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见宋亡后蒋捷生活踪迹

新见宋亡后蒋捷生活踪迹

新见宋亡后蒋捷生活踪迹
新见宋亡后蒋捷生活踪迹

新见宋亡后蒋捷生活踪迹

(2011-09-08 21:43:29)

转载▼

标签:

杂谈

宋末四大词家之一的蒋捷,有《竹山词》一卷存世,收入《四库全书》,清初词坛尊他为阳羡词派鼻祖,是今江苏宜兴人氏。他的生平,专题著作只涉及词章,词的选本也无详细记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志书上架,民间藏书解冻。笔者由此新见蒋捷研究资料数则,刊于《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之后两年多来,又续有发现。今据以演绎,写成本文,以与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一、蒋捷曾隐居周铁镇竺山

宜兴境内太湖之滨的竺山,在周铁镇沙塘港口,旧时曾称竹山和足山。

笔者在宜兴后村《周氏宗谱》中发现蒋捷撰作的《简惠公谱牒后序》。全文如下:“公为中兴名相,距今百有余年。流风遗烈,犹有能景慕而乐道者。公殁后朝事日非,一时元辅如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其人接踵而起,甚于卖国之桧,不得如公者维挽于其间,国祚遂移。乃公之子孙亦稍凌夷衰微也。传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抑又有之,世臣、亲臣、与国同休戚,其斯之谓欤!余遭丧乱,摈处湖滨,既与公同壤,公之孙祖儒者,好文墨,工于词,时相过从,共抱黍离之悲。每出其家藏谱牒示余,如接公于晤语。窃又幸公云礽济济,积庆未艾,不与故国山河同归绝灭也。为续书行辈于剩简而复赘数言,俾后之览者,知余掩卷而重有感云。”

如果你认为文中的“湖滨”、“同壤”,仍未点明居处,那末储大文于乾隆四年(1739)作的《后村二修谱序》,就说得一清二楚。该序说:“宋元以前,周氏世居,大率不离羊山(即阳山)左右。……先辈蒋捷隐居竹山,……盖竹山、阳山,俱滨震泽(即太湖),相距数里许,故云同壤。”这里明确指出蒋捷隐居周铁竺山。据此,我们可以这样推论:他与周祖儒“共抱黍离之悲”,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时相过从”,所以,蒋捷在周铁竺山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蒋捷的文章,我们发现不多。这篇后序,也是了解蒋捷思想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又据《宜兴县教育志》(1993年出版)载:清光绪六年(1880),当地士绅捐款助地,“在周铁桥北街外,兴建书院。因周铁桥东有竺山,书院在竺山之西,故名竺西书院。书院中设宋进士蒋捷(竺山先生)的神位,地方人士以时祭祀。”书院以竺山而得名,神位因蒋捷而供设。这真是地灵人杰,二美毕具。因此,到清代,地方教育界人士还怀念和景仰竺山的蒋捷。

二十一世纪初,竺山脚下沙塘港村杭氏修篡宗谱,发现民国初年有三篇序文都感激蒋捷遗泽。如储谌写的《笠农杭世兄序》说:“笠湖三万六千顷,有竺山焉。宋蒋词人卜居于此。自兹以往,钟灵毓秀,代有名贤,迄至于今,少年英俊,联翩鹊起,洵非偶然。笠农世兄乃其一也。”

根据这些记载,我们不仅确知蒋捷曾隐居竺山,而且还可推断蒋捷在竹山曾设馆授徒,成了私塾老师,他兢兢业业,善诱弟子。唯其如此,教育志中的地方领导、学校老师、杭氏谱中的青年学生才会如此尊敬和怀念他。

蒋捷寓居于竺山何方人家?旧时失意、退隐之文人常与寺院结缘。笔者以为蒋捷很可能隐居于竺山的福善寺。明末诗家史懋锦在所作的《竹山》诗中有“上有古刹凌空蒙”之句,此“古刹”即为福善寺前身。蒋捷所著《竹山词》中有一

首《虞美人·听雨》。词中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之句。这个“僧庐”当是指的福善寺。它濒临湖滨,比别寺更多了点湖面秋风,水上悲雁。如此环境里的“阶前点滴”,岂不更能激起饱经风霜“鬓已星星”老人的“悲欢离合”之情。

福善寺于公元二○○一年复建后,找回散失在民间的有关遗存文物,其中有一口黄色釉彩圆陶缸,据传为蒋捷遗物。所以说蒋捷曾隐居竺山福善寺,也不无蛛丝马迹。

二、蒋捷曾迁居前馀竹山(前馀,今称三星村,属武进夏溪镇。)

宋亡,蒋捷行踪何在?众多论述者以为既已隐居,就存而不论。其实他的中晚年生活并不是一直孤单寂寞独来独往的。

武进蠡河桥(今称礼河桥)《蒋氏家乘》的蒋捷资料,不仅载蒋捷个人事迹;而且还载这支族人的生息繁衍情况。

该谱世系图以西周初年伯龄为第一世,第四十七世乃东汉光武帝时的蒋横,第四十八世乃蒋默、蒋澄等兄弟九人。八子蒋默至阳羡(今宜兴)滆湖东云阳安家,九子蒋澄至滆湖西函[1](音ou)亭安家。澄生五子:孟、通、休、政、元(玄)。九十六世蒋捷乃蒋休之后,蒋捷九十一世祖是蒋玑(子奇第四子),今人以为蒋捷是九十一世蒋璨之后人,但据谱,璨之父为九十世之美,之美系之奇弟,蒋滂次子,可见蒋捷并非蒋璨后代。《蒋氏家乘》中,钱叔平序文指出:“至竹山……由义兴徙晋陵前馀,是为吾邑蒋氏之始。”据此,我们不仅寻找到了入元后的蒋捷隐居处,而且还知道他成了该支的始迁祖了。

该谱记载蒋捷迁徙武进的家庭情况如下:

蒋捷之妻是佘素玉,晋陵学士佘安裕之女。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蒋捷率三子自宜兴函(ou)亭迁居至晋陵(今武进)西乡。他与长子献明居傅村之南的前馀;次子伟明,居傅村之北的后馀(今称厚余);三子陟明,居延政乡堰下。

蒋捷父亲蒋惟晃卒葬函(ou)亭鸿庆墓;蒋捷卒葬前馀,后裔尊之为永思墓。献明之孙、曾孙、玄孙都葬在永思墓。可见永思墓是个氏族合葬墓。蒋捷墓旁在明代洪武年间建造了竹山先生祠,正中祀蒋捷,左昭右穆,配享子孙。这祠已具一定规模。

周铁、南泉两地的竹山,在《咸淳毗陵志》中就有记载,非蒋捷题名。前馀的竹山却因蒋捷住此亲自种竹而得名,该谱卷一把这里的竹山列为古迹之一。蒋捷种竹,非仅美化环境,更有借喻自励之意。

蒋捷徙居武进后,他的生活内容怎样呢?在明永乐《常州府志?文学》中笔者又新见一段蒋捷资料,现摘录于下:

“《毗陵续志》:蒋捷,字胜欲,世居阳羡,后占籍武进,遂为武进县人。……延祐甲寅,朝廷设科取士,先生以诗书授学者。若浚仪马公祖常,时侍父为武进达鲁花赤,居郡城,从先生受业,其后擢高科为一代名臣。山东冯某,不远千里来受业,以疋布为贽,先生闵其贫,姑受之。至冬乃制衣予之。越二年业成而归,遂领乡荐。既闻先生殁,匍匍来吊,哀痛欲绝。先生成就后学多若此。至正丙申,家歼于兵,书皆不存。学者以先生家竹山,故咸称竹山先生云。”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看到以下几条信息:

第一,蒋捷教书授徒,做了塾师。他嘘寒送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怀备至,学生也很感激和敬爱他。这是蒋捷思想性格从另一个侧面的折射。

第二,延祐甲寅乃元仁宗延祐元年,可见蒋捷授徒之时间,在1314年前后。那该是晚年了。这一信息,研究蒋捷生卒,也有参考价值。

第三,关于“家歼于兵,书皆不存”事。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至正丙申,即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其年,长江下游朱元璋与张世诚势力迅速发展,两军开始冲突。在长江沿常熟、平江路(苏州)至南京一带激战。蒋捷后人在此年遭兵祸,蒋捷遗存之书及诗词创作手稿都及于难。

三、蒋捷曾创游南泉竹山

无锡太湖边南泉镇(旧称开化乡今谓太湖镇)也有个竹山,

康熙时王抱承编纂的《开化乡志》对蒋捷情有独钟。别的方志把蒋捷归入“流寓”或“隐逸”,让人感到他是外来户,或者有点与世隔绝的滋味。王把他归入“儒林”,并说“本阳羡人……家竹山”,蒋捷俨然是开化乡土生土长的知识分子,没有一点流浪或孤寂的气息。即使如此,该志对蒋捷的生活也未有具体记载。只有八位乡先贤唱和明代邵宝咏竹山的诗时,王抱承的和诗中提到蒋捷。诗云:“胜欲先生首创游,得名四百有余秋。曾无修箓千竿映,剩有空明一片浮。星聚昔偏来胜友,陆沉今已尽神州。眼前风景犹然好,一一题诗在上头。”这是说,蒋捷首先创导游览此山,四百来年后,犹令人神往不已,连翩来游。

《开化乡志》载入的蒋捷传,除了也简略地提到他的词作、理学、小学之外,还说“胜欲尤擅诗名”。但实际上,蒋捷的诗文存世不多,可能是元至正丙申那年的“兵灾”被洗劫焚毁了。笔者随时留意只有收集到八首诗。若按地区分类,大致如下:咏常州的有:《季子庙》、《多稼亭》、《报恩寺》、《题太平寺画水》。咏宜兴的有:《竹山东坡田》、《宜兴长桥》、《铜官山》、《文笔峰》。(按:元王仁辅《无锡县志·山川第二》,以今无锡市安阳山为文笔峰)。《全宋诗》洋洋乎七十二册,收载的蒋捷诗只有《铜官山》和《竹山东坡田》两首。

笔者收集到的文章有:《简惠公谱牒后序》、《常州路通判袁公治行碑记》。

四、蒋捷生卒

蒋捷生平,正史未载,生卒年代有不同说法。今据新见材料,略作分析,提出浅见,以供研究讨论。

蒋谱所载,以蒋捷为始迁祖的武进蠡河桥《蒋氏家乘》则说“生卒失传”。无锡《锡山蒋氏宗谱》则有记载。说蒋捷生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即1219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即1307年,享年89。依此推算,咸淳十年(1274)中进士时56岁;大德六年(1302年)宪臣交荐时,84岁。该谱载其父惟晃的生年是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即1158年。以此推算,惟晃62岁时生长子捷,63岁时生次子握,64岁时生三子摄。

这份年表让人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但是我们如果不死抱住年份而取其概括含义,说蒋捷或享高年,这倒是有旁证的。

旁证如下:从蒋捷自己的诗词说。诗作《东坡田》有“老去红灰酒瓮前”之句,这分明是他晚年之作。年纪大了,想到阳羡(今宜兴)买田卜居。词作《虞美人·听雨》有“鬓已星星也”之句,这分明是晚年阶段兴感之言。又据元·许谦《白云集·赠相士蒋竹山一首》说“蒋叟从何来,自托老门生。”许谦说蒋捷登门求见时自谦为“门生”,并冠以“老”字,而自己也认为来者蒋捷是个“叟”了。这些都使我们相信,蒋捷或享高年。

由此进而探求蒋捷卒年。清初,宜兴蒲墅《周氏宗谱》记载与蒋捷“时相过从”的周祖儒的生年,说他生于元泰定元年(1324)。宜兴后村《周氏宗谱·叔醇公(周祖儒)传》认为周祖儒出生时间要早,传文说:“竹山(蒋捷)年寿虽永,泰定时当已前卒,叔醇何自与之过从?”话题是说周祖儒的生年,我们却由此觅得蒋捷卒年的信息。第一,他或享高年。第二,他的卒年下限当在1324年

之前。假定蒋捷在咸淳十年中进士时25岁,那末,他的生年是宋理宗淳祐十年即1250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即1296年由宜兴迁居武进前馀时47岁,元成宗大德九年即1305年下诏求山林遗贤宪臣交荐时56岁。延祐元年即1314年在常州设馆授徒时65岁。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记载,延祐二年,朝廷举行会试、廷试。这是元建国后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马浚仪和山东冯某很可能就在这一年参加考试。之后,隔了几年,蒋捷去世,山东冯某亲自奔丧。因此,笔者以为,把蒋捷卒年定为延祐七年即1320年,享年七十有一,是较合情理的。

蒋捷生卒,确切时间难定,笔者根据一些旁证,作了大体上的推测。依供研究讨论。

二○○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1]‘函’字为代用,没有内部四点,发音ou。下同。编辑打印前请造字,并删去本注脚。

分享:

历代词话之蒋捷词集评

历代词话之蒋捷词集评 刘改之、蒋竹山,皆学稼轩者。然仅得稼轩糟粕,既不沉郁,又多支蔓。词之衰,刘、蒋为之也。板桥论词云:“少年学秦、柳,中年学苏、辛,老年学刘、蒋。”真是盲人道黑白,令我捧腹不禁。(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一) ○竹山词外强中乾(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一) 竹山词,外强中乾,细看来尚不及改之。竹 词综,推为南宋一家,且谓其源出白石,欺人之论,吾未敢信。(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一) ○竹山词多不接处(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一) 竹山词多不接处。如贺新郎云“竹几一灯人做梦”,可称警句。下接云:“嘶马谁行古道。”合上下文观之,不解所谓。即云托诸梦境,无源可寻,亦似接不接。下云:“起搔首、窥星多少。”盖言梦醒。下云:“月有微黄,篱无影。”又是警句。下接云:“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此三句,无味之极,与通首词意,均不融洽。所谓外强中乾也。古人脱接处,不接而接也,竹山不接处,乃真不接也。大抵刘、蒋之词,未尝无笔力,而理法气度,全不讲究。是板桥、心余辈所祖,乃词中左道。有志复古者,当别有会心也。(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一) 彭骏孙云:南宋词人,如白石、梅溪、竹屋、梦窗、竹山诸家之中,当以史邦卿为第一。昔人称其“分镳清真,平睨方回,纷纷天变行辈,不足比数”,非虚言也。此论推扬太过,不当其实。三变行辈,信不足数。然同时如东坡、少游,岂梅溪所能压倒。至以竹屋、竹山与之并列,是又浅视梅溪。大约南宋词人,自以白石、碧山为冠,梅溪次之,梦窗、玉田又次之,西麓又次之,草窗又次之,竹屋又次之。竹山虽不论可也。然则梅溪虽佳,亦何能超越白石,而与清真抗哉。(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二) ○竹屋词非竹山所及(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二) 竹屋词最隽快,然亦有含蓄处。抗行梅溪则不可。要非竹山所及。(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二) 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其贺新郎诸阕,意极缠绵,语极俊爽,可以步武稼轩,远出竹山之右。(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二) ○蒋竹山人品高绝(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五) 蒋竹山,至元大德间,臧陆辈交荐其才,卒不肯起。词不必足法,人品却高绝。(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五) 词有故作朴直语,而实形粗鲁者。如陈小鲁鬲溪梅令云:“庭前竹树报平安。不平安。一夜西风吹折、两三竿。缺中来远山。[此五字有景无情束不住上三句。]古人只道出门难。入门难。江北江南,也作故园看。玉门何处关。”[此二句尚可]又浣溪沙云:“一世杨花二世萍。无疑三世化卿卿。不然何事也飘零。”又太常引云:“水天水地水人家。水上做生涯。一二亩蒹葭。七八亩鞭花藕花。蒹葭活火,菱香藕熟,湖水可煎茶。秋梦有些些。只不管、朝云暮鸦。”[此二句尚可]此类大抵皆拾黄山谷、蒋竹山唾余,可厌之极。(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五) ○竹山满江红(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六) “浪远微听葭叶响,雨残细数梧梢滴。”竹山满江红语友。上有小窗幽阒之句,此二语不是阒寂中如何辨得。竹山词多粗,惟此二语最细。(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撰·卷六)赵瑞行满江红云:“三十年前,爱买剑买书买画。凡几度诗坛争敌,酒兵争霸。春色秋光如可买,钱悭也、不曾论价。任精豪、争肯放头低,诸公下。今老大,空嗟讶。思往事,还惊诧。是和非未说,此心先怕。[太粗直]万事全将飞雪看,一闲且向贫中借。乐余龄、泉石在豪肓,吾非诈。”粗豪中有劲直之气。袭稼轩皮毛,亦蒋竹山流亚,宋词之最低者。[周公谨浩然斋雅谈内载此词。]然词品虽不高,而笔趣尚足,不过恶劣。至陆种园满江红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书笔 记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 灵之旅启程了 人生之旅,快乐无限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享受群书的包围时,一个不经意的抬头,我的眼光落在了《生活的艺术》这几个字上。“生活”“艺术”,这两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与欲望。于是,我 进一步走进它,静静地翻开了目录,神奇而又安静的心灵之旅启 程了…… 近来正十分关注怎样享受生活的我,无疑地我对《生命的享受》这几章很感兴趣。我来到了角落边的一张沙发上,微笑地与那些 文字融在了一起…… 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 特曼说:‘我这样地做一个人,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 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 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

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 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 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 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 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 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 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快乐并不难寻。它隐身地藏在了天空、花草、树木等大自然 的一切中,还隐藏在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中,更隐藏在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中……偶尔地发呆,静静地沉思,轻松地阅读,放声地歌唱……这都是享受。只要你用心去享受,快乐无处不在。生活其实很美好。那些看不见的快乐。围绕在你身旁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和你只隔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它们等待着你去掀开而一 睹快乐的芳容。 我记得朱自清曾《荷塘月色》里写到:“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 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古诗今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诗词赏析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诗词赏析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代: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一作:度。桥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 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秋娘”“泰娘”是唐代歌女。作者单用之。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 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 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 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 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 话题,在前几章(分别是1、the awakening 2、views of humankind 3、our animal heritage 4、on being human)中林语堂讲述了他对于人类的总的看法。接下来的部分都从生活的各个 方面发表林语堂的个人见解。其中触及了大部分人都避开的话题,如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在第八章的第三部分on sex appeal 中林 语堂毫不忌讳地说出了自己对性的观点。其中有这么一句话:Confucius reduced the great desire of human beings into two:alimenta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insimpler terms, food

and drink and woman。这其实与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典型中国学生读物相比林语堂的这本著作显得很不“正统”。不过对于大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思辨的享受,只有接受不同的思想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在阅读学习中学到东西。除此之外书中还有一些颠覆传统的思想观点。比如说书中有一部分说到自古以来不吸烟者往往在烟民面前有某种道德上的优势。针对这一观点林语堂根据自己失败的戒烟经历对这种观点进行分析并反驳了这一观点。(我想也许是林语堂自己是个大烟民的缘故吧)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林语堂在表述自己的观点之时往往是旁征博引,从中西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比如在Americanvices 中林语堂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时间不同见解进行了比较。美国是依靠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繁荣的。与之配套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系统高效率的社会分工。社会中一旦一道工序出现问题时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因此美国人十分强调效率,时间观念强。与之相比中国在这一方面来说随便得多。在中国人看来,美国人做客都要计划的做法简直就想把朋友亲人之间的亲密搞得跟铁板一样死板而毫无生趣。书中在涉及这一方面方面时往往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其中有一段写到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挖隧道的不同,美国人往往在挖隧道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勘探,力求两个施工队顺利准确在山体里会合。相比之下中国人说干就干,到最后两个负责一个项目的施工队挖出了两条隧道。 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极具趣味性又不凡思想深度的读物,如果

蒋捷词中的飞鸟意象

论蒋捷词中的飞鸟意象 内容提要:蒋捷词中的飞鸟意象种类丰富,但各有不同意蕴,其中沉淀着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身世之悲,也有表现其隐居后的悠然之情。飞鸟是蒋捷词中意象的重要表现部分,在使用技巧上,遣词巧妙,用语别致,情深意切,新奇不俗。这不仅体现作者钟爱于自然景物,以此寄托情感,也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关键词:蒋捷;词;鸟意象;意蕴;技巧;原因 南宋词人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人,为度宗咸十年(1274)末科进士。宋亡后隐居太湖竹山,元成宗大德年间,有人荐他为官,辞而不受,“抱节终生”。在词史上与王沂孙、周密、张炎齐名,为“宋末四大家”之一,被刘熙载誉为“长短句长城”。其词有“黍离之悲”,风格清新雅丽,留存《竹山词》94首,摄录下他的一生。词作中大量出现飞鸟意象,共有52首,且一首词中种类不一。这些意象都承载着作者情趣追求,体现了其个人身世际遇。 一、飞鸟意象的意蕴 宋亡后,蒋捷坚守民族气节,义不仕元,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以宋元易代的历史变故为背景,他写下了一系列思国、羁旅、隐居的高格之词,表现其精神风骨。 (一)家国之恨、故国之思 蒋捷生于儒香世家,为饱学之士,可惜生不逢时,未展宏图国家却遭灭亡,为彰显气节,开始了流浪生活,可国破家亡之恨无法释然,梦寐朝夕,击心索怀。在《贺新郎·秋晓》中: “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这是《竹山词》的第一篇,表达蒋捷亡国后,郁积心底的中年怀抱。面对大势所趋,他也只能计无此,借酒浇愁,恨自己无国无家流离失所。但他并没有把这种身不由己的国恨化为苦酒独自饮下,而是迁怒于天边的大雁,想到它们尚能南飞寻找温暖的栖息之地,漂泊的自己却没有归宿,烟雾弥漫,楚山杳渺,内心泪酒交加,悲伤地呐喊着家何处,国何处?与大雁有家可寻相比,作者无处容身的隐痛,读来令人感慨,那种强烈的故国思念也跃然纸上,余味无穷。他的《解连环·岳园牡丹》中:“天津霁虹似昨,听鹃声度月,春又寥寞。散艳魄、飞入江南,转湖渺山茫,梦境难托。” 天津桥犹如雨后彩虹,依似昨天凌空飞跨,可是已经物是人非,故国不再。月夜里听闻杜鹃鸟鸣,知道盛世已去,春意已尽。牡丹花也随宋室飘零,如今道路渺茫,思念在梦中也难以寄托了,作者在此寓意宋朝亡国,流露出了浓重的伤悼之情。“听鹃声度月,春又寥寞”化用了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句意,暮春鹃啼,春去也。词人借杜鹃之口不仅叫出了宋灭亡之意,也叫出了自己心中积郁满腔,却无处可发的亡国之恨,思家之情。 (二)身世之悲、孤苦之情 蒋捷中进士不久,南宋衰亡,正值壮志凌云之际,遭遇国家变故,身心无所依,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流浪、隐居的生活。其《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总结,表现了自己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怀。词人中年羁旅行役,听雨于客舟中,客舟外,雨声淅淅沥沥,乌云密布,压在舟顶,西风阴冷,一只离群大雁凄厉哀鸣。面对无所适从、无力把握的命运,相比于少年时的意气风发,词人如今饱尝生活的艰辛,感叹自己游离于世界外,过着风雨飘摇的生活,像离群的孤雁,孤苦无依,冷暖自知。所表之情真挚动人,让人不禁心生哀怜。其《金盏子》中: “心字夜香消,人孤另、双鹣被池羞看。拟待告诉天公,减秋声一半。

南宋蒋捷著名诗句大全

南宋蒋捷著名诗句大全 1、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2、"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 3、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4、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 5、黄花深巷,红花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随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茄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蛋声!未了,把一半分——蒋捷 6、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捷《一剪梅·舟过吴江》7、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8、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9、《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10、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11、虞美人·听雨(476人评分) 朝代:宋代作者:蒋捷原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12、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蒋捷《梅花引》13、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14、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15、节饮食,慎言语。——蒋捷16、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生活观后感,它给我们传授了快乐的秘诀。写一篇读后感,对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更加的有感触。下文是小编为你带来《生活的艺术》的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一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

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

宋词后期的艺术代表——姜派词人

宋词后期的艺术代表——姜派词人 姜夔(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代表作《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此词为咏梅之作,因姜夔常以梅花象征恋人,所以自然有怀人相思之意;但又蕴涵着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梅边吹笛,既是烘托梅花,也是写高雅兴趣;“冷香”为梅花散发的气味,亦是高士清韵。姜夔以清刚笔调,写出了高士的寂寞情怀和孤高雅洁,在写法上多用单行散句,并吸收了江西诗法以虚字腾挪的技巧,写景后将情思荡开去,于是创造出一种清劲、拗折、古雅峭拔的语境,为此前词中所未有。从化用唐诗成语辞汇,走向用宋诗的句式造语铸辞,这是姜夔词作的新创造,也是形成白石词风的一个重要因素。(1)清雅脱俗的格调。姜夔是个清贫自守的布衣游士,性格耿介清高,又极富才情和雅趣,精通音乐,擅长书画诗文。他的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并没有更多的拓展;但在词的音调和意境方面,往往具有清雅脱俗的格调。即便写恋情,也能摆脱娇艳柔媚的轻浮态度,不用藻饰而风情独绝,无一点低俗气息。(2)古雅峭拔的笔法。白石词的“语感”风度中,又有一种古雅峭拔的特色,主要原因是他以诗的笔法入词,而且是以江西诗派的瘦硬笔法入词,所谓“健笔写柔情”,因此除了清空飘逸的情致以外,还内蕴一种清刚劲峭之气,绝没有向来婉约派词风的平熟软媚。如《暗香》。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市)人。代表作《绮罗香·咏春雨》梅溪词以写咏物词着称,艺术上精于炼句,工于咏物。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此词上片描写春雨,以及蝶、燕与人在春雨中之感受,用笔极为细腻;下片推开,从辽阔处写雨景,兼及望远怀人之感,有缠绵婉转之致。“临断岸”二句最为姜白石所称赏(《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此二句有新陈代谢,时光推移,美好事物不能长留之哲理意味。张炎《词源》卷下说,史邦卿《东风第一枝》咏雪、《双双燕》咏燕,姜白石《齐天乐》咏蟋蟀,“皆全章精粹,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陈廷焯《白雨齋词话》卷五说:“独怪史梅溪之沈鬰顿挫,温厚缠绵,似其人气节文章,可以并传不朽;而乃甘做权相堂吏,致与耿柽、董如璧辈并送大理,身败名裂,其才虽佳,其人无足称矣。”。吴文英(约公元1200—约1260),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代表作《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音萨)双鸳响,廊叶秋声。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这是一首怀古词。吴文英游灵岩山,见吴国遗迹想起了吴国兴衰的史实,联想到宋朝国事,抒发感慨而作此词。词中通过凭吊吴宫古迹,叙述吴越争霸往事,叹古今兴亡之感和白发无成之恨。上片怀古,下片伤今。吴国与宋,时不同,事相似。一伤南宋偏安,恐蹈当年吴王夫差沉溺声色,先胜后败的覆辙。二伤一些仁人志士被迫引退。三伤作者自己:“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最后寓情于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作者改变正常的思维方式,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眼中的虚幻化为实景,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虚实相衬,沉郁苍凉,体现了作者在雕镂组绣以外的奇特才气。开端的六句,都是面对辽阔之景物,感慨千年之古史,具有意境高远的特征。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属江苏)人。代表作《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

虞美人解析

李煜虞美人原文: 【南唐】作者:【李煜】体裁:【宋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译文: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 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若要问我心中 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 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 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 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 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 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 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 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 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 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 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阅读答案鉴赏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吴江:今江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秋娘渡”、“泰娘桥”:均为吴江地名。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心字香:一种香名,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 ①后人认为这首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极妙,它的妙处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 ②这首词除了表现浓烈的思归之情外,借“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两句还表达了什么情?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阅读答案 ①“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或“化虚为实”)(2分)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2分) ②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2分)词中借 “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2分)【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鉴赏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

2011年3月12日《生活的艺术—生活的享受》林语堂 江苏文艺出版社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著有许多不朽的篇章,这篇文章1937年出版于美国,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林先生在本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茶,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养花、蓄鸟、听雨、吟风等,并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抒发其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查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解。 林先生认为人的生活最终不过包括吃饭、睡觉、朋友间的离合、接风、饯行、植树、浇花等平凡的事情,所以哲学家们用深奥的字句来描写这类简单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掩概念的极端缺乏和模糊的技巧而已。本书以一种散文的哲学方式,简单而形象的解释了一些东西。因为本书分为十四个章节,内容比较繁杂,所以我选择我比较感兴趣的第九章生活的享受做一次读书笔记。 关于安卧眠床的意义,林先生认为在身体上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一个人睡在床上时,他的筋肉静息,血液的流动比较平顺,呼吸较为均匀,视觉、听觉和脉息神经也基本静息,造成一种身体上的静态,所以能使心思集中,不论对于概念或对于感觉都更加的纯粹。能真正的静下心来,考虑一些事情。还能静听自然和社会的声音。我认为在一个人独处时,我们可以掏出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进行品位琢磨。远离尘世的喧嚣,也许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可以享受自然或社会演奏的天籁之音。万物在一动一静中成长,一动一静相互协调,生生不息,做到动静有致,享受人生! 关于谈话,林先生认为,夜间是最宜于谈天的时候,白天总是缺乏夜间那种魔力。谈天的地点却可以随意,但要做一次真正的谈天,其必要条件是一间关上门的屋子,几个知己朋友,旁边没有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人,那样我们才能悠闲地发表我们的意见。这种亲密的毫无顾忌的谈天,可以谈到出神的忘却身处何处,也不再想到身上穿什么衣服,谈言吐语,一举一动都是任性为主。许多的文学作品也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酝酿而生的,文化本身的进步,有赖于空闲的合理利用,谈话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说好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交流。据我推想,现代社会的聊天虽然更为广阔,大家谈东谈西,但质量可能没有古时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加,我们每天都能听说各种各样的新的信息,

蒋捷词全集

《竹山词》蒋捷词全集 贺新郎 秋晓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贺新郎 约友三月旦饮 雁屿晴岚薄,倚层屏、千树高低,粉纤红弱。云际东风藏不尽,吹艳生香万壑。又散人、汀蘅洲药。扰扰匆匆尘土面,看歌莺舞燕逢春乐。人共物,知谁错。宝钗楼上围帘幕,小婵娟、双调弹筝,半霄鸾鹤。我辈中人无此分,琴思诗情当却。也胜似、愁横眉角。芳景三分才过二,便绿阴门巷杨花落。沽斗酒,且同酌。 贺新郎 吴江 浪涌孤亭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叶出、寒烟寒雨。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五湖有客扁舟舣。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手拍栏杆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星月一天云万壑,鉴茫茫、宇宙知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贺新郎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消瘦影,嫌明烛。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贺新郎 兵后寓吴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过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注释 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其中。 三、作者简介 蒋捷(约1245-1305后),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

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四、赏析 【赏析一】 《虞美人.听雨》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接触名篇之一。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 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少年听雨歌楼时,只以“红烛昏罗帐”写尽温馨、欢怡、缠绵的情怀,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月。一个“昏”字在朦胧色彩中没有暗淡昏沉的气氛,倒是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壮年听雨在客舟了。用江阔、云低、断雁(孤雁)、西风四个意象渲染气氛,强调着风雨飘摇中流亡江海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结构安排上以上片写少年与壮年生涯,纯以形象,不着议论,下片单写“而今”听雨,夹叙夹议。用“鬓已星星也”电明“而今”年岁,而“星星”之鬓,暗示愁苦满怀。重心是“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议论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更是对人生的认识。“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意味极深的内心独白: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滴雨到天明吧(少年以欢愉心情听雨,壮年以慨然心情听雨,现今没心思听,也不想听)。 听雨可以有两种境界,一种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一种是惆怅莫名的悲苦,雨声淅沥,更增愁思。少年听雨是前者,壮年、“而今”是后者,而“而今”的程度更深。“一任”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时间:2017-06-10 11:16:31 | 作者:师祺梦琳 我喜欢读书,书是这世间最美好的礼物。 书,唯一能让人在这浮躁的世上,静下心来享受美好时光。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我独爱在无人叨扰的午后,端上一杯茶,坐在阳台上,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阳光从头顶斜射而下,投下一片光晕,泛出五彩的光芒。伴着书中文字的起伏,我的心中满满的,得到了充足。阳光把我的轮廓晒成金黄,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记忆。 书是人们情感宣泄地。伤心难过之时读一本童话,感受世界之美好,心情自然畅快;取得成功骄傲之时不妨看一些名著,使自己更加自信,更有力量;遇到挫折时看一套励志书籍,使自己充满能量。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书好比世外桃源,它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人的思想与心态。读一本好书,使人终身受益。 书要符合主人性情,无论清新淡雅亦或幽默风趣,总能恰到好处。有人以现代人的心情,追求古雅之风;亦有人以中国人的眼光,品欧美小说……只要让主人爱不释手皆为恰到好处。现下颇有人独爱中西合璧,南北交汇,取天下之妙物为我所用。虽只是一鳞半爪,却能将奇思妙想汇集书中,唯美也。书为人而作,为人而品,为人所用,理应以人为本。如读书只为使自己看似满腹经纶,其实无所用;只为展示炫耀,书之变质也。便会成为自己的累赘和负担。本末倒置,何用之有? 书,使人足不出户便了解外界之事。若人在四壁之内与世隔绝,会使心情荒芜,呼吸凝重。若有一书在手,即使人容光焕发。即使居室嵌于城市楼林,被钢筋水泥和砖石包围,屋内一灯烛照,四望皆壁,不知昼夜更替又有何妨?书卷好比精神之食粮,为人填精神之饥饿。吾宁愿携一本,而隐于山林,享大自然之美,书之美,固美好。书中食物,虽是虚假,却能引发无限遐想,使我心驰八荒,神飞九天。 读书,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李煜的《虞美人》及《浪淘沙》赏析

李煜的《虞美人》及《浪淘沙》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中国历从来不缺乏不务正业的皇帝,有些喜爱女色,有些喜爱男色,有些喜爱花鸟虫鱼,有些喜爱书法,有些喜爱木匠,还有些喜爱 诗词歌赋。李煜就是最后一种。作为一个皇帝,李煜是不称职的,终 日忙于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对国家政治基本上一窍不通。 而作为词人,李煜是及其成功的,他的词意象奇特,用词别致, 意境长远,在文学有极的高地位。虞美人是李煜的流传最广的一首词,也是李煜最后一首词。所以读起来哀婉凄凉,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 所谓苦难出诗人,假如李煜不亡国,假如李煜有唐宗宋祖的伟业,或许他就做不出这样缠绵悱恻的词了。词中开头就是问句,抒发了对 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一个问句又表现出对如今现实的无可奈何。 接下来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仍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此时的李煜已经有了悔改之心,可惜大势已去,就算东风再温柔迷人,李煜也没有福气享受了。这句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 国之君,没有体会过亡国的苦难,但对往事的回忆,对昔日美好事情 的追忆是每个人都有的。 “雕阑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不禁让人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那首诗。时间荏苒,无论你贵为天 子还是一介平民,谁也逃不过时间。于是李煜最后无奈的自问自答。 这句自问自答,是句千古名句。把愁思比作江水,而且是春水。 春天之水意味着勃勃生机,可是李煜的生命就要结束,这样强烈的反 差给读者造成剧烈的冲击。 李煜《浪淘沙》赏析 熟悉李煜的人应该能知道,李煜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 期是他还是南唐君主,享受着软玉温香的时候,第二个就是南唐灭国,

他被宋朝囚禁,整日神伤的时期。而《浪淘沙》,就是他作于后半生 的作品。要赏析《浪淘沙》这首词,我们要从词上下阙慢分析它。 我们可以看出词的上阕用了倒叙。在这里,李煜忘记了他现在的 困境,也忘记了他俘虏的身份,享受着只属于他的安静的时间。但这 毕竟是梦境,而梦,总是会醒的。窗外开始下雨,散进来的丝丝寒气 惊醒了他的美梦。他再也不是梦中那个金光闪闪的君主,而是流落异 乡的囚徒。这种反差是巨大的,也是现在和之前的生活的一种反映。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词并没有出现愁,怨,等字眼,却满满的全都 浸透着苦涩。 词的下阕写“莫凭栏”透着一股心酸的味道。不要凭栏,是怕远 眺会看到已经沦为别人国土的故都,又徒增难过。投落宋朝后就被带 到汴京,离开自己的旧都金陵,难舍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词的风格带有悲壮的意味,如同他其他的词一样,意境深邃,充分表达了亡国之后李煜心中的苦闷,家国俱毁,是多么残酷的事情。真可谓是字字诛心。说起来,李煜词的特色应该是清丽的,他就是善 于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他的这些词让读者们产 生了共鸣,其中,他的《浪淘沙》就是代表之作。 扩展阅读:人物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 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落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铚《默记》,盖 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煜善为诗词,著作甚多,惟已散逸。后人 辑存,仅诗词数十篇而已。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 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落 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落 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 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