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牡丹江右岸滨水景观案例分析

牡丹江右岸滨水景观案例分析

牡丹江右岸滨水景观案例分析
牡丹江右岸滨水景观案例分析

牡丹江右岸滨水景观案例分析

1.滨水景观简介

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随着一条名河而兴衰变化。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即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2.案例分析——以牡丹江滨水景观为例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吉林省交界地区,与俄罗斯接壤,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中国大陆最大的边贸城市之一,享有“中国雪城”“鱼米之乡”“塞北江南”等美誉,因松花江上最大支流之一—牡丹江横跨市区而得名。

牡丹江右岸滨江地区位于牡丹江南岸,西起西十一条路、东至东小

河,总长度为4 950 m,包括北起沿江护岸线向南5 00 m~1 000 m的范围,总用地面积为238 hm2。其中,右岸亲水休闲绿带宽70 m~280 m,

用地面积为80 hm2,右岸滨水地段建设带的面积为158 hm2(图1)。

牡丹江右岸滨水区规划理念:

为了更好地促进牡丹江右岸滨水地区的发展,在规划中还应坚持以下几点:(1)功能定位应与原有城市功能形成互补。根据“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指导思想,滨江地段的功能定位一定要补老城之不足,以提升城市整体品质为己任,实现新老城区功能上的互补,而不是重复建设,造成本城内部的恶性消耗。(2)创造连续的近水空间,以保证滨江岸线的共享性。将滨江岸线开辟为公共步行道几乎是所有成功滨水开发项目所采取的做法。让滨江的其他建设项目后退岸线,不但不影响建筑使用者登高远眺水景,反而可利用退让出来的亲水岸线吸引更多的人流。

(3)实现滨江地段高度的可达性。与城市中心及城市其他地区便捷的交通联系是滨江地段开发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不仅可以提高滨水景观资源的共享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流,集聚人气,促进滨水新区的发展。

(4)不仅仅重视静态的物质空间环境设计,而且注重将人的活动有机地引入城市设计中,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空间,使物质空间环境更富有活力与魅力。

(5)寻找一种合理的土地混合使用模式,推动滨江地段城市生活的多元化。

(6)对两岸岸线景观进行整体考虑。城市景观具有共时性的特征,规划应促进牡丹江两岸城市景观风貌的协调与统一。

功能分区:“一带五区”

——滨江亲水休闲带

——金融商贸会展区

——文化休闲区

——低密度高级居住社区

——滨江生态园林区

——行政办公区

景观结构

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及自然、生态、文化的原则,创造优美、宜人的绿化休闲空间,使之成为牡丹江市滨水景观的一个亮点,并成为江南新区开发的起点和拉动点。牡丹江右岸是牡丹江沿江风景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自然环境创造自然生态的景观,为游人提供清新、优美的休闲空间。

“一轴、一带、三区、三点、三广场”

城市轴线为轴

一条景观带

“丹江画卷”

历史文化

“锦秀园”

怡人景观

“城市绿舟”

生态主题

三个广场节点

三个桥头广场

规划将环堤路(镜泊湖北路)确定为景观游览路,在满足交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游览性道路的园林艺术风格,使之成为牡丹江市的标志性道路。规划道路线型总体上与沿江自然岸线相结合,蜿蜒优美,“临江见江”。

结合景观节点、道路进行绿化设计,塑造具有层次变化、色彩变化和

季节变化的绿化景观。右岸景观带的绿化设计充分利用长4 950 m、宽70 m~280 m 的绿化带进行绿化和美化,最大程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根据不同地段的地质地貌、环境和功能,进行不同的平面及立面组合,植物配植采用乔、灌、地被植物结合的手法,在堤边种植攀爬植物,缓和岸壁突兀而生硬的外观,

使整个绿化带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艺术性,体现自然与艺术的结合,展现具有层次、色彩、季节变化的绿化景观,达到既有整体的大气又有步移景易的景观效果。

以人为本,巧妙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休闲空间,塑造具有鲜明北国特色的滨水景观。牡丹江河道冬季冰封大地、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这里也是牡丹江市民冬季活动的主要场所,规划安排参与性、观赏性较强的冰雪活动,构筑牡丹江市冬季旅游活动、文化活动的亮点,包括冰雕、雪雕、雪堡等观赏项目,以及雪地摩托、狗拉爬犁、滑道等参与性较强的冰雪活动。

雪景规划:

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应强调其开敞性和连续性。通过一条贯穿整个沿江地区的绿化漫步道,将沿江的重要视觉景观点联系为有机的开敞空间体系,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体验;滨江开敞空间节点应向纵深方向渗透,以与城市开敞空间更好地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开敞空间体系。

场所的公共性:

各种活动组织休闲空间,塑造具有鲜明北国特色的滨水景观。通过一些公共

供给的组织,不仅使周围地区更具有人气,也增加空间的使用价值,如游船码头,儿童活动场,休闲广场,生态广场的设计使得景观视野更开阔。

周围建筑风格:

从景观的整体性出发,协调建筑群体风貌,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滨江天际线规划对沿江建筑的高度、形态、体量、色彩、位置和风格等进行控制和引导,以协调滨水地区的整体建筑风貌。

(1)良好的街道空间界面,建筑群体的高度和与之相邻的街区相协调。镜泊湖北路沿线第一排建筑尺度宜适中,同一街区内的建筑高度、层高一致,建筑立面的风格、色彩、招牌和标识等亦统一,以形成亲切、连续的城市景观界面。

(2)强化重点景观建筑,在重要景观点设置景观建筑,使之成为地标性建筑。所有建筑的视野都设计得开阔,在建筑平面布局上使更多的界面能够欣赏到水景。

(3)对沿江的天际轮廓线进行严格控制,没有建筑过密或空间上杂乱无序现象的出现。沿江第一层次天际线基本控制在18 m~24 m,形成水平线;第二层次天际线由错落有致的点式建筑形成,多数建筑控制在40 m以下。镜泊湖路和兴隆街交叉口处是城市主要的景观点,规划在此处布置三幢高低略有不同的高层建筑,其中,建筑高度最高为100 m,成为整个滨江天际线的制高点;在该建筑东面1 200 m、西面700 m处各布置一幢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分别为80 m

和60 m,形成滨江天际线的次制高点,由此形成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滨江天际线。从江北望向江南,前部是连绵的绿色岸线,中间是线性的、连续的、尺度亲切的水平线,后部是错落有致的点式建筑,背景则是悠悠的远山,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美丽的景观轮廓线。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滨水规划优秀设计案例 篇一: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植物景观优秀设计案例分析 四川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及甜城湖滨水植物景观 驳岸在滨水植物景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水陆过渡的主要界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驳岸形式设计出不一样的滨水植物景观,所以驳岸可以决定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和规模。内江谢家河湿地公园的驳岸设计是一大亮点,虽为人工打造但主要用石材和少量混凝土堆砌而成,最终以卵石缓坡入水,这种设计既承担了重要的防洪功能,又巧妙地柔化了河岸,保留自然水体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了人们亲水的可能性。与之对应的植物设计,则采用自然式水体的配置方式。设计使用了丰富的乡土滨水植物,河岸两边种植了柳树,形成整体骨架,周围配置紫叶李、木芙蓉等开花树种,再依次向水体方向配以美人蕉、万年青、迎春等花灌木以及菖蒲、再力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并将它们按照自然群落的结构设计,以乔、灌、草的结合方式,形成了具有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多层次的生态景观带。见图3-1 图1 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采用大量乡土树种是内江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设计的特色,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共有木本植物约80种,其中乡土树种或是已经驯化了的树种达50种以上。其中常绿乔

木有桉树、杜英、女贞、枇杷、大叶榕、小叶榕、香樟等;落叶乔木有合欢、枫杨、二乔玉兰、鹅掌楸、梨、梅、毛白杨、构树、无患子、桃花、刺槐、梧桐、垂柳、银杏等;常绿灌木有枸骨、杜鹃、海桐、夹竹桃、金边黄杨、春羽、石楠、法国冬青、山茶、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等;落叶灌木有紫荆、蜡梅、紫薇、贴梗海棠、木芙蓉等;藤蔓植物有紫藤、爬山虎、迎春、多头蔷薇等;竹类植物有紫竹、早园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竹等;水生植物有再力花、鸢尾、菖蒲、水葱等。 这样的植物配置既保证了湖岸景观的观赏特性,又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充分体现了植物景观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原则。见图3-2、3-3、 3-4 图2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1) 图3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2) 图4内江市甜城湖湖岸植物景观(3) 甜城湖湖岸植物种植造景的另一特色就是观赏和实用并重,充分发挥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整个甜城湖湖岸拥有贯穿全境的亲水步行道、石板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并与种类、大小、姿态、色彩和疏密不同的植物群落像珍珠项链般者串连起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线效果和感受,形成了一个优美、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景观。见图3-5

滨水景观案例分析

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世界景观佳作鉴赏案例分析二 滨水长廊景观East Bayfront Water’s Edge Promenade

一、滨水区简介 一、滨水区定义 城市中陆地与水域相连部分一定区域的总称,包括水域、岸线、陆域三部分。 二、滨水区特点: 1、群众聚集的大型场所; 2、它是公有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入; 3、是公共活动 的场所,其尺度与场地为广场定位中的各种功能提供足够的场所。 三、滨水区城市 城在水中:威尼斯、厦门城在水边:纽约、多伦多 水在城中:伦敦、巴黎、上海 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悉尼港湾上海浦江里昂罗纳河广州珠江 旧金山39号渔人码头上海渔人码头罗马台伯河 四、滨水区设计要点 1、设计要点 1)、滨水区域是城市中的特定空间地段,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相邻的余地或建筑区域。2)、对象为公共建筑,城市中邻近水体的空间构成物及其所限定的公共开放空间坏境,,它由向公共开放的自然坏境和人工坏境组成。 2、滨水区环境特征 1)、滨水区一般是所在城市的开发与城市中心发展的重点依托;2)、空间的近水性;3)、人性化;4)、包括可见物质与不可见的文化品位与社会意识;5)、桥梁不仅联系两岸,同时也是视觉中心;6)、由于直接滨水,具有比其他开放空间更外向的特征;7)、交通的通达性,一般与城市中心有合适的距离。 五、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成功的因素 滨水区开发动力 (1)、经济因素(2)、社会因素(3)、坏境因素(4)、文化因素(5)、政策因素 成功要素 (1)、深思熟虑的开发政策(2)、周密的规划,新颖的设计 (3)、主体建筑是关键(4)、重视管理,保持并谁去吸引力 二、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滨水长廊景观 East Bayfront Water’s Edge

国外大师水景观案例分析

国外大师水景观案例分析[吐血推荐] 水是景观中最富灵性的要素! 近年来水景观问题是国内景观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看看在建设部招开的水景观会议上,来自六个不同国家的专业是如何就水景观开坛施讲的...... 为方便大家比较,特将中英文同时附上 第一篇文章:城市之水——一种新模式的进展 基于为中国可持续城市而设计的水环境 初稿 彼得?乔治,2005年5月18日 澳大利亚悉尼易利斯(Epolis)战略城市设计 纽卡斯尔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景观建筑与规划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可持续城市主义中心 作者简介:彼得?乔治(Peter Droege) 马斯?埃内?戴斯(MAAS Env Des) (马萨诸塞州技术学院,1978) DI Arch/UD (慕尼黑工艺大学,1976) Ct教授,建筑学和建筑环境专业,纽卡斯尔大学客座教授,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与规划研究生院以及可持续城市主义中心客座教授, 可更新能源世界理事会成员,亚洲和平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规划协会,城市设计俱乐部成员,澳大利亚联盟规划协会成员,美国建筑师协会成员,澳大利亚建筑协会 简介: 彼得?乔治是学者、教育家、作家和公众演讲家,主要涉足城市设计、城市开发、环境政策,以及最近的城市设计中的能源领域。他在这些领域有25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曾与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1999年---2002年在世界能源委员会的赞助下,他指导了能源调查和工艺领域的研究(C ERT)。自从2001年他出任可更新能源世界理事会和亚洲和平委员会的主席。 彼得?乔治在澳大利亚主要从事的专业和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建筑项目的设计、建议和评估,以及城市设计和开发方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他不仅为本国服务,还为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政府评估发展,对大量筹备中的投标、开发计划和城市设计项目进行检查、评估、修改。他所服务过的澳大利亚公共实体有大量当地政府、墨尔本港区局、城市西部开发公司、悉尼海港和海滩管理局、澳大利亚的科技公园和土地公司、新南威尔士规划局等等。他还是多年见证新南威尔士土地、环境法庭的一位令人尊重的专家。 彼得?乔治是前首相保罗(Paul Keating)的城市设计工作小组的主要成员,他被邀请作为国家的城市与区域发展评论的顾问。在此之前他曾作为城市形态和概念设计顾问,最早以国家水平进行日本—澳大利亚合作的生态工业多功能城市的新城发展的研究。 他曾获得多项城市设计大奖,包括:1987年日本举行的关于信息技术和城市变革的国际概念设计竞赛、1990年由12个城镇所拥有的Sagami海湾的生态可持续设计战略。他是最近关于信息、通讯和城市形态方面的国际出版物的主编(智能环境,Elsevier 1997) 在国际间,彼得?乔治的专业工作全面而综合地集中在当地、州、国家政府层面的城市设计和发展项目,重点是可持续的能源方面。国际的公众部门工作从地方政府的年长城市设计顾问到阿姆斯特丹的城市顾问(1991-1992),为新加坡国家计算机部门和2000年城市发展信息计划服务过。规划和设计过马萨诸塞州公共建筑,还是几个国家发展计划顾问团的领导。在非洲和中东的私人设计事务所担任管理和领导职位。

六个不可不知的滨水景观案例

【鲑鱼溪流公园】 鲑鱼溪流是在2002年才出现在史丹利公园内的一道景观,不仅为大马哈鱼回游产卵提供了场所,其本身也具有非凡的生态意义。鲑鱼溪流设计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为公园的游客展现这一自然过程,让他们不仅欣赏到城市中心溪流的美丽风景,而且更好地理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座连接水族馆和马尔金露天剧场,史丹利公园观景亭和温哥华水族馆之间的人行桥。水族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将公园游客引至桥上,向他们讲解溪流系统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溪流顺流而下,与咸水湖Seining湖交汇。 人造堰将溪流的咸水部分与再循环利用的淡水区分开来。而这些圆木就将它巧妙地遮蔽了起来。 Seining池当中的水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抽出以集中回游产卵的鲑鱼。 观景台可以让学校的孩子们和游客更好地观赏鲑鱼。 Seining池下方的溪流建设旨在保护回游的鲑鱼,帮助它们回到池中产卵。 不同的溪岸和河床环境为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更自然的栖息地。 设计强调了城市公园环境和溪流边重建自然环境之间的强烈对照。 溪流上两座横跨的人行桥的设置能够很好地提示公众对于鱼类栖息地的关注。规划图清晰地表明了温哥华水族馆和煤港海岸之间的联系。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和Kallang河道修复】 新加坡从2006年开始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ABC计划),除了改造国家的水体排放功能和供水到美丽和干净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之外,还为市民提供了新的休闲娱乐空间。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可持续雨水管理的水敏城市设计方法。 加冷河-碧山公园是ABC方案下的旗舰项目之一。该项目占地62公顷,花费4500万欧元,于2012年2月建成。由于公园需要翻新,公园旁边的加冷河混凝土渠道需要升级来满足由于城市化发展而增加的雨水径流的排放, 因此这些计划被综合在一起,进行此项重建工程。该设计获得了2012新加坡游憩场地设计奖,和2012世界建筑节年度最佳景观设计项目奖。 【重建方案】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华夏园林网2010-02-25 浏览量5588 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 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 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3) 再生设计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在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再现。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 中山岐江公园 3.2 雨洪利用与野草之美: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的生态化设计 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俞孔坚等,2005)。永宁江公

滨水景观、湿地案例

美国格林湾福克斯河滨水景观 1、The City Deck是一项多期的改造项目,位于威斯康星州的格林湾,设计公司为StossLU。场地原被用作停车场,附近的建筑都背着河岸建造,几乎没人愿意来。 2、这项重新规划的工程旨在城市街区与福克斯河之间创造一个富有活力、适合多样活动的城市开放空间,改善城市与河流之间的生态多样性。 3、改造后的福克斯沿岸已经成为该地区居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沿河休息空间与街道有着良好的衔接,也适合大型集会。 4、本案设计的难点是如何重新将城市街道联系起来,创造新的富有活力的开放空间,所以必须考虑与现有街区入口的衔接,与建筑的关系及创造多样的活动空间。 5、翻折的木坐凳在该滨水空间中被大量使用,形成了一大特色,翻折的木坐凳好似木平台在竖直方向的延伸,巧妙的处理手法让木坐凳活了起来。 6、翻折的木坐凳既有往外倾斜的,也有向内倾斜,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各种可能性,宽阔的坐面还能满足两面就坐,一面看的河面风景,一面看行人的活动。

1、多边形挑出的木平台对应着该区域,该挑台造型与河岸、道路都有着很好的结合,所以整体看还是很和谐的。 2、设计师巧妙地将照明与翻折木坐凳结合,实现了见光不见灯的设计效果,而线性灯带也 为夜间的行人提供很好的引导。 1、设计师在该地块设计中多次运用了翻折设计的手法,这种将地面和竖向结合的减法设计既赋予了设计元素以生命,看起来也极富雕塑感。 2、钢丝绳沿河护栏的好处就是远远看去它好似不存在,既起到了安全防护的作用,同时还 能尽量减小对沿河观景视线的干扰。 3、木铺面的对缝处理,也能让水平与竖向的木铺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1、不同的斜面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但都是在同一个场地,同样的材质。翻折手法在该场地设计中运用得非常成功,简洁实用,前面的草地提供了很好的缓冲区。 2、这是盖天柯先生用翻折的木质平台设计的上海创智公园(Kic Park),利用翻折构成不同斜面的的手法成功地创造出有趣且很受欢迎的街角公园。 3、与此处暗藏在坐凳下的线性照明不同,创智公园采取的是地埋灯的点状照明,从场地来 看也是合理的,毕竟滨江景观是线性空间,而街角公园是点状绿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