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上周周三下午第二节课时,我在六(2)班上了一节数学课《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同年级组的高教导在前几天也上过这一课,我们六年级的三位数学老师将这一课作为同题研讨,轮流上这一课,进行集体研讨。

记得去年六月份时曾经听我校陈敏娟老师上过这一课,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一课时内容不好上,因为它与其他教学内容不同,并不像其他课那样,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学到一个具体的知识。这一课没有教给学生什么新的知识,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即转化,教材借助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来向学生传达这一数学思想。听课时的我当时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在想不好上,现在轮到自己也要执教这一课了,就还需要思考很多问题。在初步构思这一课的教学预案的那几天里,经常萦绕脑海的一个问题便是什么是转化?。我想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是十分清楚的话,如何给学生上这一课呢?

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

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不是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

页 1 第

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一旦学生们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后,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就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分析本节课,纵观全程,既把平移,旋转运用到图形等积变化的问题中,又蕴涵探索图形面积公式的转化,还有计算小数乘法的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还有数量关系之间的转化等。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基于此,于是采用以下步骤解决。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应该说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去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自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

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我的每一次的小结只有化为每个学生的真切体验才是有效的教学。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转化的过程。

转化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过去解决问题中学生有过运用转化的策略的经历,只是虽然应用并未提升到策略页 2 第

这一高度,学生对转化策略的应用应该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因而,学习这一策略先必须对这一策略的应用过程重新又一个清晰的感知。借助例题1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探索并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步骤。第一步,放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困惑。如例题1中的两个平面图形是不规则图形,无法直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第二步,如何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

化为规则图形。第三步,思考为什么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即让学生体验当问题较复杂时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使问题变得简单。在随后的练习过程中,教师仍应该不时地组织学生来体验转化的过程,思考每次通过转化将什么问题转化成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运用转化的策略,对转化的策略你又什么新的认识------

二、在复杂变式的应用中领会转化的方法

在明白并领悟转化的实质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之后,

对于具体如何运用转化策略而言,关键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究竟如何寻找到转化的突破口,如何去实现转化。教材安排的练习中有些问题涉及到较为特殊的转化方法,如例题1后的试一试及练习十四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等。教学中页 3 第

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去主动探究如何转化,还需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反思运用转化的策略后解决问题时有什么优势,使学生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总而言之,转化的策略不同于假设、枚举等这些运用于特定问题情境的策略,也不同于画图、列表这些一般策略,作为一种广泛运用的策略,它蕴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因而,教学这一策略时,教师不能着眼于学生会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应努力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思想的魅力。

页 4 第

课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课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的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旨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虽各有不同,但策略本身又具有共同的特性。如何把握好这些策略的特性,根据策略的特性展开教学,是提高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策略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解题策略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某类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初次明确地学习相关策略时,要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策略的价值,教师首先要对某种策略所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这样,才能提供更典型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有些实际问题里,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不能归结为常见的数量关系,因而很难列式计算出答案,但是,与问题相符的一些可能答案却很容易凭经验或直觉得到,只要把符合题意的所有可能答案全部找到,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一一列举”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像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面积一定的长方形

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三种(不同)杂志各一本,最少订1本,最多订阅3本,共有几种不同订法等都适合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某种策略所能解决问题的特征,才能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策略的价值性 学生对策略的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策略有热情,感受到策略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和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策略看作负担,理解为教科书和教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体会某种策略对于解决某类问题的必要性和价值,并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例,在让学生初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围法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把一一列举的策略与以前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感悟一一列举的具体含义,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即可以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来。通过体验和分析,学生体会到一一列举的策略的确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对这种策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在下次碰到类似问题时,学生会自觉运用这种策略去解决。 三、策略的体验性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标本第十二册71—72页的例l、“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转化的多样性。增强解决问题时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揭示“转化”的策略 1.出示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l平方厘米。 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5×4=20(平方厘米)) 2.出示 师:你能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怎样思考?(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平移到右边

去,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演示转化过程。(板书:转化)师:转化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面积相等) (评析:用较为简单的图形过渡,把它转化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孕伏转化的策略,使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作用) 3.出示例1的两幅图,(作业纸) 师:这两个图形你们学过吗? 我们能用已有的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有什么办法 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1)同桌讨论。(数方格,转化(割补)) (2)动手操作? (3)交流自己所用的转化方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转化的方法:(如果有学生提出“数方格”,则提示他们进一步想——想不完整的方格如何处理)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将两个图形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然后课件演示。 师:你是怎样进行转化的? (第一幅图:先割下上面的半圆,再将这个半圆向下平移5格,就转化成了5×4的长方形了;第二幅图:先把下半部分凸出来的两个半圆割下来,再绕直径的上端旋转1 80度,补到图形上半部分凹进去的地方,于是这个图形也转化成5×4的长方形) 师:转化后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什么关系?(都等于20格) 师:你怎么想到把图形分割后重新拼合进行转化的?(原图复杂,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而且转化前后图形的面积不变)(板书:复杂→简单) (4)总结评价。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先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转化的目的是为了把困难的问题化为容易的问题,或者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利用动画使转化的过程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转化的好处)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1.回顾以往转化的经验。

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练习题

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练习题 姓名: 一、填空。 1、 公鸡的只数是母鸡的,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 )倍。 2、 2个纸箱与1个木箱装的物品一样多,那么 6个纸箱与( )个木箱装的物品一 样多,9个木箱装的物品要( )个纸箱来装,8个纸箱和3个木箱装的物品都用纸箱 症蚩( 、个 装需( 丿 丨。 3、 如果4袋味精的重量=2袋盐的重量,1袋盐的重量=袋面粉的重量,那么一袋面粉的 重量等于( )袋味精的重量。 4、 2本笔记本的价钱与 8本数学本的价钱相等,5本笔记本的价钱等于 ( )本数学 本的价钱。 5、商店里一种文具组合包括二副尺子和一把圆规,售价 5.3元。其中圆规的价格比尺子贵 1 只小兔的重量。丄 2 7、如果1只梨比1只苹果重30克,那么5只梨比5只苹果重()千克;如果把一堆水 果中的4只苹果替换成4只梨,总重量会( )(填写:增加还是减少) ( ) 克。 二、解决问题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 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2、王老师买了 3个篮球和8副乒乓球拍,一共花了 400元钱,一副乒乓球拍的价钱是一个 篮球的?篮球和乒乓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1.1元,圆规售价( )元,尺子售价( 6、如果一只小兔的重量相当于一只小狗的,那么 重量;8只小兔和3只小狗的重量相当于( )元。 3只小狗的重量相当于( )只小兔的 )只小狗的重量或者相当于( )

3、有5辆大客车和10辆小客车,正好坐满550人,其中每辆客车的载客人数比每辆小客车的多20。每辆大客车、每辆小客车各载客多少人?

4、在5个同样的大杯和7个同样的小杯里装满水,正好是3150毫升,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150毫升。每个大杯和小杯各装多少这毫升? 5、5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一共35元。已知每千克梨比每千克苹果贵1 元,每千克苹果和梨各多少元? 6、希望小学买了1只篮球和8个皮球,正好用去330元。皮球的单价是篮球的 ,皮球和篮 、1 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兀? 3 3支圆珠笔一7、王老师买了12支钢笔和18支圆珠笔,共付57.60元。已知2支钢笔的价钱和 样多,每支钢笔和每支圆珠笔各多少钱? 2袋面粉的重8、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 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9、5千克香蕉与4千克苹果价钱相等,1千克苹果比1千克香蕉贵0.40 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10、杨树、柳树和梨树一共有405棵,杨树比柳树少20棵,梨树比柳树少 49棵,三种树各有多少棵? (先画线段图,再解答)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作业评讲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形成性作业题。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相关内容已经有所有掌握,本单元作业题主要是检验学生的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课前老师已经对学生作业做了批改,分析了学生的问题所在及知识欠缺之处,在作业讲评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生错误较多之处进行深入剖析,师生在课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开课之初,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汇报了整十数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接着教师进行逐题讲解,每一题教师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题目,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培养了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好习惯。第1 题中,学生错误原因是没明白五月份有多少天,甚至有的学生看到5 月份直接用5 表示天数,课中老师先让学生分析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要分析什么,这时有同学举手说分析5 月份天数,接着补充了怎么判断5 月有多少天的相关知识。在本题中,老师的讲解有些欠缺,因为后面最后一个题目也是有关月份和天数的问题,都涉及到了月份天数,老师可以在此处对一年中的12 个月天数的判

定方法做补充。第2 题是有关估算的问题,老师让学生自己来说估算方法,让学生说出为什么把72 估成70,把58 估成60,作业中也有学生采用了大估和小估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用中估比较好。第3、4、5 题目较为简单, 学生多为计算错误,应强调学生认真计算。最后一题是根据材料解决问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的题目。首先,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后的做题步骤是怎么样的,有学生说先把材料读一遍,在看问题,有的学生说先把问题看一遍,再带着问题看材料,然后再来根据已读的信息解决问题。两个不同的回答,让学生对比得出哪种解题步骤比较好。第一个小问题是找数学信息难度较小,第二个问题是有关时间的计算,较为复杂,老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让学生探索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时间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学生经讨论探究出方法后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几个同学语言表述不清,对计算中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没有分析透彻,老师在此处还要加强引导,对涉及到的数据应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清楚每一个数字的意义和来历,此处,还应加以变式练习,对时间计算知识进行即时巩固,效果会更好。第三个小问题是有关日期的计算,首先让学生说出计算的哪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很多同学认为是5月20 日6月15 日,此时教师问到:5 月20 日开工那天生产了没有?6 月15 日发到灾区,那天生产了没有?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得出5月20 日生产了,6月第 2 页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成功点滴: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

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出示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历史性,让学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策略解决问题苏教版

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例1,练一练,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出示:甲是乙的5/6,丙是乙的1/6,丙是甲的()。 师:这里用了3个分数来表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关系。你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地表示出来吗?(画图,连比) 师:同学们在表示三者关系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常用的策略?(画图和转化)谈话: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了不用的策略来理解并表示甲、乙、丙的关系。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根据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你能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 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 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 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 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

(完整)六年级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 知识点一:用画图和转化法策略解决分数问题 问题导入:星河小学美术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已知女生有21人,男生有多少人? 方法一:算术法 方法二:转化法 方法三:方程法 练习:平安街小学六年级有56人,其中男生占3/7,后来转来几个男生,这时男生占7/15。转来多少个男生?

知识点二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问题 问题导入: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多少只? 画图法解题: 列举法解题: 假设法解题:

练习: 1.甲乙两袋糖的质量比是4:1,从甲袋中取出130克糖放入乙袋中,这时甲乙两袋糖的质量比是7:5,求甲乙两袋糖的质量和? 2.实验中学的学生进行野外军训。晴天每天行20千米,雨天每天行10米,8天一共行了140千米,这8天中晴天有多少天,雨天有多少天? 3.甲数是乙数的7/9,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 4.营业员把一张5元,一张1元和一张5角的人民币换成了29枚面值分别为一元和一角的硬币,求换来的这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 5.六年级二班举办数学竞赛,共20道题,每做对一题得5分,不做或做错一题扣2分。小亮得了79分,他做对几题?

能力点:用假设法、方程法和组合法解决稍复杂的鸡兔同笼问题鸡与兔共有120只,鸡脚比兔脚多120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方法一:假设法 方法二:方程法 方法三:组合法 练习: 1、鸡兔同笼共有262只脚,兔比鸡少20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某公司委托运输公司搬运30000个瓷碗,每个瓷碗可得运费0.3元,损坏一个瓷碗要赔偿0.8元,运输公司共得运费8670元。损坏多少个瓷碗? 3、鸡与兔共有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6只,鸡有多少只? 4.动物园里饲养一群丹顶鹤和一群乌龟。数眼睛共有46只,数脚共有72只,丹顶鹤和乌龟各有多少只?

《用比例解决问题课后反思》1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取了提供学生素材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致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了与生活密切联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说教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用比例解决问题》,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首先我说一下对教材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在前面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

C《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有好的一面,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好的一面有: 首先本节课能够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田忌赛马》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策略,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正确的选择策略有时候是成功的关键。其次,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整理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再次,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必要条件,也可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让学生促进会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必要的,也是做题的一种重要的策略,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不足之处: 1、整堂课看起来每个环节设计的比较周全,但整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我在讲课时重点稍偏了,当引导用表格整理时,信息怎么处理,怎么整理,怎么书写,这样书写有什么好处,这一连队串的问题时,也是让学生体会表格整理信息的优越性之所在,在这没有做很好的指引,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这种方法的重要性。 2、板书不太理想。板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习本课的内容,而我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短暂的实践,

难以形成反复的认知。 3、本节课激情调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的不好,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感受与心情不明显。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并且扩大影响,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六年级数学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苏教版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七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要求学生边读边看图。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1、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1)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2)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3)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4)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2、探索: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1)提出问题后,要求让学生看图思考。(2)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3)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3、列式解答:引导:根据上面替换的结果,你能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尝试列式解答,交流计算结果。 4、检验。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检验,并完成答句。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学生交流、汇报 。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科书p56-58,例1,练一练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中的有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的关系,学习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难点:会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一个 一:谈话激趣,感知策略 生活情境导入,初步感知策略的好处,使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 二;合作探究,形成策略 1创设情境,探究策略 出示PPT,呈现信息,提出问题。 (1)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两个稍微难一点的问题: A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B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2自主整理,探究策略 要解答第一个问题A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图上有这么多的信息,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那些信息? 请你拿出作业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问题需要的条件进行整理。 学生自主整理2分钟,师巡视 整理完的同学小组交流2分钟 3学生汇报展示交流,优化策略 展示时进行对比 A择优制表 B引导看表 C说明板书 4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现在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设计白米中心小学丛尤生 [教学意图]: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 (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 (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4)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初步感受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引导交流: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随机贴出杯子图 3、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 4、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前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学生的回答灵活的提炼到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5、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 6、(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7、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到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器不一样。杯子的数量也不一样,只告诉我们这些杯子里果汁的总量720毫升,那怎样来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呢?我们该怎么办呢?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呢?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成功点滴: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3.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第27~29页) 1. 指导学生学会用转化、列表、假设等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通过运用这些策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用转化、列表、假设等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问题呢? 学生可能回忆并列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适时课件或学具演示,并在黑板上将转化关系用图示表示出来。 师:转化策略曾经帮助我们解决过这么多新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组题,动笔算算,体会哪里运用了转化策略。有发现,可以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四人小组内每个学生的题纸各不相同,学生独立计算、观察,体会到转化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师:举个例子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举例: ·计算分数除法是把除法转化成乘法。 ·计算小数除法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是把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 ·计算83+83+83+83+83是把相同加数的和转化成乘法。 …… 师:这里都用了转化策略,有什么共同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体会到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计算结果不变。 小结:这么多地方用到转化的策略,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可能体会到:转化策略应用很广泛;转化策略能解决新问题;转化策略能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师:转化是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策略,为下面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准备】 1. 教学例1。 师:请看下面的问题,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说说准备怎样解答,跟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1)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们的讨论情况吧! 学生可能会说: ·通过画图,可以看出男生人数有2份,女生人数有3份,已知女生有21人,所以男生人数是21×2 3=14(人)。 ·还可以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把“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 5”转化成男、女生人数的比是2:3,这样就转化成一道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所以男生人数是21×23=14(人)。 ·还可以直接按分数问题来解决,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 5,所以女生占总人数的1-25=3 5,已知女生有21人,总人数是21÷3 =35(人),男生人数是35×2=14(人)。 师:解决上面的问题,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生1:选择画图的策略,画图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清楚。 生2:把分数转化成比,更容易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生3:选择按分数问题直接解答,关键就是找准单位“1”,以及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 教学例2。 师:解决下面的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2) 学生尝试用自己选择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我们可以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如下所示) 先画10只大船,每只大船坐5人,这样就坐50人;实际全班只有42人,就多出了8人。这是因为,每只小船只坐3人,比每只大船少2人,如果去掉多出的8人,就需要从8÷2=4只大船上去,这样这4只船每只上面坐3人,所以就是4只小船,6只大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六上)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90页例一、练一练和练习十七第一题。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学《曹冲称象》,并分组,准备大量铅笔约20支。课前给学生合作要求纸。正面题目1和要求,反面自编题目。事先写好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打开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有谁带了钢笔吗?(学生举手)老师真是健忘啊,今天忘了带钢笔,谁能借老师用一下?要不这样吧,有谁愿意让老师用一枝铅笔来换你的钢笔?(学生困惑)(严肃,让学生觉得真换)怎么啦?(学生说说)是啊!那你倒是说说看希望老师拿几枝铅笔,你才肯和我交换?为什么?(老师:成交!)用铅笔换钢笔依 据板书:十枝铅笔---------换(黄色粉笔写)---------一支钢笔 ( 价格相当)那你说说看为什么非要老师用十支铅笔才肯换呢?(引导学生说出价钱差不多)紧接板书:价格相当十枝铅笔和一支钢笔价格相当,这正是公平交换的前提和依据。板书:依据师:闹了半天,你当老师来做生意了吧.不,可别小看这个换字,交换的换,替换的换,就是这个换字,它确是蕴涵着一种的数学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有位7岁的孩子使用了这种换的方法,被传为一段千古佳话。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二、温故知新:课件打开到曹冲称象图片。对,课前大家已经熟悉了这个故事。那谁能告诉我,曹冲是怎么解决称大象体重这个难题的呢?(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你能联系上面情节讲一讲它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鼓励性评价:真聪明)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作为替换的依据。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板书:一堆石头---------替换----------一头大象 ( 重量相同)曹冲称象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替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对,替换。板书:添上----替换两字三、协作创新曹冲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谈到三国,大家一定都知道赤壁大战吧。这场著名的战斗主要是在水上进行的。三国时期的水上兵器比较多,有走舸,艨艟,斗舰和楼船等等。(简略介绍其中的走舸和楼船。)赤壁大战,东吴向前方军营增派105名援军。如果用10艘走舸和1艘楼船来运,一次就可以运完。每条走舸乘坐的士兵人数是楼船上士兵人数的1/5。 那每艘走舸装了多少士兵,

课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课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课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解决问题的策略可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的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旨在突出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设计及运用,通过方法的运用、反思和内化促进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虽各有不同,但策略本身又具有共同的特性。如何把握好这些策略的特性,根据策略的特性展开教学,是提高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策略的适用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解题策略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某类问题。特别是,在学生初次明确地学习相关策略时,要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策略的价值,教师首先要对某种策略所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这样,才能提供更典型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有些实际问题里,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不能归结为常见的数量关系,因而很难列式计算出答案,但是,与问题相符的一些可能答案却很容易凭经验或直觉得到,只要把符合题意的所有可能答案全部找到,问题也就顺利解决了,“一一列举”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像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面积一定的长方形有

多少种不同的拼法;三种(不同)杂志各一本,最少订1本,最多订阅3本,共有几种不同订法等都适合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某种策略所能解决问题的特征,才能提高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策略的价值性 学生对策略的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策略有热情,感受到策略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运用策略的意识和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策略看作负担,理解为教科书和教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因此,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体会某种策略对于解决某类问题的必要性和价值,并转化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例,在让学生初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了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围法后,我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把一一列举的策略与以前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感悟一一列举的具体含义,初步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即可以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来。通过体验和分析,学生体会到一一列举的策略的确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对这种策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在下次碰到类似问题时,学生会自觉运用这种策略去解决。 三、策略的体验性 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体验是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体验使数学教学不再仅仅关注到数学事实的接受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