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

步行是所有日常生活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因此在早期康复治疗的目标和训练计划中都应充分地考虑步行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并予以认真地指导与实施,为今后进行步行治疗移动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协调性、可动性和稳定性是步行的三要素。正常步行必须具备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迈步的能力。步行中所含的动作(足跟着地、单腿支撑、足跟离地、摆动等) 都要求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在步行中形成一个完整、精细、熟练的、连续过程。丧失步行能力的患者,因疾病、造成障碍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康复的目标不同,具体训练方案有较大差异。康复治疗人员应在正确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个性化训练方案。本讲就偏瘫步态的障碍特点提出训练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要点。

偏瘫步态训练包括站立相负重训练、重心移动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环境下的步行训练。

一、站立训练(平衡训练〉

步态训练通常是从患腿的站立训练开始。从平衡功能检测仪中可以消楚地显示出人体重心摆动轨迹。由于站立立支持面小重心位置高,任何体内、外的轻微变化都会对全身姿势产生很大影响。为了维持站立,肌肉必须不停地进行收缩活动。

站立时,重心的摆动与伸肌活动,特别是小腿三头肌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中不少的患者既使站立困难,也可以步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步行由于缺乏基本条件,患者往往形成异常步态,造成错误的动作习惯,增加矫正的难度; 并且不少患者出现关节及肌肉损伤导致下肢关节的疼痛;更重要的是由于步行的稳定性差很容易跌倒造成事故,因此对于步行训练,不可急于求成。要将基本的功能训练与应用动作训练有机的结合、严格按照训练计划进行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诱发平衡控制模式训练

某些患者由于不能在平衡受到威胁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而使身体

的稳定性下降,身体晃动增加甚至摔倒。前庭功能丧失者常常不能诱发出髋关节协同运动,因此,躯体感觉输入丧失者则无法选择踝关节协同运动。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运用和掌握正确的自动姿势协同模式是治疗的重点。多余的、不必要的或代偿性的动作或运动必须加以抑制,最终使肌群活动能够根据平衡功能活动的需要采取正确地组合与编排。

1.诱发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诱发训练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小幅度或缓慢地晃动时可诱发出踝关节协同

运动模式或对策来保护身体的平衡。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或对策指

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鈡摆运动(图9-2)。当人站在小块儿的地毯上,地毯突然被向前或者向后轻轻地拽一下时,身体就会出现向后或向前的摆动并同时引发出踝关节对策。将地毯向前拽使站立者平衡受到干扰而向后倾斜,此时胫前肌、股四头肌及腹肌按顺序依次收缩以阻止身体进一步向后倾斜。为了对抗因拽地毯向后而导致的身体前顷,腓肠肌、(月国)绳肌以及骶棘肌按顺序收缩。踝关节模式中固定组合肌群的兴奋收缩顺序由远端由至近端。站立时的姿势晃动或摆动即体现踝关节协同运动。

促进踝关节对策的训练可采取以下方法:

●踝关节背屈肌和跖屈肌肌力和踝关节活动范围是出现踝关节对策

的基本条件。因此,各肌群活动可以通过振动或其它的感觉剌激加以易化。此外,令患者在站立位进行小幅、慢速地前后摆动以促使踝关节周围肌群收缩。

●令患者在站立位进行小幅、慢速扭动身体训练的基础上,施加小幅、慢速干扰以诱发踝关节控制模式。

●要在逐渐提高难度的条件诱发踝关节协同运动或对策和进-步提高踝关节对策能力,训练方法包括( 1 )改变支持面的稳定性。从稳定的支持面开始,逐渐过渡到不稳定支持面直至站立面过于柔软而超出踝关节运动控制模式的极限范围,即不能利用踝关节对策有效的控制

身体的平衡时为止。站在倾斜板上亦有助于诱发踝关节的运动。(2 )干扰或改变视觉提示。(3)增加足底皮肤感觉输入。

●稳定髋关节,减少髋关节运动。某些患者在受到小的外力干扰时并不出现踝关节控制模式,而是髋关节的动作模式。此时,治疗师应采取用手固定髋关节的方法抑制髋关节的运动,促进身体小幅度前后摆动和踝关节的运动控制。

2. 髋关节协调运动模式的诱发训练

身体较大幅度、接近稳定极限或快速的摆动时常诱发出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或对策。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或对策是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例如,一个非体操运动员站在平衡木上,狭窄的平衡木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面积(双脚底不能与平衡木完全接触〉。因此,站立者的稳定性显著下降,重心移位,身体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前后摆动使重心重新回到双脚范围内,构成髋关节运动模式的肌群自近端至远端兴奋收缩。为对抗身体前倾,腹肌和股四头肌依次收缩。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过伸展,躯干向前下方探出,身体重心移向后;对抗身体向后的摆动,骶棘肌和(月国)绳肌依次收缩,使髓关节过伸展,腹部向前突出,躯干上部向后挺。促进和诱发髋关节对策的训练方法如下:

加强髋关节活动度和伸、屈肌肌力的训练。

在采用髋关节对策的平衡功能活动中应反复进行髋关节屈曲与伸展练习。

通过反复对患者身体施加较大的、快速的外力干扰,诱发髋关节的控制模式。

利用易诱发髋关节对策的姿势或活动进行训练。常用的姿势或活动包括(1在平衡木上(横向或纵向)站立; (2)足尖接足跟行走; (3)在铁轨上行走及单腿站立等。

(二)负重训练、

偏瘫下肢负重差或不能负重是偏瘫步态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膝关节于站立相时控制能力下降是患肢不能负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双下肢特别是患侧下肢的负重训练将有助于患者建立平衡和行走功能的训练。患者因病较长时间缺乏站立位的感觉,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在平行杠内练习双腿负重,平行杠的一端放娇形镜,矫正站立姿势。同时双足分别站在各自的体重计上, PT师观察双侧体重计的计数,指示患者调整到对称位置。让患者体会、记忆、控制正常姿势的感觉。

1.训练要点

双侧全足底着地。

保持偏瘫患者身体的正常对线关系对于有效的负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保持正确的头、颈、躯干、骨盆及下肢的对线关系。

髋关节的伸展训练。

膝关节屈曲 8~15°的控制训练。训练中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训练不但可以持续而有控制的训练膝关节的控制能力,避免膝关节于站立时跪倒或过伸展,而且将会使偏瘫患者感到一种安全感并因此而大胆而积极地配合训练,患者能不断地体验站立负重时的感觉,其结果将加速改善或重建膝关节的控制,进而改善偏瘫侧下肢的负重能力。命双足并拢,身体重心保持在中线位置。

2.膝关节支具的应用

(1)膝关节支具的作用

帮助治疗师开始训练站立十分困难的患者。

持续而有控制地训练膝关节的控制能力,重建膝关节伸肌的控制能力,避免因膝关节无力而弯曲、跪倒或过伸展。

有助于患者站立和学习必要的姿势调整。

在膝关节支具的帮助下,训练健侧下肢向前迈步、侧方移动以及功能性作业活动。

有助于单侧忽略患者的重心转移。

训练中使用膝关节支具进行训练将会使偏瘫患者感到一种安全感并因此而大胆而积极地配合训练,患者能不断地体验站立负重时的感觉,其结果将加速改善或重建膝关节的控制,进而改善偏瘫侧下肢的负重能力。

(2)使用方法

训练时佩带。休息时解除。固定时注意血液循环变化,防止软组织压迫。配合视觉反馈使用效果更好。

3.注意事项

注意矫正姿势,不得出现代偿性动作。

防止髋关节屈曲

防止膝关节出现过伸展(膝反张〉或有意识的过度屈曲。

防止疲劳。可在患者后面放置椅子,经常重复坐位到站立位的体位变化,达到熟练掌握站立位姿势的正确控制,减少能量消耗。

在重心保持在中线位置、双足并拢训练完成的基础上,练习分足站立。

(二)重心左右移动训练

悬空在某一位置上) ,不能随意移动。这种运动被称为反向负荷模式,是导致异常步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训练中应避免出现的异常模式单腿站立有两种模式,其一是身体向支撑侧倾斜,体重儿乎全部转

移到支降侧。此时,非支撑侧下肢通过其重量阴整身体的平衡,达到平衡后该下肢控制在空中的某一个位置(肢体。另外一种模式是体重以骨盆为中心向侧方的移动,非支撑侧下肢可以在空间不受限制进行移动。这种运动称为反向控制模式。是正常步行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成为步行前必须达到的治疗目标之一。以上两种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平衡反应模式,充分理解其区别对于正确掌握训练要点非常重要。1反向控制模式动作分析

从骨盆开始运动,伴随着骨盆向侧方移动,支撑侧躯干伸张,同侧航关节外展肌群充分收缩。非支撑侧下肢放松,抬起时躯干几乎不引起运动。

支撑侧体重负荷不充分时,另一侧不能抬起,或是抬起时头向支撑侧侧屈。

通过骨盆的移动量使平衡活动剌激航关节外展肌群的收缩活动。如果移动量过大,达到运动终末时骨往的固定作用依靠肌臆完成。如果移动量小,为了对抗重力产生的旋转,需要外展肌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2.训练要点

骨往稍微向将要成为支撑侧的方向移动(以左侧为例) ,另一侧(右侧) 下肢仍维持负荷状现向下方的和旋转。态。练习左侧躯干伸展,右侧缩短,右侧下肢的负荷随着骨盆得牵拉逐渐减少。

骨盆被支支撑侧(左侧)髋关节外展肌群和另一侧躯干的侧区肌群牵拉,将骨盆固定,防止出

非支拌撑(右侧)下肢抬起并可以在空间自由活动。也就是说可以将抬起的下肢维持在随意运动的状态下。

治疗师要选择适当的移动量,便具有不同控制能力的患者通过适应骨盆动量的变化,达到提高控制能力的效果。

在判断支撑腿(左侧)能否充分支撑体重时,首先要求患者在头和躯干维持现有姿势不动的情况干,将右腿慢慢地抬起。

3.注意事项

骨盆的移动量不要过大,否侧骨盆的固定是肌腱的作用而不是肌肉的活动。

一侧下肢负荷时头部使躯干部向支撑侧方向侧屈说明运动不是从骨

盆开始的,是错误的反向负荷的表现。

训练时要恨据患者运动障碍的诊断和评价结果设计骨盐的移动量。

运动开始的部位是骨盆,运动的标志点为大转子。

观察骨盆移动是否正常时,标志点描记的运动轨迹应是直线。

(三)重心前后移动训练

通过对步行时迈步相(摆动相)身体重心前后移动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体重位于前方的的下肢后,再将体重返回到后方下肢,这样-一个身体重心前后移动的过程,需要支撑腿的膝关节能抗重力,并能够利用伸肌群的反向控制,使膝关节大致保持在伸展位。同时髋关节的屈曲、伸展,踝关节的屈、背屈活动和髋关节屈曲、外展肌群,伸展外展肌群的反向控制,都是完成正常步态时身体重心前后移动的基本条件。

1.动作分析

身体重心位于前方下肢时,骨盆向支撑侧下肢移动。

髋关节周围如果能够充分固定,移动就能够从骨盆开始。

支撑侧下肢膝关节大致维持在伸展位。

伴随着体重向前方移动?膝关节的伸肌群的反向控制活动因抗重力的需要而被诱发,倒关节向伸展方向、踝关节向背屈方向运动。

体重充分地移动到前方下肢,后方的下肢伸展,足跟抬起。此时下肢放松,足跟向内侧旋转,支撑侧髋关节的外展肌群和屈肌群出现反向控制模式的活动。

当体重向后侧下肢移动时,后方下肢膝伸展的同时骨盆向外则后方移动。髋关节向屈曲,踝关节向拓曲方向运动。在充分支撑体重时,

前方下肢的踝关节向拓屈方向运动。当超过拓屈活动范围内时足尖抬起。

前方下肢放松,完全用后方下肢支撑时,后方下肢的的髋关节外展肌群和伸肌群的反向控制模式活动得到提高。

2.训练要点

体重向外前方外后方交替移动,一侧下肢支撑全身体重。

身体前后移动时,以骨盆作为开始运动的部位,骨性标点为大转子。前方下肢的大转子在体重向前移动时,前期﹑外侧方向呈直线运动。体重向后移动时,向内﹑后方向呈直线移动到开始的位置。

确保﹑髋﹑膝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容易出现反向负荷的代偿动作。

髋关节、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在反向控制活动中应具有支撑体重的肌力或控制能力。

3.注意事项

防止出现从头部、躯干上部开始运动和躯干向支撑侧下肢倾斜。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髋外展肌群肌力不足(或控制能力低下),反向控制模式不充分所致。

防止体重向前方移动时躯干前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前方下肢髋关节伸展、内收,踝关节背屈的活动度低下和膝伸肌群的肌力不足(或控制能力低下)引起。

防止体重向后方移动时躯干后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后方下肢髋关节伸肌群的肌力不足(或控制能力低)所致。

二、步行训练

大部分偏瘫患者可以获得步行能力。但是不少患者或家属常因忽略实用性步行训练导致跌倒外伤再次入院。在日常生活中室内、室外各种道路和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仅仅完成平地向前方步行二的水平是难以达到生活自理的,例如室外上下坡路,上、下台阶,跨越障碍,躲避车辆,行入等等。室内卧室的床边、厕所等狭窄的空间,往往需要转身、后退、侧方行走等非正常姿势下的移动。因此不少偏瘫恢复期的患者因未经过系统训练,不具备实用步行能力,随时都有出现跌倒的危险。

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由于急切期待改善的心情,往往忽略步行基本功训练,在步行连续改变支撑面的动作中诱发并强化了反向复合动作,形成了异常动作模式。运动疗法治疗师必须严格按照不同患者的运动障碍性质和程度等的不同的认知评价的基础上,设计严谨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的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躯干前屈

在步行站立相末期,不仅仅是将下肢向前摆动,而且必须使身体重心向前方移动。而向前摆动的下肢要求髋关节具有充分的伸展踝关节背屈足跟抬起重心移动到前足部,然后用足前部用力蹬地,使足跟抬起身体向前方移动速度加速。这个动作可以使在后方的下肢离地的一瞬间,克服了由于下肢重量构成的重心向前移动的制动力,也就抑制了反向负荷作用,使下肢向前方移动。

在上述移动动作中,身体移动方向和足蹬离地面的力量推进身体向前方移动并使其平稳、无制动行进的重要环节。患侧下肢在站立相末期头和躯干上部首先移动或下肢于站立相末期蹬离动作不充分都是引起躯干前倾的主要原因。这种姿势的异常模式破坏了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关系,与正常的步行相比需要较多肌肉活动的参与,因此在步行训练中应注意矫正。

《二〉躯干后倾

患侧下肢在摆动前期时蹬离动作不充分以及被诱发和强化的躯干前倾的反向负荷导致患侧下肢与躯干出现重量均等的平衡反应。此时,患侧下肢(位于后方)要是过支撑足向前方移动,为了维持原来的下肢与躯干重量的平衡关系,躯干必须向后方移动,再次激活、强化了反

向负荷。下肢屈曲模式显著的偏瘫患者躯干后倾与下肢屈曲模式同时发生时很容易跌倒。

〈三)躯干的侧倾

躯干侧倾是由于一侧下肢站立中期躯干与航外展反向控制不充分,或对侧下肢髋髋关节的内收受限时由于利用反向负荷而引起的代偿动作。这种异常的动作模式很容易使下肢尽快地完成摆功,使双足着地以确保平衡。这也是步行中健侧下肢摆动相变短的主要原因。与躯干前(顷相比,侧顷更容易发生。但是,如果能单腿站立保持侧方平衡,躯干侧倾的情况就会减少。

总之,如果支撑侧下肢从外展的方向受力,那么从地面的反作用力方向是内上方,此时另一侧下肢处于摆动期,而身体受到这种反作用力的影响,容易倒向侧方,患者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不得不缩短摆动期。另外,反作用力是向内侧方向进行,摆动期的下肢也难以完成向内收方向的移动。结果躯干向支撑侧下肢侧倾,另一侧下肢向外展、外旋位扭动,进一步造成了躯干侧倾的基础。

(四)下肢的支撑性

支撑期的下肢膝关节的稳定性是倍加关注的问题。因此一般很注重强化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肌力训练。但是考虑到下肢整体的稳定性,才不可忽视旋转功能的训练。

支撑后期的足部,体重向拇趾移动,也就是足呈外翻方向旋转,此时如果大腿不能出现对此旋转的拮抗活动就会引膝内翻。下肢外翻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下肢支撑期稳定性差的状态,在下肢以屈曲模式占优势的偏瘫患者中常见。膝关节仅仅具有防止折膝的伸展力,也不能获得膝关的稳定性。因此,通过髋关节外旋肌群的活动防止膝内翻是提高下肢支撑性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

(五〉注意事项

患者往往对上、下肢的活动非常重视,什么地方不能动心里很清楚,但是对躯干的活动不理解哪些运动丧失了,哪些运动姿势是异常的,哪些运动是代偿动作,哪些动作应该予以抑制,对这些都应该充分地理解并且订好计划作为努力改善的目标。

在治疗中不能仅限于训练场地的步行,还应在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环境中练习,即要设计出使患者精力集中的步行训练,也要特意设计使患者精力集中的训练环境,如一边拍球一边行走、跨越障碍物等。

步态矫治训练是基本功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的训练,片面地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 ①早期(early stance) 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 contact)和承重反应(loading 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 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 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双支撑相是步行周期中最稳定的时 期。②中期(mid stance) 即单支撑相,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 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 38%~40%。③末期(terminal stance)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push off)的 阶段,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2)摆动相下肢在空中向前摆动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40%,包括:①早期(initial swing)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清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 前向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②中期(mid swing) 足廓清仍然 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③末期(terminal swing) 主要任务 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期的15%。 2 步长(Step length) 也称步幅,指一足着地至对侧足着地的平均距离,可分为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在异常步态中,两者可能差距很大。 3跨步长(stride length)由左侧步长和右侧步长组成,相当于一个步行周期的距离。

步态练习

步态练习 1.如何进行四点步态练习? 用双拐和膝、踝、足支具(长下肢支具)进行四点步态的训练。 ①平衡站姿。②一侧拐杖向前。③通过提髋提起对侧脚,低头并扭向摆动腿的对侧。④一旦提起腿,即把腿如钟摆一样向前摆动。⑤一条腿向前平衡站姿。重复上述动作即完成步行。 2.什么是摆至步和摆过步? (1)摆至步的练习: ①平衡站姿。②双拐前置。③通过伸肘、压低和伸展肩胛骨、低头来提起骨盆和双腿。④双腿摆至而不摆过双拐,重新建立平衡站姿。⑤拐杖迅速前置,以获得更大的稳定性。摆至步相对于摆过步来说,消耗能量少,摔倒的危险也小。 (2)摆过步的练习: ①平衡站姿。②双拐前置。③双肘伸展、压低和伸展肩胛骨、低头来提腿和骨盆。④一旦提起,躯干和腿即如钟摆一样向前摆动。⑤足跟着地。⑥通过抬头,收缩肩胛骨和推动骨盆向前,重新取得平衡站姿。 3.使用双拐如何上下楼梯?

(1)可使用后退法上下楼梯。 ①离最低一级楼梯几寸远平衡站立。②双拐置于楼梯上。③伸肘、压低肩胛骨,依靠双拐,把双脚提上台阶。④重获平衡站姿。 (2)一手扶栏杆,一手用拐下楼梯,另一拐拿在手里。 4.使用双拐步行时如何上下斜坡? 患者在斜坡上步行,最大的问题是要避免滑倒,当穿着固定踝关节的支具在斜坡上时,他的髋关节、支具都是向下倾斜的,为提高患者在坡地上的行走能力,患者应尽可能在陡的坡度上练习。 上坡斜:上斜坡时,双拐应置于双脚前方,为增大稳定性,应使身体与斜坡成一定角度,骨盆前倾,用摆至步而不用摆过步。 下斜坡:下坡时斜坡倾向使患者处于稳定位,此时可采用摆过步。5.使用双拐如何安全的跌倒和重新站起? 当用拐杖步行者摔倒时,有两件事可做,以减少损伤的危险。第一,挪开拐杖以免摔在拐杖上。第二,当患者摔倒时应用手掌着地,上肢收于胸前,用肘和肩缓冲一下,应避摔倒时上肢僵硬,造成摔伤。重新站起的方法。①开始位,双腿俯卧位,双拐置于合适地方,双掌撑在地上。②身体摆跖行位。③充分提起骨盆。④抓住第一根拐杖。

走路康复训练方法技巧

走路康复训练方法技巧 走路康复训练方法1、走路康复训练方法如果病人病程比较短,功能状况和运动控制还可以,训练时以正常或接近正常步态行走为远期目标,对这样的患者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 如果病人功能情况较差,如持续肌张力低下、持续比较严重的痉挛、持续平衡功能障碍等,应该先让病人先能够走起来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步态的问题可能更符合实际。 任何病人都要先进行仔细的评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病人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然后康复师和患者一起围绕康复目标制定佩戴欣奇迹助行仪康复计划。 平衡训练:静态,自动;训练站立位屈伸髋,膝,踝,以及髋外展;骨盆控制;简单步行训练;日常生活中的步行。 初练行走时间宜短5-10分钟/次,治疗以外的时间应多做躯干、骨盆、及膝关节的控制训练。 2、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法患者独立站立1min以上,患侧膝能始终保持伸直状态,患侧足跟能着地时,嘱其将双手放于平衡杠外侧(健侧手不能抓握把杆)开始步行训练,治疗师在患侧进行保护。 行走过程中,治疗师始终站在患者前方,用手抵住患者患肩进行保护,不允许患者用健侧手抓扶任何物件,嘱咐家属在非训练时间也不让患者使用拐杖。 3、辅助工具步行训练法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健侧手使用四脚拐维持

平衡,患者健侧手持四脚拐进行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 患者能手持拐杖站立1min以上,并且患侧膝能够始终保持伸直状态,患侧足跟能着地时,让期柱拐站在矫姿镜前进行重心转移训练。 通过勾脚可以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避免血栓的形成。 2、定时的给患者翻身,避免褥疮的发生,在术后第一天应该扶患者起身,尽量让患者把肺部堆积的痰液吐出,避免因为排出不及时,造成肺部感染。 3、下床后能够刺激腿部的血液循环,更加能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但是第一次下床走动一定要有家属陪同,避免摔伤。 建议先坐一段时间,然后试着走路,如果没有出现不适感,头昏感就可以再多走一点路。 4、手术后早期患者没有办法进行举腿锻炼,所以可以先做勾脚锻炼。 随着锻炼重度增加,可以进行勾脚抬小腿的锻炼。 也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抬腿训练。 5、要按时按摩关节,防止出现僵硬,让纤维松懈软化,这个锻炼可以作为锻炼的第一个动作,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这个锻炼要从术后一周开始一直到完成康复训练。 走路康复训练的误区1、康复治疗很简单,就是活动胳膊、拉拉腿。 这种自以为是的后果很严重。 康复训练必须由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治疗师按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训练。

常见的异常步态

常见的异常步态 1、异常步态的原因:(1)骨关节因素:运动损伤、截肢、手术、截肢等 (2)神经肌肉因素:脑外伤、脊髓损伤等 2、临床常见的异常步态:(1)剪刀步态:多见于内收肌高度痉挛、髋外展肌肌力相对不足 (2)偏瘫步态:也就是划圈步态,表现为下肢伸肌张力过高、左右骨盆不对称 3、足下垂步态:摆动相踝关节背屈不足。 矫治方法:①胫前肌肌力训练;坐位、站位勾脚尖练习,根据患者情况,脚背上可放置沙袋以抗阻训练。②对足下垂严重的患者有条件的可给以踝足矫形器(AFO)。③对中枢性损伤所致的足下垂及合并有足内翻的患者,除上述训练外,可配合站斜板牵伸小腿三头肌及胫后肌、功能性电刺激(FES)或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等,以抑制小腿三头肌张力,提高胫前肌的肌力和运动控制能力。对因局部小腿三头肌张力过高的患者,有条件的可行局部肌肉神经阻滞,以帮助缓解痉挛。 4、膝过伸:膝过伸很常见,一般是代偿性改变,多见于支撑相早期。一侧膝关节无力可导致对侧代偿膝过伸 矫治方法:①股四头肌牵伸训练。②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方法同上。③膝关节控制训练。④臀大肌肌力训练。⑤步行分解训练 5、臀中肌步态: 一侧臀中肌无力时,不能有效的维持髋关节的侧向稳定性,髋关节向患侧凸,患者肩和腰出现代偿性侧弯,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的外侧,依靠内收肌来保持侧方稳定。步行时上身左右交替摇摆,形如鸭子走路,故又称为鸭步 矫治方法:加强臀中肌肌力训练如侧踢腿、抗阻侧踢腿等;侧方上下楼梯训练,如为一侧肌无力,训练时采用患侧腿先上楼梯,健侧腿先下楼梯的方法;提降骨盆训练等;站立位姿势调整训练,应在矫正镜前训练调整姿势,包括单腿站立时,躯干保持稳定不许动;侧方迈步(横行)步行训练,开始横行训练时,可让患者背靠墙走,以增加安全性,随患者能力的提高,可上活动平板上训练横行,并可逐步增加坡度和速度。

偏瘫步态训练

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 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对于步行训练是早是晚,各家现在还有很大争议,本人认为尽早训练,先让患者走起来,同时再纠正和训练屈髋,踝背屈等功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后盾。至于何时可以训练步行,主要看患侧负重能力,一般来说如果患侧单腿负重能持续3min以上(双杆内,患侧膝关节微屈,健侧可置于20cm台面上,健手可少量借助),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减重训练(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目前已经在康复医学中的广泛临床应用研究。 减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在理论上有利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早期进行各种步行训练: 1.有利于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从而提高患者步行的稳定性; 2.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虽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3级; 3.有利于提高了步行速度,因为减重平板训练后患侧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范围增大,步幅相应加大; 4.有利于促进正常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避免和缓解下肢伸肌协同运动异常模式、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 5.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性(在减重装置的保护下),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同时帮助步态训练的治疗师由2人减少为1人。 传统康复治疗已采用减重的方式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例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利用各类拐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正是PWS针对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临床上常常有佳效。 研究发现,PWS可以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善,髋关节摆动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重力肌肉的兴奋促进,股二头肌活动增加,同时非受累侧胫前肌活动降低。如果将PWS与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态训练效果。Antigravity muscle,抗重力肌 抗重力肌和非抗重力肌,应是根据主要功能是否为维持姿势来划分的。一般情况下伸肌含大量慢肌纤维,是主要的抗重力肌。但有的动物,比如猴子,由于长期挂在树上,它们的肱二头肌成为维持姿势的抗重力肌,上肢的半屈状态是肌紧张增强的表现。人体直立行走后,上肢肱二头肌(屈肌)成为抗重力完成作业的关键肌肉,故应为抗重力肌;对于下肢而言,臀大肌(主要作用是使已屈曲的髋伸直,尚有使大腿外旋)、股四头肌(主要作用伸膝,不会说它也是屈肌吧?)、小腿三头肌也是抗重力肌,在重力环境中它们主要执行抗重力维持姿势的功能。 1、过早步行,加重上肢痉挛,应充分考虑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后,在讨论这一问题。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容易的多。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康复训练

常见异常步态的分析与 康复训练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常见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异常步态的分析与训练步行训练是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项目之一,患者也常因疾病的影响或急切期待提高步行能力,而忽视了基础训练,诱发并强化了反向负荷动作,形成了各种异常步态。中枢性控制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之一就是在现有功能障碍基础上帮助患者实现较高水平的功能独立,步行是功能独立的基本要素之一。治疗师在制定训练方案之前应实施步态分析,针对患者的步行姿态、步行效率、关节及肌肉活动、平衡协调控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以确定异常步态的特征及原因,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及选择辅助具。 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 最常用的步态分析方法为临床观察法、录像观察、足印法和三维运动分析法。前三种经济实用,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三维运动分析法是最为精确的步态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参数测定、压力测定、表面肌电、气体代谢等方式,能够反映步态的运动学、动力学,相关肌肉活动及能量消耗的情况,需要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平台等器械,国际上已广泛使用。 二、步态参数 1步行周期是指一足着地到同侧足再次着地的过程,包括距离和时间参数。在正常步态中,步行周期开始于一侧足跟着地,结束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在某些异常步态时,足跟不一定是足和地面首先接触的部位,那步态周期就可看成是一足某个部位接触地面到同侧足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步行周期可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相。 (1)支撑相下肢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相,占步行周期的60%,包括:①早期(earlystance)包括首次触地(initialcontact)和承重反应 (loadingresponse),正常步速时占步行周期的10%~12%。其中双支撑相为支撑 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地,由于此时双足均在

偏瘫的步态分析

偏瘫的步态分析 来源:刘传雪的日志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许多患者有明显缺陷和畸形,表现为异常的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步态可以得到改善。 1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和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两部分。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有: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确定每个关节动作的大小和时值;动态肌电图(dynamic electromyography)—确定肌肉活动在步态周期中的发生时间和相对强度;测力板试验(force plate)—确定下肢承重所经受的负荷变化。跨步分析(stride analysis)和能量消耗测量(energy cost measurement)。后两者用于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每个患者步态异常的程度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作观察式步态分析(observational gait analysis)应检选出主要的步态异常,然后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项目。 观察式步态分析时,一方面将所观察的一侧下肢在步态周期中按功能分为不同的期,通常为8个期,即开始触地期(initial contact, IC)、承重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LR)、站立中间期(midstance, mst)、站立终末期(terminal stance, Tst)、摆动前期(preswing, Psw)、开始摆动期(initial swing, Isw)、中间摆动期(Midswing, Msw)和终末摆动期(terminal swin g,Tsw),前5个期为站立期的连续5个不同的阶段,后3个期为摆动期的连续3个不同阶段;另一方面将偏瘫患者与行走有关的身体部分,包括躯干、骨盆、髋、膝、踝、足趾一一作仔细观察,步态各期出现的异常动作,即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直立行走的肌肉在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并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偏瘫步态具体表现如下:●开始触地期:缺乏足跟着地,而是前足、或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这是由于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内翻所致。 承重反应期:踝关节过度跖屈,呈马蹄足,可能是由于跟腱挛缩,或由于持久而过度的小腿三头肌活动,使前足首先着地,正常足跟着地的摇滚动作丧失,使步态不平滑。正常胫骨在足跟处摇滚向前运动比大腿向前运动快,引起膝屈曲,而偏瘫病人吸收缓冲体重冲力的膝屈曲消失。前足着地反而给胫骨产生向后的推力,妨碍身体向前推进和利用下肢的动量向前,使能量消耗增加。足内翻多由于胫前肌在摆动期过度活跃,或小腿三头肌提前活动引起。足外侧缘着地使负重面不稳定。当髋内收肌过度活动、共济失调、本体感觉受损时,可引起患足在健足前方着地,易致内翻损伤或不稳跌倒。 ●中间站立期:由于挛缩、过度屈肌活动和强力的伸展模式,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转移动作消失,患者不能将体重从足跟转移到前足,并出现两种代偿方式。如果膝活动度良好,就会出现膝过伸;如果患者有充分的伸髋控制能力,或有手杖支撑时,就会出现躯干前倾。两种情况均使骨盆后缩处于足跟的后上方,影响了身体向前的动量和步长。

步态训练

步行是所有日常生活活动中最基本的动作。因此在早期康复治疗的目标和训练计划中都应充分地考虑步行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并予以认真地指导与实施,为今后进行步行治疗移动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协调性、可动性和稳定性是步行的三要素。正常步行必须具备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迈步的能力。步行中所含的动作(足跟着地、单腿支撑、足跟离地、摆动等) 都要求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在步行中形成一个完整、精细、熟练的、连续过程。丧失步行能力的患者,因疾病、造成障碍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康复的目标不同,具体训练方案有较大差异。康复治疗人员应在正确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个性化训练方案。本讲就偏瘫步态的障碍特点提出训练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要点。 偏瘫步态训练包括站立相负重训练、重心移动训练、行走训练、日常生活环境下的步行训练。 一、站立训练(平衡训练〉 步态训练通常是从患腿的站立训练开始。从平衡功能检测仪中可以消楚地显示出人体重心摆动轨迹。由于站立立支持面小重心位置高,任何体内、外的轻微变化都会对全身姿势产生很大影响。为了维持站立,肌肉必须不停地进行收缩活动。

站立时,重心的摆动与伸肌活动,特别是小腿三头肌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中不少的患者既使站立困难,也可以步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步行由于缺乏基本条件,患者往往形成异常步态,造成错误的动作习惯,增加矫正的难度; 并且不少患者出现关节及肌肉损伤导致下肢关节的疼痛;更重要的是由于步行的稳定性差很容易跌倒造成事故,因此对于步行训练,不可急于求成。要将基本的功能训练与应用动作训练有机的结合、严格按照训练计划进行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诱发平衡控制模式训练 某些患者由于不能在平衡受到威胁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而使身体 的稳定性下降,身体晃动增加甚至摔倒。前庭功能丧失者常常不能诱发出髋关节协同运动,因此,躯体感觉输入丧失者则无法选择踝关节协同运动。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运用和掌握正确的自动姿势协同模式是治疗的重点。多余的、不必要的或代偿性的动作或运动必须加以抑制,最终使肌群活动能够根据平衡功能活动的需要采取正确地组合与编排。 1.诱发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的诱发训练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小幅度或缓慢地晃动时可诱发出踝关节协同 运动模式或对策来保护身体的平衡。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或对策指

基于康复训练过程的人体步态分析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Research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2016, 5(2), 41-5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7d8398022.html,/journal/airr https://www.doczj.com/doc/7d8398022.html,/10.12677/airr.2016.52005 Human Gait Analysis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Zehao Jia, Weihai Chen, Jianhua Wang, Xingming Wu, Qiang Peng School of Automation Science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May 7th, 2016; accepted: May 27th, 2016; published: May 3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7d839802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s China gradually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pin-al cord injury and other diseases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he future, the medical needs for rehabil-itation will be very urgent,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rehabilitation robot is a relief.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motion gait for patients in the course of rehabilit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use Kinect-II tracking and gather the gait motion of patients in the process of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nd then we achieve the global classification of gait by using multidimensional differential 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 based on slope constraint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ocal anal-ysis of the gait motion, we provide a gait analysis method which separates the gait information based on semantic feature. Keywords Kinect, Gait Analysis 基于康复训练过程的人体步态分析 贾泽皓,陈伟海,王建华,吴星明,彭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6年5月7日;录用日期:2016年5月27日;发布日期:2016年5月30日

步态训练

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超早期偏瘫病人步行训练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2.动态平衡3级以上;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对于步行训练是早是晚,各家现在还有很大争议,本人认为尽早训练,先让患者走起来,同时再纠正和训练屈髋,踝背屈等功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知识作为后盾。至于何时可以训练步行,主要看患侧负重能力,一般来说如果患侧单腿负重能持续3min以上(双杆内,患侧膝关节微屈,健侧可置于20cm台面上,健手可少量借助),就可以开始训练了。 减重训练(partial weight suppoort system, PWS)目前已经在康复医学中的广泛临床应用研究。减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在理论上有利于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早期进行各种步行训练:1.有利于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从而提高患者步行的稳定性;2.有利于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虽然患者下肢肌力不到3级; 3.有利于提高了步行速度,因为减重平板训练后患侧髋关节的伸展活动范围增大,步幅相应加大; 4.有利于促进正常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避免和缓解下肢伸肌协同运动异常模式、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性步态; 5.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性(在减重装置的保护下),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同时帮助步态训练的治疗师由2人减少为1人。传统康复治疗已采用减重的方式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例如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水中步行,利用各类拐杖或助行器减少下肢负重等。正是PWS针对无步行能力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临床上常常有佳效。研究发现,PWS可以使患者步行对称性改善,髋关节摆动相的伸展能力提高、抗重力肌肉的兴奋促进,股二头肌活动增加,同时非受累侧胫前肌活动降低。如果将PWS与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态训练效果。Antigravity muscle,抗重力肌抗重力肌和非抗重力肌,应是根据主要功能是否为维持姿势来划分的。一般情况下伸肌含大量慢肌纤维,是主要的抗重力肌。但有的动物,比如猴子,由于长期挂在树上,它们的肱二头肌成为维持姿势的抗重力肌,上肢的半屈状态是肌紧张增强的表现。人体直立行走后,上肢肱二头肌(屈肌)成为抗重力完成作业的关键肌肉,故应为抗重力肌;对于下肢而言,臀大肌(主要作用是使已屈曲的髋伸直,尚有使大腿外旋)、股四头肌(主要作用伸膝,不会说它也是屈肌吧?)、小腿三头肌也是抗重力肌,在重力环境中它们主要执行抗重力维持姿势的功能。1、过早步行,加重上肢痉挛,应充分考虑上肢功能,尤其是手部功能后,在讨论这一问题。下肢功能恢复较上肢容易的多。 2、床上的每一个下肢训练动作如俯卧位屈膝等,本身就是步行训练的基础动作,因为人体下肢的功能就是步行、站立。所以每一个治疗师从最开始就在进行步行的基本训练。只是没有让患者走起来而已。 3、大家应该清除pt不等于下肢。真正让患者什么时候走起来,还要看一下上肢和下肢分离如何。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公式。对于偏瘫患者什么时候开始练习步行的问题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如果病人病程比较短,功能状况和运动控制还可以,并且对康复治疗的反应也很好(进步比较快)的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正常或接近正常步态行走为远期目标,对这样的患者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本人不鼓励他们过早行走,至少是要达到患侧能负重3/4,有一定的动态平衡能力(患侧负重时健腿能比较

减重步态训练

减重步态训练 薛宝同 减重步态训练系统是运用电动升降及吊带控制,减轻患者腿部的重量,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步行、平衡、站立等运动能力的训练。中风偏瘫以后,由于患者一侧下肢瘫痪,站立和行走时不能支持自己的体重,患者很难进行站立和步行功能的重新训练。另外,如果患者被几人架起强行进行步行练习,以及借助拐杖、栏杆扶手等进行步行练习又极易形成不正常的步行姿势:如患者重心始终偏向健侧、患侧支撑时间明显缩短、两侧步行不均匀、划圈步等。利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可以均匀的将一部分体重从患者的双腿上移去,从而使患者有能力支持自己余下部分的体重,这样患者就可以进行站立功能的训练了。随着患者患侧腿的功能不断提高,减去的重量也越来越少,最终患者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以安全地站立。在康复专业治疗师的手法指导下应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和康复专用跑步机,偏瘫患者可以进行早期的步行功能训练。尽早进行步行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步行训练可以尽早地给患者提供正确的步行感觉,这种步行的感觉可以导致本体感觉运动神经元兴奋,使大脑的感觉运动中枢对瘫痪肌肉产生新的感知,从而有可能帮助患者正确控制肌肉活动。中风早期大脑的可塑性最强,治疗的效果最好,尽早进行步行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和激活闲置神经通路的开放,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得以最好的恢复。另外,动物实验表明在脊髓还有一个控制步行的初级神经中枢。科学家将大鼠的脊髓完全切断,使大鼠的下肢完全与大脑失去联系,然后对大鼠进行步行功能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鼠又恢复了部分步行功能。说明通过训练,脊髓的初级步行中枢可以发挥控制下肢步行的功能,而不需要大脑的参与。所以,对于大脑已经受损的中风患者来说,通过训练是可以使步行功能得以恢复的。国内外诸多专家已经对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在偏瘫康复方面的疗效作过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应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以后,患者的步行速度、步态和步行的安全性有明显改善。 减重步态训练系统还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截瘫、关节置换、腰痛、肥胖、关节炎、以及必需减轻关节负担的患者,发挥其特殊的功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