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探索与实践

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英国数学史家J.Fauvel 曾总结出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约20条作用,其中有: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不那么可怕、改变学生的数学观等等。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要注意阐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古今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又增加了有关数学史方面的内容,并指出要“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数学家的重要贡献,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由此可见,让数学史教学真正走进数学课堂,是我们数学教师现阶段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把数学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作出一些探索,下面是我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作为引玉之砖,供同行们思考。

一、学习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享受数学美。

对大多数高中学生而言,数学就是抽象、枯燥、乏味、无用的代名词,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在高考中拿到一个好分数。至于数学是什么?数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什么?高中生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何在?这些问题大都不被学生正确了解,而从数学史中却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复数时,有许多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数域的扩张,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一新概念。我先与学生共同回顾了数从自然数到负数和零,再到分数、无理数和实数的发展史。然后指出为了解决21x =-在实数集内无解的问题,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诺引进了“虚构数”的概念,后来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几何学》首次给出 “虚数”这个术语。我在上课时,顺便给出了欧拉公式:cos sin i e i θθθ=+,而被公认的数学中最优美的式子:10i e θ+=,就是欧拉公式在θπ=时的特例。它将数学里最重要的几个数字联系到了一起:两个超越数:自然对数的底e ,圆周率π,两个单位:虚数单位i 和自然数的单位1,以及数学里常见的0。数学家们评价它是“上帝创造的公式,我们只能看它而不能理解它”。学生们在“意料之外”与“震惊之中”,体验到了数学之美。我们的教学直接面对学生,那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融氛围美、数学美、探索美于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

受。

二、学习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时,我从“芝诺悖论”讲起:“芝诺曾经认为:古希腊的英雄阿基里斯与龟赛跑,将永远追不上乌龟!”这时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然后再进一步展开驳倒这个悖论。芝诺的理由是:假定阿基里斯现在 A处,乌龟现在 T 处。为了赶上乌龟,阿基里斯必须先跑到乌龟的出发点 T 处,当他到达 T 点时,龟已前进 T1点;当他到达 T1点时,乌龟又已前进到 T2点,如此等等。阿基里斯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这时用具体的数据进一步驳倒这个悖论。设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十倍,龟在前面 100 米。当阿基里斯跑了 100 米时,龟已前进的 10 米;当阿基里斯再追 10 米时,龟又前进了 1 米;阿再追 1 米;龟又前进了 1/10米,…。于是阿基里斯追上乌龟所跑的路程S=100+10+1+…,事实上这是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可见,形式上是永远进行下去,实际上是限制了阿基里斯的路程,一旦超过这个限制,阿基里斯就超过乌龟。这样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更进一步地是: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润物细无声的使学生心理更健康、更自信,充满着无穷的活力。

在历史上大概没有比“对数”的发现,更能使人意识到数学发现的意义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讲对数概念时,我介绍了对数的发明者苏格兰数学家约翰·奈皮尔(John Napier,1550~1617)编制对数表的历程:今天,我们用电子计算机可以很容易求对数,而在我读书的时代,是通过对数表来查的。公元 1594 年,纳皮尔开始精心编制可供实用的对数表,公元1614年,奈皮尔发表了《关于奇妙的对数法则的说明》一书,书中论述了对数的性质,给出了有关对数表的使用规则和实例。奈皮尔终于用自己20年的计算,换来了人世间无数寿命的延续!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说得好:“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是拿他一生中的工作多少来衡量,那么对数的发明,等于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后经别人更加完善,解决了星体的轨道计算,船只的位置确定,大地的形貌测绘,船舶的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题。在教学中引用这样的例子,能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数学发现的

重要,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三、学习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新课改的要求来看,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引领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引路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史上,有不少富于真知灼见,善于思考的数学家,他们在研究问题时,都采取了独到、奇妙而又具有广泛意义的方法。在讲授有关数学知识时,联系教材适当地把这些思想方法展示给学生,领略数学家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领会教材的实质,体会数学创造的历程,不失时机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从而可以增强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这一点也是战胜题海战术的有力武器,现在的学生只知道做题,而对题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实质不做思考,当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便往往束手无策,而学习前人在面对未知领域所用的思想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很有裨益。

比如,解析几何巧妙地将几何与代数结合在一起,是数形结合很好的一个范例。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1637年解析几何的奠基人笛卡儿在《几何学》中引入了坐标,并用代数方法、坐标方法更换了古代方法,解决几何作图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解析几何的精髓是:引进坐标,用代数方法表示曲线,然后通过对方程的讨论给出曲线的性质。它用运动的观点把曲线看成为点的运动轨迹,建立了点与实数对的对应关系,把“形”(包括点、线、面)和“数”(包括数、式、方程及函数)两个对立的对象统一起来,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它以坐标的研究为基础、以代数方程研究为前提、以圆锥曲线的定性研究为依据,揭示各知识内在的辩证关系。在圆锥曲线的后续教学中,我始终抓住这条主线,反复强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这样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用联系、变化、发展的观念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四、学习数学史能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本中的字斟句酌,未能表现创作过程中的斗争、挫折、以及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通过学习数学史,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学习的勇气.因为看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如何一点一滴地得到他们的成果。这样对于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就不会感到颓丧。

18世纪数学界的灵魂人物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他在

年近花甲时双目失明。不久,除了其本人和一些手稿幸免于难外,他的住所和财产全都在一场大火后荡然无存。尽管遭受一系列的不幸和沉重打击,欧拉的科学活动丝毫没有减少,欧拉用其罕见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进行高等数学运算。欧拉在完全失明前,在还能朦胧地看到一些东西的最后时刻,还在一块大黑板上写下他发现的公式,然后口述其内容。在失明后的17年里,欧拉还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他的论文多而且长,以致在他去世之后的10年内,他的论文仍在科学院的院刊上持续发表。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Gauss,1777~1855)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

现代数学的基础——集合论的创建者德国数学家康托尔(Georg Cantor,1845~1918),最初曾受到猛烈攻击,以至于巨大的精神压力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优秀的数学家哈密顿(Hamilton,1805~1865)曾为“四色问题”冥思苦想 13年而不得其果,一百年后美国的两位数学家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轰动了世界。数学家们在困难、挫折、诽谤面前依然充满勇气,充满创造,披荆斩棘,克服种种困难,推动数学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意志以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正是教育学生最好的范例。

五、学习数学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了解我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数学史料……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国在数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

讲等差数列这一章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张丘建算经》、《孙子算经》和《周髀算经》中许多涉及等差数列的记载,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在教极限时,指出我国有关这一内容的研究的最早著作是西汉时期刘徽的著作《九章算术注》。讲授二项式定理时,除了教材中已出现了“杨辉三角”,我还向学生介绍在这方面我国作出成就最早的北宋著名数学家贾宪以及他所撰写的《皇帝九章算法细草》。这些数学史知识都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中国古代数学是璀璨夺目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篇章。

除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外,解放以后中国的数学家在数学的一些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0年2月19日,82岁的吴文俊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我及时利用这个新闻,向学生介绍了吴文俊教授的事迹: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近代数学史上第一次由中国人开创的这一新领域,吸引了各国的众多数学家前来学习。因为“手工计算上千项的证明要几天功夫,用计算机1秒钟就可以完成。”诺贝尔奖没有设数学奖,人们通常把“菲尔兹奖”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吴文俊的工作被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引用,有3

位的获奖工作还使用了吴文俊的方法。一直到最近两年,仍有菲尔兹奖得主在引用吴文俊的经典结果。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切后,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以上所述是本人运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一些探索与实践。但毕竟高中数学教学不只是数学史的教学,不能矫枉过正。所以在渗透数学史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数学史的渗透决不是内容的简单堆砌或拼凑,越多越好。更应注意相互间的联系,有选择地运用,要恰到好处,不求系统,以免喧宾夺主。(2)介绍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事物、事件等所用资料来源的说明;(3)既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更要合理开发利用课外时间。

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中,蕴涵着曲折的道路、闪光的思想、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将数学史的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中,发挥数学史料的功能,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我相信数学史知识的运用必然会推动数学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使巍峨的数学宫殿更加金碧辉煌!

参考文献:

[1] 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

[2]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3] 林永伟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

[4] 汪晓琴等.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科学出版社.2002.7

[5] 王谧.数学史与中学数学结合的几个教学设计.数学教学.2003.5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3-03-15T10:06:35.93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26期供稿作者:苏飞 [导读] 数学课堂上讲究学习策略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落实至关重要。 瓦窑九年制学校苏飞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不断更新是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展示和追求的亮点,他们自觉反思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内涵,更加关注数学课堂中教的行为和学的方式的有效性。如何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呢?以下谈谈本人在九年级数学课堂上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的探索实践与反思。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教学 数学如此抽象,人们在小学时或许还感受得到数学之美,但接触到更加抽象复杂的领域后,往往望而却步,所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一个时段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只指多媒体影像,它可以是多方面的。1、有的教学情境与生活背景相联,从生活到数学;通过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概率初步”“生活中的图形”等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记录、图形设计等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概率的概念与应用及学习图形的必要性。2、有的教学情境与带挑战性的问题相联,从问题到数学,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且能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3、有的教学情境与实践活动相联,从活动到数学:如“用频率估计概率”这节课,我通过学生设计统计表、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进行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情境来让学生在实践与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很多课题都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制作、观察发现、小组活动等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不应只在新课发生前起作用,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只在课前运用故事、问题、图片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后引入课题,之后则致之不顾而忽视情境的全程性。我在“用列举法求概率”这节课中,准备了两枚一元硬币(用来引出两步实验);牌面数字都为1、2、3的黑桃、红桃两组牌(用来引出稍微复杂的两步实验);两个骰子(用来引出更复杂的两步实验)、牌面数字也为1、2、3的草花牌(用来和黑桃、红桃搭配引出三步实验)。先从同时投两枚硬币判断是否公平的游戏得出—--“公平不公平,概率来说明”;再从两组牌中同时各摸出一张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感到结果复杂,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地写出全部结果呢?从而引入课题——用列举法求概率;在学生初步探索两步列举法后再设置同时投两个骰子的情境使问题更复杂,最后设置从三组牌中同时各摸出一张的情境引入三步列举法——树形图,整堂课老师象魔术师一样运用道具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促使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绝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的,不能只注重情境提供的方式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技术,采用的内容是否新颖时尚,营造的气氛是否热烈轰动等。而是应该突出数学学习这样的主题,为了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公式或数学思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所以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能否引起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能否有利于数学本质的揭示及凸显数学本质之实为基本标准。 二、采用有效的数学活动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寻找数学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反思如何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给不同的学生都带来成功的愉悦,以获得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要强化目标意识,不但教师自己首先对活动的目标、活动的结果及活动的执行形式等做到心中有数,以把握活动的数学本质方向,同时还要以目标指导教学,让学生明确目标,进行定向学习,这是强调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设计数学活动,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来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同时当堂进行目标检测,掌握学生达标情况。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目标意识模糊,目标不明确,那就很可能成为一种为活动而活动,只有表面活动而无数学品质的低效活动,形式化的活动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造成了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同时也对学生的发展意义甚微。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设法促成学生的效能感,活动时教师应明确表现出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尤其是给予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只有学生对于先前活动有过积极、良好的、成功的、愉快的体验,才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再期待参与这类活动。而低效的数学活动常常是教师没有描述目的或对学生没有期望,对低层次的活动结果或过程随便迁就,为活动而活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活动失去兴趣。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有各自的发展。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都有客观存在的层次差异,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除了天赋、学习环境、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学习主体起决定作用——兴趣会促使他们不畏困难,努力钻研。在图形的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各种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在这样的课堂上你会发现,印象中成绩高低不同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差异并不大。数学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起到的作用:对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通过数学活动鼓励并促使其形成数学特长;对中、差层次尤其是较差层次的学生来说,通过数学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 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力争把教师引导、整理、矫正的方法指导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尝试最佳结合起来。 三、实践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数学是有生命的数学,数学课堂也应是有智慧的课堂。

浅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

浅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 万州桥亭中学秦毅 内容摘要: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在现今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史的有关轶闻趣事,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史,不仅是广大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力帮助,而且是也是我们中学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更好的搞好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要明白数学史的重要性,最根本的是要研究如何将数学史融合到教学当中,努力探索出一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数学数学史 一、引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史研究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知识,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和价值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4月20日至26日,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发起,在法国马赛附近的Luminy镇举行了题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张奠宙

教授在《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我国的数学史研究,乃至科学史研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队伍。但是,我们的研究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如何运用于教学过程,发挥它的应有效益。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数学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我们都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界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极其重视,并且以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经验。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年取得佳绩、在国际水平测试中名列前茅,这些都是我国数学教育水平高的有力证据,我国数学教育水平高的另一个证据是,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测试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亚洲参加国的测试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因此,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高水平成绩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厚重的历史积淀的,是几代、十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共同的结晶,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对于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是应该予以正视的。就在我们的教育界为上述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时,社会上也存在着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数学内容一些学生学不好,学不了,成为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者;另一方面,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我们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特别表现在数学思考方法、 2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略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18418822.html,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略谈 作者:李雪红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数学史是一种文化内容,融入初中数学教材很有意义。数学史融入时遵循着特定的原则。具体融入时可采取的策略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广泛性与实用性结合,目的性与可接受性结合,思想性与可理解性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史;融入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3-0158-01 数学史具有较长的一段历史,并且含义丰富,当前,我国很多数学教材中都缺失了对数学史的讲解,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程序化。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逼近,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将数学史融入到教材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因此,首先就需要明确将数学史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原则,再制定相关的策略办法,使得数学史的融入发挥效用。 1.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虽然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原则,但是在实际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目前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对部分概念定理并没有进行探究,甚至没有涉及到相关的数学问题,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史在教材中的重度缺失。当前我国很多初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因此,可以将数学史适当融入其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史的融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根据数学史相关内容深入探究数学定理。人教版初中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教学方式,数学史的融入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及分类等数学学习方式进行应用。数学史的形成是漫长的,将其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能够让学生对无理数等的发现有更加具体的认识,从而体会到数学家们的恒心及毅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在将数学史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相关的原则,只有在遵循原则的情况下,才能正确体现出数学史融入到教材中的意义。在将数学史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及应用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使其能够在数学史的作用下,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需要对相关科目的历史进行适当的讲解,但是还是需要注重教学方法,不能将过多的时间用在讲解数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论文摘要]主要谈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浅谈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浅谈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9-02-28T11:20:51.0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5期作者:张凤波 [导读]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就要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 黑龙江省尚志亚布力一小学150631 摘要:注重实践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通过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再现数学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活动重要性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课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而实践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和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锻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尝试解决数学问题。 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有什么重要性呢?下面浅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就要深入挖掘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即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活动材料,起点不能过高,利于全员参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为认识的突破口,给他们提供观察事物和实践活动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活生生的直观知识,从中获得正确的知识。 如教“数据收集与整理”时,我就利用课前收集数据,给学生创设活动机会。上课时,多媒体出现孩子们在买零食、文具和玩具的情景,由于我选的是熟悉的身边材料,学生们看见自己和同学出现在屏幕上,兴趣特浓。因为我把枯燥的数学学习变成了孩子们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搭建平台探求学习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在掌握前人总结的知识的过程中,把人类知识成果变为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跳出教材的静态层面,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学习置身于生动有趣活的动中。 我在讲“圆柱的表面积”时,通过动手操作剪、拼、摆几何模型,将圆柱侧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在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学生自主找到新旧知识的链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活动中交流数学思维,活动中交流数学思想,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数学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探索学习欲望倍增。 三、增进学生主体意识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弘扬主动性,尊重和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不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生活,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例如:教“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就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的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查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更有利于学主体意识发展。 四、课外延伸体现数学价值 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适当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延伸和发展,从课外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查资料、收集数学信息提高了综合的数学素养。如教“人民币的认识”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到超市去购物。在教小数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文具品),我再出示这些商品及其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接着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这时学习小数是自身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扩大自主探索的空间,实现数学再创造。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地砖需要多少块?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新问题,认真分析,探索再实践,就会创造出新的成果。因此,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失时机地由课内推向课外,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拓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从而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呼唤数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为学生提供、创设学习活动的机会,调动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郑小瑞 摘要: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我国数学家吴文俊说过: “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发展轨迹,更好地体会数学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家们刻苦钻研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这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以及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都大有益处。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学 一、引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史研究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知识,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和价值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4月20日至26日,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发起,在法国马赛附近的Luminy镇举行了题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张奠宙教授在《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我国的数学史研究,乃至科学史研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队伍。但是,我们的研究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如何运用于教学过程,发挥它的应有效益。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也正

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葛俊立

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葛俊立 发表时间:2018-01-09T17:09:43.4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6期作者:葛俊立[导读] 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以供专家和同行参考。 葛俊立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318020 摘要:活动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方式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水平。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以供专家和同行参考。关键词:活动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实践 “活动式教学”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被动接受成功转化为主动探索,还让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自主进行思考,从而使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性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活动式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广大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安排活动教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吸收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设教学情境,公平对待每位学生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注重的是计算方法的应用,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形象、生动地将教学材料中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出来,并让学生加深对该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生计算“20-3+7”这道计算题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假设在教室里放了20张桌子,其中有3张桌子被学生搬去了别的教室,过了三天后,有一位老师连续搬来了7张桌子,问现在教室中一共有多少张桌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题,把抽象性的数学问题转变成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在具体说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此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公平、用心对待每位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变化等,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还需要顾及到其他学生的感受。在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有奖问答、快速抢答、小组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算术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开展活动式教学模式时,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教室内学生的人数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数一数、算一算,并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要求学生解答。由于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辑化及抽象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全面融入数学语境中,精确理解题意,从而正确解答问题。这要求学生必须以求知者的姿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以实际行动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在活动式教学模式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活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常常需要动手,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科学进行分组 开展活动式教学模式,能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促使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够在小组内充分展现自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立学习小组时,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实现以优带弱,保证小组内学生各方面的条件形成互补;另一方面,教学又要综合考虑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确保每个小组实力均衡,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进行分组,学生互相帮助,通过讨论、分析以及操作等活动,理解图形变换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模式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丰富学生的学识,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保证小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合理、有趣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平小学数学“活动式”教学法初探[J].教育,2017,(02)。 [2]孙秀枝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2016,(13)。 [3]梁锋探讨活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郑小瑞 摘要: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我国数学家吴文俊说过: “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发展轨迹,更好地体会数学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家们刻苦钻研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这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以及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都大有益处。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学 一、引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史研究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知识,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和价值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4月20日至26日,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发起,在法国马赛附近的Luminy 镇举行了题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张奠宙教授在《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我国的数学史研究,乃至科学史研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队伍。但是,我们的研究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如何运用于教学过程,发挥它的应有效益。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数学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我们都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也取

中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 江国文 [摘要]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是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理念,同时又 彰显了新课程教材的新形象,在自主探索思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主 体发展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主体发展的学习能力,生成学生主体发展 的持续、和谐动力为核心目标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将是本文探讨的主 题。 [关键词]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新课程;数学教学;创设情 境。 [作者简介]江国文,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 高级教师(浙江舟山普陀 316100) 一、问题的缘由 我们学校从2004年秋季开始,进行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改实验。在这一年新教材改实验结束后,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好,自主探索思维能力较强,特别是对不敏捷而踏实学习的学生提高更为明显。分析其原因,与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过程中思维能力的提高关系密切。因此,从2005年秋季开始,将如何更加充分发挥自主探索思维教学的优越性,进一步有意识的提高各类学生自主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能力,作为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因为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结构的核心,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达到本数学新课程实验的教学目的。笔者就一年来的实验效果作些探讨。 二、明确自主探索思维的过程和规律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思维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一)学生自主探索思维过程的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 新课程的自主探索思维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自主探索思维中,数学概念、公理、法则等都是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力思考、合作学习获得的,是一种老师指导下的发现学习。学生碰到的困难比教师讲课要大得多,问题多得多,因此学生动脑的机会也多得多。学生发现问题可以问老师,但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思考,就是自己问自己。问自己能促进自主探索思考,思维能力会比较活跃,理解也会比较深刻。而传统课堂教学则不同,它往往是由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是探索思维的开始,而分析问题则是明确问题实质的过程。自主探索开始时,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新课程的重点难点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内容抓不住要领,要走不少弯路。但是学生在这曲折理解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自主探索思维能力,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习惯的形成,分析、归纳、小结能力的增强,学生能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如能解决多种情况考虑的习题,使自主探索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是学生要解答的问题、求证的结论的各种可能途径提出种种猜想,边提出假设边进行检验,这是一种再探索思维的过程。离开了这种假设,自主探索思维将是一种盲目被动的思维活动。 4.检验假设 1

新课标下考数学史与初中数学的整合试备课讲稿

新课标下数学史与初中数学的整合 在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中应当包含一些辅助材料,如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可以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 技术、天气预报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都围绕三个基本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理科课程,还进而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尝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在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史首先应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 1、认识数学的发展规律,了解榜样的激励作用,减少学生走数学学习的“弯路”。 数学史让我们认识数学发展的规律,了解昨天,指导今天,预见明天。从前人研究数学的经验教训中获取鼓舞力量,以指导和推动我们今天的数学学习和研究,少走弯路。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史教育,把精力用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上,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以适应新课改学习方式的需要。 许多大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不少著名数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介绍一些大数学家是如何遭遇挫折和犯错误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反面获得全新的体会(这往往能够获得比从正面讲解更好的效果),而且知道大数学家也同样会犯错误、遭遇挫折,对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了解数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加深理解数学理论、公式、定理和数学思维。 一般说来,历史不仅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给出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可以引导我们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而历史上许多著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还十分有助于他们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写在书本上的数学公式、定理、理论都是前人苦心钻研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挫折和失败才形成的,是在当时社会生产、人们的哲学思想、数学家的独创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活生生的数学。但是,我们从书本的条文上,已看不到数学成长、发展的生动的一面,而只看到数学家的浓缩的形式,这就妨碍我们对这些数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如在七年级教空间与图形部分前,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特别介绍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使学生初步感受几何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3、抓住数学历史名题,丰富教学内容,展现学习数学新途经。 对于那些需要通过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这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还难住了许多有名的人

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初中数学论文] 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引言: 课改犹如一缕阳光,照亮课堂;犹如一滴甘露,滋润了快干枯的课堂。他将笑声、掌声送给了老师学生们,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地方,就如农民的田野,艺术家的创作室,科学家的实验室,快乐学习已真正地走进了课堂。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经把数学比作“在纸上进行的游戏”,并且认为“是制造快乐的游戏。”现代心理学也证明,人在快乐的心境下,更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更富有创新精神,而且记忆力特别好。生理学家也认为,保持快乐的心境,使人更长寿、更健康,所谓“笑一笑,十年少”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知道,现行的初中数学教学,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的课堂活动。在传统教育的方式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较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有趣和富有探索性,倡导有意义的教学、合理整合数学学习资源,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尤显重要。 愉快的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把实施快乐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呢? 首先,教师要以良好的教学面貌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得愉快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数学教师的情绪状态,或者说是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教育实践证明,当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摘引自潘菽《教育心理学》。)从许多好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同样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旺盛的热情、积极的教学情感,就犹如让学生服用了强烈的兴奋剂,使他们自始至终兴致盎然,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去热爱学生,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必须要饶有兴趣地和学生度过每一分每一秒的教学时光。唯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成为充满情感活动富有吸引力的生机盎然的课堂学习生活。所谓快乐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其次,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乐中求知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1、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声、色、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优势,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而根据需要设计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学生手眼脑齐动,兴致浓厚地进行自主探究,效果更显著。 2、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德国教育家拉伊在他的

数学优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沈潮来 课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开展,进一步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 人。”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而实现这样的课程功能,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基础。 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充当知识的传授角色,习惯于把知识结论直接的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总是以接受学习的方式面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习惯。这种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忽视了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已经不会自己学习,当他们需要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时,他们不会思考甚至不愿去思考。 六年级学生,许多学习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带有自身的随意性,正是培养他们学习品质的大好时机。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数学,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构建良好、有序的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必须和必要的。 课题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自主” 是指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能不依赖于他人,自由地作出判断,主动地行动。 自主探究意识 “自主探究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的去探究学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一、数学史有它的教育价值: 普及数学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旨趣;学史能够给数学课堂教学添色增彩;中小学教材渗透着丰富有趣的数学史;数学史是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催化剂;数学史本身蕴含着当下教材基本知识。 二、数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二、)常量数学时期(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三、)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四、)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五、)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一阶段有一下两项重要成果:计数制度的产生和使用(如图1)。测量和 图1 作图(如图2赵爽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图文结合)。

图2 第二阶段是常量数学时期(初等),那个时期数学发展的两条主线: 1.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 2.灿烂的古希腊数学。 其中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有三次发展高潮:(1)两汉时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3)宋元时期。 领先的成就有: 1、计算技术的创用 2、加、减、乘(九九表)、除;分数、小数、近似计算 3、更相减损术、比例算法、盈不足术 4、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暅原理,算经十书 宋元四大家: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贾宪三角(杨辉三角);秦九韶《数书九章》之“正负开方术”、“大衍求一术”;朱世杰之《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的“招差术”、“垛积术”;李冶是的“天元术” 第三时期变量数学时期主要有:几何学的变革;微积分的创立与

发展;多分支的形成:集合论、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这几个重要成果。 几何学的变革时期代表人物有费尔玛、高斯、笛卡尔等。笛卡尔在实际上建立起了历史上第一个倾斜坐标系,把几何和代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微积分虽然不是牛顿与莱布尼兹发现创造的,但却是他俩大体完成的。牛顿改变了以往从“和的极限”到“定积分”的老路,开创了从导数到不定积分到定积分的新路。清楚得表明了他对微分和积分互逆关系的认识。莱布尼兹认识到求积依赖于在横坐标的无限小区间上的纵坐标之和或无限窄小的矩形之和。更重要的是他认识的求和(积分)与求差(微分)运算的可逆性。 数学方法:(1)化归的方法、(2)变换的方法、(3)类比的方法、(4)归纳的方法、(5)合情推理的方法、(6)反证法、(7)数形结合的方法、(8)分类讨论的方法、(9)运筹的方法。 数学观点:(1)近似的观点、(2)抽象的观点、(3)一一对应的观点、(4)对称的观点、(5)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观点、(6)“变中有不变”的观点、(7)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8)运算与结构的观点、(9)博弈的观点、(10)关系、等价关系、序关系、相关关系、比例关系、函数关系的观点 数学思想:(1)“命题需要证明,证明依靠逻辑”的思想、(2)量化的思想、(3)数学建模的思想、(4)最优化的思想、(5)公理化的思想、(6)数学机械化的思想、(7)数据处理与数理统计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