如要发怒时把眼睛抬起来,别盯着对方看,自我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别发怒。 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篇3 小庄,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其父亲是个体户,家境较富裕。因为父亲有外遇,导致家庭不和睦,夫妻经常吵架,家庭缺乏温暖,这使孩子缺少了父爱和母爱,显得自卑、孤僻,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产生了自卑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与反思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案例和反思 一、心理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crisis)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而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的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目前,大学毕业生们为找工作四处奔波,中小学生也在为学习、考试忙得焦点烂额,“郁闷”成为当下校园里最流行的一个词。一些学生竟因心理压力过重而崩溃,甚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已开始关注起一个严肃的课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他能够帮助心理疾病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并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来扭转错位的心理。危机干预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补救性三种。 二、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实例 (一)问题的发生 W,男,高三刚毕业学生。 这是一个很文静,很有礼貌,也曾经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男孩子。在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是父母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同学心中的榜样。刚进高中时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成绩离理想的相去甚远,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不由失落感倍增。特别是初中的同学C,现在的同桌成绩远远超过了他,这无疑使他更受打击。可他强烈地想把成绩搞上去,总怕自己上课漏听什么,结果,他一听到上课铃声心就会猛烈跳动,整个上课过程就象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似的,很难受,可一下课就一切正常了。每次考试他都想着要翻本,可事实是一次比一次差,甚至拿到试卷就会发抖,脑中一片空白。从此他一度萎靡,上课提不起精神,甚至连头也不敢抬,总感觉老师和同学都在笑话他,都在歧视他。就在这时他和C在宿舍因一点小事发生了冲突,经过我的教育和开导,事情很容易就解决了。C也没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可W却认为这是C对他轻视践踏的突出表现,又联想到从开学到现在很多次他自认为C侮辱他的事情,断定自己有今天全是C这个小人背后搞的鬼,他越想越气,决心要报复,但又没胆量,总这样憋着,渐渐地感觉胸闷,心慌,头痛和厌食。最后,他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向C发出了挑战书,邀C晚上到厕所决斗。幸亏我及时得到消息予以阻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二)问题的分析 1.开始于考试焦虑 我们从W第一次摸底考试失败后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可以推断,他一开始是处于典型的考试焦虑状态,他的自负和脆弱让他无法接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矛盾使得他心力交瘁。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老师或自己对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

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目前,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注意,教育部也就此项工作发布过多项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更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了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体现我国宪法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宗旨,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从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消除潜在的压力和焦虑,防止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立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共民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基本法律和法规。因此,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也是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与全球学校教育发展接轨的重要措施。 1、预警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较大或重大事件的发生。该系统要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事件并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学校管理范围内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测量和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控制和疏导措施。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是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直接从事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往往和学生接触密切,也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只要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训,就能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反应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应该是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直接使用心理健康档案,接受和筛选来自上述两支队伍的信息,通过心理辅导(咨询)室、心理辅导(咨询)信箱、校园网中的心理健康论坛等获得预警信息,为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时提供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倾向。 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是提高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效能的重要措施。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伙伴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同学、朋友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讲内心的、真实的话。他们平时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如发现有心理危机发生可能的同学和朋友时,应及时向班主任老师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映,从而发挥心理危机预警反应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