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绘制

地震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绘制

地震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绘制
地震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绘制

地震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绘制问题:绘制EI-Centro-NS地震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反应谱

答:读取EI-Centro-NS地震波的加速度数据,使用Matlab进行编程,利用Matlab 内部函数lsim求解,绘制出4种不同阻尼比的情况下的反应谱图,4种阻尼比分别为0、0.02、0.05、1。

Matlab程序如下:

%%%%%%画出加速度时程曲线%%%%%%

clear

format compact

t=xlsread('C:\Users\shaoqun123\Desktop\el-centro地震波南北向数据.xlsx','Sheet1','A1:A2675'); data=xlsread('C:\Users\shaoqun123\Desktop\el-centro地震波南北向数据.xlsx','Sheet1','B1:B2675'); %% 计算反应谱

kesi=[ 0 0.02 0.05 0.1];

T=0.1:0.1:5;

Sd=zeros(4,length(T));

Sv=zeros(4,length(T));

Sa=zeros(4,length(T));

for i=1:length(kesi)

for j=1:length(T)

w=2*pi./T(j);

A=[0 1;-w^2 -2*kesi(i)*w];

B=[0;1];

C=[1 0; 0 1];

D=[0 ;0];

[y,Z]=lsim(A,B,C,D,data,t);

d=Z(:,1);

v=Z(:,2);

a=-2*kesi(i)*w*v-w^2*d;

Sd (i,j)=max(abs(d));

Sv(i,j)=max(abs(v));

Sa(i,j)=max(abs(a));

end

end

%% 画图

figure(1)

plot(T,Sd(1,:),T,Sd(2,:),T,Sd(3,:),T,Sd(4,:)) title('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xlabel('T(s)');

ylabel('Sd(m)');

legend ('kesi=0','kesi=0.02','kesi=0.05','kesi=1'); pause;

figure(2)

plot(T,Sv(1,:),T,Sv(2,:),T,Sv(3,:),T,Sv(4,:)) title('velocity response spectrum')

xlabel('T(s)');

ylabel('Sv(m/s)');

legend ('kesi=0','kesi=0.02','kesi=0.05','kesi=1'); pause;

figure(3)

plot(T,Sa(1,:),T,Sa(2,:),T,Sa(3,:),T,Sa(4,:))

title('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xlabel('T(s)');

ylabel('Sa(m/s^2)');

legend ('kesi=0','kesi=0.02','kesi=0.05','kesi=1'); pause;

close;

有关功率谱分析的相关总结

有关功率谱分析的相关总结 谱是个很不严格的东西,常常指信号的Fourier变换,是一个时间平均(time average)概念功率谱的概念是针对功率有限信号的(能量有限信号可用能量谱分析,能量有限的信号通常为能量信号,他们的傅里叶变换是收敛的),所表现的是单位频带内信号功率随频率的变换情况。保留频谱的幅度信息,但是丢掉了相位信息,所以频谱不同的信号其功率谱是可能相同的。有两个重要区别:1。功率谱是随机过程的统计平均概念,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是一个确定函数;而频谱是随机过程样本的Fourier变换,对于一个随机过程而言,频谱也是一个“随机过程”。(随机过程有频谱吗?)(随机的频域序列)2。功率概念和幅度概念的差别。此外,只能对宽平稳的各态历经的二阶矩过程谈功率谱,其存在性取决于二阶矩是否存在并且二阶矩的Fourier变换收敛;而频谱的存在性仅仅取决于该随机过程的该样本的Fourier变换是否收敛。 频谱和功率谱的区别在于: (1)信号通常分为两类: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 (2)一般来讲,能量信号其傅氏变换收敛(即存在),而功率信号傅氏变换通常不收敛,当然,若信号存在周期性,可引入特殊数学函数(Delta)表征傅氏变换的这种非收敛性;(3)信号是信息的搭载工具,而信息与随机性紧密相关,所以实际信号多为随机信号,这类信号的特点是状态随机性随时间无限延伸,能量无限。换句话说,随机信号大多属于功率信号而非能量信号,它并不存在傅氏变换,亦即不存在频谱; (4)若撇开搭载信息的有用与否,随机信号又称随机过程,很多噪声属于特殊的随机过程,它们的某些统计特性具有平稳性,其均值和自相关函数具有平稳性。对于这样的随机过程,自相关函数蜕化为一维确定函数,前人证明该确定相关函数存在傅氏变换; (5)能量信号频谱通常既含有幅度也含有相位信息;幅度谱的平方(二次量纲)又叫能量谱,它描述了信号能量的频域分布;功率信号的功率谱描述了信号功率随频率的分布特点,也已证明,信号功率谱恰好是其自相关函数的傅氏变换; (6)实际中我们获得的往往仅仅是信号的一段支撑,此时即使信号为功率信号,截断之后其傅氏变换收敛,但此变换结果严格来讲不属于任何“谱”; (7)对于(6)中所述变换若取其幅度平方,可作为信号功率谱的近似,是为经典的“周期图法”; (8)FFT是DFT的快速实现,DFT是DTFT的频域采样,DTFT是FT的频域延拓。人们不得已才利用DFT近似完成本属于FT的任务。若仅提FFT,是非常不专业的。 功率谱是个什么概念?它有单位吗? 随机信号是时域无限信号,不具备可积分条件,因此不能直接进行傅氏变换。一般用具有统计特性的功率谱来作为谱分析的依据。功率谱与自相关函数是一个傅氏变换对。功率谱具有单位频率的平均功率量纲。所以标准叫法是功率谱密度。通过功率谱密度函数,可以看出随机信号的能量随着频率的分布情况。像白噪声就是平行于w轴,在w轴上方的一条直线。功率谱密度,从名字分解来看就是说,观察对象是功率,观察域是谱域,通常指频域,密度,就是指观察对象在观察域上的分布情况。一般我们讲的功率谱密度都是针对平稳随机过程的,由于平稳随机过程的样本函数一般不是绝对可积的,因此不能直接对它进行傅立叶分析。可以有三种办法来重新定义谱密度,来克服上述困难。 一是用相关函数的傅立叶变换来定义谱密度;二是用随机过程的有限时间傅立叶变换来定义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 对照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Array震 反 应谱: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 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 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 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 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人们把不同 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 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一般说来,设 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 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 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出现峰值时的 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

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 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峰值加速度与烈度对照表 震反应 谱:在 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座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座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地震的作用,建筑物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人们把不同周期下建筑物反应值的大小画成曲线,这些曲线称为反应谱。 一般来说,随周期的延长,位移反应谱为上升的曲线;速度反应谱比较恒定;而加速度的反应谱则大体为下降的曲线。一般说来,设计的直接依据是加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在周期很短时有一个上升段(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一般不在这一区段),当建筑物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接近时,出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出现峰值时的周期与场地的类型有关:I类场地约为0.1~0.2s;Ⅱ类场地约为0.3~0.4s;Ⅲ类场地约为0.5~0.6s;Ⅳ类场地约为0.7~1.0s; 建筑物受到地震作用的大小并不是固定的,它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的特性。

一般来说,随建筑物周期延长,地震作用减小。 衡量地震作用强烈程度目前常用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标志,它就是建筑物抗震设计时的基础输人最大加速度,其单位为重力加速度g(9.81m/s)或Gal(gal=10mm/s),大体上,7度相当于最大加速度为l00Gal,8度相当于200Gal,9度相当于400Gal。 在地震时,结构因振动面产生惯性力,使建筑物产生内力,振动建筑物会产生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地震力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与刚度有关。在同等的烈度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的重量越大,受到地震力也越大,因此减小结构自重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而且有利于抗震。同样,结构刚度越大、周期越短,地震作用也大,因此,在满足位移限值的前提下,结构应有适宜的刚度。适当延长建筑物的周期,从而降低地震作用,这会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震的规律,地震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而作出的经验性预报,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局限性。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现状,大体可这样概括:人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做出的较大时间尺度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临震预报。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地震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依据。在以烈度为基础作出抗震设防标准时,往往对相应的烈度给出相应的峰值加速度。

频谱与功率谱的概念-FFT与相关系数的C++代码

频谱和功率谱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谱是个很不严格的东西,常常指信号的Fourier变换,是一个时间平均(time average)概念功率谱的概念是针对功率有限信号的(能量有限信号可用能量谱分析),所表现的是单位频带内信号功率随频率的变换情况。保留频谱的幅度信息,但是丢掉了相位信息,所以频谱不同的信号其功率谱是可能相同的。有两个重要区别: 1.功率谱是随机过程的统计平均概念,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是一个确定函数;而频谱是随机过程样本的Fourier 变换,对于一个随机过程而言,频谱也是一个“随机过程”。(随机的频域序列) 2.功率概念和幅度概念的差别。此外,只能对宽平稳的各态历经的二阶矩过程谈功率谱,其存在性取决于二阶局是否存在并且二阶矩的Fourier变换收敛;而频谱的存在性仅仅取决于该随机过程的该样本的Fourier变换是否收敛。 频谱分析(也称频率分析),是对动态信号在频率域内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是以频率为坐标的各种物理量的谱线和曲线,可得到各种幅值以频率为变量的频谱函数F(ω)。频谱分析中可求得幅值谱、相位谱、功率谱和各种谱密度等等。频谱分析过程较为复杂,它是以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积分为基础的。 功率谱 功率谱是个什么概念?它有单位吗? 随机信号是时域无限信号,不具备可积分条件,因此不能直接进行傅氏变换。一般用具有统计特性的功率谱来作为谱分析的依据。功率谱与自相关函数是一个傅氏变换对。功率谱具有单位频率的平均功率量纲。所以标准叫法是功率谱密度。通过功率谱密度函数,可以看出随机信号的能量随着频率的分布情况。像白噪声就是平行于w轴,在w 轴上方的一条直线。 功率谱密度,从名字分解来看就是说,观察对象是功率,观察域是谱域,通常指频域,密度,就是指观察对象在观察域上的分布情况。一般我们讲的功率谱密度都是针对平稳随机过程的,由于平稳随机过程的样本函数一般不是绝对可积的,因此不能直接对它进行傅立叶分析。 可以有三种办法来重新定义谱密度,来克服上述困难。一是用相关函数的傅立叶变换来定义谱密度;二是用随机过程的有限时间傅立叶变换来定义谱密度;三是用平稳随机过程的谱分解来定义谱密度。三种定义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用处,首先第一种方式前提是平稳随机过程不包含周期分量并且均值为零,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函数在时差趋向于无穷时衰减,所以lonelystar说的不全对,光靠相关函数解决不了许多问题,要求太严格了;对于第二种方式,虽然一个平稳随机过程在无限时间上不能进行傅立叶变换,但是对于有限区间,傅立叶变换总是存在的,可以先架构有限时间区间上的变换,在对时间区间取极限,这个定义方式就是当前快速傅立叶变换(FFT)估计谱密度的依据;第三种方式是根据维纳的广义谐和分析理论:Generalized harmonic analysis, Acta Math, 55(1930), 117-258,利用傅立叶-斯蒂吉斯积分,对均方连续的零均值平稳随机过程进行重构,在依靠正交性来建立的。 另外,对于非平稳随机过程,也有三种谱密度建立方法,由于字数限制,功率谱密度的单位是G的平方/频率。就是就是函数幅值的均方根值与频率之比。是对随机振动进行分析的重要参数。 功率谱密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如果是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加速度的单位是m/s^2, 那么,加速度功率谱密度的单位就是(m/s^2)^2/Hz, 而Hz的单位是1/s,经过换算得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的单位是m^2/s^3. 同理,如果是位移功率谱密度,它的单位就是m^2*s, 如果是弯矩功率谱密度,单位就是(N*m)^2*s 位移功率谱——m^2*s 速度功率谱——m^2/s 加速度功率谱——m^2/s^3

加速度与位移

加速度与位移 1.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1)速度公式 由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at 为末速度,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 此公式对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都适用.一般取初速度 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度a可正可负.当a与同向时,a>0,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当a与反向时,a<0,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 匀减小. 当a=0时,公式为= 当=0时,公式为=at 当a<0时,公式为=-at(此时只能取绝对值) 可见,=+at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一般表示形,只要知道初速度和加速a,就可以计算出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2.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1)平均速度公式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所以在某一段 上的平均速度应等于初、末两速度的平均值,即 此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对非匀变速运动不适用.例如图2-14中甲物体在前5s内的平均速度为3m/s,乙物体在4s内的平均速度为3m /s (2)位移公式 s为t时间内的位移. 当a=0时,公式为s=t当=0时,公式为s= 当a<0时,公式为s=t-(此时a只能取绝对值). 可见:s=t+a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一般表示形式,只要知道运动物体 的初速度和加速度a,就可以计算出任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从而确定任 意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 1、选择题: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B.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在直线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D.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 3.物体以2m/s2的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在运动过程中的任意1S内,物体的( ) A.末速度是初速度的2倍 B.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C.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m/s D.末速度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m/s 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 A.逐渐减小 B.保持不变 C.逐渐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5.汽车以20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5,那么开始刹车6 s汽车的速度大 小为() A. 20 m/s B. 0 m/s C. —10 m/s D. 5 m/s 6.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竖直向下,v0=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3∶5 C.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 D.从开始运动起依次下落4.9cm、9.8cm、14.7c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 7.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反应谱曲线及公式

4.2地震作用和地震反应计算 4.2.1隔震房屋为砌体房屋或与砌体房屋结构基本周期相当的房屋,并且满足第4.1.1条的要求时,可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 4.2.2采用等效侧力法时,隔震房屋的地震作用可按第4.2.3~4.2.9条和第4.2.13条计算。采用时程分析法时,隔震房屋的地震作用可按第4.2.10~4.2.14条计算。 4.2.3 结构阻尼比为0.05时的地震影响系数α,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分区和结构自振周期按图4.2.3采用,其最大值αmax按第4.2.5条的规定确定。场地特征周期T g,根据场地类别和特征周期分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确定。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T可采用与隔震结构相应的计算模型经计算确定。

图4.2.3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图中,α—地震影响系数; max α—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T —结构自振周期; T g —场地相关反应谱特征周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确定; γ—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1η—直线下降段的斜率; 2η—阻尼调整系数。 4.2.4结构阻尼比不等于0.05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曲线仍按图4.2.3确定,其中的形状参数应按下列规定调整: 1 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ζ ζ γ55.005.09.0+-+ = (4.2.4-1) 式中 γ—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ζ—阻尼比,隔震结构可近似取隔震层的有效阻尼比。 2 直线下降段的斜率,应按下式确定: 8 05.002.01ζ η-+ = (4.2.4-2) 式中 η1—直线下降段的斜率,当η1小于零时应取η1=0。 4.2.5计算隔震房屋地震作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阻尼比为0.05时,房屋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4.2.5采用。 表4.2.5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 (阻尼比0.05)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max 45.0αmax 2αη0 0.1 T g 5T g 6.0 α

功率谱密度

振动台在使用中经常运用的公式 1、 求推力(F )的公式 F=(m 0+m 1+m 2+ ……)A …………………………公式(1) 式中:F —推力(激振力)(N ) m 0—振动台运动部分有效质量(kg ) m 1—辅助台面质量(kg ) m 2—试件(包括夹具、安装螺钉)质量(kg ) A — 试验加速度(m/s 2) 2、 加速度(A )、速度(V )、位移(D )三个振动参数的互换运算公式 2.1 A=ωv ……………………………………………………公式(2) 式中:A —试验加速度(m/s 2) V —试验速度(m/s ) ω=2πf (角速度) 其中f 为试验频率(Hz ) 2.2 V=ωD ×10-3 ………………………………………………公式(3) 式中:V 和ω与“2.1”中同义 D —位移(mm 0-p )单峰值 2.3 A=ω2 D ×10-3 ………………………………………………公式(4) 式中:A 、D 和ω与“2.1”,“2.2”中同义 公式(4)亦可简化为: A= D f ?250 2 式中:A 和D 与“2.3”中同义,但A 的单位为g 1g=9.8m/s 2 所以: A ≈D f ?25 2 ,这时A 的单位为m/s 2 定振级扫频试验平滑交越点频率的计算公式 3.1 加速度与速度平滑交越点频率的计算公式 f A-V = V A 28.6 ………………………………………公式(5) 式中:f A-V —加速度与速度平滑交越点频率(Hz )(A 和V 与前面同义)。

3.2 速度与位移平滑交越点频率的计算公式 D V f D V 28.6103?=- …………………………………公式(6) 式中:D V f -—加速度与速度平滑交越点频率(Hz )(V 和D 与前面同义)。 3.3 加速度与位移平滑交越点频率的计算公式 f A-D =D A ??2 3 )2(10π ……………………………………公式(7) 式中:f A-D — 加速度与位移平滑交越点频率(Hz ),(A 和D 与前面同义)。 根据“3.3”,公式(7)亦可简化为: f A-D ≈5× D A A 的单位是m/s 2 4、 扫描时间和扫描速率的计算公式 4.1 线性扫描比较简单: S 1= 1 1 V f f H - ……………………………………公式(8) 式中: S1—扫描时间(s 或min ) f H -f L —扫描宽带,其中f H 为上限频率,f L 为下限频率(Hz ) V 1—扫描速率(Hz/min 或Hz/s ) 4.2 对数扫频: 4.2.1 倍频程的计算公式 n=2Lg f f Lg L H ……………………………………公式(9) 式中:n —倍频程(oct ) f H —上限频率(Hz ) f L —下限频率(Hz ) 4.2.2 扫描速率计算公式 R= T Lg f f Lg L H 2/ ……………………………公式(10) 式中:R —扫描速率(oct/min 或)

Ansys谱分析实例地震位移谱分析

二.地震位移谱分析 如图所示为一板梁结构,试计算在Y方向地震位移谱作用下的构件响应情况。板梁结构相关参数见下表所示。 相应谱 板梁结构 (模型图) 进行题目2的分析。第一步是建立实体模型(如图4),并选择梁单元和壳单元模拟梁

和板进行求解。建此模型并无特别的难处,只要定义关键点正确,还有就是在建模过程当中注意对全局坐标系的运用,很容易就能做出模型。 此题的难点在于对梁和板的分析求解。进行求解,首先进行的就是模态分析,约束好六条梁,就可以进行模态的分析求解了。模态分析后,相应的就进行频谱分析,在输入频率和位移后开始运算求解。此后进行模态扩展分析,最后进行模态合并分析。分析完后,再对结果进行查看。通过命令Main Menu>General Postproc>List Results>Nodal Solution查看节点位移结果、节点等效应力结果(图5)及反作用力结果(图6)。通过图片我们看清晰的看到梁和板的受力情况及变形情况,在板与梁的连接处,板所受的应力最大,这些地方较容易受到破坏,故可考虑对其进行加固。而梁主要是中间两层变形较大,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选用及直径的大小。 1.指定分析标题 1.选取菜单路径Utility Menu | File | Change Jobname,将弹出Change Jobname (修改文件名)对话框。 2.在Enter new jobname (输入新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文字“CH”,为本分析实例的数据库文件名。单击对话框中的“OK”按钮,完成文件名的修改。 3.选取菜单路径Utility Menu | File | Change Title,将弹出Change Title (修改标题)对话框。 4.在Enter new title (输入新标题)文本框中输入文字“response analysis of a beam-shell structure”,为本分析实例的标题名。单击对话框中的“OK”按钮,完成对标题名的指定。

加速度与位移

加速度与位移 1.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1)速度公式 由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t v v o t -,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t v =0v +at t v 为末速度,0v 为初速度,a 为加速度. 此公式对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都适用.一般取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加速度a 可正可负.当a 与0v 同向时,a >0,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当a 与0v 反向时,a <0,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 减小. 当a =0时,公式为t v =0v 当0v =0时,公式为t v =at 当a <0时,公式为t v =0v -at (此时α只能取绝对值) 可见,t v =0v +at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一般表示形,只要知道初速度0v 和加速a ,就可以计算出 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2.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1)平均速度公式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速度是均匀变化的,所以在某一段上的平均速度应等于初、末两速度的平均 值,即2 t o v v v += 此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对非匀变速运动不适用.例如图2-14中甲物体在前5s 内的平均速度为3m / s ,乙物体在4s 内的平均速度为3m /s (2)位移公式 22 1)(212at t v t at v v t v v t v s o o o t o +=++=+== s 为t 时间内的位移. 当a =0时,公式为s =0v t 当0v =0时,公式为s = 221at 当a <0时,公式为s =0v t -22 1at (此时a 只能取绝对值).

可见:s =0v t+2 1a 2t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一般表示形式,只要知道运动物体 的初速度0v 和加速度a ,就可以计算出任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从而确定任意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 一、选择题: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 .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 .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 .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 B .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 .在直线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 .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 3.物体以2m/s 2的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在运动过程中的任意1S 内,物体的( ) A .末速度是初速度的2倍 B .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C .初速度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m/s D .末速度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m/s 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 A .逐渐减小 B .保持不变 C .逐渐增大 D .先增大后减小 5.汽车以20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那么开始刹车6 s 汽车的速度大 小为( ) A. 20 m/s B. 0 m/s C. —10 m/s D. 5 m/s 6.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竖直向下,v 0=0,a=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 .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 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3∶5 C .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 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 D .从开始运动起依次下落4.9cm 、9.8cm 、14.7cm ,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2∶3 7.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x t 图象 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t 时刻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 B .1t 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C .1t 时刻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 D .0到1t 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甲车的平均速度 第7题图

关于频谱分析和功率谱

频谱分析(也称频率分析),是对动态信号在频率域内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是以频率为坐标的各种物理量的谱线和曲线,可得到各种幅值以频率为变量的频谱函数F(ω)。频谱分析中可求得幅值谱、相位谱、功率谱和各种谱密度等等。频谱分析过程较为复杂,它是以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积分为基础的。 功率谱 频谱和功率谱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谱是个很不严格的东西,常常指信号的Fourier变换, 是一个时间平均(time average)概念 功率谱的概念是针对功率有限信号的(能量有限信号可用能量谱分析),所表现的是单位频带内信号功率随频率的变换情况。保留频谱的幅度信息,但是丢掉了相位信息,所以频谱不同的信号其功率谱是可能相同的。有两个重要区别: 1。功率谱是随机过程的统计平均概念,平稳随机过程的功率谱是一个确定函数;而频谱是随机过程样本的Fourier变换,对于一个随机过程而言,频谱也是一个“随机过程”。(随机的频域序列) 2。功率概念和幅度概念的差别。此外,只能对宽平稳的各态历经的二阶矩过程谈功率谱,其存在性取决于二阶局是否存在并且二阶矩的Fourier变换收敛;而频谱的存在性仅仅取决于该随机过程的该样本的Fourier变换是否收敛。 功率谱是个什么概念?它有单位吗? 随机信号是时域无限信号,不具备可积分条件,因此不能直接进行傅氏变换。一般用具有统计特性的功率谱来作为谱分析的依据。功率谱与自相关函数是一个傅氏变换对。功率谱具有单位频率的平均功率量纲。所以标准叫法是功率谱密度。通过功率谱密度函数,可以看出随机信号的能量随着频率的分布情况。像白噪声就是平行于w轴,在w轴上方的一条直线。 功率谱密度,从名字分解来看就是说,观察对象是功率,观察域是谱域,通常指频域,密度,就是指观察对象在观察域上的分布情况。一般我们讲的功率谱密度都是针对平稳随机过程的,由于平稳随机过程的样本函数一般不是绝对可积的,因此不能直接对它进行傅立叶分析。可以有三种办法来重新定义谱密度,来克服上述困难。 一是用相关函数的傅立叶变换来定义谱密度;二是用随机过程的有限时间傅立叶变换来定义谱密度;三是用平稳随机过程的谱分解来定义谱密度。三种定义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用处,首先第一种方式前提是平稳随机过程不包含周期分量并且均值为零,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函数在时差趋向于无穷时衰减,所以lonelystar说的不全对,光靠相关函数解决不了许多问题,要求太严格了;对于第二种方式,虽然一个平稳随机过程在无限时间上不能进行傅立叶变换,但是对于有限区间,傅立叶变换总是存在的,可以先架构有限时间区间上的变换,在对时间区间取极限,这个定义方式就是当前快速傅立叶变换(FFT)估计谱密度的依据;第三种方式是根据维纳的广义谐和分析理论:Generalized harmonic analysis, Acta Math, 55(1930),117-258,利用傅立叶-斯蒂吉斯积分,对均方连续的零均值平稳随机过程进行重构,在依靠正交性来建立的。 另外,对于非平稳随机过程,也有三种谱密度建立方法,由于字数限制,功率谱

反应谱

5.1.4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1.4-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 5.1.4-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注:周期大于6.Os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 注:括号中数僮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0.30g的地区。 5.1.5 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 5.1.5)的阻尼调整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除有专门规定外,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应按1.O采用,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 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区段,应取最大值(αmax)。 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 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s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 图5.1.5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α一地震影响系数;αmax一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η1一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γ—衰减指数; Tg一特征周期;η2—阻尼调整系数;T—结构自振周期 2 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按有关规定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

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 γ=0.9+(0.05-ζ)/(0.3+6ζ)…………(5.1.5-1) 式中:γ——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 ζ——阻尼比。 2)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η1=0.02+(0.05-ζ)/(4+32ζ)…………(5.1.5-2) 式中:η1——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小于0时取O。 3)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 η2=1+(0.05-ζ)/(0.08+1.6ζ)…………(5.1.5-3) 式中:η2——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应取0.55。 5.1.5 弹性反应谱理论仍是现阶段抗震设计的最基本理论,规范所采用的设计反应谱以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形式给出。 本规范的地震影响系数的特点是: 1 同样烈度、同样场地条件的反应谱形状,随若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等的变化,有较大的差别,影响,因素很多。在继续保留烈度概念的基础上,用设计地震分组的特征周期Tg予以反映。其中,Ⅰ、Ⅱ、Ⅲ类场地的特征周期值,2001规范较89规范的取值增大了0.05s;本次修订,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Tg值又增大0.05s。这些改进,适当提高了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也比较符合近年来得到的大量地震加速度资料的统计结果。 2 在T≤0.1s的范围内,各类场地的地震影响系数一律采用同样的斜线,使之符合T=O时(刚体)动力不放大的规律;在T≥Tg时,设计反应谱在理论上存在二个下降段,即速度控制段和位移控制段,在加速度反应谱中,前者衰减指数为1,后者衰减指数为2。设计反应谱是用来预估建筑结构在其设计基准期内可能经受的地震作用,通常根据大量实际地震记录的反应谱进行统计并结合工程经验判断加以规定。为保持规范的延续性,地震影响系数在T≤5Tg范围内与2001规范维持一致,各曲线的衰减指数为非整数;在T>5Tg的范围为倾斜下降段,不同场地类别的最小值不同,较符合实际反应谱的统计规律。对于周期大于6s的结构,地震影响系数仍专门研究。 3 按二阶段设计要求,在截面承载力验算时的设计地震作用,取众值烈度下结构按完全弹性分析的数值,据此调整了本规范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其取值继续与按78规范各结构影响系数C折减的平均值大致相当。在罕遇地震的变形验算时,按超越概率2%~3%提供了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4 考虑到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提供了不同阻尼比(0.02~0.30)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对于标准的地震影响系数(阻尼比为0.05)的修正方法。根据实际强震记录的统计分析结果,这种修正可分二段进行:在反应谱平台段(α=αmax),修正幅度最大;在反应谱上升段(TTg),修正幅度变小;在曲线两端(Os和6s),不同阻尼比下的α系数趋向接近。 本次修订,保持2001规范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计算表达式不变,只对其参

Ansys谱分析实例地震位移谱分析

二.地震位移谱分析 如图所示为一板梁结构,试计算在丫方向地震位移谱作用下的构件响应情况。板梁结构相关参数见下表所示。 板梁结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相应谱 板梁结构 (模型图) 进行题目2的分析。第一步是建立实体模型(如图4),并选择梁单元和壳单元模拟梁和板进行求解。建此模型并无特别的难处,只要定义关键点正确,还有就是在建模过程当中注意对全局坐标系的运用,很容易就能做出模型。 此题的难点在于对梁和板的分析求解。进行求解,首先进行的就是模态分析,约束好六条梁,就可以进行模态的分析求解了。模态分析后,相应的就进行频谱分析,在输入频率和位移后开始运算求解。此后进行模态扩展分析,最后进行模态 合并分析。分析完后,再对结果进行查看。通过命令Ma in Me nu>Ge neral Postproc>List Results>Nodal Solution查看节点位移结果、节点等效应力结果(图 5)及反作用力结果(图6)。通过图片我们看清晰的看到梁和板的受力情况及变形情况,在板与梁的连接处,板所受的应力最大,这些地方较容易受到破坏,故可考虑对其进行加固。而梁主要是中间两层变形较大,所以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材料的选用及直径的大小。 1. 指定分析标题

1. 选取菜单路径Utility Menu | File | Cha nge Job name,将弹出Cha nge Job name 修改文件名)对话框。 2. 在En ter new job name输入新文件名)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CH”,为本分析实例的数据库文件名。单击对话框中的“ 0K按钮,完成文件名的修改。 3. 选取菜单路径Utility Menu | File | Change Title,将弹出Change Title (修改标题)对话框。 4 .在Enter new title (输入新标题)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response analysis of a beam-shell structure,为本分析实例的标题名。单击对话框中的“ 0K按钮,完成对标题名的指定。 2. 定义单元类型 1 .选取菜单路径Main Menu | Preprocessor | Element Type | Add/Edit/Delete 将弹出Element Types单元类型定义)对话框。单击对话框中的“ ADD??”按钮,将弹出Library of Element Types (单元类型库)对话框。 2. 在左边的滚动框中单击“ Structural SheII”,选择结构壳单元类型。在右边的滚动框中单击“ Elastic 4node 63”,使其高亮度显示,选择 4 节点弹性壳单元。在对话框中单击“ APPLY按钮,完成对这种单元的定义。 3. 接着继续在Library of Element Types (单元类型库)对话框的左边滚动框中单击“Structural Beam”,在右边的滚动框中单击“ 3D elastic 4,使其高亮度显示, 选择3维弹性梁单元。单击对话框中的“ OK按钮,完成单元定义并关闭Library of Element Types仲元类型库)对话框。单击Element Types单元类型定义)对话框中的“ CLOSE“按钮,关闭对话框中,完成单元类型的定义。 3. 定义单元实常数 1 .选取菜单途径Main Menu | Preprocessor | Real Constan,将弹出Real Constants (实常数定义)对话框。单击对话框中的“ADD??”按钮,将弹出Element Type for Real Constants (选择定义实常数的单元类型)对话框。 2. 在选择单元类型列表框中,单击“ Type 1 SHELL63 ”使其高亮度显示,选择第一类单元SHELL63。然后单击该对话框中的“ OK按钮,将弹出Real Constant Set Number1,for SHELL63 (为SHELL63单元定义实常数)对话框。 3. 在对话框中的Shell thickness at node I TK(I)(壳的厚度)文本框中输入2E-3,定义板壳的厚度为2E-3 m。 4. 其余参数保持缺省。单击按钮,关闭Real Constants Set Number 1,for SHELL63(单元SHELL63的实常数定义)对话框。完成对单元SHELL63实常数的定义。 5. 重复步骤2 的过程,在弹出的Element Type for Real Constants 选(择定义实常 数的单元类型)对话框的列表框中单击“ Type 2 BEAM4” ,使其高亮度显示。然 后单击按钮,将弹出Real Constant Set Number 2,for BEAM4为BEAM4 单元定义实常数)对话框。 6. 在对话框中的文本框中分别输入下列数据:AREA为,IZZ和IYY分别为16E-12,9E-12, TKZ 和TKY 分别为3E-3, 4E-3。 7. 单击“ OK” 按钮,关闭Real Constant Set Number 2,for BEAM4 伪BEAM4 单 元定义实常数)对话框。单击“ CLOS”E 按钮,关闭对话框。 4. 指定材料特性 1.选取菜单路径Main Menu | Preprocessor | Material Props | Material Model,s 将弹出Define Material Model Behavior (材料模型定义)对话框。 2. 依次双击Structural, Lin ear , Elastic和Isotropic,将弹出1号材料的弹性模量EX

随机振动功率谱密度

701z 0102030 4050607080 0.002 0.0040.0060.0080.01 0.0120.014 0.016频率(Hz) 功率谱密度 功率谱密度函数图(汉宁窗) 10 20 30 4050 60 70 80 -65-60-55-50-45-40-35-30 -25-20 -15频率(Hz) 功率谱密度(d B ) 功率谱密度函数图(汉宁窗)

经过matlab 频率加权法,利用功率谱密度函数计算得到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0.1378m/s2(70km/h,z 方向,第一次试验,前排) 0.1378 0102030 4050607080 0.5 1 1.5 2 2.5 -3 频率(Hz) 功率谱密度 频率加权后功率谱密度函数图(汉宁窗)

701y 0102030 4050607080 1 2 3 4 5 6 7 -3 频率(Hz) 功率谱密度 功率谱密度函数图(汉宁窗) 10 20 30 4050 60 70 80 -70-65-60-55-50-45-40-35 -30 -25-20频率(Hz) 功率谱密度(d B ) 功率谱密度函数图(汉宁窗)

经过matlab 频率加权法,利用功率谱密度函数计算得到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0.0164m/s2(70km/h,y 方向,第一次试验,前排) 0102030 4050607080 0.5 1 1.5 2 2.5 3 -5 频率(Hz) 功率谱密度 频率加权后功率谱密度函数图(汉宁窗)

701x 0102030 4050607080 0.20.40.60.811.2 1.41.61.8 -3 频率(Hz) 功率谱密度 功率谱密度函数图(汉宁窗) 0102030 4050607080 -70 -65-60-55-50-45-40 -35-30 -25频率(Hz) 功率谱密度(d B ) 功率谱密度函数图(汉宁窗)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一.什么就是反应谱理论 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它的书面定义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与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与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就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就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就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与所选取地震波就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就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因此选用合适的弹塑性反应谱并提出适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在我国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弹塑性反应谱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等延性强度需求谱与等强度延性需求谱,其实质就是确定强度折减系数R,延性系数,以及结构周期T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普通房屋设计中的弹塑性反应谱设计来举例说明。 反应谱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对于某地面运动加速度的最大反应与体系的自振特性(自振周期与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抗震规范中所采用的弹性反应谱如图1所示? ,它就是在计算了大量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基础上,确定地震影响系数与特征周期T之间关系的曲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