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劳动列入必修课,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劳动列入必修课,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劳动列入必修课,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目录:

1.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劳动为必修课占6学分

2.教育部规定劳动课为高中必修课家长:举双手赞同

3.劳动列入“必修课程”具有积极意义

4.劳动教育加入学校必修课,素质教育的新方向?

5.让劳动必修课真正发挥作用

6.劳动必修课,该修些什么?

7.劳动课成高中必修课,千万不要流于形式

正文:

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劳动为

必修课占6学分

2020-06-04 09:28: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樊未晨

3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为2分,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3年内不少于40小时。方案提出,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

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首先,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

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其次,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

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再次,方案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其中必修课程全修全考,选择性必

修课程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最后,方案合理确定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

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另外,该方案还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学科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

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

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

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教育部规定劳动课为高中必修课家长:

举双手赞同

语笑嫣然Jessie

发布时间:06-0417:29

近日,教育部对外公布的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显示,普通高中应增设劳动课程,

让“劳动”重新回到教育目标之中。

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

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对于这项规定,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家长,我举双手赞成。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课的

学习当中,忽视了社会实践和体力劳动。

当下的应试教育制度,社会实践和劳动被严重忽视

实践和劳动本应该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需品,包括我们的学生。现在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居然沦落到了要靠教育教育部发文来在校园普及的程度,反映出当前的教育制度之下,劳动被过分地忽视了。

这与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考是每个中国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一道坎,一考定终身,并且高考只考核文化成绩。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之下,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注集中在“德智体美”上,注意力在文化课上面,忽视了社会实践和劳动。

“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不能只是一个口号,更要在教育实践当中真正得到落实。

由于社会实践和劳动在学生生活里严重不足,我们的学生群体出现了许多“巨婴”,大学生居然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都要把脏衣服带回家,让爸妈给洗;家里如果没有父母,吃饭只能靠外卖,唯一会做的饭食是方便面……如此等等的现象,都是家庭劳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长期缺失造成的。

薛勤说过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当下的学生,如果四体不勤,如何能够承担负起将来自己身上的负担。

社会是多元的,除了在办公室里的“劳心”工作,体力劳动也是社会的基本构成之一。

在社会大分工的背景之下,我们的孩子缺少一个真正劳动和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不知道劳动的艰辛。

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对于他们的自理能力发展是很不利的,同时,还会养成孩子们对于别人劳动成果不重视,铺张浪费的毛病。

在多元社会里,要让孩子能够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有机会接触其他人的工作,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尤其是要了解体力工作者和农民的生活。

每年我国的餐桌浪费非常严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当时全国的餐饮业零售额度是9511.6亿元,通常一桌饭菜要剩余10%或更多,再加上家庭和食堂等的浪费,仅2011年,我国浪费的粮食金额就要在2000亿元左右。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

粮食生产真的是一件很辛苦、耗时、耗力并且低收益的工作,绝对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背后的艰辛如果没有真正的在农田里劳动过是很难体会的。

最近几年,银屏上有关农村生活的综艺节目越来越多,比如《向往的生活》等,这些节目给大众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片祥和、舒适、安静的田园生活。但是在农田里的劳作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胡乱种些作物就完成了,节目里嘉宾的所谓农活是在农民辛苦劳作之后的简单收获而已。

节目里看不到是普通农民的日复一日的日出而作,在烈日的暴晒之下的犁地、浇水、除草、施肥、除虫……等各项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农民的实际收入,其实是远远低于城市的。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从温室里走出来,了解真正的社会的样子,劳动课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但是社会普遍对体力劳动者,尤其对农民有深刻的歧视。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从孟子开始,封建的上层社会就把农民当作是最底层,需要教化和被治理的对象来安排了。

社会化大分工,被移花接木般地变成了阶级,划分了三六九等,劳心的可以处庙堂之高,而劳力的就必须要处江湖之远,十指不沾泥的劳心者要居大厦,而勤恳劳作的农民只能匍匐于茅草屋内。

千百年前的这种歧视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当下的人们依然对劳动阶层有很深的偏见,“白领”的地位就比“蓝领”的要高。

我们一直强调工匠精神,强调在普通工作中的兢兢业业,“工匠精神”绝对不是简单的在办公室里开会、喝咖啡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的钻研,在重复和枯燥的工作里能够耐得住寂寞。如果不去掉我们社会上对于职业的各种偏见,人们怎么能够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坚持,何来的工匠,更不要说工匠精神了。

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只把自己的心思用在“劳心”上,在他们的学习生涯里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劳动,让他们真正的能够走到大众里面去,不能成为知识的奴隶。

我希望在地铁、公交车上见到提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工的时候,人们不再对他们躲闪,不再向他们投去鄙夷的目光。

教育不止于文化知识,更需要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多给他们实践和劳动的机会,让每位劳动者都得到应有的尊重。

劳动列入“必修课程”具有积极意义

20-06-05 09:07 来源:中国甘肃网编辑:邵江梅

6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方案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为2分,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3年内不少于40小时。(6月5日《湖南日报》)

笔者年幼读书的时候,学校每周都设有两节至三节劳动课。劳动课上不仅要清扫校园,挑石块、挑泥土平整学校操场,还有上山采茶叶、捡茶籽、砍柴火等重体力活。虽然那时才十来岁,但在学校的劳动课上并不觉得辛苦、劳累,反而因为自己能在劳动课上积极表现而兴高采烈。读书时代在学校劳动课上的经历,不仅培养了我们从小热爱劳动的观念和意识,也锻炼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毅力,那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

可如今的孩子,不要说在学校里没有参加过诸如挑石块、挑泥土、采茶叶等重体力劳动,就连打扫教室卫生这样的轻松劳动也做不来,不愿做,有的甚至还叫父母来学校帮忙值日打扫。一些孩子由于从小就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以至于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服、洗袜子,甚至寄回家里让父母清洗。

笔者以为,学生“劳动教育”严重缺失不能完全责怪学生,学校和家长也有一定责任。拿一些学校来说,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方针中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与足够的课程配比。加之,受教育大环境影响,一些中小学校对文化课比较重视,课程安排也多,劳动教育

课虽有涉及,但面比较窄,课程安排也很少。还有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小,功课学习时间紧张,不愿意放手让孩子经受一定的劳动锻炼。由此看来,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已势在必行。

其实,早在2018年9月份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同时,劳动教育被纳入整体考量范围,并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等基础性功能方面被寄予厚望。此次,教育部再次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此举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笔者以为,劳动列入“必修课程”至少有两大好处。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劳动教育,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而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其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美德。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在劳动中提升自我能力和意志力,包括美德教育,这对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可以说,“劳动教育”是令人受益终身的教育,学校和家长应高度重视。

但愿通过劳动列入“必修课程”之举,让“劳动教育”在各地各学校蔚然成风,从而让“劳动教育”始终伴随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并让每一位学生从中获益。

责任编辑:邵江梅

劳动教育加入学校必修课,素质教育的

新方向?

芥末堆 2020年3月27日

昨日,国务院推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意见》提出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以及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同时劳动教育也被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有教育机构从业者认为,评价和督导两个措施同时发生作用,意味着劳动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被空前提高。

值得注意,《意见》提出或将促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自主开发或服务购买的需求。多名从业者告诉芥末堆,因为劳动教育今后或许会成为学校硬性指标,这意味着增加很大一部分面向学校的B端市场。事实上,此前教育部也曾出台多项教育政策,开放学校购买机构服务权限。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或许也是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信号。研学机构孩真友趣董事长车立民认为,“现在产业工人严重短缺,劳动教育的一个意义,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各种工作都是平等的观念,体验不同的职业,并理解这些职业的未来。”

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评价结果作为升学依据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是被列为《意见》出台的两大背景之一。

根据《意见》,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劳动教育要和智育区别开,不能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

何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可以这样理解:

日常生活劳动强调个人层面,是培养自我劳动意识、习惯和技能的劳动;

服务性劳动是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比如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

生产劳动是职业体验或为未来职业打基础的劳动。

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小学的重点是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比如主动分担家务;初高中增加服务性劳动,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增加劳动技能,丰富职业体验;中职、高等院校同样侧重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重视新知识技术的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意见》提出大中小学设立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同时强调其他课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

劳动教育时间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上课的时间进行。具体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二是在课外校外安排。中小学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大中小学每学年设劳动周(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

除了单独为劳动教育安排课时,劳动教育的评价结果还将成为升学重要依据。《意见》指出,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公示审核制度。评价结果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并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学校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唯一主体。除了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之外,家庭还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

教育部表示,将把劳动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工作。依据《意见》,研究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细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等,加强对地方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指导和专业支持。

事实上,去年5月,广州市教育局已印发《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学校要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推进STEM、创客教育有关工作。学生通过在综合活动基地的学习,获得劳动技能综合评价证书,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必修学分之一。

学校支持劳动教育,但课程设置、师资储备是考验

《意见》出台后,多位老师对芥末堆表示支持这一举措。“在我们现在的这个教育系统当中,有很多孩子不爱劳动,也不善于劳动。”重庆一所公立小学的语文老师向芥末堆表示,“这些孩子走入社会之后,就

会呈现出各种短板。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知识,但是因为我们之前缺乏劳动教育,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呈现两张皮这样的一个状态。”

她认为,在劳动教育开展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课程建设。劳动课程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劳动的机会、劳动的资源,有了这些之后再细分劳动的种类,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适合的劳动类型。

但与此同时,她也担心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和教师执教意愿不足。“该有哪些教师来承担劳动教育的工作?是全学科老师还是班主任?教师待遇会不会因为多了一门课有所改变?有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参考操作的一个标准?”

“劳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劳动的过程,调动学生关于社会思想道德、智力创造力、美学情感等等方面的知识和体验。如果只停留在劳动就是锻炼的层次,这样的劳动教育只能说徒有其表。”

事实上,师资匮乏也是所有学校在开展相应的新型教育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学校长期关注学科教育,而忽视其他素质类教学团队的建设;另一方面,假若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和老师都缺乏动力开展。

例如,公立学校在开展STEAM教育过程中,就曾面临师资匮乏等多种问题。南京市石鼓路小学的孟春宇老师曾告诉芥末堆,因为学校师资有限,所以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外,再做这样的事情教学任务是更加繁重的。

在这其中,学校对素质类教育内容的支持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上大学学的是摄影专业。”海闸北成功教育实验小学教师陈立涛曾告诉芥末堆,表示自己最初并非学编程,而是由于学校要开展STEAM教育才开始了解。“我也是先跟着课程学习,开始懂了一些后就教学生,后来学校有些支持,就两年坚持下来了。”

因此,《意见》中也强调了要增加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储备。措施包括为学校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等等。

如何平衡学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深圳一名公立校校长向芥末堆表示,具体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还需等待教育局的进一步通知和指导。“目前要求做的事情太多,学校层面必须有统筹协调能力,不能只做加法,要能够拓展已有内容的深度和作用。”

或促进劳动教育课程服务的购买需求

尽管学校面临相应的问题,但意见同时提出,“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简言之,这即为学校购买企业服务放开了权限,引入社会力量来解决学校的师资问题。同时,也为素质教育机构们提供了相应的To B入口

广东教育出版社赵杰认为,《意见》会促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自主开发或服务购买的需求,因为劳动教育可能会成为硬性指标,这意味着增加很大一部分B端市场。

研学机构孩真友趣董事长车立民也表示,这对从事校外教育服务的机构是一个重大利好,可以紧紧围绕劳动教育的内涵,为学校制定专属的课程体系和一站式的劳动教育服务。

《意见》把劳动教育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并列举了一些实践场所,比如:

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

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

校内课程方面,学校要完善建设标准,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高等学校要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

车立民认为,这些具体落实措施全面考虑了实施劳动教育的场景和需要协调的社会力量。现在全国中小学生有两亿多,加上大中专院校的在校生需要解决的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行协调,作为劳动场所导入到劳动教育中。否则劳动教育只能以松散的形式开展,无法实现“以集体劳动为主”。

车立民也表示,劳动教育和目前市面上的研学课程并不一样。“研学是研究性的学习,劳动教育是真实的干活。研学课程不是劳动教育,但是可以改造成劳动教育。”他表示,孩真友趣将会在原来研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劳动教育的重新设计,设计围绕劳动教育“干真活,出真汗”的内涵。

除了研学教育,车立民认为职业体验课程也会成为劳动教育的一个分支,垃圾分类、手工大赛、甚至学生农场等也可能成为一个细分领域。

劳动教育也许还是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信号。意见在开篇提出,“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

车立民认为,现在产业工人严重短缺,劳动教育的一个意义,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各种工作都是平等的观念,体验不同的职业,并理解这些职业的未来,从而引导他们走向工匠道路。

让劳动必修课真正发挥作用

2020-06-05 08:43:35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将劳动列为高中必修课程,引发热议。

其实,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的作文题,写一篇演讲稿倡议“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就曾掀起讨论。作文题目给出的“劳动占用太多时间”“可以交给机器”“花钱雇人去做”等要求考生反驳的观点,可能就是很多同学的心声。将劳动纳入高中必修课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开设劳动课的意义。

笔者认为,要求所有学生都自发热爱劳动并不现实。有人能从整理房间中收获乐趣,但也有人认为这项家务琐碎而枯燥,更喜欢把东西放在自己熟悉而触手可及的地方。有人觉得动手洗衣可以减压,也有人觉得用洗衣机洗衣省时省力。而且在家政服务业日渐兴盛、人工智能产品不断更新的当下,一边向学生强调劳动不易,一边又要求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并主动去做,未免有些矛盾。

因此,不如将劳动必修课的作用定位在,使学生在明白劳动不易的基础上,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形成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与指引。这也正是为什么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而要让学生亲身实践。

体验过农民耕种的辛苦,更能理解为何要珍惜粮食;经历过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的辛苦,更能明白为何要爱护环境;在家自己动手打扫卫生、炒菜做饭,更能体谅家长操持家务不容易,少点对咸淡的抱怨,更加清楚即使能花钱雇人劳动,也应当对挣辛苦钱的家政服务者多一些尊重。从这个意义来说,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心智人格更加成熟健全。何况不是所有人都能请得起家政、买得起各种机器,体会了劳动的不易,学生或许也能在激励下努力学习,让自己未来不必为价格犯愁,乃至研发更多方便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

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执行中就应当避免流于形式,简化为让学生集体打扫教室、清理操场的义务劳动,偏重于劳动,忽视了教育。

一方面,劳动课需要传授学生具体的劳动技能。比如收纳物品就是一门学问,老师可以在课上先介绍整理的顺序,进而示范如何将衣物折叠整齐等具体方法,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模仿。否则学生看似劳动了,其实不会劳动的还是不会,也不知道劳动的辛苦,谈不上有所进益。

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共识、密切配合。要先做好家长的工作,不能因为“心疼”孩子或孩子的时间,不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而此次修订的课程方案提到,志愿服务占2学分,在课外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则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劳动实践的强调。社区在这方面或许可以提供更多支持,既要保证学生课外劳动的安全,也要对学生劳动给予适当的监督指导。(笃鲜)

劳动必修课,该修些什么?

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06-0504:04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评论员观察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为2分,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3年内不少于40小时。方案甫一发布,网友纷纷点赞,一副盼“劳动教育”久矣的样子。让人不禁想问,劳动教育究竟有何魔力以至于让网友们“魂牵梦萦”至此?

揆诸现实,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或许能让人理解网友们对劳动教育的热切期盼缘何而来。比如《少年说》中,一位叫郝睿涵的高二学生的吐槽,就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从小到大,她都是“捧在手心里”的宝,被小心翼翼呵护着。不会用筷子,家人便丢了一根勺子过来,导致她只管吃,等着长辈们夹菜,直到高二也不怎么会用筷子;初二时,才开始尝试自己穿衣服;甚至插个电源,全家人都怕她会触电。

虽说这样的案例极端到了一定程度,比较罕见,但透过个案,不难发现,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缺失将给一部分孩子的成长带来严重的现实伤害。很多从小生活在“无菌室”的孩子,一旦离开了家,连自主生存的机会都没有。来自家人的爱与限制,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有时即便已经长成人高马大的模样,却不可避免成为同学朋友口中的“高智低能儿”。

从这个层面上看,将劳动列为必修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劳动意识,还有助于他们养成勤劳品质,是正确的教育改革方向。

其实,劳动教育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纳入宪法。当然,数十年时过境迁,现今的劳动课要想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需持续进行调整更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摈弃刻板的观念,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把握好劳动教育的度:既不要流于形式走过场,也不要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应该说,劳动教育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劳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其伟大意义,学会敬畏劳动,尊重劳动。

(许晓芳)

【来源:广州日报】

劳动课成高中必修课,千万不要流于形

2020 06/04 14:41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继宣布“劳”纳入高考、劳动教育成义务教育必修课之后,教育部又有新动作。近日,教育部对外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方案显示,今后,普通高中应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成为新的教育方针。教育部在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就是落实这一教育方针的具体举措。

舆论普遍赞成开设劳动课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此培养学生一定的劳动技能,以及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存在顾虑:劳动教育会不会流于形式?劳动课程会不会只是摆设?如果不是流于形式,学校认真开设劳动课,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规定时间的志愿服务与校本劳动教育任务,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开展劳动教育,是破除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倾向的具体行动,但实际开设效果,确实又受制于当前学校办学的应试倾向。因此,要避免劳动课程流于形式,必须坚持依法治教,同时,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

依法治教,对学校办学的要求,就是必须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并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开设这些课程,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让学生接受必须接受的教育。国家明确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完成的教学任务,学校不开设,或者开设后,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挤占这一课程的时间,就属于违法办学,应依法追究学校的责任。

在现实中,个别学校不按规定开齐课程,保障课程的教学时间和质量,其上级教育部门却视而不见。原因在于,这些课程“与升学无关”,而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追求升学政绩,于是学校的做法被默许、纵容。

除了与升学没多大关系外,开设劳动课,还需要有关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的投入,以及考虑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等。比如,要求学生完成40个小时的校外志愿者服务,这是学校组织联系,还是学生自己进行?如果是学校组织联系,那么,出了安全问题,谁负责?假如只要学生参加校外志愿服务活动发生安全事故,就追究学校的责任,那学校就不太愿意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了。而让学生自己在校外完成,那就容易变为走过场,个别家长不仅不会监督学生完成,可能还会帮学生去弄做志愿者服务的证明。

要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依法治教,要清晰界定学校在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教学中的责任,并杜绝“盖章”“证明”志愿者服务这类弄虚作假现象。这就需要进一步和新高考改革推进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要让高中生及家长重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做到综合素质评价的写实性、个性化,即中学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当作儿戏,如要求高中生必须完成40个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就必须是实打实的志愿者服务,有写实性记录,否则就拿不到规定学分,从而影响高中毕业。

同时,要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新高考录取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参考”指的就是综合素质评价。很显然,参考力度越大,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程度就越高。今年国家推出的强基计划改革,以及各省省内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都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申请高校,以及大学对学生进行校测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能促进学生认真对待高考考试科目之外的其他课程教育。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熊丙奇

编辑汪垠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