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四气五味特性

药物四气五味特性

药物四气五味特性
药物四气五味特性

一、药物的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二、药物的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

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

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五味的确定

①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②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③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由于药物滋味和作用并无本质联系,两者之间并无严密的对应关系,因而从古至今,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四气与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性味合参

①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②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麦冬、黄芪皆有甘味,前者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后者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

③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但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生地黄甘寒,能清热养阴,用治虚热证。

由于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

抗菌药物考试题库(含答案)

第二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知识第一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架构、技术支持体系与策略 一、多选题 1、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C、开展微生物学监测 E、开展科研工作 2、按抗菌药物处方过程设计的管理策略有 A 、教育/指南 A 、青霉素类B、处方集/限制 B、头孢菌素 C、处方点评和反馈 D、红霉素D、循环用药 E、阿奇霉素3、下列哪种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C、环丙沙星4、短程抗菌治疗主要适用于 A 、宿主免疫机制健全 D、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 A 、包括“降级”治疗 二、问答题 1、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AST )的职责有哪些? 2、根据处方过程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主要有哪些?B 单一敏感菌感染 E、以上都是

B、包括“降阶梯”治疗 C、包括序贯治疗C 不存在影响抗菌药物作用的局部组织因素AST )的职责 B、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负责实施D、制订和建立资料管理制度A 、制订和执行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细则 5、关于抗菌药物转换治疗下列哪项概念是不正确的 D、特指由静脉给药转为口服给药 E、降低用药剂量E、医疗机构不能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的抗菌药物品种2、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按照 A、严格掌握适应证 D、根据临床需要应用 A 、有明确适应证用药B、不经过药师审核 E、以上都不对 B、抗菌药物选择与更换无依据,无记录 C、可未经会诊越级使用3、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综合评价标准,正确的是 C、抗菌药物应用48-72小时后临床无效,无细菌培养结果不能更换抗菌素 D、抗菌药物应用48-72小时后临床无效,必须等待药敏结果才能更换抗菌素 E、以上都不对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 A 、参照药敏结果选择抗菌素 E、以上都正确 5、有关I 类手术切口应用抗菌药物,错误的是 A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与用药时间 B、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

天然药化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 1.糖的端基碳原子的化学位移一般为(C)。 A δppm<50 B δppm60~90 C δppm90~110 D δppm120~160 2.紫外灯下常呈蓝色荧光的化合物是(D)。 A黄酮苷 B酚性生物碱 C萜类 D 7-羟基香豆素 3黄酮苷元糖苷化后,苷元的苷化位移规律是(B)。 A α-C向低场位移 B α-C向高场位移 C邻位碳向高场位移 D对位碳向高场位移 4.除去水提取液中的碱性成分和无机离子常用(D)。 A沉淀法 B透析法 C水蒸气蒸馏法 D离子交换树脂法 5. 纸层析属于分配层析,固定相为(B)。 A. 纤维素 B. 滤纸所含的水 C. 展开剂中极性较大的溶液 D. 水 6. 化合物在进行薄层层析时,常碰到两边斑点Rf值大,中间Rf值小,其原因是(C)。 A. 点样量不一 B. 层析板铺得不均匀 C. 边缘效应 D. 层析缸底部不平整 7. 某中草药水煎剂经内服后有显著致泻作用,可能含有的成分是(D)。 A. 蒽醌苷 B. 游离蒽醌 C. 游离蒽酚 D. 游离蒽酮 8.渗漉法比浸渍法提取效率高的主要因素是(D)。 A.溶剂用量多 B.提取时间长 C.药粉粒度小 D.保持较高的浓度差 9.哪种方法不适合使用有机溶剂(B)。 A.浸渍 B.煎煮 C.渗漉 D.回流 10.比水重的溶剂是(B)。 A.Et2O B.CHCl3 C.n—BuOH D.MeOH 二、判断改错题(正确打“√”,错误打“×”,并将错误部分改正。2分/题) 1.甙具左旋光性,但水解后其溶液由左旋变为右旋。(√) 2.蒽醌甙类多具有升华性。(×),甙元。 3.黄酮甙类比其甙元游离酚羟基多,因而甙与聚酰胺形成氢键能力强。(×)少,弱。 4.小分子的香豆素及其甙,多具有香气,有挥发性及升华性。(×)去掉及其甙 5.碱液、醋酸镁都可用作黄酮和蒽醌的检出试剂。(√) 6.L-B反应是强心甙和皂甙的共有反应。(√) 7.Kedde 反应不是活性亚甲基反应。(×)是活亚甲基反应 8.有机溶剂可用常压蒸发浓缩。(×),不能。 9.在中草药的水提浓缩液中,加入高浓度乙醇,分子量大的成分析出。(×),难熔于醇的成分析出。

【医疗药品管理】药理学 抗生素类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十章抗生素类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要求重点难点讲授学时内容提要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抗菌谱、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1.2 熟悉青霉素G,各种半合成青霉素以及各种头孢霉素的特点。 1.3 了解两类药物的发展概况。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青霉素G的理化性质,抗菌谱,抗菌作用原理和作用特点,临床用途。细菌耐药性,过敏反应及其防治。 2.2 难点 比较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各代的特点。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4.1 第一节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4.1.1 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用青霉素V为代表。 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口服、注射用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为代表。 3.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二)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第一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二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4.1.2 抗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autolysins)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PBPs是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蛋白,分两类,一类是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参与细菌细胞壁合成。另一类为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细菌种类不同,所含PBPs数目不等。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故对繁殖期细菌的作用较静止期强。 4.1.3 耐药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机制有: 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产生的一类能使药物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的酶。 2.与药物结合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3.改变PBPs 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 4.改变菌膜通透性敏感G-菌的耐药主要是改变跨膜通道孔蛋白(porin)结构。接触抗生素后,突变菌株的该蛋白基因失活使蛋白表达减少或消失,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入菌内大量减少而耐药。 5.增强药物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它是一组跨膜蛋白,由①转运子(transporter);②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③附加蛋白(accessory protein)组成。细菌可以通过此组跨膜蛋白主动外排药物,从而形成了低水平的非特异性、多重性耐药。 6.缺乏自溶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降或仅有抑菌作用时,原因之一是细菌缺少了自溶酶(autolysins)。 4.2 第二节青霉素类抗生素[TOP]

抗菌药物考试试题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药事管理和抗菌药物季度培训试题 单选题(共50题): 1.药物治疗时出现过敏反应应当(B) A减量并对症处理 B停药并对症处理 C继续用药同时对症处理 D停药待过敏反应消失后,继续使用原药 2.患者,男,58岁。因“咳嗽,咳痰8天”就诊。初步诊断:急性支气管炎。给予罗红霉素口服,请告诉患者每天最佳服药次数(B) A每日1次 B每日2次 C每日3次 D每日4次 3.MRSA菌株是指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下列哪一种抗菌药耐药(B) A 万古霉素 B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 C术后一周 D 用至患者出院 4.在骨组织中浓度高的药物为(A) A克林霉素 B亚胺培南地塞米松 C庆大霉素 D青霉素 5.对大多数厌氧菌有良好抗菌作用的药物是(D) A头孢唑啉 B庆大霉素 C青霉素G D甲硝唑 E链霉素 6.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列不超过(A) A20% B30% C40% D50% 7.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C)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临床使用的管理 D患者需要 8.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D) A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 B长期用药预防 C晚期肿瘤患者 D风湿热复发 9.有些抗生素应用之后,即使抗生素浓度降低到低于MIC,也能抑制细菌的繁殖。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的 (B) A协同作用 B后效应 C增强作用 D拮抗作用 10.大肠埃希菌所致尿路感染治疗不宜选用(A) A阿奇霉素 B SMZ/TMP C氨苄西林/舒巴坦 D环丙沙星 1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以下品种中最安全的是(C )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12. 对肾脏毒性最小的头孢菌素是:(E)

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填空题 1、《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经营管理和__质量控制___的基本准则。 2、药品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__药品追溯系统__,实现药品可追溯。 3、药品生产企业销售药品,药品流通过程中其它涉及__储运和运输__药品的,也应当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相关要求。 4、计算机系统数据的更改应当经__质量管理部_的审核并在其监督下进行,更改过程应当留有记录。 5、《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品储存作业区、辅助作业区应当与办公区和生活区_分开一定距离___或__有隔离措施______。 6、药品拼箱发货的代用包装箱应当有醒目的_拼箱__标志。 7、运输药品应当使用__封闭式__货物运输工具。 8、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将药品销售给合法的购货单位,并对购货单位的证明文件、采购人员及__提货人员___的身份证明进行核实,保证药品销售流向真实、合法。 9、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制定员工个人卫生管理制度,储存、运输等岗位人员的着装应当符合_劳动保护__和___产品防护__的要求。 10、药品经营企业企业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当符合__企业实际_。文件包括质量管理制度、部门及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档案、报告、记录和凭证等。 11、药品经营企业向采购单位索取的发票,应当列明药品的通用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单价、金额等;不能全部列明的,应当附《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并加盖供货单位_发票专用章___原印章、注明税票号码。 12、药品经营企业应当__全员____参与质量管理。各部门、岗位人员应当正确理解并履行职责,承担相应质量责任。 13、在人工作业的库房储存药品,按质量特性实行__色标管理__,合格药品为绿色,不合格药品为红色,待确定药品为黄色。 14、储存药品的货架、托盘等设施设备应当保持___清洁___,无破损和杂物堆放。

抗菌药物考试题库汇总(1)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C ) A、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B、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C、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D、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2、关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B、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C、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的或者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D、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疗效、安全性方面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3、主治医师临床应用中一般情况下,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B ) A、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 B、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 C、非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D、三种级别可任意选用 4、急性胆道感染时临床上最常选用()D A、第1、2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 B、第3代头孢菌素或四环素类 C、第1、2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甙类 D、第3代头孢菌素或广谱青霉素 5、发生CRI/CRBSI的危险性顺序正确的是()A A、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 B、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颈内静脉 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D、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6、最常见的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是()A A、青霉素 B、红霉素 C、庆大霉素 D、万古霉素 7、最有效的杀阿米巴包囊的药物是()B A、双碘喹啉 B、二氯尼特 C、氯喹 D、吐根碱 8、最常见的致病曲霉是()C A、黑曲霉 B、黄曲霉 C、烟曲霉 D、土曲霉 9、儿童CMV感染的一线用药是()B A、左氧氟沙星 B、更昔洛韦 C、万古霉素 D、美洛培南 10、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C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1) 一、指出下列各物质的成分类别(每题1分,共10分) 1、纤维素 2、酶 3、淀粉 4、桔霉素 5、咖啡酸 6、芦丁 7、紫杉醇8、齐墩果酸 9、乌头碱10、单糖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天然药物化学 2、异戊二烯法则 3、单体 4、有效成分 5、HR-MS 6、液滴逆流分配法 7、UV 8、盐析 9、透析 10、萃取法 三、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的划“X”每题1分,共10分)()1.13C-NMR全氢去偶谱中,化合物分子中有几个碳就出现几个峰。()2.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原来中性的可以变成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3.D-甘露糖苷,可以用1H-NMR中偶合常数的大小确定苷键构型。()4.反相柱层析分离皂苷,以甲醇—水为洗脱剂时,甲醇的比例增大,洗脱能力增强。 ()5.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均有两个羰基吸收峰。 ()6.挥发油系指能被水蒸气蒸馏出来,具有香味液体的总称。 ()7.卓酚酮类成分的特点是属中性物、无酸碱性、不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多有毒性。 ()8.判断一个化合物的纯度,一般可采用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形,有无明确、尖锐的熔点及选择一种适当的展开系统,在TLC或PC上样品呈现单一斑点时,即可确认为单一化合物。 ()9.有少数生物碱如麻黄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不反应。()10.三萜皂苷与甾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不及甾体皂苷稳定。 四.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 分) 1.糖的端基碳原子的化学位移一般为()。 A δppm<50 B δppm60~90 C δppm90~110 D δppm120~160 E δppm>160 2.紫外灯下常呈蓝色荧光的化合物是()。A黄酮苷B酚性生物碱C萜类 D 7-羟基香豆素 3.除去水提取液中的碱性成分和无机离子常用()。 A沉淀法B透析法C水蒸气蒸馏法D离子交换树脂法 4.中药的水提液中有效成分是亲水性物质,应选用的萃取溶剂是()。A丙酮B乙醇C正丁醇D氯仿 5.黄酮类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黄酮。A 3-OH B 5-OH C 6-OH D 7-OH 6.植物体内形成萜类成分的真正前体是(),它是由乙酸经甲戊二羟酸而生成的。 A.三磷酸腺苷 B.焦磷酸香叶酯 C.焦磷酸异戊烯酯 D.焦磷酸金合欢酯 7.将穿心莲内酯制备成衍生物,是为了提高疗效同时也解决了()。 A.增加在油中的溶解度 B.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C.增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D.增加在乙醚中的溶解度 8.在萜类化合物结构为饱和内酯环中,随着内酯环碳原子数的减少,环的张力增大,IR光谱中吸收波长()。A.向高波数移动 B.向低波数移动 C.不发生改变 D.增加吸收强度 9.挥发油的()往往是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 A.色泽 B.气味 C.比重 D.酸价和酯价10.区别甾体皂苷元C25位构型,可根据IR光谱中的()作为依据。 A.A带>B带 B.B带>C带 C.C带>D带 D.D带>A带 五、指出下列化合物结构类型的一、二级分类:(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O O H H OMe GlcO OMe MeO O O O OH

最新2019年抗菌药物考试题及答案

抗菌药物考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3分) 1、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起抗菌药物作用的药物有 D A.克林霉素 B.氯霉素 C.红霉素 D.万古霉素 E.达托霉素 2、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抗菌活性的药物:D A.哌拉西林 B.头孢他啶C美罗培南D 头孢曲松E.环丙沙星 3、对MRSA不具抗菌活性的药物为:D A.达托霉素B万古霉素C利奈唑胺D头孢唑林钠E替考拉宁 4.第一代头孢菌素,应重点关注哪个问题?C A光敏反应B红人综合征C肾功能损害D肝功能损害E血液系统三系降低 5以下哪个药物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 A头孢唑林钠B苯唑西林钠C头孢曲松D头孢哌酮E头孢硫脒 6以下哪个药物用于外科围手术期切口感染预防C A左氧氟沙星B阿米卡星C头孢唑林钠D阿奇霉素E多西环素 7甲硝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D A头疼、眩晕B白细胞降低C肢体麻木D恶心、口腔金属味E发热8下列与呋塞米合用易增强耳毒性的抗菌药物是E A林可霉素B B—内酰胺类C四环素类D大环内酯类E氨基糖苷类9、MIC是那种英文简称?B A最低杀菌浓度B最低抑菌浓度C最高杀菌浓度D最高抑菌浓度E

以上都不是 1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英文缩写:A A、MRSA B MRS C MRCNS D MRSS E SPA 11、治疗军团菌感染的药物:D A、氨基糖苷类 B、青霉素 C、头孢菌素类D红霉素E庆大霉素 12、腹外疝手术确需预防用药抗菌药物应选用:A A第一代头孢B第二代头孢C第三代头孢D第四代头孢E大环内酯13、重症患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C A肺炎链球菌B流感嗜血杆菌C多重耐药菌D MSSA E大肠埃希菌14、腹腔感染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为:C A铜绿假单胞菌B鲍曼不动杆菌C大肠埃希菌D阴沟肠杆菌E肺炎克雷伯 15、几类以上药物耐药可以称为多重耐药?C A1 B2 C3 D4 E5 二、多选题(每题5分) 1、浓度依耐性药物:AB A氨基糖苷类抗生素B氟喹诺酮类C头孢菌素类D氟胞嘧啶E利奈唑胺 2、时间依耐性药物:ABCE 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碳青霉烯类D两性霉素E大环内酯类3、肝功能减退时按原治疗量应用的药物:ABCDE A头孢他啶B阿米卡星C青霉素D万古霉素E左氧氟沙星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与参考答案 (2)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有效成分是指 C A. 含量高的成分 B. 需要提纯的成分 C.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D. 一种单体化合物 E. 无副作用的成分 2.下列溶剂与水不能完全混溶的是B A. 甲醇 B. 正丁醇 C. 丙醇 D. 丙酮 E. 乙醇 3.溶剂极性由小到大的是A A.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B. 石油醚、丙酮、醋酸乙醋 C. 石油醚、醋酸乙酯、氯仿 D. 氯仿、醋酸乙酯、乙醚 E. 乙醚、醋酸乙酯、氯仿 4.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B A. 石油醚 B. 氯仿 C. 苯 D. 乙醚 E. 乙酸乙酯 5.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A. Et2 O B. EtOAc C. CHCl3 D. EtOH E. BuOH 6.下列溶剂中溶解化学成分范围最广的溶剂是 B A. 水 B. 乙醇 C. 乙醚 D. 苯 E. 氯仿 7.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D A.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水 B.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石油醚 C. 乙醇、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 D.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乙醇 E. 石油醚、醋酸乙酯、乙醚、乙醇 8.提取挥发油时宜用 C A. 煎煮法 B. 分馏法 C. 水蒸气蒸馏法 D. 盐析法 E. 冷冻法 9.用水提取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时,宜采用的方法是 C A. 回流提取法 B. 煎煮法 C. 浸渍法 D. 水蒸气蒸馏后再渗漉法 E. 水蒸气蒸馏后再煎煮法10.连续回流提取法所用的仪器名称叫 D A.水蒸气蒸馏器B.薄膜蒸发器C.液滴逆流分配器D.索氏提取器E.水蒸气发生器

11.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B A.比重不同B.分配系数不同C.分离系数不同D.萃取常数不同E.介电常数不同12.可将天然药物水提液中的亲水性成分萃取出来的溶剂是D A. 乙醚 B. 醋酸乙酯 C. 丙酮 D. 正丁醇 E. 乙醇 13.从天然药物的水提取液中萃取强亲脂性成分,宜选用 E A. 乙醇 B. 甲醇 C. 正丁醇 D. 醋酸乙醋 E. 苯 14.从天然药物水煎液中萃取有效成分不能使用的溶剂为 A A. Me2 CO (丙酮) B. Et2 O C. CHCl3 D. n-BuOH E. EtOAc 15.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天然药物水提取液,欲除去其中的淀粉、多糖和蛋白质等杂质,宜用B A. 铅盐沉淀法 B. 乙醇沉淀法 C. 酸碱沉淀法 D. 离子交换树脂法 E. 盐析法 16.影响硅胶吸附能力的因素有 A A.硅胶的含水量B.洗脱剂的极性大小C.洗脱剂的酸碱性大小 D.被分离成分的极性大小E.被分离成分的酸碱性大小 17.化合物进行硅胶吸附柱色谱时的结果是 B 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 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 18.氧化铝,硅胶为极性吸附剂,若进行吸附色谱时,其色谱结果和被分离成分的 什么有关A A.极性B.溶解度C.吸附剂活度D.熔点E.饱和度 19.下列基团极性最大的是 D A.醛基B.酮基C.酯基 D.酚羟基E.甲氧基 20.下列基团极性最小的是C A.醛基B.酮基C.酯基D.酚羟基E.醇羟基 21.具下列基团的化合物在聚酰胺薄层色谱中Rf值最大的是 C A. 四个酚羟基化合物B.二个对位酚羟基化合物 C.二个邻位酚羟基化合物 D. 二个间位酚羟基化合物E.三个酚羟基化合物 22.对聚酰胺色谱叙述不正确项 E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抗菌药物考试题库含答案

第二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知识 第一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架构、技术支持体系与策略 一、多选题 1、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AST )的职责 A、制订和执行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细则 B、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负责实施 C、开展微生物学监测 D、制订和建立资料管理制度 E、开展科研工作 2、按抗菌药物处方过程设计的管理策略有 A、教育/指南 B、处方集/限制 C、处方点评和反馈 D、循环用药 3、下列哪种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A、青霉素类 B、头抱菌素 C、环丙沙星 D、红霉素 E、阿奇霉素 4、短程抗菌治疗主要适用于 A、宿主免疫机制健全B单一敏感菌感染C不存在影响抗菌药物作用的局部组织因素 D、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 E、以上都是 5、关于抗菌药物转换治疗下列哪项概念是不正确的 A、包括“降级”治疗 B、包括“降阶梯”治疗 C、包括序贯治疗 D、特指由静脉给药转为口服给药 E、降低用药剂量 二、问答题 1、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AST )的职责有哪些? 2、根据处方过程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主要有哪些? 3、你所在医院目前实行的抗菌药物管理策略有哪些?你的看法怎样? 4、如何根据抗菌药物的PK/PD 理论优化抗菌治疗? 5、除了处方集/限制外,减少抗菌药物暴露或用量的措施还有哪些?参考答案 一、多选题 1、A BCDE 2、ABCDE 3、ABD 4、ABC 5、BE 第二章抗菌药物应用与医疗质量控制 一、单选题 1、有关抗菌药物使用权限,正确的是 A、临床应用时间长、安全有效、经济且耐药较少的药物属非限制使用 B、仅不良反应明显的药物不属于限制使用

C、仅对细菌耐药性影响明显的药物不属于限制使用、临床应用资料少的药物不能限制使用D. E、医疗机构不能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的抗菌药物品种 2、医师在临床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按照 A、严格掌握适应证 B、不经过药师审核 C、可未经会诊越级使用 D、根据临床需要应用 E、以上都不对 3、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综合评价标准,正确的是 A、有明确适应证用药 B、抗菌药物选择与更换无依据,无记录 C、抗菌药物应用48-72小时后临床无效,无细菌培养结果不能更换抗菌素 D、抗菌药物应用48-72小时后临床无效,必须等待药敏结果才能更换抗菌素 E、以上都不对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 A、参照药敏结果选择抗菌素 B、加强病原检测 C、及时给予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D、慎重选择抗菌素 E、以上都正确 5、有关I 类手术切口应用抗菌药物,错误的是 A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与用药时间 B 、术前0.5-2 小时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 C、术前4小时开始首次给药 D、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 E、都不对 二、多选题 1、临床抗菌药物不合应用主要表现在 A、品种选择错误 B、剂量选择不当 C、给药途径不当 D、疗程不合理 E、无指征治疗用药 2、有关细菌耐药性正确的是 A 、是抗菌药物、细菌本身及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B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而随之产生 C、耐药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抵抗的同时,也可对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产生交叉性耐药 D、不同种属的细菌之间可发生耐药基因转移 E、同种细菌的细菌之间可发生耐药基因的转移 3、抗菌药物滥用可以引起 A、造成卫生资源浪费 B、引发耐药菌增加 C、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D、机体菌群失调,岀现继发感染 E、对患者安全造成威胁 4、关于抗菌药物应用,医疗机构中存在 A、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 B、临床医师不合理用药 C、患者认识误区 D、药学人员未发挥作用 E、一些医疗卫生行业希望药品收入越多越好 5、围手术期预防抗菌药物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A、预防用药范围过广 B、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C、预防用药起点偏高 D、外科I类切口必要时应用头抱唑林 E、丨类切口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6、有关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应该忽视的特殊人群是 、壮年E 、青年D 、肝肾功能不全者C 、老年B 、小儿A 7、医疗机构加强抗菌药物质量控制与管理,主要措施包括 A、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组织制度 B、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与监督反馈

天然药化考试例题

一、写出以下各化合物的二级结构类型 OH O O 3 3 O O OH OH N COOCH 3 H O ph O O OCH 3 O O O HO C H OH H C NHCH 3 CH 3 O O OH OH COOH N COOCH 3 H O ph O O NC H 二、 单选题 1. 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小的是: ( D ) A .氯仿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正己烷 极性大小顺序(由大到小):C>B>A>D 2. 对凝胶色谱叙述不正确是(P186): ( B ) A . 凝胶色谱又称作分子筛 B . 凝胶色谱按分子大小分离物质,大分子被阻滞,流动慢,比小分子物质后洗脱。 C . 羟丙基葡聚糖凝胶色谱也可以起到反相分配色谱的效果 D . 凝胶色谱常以吸水量大小决定分离范围 3. 酸水解时,最难断裂的苷键是: ( A ) A .C 苷 B .N 苷 C .O 苷 D .S 苷 断裂的难易顺序为(由易到难):N- 苷>O-苷>S-苷>C-苷 4. 下图所示化合物被过碘酸氧化,每摩尔化合物需消耗过碘酸为: ( A ) A .1摩尔 B .2摩尔 C .3摩尔 D .4摩尔 N OMe OR Me N MeO Me OMe O O O O OH OH OH O O HO O O HO HO CH 2OH N N H H CONHCH Me CH 2OH Me 1 2 3 O O OH OH

O OCH3 CH2OH OCH3 OH 一个邻二醇消耗1摩尔过碘酸 5.提取香豆素类化合物,下列方法中不适合的是:( D ) A.有机溶剂提取法 B.碱溶酸沉法 C.水蒸气蒸馏法 D.水提法 香豆素类化合物是脂溶性的 6.可以区别大黄素和大黄素-8-葡萄糖苷的反应是:( A ) A.Molish反应 B.Feigl反应 C.无色亚甲兰成色反应 D.醋酸镁反应 7.生物碱的碱性一般用哪种符号表示:( B ) A.δ B.pKa C.pH D.pKb 8.苯环上处于邻位两个质子偶合常数在什么范围:( C ) A.0-1Hz B.1-3Hz C.6-10Hz D.12-16Hz 两面角90度 J(质子偶合常数)=0Hz;两面角0或180度 J~8Hz;两面角60度J~4Hz β-D-和α-L-型糖的1-H和2-H键为双直立键,φ=180,J=6~8Hz α -D-和-L-型糖的1-H为平伏键,2-H双直立键,φ=60,J=2~4Hz 9.由中药水煎液中萃取有效成分不能使用的溶剂为:( C ) A.氯仿 B.乙醚 C.丙酮 D.正丁醇 丙酮为水溶性的溶剂 10.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B ) A.水 > 有机溶剂 > 碱性溶剂 B.碱性溶剂 > 有机溶剂 > 水 C.水 > 碱性溶剂 > 有机溶剂 D.有机溶剂 > 碱性溶剂 > 水 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小到大): 水 < 甲醇 < 丙酮 < NaOH液 < 甲酰胺 < 尿素水液 11.不宜用碱催化水解的苷是:( C ) A.酚苷 B.酯苷 C.醇苷 D.与羰基共轭的烯醇苷 酯苷、酚苷、氰苷、烯醇苷和β-吸电子基取代的苷易为碱所水解 12.下图所示化合物被过碘酸氧化,每摩尔化合物需消耗过碘酸为:( B ) A.1摩尔 B.2摩尔 C.3摩尔 D.4摩尔 a) O OH CH2OH OCH3 OH OH

抗菌药物考试题

XXX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处方权及调剂权考试试卷 科室: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 一、填空题(每题0.5分,共35分) 1、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医院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不 超过() A、20% 50% B、20% 60% C、30% 70% D、30% 80% 2、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 超过() A、20% B、30% C、40% D、50% 3、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DDD以下 A、20 B 、30 C 、40 D 、50 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 A、20% B、30% C、40% D、50% 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中抗菌药物不包括() A、抗细菌 B、抗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C、抗真菌 D、 抗病毒、寄生虫 6、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使用药物的定义是() A、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 B、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 C、药物必须可负担得起 D、以上全 都是 7、合理用药原则包括() A、安全 B、有效 C、经济 D、以上均是 8、促进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正确的有() A、制定合理用药相关的临床应用指南 B 、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建 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C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体 系 D、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 E、以上均 是 9、抗菌药物分几级进行管理()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0、列为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是()

天然药化期末试题(有答案简版)

判断题 ( × )1、多数黄酮苷元具有旋光活性,而黄酮苷则没有。 (√)2、在糖苷化合物中有S, N, C, O苷,其中最难水解的是C苷。 3、花色素比一般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溶解度要小。(×) 4、I型强心苷分子中与苷元相连的糖为2,6-二去氧糖。(√) 5、植物挥发油是一种油脂。(× ) 6、氧化铝为吸附剂是比较适宜醌类化合物分离的层析介质。(× ) 7、黄酮类化合物一般不能升华也无挥发性。(√) 8、生物碱一般是以游离碱的状态存在于植物体内。(× ) 9、凝胶过滤色谱分离作用原理是分子筛作用原理。(√) 10、对热不稳定的天然产物的提取多采用溶剂回流提取的方法。(× ) 11、中和1克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为挥发油的碱值。(√) 12、盐酸-镁粉反应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13、游离醌类化合物大多数不具有升华性。(× ) 14、甾体类化合物B/C环的稠和方式一般为顺式。(× ) 15、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 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 16、游离香豆素室温下不能够升华。(× ) 17、季铵型生物碱是各类生物碱中碱性最强的生物碱之一。(√) 18、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生物碱成分的分离。(√) 19、C-NMR全氢去偶谱中,化合物分子中有几个碳就出现几个峰(× ) 20、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原来中性的可以变成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21、D-甘露糖苷,可以用1H-NMR中偶合常数的大小确定苷键构 型。(√) 22、反相柱层析分离皂苷,以甲醇—水为洗脱剂时,甲醇的比例增大,洗脱能力增强。(√) 23、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均有两个羰基吸收峰。(×) 24、挥发油系指能被水蒸气蒸馏出来,具有香味液体的总称。(√) 25、卓酚酮类成分的特点是属中性物、无酸碱性、不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多有毒性。(×)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2(含答案)

天然药物化学模拟试题(二) 一、选择题C/D/D/D/B, C/B/A/C/B, BADBD 1、下列溶剂中能与水分层,极性最大的是() A、乙醇 B、正丁醇 C、氯仿 D、苯 2、硅胶分离混合物的原理是() A、物理吸附 B、分子筛原理 C、氢键吸附 D、化学吸附 3、下列苷键中最难酸水解的是() A、N-苷 B、O-苷 C、S-苷 D、C-苷 4、糖淀粉约占淀粉总量的17-34%,是()连接的D-葡聚糖。 A、β1→4 B、α1→4 C、α1→6 D、β1→6 5、将苷的全甲基化衍生物进行甲醇解,分析所得产物可以判断() A、苷键的构型 B、糖与糖之间的连接顺序 C、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 D、苷的结构 6、强心苷元的C-17侧链为() A、异戊二烯 B、戊酸 C、五元或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D、含氧杂环 7、大黄素型的蒽醌类化合物,多呈黄色,其羟基分布情况为() A、一侧苯环上 B、两侧苯环上 C、分布在1,4位 D、分布在1,2位 8、可区别黄酮和二氢黄酮的反应是() A、盐酸-镁粉反应 B、锆-柠檬酸反应 C、硼氢化钠反应 D、1%三氯化铝溶液 9、从中药材中提取挥发油的主要方法是() A、升华法 B、煎煮法 C、水蒸气蒸馏法 D、水提醇沉法 10、二萜结构母核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 A、25个 B、20个 C、15个 D、32个 11、下列化合物中能使Kedde试剂产生阳性反应的为() A、黄酮苷 B、洋地黄毒苷 C、香豆素苷 D、生物碱 12、生物碱与沉淀试剂发生反应的溶液一般为() A、酸性水溶液 B、碱性水溶液 C、中性水溶液 D、酸性醇溶液 13、常用于从水中提取或分离纯化水溶性生物碱的试剂是() A、碘化秘钾试剂 B、硅钨酸试剂 C、苦味酸试剂 D、雷氏铵盐试剂 14、下列那项性质可用于区别挥发油和脂肪油() A、折光率 B、挥发性 C、比重小于水 D、与水不混溶 15、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萜类化合物是() A、山道年 B、青蒿素 C、银杏内酯 D、紫杉醇

药品关键质量属性分析

药品关键质量属性(CQA)分析 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 CQA): 指物质(药品或活性成分)具备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物质安全、鉴别、强度、纯度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方面特性。关键质量属性确定的标准是基于药品在不符合该质量属性时对患者所造成危害(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严重程度。 关键工艺参数: 简单来说:影响药品关键质量属性的工艺参数 复杂来说: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 (CPP): A process parameter whose variability has an impact on a 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monitored or controlled to ensure the process produces the desired quality. ICH Q8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我们来看看常见质量属性以及为什么这些属性是或者不是关键质量属性(重点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 物理质量属性: 1.外观:(非CQA) 属性目标:让患者容易接受的颜色和形状,无目视观察到的缺陷。 理由:颜色,形状和外观与安全性和有效性无直接关系。因此,它们不是关键。做为质量属性的原因是因为长得好看的东西更容易让人接受...例如小孩吃糖喜欢卡通状的。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2.气味:(非CQA) 属性目标:不要那么难闻。 理由:一般来说,可觉察的气味与安全性和有效性无直接关系,但气味可影响患者可接受性并导致投诉。如果药品中使用的药物和辅料都有难闻气味或者在药品生产工艺中使用有机溶剂,则应该在药品研发阶段设定好适量的矫味剂。 3.鉴别(制剂非CQA 原料药 CQA) 属性目标:确定是否是这货- - 理由: 对于制剂来说,虽然鉴别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但该CQA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控制(物料放行),并在药品放行时进行监测。制剂的处方和工艺参数不影响特性。 对于原料药来说,鉴别是CQA,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原料药的处方和工艺参数影响该属性。 4.尺寸大小(CQA) 属性目标:便于吞咽、使用(仿制药考虑与参比制剂一致) 理由:药品(片剂、胶囊、栓剂等)的尺寸大小与吞咽性、可使用性有关;因此,它是关键。为比较容易吞咽、使用和患者接受及遵守治疗方案。仿制药关注药品大小和体积与参比制剂类似。 5.刻痕和分割性(CQA)

药理学 第7版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第四十一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基本要求重点难点讲授学时内容提要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氨基糖苷类常用药物的抗菌谱、适应症、耐药性、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1.2 了解氨基苷类的发展概况。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抗菌谱,耐药性,耳和肾脏的毒性与防治。 2.2 难点 常用氨基糖苷类各药特点的比较,临床用途。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 内容提要[TOP] 4.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抗生素因其化学结构中含有氨基醇环和氨基糖分子,并由配糖键连接成苷而得名。包括两大类:一类为天然来源,如链霉素(streptomycin)等;另一类为半合成品,如阿米卡星(amikacin)等。 本类药物为有机碱,制剂为硫酸盐,除链霉素水溶液性质不稳定外,其他药物水溶液性质均稳定。与β-内酰胺类合用时不能混合于同一容器,否则易使氨基糖苷类失活。 4.1.1 抗菌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对各种需氧G-杆菌具有强大抗菌活性;对G-球菌作用较差;对MRSA和MRSE也有较好抗菌活性。链霉素、卡那霉素还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氨基糖苷类的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还能破坏细菌胞浆膜的完整性。 氨基糖苷抗生素类是快速杀菌药,对静止期细菌有较强作用。杀菌特点是:①杀菌速率和杀菌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②仅对需氧菌有效,且抗菌活性显著强于其他类药物,对厌氧菌无效;③PAE长,且持续时间与浓度呈正相关;④具有初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FEE),即细菌首次接触氨基糖苷

类时,能被迅速杀死;⑤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4.1.2 耐药机制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产生的耐药机制有: 1.产生修饰氨基糖苷类的钝化酶(modifying enzyme),使药物灭活。包括乙酰化酶(acetylase)、腺苷化酶(adenylase)和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可分别将乙酰基、腺苷、磷酸连接到氨基糖苷类的氨基或羟基上,使药物不能与核糖体结合而失效。氨基糖苷类间有的出现交叉耐药性,有的不出现交叉耐药性。 2.膜通透性的改变,如外膜膜孔蛋白结构的改变,降低了对氨基糖苷类的通透性,菌体内药物浓度下降。 3.靶位的修饰,如细菌核糖体30S亚基靶蛋白上S12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代,致使对链霉素的亲和力降低而耐药。 4.1.3 药代动力学 1.吸收氨基糖苷类的极性和解离度均较大,口服很难吸收。多采用肌内注射,吸收迅速而完全。 2.分布氨基糖苷类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低,多数在10%以下。其穿透力很弱,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在肾皮层和内耳内、外淋巴液有高浓度聚积,且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下降很慢,这可以解释它们的肾脏毒性和耳毒性。 3.代谢与排泄氨基糖苷类在体内并不代谢。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除奈替米星外,也都不在肾小管重吸收,其肾清除率等于肌酐清除率。 4.1.4 临床应用 氨基糖苷类主要用于敏感需氧G-杆菌所致的全身感染。如脑膜炎、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胃肠道、烧伤、创伤及骨关节感染等。利用该类药物口服不吸收的特点,可以治疗消化道感染、肠道术前准备、肝昏迷用药。制成外用软膏或眼膏或冲洗液治疗局部感染。此外,链霉素、卡那霉素可作为结核治疗药物。 4.1.5 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在儿童和老人更易引起。毒性产生与服药剂量和疗程有关。 1.耳毒性包括前庭神经和耳蜗听神经损伤。前庭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耳蜗听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该毒性还能影响子宫内胎儿。 为防止和减少本类药物耳毒性的发生,用药中应经常询问病人是否有眩晕、耳鸣等先兆症状。有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