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渔《水仙》原文及译文

李渔《水仙》原文及译文

李渔《水仙》原文及译文
李渔《水仙》原文及译文

李渔《水仙》原文及译文赏析

水仙原文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①: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②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③尽,迨④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⑤购无资,家人曰:“请已⑥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

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⑦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⑧购之。

注释

①时:季节,季度。②秣陵:指南京。③质:抵押。④迨:等到。

⑤欲:想要。⑥已:停止。⑦反:通“返”返回。⑧珥:用玉做的耳饰。

⑨金陵:指南京

译文

水仙这种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

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一个

季节夺走了我的一种花,这就是夺走了我一个季节的生命。

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

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无富余钱财过年,当时穷困潦倒,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我说:难道你们是想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情感

文中两次提到“家人”,就从侧面反映出“我”的爱花如命。同时文中的首段也提到“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更体现出作者对水仙的喜爱溢于言表。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相关试题及答案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

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9.(4分)(1)季节(2)想要(3)停止(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每小题2分)

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意对即可)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翻译: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

游褒禅山记原文、注释及翻译.docx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原文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① ,而卒葬之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⑤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⑥ ,其文漫灭⑦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⑧。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⑨ 。 注释: ①浮图:梵( 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 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②而:连词,并且。卒:终,最后。之:指褒禅山麓。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名:命名, 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 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 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④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 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 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 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 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第四十八写作“华阳洞”,看正文 下句,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 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名:命名,动 词。 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 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碑文剥蚀,模糊不清。 ⑧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 文字。犹:还,仍。 ⑨今言“华”(huā)如“华( huá)实”之“华( hu 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花(huā)”字,没有“华”字,后来有了“华”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 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 huá奢侈、虚浮)实”的 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 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原文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①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③ ,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④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⑤ 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⑥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⑦ ,然视其左右,来而⑧ 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⑨ 。方是时⑩ ,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⑾ 。既其出⑿ ,则或咎其欲出者⒀,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⒁ 。 注释: ①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②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③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 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虽:即使。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 头。 ④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⑤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⑥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

高二年级语文课文翻译及知识点:《陈情表》(Word版)

高二年级语文课文翻译及知识点:《陈情表》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xn),夙(s)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o)多疾病,九岁不行(x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b)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ng)。茕茕(qing)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yng)疾病,常在床蓐(r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d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宠命优渥(w),岂敢盘桓(hun),有所希冀(j)!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yu)四,祖母今年九十有(y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jīn)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翻译】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情表》赏析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情表》赏析 文学史上,臣属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险助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李斯的《谏逐客书》谏的是国家大事,李密的《陈情表》陈的是个人私事,两者表面似乎没有共通之处。其实,两文均是“抗君命”、“逆圣旨”的。两人面临的险恶“对手”相近,两人的处境也酷似。 李斯上书的对象秦王政,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暴君。秦王政为清除异己,消弭隐患,下令驱逐客卿。李斯是要秦王收回成命而上书的。李密上书的对象晋武帝,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虐君。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手残酷镇压政敌,一手笼络前朝旧臣。李密是为“辞不赴命”而上书的。 两人的境遇都走险危的。李斯是一个遭受放逐的客卿,触犯秦王,随时可人头落地。李密是国旧臣,惹恼普帝,时刻会被株连九族。 然而,由于奏议的内容不同、他们在辞章上则大相径庭。李斯的“书”、是“晓之以理”的。他抓住一个“制高点”,完全撇开自己,处处为秦王“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计议,因而虽批逆鳞却功成计合,使秦王收回成命,自己也因此被重用。李密的“表”,是“动之以情”的。他完全撇开公事,诉说自己艰难境遇,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谊,因而虽违圣命,在上召下逼的危急状况下中,诉说衷情,不但不受诛戮,反而使皇上同情,得到赐两女仆服侍祖母的险恩。 李密采用表之形式上书,是着眼于“陈情”需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汉魏晋时臣下以“表”上奏,是陈述衷情的。古书训“表”为:“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作了注释说:“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历来论“表”之所以推《出师表》、《陈情表》正是因为它们最能体现“表”的文体色彩。 李密的《陈情表》,在内容上不足称道。但其表情达意的辞章艺术和表述技巧,确有精妙之处,值得借鉴。表文围绕一个“孝”字,以“愿乞终老,辞不赴命”为主旨,悽恻婉转。溢情于词,表现了一个孝孙的拳拳之心,令人感动。 表文落墨,就痛陈悲惨遭遇和悽苦家境,用“臣以险畔,夙遭闵凶”勾起,诉说命途多舛、罪孽深重的苦衷。“零丁孤苦”一语,概括了自幼而孤。早失母爱,“少多疾病”,内

高二文言文《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高二文言文《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一】 《陈情表》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译文: 臣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

【课外阅读】李密《陈情表》遮蔽不愿出仕的动机

【课外阅读】李密《陈情表》遮蔽不愿出仕的动机 李密(224-287) 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西晋文学家。初仕蜀汉,后仕西晋。有《陈情表》流传于后世,被传颂为孝道的典范。 李密6个月大时丧父,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李密祖母已96岁,年老多病。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词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为李密的一片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曾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后罢官归田。六十四岁病卒。踏访故里 2011年初夏的一个清晨,细雨中的西蜀丘陵带着纵深的水汽起伏而来,那些蛰伏在岩石、山泉以及舌根的未及言说的春意,让人联想起望帝的逸事。按照四川省作协赴彭山县采风团的安排,去的第一站就是位于龙安村的李密故里。 出保胜乡西南约7公里,到达龙安村。这里四面环山,九峰罗列,龙安村一直被人们看作风水宝地,说它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后面有龙眼睛山,前面有逗宝山。山头海拔510米,与平地的相对高度不过50米而已。之所以名曰“龙安”,是此地有始建于唐代的龙门寺。尽管村民们相信,在龙门寺大雄宝殿弥勒坐像右侧有一幽深石洞,四壁呈鳞甲状,数里开外的眉山东坡区某村一处烧火,烟却从这龙洞口冒出来。这不但是龙的栖居处,也是命名村名、寺名的唯一“圣动物”。 龙门寺大雄宝殿门外有一块雕有精美图案的石碑,镌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圣旨,说明了重修龙门寺有关事宜。这块石碑厚约40厘米,高1.40米,一直被农民铺在猪圈里,前些年才被隆重“请出”,成为镇村之宝。 在殿前道光圣旨石碑的旁边,还树立李密造像。村民们说,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我眼前的“荷塘”只剩一池的浮萍,将一座三孔古石桥围了个密不透风。龙门寺虽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于晋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后,却是葬于今天彭山县凤鸣镇的龙门桥村,民国《彭山县志·疆域》载:“治北龙门桥去不一里,即为晋李密墓。碑为咸丰六年(1856年)知县李吉寿题”。李密墓经过历代维护,到1954年县文管所还修葺墓碑,可叹的是李密墓在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篇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

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范文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范文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范文【一】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远行。在最后,他乞求陛下怜恤苦心,成全其愿,准允他为祖母养老送终。那样的话,生愿以生命奉献,死后也要结草图报。忠君之情于一片孝心,令人感动涕零。 李密是懂得感恩的,他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而放弃做官显达的机会;他又为了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许下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报国之心。最终晋武帝为其孝心所感动,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赏赐奴婢二人,并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人,应该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我们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人在一天天老去,我们是否可以像李密那样做到,暂弃某些

机遇而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 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 滴付出永铭于心。 李密《陈情表》读后感范文【二】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 友情是燃烧孤独的心灵之灯,亲情更能给人长久的抚慰和想念。从降生到离去,从婴儿到老人,亲情始终伴着你,它是你一 生永远无法摆脱的情感。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颇深。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6个月就死了父亲,4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 大成人的。幼时体弱多病,求知好学,博览五经,以文学见长。 李密于祖母感情甚深,孝心可表。 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后进献。秦始三年晋武帝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诏书 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经96岁,年老多病。 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 在表中,一方面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一方面又要为病重的 祖母床前尽孝。进退两难,实为忠孝两难。他说道我是败亡之过 的俘虏,身分卑微低贱,受到朝廷的提拔和委命,哪里还敢迟疑 徘徊,有更高的希求呢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于祖母相依为命,在她年高体弱的时候,实在不能弃她离家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读李密《陈情表》 及其有关素材

写作素材 1、李密《陈情表》 写作素材:李密初任蜀国尚书郎。蜀国灭亡以后,晋武帝征召他任太子冼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到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⑴孝养长辈 李密对祖母的?孝?让我感动最深。现代社会发展神速,科技水平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从物质的角度看,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极为先进的。但是伴随着物质的进步,许多人的?精神?却越来越落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一些人身上逐步流失着,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蓝图非但无法实现,有些人甚至连自家的长辈也不奉养…… ?乌鸟私情,但乞终养?,鸟儿尚且懂得反哺,人呢?作为高级动物,人更应该孝敬长辈,这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之处……

⑵进言必须讲究方式方法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深切地意识到说话艺术的重要。如果李密直接而简略地只说‘我要奉养祖母以尽孝道,所以我辞不就职’,那么也许晋武帝迫于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准许他,但是当时晋武帝内心肯定不舒服至极,说不定事过没多久,晋武帝就会找个莫须有的罪名来处置他,即便没有,那么李密此后恐怕也为官无望了。但是在这一篇奏章中,李密运用了恰当的方法,将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出来之后,让晋武帝既体会到李密对祖母的孝情,又感受到了李密对他的尊崇,龙心大悦之余,自然打从心底接受李密的说法,又怎会不准呢?? ⑶陈述观点的过程要严谨、思路要清晰,才能令人心服 ?要想让你的论点获得他人的认可,你就必须做到论证严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我认为李密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在写这篇奏章时,李密内心可能有多种情绪、情感同时出现,但是在最后下笔时,李密却只体现出对祖母的孝心,以及对皇帝的忠心,这是

陈情表 对照翻译

陈情表对照翻译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离开过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服待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 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 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 (huā)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 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 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原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命名此山为褒禅山。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

。 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它的。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

。 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

。 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我与四个人打着/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则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

《归去来》《陈情表》原译文逐句对照翻译-精编版说课讲解

《归去来》《陈情表》原译文逐句对照翻译-精编版

4.《归去来兮辞(并序)》原译文对照翻译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译文】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够用来维持自己(生活)。 幼稚【幼稚:古今异义词,孩子】盈室,瓶无储粟, 【译文】家中孩子满屋,米缸里没有存粮 生【生:名作动,维持】生所资【资:凭借】,未见其术【术:本领,技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译文】维持生活要依靠一定的能力,可是我没有找到那种本领。亲戚朋友大都劝我去做个职位较高的官, 脱然【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 【译文】我也欣然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没有门路。恰逢有接受任命出使外地的事,诸侯【指地方官吏】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以:连词,因为】余贫苦, 【译文】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当作美德,叔父因为我家境贫苦(就加以推荐),遂见【见:被】用于小邑【被动句】。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译文】于是(我)被委任到小县城做官。在那时战乱未停,我心里惧怕到远地做官。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以:用,拿】为酒。 【译文】彭泽县距离家有百里路程,获取俸禄的田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它酿酒,故便求之【之:代做官这件事】。及少日,眷然【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之情。 【译文】所以就接受了去那里做官的任命。等到过了些日子,便留恋故园,有了辞官回家的想法。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矫厉:造作勉强】所得。 【译文】为什么?我本性质朴,这不是造作勉强能够改变的。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译文】饥饿受冻虽然迫切,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做官】,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怅然:惆怅感慨】慷慨,【译文】曾经做过官,都是为糊口饱腹而役使自己。在这时惆怅感慨, 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译文】深深有愧平生的志愿。还是希望等到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后】,情在骏奔, 【译文】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 【译文】自己主动弃官离职。从农历秋天八月到冬天,做官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这件事顺了心意, 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译文】写了这篇文章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既自以心为【为:被。】形役【被动句】,奚【奚:为什么】惆怅而独悲? 【译文】既然自己让内心被形体役使,为什么如此伤感失意而独自伤悲呢? 悟已往之【之:助词,取独】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可以补救。 实迷途其【其:表揣测,大概】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迷途大概还不远,觉悟了现在归田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做官的行为是错的。 舟遥遥以【以:连词,而,表修饰】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译文】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着前行,微风吹拂着衣裳。 问征夫以前路【介后,应为“以前路问征夫”】,恨【恨:遗憾】晨光之熹微。【译文】拿前面的路途询问行人,遗憾的是早晨的光芒隐隐约约。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译文】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一边满怀欣喜一边奔跑。家仆欢快地迎接,孩子在门前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王安石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 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 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 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 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 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 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 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 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 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 能认得出的地方还能够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 “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 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 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 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 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 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不过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 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充足前进,火把还能够 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 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 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 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 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 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不过,力量足以达 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能够讥笑的,在自己来说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xi n),夙(su)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xian)兄弟,门衰祚(zuo)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 i)功强(qia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qiong qiong)孑(jie)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an)马。猥(谦词)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u) 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陈情表翻译: 臣李密上奏; 我因为命运坎坷,幼时就遭遇不幸。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下我去了;过了四年,舅舅强迫我母亲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单体弱,亲自抚养我。我幼年时身体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冷落,福分浅薄,年纪很大才有了儿子。外面没有关系较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而祖母早就缠绕着疾病,经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不 曾停止和离开过。 等到侍奉圣明的当朝,我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有太守臣子逵,访察并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剌史臣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为侍奉祖母无人,辞谢没去就职。皇上的诏书特地下达,授予我郎中的官职,不久又蒙朝廷赐国恩,任命我洗马的职务。我凭着微贱的身份,居然担当侍奉东宫太子的职务,这不是我掉脑袋所能报答的。我用表章上奏,辞谢不去就职。现在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逃避职守,轻慢皇命;郡县长官逼迫我,催我上路;州官也上门来催,比星火还急。我想遵奉诏书赶快上任,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而想暂且曲从个人私情,却申诉又得不到许可。我的处境,实在是狼狈不堪。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i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o),宠命优渥(wo),岂敢盘桓(h uan),有所希翼。但以刘日薄西山,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呼吸微弱,生命已是危险短暂,早晨不能预料晚上。我没有祖母,无法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无法来了结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一心一意不忍弃她而远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