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归孟子文本解读《齐人有一妻一妾》

回归孟子文本解读《齐人有一妻一妾》

回归孟子文本解读《齐人有一妻一妾》
回归孟子文本解读《齐人有一妻一妾》

回归孟子文本解读《齐人有一妻一妾》

我们回归孟子文本中来理解这个故事蕴含的意义。《齐人有一妻一妾》节选自《孟子·离娄下》,这是孟子为了言说道理而虚构出来的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人物有二,一是齐人,二是妻妾。

首先,我们要明确“齐人”的身份。

在《孟子·离娄下》中,最后一部分,是论述君子必须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在这一部分中,孟子首先是从道理上来论证这一论点。——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於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即,君子必须要“反求诸身”这样不断地努力地修身,从而达到“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的境界,真正做到以礼义为行为准则不逾矩,独处谨慎而不苟且,从而在世俗物欲面前能葆有独立人格,继而与圣人看齐。

之后,用了四个正面例子一个反面例子——禹、稷、颜子,匡章,曾子子思,孟子自己,齐人一妻一妾等来做论证。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确:这里齐人的身份是君子,而绝非是世俗市井之人。

同时,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是:君子如何慎独,如何修身,如何做到声名一致。

作为君子身份的齐人,他的内瓤子却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形象,人格分裂。

在公众(妻妾)面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内心卑劣低下。他作为君子,作为妻妾一生仰靠的对象,本该走正道积极进取,可他却虚伪,面子观念非常重,根本没有所谓有身份有地位体面的朋友,却硬要在妻妾面前显摆。为了显摆,边

常常去墓地祭台间乞食。

齐人作为君子,为什么会成这样?没有修身!没有真正地去修身“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而成天混迹于社会,忘记了自己作为君子所应该读书格物致知修身,坚持的操守,作为君子应该声名相符,完全被现实功利社会给异化扭曲了,一味地去奔走于豪门权贵之间,企图得到一点点富贵,从而拥有一点点在妻妾面前继续炫耀的资本。这从反面论证了君子必须修身坚持操守的重要性。

而他的妻子则表现为聪慧知廉耻——

第一,聪慧而理性。她善于观察,从夫君的不寻常的行为中发现疑点。她的良人不出门则已,一出门,那一定是酒肉饭饱醉醺醺地回来,并且还说都是富贵之人请客相聚。这一定,让做妻子的有些怀疑:自己这样的家境,咋可能每次都是别人请客呢?而且还都是富贵人家来相请,自家的夫君难道真是人才大大的人才?另外,人与人之间都是讲究礼尚往来,一个富人都没来过家里,可能吗?所有这些,都值得怀疑。面对这样情况,若是换做一般的女人,恐怕早就吵翻天了。然而,即使良人的表现有很多疑点,但她也只是对良人的表现做了逻辑性的分析,并没有说出自己的猜测结果,而是要“瞷良人”用事实说话。这显示出良人之妻很聪慧也很理性而非情绪化的女人。

第二,知廉耻。她回家对小妾说,良人是我们终身的依靠,现在居然是这样不知廉耻,那我们以后又还有啥依靠呢。良人妻子简短的话语,就表现出了她是一位有底线知廉耻的人,其人品大大的超越了做为良人的人品。真可谓是良人不良啊!

《离楼下》开篇就这样写道——

孟子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这段话直接点明了主题,在追求梦想理想的过程中,我们的所有言行必须符合社会规范,必须有道,才是健康的,也才能归于一(仁道),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是像“有一妻一妾”的齐人那样,尽管天天酒醉饭饱洋洋得意很满足,乞食于坟台之间,无疑是很没有道德修养让人唾弃的。齐人这样的行为,不要说君子,就自家的大妻小妾都不耻,更遑论君子呢?!所以,孟子用这样的寓言故事是要告诉君子们,妇人尚且有这样的见地,那我们作为读书人的君子,那又该怎么做呢?那就是上文所言说的方法途径去修炼,从而格物致知,继而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实现自己作为君子的梦想!反之,若不好好地用仁之道来坚持修身,那么,即使有“良人”或者君子身份的外衣,最终必将是良人不良君子不君子,沦落为比普通百姓都还不如!

孟子的言外之意我们还当明白,齐人(普天下所有人)去追求富贵利达,这

是没有错无可厚非的,也是还应该大力提倡的,不然,社会就无法进步了。问题的关键是该用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实现。若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择手段,违背社会道德准则和自我良知,那必将被人唾弃不耻而无立锥之地的。

其实,齐人之妻子也许目不识丁,但却居然有这的境界!不简单!可别小觑了这齐人之妻子!后世乃至今天,又有多少“君子”能有这样的境界呢?

孟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修身,是普通人成长为君子乃至圣人的必由之路。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篇一: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 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2] 一、语言特色与修辞 (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

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 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 道。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据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章,使用了一百五

《孟子二章》选择、翻译、阅读【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代词,他。B助词,的。C代词,正道。D动词,到,往。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解析】A代词,他;主谓之间。B把;因为。C表顺承;表顺承。表反问语气,怎么,哪里;句末陈述语气。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解析】A代词,他;代词,他。B给;比。C表顺承;表转折。D助词,的;代词,曹刿。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解析】例句是被动句。A被动句。B判断句。C省略句。D倒装句。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D )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解析】例句是使动用法:使……动摇。A使动用法,使……劳累。B使动用法,使……恼怒。C使动用法,使……听到。D无特殊用法。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A动词,到,往;宾语前置的标志。B表顺承;表并列。C表反问语气,怎么;句末陈述语气。D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解析】B遵循。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助词,的。B主谓之间。C补足音节。D动词,到,往。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孟子二章 对比阅读 专练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 【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2存:抚恤。○3耽: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必先苦.其心志()(2)行弗.乱其所为() (3)犹割股.以啖腹()(4)若耽嗜.滋味() 【答案】(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苦”本是个形容词,这后面跟了宾语,所以“苦”变成了使动用法。第(3)题,“股”现代汉语一般解释为“屁股”,而在此处解释为“大腿”,和现代汉语不同。第(4)句,“嗜”解释为“喜欢”,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管夷吾举于.市/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A项,介词,从/介词,比B项,都是因此C项,代词,他/副词,加强反问语气D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本句关键词:“恒”,常常,“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再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 A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

孟子解读之治国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他的思想的某些方面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不但不过时,相反,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恰恰成为现实社会中的较先进的。《寡人之于国也》是他论述“王道”思想的一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治国思想。 一环保立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针对 动物、植物生长发育受时间限制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违农时”,“以时”不错过农作物的生长时令,不妨碍树木的正常生长。尊重自然规律,不打破自然规律不正体现了环保思想吗?顺应了自然规律,自 然界回报给人的就会是不胜食不胜用。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第一必需就是能满足人的动物性需要,就是满 足填饱肚子的愿望。只有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足够多,人才能不必为食物你争我夺,才消除和去掉为争夺食物 而造成的血淋淋的场面和血腥的气息。也就是说保证国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前提。没有 充足的物资供应做保障,不用敌国侵略,其内部也会发生争夺食物的战争,一旦战争发生,那么稳定的社会局 面必定荡然无存。孟子早在二千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推行“王道”必然是安定的社会局面下才能进行。如果提到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只要看一下我们国家的扶贫政策就明白了。 二生产富国 在初步解决了人的吃饱肚子问题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国家富裕起来,要想使国家富裕就要有国家政策扶植,并且由国家机器保证政令畅通。孟子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无夺其时。”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历来重农轻商、忽视手工业,所以孟子主张发展农业。住宅周围种植桑树,表面上是发展农业,实际种桑是为了养蚕,养蚕为了缫丝、缫丝为了织布,织布就已经是手工业了。宅院种桑是发展 庭院经济。蓄养鸡豚狗彘就已经是畜牧业了。百亩之田,已经是大田农业。所以孟子的主张已经涉及到古代社 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主张工农并举,多层次、多方面发展社会生产,虽然孟子没有明确提出国家的政 治干预问题,但结合前文,便会明白。孟子提出的是“王道”,由谁推行“王道”,自然是国君了,那么这些措施自然由国君推行了。有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指导,再加上国家机器的保证实行,国家能不富吗? 三尊老稳国 “五十者衣帛矣,七十者食肉矣,颁白着不负戴于道路。”在医药落后的古代,能活到五十者就很不错了,七十者就凤毛麟角了,所以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语。让踏入人生黄昏阶段的老年人吃好、穿好、不从事体力劳动,充分体现了孟子对老年人的关注。而关不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是一个国家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关键。老年人的现在 就是青年人的未来,如果老年人生活境遇差,青年人就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产生消极影响。他 们可能在生产时消极怠工,在打仗时消极作战。那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可言。所以对待老年人问题是关乎国 家稳定发展的问题。从当今社会来说,也能证实这一点。我国刚刚发布了社会保障白皮书,重点是老年人的保障,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就将步入老龄化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六个在职者养活一个退休者,而现在, 四个在职者养活一个退休者,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将是两个在职者养活一个退休者。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问题 到来时圆满地解决。孟子能够认识到这点,足以表现孟子的先见之明。 四教育兴国 自从孔子开办私学,到战国时期开办私学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社会人口越来越多,教育问题已经是不得不 提上国君的奏案,办什么样的教育,为哪些人办教育是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任凭私学泛滥,任凭各种 思想通行而不加以干涉,那么可能就是为国君培养掘墓人。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虽然没有涉及到教育 的阶级性问题,但他已经认识到了教育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明确提出“谨庠序之教”庠序即公学,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使公办学校教育严谨,即提出了教风学风问题,即态度要严谨。接着,孟子还提出了教育内容“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作为教育内容。“孝”就是孝敬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推而广之,自然会忠于国君,君主为一国之父母吗!“悌”就是兄弟之间互敬互爱,兄弟和睦 就是家族和睦,家族和睦就会社会稳定。办好教育,不仅为国君培养了应声虫,还稳定了社会。社会保持长治 久安,国家昌盛就指日可待了。 五立德固国 国家政局稳不稳固,其核心问题领导人英不英明,领导者如何作到英明呢?“立德”。国君要树立良好的品德。孟子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其核心问题是领导者勇于承担责任,不归罪于年成即遇事不推委,

仁政学说——《孟子》解读

第6单元 仁政学说 孟子肯定人人皆有“仁心”,因此,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虐政”,痛斥“残民”现象,表现出了他对社会极大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他要求执政者言“仁义而已”而非言“利”“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对百姓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要有“恻隐之心”。他提醒执政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君子以仁存心”。这些都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仁政”论体系那了孟子基本的政治思想。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学习本单元,除了要结合文本理解“仁政”的基本含义,还要注意体味《孟子》的语言风格,分析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行仁政而王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③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又称梁君。 ②[叟]对老者的敬称。 ③[亦有]只有。

吾国?’大夫①曰:‘何以利吾家②?’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③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未有仁而遗其亲⑥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⑦。天下可运于掌⑧。《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⑨。’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⑩。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11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 ①[大夫]周代社会次于诸侯的一个等级。当时诸侯国中,国君之下有大夫、士等。 ②[家]指大夫之家,即大夫的受封之地。 ③[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相互争夺私利。征,夺取。 ④[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万辆兵车中占有千辆,千辆兵车中占有百辆,(这些大夫之家的家产)不能算是不多了。 ⑤[不夺不餍]意思是不把国君的一切夺取过来是不会满足的。餍,满足。 ⑥[遗其亲]抛弃其父母。遗,遗弃。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两句]尊敬自家的来人,推广开来也尊敬别家的老人;疼爱自家的幼者,推广开 来也疼爱别家的幼者。第一个“老”“幼”做动词,有“尊敬”“疼爱”的意思。 ⑧[天下可运于掌]治理天下就像运转手掌一样容易。 ⑨[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见《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通“型”,作榜样。寡妻,嫡妻,正妻。御,治理。 ⑩[“权,然后知轻重”两句]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权:本指秤锤,这里 用作动词,指称物。 11[抑]还是。 12[构怨]结怨。

《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的艺术成就 (一)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如陈臻利用孟子在齐不受馈金,在宋、薛却受馈金的矛盾态度,提出诘难:“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将孟子置于两难境地,而孟子则以“皆是也”,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公孙丑下》)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5](P7 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4](P83)谭家健发表于50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中考真题《孟子二章》

中考真题 (2016.【甲】福建莆田市17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劳.其筋骨()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分)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分)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3分)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 (1分)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4分)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

论《孟子》散文的论辩色彩 蒋继业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宏图抱负,周游列国,宣扬‘性善’、‘仁政’、‘民贵’、‘内贤外王’的王道思想,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会,匡扶正义,然而在战乱纷争的乱世,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孟子不但是一位“人性本善”的倡议者,他反复论说了人如何能在道德上与天地合一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是天地创生的,含有天地之德,但这种德只是一种根芽,需要加以培养,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成贤成圣,这就是儒家的修身之学(2)。”而且是一位“仁者无敌”的论辩者,司马光说“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3)。”还是一位“理想主义”的痴狂者,他认为“为政总要教民,这是一个基本原则(4)。”更是一位“拨乱反正”的

圣战者。他“浸浸乎要把自己来配天,他是存心想做第三世教主的,且看《孟子》最后一章以承尧、舜、禹、汤、文王、孔子自任,便可知道(5)。” 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 子在先秦时“跟当时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之士一样,没有人注意他(6)”,以至于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不被重视而幸免于难。“大黄金时代结束后,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孟轲才被人记起来,而且尊奉到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的地位(7)”。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先秦学术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文学,或者是农业工商,没有不去接触《孟子》的。他是诸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特别灿烂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众星之间。孟子这位光彩夺目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由于他倡议的是一个国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会,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圣人之一。“孟轲卓越的贡献在于他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衰退,道德即跟着衰退;道德衰退,社会秩序即不能维持,国家即受到伤害。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桩重大的责任,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仁政”,他主张尽量少用刑罚, 尽量减少赋税,使人民安息。他厌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希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8)。”后世学者对于孟子是赞扬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 (一)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_赵法生

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 赵法生 摘要关于孟子的人性论,港台儒学界近期有性善与向善之争。本文认为,在孟子的人性论中,性善与向善其实并不矛盾,向善乃性善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孟子 的人性论应包括性善、向善、为善与致善四个环节,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有机的 思想整体,只有在这一有机的整体中,孟子的性善论才能得到合理的诠释。 关键词性善向善为善致善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7)06-0016-10 作者:赵法生,男,1963年生,山东青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102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学思想史上影响重大而又深远的人性理论,这一理论从诞生之日就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秦汉以降,这一人性理论更是不断地被加以再诠释,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解释学传统,充分显示了其内在的生命活力。近期,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提出新解,认为孟子的人性论不是性善论而是向善论,并在港台儒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孟子人性论的讨论1,为我们理解孟子的人性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笔者以为,以往对孟子性善论诠释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理解维度过于单一,而理解维度的单一有可能使我们肢解或曲解这一内涵丰富的人性学说。如果我们调整一下视角,从多个维度观察一下孟子的性善论,我们或许能够对它的意蕴和理路产生新的体悟,顺着其内在的理路,并着眼于孟子性善论思想的整体,我们会发现那些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对立的理解或许并不是真的那样水火不容。 一、性善:善的禀赋与可能 5孟子6一书中,最早提到性善的是5滕文公上6,它开篇即说:/滕文公为世子,将之1刘述先:5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6,收入安乐哲、江文思主编5孟子心性之学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导读:本文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20 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有创获亦有缺憾。就散文艺术而言,百年中研究者主要从《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分析其得失,探讨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深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不无裨益。 关键词:《孟子》;散文艺术;研究;述评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 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 [1P]31(6 );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 故全书一致耳” [i2] ;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 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

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 ,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P81 )纵[观4] ( 20 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 [5] P7(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P[48]3 )(谭家健发表于50 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一文[6] 对孟文语言艺术特征作了细致而独到的分析,认为:孟文语言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明白晓畅”,这是因为它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蹩扭的句法,加之善于精工刻镂,精辟准确地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有一种爽朗明快的风格,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谭氏并由人物语言入手,分析了《孟子》的人物形象,认为孟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而复杂的孟子形象,他具有“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的个性”,“锋芒毕露、痛快淋漓的风格”,“基本上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而作为议论散文,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无法描写繁复的活动,主要是利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孟子自己说的话,“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抒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孟子二章阅读答案 文言文《孟子二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

林慎思_续孟子_对孟子的解读

林慎思 续孟子 对孟子的解读 李葆华 (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 要] 续孟子 为唐代见于著录的除注本外仅存的一部孟子研究专著。虽然所表达的思想与孟子文本出入较大,但反映了唐代孟子研究的基本面貌,其中一些很有价值的章节,是唐代孟子研究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林慎思;续孟子;述评[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5)03-0028-03 Linshensi Continuous Mengzi comment on LI Bao-hu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Harbin College,Harbin,Heilongjiang 150086,China) Abs tract :Continuous Mengz i i s a works that in Tang period in title catalogue e xcept the explanatory book and which dis covers the Mengzi.Though this expresses the ideas which has the great difference from the original text,i t reflected the features and appearances which had discovered in Tang period.By i nterval it comes out some valuable c hapter,it is the i mportant history material which has disc overed Mengzi i n Tang period. Key words :Linshensi;Continuous Mengzi ;Comment on [收稿日期]2005-01-20 唐代孟子研究的著作,有见于著录五部。其中三部为注本,二部为专著。二部专著即林慎思的 续孟子 和刘轲的 翼孟 。 翼孟 一书,朱彝尊 经义考 著录为三卷,但朱彝尊也未见过此书。 续孟子 一书,当代的孟子研究学者说此书久已散失,也未见有辑本,只见于 崇文总目 和 直斋书录解题 。此书究竟为何续演了孟子,现已无从考察 [1]( 孟子研究 ) 。偶翻浙江出版社 百子全书 , 续孟子 列于其中。唐代流传下来的孟子研究专著,只此一部,可以说弥足珍贵,故作述评。 续孟子 仿 孟子 ,语言风格,叙事论说体例与 孟子 同。分上下两卷、十四章,与赵岐所分章节相同(有人说分15章,不确)。各章题目均为人物,依次为梁大夫、梁襄王、乐正子、公都子、高子、公孙丑、屋庐子、咸丘蒙、齐宣王、万章、宋臣、庄暴、彭更、陈臻。 怎样评价续书?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不与原书的认识发生形式逻辑方面的矛盾,沿着原书的思想轨迹,对原书进行补充和说明,深入探索以完善其思想体系,帮助人们进一步加强对原书的理解。与原书认识矛盾不符,即使思想先进,也不符合续书写作原则。尤其对 孟子 一类经典元本,更不可以己意、以时代的认识去补充和提高,这是评价续书第一应注意的问题。 续孟子 恰恰 在这一问题上走得太远,这是我们对其书总体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兹举数章说明。 !举贤与能?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多次重复这一思想。!不信仁贤,则国空虚。?[2]( 孟子#尽心下 )在列举仁政措施的时候,孟子往往把举贤与能放在第一位。怎样举贤与能,显得十分重要。孟子的办法是!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2]( 孟子#梁惠王下 )察不肖以去之,也要经左右、诸大夫、国人、亲身审察这样四个关口。孟子是在讲!国君任贤,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这样情况下提出的办法,有十分浓厚的维护贵族世袭权力的味道,但也可以看作一般举贤能的办法。孟子的这一思想惹人瞩目,许多近世孟子研究者甚至将其视为中国两千年前已有民主政治的证明。孟子的这个思想难能可贵,它揭示了一个主观逐步地、有程序地合于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 续孟子 则没有这样的过程,它去繁琐而就简单。任忠去邪,左右前后,贤不肖孰辨? 续孟子 的回答是!用之而已矣。?它的理由是!夫材既伐矣,离于山谷,处于庭庑,久则圩墁以封,苔藓以周,目之于外,诚不分其松栎也。?只有经斧斤削之之,索其!内?,然后才能分松栎。识人也是如此。 ? 28?2005年第3期(总第191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No 3,2005Total No 191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33篇】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33篇】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33篇】,供大家的阅读。 【篇一】寒假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 今年寒假,我在家里陆陆续续读了19本书。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古代经典作品及相关阐述的书籍、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怡情消遣的书籍。 阅读古代经典作品书籍,不仅可以让我知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而且让我体会它们对我们现代人的为人处世、治学治国的意义和价值。而专家和学者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精妙解读或阐述,无不体现出他们深厚的国学底蕴和人生阅历,也为我去解读经典作品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不仅可以让我感受到前辈、名师对语文教育的无限热情、责任和自信,对学生真诚、无私、伟大的爱,也可以让我领略到他们因为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道德学养和社会阅历而对教育能够作出自己独特、理性的判断,对文本作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解读,对课堂教学的驾轻就熟,而且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及努力进取的方向。而阅读怡情消遣的书籍,则可以让我放松神经,获得许多知识和乐趣。 朱熹老先生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作品,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社会,常读常新,可以让我感受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 南怀瑾先生的《孟子旁通》一书对《孟子》的解读很精彩。作为国内外深有影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自信洒脱,面对年轻人,采用通俗易懂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引经据典,触类旁通,解读孟子的为人、为学、政治主张以及给予现代人读书、做人、做事的启发。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能够让我看到近代一位哲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对中国人的精神的辨证认识和分析。他广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通晓的事理、流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在书中一览无遗。 骆玉明教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在融通《世说新语》全书和广泛采纳前贤见解的基础上,通过13个专题考察魏晋时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变迁、思想演进、文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情况。让我印象深刻和佩服的是,本书结构严谨完整,骆老师对文本解读非常细致深入,尤其是对人物风流的阐述很详尽深刻,独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3、寓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