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城谣,席慕容》阅读答案

《长城谣,席慕容》阅读答案

《长城谣,席慕容》阅读答案
《长城谣,席慕容》阅读答案

《长城谣,席慕容》阅读答案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

2

4

5

6 现代诗两首

执笔:耒阳正源学校黄志翔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 __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出生,蒙古族女诗人。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出生于四川,13岁时在日记里写诗,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一年内再版七次。席慕容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三、检查预习——给下列的划横线字注音: 焉( yān )支隘( ài )口蹲( dūn)踞荒莽( mǎng)焚( fén )起敕( chì)勒川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诗歌,要求: ①听字音;②听节奏;③听重音 (要做上符号) 。

2、朗读诗歌,评价朗读。(字音、节奏、重音、感情的表达等)

3、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诗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那一类?

4、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内容?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节:着重写长城历经沧桑,是 __见证。

第二节: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抓住重点词语:总、一??就??)

第三节:写梦回故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抓住重点词语:不眠)

5、如果要你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怎么写?

例:(1)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

(2)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

(3)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

五、解读探究

(一)讲授第一节

师:第一节,诗人以 __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写历史,方法很多,即使洋洋洒洒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成为 __见证。提问:

1、长城是 __见证,他见证了民族的哪些事件?

明确:战争、荣辱(夺、还)、悲欢。

2、为什么说长城“无情”“冷眼看人间恩怨”?

明确:他饱经沧桑,见证 __发展,却不参与 __创造。师:朗读提示:本节朗读时语调应深沉、舒缓、凝重,以凸现长城的沧桑感。

(二)讲析第二节

师: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 __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提问:

1、诗人如何抒情?

明确:“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2、为什么唱长城时“不能成声”,写长城时“不能成篇”,而一提到长城心中“便有烈火焚起”?

明确:长城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

3、“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应作何理解? 明确:作者魂牵梦绕长城,在他心中,长城的形象早已千百遍的出现。以至于一提到长城,长城的形象,比如身躯、面容、云、树、风等都如在眼前、历历在目。万里极言空间之广,千里极言时间之长。

师:朗读提示:前三句轻慢读一二句,读第三句时重读稍快。形成语气上的强烈对比,突出由抑而扬的情感波动。

(三)讲析第三节

师: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

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