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与表示》是北师大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直线、射线、线段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几何图形。它既是线段内容的延续又是其它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内容的铺垫,所以学好它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导课的形式,以前学生已经接触到角,对角已有初步的认知,而钟表中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又是学生所常见的,通过钟表引入角,再说一说生活中的角,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角的表示的课堂设计,角的表示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上写得既分散又含糊,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探究提示自学总结:角有哪些表示方法,每一种表示方法需要注意什么?再根据两个小题让学生具体表示角,通过表示角对每一种表示有了具体的感知,然后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清楚每一种表示方法的注意点,我认为效果还是较好的。

第三、比较好的应用了五步释疑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内合作、组间合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当然,这节课后,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角的定义这一部分,学生认知角,没有给学生指明,我们经常说的角在没有特别指明的话应该是0 ~180 之间的角。

第二、缺少一些激励性的肯定性的语言。如课堂上一名男生说:大角可以用一个字母,小角不能。其实角的表示是一种规定,书本上也没有写得很清楚,此时应该能及时肯定学生的思考:你认真思考了,只是角的表示在数学上不是这样规定的,这样学生自己虽然说的不正确,但因为乐学、善思而得到老师的肯定,以后积极思考的参与热情会更高涨。

反思二: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借助角的第二个定义,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几何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5.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反思三: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

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习,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反思

四: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 ----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习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汇报落实: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 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0 等份, 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记作 1 。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

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了。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采取了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知识的坡度,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量角器上读角和找角。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 、60 、90 、120 ),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25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二)读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回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

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反思五:角的度量与表示教学反思

以前教角的度量时,经常的做法是老师来介绍量角器,讲解量角的方法,指导学生怎样点重合、边重合,怎样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还是有学生不会量角。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把量角器中所有的构造信息一下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往往是一筹莫展,如果能突出它的生成过程,使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形成建构,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一、在探究中深化体验。

对学生首先要明白用量角器来量角的实质,即把一个不知道度数的角和量角器上的角重合起来,通过量角器上的度数读出未知角的度数。而要把两个角重合起来的的关键是顶点重合,边重合。所以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时候,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深化比较角大小的方法,从而渗透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深化对量角器的认识,我让学生用半圆折角,虽然用一个半圆来折角有很多种折法,但学生的常规思维通常是对折,折出一个直角,而量角器上学生最容易找到的也是直角,所以我就抓住这一个直角入手,从折直角开始,对折再对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1度角的大小,更让学生体会到半圆上的角,顶点都在一个位置,也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就很容易想到要把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在比较中深化理解。

如何读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另一难点,这节课我利用学生描的角,从直角开始,让学生自主探索读度数的方法。90度学生很容易看出来,然后是两个开口不同的60度角,借助这两个角的比较,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让学生的认知从表面的肤浅的感知到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自我修正,形成自己的完整的认知,从而突破读度数这一难点。

有了前面的体验与认知,分散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即把一个量角器一步一步展现给学生,这时我们再把量角器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用量角器来量一个角的度数,所有的方法都水到渠成,不需要老师特别的讲解与强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