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发 展

DEVELOPMENT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科学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作出的战略部署。军民融合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深化,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丰富和发展。

军民融合的意义

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军民融合的核心和实质,就是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在科学、技术、产业等方面,按平战结合、军民兼容、良性互动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和工业的基础,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双赢发展。较之过去的“军转民”、“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突出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过去从军到民的单向转移变为既有“军转民”,又有“民参军”的互通、互补、互动,推进军工经济和民用经济的良性互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互融互通,实现互利双赢;二是基于能力推进军民融合,即技术、人才、设施、产能的军用民用能力全面结合;三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顺应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走向,摈弃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实现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全面接轨,完善军民融合技术产业链,壮大产业经济。

1.军民融合是我国国防建设发展历史的经验总结我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丰富与发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学习两套本事,在军事工业练习民用产品的本事,在民用工业中练习军事产品本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

军”,成为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着眼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实际,明确提出了寓军于民的思想,强调“坚持寓军于民,是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深化了我们党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标志着我们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2.军民融合是世界主要国家军工发展的共同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经济的相互融合,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组建能军能民的大型军工联合体,积极扶持民用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打造一体化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从建设模式看,主要有以美、英为代表的“军民一体化”,以日、德为代表的“以民掩军”,以俄、印为代表的“先军后民”和以以色列为代表的“以军带民”四种模式。纵览美国当代的高科技发展史,从核能、航空、航天到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无不与美国的军事工业有密切联系,如著名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星球大战计划”、“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等。据统计,美国大约70%以上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的机电设备企业、30%的机械制造企业和10%的钢铁与石油企业从事军品生产。以军品生产为主的企业,民品占企业总产值的比例,20世纪50年代为10%~20%,80年代后占50%~80%;全部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50%的人员从事与军事有关的研究,全部职工中,有20%的人员从事军品生产。俄罗斯和欧洲也大致如此。实践证明,军民融合是世

□ 林鲁宁

关于推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0/08

军民融合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国防科技工业 32

发 展

DEVELOPMENT 2010/08

军民融合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界主要经济体在现阶段广泛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军工发展模式之一。

3.军民融合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单纯取决于国防和军事实力,还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经济总体实力、国民凝聚力等。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做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前苏联在持续半个世纪的冷战中,国家财政开支长期向国防科技工业倾斜,但由于体制上的军民分割严重,先进的国防科技成果和生产能力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有效的带动作用,导致国民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冷战结束后,这种发展模式也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因此,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路线失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一度实行苏联的军民分割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结构失衡、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不能提高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军民融合的道路。

4.军民融合是适应新技术革命和新军事革命的现实需要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的兴起,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材料、电子、信息等许多领域的民用技术及生产能力已超过了军工企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加快国防建设的发展步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仍然面临着长期、复杂、多元的威胁与挑战。从未来战争形态看,信息化战争对资源的需求具有数量大、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的特点,必须依托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国防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在军民之间双向流动和转移,使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实施了多项改革,积极扶持和吸纳民口单位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步伐日益加快。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军民融合范围还比较窄,融合程度较为有限。

1.思想认识未能与时俱进部分单位对军民融合内涵的认识还不够统一,许多情况下,“军民融合”仅仅是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中。在选择军品科研生产单位过程中,有的对民口企业在安全保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顾虑。某些法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军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要求,如199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规政策仍然禁止私营企业从事军工的生产经营。同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针对所有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单位进行发放,过大的行政准入机制人为抬高了“民参军”的门槛,给很多民口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壁垒,在实践中,由于进入难、审批难、“公关成本”高,许多拥有适用技术和产品的民口单位被挡在军品市场的门外。

2.军工行业相对封闭垄断由于军工行业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军民之间信息不对称,没有形成一个公开的、正式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资源难以实现双向优化配置。一方面,很多民口单位既不了解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需求,也不清楚申请军品科研生产项目的渠道和途径,无从将其先进技术向军用转移;另一方面,军工单位对民用技术缺乏充分的了解,无法及时利用民用高科技成果,不利于自身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完成的一项调查,“信息交流不畅”是“民参军”面临的

瓶颈问题。此外,军工行业自成体系、内部配套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军工单位在本系统与民口单位存在同类产品时,往往倾向于将配套任务留存在本系统内部。目前,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从研制到配套生产,多在军工单位内部循环,据统计,“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十大军工集团之外的民口配套率仅在10%左右。

3.军工科研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军工科研院所是武器装备创新的主力军,但目前国家对军工科研院所采取委托集团公司管理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军工集团普遍将军工科研院所视为集团所属机构,削弱了政府对科研院所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能力,不少院所,特别是基础科研院所失去了为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服务的功能,不同集团之间的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难以共享,国防基础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也缺乏转入民用的渠道,无法有效带动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考核军工集团经营业绩时,将科研院所纳入军工集团考核范围,客观上鼓励军工集团对科研院所的管理以市场化为导向,几乎所有的基础性军工科研院所都热衷于承担经济效益好的产品类研发任务,参与基础科研的积极性和水平相对降低,长此以往将导致国防科研整体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不仅影响到武器装备的跨越发展,也影响到军工集团在国内外高端民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技术能力。

4.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有待完善目前,在某些领域,传统军工单位与民口单位竞争激烈,但只有军工单位和极少数的民口单位能够享受国家的军工科研保障条件建设投资,大多数承担军品研制生产任务的民口单位难以享受同等待遇。同时,现行军品税收政策对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实行“双轨制”,军工单位生产的军品全部享受免征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民口单位生产的军品,只对11类特定产品在总装环节免征增值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调查显示,民口单位认为“民参军”的首要政策障碍是“投

国防科技工业 33

军民融合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2010/08

MILITARY AND

CIVILIAN INTEGRATION 资不平等”,其次是“税收不平等”。

5.军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够科学长期以来,国家对军工单位的军品价格管理和国防科研计价管理,一直采用成本加一定比例利润的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军工单位通过加大成本获得更多利润,不利于引导军工单位降本增效。并且,军品任务的总合同大多由军工单位获得,对民口单位而言,往往处于为军工单位配套的层次。一些军工单位通过配套合同或市场采购,对民口单位产品的价格往往压得比较低,这样就把更多的利润留在了军工单位,民口单位的利润空间普遍比军工单位小。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调查反映,“价格不平等”的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口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几点体会和建议

1.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军民融合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推进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和发展,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其实质就是要统筹处理好军民在科技、产业、资源等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军民两种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注重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尽快形成有利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一要从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高度,立足于打破行业、部门、地域界限,进行科学规划,制订军民融合发展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二要凝练技术和产业发展重点,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对军民融合的重大需求入手,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精心选择、重点突破。

2.必须着力解决瓶颈和短板问题,确保全面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发展

建设军民融合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平台,打破军事技术开发由军工系统唱“独角戏”的局面,通过指南通报、网络和报刊平台等形式,及时发布军品需求信息,加强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引导企业依法竞争,扶持企业成长壮大,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良性机制。二是鼓励建立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军民融合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完善以军工技术服务中心、军工技术市场等为主体的技术转化中介服务体系和军工高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发布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重大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改进军品市场准入制度。一是推动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根据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的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对不适应发展的法规政策进行修改甚至清理废止,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促进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二是修订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按“宽严相济”原则适当减少压缩许可范围,把许可重点放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武器装备的总装总承以及军用高新原材料、航空航天动力等关键核心行业,取消对保密层次较低的一般军品配套企业的准入许可,加快民口单位进入军品市场的步伐。三是完善军品科研生产分类、分层次竞争,在专注军品科研生产核心能力的同时,适时开放一般能力,形成面向全国、分类管理、公平竞争的开放式发展格局。

推进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依据国防科技工业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方案以及军品科研任务的性质和专业分工,按

照确保完成型号研制任务和增强公共服务职能的原则,分类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从事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相关的一般产品和配套产品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科研院所,将其改制为企业,交由所属军工集团公司管理,在此基础上,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服务的公益性、基础性和共用技术的科研院所,由国家直接管理,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确保军工基础技术共享及转民渠道的畅通。

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促进民口单位与军工单位公平竞争的财税政策。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对参与军工科研生产的民口单位所需的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给予适当的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激发民口单位投资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二是研究制定平等的税收政策,允许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各类军工单位和民口单位享受同等待遇,采用相同的增值税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三是完善军品价格形成机制,根据装备性质、类别及采购方式,逐步建立主要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价制度。

3.必须发挥公共财政的调控作用,加大财政对军民融合的支持力度

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家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财政有必要加大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相关体制机制的变革,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改革成本,财政的公共性决定了应当为构建具有完全公益性质的军民融合信息交流平台等改革措施进行“买单”,这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财政是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支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过程中,为确保相关主体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对民口单位适当进行补助,可以实现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这也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

(作者单位:财政部国防司)

国防科技工业 34

充分发挥双拥工作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充分发挥双拥工作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014年7月14 (记者张伟涛)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双拥办主任会议7月1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双拥办负责人、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和军地相关单位代表,约150人参加了会议。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会议上要求,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党中央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军地各级要充分发挥双拥工作的优势和作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各级深入做好双拥工作,在政策创制、融合发展、改革创新、重要活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相继出台了转业干部安排、伤病残士兵退役移交安置、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随军家属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法规政策70多个;各地先后建立科技合作基地380多个,新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50多个;各级进一步创新完善组织领导、部门协作、竞争激励、动态管理、应急协调联动和双拥工作责任制、绩效考评等制度机制,形成了党政军齐抓共管、广大军民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双拥工作向社会化、向社区、向社工延伸,先后成立了10万多个拥军社会组织,建立了3万多个军民共建点,创建了复退军人服务中心、复退军人之家和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 姜力表示,各级要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重要创新点,积极组织广大军民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思想,推进军地思想观念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军民融合理念研究,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同时不断搭建新平台、探索新办法、拓展

新路子;积极发挥各级双拥工作机构的作用,及时协调军地建立军民深度融合的制度机制;要重点在利用国家科技资源研发和生产高新武器装备、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军地保障融入社会化保障体系等方面,促进经济社会领域和国防领域多要素交流融合,不断提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作列入地方党委议军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会、军地联席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考评标准,完善军地相互支持合作的对策措施,确保军民深度融合各项任务、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姜力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深化双拥宣传教育,打牢军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高标准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军地合力维护民族团结和边海防稳固。要以开展“双拥在基层”活动为抓手,筑牢双拥共建的群众基础。通过组织军民相互学习、广泛开展军民共建等,密切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各级要切实解决双拥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好拥军优属政策落实、转业干部安置、退役士兵教育培训、随军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伤病残军人接收安置等工作。以驻边防、海岛、农村和边远艰苦地区基层部队,家庭或成员因遭遇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变故遇到特殊困难的优抚对象为重点,着力帮助偏远基层部队改善生活、学习和训练执勤条件,帮助遇到特殊困难优抚对象解决生活帮扶、医疗求助、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等现实难题。 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办公室主任李辉在会议上要求,各地要认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具体措施。要精心组织开展八一期间双拥工作,广泛开展拥军慰问活动,影响和带动社会各界兴起拥军优属的热潮。各级双拥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政策规定,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好军民关注的重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要闻】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 【回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词语。 军民融合是中国国家战略,目前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多,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发展布局,尚处于“开发区模式”,且“各自为政”,此模式可能极大浪费资源。此内容可以让各地、各行业在军民融合的大格局中找到定位,作为十四五规划参考,以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凭仗——依靠犁得以生存,凭借剑方能自卫。很多情况下,“犁”与“剑”又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历史上,能有效化解二者矛盾的国家,往往能较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数十年来,庞大的军事开支非但没有将美国拖垮,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其奥秘之一就是通过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犁”体现于经济。 “剑”体现于军事。

明朝的灭亡:清八旗军总兵力才17万,面对李自成百万起义军,明朝数百万正规军,上亿汉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翻开中国的历史,强盛的中国是一个人们朝圣的中国,是一个用路与世界紧密连接的中国。路是一个国家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开放、富裕与强盛象征。其中最为盛名的路是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并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贸易对象、贸易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西方进口中国奢侈品)等为大宗,相延成习,以“丝绸之路”命之。 中国对陆空的认识,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强盛。后对海空的认识,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也一度强大。现在人类进入到了网络空间时代和未知的太空时代,中国需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和“天上丝绸之路”。丝路战略是历史的选择,也成为中国强盛的现实需要。

政府如何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园

政府如何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园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园区的推动,大到国家级新区,小到市级产业园,目的都是通过税收、土地、政策都激励措施实施优先发展政策,由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地方经济提供了发展良机,这一次产业园区再次进入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但效果不尽人意。 为什么有些政府做不好军民融合产业园区? 1、建设规划不足,还是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的来发展军民融合 地方政府和园区还是围绕着发展地方经济做军民融合,在算GDP 账、税收账、土地账,按照产业聚集和带动就业的理念去驾驭军民融合,忽视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长期性,短期内获得不了实际利益。 2、把军民融合当做普通产业来抓,对军民融合发展的要素认识

不足 地方把做多少个园区作为推动军民融合的核心,把军民融合当做普通工业来抓,而园区的特殊定位和政策、人才、资本等要素不在其关心范围之内。 3、对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认识不足,对军工产业的“挑剔”认识不足 不管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盲目上项目、办产业园,就觉得军工企业大旗一展高附加值产业就来了,殊不知军工产业比较挑剔,对很多常规产业带动性不足,现实远远小于预期。 政府如何做好军民融合产业园区? 1、摆正园区建设目标,做好产业园区建设规划 深入研究其他军民融合成功园区的经验,建立一个地方版军民融合路线图,切不可一拥而上。做好风险管理,掌握关键环节,为建立

产业园区奠定理论基础。 山东军地集团作为区域军民融合服务运营商,在制定区域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和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上具有丰富经验,具备从政策环境、区域优势和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规划的能力。 2、端正以短期业绩来衡量成败的态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军民融合产业园从短期业绩来讲可能是不理想的,但从三五年内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来看,其价值大于一般产业园区。 3、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优势,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发展要素 军民融合产业园建成后不是个摆设,不能任凭自己发展。软环境、政策、人才、基础产业、活跃的民营经济等,才是军民融合的土壤,无土栽培是长不出大树的。这就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各自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和市场运作等手段,完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要素。

包头稀土研究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包头稀土研究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作者:暂无 来源:《稀土信息》 2018年第7期 包头稀土研究院从建院初期就肩负着稀土及其功能材料服务我国国防军工建设的使命。早期研制的稀土及其合金广泛应用于坦克、火炮、弹体、舰艇、军机零部件等领域,基本满足 了军工的需求。1969年开始又逐步扩大了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范围,其中包括稀土永磁材料系 列(1:5型稀土钴永磁材料、2:17型稀土钴永磁材料、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电热材 料系列、稀土贮氢材料系列、稀土阴极发射材料系列、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电光源材料以及稀 土钢和含铌钢等,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包头稀土研究院下属的蒙稀磁业公司作为主要军工产品配套单位,多年来一直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提供大量优质的钐钴磁钢和器件,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产品也由 过去的钐钴轴向环、钐钴辐射环扩展到径向环、多级拼接环、异型件、磁瓦等,同时已经开始 向军工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在满足我国国防需求的同时,蒙稀公司积极开发民 用市场,近三年销售额为2000余万元,产品主要应用在石油电机、高精尖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等领域。 近年来,为加快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步伐,包头稀土研究院苦练内功,全面改造企业生 产线,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员工的综合素质,实现产品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充分满足我国军工行业快速发展对钐钴磁性材料的广泛需求。其次,在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联系的同时,寻求广泛合作,通过走访交流,详细了解用户 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另外,强化分工与协作也是近年来工作的重点,包头稀土研究院专注钐 钴磁钢毛坯的生产,将机械加工交给加工技术水平高、有资质的公司,保证最终产品让用户满意。 包头稀土研究院力求为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军民融合工作作出更大贡献,近年 来大力加强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合作,在军工民品配套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研发。“十二五”期间,包头稀土研究院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合作承担了国防科工局下达民口配套项目 1项,包头稀土院完成了设计方案的确定、图纸设计、所需材料的选择与制定,完成各部件的 加工制造,初步研制出了所需产品。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承担了国防科工局下达民口配套 项目1项,包头稀土研究院负责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工艺放大、工程化和产品交付,产品性能 满足配套要求。通过合作开发交流,不但促进了本单位相关科研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扩大了包 头稀土研究院在军工领域的影响力,积累了军民合作融合式发展的经验。 “十三五”期间,包头稀土研究院计划在钐钴永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高超声速风 洞加热器用电热材料、高温电解制氢隔板、低温储氢合金及镍氢电池、磁制冷技术、核工业、 热障涂层陶瓷靶材、稀土基复合氧化物耐蚀陶瓷材料、稀土改性铝锂合金材料、镁锂超轻合金 材料、非晶材料及传感器、高强度耐热稀土镁合金、高温合金、稀土助剂等领域继续与国内知 名机构寻求合作,在军品、民品方面都取得突破,为内蒙古自治区军民融合合作发展做出积极 贡献。 如今,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军民工作已驶入自己的“快车道”,在科技创新飞速发展的 今天,包头稀土研究院力求科技开发与军民融合齐步走,在为稀土行业和稀土产业的发展贡献 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的同时也在军民融合工作上努力前行,争取更大的突破。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要求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近日,发展改革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就发展改革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情况做出如下解读。 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向强盛过程中,面对多方位的制约因素和阻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需要国防实力有大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切实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提高物质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水平。

第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变革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必须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全方位整合国家力量,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党领导下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基础。强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基础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下功夫,在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军民融合即实现国防工业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同发展。军民融合包含了“走出去”与“迎进来”两层含义。所谓“走出去”,即军工企业要通过发展军民结合产业融入到市场经济大环境当中;所谓“迎进来”,即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到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中来。 军民融合通过多领域交流共进,大幅提升体系综合效能:发挥国防工业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作用,释放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红利;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和创新科研上的优势,以整个经济社会的大体系支撑国防现代化建设。 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民参军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融合进度将加快,融合层次将加强,军民融合将成为今后军工投资的重点。首先是“民参军”的范围会扩大、比例会大幅度增加。更重要的是,资本层面的“民参军”落地将推进军民融合的“资本融合”。 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改革和装备采购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引入民企、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事业单位的重组改制,一些军工企事业单位将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一些优势民企的先进技术、顶尖产品将进入国防科技工业装备生产和武器维修领域,“民参军”相关产业增值空间大。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民参军市场规模达到3288.5亿元。

图表:2014-2016年民参军市场规模分析 数据来源: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三胜咨询 未来几年,我国民参军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军民融合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民参军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0亿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图表:2017-2022年民参军市场规模分析 数据来源:三胜咨询

浅析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19178017.html, 浅析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作者:蓝天 来源:《祖国》2017年第19期 摘要:想要切实达成强军富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竭尽全力促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换句话说,就是同步开展国防与经济建设工作。由此,笔者决定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论证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需要关注的要点,以及日后可靠性的控制建议。 关键词: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要点控制建议 在新时期下,党有必要结合不同时期国家安全和实际发展状况,持续规划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和国防建设方案,唯独如此,才能保证同步大幅度强化我国的综合与国防实力。不过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如今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始终处于初步向深度融合的转化阶段,其间不可避免地会遗留军民融合思想水平不高、顶层与统管体制缺乏、监督管理机制严重滞后等弊端状况,就是说军民融合应有的效益与潜力目前还未能得以全方位挖掘释放。所以说,尽快探讨出合理的控制方案,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衍生进程,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需要注意的要点 第一,确保客观对待国情与军情现状。想要尽快开辟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且高效率的军民融合路径,就必须预先将军民融合管理思想和有关决策动态化地贯穿融入到具体的经济、国防建设活动之中基础上,竭尽全力激发社会主义规范体制的一系列政治优势;再就是长期秉承国家主导和市场协调交互式作用的理念,灵活性沿用体制革新、政策扶植、法治保障等有效控制方式,将军民发展合力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即落实经济与国防建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控制目标。 第二,积极地开展军民融合模式创新调试工作。军民融合和其余事业一样,想要获得深入性改革发展成就,就必须积极地进行传统工作模式创新调试。依照目前国情观察,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扩大开放与冲破封闭作为核心点,持续进行既有的规范体制和政策体系创建,使得军民深度融合工作中的重点与重塑内容得到统筹规划;与此同时,积极地进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形式的驱动性发展战略融合,在成功搭建起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与必要性的示范平台之后,有机拓宽军民融合工程的全新发展空间范畴,延展出军民融合的全新适应路径。 第三,有效结合法治思维和对应的控制模式推动军民融合进程。想要保证积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的进程,就必须要注意预先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效用予以有机发挥,而目前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好这部分法律法规的废释事务。如在第一时间内优化改进军民融合性发展的体制环境,包括消除诸多不必要的限制性门槛等,令有关市场准入机制得以愈加健全可靠,为后期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服务项目在军民融合工作体系中的有序地投入应用,以及它们各自理想化的作为发挥,做足准备工作。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浅析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浅析 顶层制度设计 2017年9月22日,主持召开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对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意见》提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要坚持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健全完善政策,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务效,围绕“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等重点领域,突出解决深层次和重点、难点问题,向更广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坚持协同推进、成熟先行,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作用,调动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科研单位和中科院、高等院校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的其他民口单位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注重政策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成熟一项、落实一项。

相关部门已在加快推动军民融合。2017年1月22 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国防科工局发布《2017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并组织实施《“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重点区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按照“同等能力同等对待”的原则,深化能力结构调整;落实国家关于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部署,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已签订局省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落实一批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军工企业“三供一业”移交,开展军工周边安全控制围划定试点。与等军工重点省份签订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抓好局省战略合作。深化民参军,推动军工开放发展,编制发布2017年度《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支持民营企业承担投资项目,落实《国防科工局关于非国有企业申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支持具备条件、自身有意愿的民营企业承担军工能力建设项目。深化国有军工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 完善政策环境,编制《涉军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上市及上市后资本运作军工事项审查申报指南》。深入推进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组织3家首批试点单位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实现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目的是要打破“军”与“民”单边发展、从各自利益出发、相对独立运行的格局,实现“军”与“民”协调发展、互利共赢、双向一体运行的双边格局,真正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融为一体。 全面规划,顶层布局。实现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的转变,目的是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增强国家战略潜力和国防实力提供保障。有效推进这一战略举措,必须从牵引机制及制约双边格局构建的关键环节入手,进行整体规划、顶层布局。着眼发挥整体核心功能,构建在中央直接领导下的由军地双方共同参与的顶层组织领导机构,着重在管理体系、创新体系、人才体系、保障体系、信息体系、咨询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 制度先行,衔接配套。军民融合由单边格局向双边格局转变,将打破长期以来单边格局形成的固有状态。可以想见,在新的双边格局取代原有的利益格局、独立运行格局、自我封闭格局过程中,各种失衡状态、无序运行、阻力障碍都将显现出来,矛盾和问题将此起彼伏。因此,需要在构建双边格局的同时进行行为规范,确保在转变中按规则行事、依照准则推进、遵循规程深入。为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制度先

行,着重解决各体系间的制度盲区、交叉重叠、操作性差和各体系内部的制度衔接等问题,做到军民融合处处有遵循、时时有规范。 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 军民融合作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大领域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由诸多系统构成,军民融合实现由系统格局向体系格局转变,就是将目前诸多仍处于相对独立、分散实施、各自为政的系统,纳入到军民融合这个体系格局之中,实现各个系统的整体联动、一体运行、协调发展、步调一致。 系统运行,体系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当前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经济与国防建设的有机统一,实现各领域间的跨界发展,实现各系统的优势互补,迫切要求军民融合必须实现从系统运行格局向体系管理格局过渡。既要在宏观上把军队、政府和企业的军民融合资源纳入同一个管理体系内,又必须能够实现经济与军事、军工与民企、人才使用与培养等在中观和微观上的体系互动。这一格局的构建必须自上而下没有断层,确保军民融合各系统之间、各领域之间、各要素之间都统一在体系管理格局内。 纵横贯通,统一筹划。当前,社会经济与军事发展已近乎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密不可分、彼此相依。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经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汇总).doc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当前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 一、军民深度融合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以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装备,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并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研发,竭力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2012年1月5日美国出台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防务战略指针。该文件强调:“美军将选择利用高技术而不是军队规模来维持其优势”。未来美国将加强对高技术、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无人机、隐形轰炸机、隐形远程巡航导弹及侦察、通信、指挥、监控系统和网络战武器等领域。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所要达成的高新武器装备优势,单纯依靠军队系统是难以持久的,而必须以军民两用技术为载体,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潜力,才能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谋求武器装备的发展优势。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断改进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加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能力,努力占据军事装备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同时,明确提出“只有通过加强民用技术基础,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初步估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

一图带你看懂国外军民融合的产业发展

提纲: 一、全世界军民融合产业现状的概述 ①世界各国的国防科技体系 ②各国军民融合国防创新机制 ③各国对于军民融合提供的基础条件建设 军民融合的发展历史 二、世界各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深入分析 ①美国 美国的政策、美国的管理、美国的技术、美国的资金支持、采办、 ②日本 ③俄罗斯 ④欧洲各国 三、对于我国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启发 ①我国最早期、远期、近期的军民融合状况(解放战争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 ②我国现阶段军民融合的发展势头 ③我国军民融合的瓶颈和前景。带大家看看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史。

森克虏伯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早在19世纪中叶,中国便已大量购买了蒂森克虏伯的军工和民用产品。蒂森克虏伯在中国已成立了不锈钢、塑料、机械、电梯等方面的合资或独资企业。 德国国防部系统不设兵工厂,也基本不设兵器科研机构,兵器科研与生产任务均由民间企业和一部分民间科研机构承担。一般从事兵器研制与生产工作的民间企业也都从事民品生产。德国的做法是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典型。这样有利于军工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互转换与促进,也有利于开展广泛的协作。同时,军内不设兵工厂可使国防部摆脱管理兵工厂的繁重任务,减轻国防部装备部门的负担。 斯奈克玛公司,全称法国国营飞机发动机研究制造公司,是一个国际航空航天集团,世界500强之一,主要为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导弹、卫星和运载火箭提供广泛的航空发动机。公司有两大子公司,主要从事发动机、飞机机械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以及发动机维修活动。公司业务按推进和设备两个核心业务领域管理:前者包括民用、军用、火箭发动机以及相关业务,后者涉及起落架、刹车系统、动力传输系统等业务。 运载火箭推进系统是斯奈克玛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20世纪60年代,斯奈克玛公司就开始采用低温推进技术,当时是用在“钻石号”和“欧洲3号”运载火箭项目上。后来,该公司又设计和研制了“阿里安”1~4火箭系列所用的HM7低温发动机。随着“阿里安”5计划的实施,斯奈克玛公司又研制了“火神”发动机。21世纪以后,又研制出一种可重新点火的新型低温发动机“芬奇”。斯奈克玛公司不仅可提供成套航天器推进系统,也可提供近地轨道和低地轨道的各类航天器(包括小卫星、载人和不载人航天器)所需的推进器和其它器件。斯奈克玛公司在生产与航天推进相关的设备和器件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包括涡轮机械、阀门、复合材料喷管等 马特拉公司是法国著名的军工企业。该公司成立于1945年,最初只制造导弹,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分支的工业集团。主要涉及军事工业、宇航工业、交通运输、电子元件、电信、控制与自动化、信息处理、汽车电器、汽车、钟表等。1990年,由马特拉公司和马可尼公司合并。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军民融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支撑国家由大向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走向强盛过程中,面对多方位的制约因素和阻力,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需要国防实力有大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坚强保障,也需要切实发挥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提高物质产品与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水平。 第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赢得国家战略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变革加速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系越来越紧密,必须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争取主动、实现超越的战略途径,全方位整合国家力量,加快军民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党领导下的统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制度管理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推动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的各类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第四,军民融合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支撑。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基础。强军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一系列基础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使命任务十分艰巨。要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上下功夫,在打造军民融合龙头工程和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推动发展上下功夫。

园区规划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园区规划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前瞻产业研究院

成都打造双流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 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其中,将通过推进“省部军”协同机制落地、转化一批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加强军民融合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等举措,实施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行动。 一、定位军民融合双流特色产业园区优势明显 双流拥有中物院成都基地等7所军工科研院所、经市级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37家,在全省10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中双流占有3席,是成都市“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双流完成了军民融合产业园概念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园区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正加快编制。明确了产业园以“产城一体”为建设目标,重点发展军民融合的集成电路、网络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构架以产业链为核心,创新体系、人才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为支撑的“1链4体系”生态圈。 “军转民”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民参军”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优势民口企业已经进入军队、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核心配套体系。创新搭建服务平台,设立了西南技术与军民融合产权交易中心、双银创促中心、西南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合。

在要素保障方面,实现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实现项目供地1878亩。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启动园区13条道路建设和园区人才配套公寓、综合管廊等配套项目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启动4000余亩空港中央公园生态绿地建设。制定支持发展政策,保障创新人才、技术和资金要素供给。 围绕产业生态圈建设,2017年园区共引进澜至电子智慧家庭终端芯片及车联网信息系统、九芯微集成电路IP核研发等19个项目,协议总投资325亿元。2017年,累计完成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亿元,园区总收入达1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50亿元。 二、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双流区将进一步抢抓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用好双流三大“战略性资源优势”,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动力、转换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中优、聚焦南拓,坚持产城一体、公园城市理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处理好全域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园区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 积极推动“军转民”。深度对接军工单位,推动军工电子、核技术等领域“军转民”发展。建立军民信息交流平台和军民供需对接机制,促进军民成果转化。大力支持“民参军”。培育一批优质军民融合民口企业,逐步提升民口企业参军能力,支持军工科研成果向民口企业转移转化,从而实现由零部件加工等一般配套生产向分系统、全链条生产的整体提升。

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方式和作用研究

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方式和作用研究 仲伟俊梅妹9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6) 摘要: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是统筹国防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从需求对象和投入主体、创新风险和动力来源、主要效益和组织方式等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产业技术创新的不同特点,然后基于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从资源集聚、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和运用等几个层次构建了系统分析框架,提炼出了多种可能的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方式,接着剖析了军民融合对带动民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其自主品牌产品高档化、产业环节高端化、产业发展主导化的作用。 关键词: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 S引言 民融 国之举,强之策。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 略,其核心任务之一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和民 '业技术创新的深度融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转 型升级,带动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围民融 业技术创新,我国学者 的视角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分 民融合的发 f 史和本质特征。杜人淮总结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 革 新 新阶段 期军民融合发展的历 程、道路和成就[1];褚倩倩分析了军民融合发展的 本质特征,认为其核心 化资源配置[2]。次 研究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融合的典型路 模 式。张近乐、尚涛、蔡晨雨研究提出了 6种民融合模式和7种军民融合路径[6];张继海、乔静 董辉 角论了军民科技融合模式[45]。 学者研究了军民融合的主要 新系统的组成要素。王斌等研究认为军民融 :业创新 体制、政策、渠道、技术 种类型的壁垒[6];杜人淮研究认为军民融合系 由发展主 体、市场、资、、民融合科研生 I 服务 建设活动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7]。再 研究了军民融合的作 策建议。湛泳和张学斌实证分析了军工企业 造业的溢 效应,发现中 工企业的溢出效 为明显[&];妍研究了军民融新的障碍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9]。,学者研究了民融合专利运营[10]、两用技术研发政策[11]人 才培养激励模式[12]。 目前学术界关 民融 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已经 了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 :需要深人研究。一 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产业技术创新特点的比较分析;二 民融 '业技术创新方式的研究主要 实践中提炼,缺少相应的系统分 的&三关民融 ?民业技术创新 型升级作用的认识,还 机理性的深度剖析。本民融 业技术创新的特 方式及作 深人研究,较分国防科技工业和民 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然后基 业技术创新过程构建军民融 业技术创新方式的系统分 ,提炼 的融合方式,接着研究军民融 带动民 业技术创新 型升级的机理 。 1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差别 世界主要国家的产业都存在主要生产服务于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创新驱动江苏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BR2018044;项目负责人:仲伟 俊)成果之一;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项目—“江苏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路径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 18SSL002;项目负责人:仲伟俊)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仲伟俊,工学博士,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科技管理和信息系统;梅姝娥,工学博士,东 36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电子商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