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1-06-19

摘要: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一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反贫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更新观念,以生态环境重建为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环境;贫困;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喀斯特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西南地区岩溶总面积42.624万km2。该地区总人口超过1亿,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的2000万人口,是我国南方的主要贫困地区,全国近1/2的贫困人口集中于本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战略的实施将很大程度地改善喀斯特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全方位脱贫是喀斯特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1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

西南喀斯特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极大,这固然与当地农民的素质和环境意识低下密切相关,但更主要的是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力,使这些地区陷入了人口增加――过度垦殖――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落后――人口贫困――文化教育水平低――环境意识和人口意识淡薄――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

1.1人口与自然资源

人口与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喀斯特地区的人口压力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动植物资源锐减。水资源短缺及矿产资源极大浪费。人口与资源的对立关系已经成为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人地关系失衡。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土地质量变异和承载力降低。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0.127hm2锐减到1999年的0.05lhm2,且80%属于坡陡贫瘠的低产耕地。建国以来,贵州省的人均粮食大多在300kg警戒线以下,为了满足粮食的需求,贵州省每年平均从外地引进粮食达20亿kg。如果按照人均300kg粮食计算,贵州省只能承载2500万人口,到1999年人口增长到3683.83万人,人口超载率达47.35%。人口的严重超载使当地农民被迫毁林开荒,全省81.02%的耕地分布在大于6度的坡地上,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69.18万hm,占总耕地的19.80,而坡度在35“以上的耕地竟有28.18万hm2,占总耕地的5.74%,新开垦的坡地,大多在3~5年内丧失耕种价值,甚至变为裸岩荒坡。坡耕地比例高是造成贵州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和贫困的主要制约因素。

(2)岩溶水资源丰富,但可方便利用的比例少。由于南方岩溶区,他表、地下岩溶不均匀发

育,岩溶水、降水与地表水之间“三水”转化迅速,岩溶水系统调蓄功能差,雨季时快速径流的岩溶水常成为弃水而排泄,旱季时可利用的岩溶水资源量却十分有限。由于喀斯特地貌特殊的环境条件,地下岩溶发育,地下水埋藏深,地形切割强烈,使地表水易渗漏,地下水易污染。岩溶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不均匀,致使在水资源总量丰沛的喀斯特地区常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农田旱涝灾害频繁。目前,贵州省还有200多万人,300多万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尚未解决,近千万人口得不到清洁饮用水。

(3)矿产资源丰富,浪费惊人。全国现已探明的140种矿产资源中,本区分布有100多种,其中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30%以上的矿产就有20余种。但由于乡镇企业生产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源破坏严重、浪费现象惊人。以采煤、采铝业为例,煤的合理回采率为75%,贵州省只达到20%,按照1993年采煤3000万t计算,浪费资源储量达8000多万t。铝土矿回采率应为95%,而贵州省只达到20%,采1t就要浪费4t。

1.2人口与环境

随着人口增加对环境压力的加大,不但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同时也造成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

(1)生态环境恶化。喀斯特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容量小,土地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弱,弹性小、阈值低,环境系统内物质的移动能力很强,受干扰后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速度慢、难度大。喀斯特植被破坏后,生境的旱生化迅速加剧,局部阴湿生境消失,水土流失越发严重;碳酸盐岩的成全速度极为缓慢,喀斯特地区每千年的风化残留物仅1.27~4.6mm,即需2000(8000年左右才能形成1cm厚的土层,形成石漠化后,环境恢复的困难程度极大。所以,喀斯特环境属于一种动态的脆弱系统。在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上,叠加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如人口增长过快,森林乱砍盗伐,陡坡地开荒等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是喀斯特山区生态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喀斯特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山高坡陡、土被薄而不连续,加之森林覆盖率低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从50年代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2%、60年代19.9%、80年代28.4%,发展到90年代的43.5%。根据1998年水电厅最新资料,全省土壤年侵蚀总量已达2.8亿t,相当于每年有4.33万hm2平均厚度33crn的土层被冲走,导致石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现已达1.33万km2,而且每年以933hm2的速度递增。

(2)水环境污染。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全省主要河流凡流经城市和工矿区的干流河段或支流河段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南明河、湘江、锦江、清水河等五条河流的平均污染负荷综合指数已从1967年的5.28上升到1993年的8.53,增加了61%。90年代以后,地表水水质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喀斯特地区的乌江水系和沉江水系水质污染严重,其监测断面分别有64%和70%的水质超标。地下水污染也同样严重,1993年对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和凯里等五城市开采的地下水水质监测中,有83%的项目超标;1996年对上述城市的继续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污染仍十分严重,超标率达80.59%,其中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含量普遍超标,总硬度、锰、酚的年平均含量超标率均有较大的增长。水环境的污染还加剧了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的紧缺,致使贵州这一降雨丰富的湿润地区也出现供水危机。

(3)矿产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是贵州省的优势资源,近几十年来贵州矿产资源大量开采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环境问题,除采矿空洞和矿业“三废”

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外,矿业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和迅速扩大,也成为贵州省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本省开采的主要矿产中很多是露天开采,如铝土矿、磷、石灰石、砂石、砖瓦粘土以及锰、铁等。露天开采要进行大量的表上剥离,因而对地表植被与地貌景观造成严重破坏,形成土地荒芜、岩石裸露、乱石遍地的矿业荒漠化土地,加上因矿产开发产生的“三废”对土地和植被造成的不良影响,更使土地严重破坏。据调查80年代初期全省已累计有矿业荒漠化土地450km2,到1994年,增加至1290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73%。而且这类土地又主要分布于喀斯特强烈发育的黔中、黔西地区。在1983年至1994年这10年中,矿业荒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增加76.3km2,预计未来30年内,贵州省矿业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将以每年30~50km2的速度增长,将成为严重威胁本省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之一。

(4)喀斯特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口稠密、城市集中,贵阳、遵义、都匀、水城、凯里等主要城市均分布在喀斯特盆地或河谷阶地之中。城市周围的山体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近地表层受其影响表现出逆温层低、风小等特点,导致污染物不易向外输送扩散的大气环境特点。加以城市能源结构多以燃煤为主,燃煤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微粒等大量聚集在城市上空,从而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贵阳市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早在80年代就超过国家标准1.0倍,年日均浓度在0.3g/m3,在全国名列前茅;到1993年二氧化硫浓度的年日均值已是全国日均值的2.3倍,成为全国著名的煤烟型污染城市。9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喀斯特地区城市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大大增加,除少数城市的个别项目外,大多增加1~4倍,反映出喀斯特地区城市大气污染有继续加重之势。

(5)酸雨问题。由于喀斯特地区缺少石油和天然气,煤炭和水能资源相对丰富,煤炭占能源利用总量的95%以上,造成大气污染严重,酸雨问题十分突出。伴随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喀斯特地区主要城市的酸雨率及酸雨强度也大大提高,贵阳、遵义等城市已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酸雨区。酸雨区的分布已从80年代以城市和工业区为中心的小片分布,发展为以黔中地区为中心、大约有5万km2的连片大面积分布。贵州中部喀斯特地区平均酸雨率为80%,强酸雨(ph<4.0)率为30%,在全国已属少见。

1.3环境恶化与人口贫困

喀斯特地区正面!临着来自贫困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源,环境恶化又加剧了贫困,环境恶化与人口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叠加,互为因果。喀斯特贫困地区普遍存在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使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问题。人口增长对粮食、耕地以及生活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导致毁林毁草开荒,造成本已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农业生产困难,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增长,土地超载,导致长期乱砍滥伐和陡坡开荒,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形成“人口增加――陡坡开荒十植被减少、退化――水土流失加重――耕地质量下降或山地石化――贫困”的恶性循环。

岩溶地区财政普遍困难,全区3/4以上的县财政收支人不敷出,增加物质投入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到1999年底,贵州省仍有贫困人口571.60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70.78万人,48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3.3%,耕地占57.2%,人口占53.4%,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3.1%,固定资产投资占18.3%,地方财政收入占22.1%,地方财政支出占23.7%,农林牧业总产值占58.4%,粮食产量占57.8%,工业总产值占1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61.9%,人均财政收入占41.3%,人均财政支出占44.3%,返贫率高达15%。

2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抓住机遇,以生态环境重建为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2.1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落后的根源之一是观念落后和体制不适应,而体制不适应的重要根源仍然是观念问题。为了缩小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缩小与东部地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实现思想观念的跨越。以变化了的情况为出发点,以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确定新思路,用开拓创新的意识探索新方法,靠市场经济的思路构建新体制,使观念更新成为抓住机遇的触角和西部大开发的前奏。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研究适应新形势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机制,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转变观念,面向市场,改变“立足资源搞开发”的传统思路,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实现全方位的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以开放的意识深化改革,以开放的观念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以开放的姿态容纳百川、博采众长,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

2.2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江泽民同志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落空。”对西南喀斯特地区来说,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把“一退三还”与农民脱贫致富和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

2.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加强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特别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要千方百计地使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引进人才,大力培养各类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给西部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需求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在这种形势下,当地是否拥有资源,不再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适应新形势,必须对喀斯特地区以往的资源导向型战略进行重新审视,变资源导向型战略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由过去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教育、技术、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且以优先开发“软要素”为主,走科技创新、知识增长的经济发展道路。

2.4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市场强劲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从重点培育地区比较优势转向重点培育地区竞争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改造步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西南喀斯特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所以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投,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建设;加强电网、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西南喀斯特地区要抓住当前国家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遇,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2.6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把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增加扶贫投入,通过以工代赈、以粮代赈,解决贫困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稳定脱贫能力,让贫困地区的农民从改善生态环境中尝到甜头、看到奔头,保持生态建设的主体地位和持久热情,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控制人口数虽,提高人口质量

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开发人力资源。把发展的重心从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但有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与生态环境状况。首先要控制人口数量,严格执行人口政策,重新审视和调整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其次是提高人口质量,开发人力资本,把人口包袱变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人口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达到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成为创造财富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也必须依赖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如果继续以资源高消费和环境高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尽快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就难以摆脱环境恶化与人口贫困的怪圈。

3.2转变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方式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一方面是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人为的资源开发无序、利用粗放、浪费严重,以及管理混乱等问题,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面对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如果喀斯特地区把经济发展和脱贫的希望仍寄托于“资源优势”,以出卖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和能源维系目前的发展速度,那么只能是饮鸩止渴,使经济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那么如何实现既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最根本的方法是要通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采取开源与节约并重,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特别是发展资源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产业。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充分发挥规划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在资源的总量、结构、布局上,区别情况采取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等不同政策,并综合运用价格、税率等经济杠杆和技术、法律、行政手段,实现资源开发的节约、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对有优势的资源要立足长远,兼顾当前,进行系列加工,使资源多层次、多附加值的高效利用。

3.3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

恢复与重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不要牺牲整个地区的生存环境。喀斯特地区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应该分两个阶段来完成,即恢复重建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在恢复重建阶段应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采取科学方法,因地制宜,治理与保护相结合,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可持续发展阶段,生态环境应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大部分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实现山川秀美的理想。

(1)生态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相结合,改善喀斯特地区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使岩溶地区人民实现稳定脱贫。喀斯特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饮水困难,交通不便,所以贫困与生态恶化有着根本的联系,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是脱贫的前提。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争取更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寓生态建设于扶贫开发之中。发展生态经济林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生态经济型林业可以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是改善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最佳的抉择。

(2)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产业化农业和生态农业。生态建设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与技术优势,扬长避短,兴利除害,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生态建设要从对资源的高效利用着手,以生态为目标,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前提。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教育,提高全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生态环境意识,如果说农民破坏生态环境是为了生存,那么部分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给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比上几个项目的意义要大得多,因为生态意识薄弱造成生态建设的速度赶不上生态破坏的速度,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赤字已经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建议国家在考核领导政绩时,应该与生态环境的外部效益挂钩,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了多少,还要看生态环境改善了没有。

(4)生态建设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朱馆基总理提出“以粮食换森林”的战略,中国将在未来十年投资一千亿元,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国家林业政策已做出重大调整:对退耕还林还牧的农牧民,落实补偿政策和扶持政策,并给予农民粮食补助。该政策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重建提供了必要保障,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粮食问题,退耕还林才能得以真正实施,国家应尽快在喀斯特地区实施这一战略,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4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占全国总量的68%,但目前开发不到8%。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缺乏能源,实施“西电东送”不仅可以解决东部地区的电力需求,而且有利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西南喀斯特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集“清、秀、奇、巧、变”为一体的喀斯特自然风光同浓郁古朴的少数民族风情,独特民族建筑等人文景观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幅幽雅的山水民族风情画卷,旅游开发独具扭力,旅游业将会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3.5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对水资源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统一管理。严禁对水资源无节制和无规划的开发利用。在城镇,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资源受到污染。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尽量先利用地表水,限制盲目开采地下水。注意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在农村,由于农业用水量大,又受季节影响明显,各地农业用水与水资源地域分布和时空分配上存在突出矛盾,应注意充分发挥水库、山塘和森林的水利作用,改进灌溉基数,提高灌溉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型农业,降低农灌用水量,重视节水技术的利用。

以陡坡地退耕为突破口,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把大于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将使贵州省森林覆盖率提高4.9%,土壤侵蚀量将减少40%左右;6~25度的旱坡耕地实现坡改梯、生物地埂等生态改造工程,耕地质量将明显提高。水土流失面积将由43.5%降至26.1%,区域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粮食生产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农业持续发展之路。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坡改梯的投入,结合以粮代赈,力争把10一25度的坡耕地改造成梯田;改造中、低产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全面提高粮食产量;兴修水利提高灌溉面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科技促进发展

一、前言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占地面积54万km 2)既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喀斯特发育最强烈、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也是景观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典型地区 [1,2] 。作为长 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西南喀斯特地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域,其中国家扶贫重点县227个,贫困人口超过5000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受地质条件制约,喀斯特作用产生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成土过程极为缓慢,土壤浅薄且分布不连续,植被具有石生、旱生、喜钙等特性,在人口超载和经济社会落后的双重压力下,植被破坏后较难恢复,水土流失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3]。石漠化 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究* ■ 王克林** 陈洪松 岳跃民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长沙 410125 摘 要: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退化机制 适应性修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石漠化 桂西北DOI :10.11842/chips.2015.02.004 * 该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一等奖,项目成员:王克林、陈洪松、曾馥平、苏以 荣、宋同清、岳跃民、何寻阳、张伟、聂云鹏、张明阳。** 王克林,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兼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 )副理事长、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农业现代化研究》主编、《生态学报》执行副主编。长期从事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研究。 乃至世界亚热带喀斯特的典型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15.6万公顷,也是广西755万贫困人口(2012年数据,按2300元扶贫新标准统计)的主要分布区域,同时由于该区处于珠江中上游,直接影响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是国家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因此,抑制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并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与生态治理项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但由于喀斯特地质

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协同性分析报告

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协同性分析 作者简介:房国忠(1964~),男,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摘要:与英美发达区域经济体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性相比,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之间还存在着非协同因素,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投资银行发展要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相协调,应基于英美发达经济体投资银行发展的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投资银行;区域经济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6)11-0060-03 各区域经济体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 展密切相关,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区域经济体发展进程中投资银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投资银行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和连接区域证券市场各个环节 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央对“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刻认识的确立,投资银行发

展必将对未来中国区域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及和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发达经济体投资银行与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协同性 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是指投资银行发展与区域经济体经济发展之间协和共生,自成一体地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以实现区域经济和投资银行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协同发展的投资银行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效的组织协调与协和互动的作用。纵观西方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以美英为代表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现代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整体上的协同关系。作为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银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与区域金融体系中的其他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和连接区域证券市场各个环节的重要纽带,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区域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动投资银行业的兴起与壮大,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广西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生态环境优先

[标签:标题] 篇一: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2015-9-20) 2015广西公需科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和答案(最新) 一.单选题.(各2分) 1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D)、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湿地保护区 B.基本农田保护区 C.自然保护区 D.生态保护区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A)。 A.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B.流域或区域的工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C.流域或区域居民生活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D.流域或区域的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3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D)。 A.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B.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D.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4广西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B)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技改、扩建的“两高”项目坚持“等量置换”。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项 C.淘汰落后产能 D.开发布局调整 5《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C)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优先开发区 B.限制开发区 C.禁止开发区 D.重点开发区 6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C)。 A.10万吨/年 B.25万吨/年 C.20万吨/年 D.15万吨/年 7广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外旅游交流和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广西旅游,旅游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广西(A)获批边境异地办证业务。 A.四市六口岸 B.三市六口岸 C.三市四口岸 D.四市三口岸 8(A)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B.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D.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9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A)。 A.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 B.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10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三最”指的是地表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少、(D)。 A.地表空气湿度最低 B.海水盐度最小 C.地表空气湿度最高 D.海水盐度最大 11《“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B)乡

世界遗产之—云南石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17844081.html, 世界遗产之—云南石林 作者: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7年第17期 云南石林是地质学上的“石林”这个术语的发源地,它地处滇东高原腹地,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是一个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一体的著名大型综合旅游区。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在世界地学界享有盛誉。 云南石林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造型地貌天然博物馆”,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地下瀑布、地下河等喀斯特景观在这里都可以看到,这种令人惊叹的地质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自然三亿年的杰作 石林是地球演化的杰作,经历了近三亿年沧桑巨变,最初的石灰岩形成于大海之中。在2.7亿年前的早二叠纪时代,石林地区为海洋环境,海底沉积形成了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后经地壳抬升,石林地区处于湿热古海岸边缘,溶蚀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紧随其后的火山熔岩喷溢,使石林被厚厚的玄武岩覆盖。漫长的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石林地区一直处于剥蚀夷平状态。 约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使石林地区掀斜抬升,转为内陆山间湖泊环境(路南古湖)。之后,石林地区继续抬升,向现代高原河谷环境演进。在持续的抬升过程和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被两组以上垂直裂隙切割,又经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蚀,随着溶沟的加深加宽,石柱被分隔出来而成为形态万千的石林奇观,石林地貌也处在继承、更替和叠置的演变中,老的石林逐渐消失,新的石林不断形成。 这期间石林还被炽热的火山熔岩烘烤过,也被广阔的湖水淹没过,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它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世界各地的石林仿佛汇集于此,其石牙、峰丛、溶丘、溶洞、溶蚀湖、瀑布、地下河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高原喀斯特生态系统和最丰富的立体全景图。 今天,云南石林已经被开辟为世界地质公园,受到严格的保护。 石林于1982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7年6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成为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中国唯一多省联合申遗项目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报告 krast cave 宋柳依 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 学号:2016013332 2016年秋季 [摘要]:1.关于岩溶作用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2.喀斯特地貌发育和演化实在自然界一定时间和空间领域内进行的,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同时又居于空间有序的分带性;3.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两大类;4.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及其景观价值。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作用;形成条件;发育理论;形态分析;旅游形象。 前言: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我国是热带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类型最多的国家,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对喀斯特地貌现象纪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喀斯特地区有许多国民经济建设问题,因此,研究喀斯特地貌的类型与成因及演化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新方法的提出,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也一直在逐渐深入。 1,喀斯特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定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化学作用过程:碳酸盐在纯水中溶蚀速度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碳酸盐的溶蚀速度才会显著增大。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酸,碳酸再电离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氢离子也越多,当含多量氢离子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氢离子就会从碳酸钙中离解出的碳酸根离子结合成碳酸氢根离子,分离出钙离子。而上述化学反应是可逆的,所以喀斯特作用不断发展。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碳酸钙在水中的溶度和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关,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又受温度、气压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等因素控制;另一方面,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还受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因此,影响喀斯特作用的有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和气压等方面。温度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温度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少,溶蚀作用减弱。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径流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替条件好,水的溶蚀力强。降水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当温度相同时,二氧化碳的分压越大,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与活动对喀斯特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动植物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许多二氧化碳。在高温地区,通过有机质氧化作用,二氧化碳将大量增加,对促进碳酸钙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藻类的生长能分泌许多溶蚀性酸,对可溶性岩石也有一定的溶蚀作用。 地质因素: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地质因素包括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等三方面。岩石成分是指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实验表明,结晶质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愈大。岩层的产状核破裂可控制岩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在断层发育的地方,特别是张性断裂发育的部位,结构松散,空隙大,有利于岩溶作用的增强。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水化和水解作用下不断溶蚀,并进一步扩大,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理论: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理论研究,近一个世纪以来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讨论。

一 岩溶地貌的特征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 岩溶地貌发育完美、典型、具代表性,并有许多特色。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碳酸盐岩的制约作用 碳酸盐岩是岩溶地貌赖以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的岩石性质及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是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最重要因素。 从岩石类型看,广西的岩溶地貌基本上都属于碳酸盐岩地貌。主要是由上古生代中泥盆纪至下二叠纪及中生代三叠纪各种沉积类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而成。仅在局部(如桂东北资江流域、桂西百色盆地、桂东南桂平麻洞白石山、博白沙河的花石山、藤县、容县都峤山和北部湾海域) 分别可见到少量的由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早第三纪钙质及含碳酸盐岩成分 的红色碎屑地层形成的红层岩溶地貌—丹霞地形和新生代第四纪期间由珊瑚礁形成的生物礁 岩溶地貌。 碳酸盐岩岩性的差异,导致岩溶发育强弱不一,岩溶地貌类型各异。纯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质白云岩) 一般发育为全岩溶地貌(峰丛洼地及峰林平原);不纯的碳酸盐岩或间互夹层型碳酸盐岩发育为半岩溶地貌(丘岭谷地、丛丘谷地、缓丘台地及缓丘平原等)。纯度高的碳酸盐岩岩溶化程度高,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特征显著。 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不同,岩溶地貌类型不一样。全广西4个碳酸盐岩岩溶 层组组合类型分别发育形成为全岩溶地貌及半岩溶地貌两个不同的地貌类型。即:全碳酸盐岩组合(纯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全岩溶地貌;间层组合(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组)、互层组合(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及夹层组合(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半岩溶地貌。 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气候是塑造岩溶地貌的主要外营力。气候对岩溶地貌发育、形成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降水量,特别是有效降水量,是造就岩溶气候形态的最主要因素。典型岩溶峰林地貌区(如广西)现代年平均降水量最少也在1200毫米左右。二是温度,直接的与间接的对岩溶 地貌发育起控制作用,温度的增加使溶蚀的化学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在潮湿热带亚热带气候作用下,地貌多以负向形态(封闭洼地和岩溶谷地平原)为主,广西及其邻近也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是在潮湿热带亚热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含量较之大气往往要高出数十倍的) 二氧化碳,使之具有强烈的溶蚀能力,而这种溶蚀速度的最大值往往又是出现在土壤和石灰岩的接触带附近,因此,覆盖及半覆盖型岩溶地貌,尤其是岩溶峰林平原区普遍都存在着双层剥蚀—表层地表水的溶蚀侵蚀及土层与岩石界面的土下溶蚀,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岩溶地貌发育与演化的过程。四是土壤本身的一些属性,如酸碱度、碳酸钙含量等皆和气候有关,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润系数大于1。自晚白垩纪以来,广西总体上 一直属于湿润热带亚热带,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在晚白垩纪一早第三纪时,内陆湖盆发育,基本上处于亚热带南部,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为主,林下喜湿热、喜水蕨类繁盛,湖盆及岩溶空间普遍沉积或堆积湿热环境成因的并富含淡水轮藻、介形虫等化石的红层和红色岩溶岩系(如溶积钙质泥岩、溶积钙屑灰岩及溶积钙砾岩等)。此时期为广西岩溶峰林地貌形成的初始时期。晚第三纪(喜山期构造运动)以后,气候变化比较复杂,干与湿、冷与热交替变化频繁,在晚第三纪及第四纪中更新世出现了2个湿热化气候的高峰期,

广东省深圳市学调资源中心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文综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学调资源中心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1月)调研测试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某跨国纸业集团计划在下图地区投资办厂,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有关图中地区地理特点的描述,可信的是 A. 气旋活动频繁,多大风天气 B. 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森林覆盖率高 C. 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小,距海洋近,多阴雨天气 D. 旅游资源丰富,多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 2. 该造纸集团在此地区进行生产基地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 科技发达 B. 水资源丰富 C. 气候条件优越 D.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答案】1. D 2. D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图中地区属于马来群岛,地理特点的描述中,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旋活动少,风力微弱,A不可信。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高,B不可信。M地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C不可信。独特的热带海岛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D可

信。 【2题详解】 该造纸集团在此地区进行生产基地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该地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D对。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A错。水资源一般用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岛屿上虽然降水量大,但流域面积较小,径流量较小,水能资源没有优势,B错。气候条件优越不是造纸业主要因素,C错。 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部,该岛上港口很少。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有( ) A. 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B. 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 C. 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D. 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 4. 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 M岛受印度洋海浪影响 B. 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对航行影响大 C. M岛所临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 D. M岛两岸地势较高,多红树林海滩,淤积旺盛 【答案】3. A 4. A 【解析】 【3题详解】 M岛为苏门答腊岛,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沛,但东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再加上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及森林覆盖率高,蒸发弱,故沼泽广布;故A项正确。该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温高,没有冻土。BCD项错误。故选A。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课程:国际贸易 专业:国际工商管理 年级:14级 姓名:江新周 学号:1469001005 时间:2016年12月21日

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 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报告 一、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的程度和广度明显增强,中国沿边地区与毗邻周边国家的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对于本选题的研究,将进一步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正文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内学者大多通过比较分析,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或形式 进行概括总结,诸如欧盟、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日本的雁行模式、美国的亚太扇形模式等。 (1)张纪康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区域一体化形成中相应的实质基础及其形式,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实现形式归结为四种一是市场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二是市 场导向型的一体化,分为欧盟和没有正式协议的市场导向型一体化,如东亚地区各国三是政策导向型一体化分为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双边一体化协议如墨西哥、智利,并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了条总结。文章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祈了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形式,即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认为自由贸易区是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提出南二匕型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 (2)汤碧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动力机制入手,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制度导向一体化和市场导向一体化是从对外联系程度看,又可分为封闭型一体化和开放型一体化。现实中,欧盟是制度导向和封闭一体化的典型而则体现为市场导向和开放一体化。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 (1)上海经济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可行性 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的形式将是建立在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上海合作组织统一经济空间。上合组织促进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理论中,认为推进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应该成为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要战略选择。但龚新蜀,刘庆岩从上合组织框架下经济合作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入手,认为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贸易依存度不高并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相互投资,导致各成员国的经济合作具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加强机制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局部带动整体,加强经贸合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促进投资多元化发展等四种途径来推进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 (2)中国一一东盟自由贸易区 陈裴对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进行了事后研究,研究结果是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域贸易合作方面作用有限。邱丹阳,运

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广西碳酸盐岩分布面广、厚度大、质地纯,气候湿热等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为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发育的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形态多样,分布普遍。从地理分布看, 桂西北峰丛山地区的洞穴形态为漏斗、竖井, 地下河洞穴十分发育;桂东北及桂西南峰林石山地区的洞穴类型复杂多样, 与区域岩溶地貌发育相一致;桂东南弧峰平原地区洞穴化程度高, 但洞穴规模稍小。 岩溶旅游资源的分类,首先要考虑到每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属性”和“状态”。属性是指特性、特征;状态是指现存状况和形态。每一基本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形态,特征愈多,它所代表的不同事物就越少,即每一类型概念的外延愈小,各类型之间就愈易于区分。例如,峰丛和峰林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态,旅游价值和开发现状都有很大差异,故予以区分。其次是考虑到要较好地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表现出体量虽小但有旅游价值的景观实体,又要展示出某些旅游资源的总体价值。因此有的基本类型间存在一定的包容关系。奇特与象形山石,作为个体,有的具有很重要的旅游观赏价值,如阳朔县的东郎(石)和西郎(石),本身是一旅游资源实体,但又是所在石峰(名山)的组成部分。又如在漓江峡谷中有若干名山(如画山、冠山),但它们又是漓江风景河段的组成部分。这表明,对于某些类型说来,空间分布上可能是互相叠置或呈现包容的关系,被包容的类型占有的空间范围较小,体量相对较小;包容类型占有较大空间,是旅游区的主体又是被包容类型的载体。最典型的例子是峰林平原和其

内的石峰,前者为包容类型,后者(如叠彩山、伏波山)为被包容类型;又如桂林市普陀山是包容类型,被包容的类型有摩崖字画、洞穴、石林等。为了充分展示岩溶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的蚀余景观分成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和石林。 基于上述分类原则,广西岩溶旅游资源可分为5种主要类型,包括26个基本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名山和象形山石、洞穴、岩溶风景河段以及古人类遗址等岩溶景观。 1 地文景观类 包括: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和生物化石地点、自然灾变遗迹、名山、峰林平原、峰丛洼地、石林、奇特与象形山石、珊瑚礁、洞穴。 ①典型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而在岩体中形成的构造形迹。在岩溶区主要表现为各种古岩溶现象和岩溶不整合面。代表性的地点为桂林市老人山,其山顶由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岩溶崩塌物组成。 ②标准地层剖面和生物化石地点 广西泥盆系特别发育,是中国海相泥盆系标准地层所在。桂林南边村剖面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为全球性泥盆-石炭系界线副层型剖面。此外,在全国已确定的6处华南海相泥盆系标准剖面中,广西就有北流大风门、横县六景、象州大乐、南丹罗富等4处碳酸盐岩标准剖面,这些地层剖面中都有丰富的化石。 ③自然灾变遗迹

高中地理 地形地貌专题复习(含答案)

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石河一般多发育在0 ℃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图”,完成1~3题。 1.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 A.500米以下B.1500~2000米 C.2500~3000米D.3500~4000米 2.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冻融堆积B.冻融侵蚀 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 3.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 ) A.南坡沟谷 B.北坡沟谷 C.南坡高地 D.北坡高地 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边缘山前地带,有一奇特地貌区,当地人称其为龙脊谷。龙脊谷的核心地貌是距今2亿年前不同的砂岩与泥岩互层构成的,这里起伏的垄和槽相间分布,高差约5~10米,走向为东北—西南,出露的岩层近似于垂直地面,其中的垄状如龙脊。下图为游客拍摄的龙脊谷照片。据此完成4~5题。 4.推测2亿年前,该地区地势( )

A.起伏和缓 B.陡峭高峻 C.低洼积水 D.平坦广阔 5.当地的岩层之所以近似于垂直地面,是因为( ) A.岩层性质差异 B.岩块断裂上升 C.岩浆向上喷发 D.岩层挤压隆起 冰帽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下图为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附近丘陵地貌(a~d)剖面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丘陵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堆积 C.冰川堆积 D.风化作用 7.丘陵地貌a~d( ) A.厚度由大到小 B.组成颗粒物由大到小 C.坡度由小到大 D.形成年代由新到老 8.冰帽附近丘陵地貌的形成过程反映了( ) A.气候变暖B.气候变冷 C.气候变湿D.气候变干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挪威,位于欧洲的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是北欧四国中海岸线最长、港口最多的一个国家。挪威的海岸线长度足足有2.1万公里,比海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2018)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8年6月22日

目 录 内容摘要 (1)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概况 (3) 一、区域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3) 二、区域金融运行总体情况 (5) 第二部分 各区域板块经济金融运行 (8) 一、东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8) 二、中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0) 三、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2) 四、东北地区经济金融运行 (14) 五、主要经济圈与城市群发展 (16) 六、区域金融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情况 (17) 第三部分 区域经济与金融展望 (19) 附录 专题 (21) 专题1 各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情况研究 (21) 专题2 房地产市场分析 (26) 专题3 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情况分析 (29) 专题4 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32) 专题5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助推脱贫攻坚 (36) 表 表1 2017年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2 2017年各地区进口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3 2017年各地区出口总额比重和增长率 (4) 表4 2017年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占比情况 (5) 表5 2017年各地区人民币贷款发生额占比利率区间分布 (6) 表6 2017年各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部分运营指标 (7) 表7 2016~2017年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9) 表8 2016~2017年中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1) 表9 2016~2017年西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3) 表10 2016~2017年东北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概况 (15) 表11 2017年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 (16) 表12 2017年三大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 (16) 表13 2017年各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和增长率 (26) 表14 2016~2017年各地区住房抵押贷款价值比 (28) 表15 2017年各地区房地产贷款比重和增长率 (28)

最新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江洁丽 (广西师范学院资环学院南宁 530001) 摘要:根据广西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的区域分异着手,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配置特点,建立了由经济、生态、环境3 大类 46个单项指标构成的评价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0个县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地域分异规律;指标体系;广西喀斯特地区 Evalu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Regularity of it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JiangJie-li (Facult 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 niversit y Nanning 53000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strict cent of the main factor and resources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anal yzed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stall the characteristics, taking 50 cities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as the stud y object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basic principles of evaluation index of sustainable cit y development, set up the s 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m, and calculated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and s ynthetic value. Then the who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 y is worked out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 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ummed up. This kind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 y can provide quantita tive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foundation for eco-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in the new century.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名牌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名牌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名牌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实施名牌战略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名牌就是质量、技术、信誉、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高度统一既体现了“好”又反映了“快”实践证明名牌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树立城市形象具有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实施名牌战略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更好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名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我局作为全市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牵头部门如何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名牌经济的拉动作用为此组织对全市名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名牌经济现状 近年来我市实施名牌战略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企业积极投入名牌建设为主体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发展、宣传名牌社会各方积极支持推进名牌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名牌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从竞争力角度看一个城市的竞争实力主要取决于其比较优势而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崛起过程就是该地区比较优势的形成过程。

近年来我市名牌企业高举自主品牌大旗以优质高新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名牌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发挥明显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在金融“寒流”中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1、名牌总量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市政府制订了“十一五”全市名牌战略实施纲要制订培育发展名牌的规划出台了实施名牌战略的扶持激励政策。目前全市有有效期内中国名牌产品27个名列全省第三(苏州63个、无锡34个)全省中国名牌产品232个我市占全省的比重11.5%;有166个__名牌产品列全省第四位(苏、锡、南京)全省__名牌产品1683我市占全省的比重10%;328个__名牌产品。 2、名牌经济贡献份额明显提高。在规模上2008年全市名牌企业工业销售额为14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的27.6%比上年增加了378亿元。而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不足8%的445家名牌企业创造了全市近27%的工业增加值。在效益上2008年全市名牌企业实现利润为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额的28.32%高于全市同期规模以上利润增幅7个百分点反映名牌企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税收上2008年全市名牌企业实现税收为4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9.36%在出口创汇上,20_______年全市名牌企业出口创汇额达35亿美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出口创汇额的29.91较上年净增11亿元。近三年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年市场销售额以33.7%以

广西、桂林、龙胜龙脊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介绍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位于北纬 20°54′~26°23′,东经 104°29′~112°04′。南临北 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 邻。陆地区域面积 23.6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2.5%,居各省区市第 9 位。 山多地少。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四周山地环绕, 呈盆地状,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盆地边缘多决口, 中部和南部多为平地。 在陆地总面积中, (海拔 400 米以上) 39.8%, 山地 占 石山(海拔 400 米)占 19.7%,丘陵(海拔 200?400 米)占 10.3%,台地(海拔 200 米以下) 占 6.3%,平原占 20.6%,水面占 3.3%。现有耕地面积约 4000 万亩,占土地面积的 11%,人 均耕地 0.82 亩。 广西属沿海地区。 北部湾海域面积约 12.93 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东起粤桂交界处的洗米河口, 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 1500 多公里。海岸类型分冲积平原海岸和台地海 岸两种。沿海岛屿有 697 个,岛屿岸线长 600 余公里,岛屿总面积 84 平方公里。涠洲岛是 广西沿海最大的岛屿,面积约 28 平方公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地形气候
桂林喀斯特地貌 地形: 地形:广西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形态。盆地向东开口。 海拔 500 米以上山地面积共 127280.25 平方千米, 占广西总面积 53.7%。 丘陵面积 51649.75 平方千米,占广西总面积 21.9%,以海拔 250~500 米的高丘陵为多。平原面积 34079 平方 米,占广西总面积 14.6%。这些平原分布零散,规模都不大。台地。占总面积 8.1%。(五) 水面(包括河流、水库、湖泊)。占总面积 1.5%。广西喀斯特地貌面积 70733.25 公顷,占 总面积 29.9%,包括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残从平原,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和桂东北。 河流绝大部分自北或南向中部汇集注入珠江干流西江,东流入南海。 气候: 气候: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夏天时间长、气温较高、降水多,冬天时间短、 天气干暖。年平均气温 21.1℃。最热月是 7 月,月均气温 23?29℃;最冷月为 1 月,月均气 温 6?14℃之间。年日照时数 1396 小时。≥10℃年积温达 5000?8300℃,持续日数 270?340 天。年均降雨量在 1835 毫米。桂南防城、桂中金秀、昭平、桂东北的桂林和桂西北的融安 为多雨中心,年降雨量均在 1900 毫米以上。桂西左、右江谷地和桂中盆地是主要旱区,年 降雨量仅为 1100?1200 毫米。 气温、热量: 气温、热量: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 16.5~23.1℃之间。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 递减。全区约 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 例分析报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案例分析报告 一、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原因及基础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法律政策基础 2005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方针,把现有经济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6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集四川省、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有关人员召开了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通报成渝经济区规划已纳入国家区域规划编制工作范畴,并就如何作好相关前期工作交换了意见。从国家的宏观战略和政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成渝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基础已经具备,将来也会有一些中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巴蜀文化是川渝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早已融为一体,成渝两市以及成渝走廊内民间的亲情、血缘关系早已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川渝两地一家亲,作为近邻,川渝饮同一江水,说一样的方言,看一样的川戏,好一样的“麻辣”。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亲,民俗相同,文化相融,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让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是巴蜀文化沉甸最深厚的地区,长久以来也一直作为一种共同文化类型而存在。文化传统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传统会使人们对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产生认同,广大民众会积极支持和参与。 (三)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地理区位基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空间来看,成渝经济区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它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西藏,东邻湘鄂,处于东西结合、南北交汇的中间地带,经济较四周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看,它通过长江可以贯通中东,直至沿海最发达地区。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无论战争样式怎样变化,成渝经济区始终是祖国的战略后方和国防安全基地;从西部大开发的角度看,北部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边的南贵昆经济区只有点状的城市而没有密集的城市群,以成渝经济为核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可以推动这两个成长中经济区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火车头。 (一)成渝经济区形成的资源禀赋基础 成渝经济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历来就是我国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成渝经济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无霜期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比低,能源和水的保障程度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复种指数高,是我国粮食、生猪、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最大的能源基地。成渝经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13680米/秒,年径流量为4233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成渝经济区是我国矿产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的能源、矿产资源中,除石油资源短缺外,其他多居全国前列。此外,成渝经济区也是我国自然和人文景观最为丰富、受到联合国保护的遗产最多的旅游资源富集带。 成渝经济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渝经济区人口接近1亿,是七大经济区中人口最多的区,人口密度达到490人/平方公里,是西部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区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公需科目考试(满分)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公需科目考试(满分) 1、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C )。 A. 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B. 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 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D. 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2、广西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氮氧化物减排,在全区14个设区城市成立了(D ),建立了广西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信息系统。 A. 淘汰老旧机动车监管机构 B. 重型汽油车限行管理机构 C. 淘汰黄标车监管机构 D. 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机构 3、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D )。 A. 25万吨/年 B. 10万吨/年 C. 15万吨/年 D. 20万吨/年 4、(C)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 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B. 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 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D. 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为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积极推进( B)改革。 A. 取水 B. 水价 C. 水资源管理 D. 供水设施建设 6、《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规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 B )时,应当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如实进行登记。 A. 废轻化工原料 B. 生产性废旧金属 C. 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 D. 报废电子产品 7、《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B )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 重点开发区 B. 禁止开发区 C. 限制开发区 D. 优先开发区 8、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1600公里,占全国的8.9%,居全国第(C )位。 A. 7 B. 4 C. 6 D. 5 9、提升(A )的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服务广西、联系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作用,建成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 A. 南宁市 B. 梧州市 C. 桂林市 D. 柳州市 10、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应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D )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