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_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制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适当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谜语:古怪老汉,肩上挑担,为人正直,偏心不干。(课件出示:天平)

2、师:我们应该和天平一样做一个为人正直,今天这节课,就以天平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操作天平,体验“平衡”的意义

(1)学生说对天平的了解;

(2)师课件出示用天平称物品质量的图片,用式子表示;

(3)小组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体会平衡。

2.学习等式。

(1)小组汇报称量结果;

(2)揭示未知数的含义,以及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方法;

(3)师介绍等式的含义

(4)学生举例说等式。

3、分类概括方程意义

(1)大屏幕演示天平称量物品质量时的不平衡现象,让学生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2)小组内把黑板上列出的式子按一个标准分类;

(3)小组汇报;(渗透德育教育)

(4)师生共同概括出方程的意义,教师板书(方程的意义);

(5)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一些方程,然后女生说方程,男生判断;男生说方程,女生判断。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1、你能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个是方程?哪个不是?并说明理由。

按照“开火车”的形式,重点是说清楚理由。

2、猜方程(渗透德育教育)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全班展示,总结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3、看图列方程

学生独立写在练习本上,然后交流。

4、生活中的数学

(1)先让学生说出题目中的相等的数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

5、用生活实例解释方程

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程,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出来。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方程的历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送给学生的话。(渗透德育教育)。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平衡不等式

1只杯子=100克 100+x>200

20+30=50 100+x<300

4×5=20

等式 50+50=100

30+x=50

X+20=40 方程

100+x=250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方程的意义》学情分析

方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是最常用的,但对于方程的意义和特点,有部分学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学习中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孩子们已具备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让学生在熟悉和喜爱的学习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方程的含义,从而建立模型。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意义;促进学生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从而自然的促进学生由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方程的意义》效果分析

教学环节设计目标指向评测练习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

及分析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方式,

将学生引入到天

平的问题中去。

古怪老汉

肩上挑担

为人正直

偏心不干

(打一科学实验器材)

师通过谈话抓住学生的兴趣

和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

积极性。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通过合作实践探

究解决问题,让学

生发现方程产生

的必要性“平衡”。

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有序的

交流自己的想法,能表述清

楚和认真听取他人意见。

由平衡和不平衡

现象产生的式子,

学生小组内分类。

1.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积极

的解决问题,并能正确的解

答。

2.虽然分类的标准不同,但

是学生心里都有自己的分类

标准。

练习提升通过学生感兴趣

的练习巩固学生

当堂所学知识,练

习中加入了一些

有难度的题目,进

一步发展学生的

思维。

达标检测相应的

练习题

95%的同学能结合所学知识

进行练习,学习效果比较明

显;但是也有个别同学存在

粗心的情况。

总结与升华通过这节课的学

习你有什么收

获?

在教师引导下90%左右的同

学能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知

识、情感等收获的进行表述。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方程的意义》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青岛版数学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用算术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

《方程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是数的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

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方程在小学乃至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是学习其他方程知识的基础。本课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对一些不同的式子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对其进行分类,最后归纳、概括出方程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创新等能力,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方程的意义》评测练习

一、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35-χ =12 ( )

2、y+24 ( )

3、5b+32>60 ( )

4、xy=64 ( )

5、0.49÷a =7 ( )

6、35+65=100 ( )

二、张强也列出两个方程不小心被墨水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列的是不

是方程?

(1)6x+ =78

=42

(2)36+

三、看图列方程。

四、生活中的方程

1、妈妈带了80元钱,买了一件T恤,还剩下22元。

2、李明买了4盒彩笔,一共花了28元。

五、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方程。

①x-15=46

②180+y=360

③a÷6=9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方程的意义》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

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分析、观察、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利用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将“等式”和“方程”进行直接对比。以使学生理解和区分“等式”和“方程”。口算题引入铺垫后,要再回过头来充分利用。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再回到口算题上,将口算题通过变化由等式到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弄明白“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方程的意义》课标分析

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

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观察、操作、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变传授给予知识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操作、学习活动,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知识的课堂生成。充分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经历用方程概念产生的过程,了解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让知识在课堂中焕发出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的成长。

方程的意义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案 The meaning of equation teaching plan

方程的意义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使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这组概念。 教学准备:水笔、每人每小组一张白纸、编有号的算式纸、磁铁。 教学过程: 相信大家都玩过跷跷板,那你知道玩跷跷板时也有数学问题吗?谁能来说说玩跷跷板时是怎样的情景?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平衡。 (一)创设情境,玩一玩 利用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平,大家看到过天平吗?

天平用来干什么的呢?你能说说怎样称质量的。(左物右码),老师也在电脑上画了一个简易的模拟天平。我们也来玩一个类似跷跷板的游戏。 1、演示1:出示天平图,天平在不放物体时,怎样的?可以用我们数学上的什么符号来表示(=),说明左边和右边的质量是相等的。 2、演示2:用式子来表示天平的平衡。现在天平的左边放了(2个50克的鸡蛋),右边放了(100克的法码),左边和右边的质量怎样?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学生说,贴出相应的算式 50+50=100 50×2=100 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你能自己写出几个等式吗? 3、演示3:在左边放一个20克的法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右边的把左边的跷起来了)用式子来表示天平的不平衡,学生说板书50>20 20<50,那么这样的式子叫什么呢(不等式)。 4、演示4:现在在左边中再放一个不知道多少克的物体,想想这时天平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状况?这个要求的物体质量,我们叫它未知数,一般用字母χ来表示。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贴出算式 20+χ<50 20+χ>50 20+χ=50有三种可能我们列出了三道式子,其中这两题是(不等式)这一题是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

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课件、天平、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40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方程与等式方程的意义教案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方程的意义。(教材第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具学具 天平、不同质量的砝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件重要的称量工具。(出示天平)同学们认识吗?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秤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其实,在天平中蕴含着很多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天平的世界来学习天平里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天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准备】 二、探究过程 1.学习方程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方程的意义。(板书: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物体吗?(认识,这是天平)天平是用来干什么的?(测量物体的质量)当天平两边不放物体的时候,指针指向中点,这时天平是平衡的。如果我们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天平才能平衡?(当天平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才能平衡) (2)观察。 在天平的左盘放两个50g的砝码,右盘放一个100g的砝码,观察这时的天平怎么样?(天平平衡) 天平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质量怎么样?(质量相等)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50+50=100或者50×2=100)为什么用等号连接?(因为等号两边的数相等)你能给这个式子起个名字吗?(等式)你能再举出一个等式的例子吗? 把天平左盘中50g的砝码拿走一个,提问:这时天平出现了什么现象?(天平失去平衡)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的现象吗?(50<100)这是一个等式吗?(不是) 提问:如果我们在左盘上放一个重x克的砝码,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猜测:天平可能平衡;也可能左边重,右边轻;还可能左边轻,右边重。 教师分别演示学生猜测到的三种情况。 你会用不同的式子表示这三种情况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50=100x+50>100x+50<100 教师在左盘中放一个重x克的砝码,把右盘中的100g砝码换成标有200g的砝码,天平右边向下倾斜,让学生列出式子。 教师板书:x+50<200 教师把左盘中的另一个50g的砝码也换成标有“x克”的砝码后天平平衡,提问:你能列出式子吗?(2x=200) 观察这几个式子,与前面的式子比较,有什么不同?(含有未知数)这些未知数除了用x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吗?(可以) (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分类。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得出了一些数学式子。如果把这些式子分类,想一想:它们可以按怎样的标准来分呢?小组讨论,尝试分类。 50×2=10050<100x+50=100x+50<100 x+50>100 x+50<200 2x=200

小学数学_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 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写有式子的卡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架——(生:天平。) 师:我们用它来干什么吗?(生谈谈对天平的了解) 二、合作探究 (一)根据天平图列出式子 1、课件出示:一个水杯和一个100克砝码。 师:现在老师要用天平来称一个水杯的质量(PPT演示)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生:天平平衡,两边质量相同。杯子的质量=100克) 2、师:(课件演示:杯子中倒入X克水)这时天平怎么样呢?(生:天平不平衡了,左边重,右边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现在天平的状态吗?(生:100+x>100) 3、师:(课件演示:又加上了100克的砝码)仔细观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现在天平的状态吗?(生:100+x>200) 4、师:(课件演示:又加上了100克的砝码)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根据天平的状态列一个数学式子吗? (生:100+x <300)当天平两边不平衡,一边比另一边重时,表示天平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不等式表示。

5、老师将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的砝码。(PPT演示)你再来观察一下,谁来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现在的状态。(生:100+x=250)为什么用“=”表示呢?(生:平衡就是相等了)像这样有“=”的式子就叫等式。 6、刚才我们用数学式子表示出了天平图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种表示方法既清楚又简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图上数量之间的关系吗?(PPT出示四幅图)拿出你的练习纸,先独立思考再记录结果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想法。全班汇报。 (生1: m+7.5=200 天平平衡,表示苹果的质量和积木的质量和等于200克。 生2:100<150 天平不平衡,表示100克砝码的质量小于150克香蕉的质量。 生3:150+200=350 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 生4:3x=180天平平衡,表示3个苹果的质量等于180克。) (二)学生尝试分类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师:(PPT出示)刚才我们从天平图上找到了这些式子,请你们先仔细观察然后同位互相讨论一下能不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分类呢?拿出手中的式子分分看(生自己分,同位互相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并到黑板前演示。 (生1:等式一类,不等式一类分成了两类。师板书:等式 生2: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成了两类。师板书:未知数)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师:刚才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行了分类。(师指黑板并拿走用不到的式子)你能在将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或是等式再分分类吗?拿出你手中的式子分分看。 请同学到前面黑板前汇报演示。 (生1:我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一类是按有未知数的不等式。边分边介绍。 生2:我把等式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等式中有未知数的,一类是没有未知数的等式。边分边介绍。) 3、概括概念 师:认真观察黑板上这两种分法,你有什么发现?(生:有一组相同的式子)师:为什么不同的分类标准却能分出相同的式子,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生:它们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边说边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方程的意义。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

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楚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与等式的异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情分析:《方程的意义》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四年用简易数学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也是数学思维的一种提升。他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旧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肯定;对于多样化的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学生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件显示曹冲称象的画面引导同学们自己思考怎么把大象的重量称出来小组之间讨论并得出结论全班集体订正。继而引出相等,平衡的概念。 (2)课件出示天平,让学生说说天平的特点。师概括总结得出天平的平衡这一特点。师: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相等?出示一架天平的左边是有物体20克和30克,右边是50克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生:20+30=50 引导总结得出这个一个等式。 二、探究新课

再出示天平左边是20克的物体和?克的物体,右边是100克的物 体。 师:“?”表示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表示?生:用字母表 示。 生1:20+x=100 生2:100-x=20 生3:100-20=x 师:你认为用哪个式子更能表示天平的作用两边是平衡的? 引导得出:20+x=100 表示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 出示6架天平, 根据天平的平衡状态写算式。把这8个算式标序,得出练习: ①20+30=50 ⑤ 80<2χ ②20+χ=100 ⑥ 3χ=180 ③50×2=100 ⑦100+20<100+50 ④50+2χ> 180 ⑧100+2χ=3×50 思考: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并说说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同桌合作交流汇报: 等式不等式 ① 20+30=50 ④ 50+2χ> 180 ② 20+χ=100 ⑤ 80<2χ ③ 50×2=100 ⑦ 100+20<100+50 ⑥ 3χ=180 ⑧ 100+2χ=3×50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不含未知数的式子 ② 20+χ=100 ① 20+30=50 ④ 50+2χ> 180 ③ 50×2=100 ⑤ 80<2χ⑦ 100+20<100+50 ⑥ 3χ=180 ⑧ 100+2χ=3×50

小学数学_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式的性质(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信息窗三:等式的性质(二)教材、学情分析: 前置基础: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等式与方程,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后继地位:为学习解形式如ax±b=c的方程和ax±bx=c的方程,和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ax=b这种类形式的方程。 难点: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 方法: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突破教学难点。 前置复习: 1、什么叫方程?也就是说方程含有什么? 2、解方程 x+4=12 x-3=24 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来解方程?(等式的性质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景 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交流会,我们去看看金丝猴和鹦鹉的对话。(课件:情境图) 2、提出问题 看到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预设:鹦鹉重多少千克?(板书)

3、找出等量关系 你能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吗? 鹦鹉的质量×3=金丝猴的质量(板书) 4、列方程解答 如果用x 表示鹦鹉的质量,你能列方程解答吗? 3X=2.4(板书) 二、实验、观察、推理、交流 1、独立思考,探究方法 (1)学生独立尝试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提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2)学生汇报解方程的过程并说明想法。 2、师生交流,验证方法 刚才同学用到的方法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引导学生验证: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动态演示,初步感知 ①课件演示:借助天平来研究(课件演示动态效果: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 X=20 x ×4=20×4 提问:要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右边托盘应该有什么变化? 能用方程来表示等量关系吗? ②再次课件演示: 3x=30 3x ÷3=30÷3 要求:观察天平的变化,看图列出方程. 提问:通过刚才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要上好一节课,我觉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老师的上课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学生所能吸收的能力。我在暑假期间学习了刘德武老师关于《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感受颇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学情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小

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刘德武老师其中举的一个例子特别好,就是用一把烧坏的尺子,问同学们还能不能测量?使我认识到他们的思维潜力是非常强的,是非常深厚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平台,只要我们给他创造机会,他们真的会在我们的舞台上,能够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来,要敢于相信他们。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开放题。如将一个三条边分别是6、8、10的直角三角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图形,求图形的体积(得出三种答案)。学生思路狭窄、考虑问题不周全是受传统习题的影响所致,从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收集材料,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广阔性。 四、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科研、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鞠躬)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方程的意义》(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 问题解决目标: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二、说学情: 《方程的意义》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了四年用简易数学思想解题后,在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也是数学思维的一种提升。他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旧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信任与肯定;对于多样化的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学生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师的组织与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采用的教法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合作交流的方法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 学法: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在学法上,我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用课件出示小时候玩跷跷板的图片,让学生谈谈玩跷跷板的感受。现在,老

方程的意义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照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具准备:天平、砝码、2包50g米袋、一包20g米袋、一包Xg 的米袋、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演示天平,问:它是什么呢?(天平),你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吗?(称东西的) 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天平来演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1)在天平一边放两个50g的米袋,一边放一个100g的砝码,问:现在天平是什么状态?(平衡了) 师:平衡了说明了什么呢?(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天平的指针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师强调: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平衡了。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师: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这种现象呢? 生:50+50=100(师板书:50+50=100)

师:很好,那你能不能给这样的式子起个名字呢?你想到什么了?(生:等式)师同时板书。 (2)、现在老师把一个50g的米袋换成20g的米袋,天平会怎样?哪边重?你能用式子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50+20<100(师板书) (3)、现在老师把20g的米袋换成不知道Xg的米袋,你想会怎样? (可能两边相等;可能左边重;可能右边重) 师:哦,三种可能都有,你能把他们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生:20+X=100, 20+X>100, 20+X<100(师同时板书)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们观察这三个式子和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吗?(都含有未知数) (4)课件出示天平的几个图片,问:你能用这种数学式子来表示这几种现象吗?(指名汇报,师课件出示) 2、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1、学生自主尝试解决。 师:好,同学们,前面我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得到这些式子,现在能不能按一个标准把他们分类呢? 师:下面请同桌两人一组,经过讨论把他们进行分类,好不好? [小组讨论] 2、分小组回报。(每组选派一名同学汇报分类的理由) 3、师生共同整合。 师:刚才同学们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现在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再进行分类,应如何分呢? (小组讨论后回报结果,生说,师课件出示) 师:现在我们来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未知

小学数学_式与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版块是对小学阶段学习的代数初步知识进行整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熟练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掌握用方程思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对于这部分复习需要注意:(1)让学生在举例中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整理。(2)注意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体系,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体会用字母表示的简洁性。 2、正确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熟练地解一些简易方程,能自觉进行检验。初步沟通算式、代数式、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方程及代数意识。三、教学过程 (一)扑克牌导入,联系实际 大家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扑克牌(方A、2、3、4) 仔细观察,从数学的角度,你发现的什么?

生:扑克牌按顺序排列,字母A表示数字1。 师:字母还能表示什么数呢?课件出示另一组扑克牌, 生: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 师:看来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字母除了表示数以外,还能表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扑克牌中的排列顺序,发现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进而引出本节主要复习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由生活例子引出本课主题,联系生活主题,引起学生兴趣。 (二)学生举例,系统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师:字母还可以用来表示什么?你能举个例子啊吗? 生1:数量关系,s=vt 生2:计算公式:如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2 生3:运算律:加法交换率a+b=b+a等等。 师:(课件展示展示小学阶段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运算律),通过整理,对于文字表达,用字母表示数有那些优越性?生1:简单、方便、 生2:概括性强。 生3:应用广泛。 师:正是由于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和具备的概括性,使得它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应用都非常广泛。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与应对措施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城子小学薛招招 一、学生个性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 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 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 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 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 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 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 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 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但是只 要各位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 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 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要正确帮助他们顺利学好这一年。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常正确的评价孩子。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当然,表扬、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 用钱去贿赂孩子。当孩子学习马虎时,我们要及时督促,严格教育, 更不能听之任之,过于迁就,溺爱孩子。 三、存在问题分析 1、有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 结合学生平时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失分可归因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很好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方程的意义(教案)教学设计

第5单元简易方程 第7课时方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天平的原理,理解不等式和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难点: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学习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托盘两端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自主探究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 三、例题精讲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

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四、练习设计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63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2、反馈练习,教材P63做一做第1题。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3、完成P66练习十四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4、独立完成P66练习十四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所以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P66练习十四第1题。

小学数学_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并进行辨析,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概念,感受方程的思想。 3、体会在知识探索过程中,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意义去。 教学难点: 会列简单的方程,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课件,引导学生对方程的意义提出问题,带着疑问进行学习。 二、探究方程的意义 1、创设情境,写出式子 师:这是工人叔叔正在给熊猫喂米粉,仔细观察,从图中我们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课件展示天平,引导学生根据课件情景演示列出式子: 生1:(课件情景演示)20=20 生2:(课件情景演示)20+x﹥20 生3:(课件情景演示)20+x﹥50 生4:(课件情景演示)20+x<100 生5:(课件情景演示)20+x=70 小结:当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的时候,天平是平衡的。当天平两边的质

量不相等的时候,天平是不平衡的。 【设计意图】: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2、利用天平原理,理解“等式”“不等式” 学生独立用式子表示出天平两端的关系。 师:(课件出示)下面还有2幅天平图,请你仔细观察后,用式子把天平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表示出来。 生:(课件情景演示)2x=150 3x+10=100 3、合作探究,抽象概念 (1)、出示要求,组织学生观察以上式子,独立思考分类。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结果: (4)、比较发现、揭示方程的意义。 既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等式的式子,大家知道我们把这样的式子叫什么吗?(方程)那什么是方程呢?对,像20+χ=100 3χ=180 100+χ=3×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那这些式子不是方程呢?为什么? 师:一个式子是方程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在含有未知数和等式标注线)师:我们自己来写一个方程,看谁写的最有创意。 (5)圈一圈黑板上的式子,先圈等式再圈方程 等式 方程 师: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是什么呢? 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 一、学生整体情况: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敏,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又有所侧重。 这份试题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的来讲,该份试题比较浅薄,学生对所考的知识点都基本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础部分得分较高,得分率在90%左右,失分主要集中在解决问题部分和动手操作题部分。 1、计算题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强,能烂熟应用解题技巧进行计算,但仍有少数学生大意出错。 2、学生对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 找规律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平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3、应用题极少学生出错,说明少部分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审题的能力欠佳。 4、对于学生存在这样的失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训练,让学生理解并能灵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要多练,且形式多样地加强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 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培养学生优良的认真读题、审题好习惯。 三、教情反思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

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改进措施:1、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发挥教师群体力量进行备课,进而弥补自身个体钻研教材能力的不够,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确凿把握教材。 2、创设生动详尽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详尽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 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敏应用的水平。4、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5、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及辅导方案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差些,如:爱玩,喜欢做小动作等;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对也差些。但是,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凡事喜欢问“为什么”,生活与数学是密切相关的,从实际生活中找例子引入课题,既拉进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学习: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尽最大可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一定与所讲内容紧密联系。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欲望。 小学生内心有很多需求,急于知道答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求知欲,师生交流合作,共同探索,使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 在上课的过程中,延伸书本知识,比如奥数题,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隐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误区。 五、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 习惯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小数加减法运算时,写竖式时一定要小数点对齐。 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就是数数计算、简单的图形认识,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困惑的,理解方面也没有大的差异。到了五、六年级,知识点有些难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逻辑推导有了一定的要求。小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都是期待上一个好的中学,要想考上一所好的中学,就必须把五、六年级的基础打好。除此之外,再加强一些奥数方面的练习就更好了。下面从小学五年级说起。 五年级知识目录: 上册——小数乘法 4课时;小数除法 4课时; 观察物体 2课时;简易方程 6课时; 找规律 2课时;多边形的面积 4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 4课时;数学广角 8课时 上册共需34课时 下册——轴对称 6课时;因数与倍数 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 8课时;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6课时; 分数的加减法 4课时;统计、打电话 4课时; 数学广角 6课时 下册共需40课时 总共74课时 学生状况:成绩总是及格以下,基础薄弱;不喜欢动手,也不喜欢数学。 辅导方案: 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喜欢的角度入手,尽最大可能联系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是有用的。 ⑵培养学生动手习惯:采用鼓励手段去培养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动手的好处。 ⑶不同阶段的预期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