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融安煤矿瓦斯治理专家会诊自评报告书

融安煤矿瓦斯治理专家会诊自评报告书

镇雄县融安瓦斯治理专家会诊

自评报告书

镇雄县融安煤矿

2011年4月

镇雄县融安煤矿瓦斯治理专家会诊自评报告审批表

核定生产能力: 5 万吨煤矿企业(井、坑)名称镇雄县融安煤矿

编制人意见

2011年月日

煤矿审查意见

煤矿企业矿长签字:镇雄县融安煤矿(章)煤矿企业法人代表签字:2011年月日

煤管分局包矿负责人审查意见

签字 2011年月日煤管分局审批意见:

分局负责人: 2011年月日贯彻培训执行情况(含主管局备案)

参加评估会诊人员名单

姓名专业职务或职称个人签字周兆芳采矿法人

赵泽琼采矿矿长

郎明贵通风通风工程师

赵书林采矿总工程师

穆春华采矿安全副矿长

李招平采矿生产副矿长

张旭机电机电副矿长

目录前言

第一部分煤矿基本状况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煤矿简介

第二节矿井资源条件

第三节主要生产系统

第二章安全管理

第一节管理理念

第二节管理职责

第三节管理制度

第四节管理机构

第五节执行监督

第三章生产布局

第一节采掘工作面现状

第二节生产准备

第三节生产组织

第四章矿井通风

第一节通风系统

第二节通风设施

第三节矿井通风

第五章瓦斯抽采

第一节抽采系统

第二节抽采措施

第三节抽采效果

第六章监测监控

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第二节监测监控数据

第三节监测监控效果

第四节系统维护

第七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资金投入

第二节科技进步

第三节职工素质

第四节行为规范

第二部分自评

第一章程序与过程

第二章评估珍断

第一节瓦斯不治,矿无宁日

第二节瓦斯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第三节高投入、高素质、强技术、严管理

第四节通风是基础、抽采是重点,防突是关键、监测监控是保障

第五节多打岩巷多打钻、只有打不到位的钻孔、没有卸不掉压的瓦斯

第六节变抽放为抽采、煤与瓦斯共采、治理与利用并重第三章改进措施

前言

根据本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为了全面提高煤矿瓦斯治理水平和效果,有防范、遏制瓦斯事故的措施、制度及设施,依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防治工作要求,构造“、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结合我矿实际,特编写了本矿《瓦斯治理自评报告书》,使本矿瓦斯治理工作上一个新的水平台阶,实现安全稳步高效生产。

结合云工信煤行〔2010〕1153号文件专家指导纲要、本矿瓦斯治理工作实际及煤矿瓦斯治理专家会诊评分标准开展我矿井自评工作。

第一部分煤矿基本状况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简介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融安煤矿位于镇雄县城城东,行政区划隶属于镇雄县塘房镇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4°57′36″—104°59′05″;北纬:27°29′23″—27°30′07″。

矿区往西经塘房有约20km简易公路至镇雄,镇雄县城距省会昆明598km,距贵州省会贵阳326km,距四川省会成都618km,距重庆505km,距昭通267km,至泸州航运码头287km,距内昆铁路威宁站约210公里。交通尚还方便(祥见交通位置图1-1),矿区范围拐点见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表1-1)

●融安煤矿

融安煤矿采矿许可证的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表1-1)围限,最低可采标高1360米,最高可采标高1880米,矿区面积2.3964Km 2。

表1-1 矿区拐点坐标

拐 点

编 号 拐点坐标 开采标高 (m)

矿区面积 (km 2)

X Y 矿1 3034040.20 35493407.50 1360~1880 2.3964

矿2 3034348.50 35492501.20 矿3 3036718.40 35492969.50 矿4 3036717.90

35493903.39

二、矿井建设及生产规模

矿井始建于1996年,1997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万吨/年;2007年核定生产能力4万吨/年;本矿与邻近的久源煤矿原本是一个矿井,后分成现在的融安煤矿;融安煤矿为镇雄县资源整合保留矿井,本矿根据云煤整合[2008]41号文件的批示,,积极开展改扩建的各项工作,委托云南省地方煤矿设计院完成了30万吨/年改扩建的初步设计工作,计划扩大矿井生产规模。

三、矿井现状

2010年由于矿内管理因素造成井下无采煤工作面,井巷开拓不到位,无法生产,井下巷道严重失修,部分巷道垮落;造成无法运输,通风困难。自2011年复工后,我矿制定了隐患排查整治方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计划将井下主运输大巷,总回风巷道原有小

号工字钢支护换成矿用12#工字钢支护,将通风断面不够的巷道进修扩大。同时矿井将瓦斯治理及矿井扩建为契机,对矿井现有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完善开拓系统,主要完成:1、对开拓系统进行完善,新掘巷道220米(主要完善下一步的通风系统);2、对运输系统进行优化改造,计划主延伸斜井下段另上一部皮带,将原来的矿车提升更换为皮带提升;3、同时对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瓦斯抽放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和井下消防洒水系统等进行设备更新优化改造,现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巷道维修、设备安装及系统优化改造为主,计划6月底基本整改结束。

第二节矿井资源条件

一、井田位置

本井田位于镇雄县乌峰镇陈贝屯村境内,矿井南北长平均约2.65公里,东西宽平均约0.9公里,矿井面积2.3964平方公里,许可开采标高+1360米——+1880米,许可开采C5、C6两层煤。

二、资源储量

融安煤矿祥查报告根据国土资源部DZ/T0215—2002《煤、泥岩、地质勘查规范》规定结合矿井实际条件,确定资源量估算:井田范围内煤炭总资源量为:1296.94万吨,(除永久煤柱213.07万吨,井田边界煤柱55.69万吨,村庄煤柱84.38万吨,断层煤柱16.57万吨,河流煤柱56.43万吨)设计利用资源1062.93万吨。

三、资源赋存条件

(一)井田地质情况

融安煤矿位于镇雄县复式向斜南翼西段,总体呈一东北——西南向延伸的单斜构造。

1、地层

矿区范围内出露地层有二迭系下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飞仙关组及第四系。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二迭系下统茅口组(P1m)

在矿区外围北西部广泛出露,厚157-315m,岩性为浅灰、深灰色厚层状微晶—细晶灰岩,纺缍虫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顶部含燧石结核。含大量珊瑚、腕足化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二)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

出露于矿区外围北西部,深部有钻孔揭露见到,厚40-65m,东薄西厚。岩性主要为深灰、浅灰绿、墨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具杏仁状构造。其成份主要由基性斜长石和玻璃质组成,次为绿泥石、方解石等。顶部以浅灰色凝灰质粘土岩的底界面与上覆上二叠统龙潭组(P2l)煤系地层分界。与下伏地层茅口组灰岩呈假整合接触。

(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1l)

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矿区未见出露,地层厚度127—150 米,平沉积中心位于矿区北部,厚度由中心向边缘变薄。为陆相含煤沉积夹海相薄层,为一套细碎屑岩、粉砂岩、粘土岩、菱铁质泥岩夹多层煤层(线)组成,含较多完整的大羽羊齿、栉羊齿、焦羊齿、狭束羊齿及少量的腹足类等动物化石。共含煤层(线)10一22层,

其中主要可采煤层2层,编号为C5b、C6a,属中厚和薄煤层,可采煤层层位稳定。根据其岩性、含煤性特征及标志层将龙潭组自下而上划分为三个段:

1、龙潭组第一段(P2l1)

地层厚度35~66米,主要岩性由灰~浅灰色粘土质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细砂岩、含细砾细砂岩及煤层(线)组合而成,局部含钙质、菱铁质、黄铁矿等结核及团块。产大量植物茎叶化石及炭屑。底部含不可采C10薄煤层,C10煤层普遍存在,煤层厚0.05~0.30米,常分叉为C10a、C10b两层。C10a中夹0.02~0.05m高岭石泥岩。

2、龙潭组第二段(P2l2)

地层厚度33~61米,岩性以灰、浅灰色中至厚层状粘土质泥岩、细砂岩为主,局部夹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含菱铁矿结核、团块与薄层及黄铁矿星点。层理发育。产大量植物茎叶化石及炭屑。含劣质薄煤或煤线1—5层,统称C9煤层,煤层厚0.05~0.34米。底部为一层全区稳定,厚2.00—3.00米的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细砂岩,定为I1标志层,该标志层是划分龙潭组第一段(P2l1)与龙潭组第二段(P2l2)标志。

3、龙潭组第三段(P2l3)

地层厚度33—58米,为主要含煤段。岩性由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粘土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夹煤7~15层;底部为厚1.00—5.00米的浅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全区稳定,为I2标志层, 该标志层是划分龙潭组第三段(P2l3)与龙潭组第二段分界标志。I2标志层之上1~5米为C8煤层,

厚0.1~0.30米,有时分叉为C8a、C8b两个分层。C5b顶板为浅海相沉积,含瓣鳃类、翼足类、腹足类、三叶虫、海百合茎等。龙潭组第三段(P2l3)与上覆长兴组(P2c)地层呈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

厚37~50米,厚度稳定,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和灰岩构成旋性基本层序。位于中部的厚8—11米厚层状细晶灰岩,定为I6标志层。而底部2—3.5米的中厚层状泥质灰岩定为I5标志层,其底是划分长兴组与龙潭组分界的重要标志。该组含煤1—4层,有编号的为C1、C2、C3和C4煤层,煤层厚0.10—0.4米。

(五)三叠系下统卡以头组(T1k)

地层厚度42—59米,岩性厚度稳定,属泻湖相沉积。由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组成,夹透镜状灰岩,含钙质结核。底部为浅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粗晶灰岩,厚0.80—1.40米,为I7标志层,其底是划分卡以头组与长兴组的重要标志层。卡以头组与上覆飞仙关组(T1f)地层呈整合接触。

(六)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

本组连续沉积于卡以头组之上,为矿区主要出露地层,分布面积大,属滨海到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地层厚度370—380米。主要为一套紫红、紫至灰紫色碎屑岩,其间斜层理、水平层理发育,含较多动物化石。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和动物化石群分布特点将该组划

分为六个段:

(1)飞仙关组第一段(T1f1)

为矿区主要出露地层,分布面积大。地层厚度40—77米。下部为灰绿、灰紫色细砂岩和泥岩质粉砂岩互层,底部呈扁球状风化。中部为灰绿色、灰紫色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与浅灰色中厚层状鲕状灰岩互层,含动物化石。上部为浅灰色厚层状粉晶鲕状灰岩夹2~3层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鲕状粉晶结构,具缝合线构造。较厚的鲕状灰岩有三层,最上层最厚,厚15—35米,全区连续稳定,为I8标志层,其顶是划分飞仙关组第二段与第一段分界的主要标志。

(2)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

地层厚度49一87米,分上下两个亚段。下亚段(T1f2-1)厚30~35米,以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夹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富含瓣鳃类化石。下部10米之内夹1~3层鲕状灰岩,底界以钙质细砂岩与I8标志层的顶界分开。中上部夹薄层生物灰岩。顶部I90标志层为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厚1~4米,一般厚1.4米。上亚段(T1f2-2)厚30~35米,紫红色、灰紫色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细砂岩、薄层生物灰岩,水平层理、斜层理、坡状层理发育。其顶部I9标志层为由1~3层厚0.1~1.00米的灰绿色粉砂岩组成,作为T1f3与T1f2的分界。

(3)飞仙关组第三段(T1f3)

地层厚度90一140米,岩性为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细砂岩及灰岩条带。细砂岩分选性与磨圆度均较好,常见

呈椭圆—圆状泥砾,钙质泥岩胶结,双向楔状斜层理,斜波状层理,缓波状水平层理和细水平层理发育。并由岩性变化构成5—8个沉积韵律旋迴结构,产大量海相动物化石。

(4)飞仙关组第四段(T1f4)

地层厚度74.00—100米。岩性为灰紫、紫红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与细砂岩和薄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粒序层理发育,小型槽状层理及波状层理、斜波状层理、脉状层理、缓波状水平层理和细水平层理。产大量形态较完整的动物化石。底部为灰绿色薄至中厚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厚2—6米,为Ⅰ10标志层,是与下覆地层(T1f3)分界的标志。

(5)飞仙关组第五段(T1f5)

地层厚度35~55米,区内未见出露。岩性为砖红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岩、灰紫色厚层状长石细砂岩互层,下部为砖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粉砂质、细砂岩互层。在灰绿色岩石中产较多的植物化石,以碎片为主。底部为灰绿色、灰紫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偶夹钙质细砂岩和生物灰岩条带,厚约1—4米,为井段Ⅰ11标志层,该标志于全区稳定。是划分T1f4与T1f5的分界标志。其顶部为紫灰黄褐色厚层状细砂岩,厚1~5米,为井段Ⅰ12标志层,该标志于全区稳定。是划分T1f5与T1f6的分界标志。

(6)飞仙关组第六段(T1f6)

地层厚度72~90米,区内未见出露。岩性主要为灰紫、紫灰色

薄层状钙质泥岩夹薄层泥灰岩。下部为灰绿色薄层状钙质粉砂岩与灰紫色粉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与上覆地层永宁镇组(T1y)呈整合接触。

(七)第四系(Q)

本区第四系按其成因可分为残坡积(Q edl)、地滑堆积(Q del)及滑坡崩积(Q cl)三类:

(1)第四系残坡积物(Q edl)

主要分布在缓坡及洼地一带,较广较零星,厚度5~20m,不整合覆盖于各下伏地层之上,其主要成份为松散块碎石及粘性土。

(2)第四系滑坡崩积(Q cd)

主要分布在塘房至朱家院子一带,经ZK1814等钻孔控制,厚度85—141.60m,不整合覆盖于各下伏地层之上,由飞仙关组、卡以头组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鲕状灰岩崩落的岩块及角砾夹砂土等组成。

(3)第四系地滑堆(Q del)

主要分布在陡坡地带,较零星,厚度5~20m,不整合覆盖于各下伏地层之上,其主要成份为松散块碎石及粘性土。

2、构造

矿区处于扬子准地台(Ⅰ)、滇东台褶(Ⅰ3)、滇东北台褶束(Ⅰ32)。其构造以北东—南西向为主,东西向以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次之,由于经历了长期多次的地壳运动(一般均较轻微,中生代燕山运动较为强烈),留下了性质不同、规模不等、方向不一的构造形迹(见构造纲要图2—1)。

矿区在大擢魁向斜的南翼。褶皱主要的有背斜B72和向斜S70的南尾端影响矿区呈北西向展布,构成宽缓、开阔形态

造成局部地层呈舒缓波状起伏。区内断层地表断层从西向东有:F414、F410、F417、F403、F385、F404计7条。隐伏断层有f1、f2。

1、F417正断层:西起18线与18′线之间,呈北东向经20线延出矿界,走向上呈曲折状延伸长1150米,倾向26°—358°,倾角55°—78°,落差3-5米,影响深度在T1f2层之上,标高1800米以下上,对煤层无破坏性影响,是矿区较大的断层之一。

2、F403逆断层:南起18′线南端,呈北北东向延伸,经20线出矿界。走向长1025m,往北交于F403断层,把S70切错,倾向北西,倾角70°—75°,往深处稍缓,切断了整个煤系地层,影响深度标高1600以上,深部无工程控制。此条断层是对区内煤层影响最大断层,也是地表断层唯一错断煤层的断层。

3、F411逆断层:出露在矿区的北西18′线北端,走向北东,区内出露长140米,延出界外,倾向北西,倾角53°,断距12米。错断T1f3上部及以上地层,对煤层无影响。

4、F414逆断层:出露矿区中部偏西17—18线之间的中部,走向北西至南东,延伸长约250米,倾向南西—西,倾角53°,断距<10米,对区内主采煤层无影响。

5、F413正断层:出露矿区中偏西17-18线中间,走向北东—南西,延伸170米,断层倾向北西,倾角69°,对煤层无影响。

6、F385逆断层:出露矿区东部20线东侧,走向延伸长160米,

倾向南西,倾角77°,断距<10米,对煤层无影响。

7、F404逆断层,出露在21线,北东向延出矿界,倾向北西,倾角78°。断距在10余米,错断了C5b煤层下部地层。

8、区内隐伏断层少,本次核实在采煤巷道中发现二条小断层,分述如下:

f1正断层:在斜井底部及西采掘巷道中可见到,控制长220m左右,往西与滑坡相连,倾向南,倾角75°,破碎带宽0.41-0.52m,破碎带内角砾大小2-55cm为褐黄色粉砂岩及煤,棱角状、透镜状。断层上盘为C5b煤层和顶板粉砂质泥岩,下盘为浅灰色中厚层粉砂岩。断距1.6米左右。

f2逆断层:在主运输(平巷)的邻近的2个巷中可见到,控制长约100米,倾向7°,倾角40°,断距2.1米左右。此断层造成煤层错断,并使四、五平巷北东巷中煤层向下挠曲。

以上f1、f2两隐伏断层断距小,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9、滑坡—崩积

存在于区内南部,在西端的开采巷道中见到,朝西沿滑动面附近巷道掘进25米均见崩塌物即杂乱的岩块夹泥质物,滑动面朝南,倾角56—63°。该层即有岩块整体滑动,又有崩塌堆积,滑坡体由飞仙关组—龙潭组地层组成,把可采煤层错断、滑失,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3 、煤层特征

一、含煤性

煤层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地层中,在镇雄矿区煤矿北部井田

东段,含煤地层总厚130-170余米,全区厚度较稳定,无明显变化规律,含煤层及煤多达14~29层,总计煤层总厚6-7米,含煤系数为3-4%,其中含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2层,自上而下为:C5b、C6a。C5b煤属稳定煤层,煤层中厚,全段可采;C6a煤层段内大部份可采,C5b和C6a是矿山开采的主要煤层,C6c煤层段内为局部可采煤层。区内的主要煤层有4层(C5a、C5b、C6a、C6c),赋存于龙潭组上段。故下面就上段作重点描述。

上段(P2l3):上以C5a煤层顶界起,下至Ⅰ2的钙质岩屑细砂岩、粉砂岩顶界止,地层厚度36-68米,一般50米左右。含煤4层,总厚4.75米,其中C5b全区稳定型可采煤层,C6a为稳定型大部份可采煤矿,C5a为稳定不可采煤矿,C6c为较稳定不可采煤层。岩性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菱铁矿及煤层组成。煤层结构简单—复杂,煤质较好,为矿区主要可采含煤段。

二、可采煤层

本次核实区内共有编号煤层12层(C1、C2、C3、C4、C5a、C5b、C6a、C6c、C7、C8、C9、C10),其中可采煤层2层(C5b、C6a、)。按煤层稳定性区分,C5a为稳定煤层,C6a和C6c为较稳定煤层,按可采程度划分,C5b为全区可采煤层,C6a为大局部可采煤层,C5a和C6c为不可采煤层,其他为不可采煤层或煤线。现将核实区可采和局部采煤层特征由上而下分述于后:

1、C5a煤层:赋存于龙潭组第三段顶部,上距龙潭组顶界0.00米,下距C5b煤层2.28-5.22米,煤层厚度0.33—0.80米,平均厚0.58米,

为较稳定薄层状煤。个别点(ZK1904孔)有二个分层,上分层厚0.45米矸(0.78)粘土质泥岩,下分层厚0.12米,煤层顶板为Ⅰ5标志层深灰色泥质灰岩,含蜒科化石,下部含黄铁矿结核。煤层中多含黄铁矿结核或条带。

2、C5b煤层:赋存于龙潭组第三段上部,距龙潭组第三段底界Ⅰ5标志层煤层36.02米—50.64米;煤层厚0.78—2.76米,平均厚2.02米,为中厚层稳定煤层。煤层中含夹矸一般为2-3层,最多为4层。煤层上部具有一层稳定的夹矸(标志层Ⅰ3),为灰棕色粗晶高岭石泥岩(以水云母呈结晶片状为特征,貌似粉砂岩),含较多的黄铁矿星点,厚度0.02-0.04米,区内十分稳定。其向上0.07-0.10米有一层黑色隐晶高岭石泥岩,亦是本煤层的辅助标志(标志层Ⅰ4)。Ⅰ3上距顶板0.3-0.7米,一般0.5-0.6米,其间距稳定。另二个夹矸在其下部,均为泥岩。煤层中上部含少量黄铁矿结核或条带。该煤层顶板灰色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含海相动物化石,个别处见炭质泥岩的伪顶,时含黄铁和菱铁矿结核。底板为高岭石泥岩,含黄铁矿结核,隅夹菱铁矿结核,少数有含炭质泥岩的伪底,含植物化石。

3、C6a煤层

上距C5b煤层1.19—7.32米,煤层厚0.75-1.61米,煤层平均厚1.19米,为薄煤层,属稳定煤层。夹矸0-3层,为黑色高岭石泥岩或炭质泥岩,顶板为粘土质泥岩,少数为粉砂岩隅为细砂岩。底板为粘土质泥岩少见炭质岩伪底,底板中具有球粒状黄铁矿集合体。

在18′线与19线之间的北西部,区域上因古河道冲刷变为无煤区,当中有ZK1904和ZK1908两个孔控制,(详见C6a储量计算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