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
医学影像学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总论

·检查方法

一、胃肠道检查方法

(一)普通X线检查:腹部平片、透视

通常拍摄仰卧前后位和立位片,可采用侧卧位水平投照摄片。主要用于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肠腔内有无异常液气面、钙化或阳性结石、腹腔内器官大体观察。

(二)钡剂检查

1.单纯钡剂造影检查:充盈相、粘膜相、加压像

2.气钡双重检查技术:是指用高密度的钡液和低密度的气体共同在腔内形成影像的技术。可显示胃小区、胃小沟和结肠的无名区、无名沟及早期胃癌、胃炎的微小改变。

疑有胃肠道穿孔时,禁用硫酸钡,可改用有机碘水溶液对比剂。

3.钡剂检查注意要点

①造影前应禁食6小时以上,造影前3天不服用含重金属元素的药物。

② 作钡灌肠者检查前1天晚需服轻泻剂清洁肠道,或于检查前2小时行清洁灌肠。

③ 透视和摄片、功能改变和形态学改变相结合。

(三)血管造影

①主要用于诊断胃肠道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动脉瘤和动静脉血管畸形等。

② 寻找小肠内富血管性肿瘤,如类癌、异位嗜铬细胞瘤等。

③ 了解胃肠道出血的病因和部位。

④对发现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

(四)CT检查

1.检查前准备:一周内不服含重金属的药物,不作胃肠道钡餐检查,一般需禁食6~8小时。

分段饮清水800~1000ml

2.平扫+增强(可双期或多期)

3.CT仿真内镜检查(CT virtual endoscopy)

(五)MRI检查

在显示消化道管壁结构、管腔外改变以及腹部其他器官、结构异常方面较有价值

(六)超声

超声内镜

(七)核医学

功能特点,PET-CT

二肝脏检查方法

(一)X线

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不大,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了解肝脏疾病所致胃肠道的继发改变(二)肝血管造影:肝动脉造影、间接门静脉造影

(三)CT检查

平扫:扫描层厚/层距=10mm;对小病灶可用2 5mm的薄层局部放大扫描。一般常规均需做平扫。

非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推注完造影剂后再行CT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分为同层面动态增强扫描;双相进床式动态增强扫描。

三期扫描: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实质期

(四)MRI检查

①使用体部表面线圈;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对较小的病灶可采用2mm薄层扫描。

②MR平扫:使用自旋回波(SE)或快速自旋回波(TSE)、梯度回波(FLASH)序列。一般先作横断面T1WI(器官解剖)及T2WI(病理),必要时加作冠状面和矢状面成像。

③ MR增强:用顺磁性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d-DTPA)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PIO)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Mn-DPDP)。

(五)超声

(六)核医学:PET及PET-CT

三、胆囊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

①X线平片、口服或静脉胆囊、胆系造影,在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②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经内镜将插入乳头,再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胰、胆管。主要用于诊断胰腺疾病和确定胆系梗阻的原因。

③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在透视监视下经皮穿入肝管后注入对比剂显示肝内胆管和胆总管。用以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原因和确定梗阻的部位。

(二)CT检查

1.平扫:检查前准备同肝脏扫描,若怀疑胆系结石,则不必口服碘对比剂。层厚和间距通常为10mm,胆囊区和其它重点层面3~5mm薄扫。

2.增强扫描:静脉内注射60%泛影葡胺80~100ml后CT扫描,肝脏及其动静脉、胰腺强化,能更清晰的衬托出胆道影像。

(三)MRI检查

1.MR平扫:胆道MR检查与肝脏、胰腺基本相似。

2.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一种利用重T2WI水成像显示胰胆管全貌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胰胆管梗阻性病变诊断颇有价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在90%以上。

(四)超声检查

多数胆系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和疑有胆系异常人群的筛查方法

四、胰腺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

包括普通平片、胃肠钡餐造影、ERCP、PTC和血管造影。普通平片和胃肠钡餐造影现已少用。(二)CT检查

平扫:扫描前准备同肝脏。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3~5mm。

增强扫描:增强的目的、方式与肝脏增强扫描类似。

(三)MRI检查

①检查前准备同上腹部

②常规做冠状面及横断面T1WI及T2WI。扫描层厚5mm。

③对可疑病灶应作Gd-DTPA增强扫描,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④MRCP:是显示胰管的最佳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胰管的形态及其通畅情况。

五、脾脏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平片诊断价值有限。可行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脾动脉造影。

(二)CT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与肝脏扫描技术相同。

(三)MRI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与肝脏扫描技术相同。

·胃肠道造影正常影像和异常表现

一、胃肠道正常影像

(一)食管:外壁光滑的管状影

三个生理性狭窄

三个压迹: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左心房压迹

三种收缩波

CT和MRI表现:

在胸部CT或MRI横断面图像上呈圆形软组织影,位于胸椎及胸主动脉前方及气管、气管隆突、左主支气管和左心房后方,壁厚约3mm。

(二)胃

分胃底、胃体和胃窦、胃大弯和胃小弯

充盈像

粘膜像

胃小沟、胃小区:胃小区、胃小沟:胃X线检查示胃小沟宽度小于1mm,呈细线状,

胃小区呈网格状,大小1~3mm

胃蠕动

胃的分型:鱼钩型胃(A)、瀑布型胃(B)、无力型胃(C)、牛角型胃(D)

CT和MRI

1.平扫:扩张良好的胃胃壁较薄,正常厚度不超过5mm,胃壁均匀一致,柔软度佳

2.增强:表现为三层结构,内层与外层为高密度(黏膜及肌层),中间为低密度(黏膜下层肌层)

(三)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分为四部,即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1.形态:球部变异很大,多与胃型有关,钩型胃的球部多呈三角形,球部轮廓光整。

2.粘膜皱襞:球部为纵形且呈彼此平行的条纹。降部及升部为羽毛状粘膜皱襞。

(四)小肠

1.形态:呈连续性排列,肠管粗细均匀,边缘光整,加压时肠管柔软且活动性好。

2.粘膜皱襞:空肠皱襞呈环形排列,当肠腔排空后,粘膜皱襞呈羽毛状。回肠的皱襞少而

浅,在肠腔扩张时无皱襞可见。

空肠皱襞呈环形排列,当肠腔排空后,粘膜皱襞呈羽毛状。

回肠的皱襞少而浅,在肠腔扩张时无皱襞可见。

3.CT及MRI正常表现:

(1)肠腔内有较多气、液体充盈时较好的显示肠壁

(2)增强后对小肠肠腔外的结构,特别是小肠系膜、腹膜、网膜,显示非常好,可以判断小肠位置、形态等异常

(五)结肠

1.形态:肠管以盲肠较为粗大,以后依次逐渐变细。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是结肠最狭窄处。充满钡时可见多数大致对称的结肠袋。

2.粘膜皱襞:呈纵、横、斜交错的不规则纹理,粗于小肠皱襞。

3.肠管以盲肠较为粗大,以后依次逐渐变细。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是结肠最狭窄处。充满钡时可见多数大致对称的结肠袋。

4.CT及MRI正常表现:

(1)肠腔、肠壁及壁外的结肠系膜均能良好显示,CT通过三维重建可全面形象反应结肠在腹腔的位置、分布及与结肠系膜、邻近器官的关系;CT仿真内镜技术可显示结肠粘膜及粘膜下病变

(2)清晰显示直肠本身及直肠周围间隙的情况

二、异常表现

(一)轮廓改变

1.龛影:腔内、腔外龛影

2.憩室

3.充盈缺损

(二)粘膜及粘膜皱襞改变

1.粘膜破坏:

2.粘膜皱襞平坦:

3.粘膜纠集:

4.粘膜皱襞增宽和迂曲

5.微粘膜皱襞改变:

(三)管腔改变

狭窄或扩张

炎性或癌性

(四)位置和可移动性的改变

(五)功能性改变

1.张力改变

2.蠕动改变

3.排空功能改变

4.分泌功能改变

(六)CT检查的异常征象

1.管腔改变

2.管壁改变

3.管腔外改变

·肝胆胰脾正常影像与异常表现

一、肝脏

(一) X线

X线平片的诊断价值不大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了解肝脏疾病所致胃肠道的继发改变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肝内血管解剖及病变

(二) CT

CT平扫正常表现:

正常肝脏轮廓光滑,肝实质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高于脾、胰、肾等脏器,CT值为50 70Hu。肝内血管呈条索状或圆形略低密度,正常情况下肝内胆管不显示。

肝门区呈不规则形或类似多角形低密度影,为脂肪密度,其内有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进出。CT平扫异常表现

密度异常;形态异常;病变形态;病灶大小;病灶数目:

CT增强正常表现

?肝实质呈均匀一致性强化。

?肝内血管明显强化。

CT增强异常表现

不强化;环状强化;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

异常的病理性血管,动静脉瘘;

肝内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分支侵蚀、破坏、推压、移位及门脉瘤栓形成等。

(二) MRI

平扫正常表现

?正常肝实质MR信号均匀,在T1WI上比脾信号稍高,在T2WI上明显低于脾。

?肝门区及肝裂内在T1WI呈不规则高信号,T2WI上其信号稍减低。

?肝内外胆管在横断面上呈圆点状或长条状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

?肝内血管在T1WI及T2WI均为黑色流空信号,但在梯度回波(GRE)上血流呈高信号MR平扫异常表现

?肝脏形态异常:肝脏形态失常,肝缘凸凹不平,肝各叶大小不成比例等。

?肝内信号强度异常:肝内病变可呈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或混杂信号病变。

?病灶形态: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

?病灶大小及数目:肝内病变大小差异悬殊。

MR增强正常表现

?正常肝实质在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即肝实质信号强度在T1WI上比平扫高。

?肝脏血管结构出现对比增强,而肝内胆管不显示增强。

?MRA可清晰显示肝脏及腹部血管结构。

MR增强异常表现与CT增强扫描异常表现相似。

二、胆囊

1、正常口服法胆囊造影X线检查

2、MRI正常表现T1WI,胆囊及胆总管呈均匀的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

3、异常表现:结石、密度、大小、依偎、胆道扩张

三、胰腺

(一) ERCP正常表现

?主胰管:分头体尾

?副胰管:变异多

(二)CT正常表现

?位置:胰头前方为胃窦,外侧为十二指肠降部,向下延伸为钩突,肠系膜血管位于胰头及钩突之间;体尾部后方有脾静脉伴行

?形态及密度:低于肝脏,接近脾脏和血液

(二) CT正常表现

?大小:头3.0cm,体2.5cm,尾2.0cm

?边缘:光滑,脂肪层次清楚

(三)MRI正常表现

?大小、形态及位置同CT,胰管直径2~4mm

?信号:年轻人T1WI信号高于肝脏,随年龄增长降低同肝脏,脂肪抑制T1WI显著高信号;T2WI均匀中等信号,

四、脾脏

(一)X线正常表现:边缘光整新月形软组织影像

(二)CT

?大小:长径不超过10cm,横径不超过6cm,头尾方向长度不超过15cm,不超过5个肋单位

?密度:一般低于肝脏,增强后血管显示清楚

?密度:一般低于肝脏,增强后血管显示清楚

?平扫密度均匀一致,略低于肝脏,增强后动脉期迅速出现强化,“花斑脾”;门脉期及实质期均匀一致

(三)MRI

?形态及大小同CT

?信号:T1、T2比肝胰长

异常结构影像学表现包括:

?脾脏增大

?数目与位置改变

?实质异常

·食管胃肠道疾病

一、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

(一)概念

食管粘膜下层的静脉丛异常迂曲呈瘤样扩张

(二)病因

门静脉高压—代偿侧支分流—胃冠状静脉开放—食管胃底静脉丛迂曲扩张

*门静脉和腔静脉之间交通支:①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②直肠下段肛管交通支;③前腹壁交通支;④腹膜后交通支

(三)影像学表现

1.X线(食管钡餐透视)

轻度曲张:粘膜皱襞局限性增粗、稍显迂曲

管壁边缘不光整,有多发性小凹陷或结节

壁柔软略呈锯齿状

中度曲张:食管粘膜皱襞明显增粗、迂曲,呈串珠状或蚯蚓状充盈缺损

管壁呈锯齿状改变,可波及食管中段

重度曲张:串珠状或蚯蚓状充盈缺损

食管蠕动减弱,钡剂排空延迟,管径扩大,但其管壁仍柔软,收缩自如,无局部的狭窄或阻塞。

2.CT

平扫:食管壁增厚或小分叶状腔内软组织肿块

增强:延迟扫描显示圆条状、分叶状或蚯蚓状,强化程度与腔静脉同步

3.MRI

MR门脉造影加MIP重建可显示曲张的食管静脉网

典型者表现为食管下段周围静脉、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及奇静脉呈圆条状、蚯蚓状扩张、迂曲

4.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的间接门静脉造影,亦有直接穿刺门脉造影显示

征象:直接征象为造影剂经胃冠状静脉逆行显示迂曲扩张的食管静脉,

间接征象:为门静脉的显影延迟、主干增宽,肝内分支呈枯树枝状

(四)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诊断:1、典型食管钡餐透视征象:食管吞钡显示粘膜增粗、迂曲,呈串珠状,透视观察管壁伸缩自如

2、病史: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史、呕血等临床资料

鉴别诊断:

食管癌(包括静脉曲张样食管癌):临床上有进行性持续性吞咽困难,影像学检查可见环形狭窄或腔内龛影或充盈缺损,粘膜破坏、管壁僵硬,管腔恒久狭窄

二、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

(一)概况

发病年龄:40岁以上

性别趋势:男/女2∶1

可能病因:发病一般与饮食习惯,遗传及食管炎有关。

病理分型:

早期:平坦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状型。

中晚期:①髓质型,癌侵及食管全层

②蕈伞型,肿块在腔内呈磨菇状突起

③溃疡型,肿块形成局限性溃疡

④缩窄型,累及食管全周造成环形狭窄

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不明显或偶有食物阻挡感。

中晚期:进行性持续性吞咽困难,胸闷或

胸背痛,声嘶。

(二)影像学诊断

1.X线诊断:

早期食管癌

粘膜皱襞的改变:粘膜皱襞增粗、迂曲、中断、边缘毛糙

小龛影:小溃疡

局限性小的充盈缺损:为向腔内隆起的小结节,边缘毛糙不规则,粘膜紊乱

管壁局限性功能改变:偏侧性管壁僵硬,该处蠕动减弱。

中晚期食管癌:

皱襞中断、破坏、消失,腔内龛影;充盈缺损、管壁僵硬、蠕动消失

分型:

髓质型:腔内充盈缺损伴中至高度管腔狭窄,其上部食管明显扩张

蕈伞型:管腔内较低平的充盈缺损,常有表浅溃疡

溃疡型:以龛影为主,切线位见龛影深入食管壁,可出现“半月征”;

缩窄型:呈节段性对称性环形狭窄或漏斗状梗阻,约为2~3cm,管壁僵硬

2.CT表现:

食管壁环形或不规则状增厚。

食管腔内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多为广基底,有时表面可见龛影。

食管周围脂肪层模糊、消失。

增强扫描显示瘤体轻度强化,周围组织器官受累,形成食管—支气管瘘等。

淋巴结和血源性转移(纵隔、肺门、颈淋巴结)

3、MRI表现

瘤体呈等T1、长T2信号

肿块突入腔内或环形生长,管腔狭窄。

食管周围脂肪层消失则提示食管癌已向外侵犯。

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

4.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进行性持续性吞咽困难,伴声嘶,呼吸困难,消瘦及恶液质表现

○影像学:早期食管吞钡和食管内镜检查,中晚期影像学显示粘膜破坏,食管局部肿块,腔内龛影(半月征),管腔狭窄。鉴别诊断:食管良性狭窄、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裂孔疝、食管良性肿瘤、食管外在的压迫及粘连等鉴别

○比较影像学:食管吞钡为首选、常规检查方法

CT及MRI能进一步评价食管壁浸润程度,周围器官受累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助于临床分期。

三、食管异物(Foreign Body of Esophagus)

1.临床概况

概念:嵌留于食管内不能通过的某种物质称食管异物。

好发年龄:多见于儿童

异物性质:不透X线异物及透X线异物,前者如金属、骨骼等,后者如果核、橡胶、塑料等。

2.疾病经过

食管异物一般滞留于食管第一、二生理狭窄处,易引起局部食管壁充血、水肿,甚至溃疡形成。尖锐异物刺破食管或食管穿孔可引起食管周围炎、纵隔炎及纵隔脓肿等。

3.X线表现

?不透X线异物:透视或摄片时可清楚显示其轮廓。

?透X线异物:食管钡棉透视造影剂通过受阻;少量造影剂附着于异物表面而勾画出异物形状;楔入食管壁的小刺状异物显示钡棉钩挂

4.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病史:有明确的吞食异物史,临床上出现吞咽不适、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感

影像学:常规X线检查直接或间接显示异物

比较影像学

食管钡棉透视为常规检查

CT或MRI可显示食管壁损伤、穿孔及其周围情况

四、胃溃疡

(一)概述

★病理:胃粘膜水肿、炎细胞浸润。口部光整,底部平坦。可形成穿透性溃疡。晚期周围粘膜纠集、胃变形。

★临床表现:左上腹疼痛,餐后明显,消化道出血

(二)影像学诊断

1.直接征象:

(1)龛影:类园形钡斑,切线位位于胃轮廓外

(2)龛影口部水肿带:线征(1~2mm)、项圈征(5~10mm) 、狭颈征

(3)粘膜纠集

2.间接征象:

(1)痉挛性改变

(2)分泌增加

(3)胃动力及张力异常

(4)瘢痕收缩胃变形

(5)幽门狭窄、梗阻

(三)胃溃疡诊断和鉴别诊断:典型临床表现+上消化道钡餐+内镜

五、十二指肠溃疡

(一)概述:

★病理:与胃溃疡类似。溃疡95%发生在球部,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于1cm,边缘光整,球部变形。

★临床表现:青壮年男性多发。饥饿性疼痛,进食后好转。

(二)影像学诊断:

直接征象:(1)龛影:圆或类圆钡斑,边缘光滑,周围透明带,粘膜向中心纠集

(2)球部变形:“山”形或“三叶征”

间接征象:

(1)激惹征

(2)幽门痉挛:排空延迟征象

(3)胃液分泌增多:

(4)球部固定压痛

六、胃癌

(一)概述

★发病年龄:40~60岁

★性别: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部位:胃窦幽门区,约占50~60%

★临床症状:上腹疼痛且不易缓解,常伴有消瘦、食欲减退、乏力等。可出现呕血、黑便或幽门梗阻。部分起病隐匿。

★病理分型:

早期胃癌是指癌变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而不论其大小或有无转移。

中晚期胃癌依其形态可分为:

①蕈伞型,肿瘤向腔内生长,呈菜花状;

②浸润型,癌沿胃壁各层浸润,使胃壁增厚、僵硬,粘膜

平坦及消失,形成“皮革胃”;

③溃疡型,在胃壁上形成巨大溃疡,深及肌层,边缘形成

一圈隆起,称环堤。

(二)影像学诊断

1.早期胃癌需用低张双对比造影胃小区粘膜结构紊乱、消失。

切线位上可见刺突样小龛影。

可见颗粒状、小圆形充盈缺损,表面毛糙不平。

2.中晚期胃癌

★胃腔内充盈缺损:缺损边缘轮廓不光整,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

★腔内龛影:龛影大而浅,形态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呈大小不一尖角样指向外周,常伴有“环堤”征及“半月综合征”。

★粘膜改变:粘膜皱襞局限性破坏、中断,周围粘膜粗大、僵直。

★胃轮廓改变:胃腔变形,边缘不整齐,胃壁僵硬,容积小且固定。病变部蠕动减弱或消失。

3.CT表现:

★肿瘤结构:平扫显示不规则软组织块影突向腔内,胃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壁不光滑,增强后见病灶呈不均匀强化,与正常胃壁无明显分界

★周围组织:肿瘤向胃外生长,可见胃周脂肪层消失,并可侵及周围器官。腹膜后间隙、腹腔内可见圆形肿大的淋巴结影,可见肝、脾血行转移病灶。

4.MRI表现:与CT类似。优势在于了解胃外浸润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情况,对胃癌分期有重要价值。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低张双重对比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确诊需胃镜加活检。

★钡餐是诊断中晚期胃癌的主要方法。T、MRI对胃癌的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

★鉴别诊断:

(1)早期胃癌:与胃息肉、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以及溃疡瘢痕鉴别。上述病变一般表面光滑,不呈分叶状,粘膜受压推移,柔软,无中断。

鉴别诊断:

(2)中晚期胃癌:与胃淋巴瘤、平滑肌肉瘤、良性溃疡及肥厚性胃窦炎鉴别。

胃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均表现为胃腔内巨大包块,多呈宽基底,表面较胃癌光滑、分叶少,胃粘膜推移。

七、腹部结核性

(一)临床概况

1、范围:肠(肠结核)、腹膜(腹膜结核)、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及盆腔,亦可以

某一种为主。

2、感染途径:多继发于肺结核。肠结核为带结核菌痰液,腹膜、肠系膜及盆腔结核为血行播散,相邻的器官间直接蔓延。

3、病理

☆肠结核:(1)溃疡型(多见):肠壁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粘膜溃烂,继之溃疡侵入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甚至形成瘘管,最后引起肠管疤痕狭窄和增生。

(2)增殖型: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和纤维增生,使粘膜隆起呈大小不等的结节、肠壁增厚、肠腔变硬狭窄。

☆腹膜结核:

不同程度的腹腔渗液,腹膜粟粒结节形成并增厚,肠系膜、肠管和肠系膜淋巴结粘连成团,其间有较多的干酪样坏死病灶。

☆肠系膜结核:主要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干酪样变并相互融合。

4、临床表现

主要有腹痛,伴有低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胀气,部分病例有肠梗阻症状或者可扪及包块,腹部常有柔韧感(揉面感)

(二)X线表现

1溃疡型肠结核

部位:好发于回盲部,常累及盲、结肠,也可发生于空、回肠。

表现:(1)激惹征(跳跃征):常发生在回盲瓣区域,钡剂通过迅速而不易充盈,末端回肠可呈细线状。(2)变形:病变肠管呈轻度不规则狭窄,结肠袋变浅甚至消失。(3)龛影:溃疡较深时,病变段肠管呈不规则锯齿状,常与正常段肠管相间。

2殖型肠结核

(1)病变段肠管呈小息肉样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

(2)肠壁增厚,管腔变窄、变形,严重时产生肠梗阻。

(3)肠管缩小变短,并见肠腔内粘膜紊乱且粗细不均。

3结核性腹膜炎

(1)小肠分节舒张、胀气和动力减退。

(2)平片示大量腹水时腹部密度增高。

(3)钡餐见肠曲间距分开,或者肠管异常集中,异常分布排列,异常充盈,外压性改变。4肠系膜结核

一般很少有直接征象,淋巴结钙化为病愈后标志

间接征象:常表现为肠功能紊乱,肠曲不规则舒张,分节和胀气。激惹征象及外压性改变。(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诊断:有肺结核病史者,出现慢性腹痛、低热、腹水,X线钡餐及钡灌肠检查发现回盲部肠管有典型的激惹(跳跃)征,肠管狭窄、僵硬,尤其侵犯回盲瓣区,使回盲瓣增厚时应考虑肠结核。

鉴别诊断:回盲部区域的病变常应与Crohn病和淋巴瘤等鉴别。

比较影像学

肠结核一般用钡餐及钡灌肠检查。腹膜结核及肠系膜淋巴结核可加用CT和MRI。

八、结肠癌

(一)临床概况

1、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2、部位:结肠癌多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约占70%。

3、临床表现:腹痛,消化不良,果浆状便血,或大便带血,有时伴有腹泻、便秘病理

4、大体分型:增生型、溃疡型、浸润型和混合型,生长方式基本同胃癌。

5、生长特点:生长速度较慢,较晚才出现转移。

(二)X线分型

增生型:主要为充盈缺损,周边的粘膜破坏中断及小溃疡。气钡双重对比可显示肿块的轮廓。

溃疡型:向腔内突起的龛影,半月征。

浸润型:沿肠壁环形生长,肠壁增厚、肠腔变窄,狭窄段粘膜纹呈锯齿状。

混合型:常有二种以上表现混合存在,充盈缺损、龛影及狭窄并存。

(三)CT表现

肠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管腔狭窄

肠壁及肠腔内见局限性肿块,管腔内见充盈缺损

肿块向腔外生长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界限不清,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肝内转移等

(四)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1、确诊依据:临床症状:腹痛、便血、腹部包块

影像学检查:X线钡灌肠检查发现确切的充盈缺损,腔内龛影,环形不规则狭窄,肠壁僵硬2、鉴别诊断

需与慢性结肠炎引起肠壁局限性狭窄、肠外肿块压迫、淋巴瘤等相鉴别。

3、比较影像学

钡剂灌肠尤其是气钡双重对比检查首选

CT、MRI可确定结肠癌的生长范围,有无周边和其它实质器官的转移,对疾病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急腹症

一、概况

1、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指腹腔内、盆腔和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了急剧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以腹部的症状和体征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急性腹痛。

2、腹疼有三类:内脏痛、腹膜刺激痛、牵扯痛(放射痛)。

3、病程特点:急、快、重、变化多端一

二、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

肠梗阻一般分为:

机械性:最为常见,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两种

动力性:分为麻痹性肠梗阻与痉挛性肠梗阻

血运性:血运性肠梗阻见于肠系膜血栓形成伴有血循环障碍和肠肌运动功能失调

(一)单纯性小肠梗阻

1、根据梗阻部位不同可分为高位梗阻(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和低位梗阻(空肠下段和回肠)。

2、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

3、主要X线表现:站立位腹部平片为首选检查方法。

?阶梯状液面征:多个弓形肠曲液面排列成阶梯

?大跨度肠襻:此征通常是低位梗阻,表现为充气扩大的空、回肠充满腹腔,超过腹腔横径的一半。

?鱼肋征。此征是空肠梗阻的重要X线征象,是空肠皱襞在气体衬托下显影之故。(二)绞窄性小肠梗阻

1、是指急性肠梗阻未能及时得以缓解,进而发生肠襻血供障碍者,又称为闭襻性小肠梗阻。

2、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剧,可有呕吐、腹胀、无排气及排便,压痛性包

块和腹膜刺激征。

3、主要X线表现

?基本X线表现也是梗阻点以上的肠曲扩张充气并出现气液平面。

?假肿瘤征,是完全性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

?咖啡豆征小跨度蜷曲肠襻。本征与咖啡豆征是不完全绞窄性小肠梗阻的重要征象。

?小肠内长液面征。约1/3的绞窄性小肠梗阻可有此征。

?空回肠换位征。此征是全部或大部小肠扭转所致绞窄性肠梗阻的可靠X线征象。

?小跨度蜷曲肠襻。本征与咖啡豆征是不完全绞窄性小肠梗阻的重要征象。

?小肠内长液面征。约1/3的绞窄性小肠梗阻可有此征。

?空回肠换位征。此征是全部或大部小肠扭转所致绞窄性肠梗阻的可靠X线征象。(三)麻痹性肠梗阻

1、各种原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使整个胃肠道动力明显减弱或消失,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有效的运行,也称动力性肠梗阻。

2、主要X线表现

?大小肠均扩张

?气多液少

?动力低。

(四)结肠梗阻

主要X线表现

?梗阻部位以上结肠充气扩张,立位片可见结肠内宽大气液平

?气体、液体反流入小肠,伴有小肠充气扩张和气液平面,但扩张程度相对较轻?乙状结肠扭转

?CT的优势在于发现肠梗阻的原因,如肿瘤、炎症、先天性异常、腹股沟疝,等等(五)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判定有无存在肠梗阻

?判断肠梗阻的部位,根据肠曲扩张和液平面的部位、数量及粘膜皱襞的特点来判断肠梗阻的大致位置。

?麻痹性肠梗阻并非真正的肠梗阻,但其X线表现有时类似肠梗阻,如胃肠道普遍扩张胀气,立位可见气液平面等。唯在透视下见肠蠕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此点与真正肠梗阻肠蠕动明显增强不同,总之,本病之诊断需密切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三、胃肠道穿孔

1.临床概况

原因:胃肠道溃疡、癌肿、炎症

部位:胃及十二指肠

症状:突发性剧烈腹痛

2.X线表现

?检查方法:腹部透视及腹部平片

?征象:膈下游离气体

?特殊情况:十二指肠后壁穿孔时,小网膜囊和右侧肝下间隙内阴影

3.CT表现CT能发现平片发现不了的少量气体

四、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1、概况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

?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根据发生的部位分为:小肠型、回肠型、结肠型

?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部包块及黑红色果冻样血便

2、主要X线表现

?软组织影

?杯口状充盈缺损

?弹簧状影

?钡剂灌肠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灌肠后可以看到特征性表现:杯口征和弹簧征。

3、CT

CT所显示的软组织肿块包括有系膜脂肪、套入部的对比剂及病灶

晚期由于水肿,渗出而外形变为模糊和外周的脂肪间隙消失

“弹簧征”,“靶征”,“同心圆”,“肾形”(常表示小肠肠襻为绞窄性)、“腊肠”(单纯性小肠梗阻)

五、肠扭转(Volvulus)

小肠扭转居多,其次为乙状结肠,是导致绞窄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

1、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等,乙状结肠扭转为左下

腹痛

2、X线平片为小肠扭转的首选方法,可发现空回肠位置的改变;钡灌肠检查为结肠扭转的首选方法,可以明确梗阻的部位

3、小肠扭转:空回肠易位、肠曲呈花瓣状或香蕉状、阶梯状气液平面

乙状结肠扭转:多为闭襻型肠梗阻

钡剂灌肠:梗阻端呈鸟嘴状

·肝脏疾病

一、肝硬化

【概述】

病理: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结构和血液循环体系改建

分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症状:早期无症状、失代偿期出现症状

【影像诊断】

一、X线:

1.胃肠道钡餐造影可见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2.动脉造影可见肝动脉分支变小、变少、扭曲;脾静脉、门静脉扩张。

二、CT检查:

1.肝脏大小的改变:早期肝硬化肝脏正常或增大,中晚期则肝脏缩小。

2.肝脏形态轮廓改变:肝脏边缘呈结节状凸凹不平,肝右叶萎缩,左叶和尾状叶增生肥大,

导致肝叶比例失调。

3.肝内密度改变:肝实质内密度不均匀,再生结节呈略高密度,脂肪变性和增生的纤维组织

呈低密度。

4.肝门和肝裂增宽,门静脉增粗,脾脏增大(外缘超过5个肋单位,厚超过5cm,下缘超过

肝脏下缘),可伴有腹水。

5.增强扫描肝内密度趋向均匀一致,同时可显示簇状或条索状曲张的胃底食管静脉。

三、MRI检查

1.肝大小及形态所见与CT相同。

2.再生结节:T1WI 等信号,T2WI上低信号,变成等信号或高信号时,提示癌变。

3.MR门脉造影可观察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对分流术和肝移植提供重要术前信息并评价术后分流情况,代替有创性门脉造影。

【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1、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方面,超声发现肝硬化较CT和MR早,但CT和MR有利于发现肝硬化合并的肝癌,并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相鉴别。

2、中晚期肝硬化,根据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可确定诊断。

3、鉴别诊断方面主要应注意与弥漫型肝癌相鉴别,后者常合并有门静脉癌栓,延迟扫描后肝脏内密度变得更加不均匀。肝硬化者增强扫描后期密度逐渐趋于一致。

二、肝脓肿

【概述】

1、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和真菌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常见

2、感染途径:经胆道、肝动脉、门静脉及直接感染

3、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肝区疼痛、肝大、触痛、白细胞增高

4、阿米巴肝脓肿可有痢疾或腹泻病史,囊肿内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影像学诊断】

1、腹平片可见肝大、右膈升高、右侧胸腔积液、右下肺炎症反应等

2、CT平扫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病变,可为多房性,边缘不清楚,中心出现液化坏死呈更低密度;

增强后典型征象可显示脓肿的三层结构,中心低密度为液化坏死区,周围胶原纤维少的肉芽组织,增强显示为强化的脓肿壁,外围为正常肝组织的移行区域,及脓肿壁周围的水肿带;多房性脓肿可见内部间隔的强化

3、MRI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脓腔内因组织坏死程度不同而显示不同信号,典型征象为脓腔中心呈高信号,脓肿壁表现为边缘清晰的环状低信号,边缘为模糊的稍高信号

Gd-DTPA增强表现同CT,中心液化坏死区不强化,脓肿壁环状强化,外围为脓肿壁周围的水肿带,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模糊

三、肝囊肿

【概述】

分为单纯性和多囊肝

由小胆管丛扩张演变而成

一般无症状,病变大者可产生压迫症状

多囊肝常合并多囊肾、多囊脾、多囊胰,常有家族遗传史

【影像学诊断】

?超声首选,敏感性及特异性很高,一般不做X线及血管造影检查

?CT平扫边缘光滑,密度均一,CT值0~20Hu之间的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

?MRI呈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内若有出血或蛋白性物质,T1WI表现为高信号,信号均匀一致,Gd-DTPA增强病变不强化

四、海绵状血管瘤

【概述】

?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

?女性常见,男女比例1:5

?多为单发

?镜下肿瘤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肿瘤可纤维化和钙化

?一般无症状,较大者可引起压迫症状

【影像学诊断】

一、X线:血管造影

【肝动脉造影】

?供血动脉增粗

?占位征象-抱球征

?动脉期:肿瘤边缘出现斑点、棉花团样显影,呈“树上挂果”征

?静脉期: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肿瘤染色持续到肝实质后期不退,呈“早出晚归”的特点

二、CT

?平扫为低密度,少数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或钙化

?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出现结节状,高密度的增强灶,代表瘤中的“血窦”,其密度与

主动脉的密度相近,明显高于正常肝。随后可见增强的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展,而增强灶的密度则逐渐减低,最后整个血管瘤被造影剂“填满”,即整个血管瘤与肝的密度相等,呈现典型的“快进慢出”

?大肿瘤内部可见因血栓形成或纤维化而不强化区

三、MRI

?T1WI均匀低信号,T2W1呈明亮的高信号,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T2W1信号逐渐增高,呈“灯泡征”

?Gd-DTPA动态增强所见同CT

五、肝细胞癌

【概述】

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的病例为血供丰富的肿瘤。正常肝组织75%~80%为门静脉供血。肝癌容易侵犯肝动脉和门静脉引起血管内癌栓或肝内外血行转移,侵犯胆道(压迫或胆管内癌栓)引起梗阻性黄疸,淋巴结转移可引起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或腔静脉周围淋巴结异常肿大。晚期可发生全身广泛转移。

【影像诊断】

一、X线(肝动脉造影):

1.动脉期可见供血动脉增粗,呈推移、拉直或被肿瘤包绕。

2.动静脉瘘形成,动脉期静脉早期异常显影。

3.肿瘤内显示形态不规则结构异常的肿瘤血管。

4.毛细血管期:可见肿瘤染色,能勾画出肿瘤的大小轮廓,坏死区则为充盈缺损,

5.少数肝癌呈少血管性改变,表现为充盈缺损。

6.间接门静脉造影可显示门脉癌栓所致充盈缺损或阻塞。

二、CT诊断

1.平扫示肿瘤大多呈不均匀低密度影,癌灶内合并坏死和囊变或脂肪变性区则密度更低,合并出血钙化时呈高密度。

2.肿块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不清楚(浸润生长者),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者边缘有假包膜形成则边界清楚。

3.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叶增大,肝内管道和肝门推移。

4.肝硬化表现(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门脉高压等)

5.增强扫描:通常采用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采用专用压力注射器以2.0~3.0ml/s速度注射80~100ml对比剂,开始注射后延迟20~30s开始扫描为动脉期;延迟50~60s开始扫描为门静脉期;延迟至110~120s扫描为平衡期)。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呈“快进快出”表现

5.增强扫描:

动脉期:肝癌为动脉供血,此期病灶明显强化,高于周围肝脏密度。

门静脉期:肿块密度开始下降,而正常肝组织逐渐明显强化,肿块呈等或略低密度。

平衡期:肿瘤呈明显低密度。

6.肝癌侵犯门脉时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

7.转移时可见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远处转移等

【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和AFP检查,多数病例可作出定性诊断。CT及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定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当鉴别诊断有

困难时可考虑使用血管造影,同时还可对肝癌行介入治疗。

需要与肝细胞癌相鉴别病变有:

肝血管瘤

单发转移瘤

肝脓肿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

肝腺瘤

六、肝转移瘤

【概述】

肝脏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转移至肝脏的肿瘤有四种途径:

1.邻近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如胆囊癌

2.经肝门部淋巴路转移,如腹部恶性肿瘤

3.经门静脉系统引流的脏器,如结肠、胃、胰等

4.经肝动脉转移的肿瘤,如乳癌、肺癌、肾癌、卵巢癌等

病理见肿瘤常多发,大小不等。来自肾癌、平滑肌肉瘤、甲状腺癌等的转移瘤多为富血供肿瘤;来自胃癌、胰腺癌、食管癌、肺癌等的转移瘤多为少血供肿瘤;来自平滑肌肉瘤、结肠癌、类癌等的转移瘤常有囊变。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临床可以首先或在原发肿瘤的基

础上出现肝脏症状,类似原发肝脏肿瘤。出现肝脏肿大,

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腹水等,AFP多为阴性。

【影像学诊断】

一、X线检查(DSA):根据动脉血供的多少可分为三型。

1.富血管型:造影上和原发性肝癌类似。表现有供血血管增粗、病理血管、肿瘤染色、动静脉漏等

2.乏血管型:动脉期无明显肿瘤血管出现,动脉晚期可见细小的肿瘤血管,实质期染色较淡或没有染色,正常血管受压弯曲,典型者呈“手握球征

3.无血管型:动脉期无肿瘤血管,实质期无肿瘤染色而表现为增强的肝实质背景上的充盈缺损。但瘤体周边有时可见环状染色。

二、CT检查

1.平扫呈多发的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不等,有时可单发,肿瘤较大,边缘可光整或不光整。

2.多数肿瘤密度较均匀,发生囊变、出血、钙化时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

3.增强扫描时多数病灶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以周边强化为主,其典型表现呈“牛眼征”。

4.少数血供丰富的肿瘤动脉期呈显著强化,类似于原发性肝癌。

三、MRI检查

1.肝内多发性大小不等圆形结节影,边缘较清楚。

2.T1WI多数呈低信号区,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2WI多呈高信号。有的瘤灶中央可见小圆形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称为“环靶征”。有的转移瘤边缘T2WI可见高信号带称为“晕圈征”(Halo sign)。

3.增强扫描可提高检出率,多数呈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胆胰脾疾病

一、胆结石

胆囊炎和胆石症常互为因果

(一)胆结石成分:胆固醇类(单发,体积大,球形或椭圆形)胆色素类(多发,泥沙样细小颗粒)混合类(多发,颗粒较小,多面体)

(二)临床表现

◆症状与结石的大小、位置以及有无合并梗阻或炎症有关

◆1/3~1/2的胆囊结石没有症状

◆胆管结石:疼痛、黄疸

◆合并胆囊炎:发热、Murphy氏征阳性

◆合并化脓性胆管炎:休克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只能显示胆囊区不透X线的高密度结石

口服碘番酸或静脉注射胆影葡胺可显示胆囊内阴性结石

表现为可移动的低密度充盈缺损,圆形或多边形,单个或多个

2、PTC和ERCP:胆管内结石,为充盈缺损

3、CT

◆高密度结石:圆形或多边形,大小数目不等。

◆等密度结石:平扫不易发现,胆影葡胺增强表现为胆囊内可移动充盈缺损。

◆低密度结石。

◆环状结石。

4、MRI(胆囊结石)

◆多数结石在平扫T1WI上与胆汁信号相似,少数结石明显高于胆汁。

◆在T2WI胆汁均呈明显高信号,而结石在高信号胆汁的衬托下呈现低信号充盈缺损。

5、USG

胆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

胆囊结石:

◆胆囊腔内一个或多个强回声光团、光斑或弧形强光带,后方伴声影,可随体位改变

而移位

◆充满型结石:“囊壁-结石-声影”三联征(WES征)

二、胆囊炎

(一)分型

急性:单纯型(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化脓型(纤维素渗出)坏疽型(缺血、坏死,甚至穿孔)

慢性(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膜萎缩,胆囊可萎缩变小,也可因积水而增大)

(二)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30岁~50岁

2、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1.5~2

3、急性期:腹痛: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胛区放射

发热:高热、畏寒

黄疸:轻度,巩膜皮肤黄染,尿黄

体检见右上腹压痛、肌紧张、莫非氏征阳性

4、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主要有右上腹痛、不适感或腹胀。急性发作时表现同急性胆囊炎。(三)急性胆囊炎

1、平片:无阳性发现;胆囊水肿明显时,可能显示胆囊壁的低密度影

2、CT

◆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可超过3mm。

◆胆囊腔内呈水样低密度,密度也可升高(化脓或出血)。

◆胆囊周围环形低密度区,为胆囊周围水肿。

◆可合并有胆囊结石。

(四)慢性胆囊炎

1. 胆囊体积多缩小,但亦可增大。

2. 胆囊壁均匀增厚,有时可见囊壁钙化。

3. 增强扫描可见增厚的胆囊壁均匀强化。

4. 常合并有胆囊结石。

(五)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1、多数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及胆囊结石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可初步确立诊断。

2、不典型的结石需与胆囊内粘稠的脓汁或胆泥团、胆囊癌等相鉴别。

3、慢性胆囊炎需与胆囊癌和胆囊腺肌样增生症相鉴别。胆囊癌引起的胆囊壁增厚显著且不规则,同时胆囊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如有邻近肝实质受侵则可明确诊断;胆囊腺肌样增生症亦有胆囊壁增厚,其特点为囊壁内有较多小囊腔。

三、胆管癌

(一)概况

肝内(左叶多见)、肝门区、胆总管

病理上胆管癌以乳头状腺癌和粘液性腺癌最多见。发生于肝内

和肝门区的胆管癌肿块可不明显,但通常引起较明显的梗阻性

黄疸。

病理上,根据生长方式形态分型:浸润型(多见,胆管壁增厚和管腔局限性狭窄)

结节型、乳头型(后两种在管腔内生长形成肿块)

临床表现

◆上腹疼痛

◆进行性黄疸

◆消瘦

◆可触及肿大肝脏和胆囊

◆合并胆管炎和胆管结石

【PTC表现】

◆扩张的胆管突然截断或狭窄

◆左右肝管分离,见不到汇合处

CT表现

胆总管癌(CT)

? 软组织肿块,胆总管突然中断或不规则形狭窄。

? 病变近端的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状,胆管壁较薄。

? 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强化。

肝门区胆管癌

? 肝内胆管明显中度-重度扩张,呈软藤状。

? 肝门区左右肝管汇合处见软组织肿块,呈略低密度。

? 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强化。

肝内胆管癌

?肝内局限性低密度灶,边界模糊不清。

?相应区域肝内胆管扩张,部分早期病例仅表现为肝内局限性胆管扩张。

? 增强扫描见低密度灶呈轻度强化,密度仍低于正常肝组织。

【MRI表现】

? 肝内外胆管扩张的部位、形态及程度同CT表现。

? 扩张的胆管呈长T1长T2信号特征。

? 梗阻部位胆管内失去长T1长T2的胆汁信号特点,代之为软组

织肿块,T1WI上比肝实质稍低,T2WI呈稍高信号。

? 在MRCP上可见扩张的胆管形态及程度,同时可见胆管狭窄

或完全中断,梗阻端呈锥形或不规则形。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胆管癌引起肝内外胆管扩张,在梗阻部位见胆管变形、软组织肿块等,即应考虑为胆管癌的诊断,尤其是肝门区的高位梗阻。

?胆管癌主要应与胆管结石、胆管炎、先天性胆管扩张以及良性狭窄等相鉴别。

?X线平片对诊断胆管癌的价值有限。

?PTC能显示扩张胆管的形态及梗阻部位,达到诊断要求,但其为创伤性检查。

?USG、CT和MRI均可达到诊断目的,但CT和MR作为补充方式能进一步明确梗阻的部位及病因,尤其是MRCP显示胆管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USG和CT,是诊断胆管癌的可靠、无创方法。

四、胆囊癌

【临床与病理】

◆临床:右上腹痛、黄疸、体重下降、上腹肿块

◆胆囊癌好发于底部和颈部

◆浸润型:胆囊壁弥漫性增厚

◆乳头型:胆囊腔内菜花样肿块

◆晚期直接侵犯肝脏、结肠、十二指肠

◆血行转移:肝脏及远处器官

◆淋巴道转移:肝门、腹膜后、肠系膜根部

◆约70%的胆囊癌合并有胆囊结石

【X线表现】

◆很少用。早期无明显异常

◆PTC:胆管及胆囊形态改变

◆动脉造影:早期无变化。大者可增粗、异常染色等

【CT表现】

影像上将胆囊癌分为三种类型:

◆胆囊壁增厚型:胆囊壁呈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占15%-22%

◆腔内型:表现为胆囊腔内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肿块,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占

15%-23%

◆肿块型:胆囊腔几近全部被肿瘤所占据,形成软组织肿块,可见累及周围肝实质,

占41%-70%

影像上胆囊癌间接征象有:

◆邻近器官侵犯:如肝脏/胃/十二指肠/结肠肝区等

◆胆管扩张:肿块生长直接压迫胆管,或肿瘤经胆道播散,及转移的淋巴结压迫胆管

◆淋巴结转移:在胆管周围,肠系膜根部,肝门,胰头周围可见异常肿大的淋巴结

◆【MR表现】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归纳归纳

第1 页共24 页医学影像学应考笔记 第一章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 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TX线的特性: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 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 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X线成像波长为:0.031~0.008nm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1 X线的特征荧光及穿透感光

2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显像过程 三、X线图象特点 X线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一图像组成的,是灰阶图象。 四、X线检查技术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 产生对比。 五、N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

第2章骨与软骨 第一节检查技术 特点:1有良好的自然对比 2骨关节病诊断必不可少 3检查方法发展快 4病变定位准确,定性困难需要结合临床。 一普通X线检查 透视、射片:首选射片,一般不透视。 射片原则:1正、侧位; 2包括周围软组织和邻近关节、相邻锥体;3必要时加射健侧对照。二造影检查

1关节照影、2血管照影 三CT检查(优点) 1发现骨骼肌肉细小的病变; 2限时复杂的骨关节创伤; 3 X线病可疑病变; 4骨膜增生; 5限时破坏区内部及周围结构。 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X线表现:(掌握) 小儿骨的结构: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骨化。成人骨的结构:干骺端与骺结合,骺线消失,分骨干、骨端。

影像诊断(消化系统 )考试题及答案

影像诊断(消化系统)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胃肠道穿孔得最典型X线征象为() A、咖啡豆征 B、阶梯状液平 C、膈下新月状气体影 D、结肠积气 E、肠腔扩张 2、直肠癌首选得影像学检查方法() A、MRI B、CT C、钡餐检查 D、钡灌肠造影 3、关于胃肠双对比造影得叙述,哪一项错误?() A、胃肠双对比造影可显示微皱襞 B、对比剂为钡剂加碘剂 C、胃微皱襞就是胃小沟与胃小区 D、结肠微皱襞就是无名沟与无名区 E、双对比造影常用于诊断胃肠早期病变 4、关于龛影得叙述,哪一项错误?() A、胃肠管壁溃烂面凹陷,被钡剂充填称龛影 B、切线位观察为突出腔外之含钡影像 C、正面观察为无钡剂得透明影 D、良性龛影周围粘膜向心性集中无破坏 E、恶性龛影周围粘膜常破坏 5、胃内充盈缺损不代表哪一种疾病?() A、良性肿瘤 B、胃溃疡 C、恶性肿瘤 D、胃内异物 E、胃石(如胃柿石) 6、某患者腹痛、腹胀、呕吐,未见排气现象,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应首选检查方法就是 A、钡餐检查 B、B超

C、立位腹部透视 D、钡灌肠 7、下列哪项不就是食管静脉曲张得表现?() A、下段多见 B、粘膜稍宽略迂曲,或呈串珠状充盈缺损 C、食管张力下降 D、管壁僵硬 E、食管腔可略大 8、进食梗阻感二月,X线表现食管中段有5cm长狭窄段,壁不规则,粘膜不连续,狭窄上 方食管扩张明显,最可能得就是() A、食管癌 B、食管静脉曲张 C、食管良性狭窄 D、贲门痉挛 E、胃底贲门癌 9、对疑为鱼刺或碎骨片等卡在食管壁得异物,主要得检查方法就是() A、摄平片 B、食管钡餐 C、食管吞钡棉 D、血管造影 E、透视 10、CT检查中,淋巴结(),具有诊断价值。 A、>5mm B、>10mm C、>15mm D、>20mm 11、指出哪一项不就是恶性溃疡征象() A、狭颈征 B、环堤征 C、指压迹征 D、裂隙征 E、半月征 12、胃粘膜皱襞得改变,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 () A、肥厚与萎缩多代表慢性炎症 B、破坏中断多为良性溃疡所致 C、良性溃疡疤痕可引起粘膜纠集 D、恶性肿瘤可引起粘膜皱襞消失 E、脑回状外观一般为慢性炎症所致

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心得

XX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心得 医学影像这门课程正是使我们了解数字信息技术等在临床上是如何应用的一个平台。以下是XX收集的《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心得》,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心得专业名称:医学影像技术 所在班级: 12级医学影像(2)班 学生姓名:杨晓芳学号,XX202977 实习单位:铜川市矿务局中心医院 实习时间: XX年 6月18 日至 XX年 4月26 日 一、对医学影像的了解简述: 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后不久,在医学上,X线都被应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由X线所形成的放射诊断也在不断发展,相继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数字X线摄影(CR)、核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放射学,加上超声、核素扫描,组成了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对疾病进行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新兴科学,它具有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诊断疾病方面,影像学是通过影像技术手段获得人体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改变的信息,结合临床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而影像(介

入性)治疗是在影像的监视下,利用导管或穿刺技术,对病变进行治疗或获得组织学、细胞学、生化或生理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关系极为密切,如大叶肺炎,病理分为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在充血期,可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升高,但此期影像学(X表 现)为阴性;在红色、灰肝变期,X线表现为大片状形态与解剖肺叶一致的典型致密影;在消散期,表现为散在斑片状致密阴形,若病人病程处在此期就诊,X线表现无法与肺结核区别,只有通过结合病史病程经过、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可能获得正确的诊断。以上例子说明,医学影像学人才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可以说,一个影像学医师首先应是一个临床科的医师,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扎实地学习影像专业的知识。这便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此外,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外语、医学电子学、计算机的医学应用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的内容应包括各种影像仪器的操作,各种疾病影像学表现、诊断和介入影像学。一个高质量的影像学人才必须是熟练地操作各种仪器的能手,才能从中捕捉到更多对诊断有用的影像信息。在介人性治疗中,操作尤为显得重要,否则,就不可能把导管或穿刺针送到靶器官或组织内去完成相应的治疗或诊断,

医学影像学课件整理

医学影像学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第一节正常影像表现: 本节重点:(一)小儿长骨的构成:骨干——骨皮质、骨膜、骨髓腔 干骺端—临时钙化带: 骨骺——骺软骨: 骺板——软骨: (二)骨质疏松、骨质软化的定义和x线表现 1.成年骨骼:(1)骨干 (2)骨端—骨性关节面、关节软骨 2.脊柱:(1)脊椎:椎体(长方形)椎弓:椎弓根(椎弓环)、椎弓板、棘突(三角形)、横突、上下关节突(2)椎间盘: 第二节基本病变表现:(1)骨质疏松: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变薄。易发生骨折。 (2)骨质软化: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和骨小梁边缘模糊,骨骼变形,假骨折线。 (3)骨质破坏:定义: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X线表现: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4)骨质增生硬化:定义: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 X线表现: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5)骨膜异常:定义: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 新生骨。X线表现:与骨皮质平行,1~2mm间隙,线状、层状、花边状等。骨膜三 (Codman三角)。 (6)骨内与软骨内钙化:颗粒状、小环或半环状的致密影 (7)骨质坏死:定义: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叫死骨。 X线表现:死骨表现为局限性骨质密度增高。 (8)矿物质沉积:1. 铅、磷、铋等进入体内,沉积于骨内。 X线表现:多条平行于骺线的致密带,厚薄不一。 2.氟进入体内,可使成骨活跃,骨量增多。亦可使破骨活动增加,骨样组织增多,致骨质疏松或软化。X 线表现:骨密度增高或减低。 第三节常见疾病诊断 一骨折 (一)长骨骨折 1.骨或软骨结构发生断裂,骨的连续性中断,骨骺分离也属骨折。 2.外伤史,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3.基本X线表现:骨折线—断端间不规则的透明线。 4.骨折的类型:程度—完全性、不完全性。 骨折线形状和走向—横形、斜形、螺旋形。 复杂骨折—T形、Y形。 骨碎片情况—撕脱性、嵌入性、粉碎性 5.骨折的对位和对线关系:以骨折近端为准。 6.骨折断端的嵌入:密度增加的条带状影,骨皮质和骨小梁连续性中断,断裂相错。 (二)儿童骨折的特点: 1、骺离骨折:骺线增宽,骨骺与干骺端错位 2、青枝骨折:局部骨皮质或骨小梁扭曲而不见骨折线 (三)脊柱骨折:常见于颈???,胸?????,腰???部位。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 X线表现:1.椎体压缩呈楔形,可见横行不规则致密带,前方可见碎骨片。2.脊柱后突成角、侧移,椎体错位。3.椎间隙正常。 二、骨与软组织感染: (一)化脓性骨髓炎:.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血行感染、直接蔓延、开放性骨折或火器伤进入。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发病急,红、肿、热、痛和活动障碍。多停留于干骺端的骨松质部分,可向髓腔延伸;也可向外扩展,形成骨膜下脓肿,再经哈氏管入骨髓腔。 X线表现:两周内,骨骼可无明显变化,软组织改变:1、肌间隙模糊或消失2、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3、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条纹影,近肌肉部分呈纵形排列,靠外侧者呈网状。 两周后,可见骨骼改变:1.骨质破坏:向骨干延伸,骨皮质也破坏,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2.骨膜增生:与病变范围一致。 3. 死骨形成:沿骨长轴呈长条形,界清。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年版医学部分)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 年版) 北大核心目录(第七版医学部分)以下仅为R类(医药卫生)杂志 R.综合性医药卫生 1 中华医学杂志 2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4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5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6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7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8 解放军医学杂志 9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0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2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3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4 医学争鸣 15 复旦学报(医学版) 1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1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8 中国全科医学 19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1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2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3 重庆医学 24 医学研究生学报 25 实用医学杂志 26 广东医学 27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9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30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1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32 上海医学 33 军事医学 34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35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36 山东医药 R1预防医学、卫生学 1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 中国卫生经济 3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4 中国公共卫生 5 卫生研究 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7 中国卫生统计 8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9 中国医院管理 10 营养学报 1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2 环境与健康杂志 13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14 环境与职业医学 15 现代预防医学 16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17 中国卫生资源 18 卫生经济研究 19 中国健康教育 20 中国消毒学杂志 21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2 中国学校卫生 23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8年北大核心医学版(全新第八版)

2018版北大核心医学版 1综合性医药卫生(36种) 中华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解放军医学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医学争鸣复旦学报(医学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全科医学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研究生学报实用医学杂志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学军事医学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医学与哲学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天津医药医学与社会2预防医学、卫生学(26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卫生经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卫生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医院管理营养学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卫生资源卫生经济研究中国健康教育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中国学校卫生中国疫苗和免疫中华地方病学杂志中国艾滋病性病中国职业医学 3中国医学(18种)

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针刺研究中成药中华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针灸中药药理与临床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华中医药学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 4基础医学(24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医用生物力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免疫学杂志生理学报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解剖学报中国免疫学杂志病毒学报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现代免疫学解剖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 5临床医学(23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输血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护理学杂志护理研究解放军护理中国护理管理 6内科学(24种)

第八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重点

影像学 一.申请单的书写规范(简单了解) 1.一般资料 2.临床资料(病史摘要) 3.临床拟诊 4.检查部位和检查目的 二.图像观察和分析注意事项 三.影像结果的判读

四.对异常表现的分析六大要素中密度判读的意义

五.X先产生条件 设备结构:真空二极管,电子群,高压造成电子高速运动,阳极把电子转化成X线 六.X线特性在X片上的利用 穿透性与成像有关,荧光效应与显影,胶片变为黑白相间图像有关,摄影效应与摄片有关七.穿透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压高→波长短→穿透力强 八.X片中哪些属于高密度、中等密度、低密度 九.数字成像的优缺点(了解) 十.CT什么是像素,与体素的关系 十一.怎样理解窗技术(重点掌握) 1.CT图像时由黑白灰阶组成,反应了组织密度; 2.密度的高低可以换算成CT值表示,CT值可量化; 3.人体组织和病变范围的变化为—1000到1000,共2000灰阶,但肉眼不能分辨,只能分辨16个灰阶,故相差较小的灰阶肉眼无法分辨。 4.为弥补不足则引入窗技术,设定了上下值为窗宽,设定了中心值为窗位,然后对兴趣区进行观察和放大 十二.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1.质子本身有自旋,但排列紊乱,置入外磁场则会出现正方向和反方向的排列; 2.发射特定

的RF脉冲引起磁共振现象;3.恢复过程出现纵向弛豫时间和横向弛豫时间,即T1和T2。十三.MRI成像的组织特征参数(了解) P18,表1—2 十四.脂肪、水的MRI特性 水:长T1,长T2。脂肪:短T1,中等略强的T2 十五.流空效应与水成像的区别 水成像常用于胆胰管、尿路 十六.MRI检查禁忌主要是什么 1.体内有金属异物。(最重要) 2.重危病人需要生命监护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者。 3.MRI扫描时间较长,因此无法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及不合作的病人。 4.妊娠早期病人。 5.高温潮湿环境下,高热或散热功能障碍者。 十七.正常表现肋骨常见的变异有哪些 肋骨先天变异:颈肋、杈状肋、肋骨融合 十八.肺解剖的分页分段 肺叶:右肺三叶—上叶、中叶、下叶;左肺两叶—上叶、下叶 肺段:右肺分10段,左肺分8段,与所属支气管同名 十九.肺叶、肺门、肺纹理解剖与X片的表现 1、肺野:概念: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和CT片上显示的透明区域 分区:上中下野-----第2、4前肋下缘水平线 内中外带------一侧肺野纵行分三等分 肺尖区--------第一肋圈外缘以内 锁骨下区-------锁骨下至第二肋圈外缘内

消化系统影像学考题共12页

第六章消化系统 一、单选题(每题仅有一个最佳答案) 1、胃肠道穿孔的最典型X线征象为() A、咖啡豆征 B、阶梯状液平 C、膈下新月状气体影 D、结肠积气 E、肠腔扩张 2、胃肠钡餐前准备最主要是检查日晨() A、禁食禁水 B、洗胃 C、清洁灌肠 D、肌注低张药 E、抽空胃液 3、关于胃肠双对比造影的叙述,哪一项错误?() A、胃肠双对比造影可显示微皱襞 B、对比剂为钡剂加碘剂 C、胃微皱襞是胃小沟和胃小区 D、结肠微皱襞是无名沟和无名区 E、双对比造影常用于诊断胃肠早期病变 4、关于龛影的叙述,哪一项错误?() A、胃肠管壁溃烂面凹陷,被钡剂充填称龛影 B、切线位观察为突出腔外之含钡影像 C、正面观察为无钡剂的透明影 D、良性龛影周围粘膜向心性集中无破坏 E、恶性龛影周围粘膜常破坏 5、胃内充盈缺损不代表哪一种疾病?() A、良性肿瘤 B、胃溃疡 C、恶性肿瘤 D、胃内异物 E、胃石(如胃柿石) 6、下列哪种疾病不引起食管的形态及位置改变?() A、左房增大 B、胸腺肥大 C、膈疝 D、主动脉迂曲扩张 E、降主动脉瘤 7、下列哪项不是食管静脉曲张的表现?() A、下段多见 B、粘膜稍宽略迂曲,或呈串珠状充盈缺损 C、食管张力下降 D、管壁僵硬 E、食管腔可略大 8、进食梗阻感二月,X线表现食管中段有5cm长狭窄段,壁不规则,粘膜不连续,狭窄上 方食管扩张明显,最可能的是() A、食管癌 B、食管静脉曲张 C、食管良性狭窄 D、贲门痉挛 E、胃底贲门癌 9、对疑为鱼刺或碎骨片等卡在食管壁的异物,主要的检查方法是() A、摄平片 B、食管钡餐 C、食管吞钡棉 D、血管造影 E、透视 10、患者近来咽下不畅,食管钡餐检查侧斜位可见食管上段后壁有弧形压迫,粘膜皱壁规则, 扩张度好,应考虑什么疾病?() A、食管癌 B、食管平滑肌瘤 C、食管炎 D、食管外压性病变 E、食管憩室 11、指出哪一项不是恶性溃疡征象() A、狭颈征 B、环堤征 C、指压迹征 D、裂隙征 E、半月征 12、胃粘膜皱襞的改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医学科技核心期刊一览表

2016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最新目录(生物医学期刊)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007 中草药 G008 药学学报 G009 中国药学杂志 G010 中医杂志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013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G016 北京医学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018 病毒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G02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G024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G025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G026 广东医学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G033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G034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G03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G038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045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7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8 解放军医学杂志 G049 解剖学报 G050 解剖学杂志 G052 军事医学 G053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G054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G055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G056 免疫学杂志 G057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060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G062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G06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G06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G067 现代免疫学 G068 复旦学报医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072 生殖与避孕 G07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G076 天津医药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G079 卫生研究 G081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G082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G083 心肺血管病杂志 G087 药物分析杂志 G088 医用生物力学 G089 营养学报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G09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09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09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09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G098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G09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100 中国法医学杂志 G101 中国天然药物 G102 中国公共卫生 G103 中国骨伤 G104 中国海洋药物 G105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107 中国抗生素杂志 G10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G10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G110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G1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G11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G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G1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G116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 1 页共 24 页医学影像学应考笔记 第一章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 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T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 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 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X线成像波长为:~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1 X线的特征荧光及穿透感光 2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显像过程 三、X线图象特点 X线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一图像组成的,是灰阶图象。

四、X线检查技术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 产生对比。 五、N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 第2章骨与软骨 第一节检查技术 特点: 1有良好的自然对比 2骨关节病诊断必不可少 3检查方法发展快 4病变定位准确,定性困难需要结合临床。 一普通X线检查 透视、射片:首选射片,一般不透视。

射片原则: 1正、侧位; 2包括周围软组织和邻近关节、相邻锥体;3必要时加射健侧对照。 二造影检查 1关节照影、 2血管照影 三 CT检查(优点) 1发现骨骼肌肉细小的病变; 2限时复杂的骨关节创伤; 3 X线病可疑病变; 4骨膜增生; 5限时破坏区内部及周围结构。 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X线表现:(掌握) 小儿骨的结构: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骨化。 成人骨的结构:干骺端与骺结合,骺线消失,分骨干、骨端。 四肢关节:包括骨端、关节软骨和关节束。软骨和束为软骨组织不显示,关节间隙为半透明影。

医学影像技术自我鉴定

医学影像技术自我鉴定 一、情况介绍 医学影像学是将现代放射学、微电子学、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最新科技成果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现代医学成像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普通x线、核素、超声照旧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影像的密度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使各种影像相互配合、相互增补、相互印证,可以更清晰地展示人体的器官结构,结合病史、身子骨儿检查、化验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较着地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 目前学生已经通过了两年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系统的理论学习,进入到最后一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毕业实习阶段。 在32周的毕业实习中,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各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及常见并高发病的诊断能较全面较系统地掌握,更好地完成实习使命,为他们此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 二、实习目标 通过毕业实习,明确做为医学院影像专业医疗事务工笔者的责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医学影像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地区级及以下医院卫生机构从事医学院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具体要求是: (一)影像技术 1、熟悉各种检查方法,正确引导病人就医。

2、独立完成暗室技术与管理的各项工作。 3、能熟练地掌握x线机的操作方法并进行常规检查部位的普通x线摄影及造影,拍摄出符合诊断要求的x线片。 4、熟悉x线特殊检查技术,包孕高仟伏摄影、软x线摄影、数字x线检查及超声检查。 5、知道ct、mri、介入放射检查的操作规程要领及基本步骤。 (二)影像诊断 1、能说出影像学科的常规工作制度。 2、规范地进行x线透视操作。 3、能精确辨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颅脑五官。 4、系统的没事了x线表现和常见病的典型x线征象;并对此中常见病出现典型征象者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5、具有正规书写x线透视、摄片、造影检查诊断报告的能力。 6、能说出介入放射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和诊断原则。 7、具有初步的ct和超声诊断能力。 8、对常见病能合理选用各种影像检查方法。 9、能对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优点与限度进行初步的评价。 三、实习内容及要求 (一)职责和医德方面 1、进一步明确医学影像学科的性子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重重地位,从而更加热爱专业。学习医院科室工作人员的好思惟、好作风,全心全意为人平易近服务。

医学影像学重点(自己整理的)教学内容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的年龄。(对诊断内分 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 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见于炎症、肿瘤、肉芽肿) X线: 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 1、骨质疏松:指一定体积单位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 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间隙变宽。 2 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 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 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3、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有病变存在。 X线:骨骼密度上升,骨皮质、小梁增厚。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 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 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Colles’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答: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3cm范围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观察患肢呈银叉畸形、刺枪刀样畸形。 X线表现为:桡骨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可见骨折线。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 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11、骨“气鼓”(骨囊样结核):骨干结核初期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 干膨胀,故称为骨“气鼓”或骨囊样结核。 12、骺离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骨折时,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 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13、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14、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由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15、肺门角:肺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为肺门角,而相交点称肺门点,右侧显示较清楚。 16、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Ⅰ型),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 年,少数为成人。X线:典型表现呈“哑铃状”,包括:①原发浸润灶②淋巴管炎③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17、肺实变: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代替,常见于大叶性肺 炎、肺泡性肺气肿、肺出血、肺结核、肺泡癌等。 空洞:是由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 空腔:是肺内生理腔隙病变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肺气囊都属于~。 18、龛影:钡剂涂抹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溃疡型食管癌可见边缘不规则的局部向外凸的龛影。 19、充盈缺损:钡剂涂抹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它是因管壁局限性肿块突入腔内所致。 20、憩室:食管壁向外囊袋样膨出,有正常黏膜通入,与龛影不同。 21、半月综合征:为进展期胃癌的龛影表现,多见于溃疡型癌。其表现为:形状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 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为轮廓内;龛影周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称为环堤,其轮廓不规则而锐利,环堤上见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指压迹),这些充盈缺损之间有裂隙状钡剂影(裂隙征)。 法洛四联症:肺动脉、肺动脉瓣或/和瓣下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增厚。 支气管扩张:X线:肺纹理改变粗细不规则的管状透明影。

医学影像实习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医学影像实习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医学影像实习心得体会 医学影像实习心得体会1 时光飞逝!转眼间实习生活已经过了3个月,回想自己离开学校的那一刻,期待中带着一丝不安的心情,似乎还是昨天的事。从学校到陌生的医院,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然而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心理难免会有些不安,上班的第一天,当我还没有来得急去熟悉这医院,我已经开始投入紧张的临床实习中。在实习的时间里,自己感觉确实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感觉受益匪浅…… 第一,对专业的认识。作为一名医学护理人员,我们不能停留在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护理最重要的还是操作以及能设身处地的为病人解除病痛。在临床实习中,我真正看到了病人的疾苦,他们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帮助他们减轻病痛,治愈疾病。我们要用爱心来关怀他们,同时也要用恒心来对待他们。 第二,我们要学会主动学习。临床实习不像在学校里学习,有老师天天讲课,有一大堆的作业,有源源不断的考试,而是一

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在临床,学习的机会很多,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是你的老师,只要带着问题去工作,我们每天都可以学到很多。常带着一本小笔记本,把每天的问题写上,问题解决后急时记录答案,定期整理笔记本。这是一个实用而简便的学习方法。 第三,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能带着厌倦和不平衡的心理对待实习。表面上我们是老师的小跟班,重复地做着跑腿的活儿,休息时间比老师少,累了也不被老师、护士长理解。但是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是对等的,我们常常要付出更多才会得到回报。只有勤于动手才能学到更多临床操作。每个老师都有她的性格,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能像我们期望中的那样来进行教学,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用不同的方式来向不同的老师学习,而不应该总是抱怨老师不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学到更多临床方面的知识。 第四,同学之间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互相学习。离开我们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实习,同学之间更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不管我们的性格有多么的格格不入,都要相互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彼此之间都是亲人。学习上也要经常互相交流,把彼此的收获分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

2016版中国论文核心期刊目录医学版式

2016版中国论文核心期刊目录医学版式

2011年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生物及医药卫生类期刊目录(727种) 序号期刊名称学科 1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生物学类 2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药学类 3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临床医学类 4 CELL RESEARCH 生物学类 5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肿瘤学类 6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外科学类 7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医学综合类 8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医学综合类 9 CURRENT ZOOLOGY 生物学类 10 INSECT SCIENCE 生物学类 11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药学类 12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生物学类 13 JOURNAL OF INTEGRATUVE PLANT BIOLOGY 生物学类 14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生物学类 15 MOLECULAR PLANT 生物学类 16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类 17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肿瘤学类 18 VIROLOGICA SINICA 生物学类 19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内科学类 20 癌变·畸变·突变肿瘤学类 21 癌症肿瘤学类 22 癌症进展肿瘤学类 23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医科大学学报类 24 安徽医学医学综合类 25 安徽医药医学综合类 26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27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生物学类 28 白血病·淋巴瘤肿瘤学类 29 蚌埠医学院学报医科大学学报类 30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医科大学学报类 31 北京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类 32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类 33 北京医学医学综合类 34 北京中医药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35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学与中药学类

医学影像学重难点知识点汇总

医学影像学 难点与重点知识点总结 1、垂体微腺瘤的病灶特点::CT:局限于鞍内小于10mm的微腺瘤,平扫不易显示,宜采取冠状面薄层增强检查,增强时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MRI:对垂体微腺瘤显示优于ct,肿瘤在 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 2、颅内出血病灶特点(梭形指示硬膜外水肿):a脑挫裂伤 CT低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布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有站位效应。有的表现为广泛性脑水肿或脑内血肿;MRI 脑水肿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血肿信号变化与血肿期龄有关。b脑内血肿C T 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灶,MRI血肿信号变化与血肿期龄有关。c硬膜外血肿:硬膜与颅骨内板粘连紧密,故血肿较局限呈梭形,CT 颅板下见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d硬膜下血肿: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CT 急性期见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呈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CT图像上等密度血肿,MRI常呈高信号,显示清楚。e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常见,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CT表现为闹沟,脑池内密度增高影,形成铸型,大脑纵裂出血多见,表现为中线区纵行窄带形高密度影,出血亦见于外侧裂池,鞍上池,环池,小脑上池或脑室内,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7天左右吸收,此时CT检查阴性,而MRI检查仍可发现高信号出血灶的痕迹。 3、脑梗死的CT表现:缺血性梗死:平扫CT在发病后一天内常难以显示病灶,灌注成像则能发现异常,其后平扫CT表现为低密度灶,部位和范围与蔽塞血管供血区一直,皮髓质同时受累,多呈扇形,可有占位效应,相对较轻2到3周出现模糊效应,病灶不可见,1到2个月后形成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出血性梗死:常发生在缺血性梗死一周后,CT表现在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明显;腔隙性梗死:缺血灶为10到15mm大小,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CT表现为脑深部的片状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MRI对梗死灶发现早,敏感高,病后出现长T1和长T2信号异常 4、听神经瘤的可靠征象:CT 桥小脑角池内等,低或混杂密度肿块,瘤周轻到中度水肿,偶尔见钙化或出血,呈均匀,非均匀或环形强化。第四脑室受压移位,伴幕上脑积水,骨窗观察内耳道呈锥形扩大。MRI 表现与CT相似增强MRI可无创性诊断内耳道内3mm的小肿瘤。 5、儿童骨折的特点。 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时,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与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的骨骺分离,即骺骨骨折。由于骨骺软骨,不能显示,X线只显示为骺板,骺线增宽与干骺端对位异常,可以是骺与部分干骺端一并撕脱,儿童骨柔韧度较大,外力不易使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乳,即青枝骨折 6、不同类型骨髓炎的特征性表现。44页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a.x线平片发病两周内可见软组织改变:肌间隙模糊或消失,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条纹影发病两周后可见骨改变,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模糊,其内骨小梁模糊、消失。由于骨膜掀起和血栓动脉炎,形成沿骨长轴的条形死骨,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密度高于周围骨质 b CT检查:很好显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骨髓内炎症,骨质破坏和死骨,特别能发现小破坏区和小的死骨 c MRI检查:骨髓的充血,水肿,渗出和坏死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在与骨干长轴平行的矢状或冠状面上,骨髓腔受累的范围显示良好。在病变早期的T1WI上病变区于正常区分解模糊,出现骨质破坏后分界清楚。在T1WI上充血水肿的肌肉和脓肿呈高信号。 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aX平片可见有明显修复的表现,即在骨破坏周围有骨质增生硬化现象。慢性骨髓炎痊愈则骨质破坏与死骨消失,骨质增生硬化逐渐吸收,骨髓腔再通。 特殊的影像学表现:慢性骨脓肿(慢性局限性骨髓炎:表现为长骨干骺端中心部位的圆形,椭

医学核心期刊

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医学争鸣) 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2、复旦学报.医学版 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广东医学 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上海医学 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4、江苏医药 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7、实用医学杂志 28、山东医药 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0、重庆医学 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天津医药 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37、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

1、中国公共卫生 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9、环境与健康杂志 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1、中国卫生统计 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3、中国职业医学 14、环境与职业医学 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6、中国卫生经济 17、毒理学杂志 18、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现代预防医学 21、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2、中国妇幼保健 23、中国学校卫生 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6、生殖与避孕 中国医学核心期刊目录 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国针灸 5、中成药 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中药材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中华中医药杂志

最新第八版医学影像学名解(手打重点考试必备)

人工对比: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 自然对比: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天然存在的密度差。 CT: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技术。 MRI:利用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 介入放射学:在DSA、超声、CT及MRI等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经皮穿刺或体表自然孔道的路径,引入导管、导丝、球囊导管、支架、引流管等相关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微创诊断和治疗的新兴亚学科。 CT值:根据人体组织对X线不同的吸收系数换算成数值,反应不同吸收系数组织的密度。 窗位:把要显示的组织的CT值放在窗宽范围的中心位置,这就是窗位。 窗宽:借助计算机,把需要显示的组织的CT值范围取出.按从黑到白不同灰度在显示屏上显示,这样CT值较小的差别也可以在图像中看出。这个范围就是窗宽。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流空效应:是指心脏、血管内的血液由于迅速流动,使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居于接收范围之外,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或T2加权像中均呈黑影。 脑血管造影:是将有机碘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分颈动脉造影及椎动脉造影。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了解肿瘤的供血等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深部髓质小动脉闭塞所致的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的梗死灶,直径为10mm~15mm以内 模糊效应:脑梗死发病2周~3周左右时,梗死区因脑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的浸润,密度相对增高而呈等密度 脑梗塞:由脑内供血动脉的狭窄、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CT 表现楔状或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区、边界不清。 透明隔间腔:由大脑发育异常,在透明隔区见囊状水样密度腔隙。脑膜尾征:脑膜瘤多以广基底与硬脑膜相连、边界清楚。MRI增强后肿瘤均一性强化,邻近脑膜亦强化似尾,称为“脑膜尾征”,具有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