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doc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doc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doc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doc

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案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2019-10-09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

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

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2019-10-09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

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2019-10-09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

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

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2019-10-09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

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

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2019-10-09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

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

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2019-10-09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

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2019-10-09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

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2019-10-09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2019-10-09

一、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

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3、在文言文翻译中也涉及到重点虚词的考察。二、高考考查角度1、对兼类词在具体语境中词性的辨析。兼类词就是指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例如“而”字,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代词,还可以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充当语气助词。再如“其”字,可以是代词、副词和连词。2.对一个虚词某种词性不同用法的辨析。一个虚词,作为某种词性时具有多种用法,这些用法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例如,“其”作为副词使用就有多种语气:表揣度语气、表反诘语气、表婉商语气、表期望语气。3、对学生掌握课本语言材料的考查。分析试题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试题组成的对比项或干扰项,基本出自于高中语文课本。考查的重点都是必修中的讲读课文和选修中的重点课文,。可见命题者旨在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重点篇目的掌握情况。三、方法探究习题一、解释“乃”字的含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加横线“以”字的用法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习题二、判断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相如因持璧却立。习题三判断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1、其李广将军之谓乎2、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3、尔其(语

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小结:

【学以致用】解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含义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习题四、判断下列句中“为”字的用法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小结:

【学以致用】 (XX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臼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习题五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皆以美于徐公。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小结:

【学以致用】判断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实词率领、带领34

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一、自主探究指明句中“何”字的用法和意义。 1、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客何为者?《鸿门宴》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9、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12、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13、何其衰也!《五人墓碑记》 14、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5、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规律总结归纳“何”的用法: 1.作词时,意义: 2.作词时,意义: 3.作词时,意义: 4、固定用法 课堂演练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自主探究二、指明句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3、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5、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7、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8、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1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2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13、其业有不精,得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1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规律总结归纳“其”的用法: 1.作词时,意义: 2.作词时,意义: 3.作词时,意义: 4.作词时,意义: 实战演练 下面的短文中有十二个“其”字,并已给它们编上了号码,请你先仔细辨析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将它们的号码分别填入与该“其”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例句后的括号中。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 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例句: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②此皆言其可目者。() ③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④用手拂之,其印自落。() ⑤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⑧其业不精,德有不成者() ⑨其皆出于此乎?()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 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 君恩深似海 臣节坚如山 可加为: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坚如山乎 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知识讲解 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考点/易错点2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设计:程国栋 第一课时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在”,第二句中“于”译为“被”。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

(完整word版)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文言文中,除了实词之外,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虚词。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在高考也经常考到。“之乎者也焉矣哉,用得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能够就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这些虚词,在表达上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考纲透视】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这个要求,要从两个层次加以把握:一是“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加以解释的水平,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 【解题技巧】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以下方法能够协助我们解题。 一、看语法结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语句的组合都靠的是语法。因而,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能够协助我们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是主谓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我见相如必辱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辱”的宾语,代词,代“蔺相如”,可译为“他”。 再如: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都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看前后内容。 辨析虚词前后的语句内容,也是我们区别虚词用法的一种方式。比如“而”作连词,有几种情况最易混淆,即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考察“而”前后内容的结构,如果是非动词性内容,则不能表示承接关系。反之,则可将“而”前后的内容调整次序实行辨析,表承接关系的“而”表示动作的先后性,所以前后内容的次序绝不可颠倒;至于表递进关系的“而”则表示后面的内容较前者更进一步,所以次序不能颠倒。只有表并列关系的“而”其前后的内容能够颠倒,且意思基本不发生变化。 如在《过秦论》一课中,“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此句中的三个“而”所连接的内容,能够前后对调位置,大意未变,因而表示的都是并列关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瓮牖绳枢之子”是形容陈涉之穷困,“氓隶之人”是说陈涉社会地位低,是下层百姓,“迁徙之徒”是指被征发的人,更无地位可言。所以,此处的“而”表示的是递进关系,突出陈涉的身份之卑微。 再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遂扫石而.坐”与“弃甲曳兵而.走”,第一个“而”所连接的“扫”与“坐”都是动词,且这个词的顺序不能颠倒,有先后之分,所以这个“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弃甲曳兵”修饰“走”,描绘出的是“走”的情态,表修饰关系。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用法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即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对此知识的要求,并不简单地实记哪些常用虚词有哪些用法,而是要求具备在上下文辨析其具体用法的能力,故把握难度较大。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全局意识、全句意识。解题时,要借助全文辨析虚词,借助语境(上下文)辨析虚词、借助有关注解辨析虚词、借助事理辨析虚词、借助题干推断用法、借助词法句法解析虚词。同时要明白,许多虚词意义并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

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住助陈述语气,其用法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二要“以熟代生”。如果能记熟课本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与之相应的要考得文言虚词的用法就好辨析了,如能记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则”的用法是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译为“就是”那么2006辽宁高考第11题C项的“此则京邑之人也”中的则的用法便很好判断与“无以,则王乎”不同。 三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助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求也闻有国有家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之后常是助词(形容词词尾),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在句中往往用在代词名词之前是介词(相当”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文言虚词专题复习学案

文言文---文言虚词学案 【使用说明】认真阅读本学案内容,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12课时。其中讲读课6节,练习课4节,讲评课2节。 【真题体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2012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第宅苟完,裁蔽风雨。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心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廉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其以汝南之鲖鲖阳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博弟员、丹并为郎,庆推田宅财物悉与员、丹。帝以庆义让,擢为黄门侍郎。庆卒,子琴嗣。建初五年,兴夫人卒,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即墓赐策,追谥兴曰翼侯。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称:称赞 C.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坚决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能:和睦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为华而少实我腾跃而上 B. 卒不为宗亲求位你为击破沛公军 C.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 D.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②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 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 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 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 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译文:。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译文:。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译文:。 【考点分析】 一、综合概述: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3、疑问代词——安、焉、何 (二)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三)介词:于、以、为、因、乎 (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 因、遂 (五)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词类分析: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 哪里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 过去、刚才,从前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表将来:且、将、欲、行、垂——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第- 1 - 页共13 页

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李兵2016-11-17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

【人教版】推断文言虚词含义八法

推断文言虚词含义八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3.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③通“呵”,“喝问”;⑤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导学案)

专题二“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导学案)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 二、词语结构确定法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的用法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三、词性界定法 方法技巧: 先界定虚实;如果不能区分,再进一步向下一层级界定,直到分辨出异为止。 (2005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四、语法功能分析法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方法技巧: 语法分析法,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和用法。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推断六方法教学设计 合江中学吴贵芳 【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有三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最后一道文意把握题,个别选项文意的正确与否宜接与个别实词词义正确与否有关。 三、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査实词的含义。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阅读文言文无从下手或想当然翻译的情况,确左引导学生掌握联想、组词、字形、对称结构、语法、语境推断法等六种方法,能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实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组词推断法、语法推断法 【学习难点】语法推断法 【教学过程】 [方法_] _____________ 推断法 联想该词在课文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师傅领进门】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牛刀小试】 1、进之布指算,不爽。 ? ■ 2、铃简秀士。 3、令甲卒皆伏,使老女子乘城。 4、公败退,引次江北。 [方法二] ____________ 推断法 ?组成一个或几个双音节词进行推断。 ?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 【师傅领进门】 1. 故议者方晋二陆。 2. 然疾悄正,弗甚用。 3. 除著作郎,不就。 4.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牛刀小试】 1、北邀当国者相见。 ■ 2、于是夜纽兵出,薄其营。 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方法三] ____________ 推断法 汉字本就是形音义结合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以及形声字的形旁从字形角度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文言虚词 一、考点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中对于文言虚词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能够根据上下文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根据文意语气和句与句的关系选用恰当的虚词,重点考查考生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现在的《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何、乃、若。在考查时虽然也会涉及到其他的,但仍以这18个虚词为主。因此,对这18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加以整理、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学法指导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六类。虚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所以掌握好虚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的重要内容。虚词的复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全句意识。 许多虚词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表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表陈述语气,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 2、要有句位感。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就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也”,在句子末尾一般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子中间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反问、推测、祈使、婉商等语气;在句中,用于动词后面,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用在名词或代词后面,一般作语气副词,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注意进行词法、句法分析。 如:分析“以”的意义和用法。 1、“以”用于名词、代词前,一般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是介词,如,(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2、用在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前,一般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

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 教案 2014-05-02 22:31 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 【学习目标】 “以”的用法 A用作名词译为"原因" 例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B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4.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11.(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C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表修饰关系更好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D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且”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 案: “且” 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且” 【且】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一)用作连词。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 (二)用作副词。 .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 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以勇力事鲁庄公事:侍奉 B.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和平 C. 北面就群臣之位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 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亡:丢失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胁迫君其图之考虑 沫投其匕首丢下桓公怒,欲倍其约通“背”,背叛 (二)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跻:晋升 B.累有相示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见:表被动 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箱子;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才能为时所排排斥 (三)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