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亚市天涯区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

三亚市天涯区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

三亚市天涯区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
三亚市天涯区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

三亚市天涯区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生学业适应性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9七下·龙岗期末) 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 .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贵品质。

C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 .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这个句子中的最”是介词;“红旗飘扬”“雄伟壮丽”都是主谓短语。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2. (1分)给下面加线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歼灭 ________ 要塞________ 锐不可dāng ________中外jiā________宾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3. (1分) (2019七下·广东期中) 根据课文或要求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A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骆城。

B . 夜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C . 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D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E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

F .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根据课本,在横线上填入名句。(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③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④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韩愈《晚春》

⑤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⑥潮平两岸阔,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所学过的古诗名句。

①古诗中有许多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木兰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2题;共15分)

4. (10分)名著阅读。

(1)《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名叫圣地亚哥,但小说以“圣地亚哥”称呼他仅4处,以“老人”称呼他却有214处。结合人物形象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从下列题目中选一个作答。

①《童年》是外国长篇小说,《傅雷家书》是多篇书信汇编,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分别采用哪些方法阅读?

②请以《朝花夕拾》和《名人传》为例,探究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不同特点。(可以从选材、人称、写作目的、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

5. (5分) (2019九上·三门月考) 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1)根据原著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2)网络评价说“《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请任选两个英雄,结合相关情节来印证上述评价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

6. (20分) (2017九上·崇明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①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③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④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⑤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⑥但这真不像她。

⑦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⑧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

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⑨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⑩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第③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________。

(2)如果将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3)下列对文中⑩、?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两句中省略号与?段中的作用一致,都是省略所说内容。

B . 两句中内容引出了第?段中“我”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

C . 两句中内容与第三段的“高冷范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 两句中内容琐碎纷杂,意在突出母亲说话已经喋喋不休。

(4)文中⑦、⑧、?段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的“________”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

①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

现在的母亲,________

②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

现在的“我”________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

B . 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

C . 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

D . 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7. (13分) (2018七上·深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蚕豆

毕飞宇

①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②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身不能忘怀的。

③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没时间给我做饭,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奶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奶奶她不是我的亲奶奶。

④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奶奶说:“家里头没得唉。”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⑤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⑥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⑦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⑧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⑨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⑩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但是,是多是少,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要不就是从那些蚕豆结束——蚕豆就这样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节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1)请概括“我”和奶奶交往的几件事。

(2)第⑥段“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第⑦段“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请问我“难受”和“羞愧”的原因各是什么?

(3)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请从修辞的角度说说这句话的妙处)

②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4)题目是“蚕豆”,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为什么?写出你的理解。

(5)一篇文章包含的情感往往不止一种,细读这篇文章,想一想文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20八下·曹县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 词的上片写了时间和地点。

B . 词的上片写梅花处境悲凉的生存的状况,下片写梅花的品格精神。

C . 这首词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

D . 这首词运用了烘托、托物言志的方法。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9. (21分)(2011·福州)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

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媵人持汤沃灌

②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②主人日再食________

③右备容臭________④缊袍敝衣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选段依次从________、住、食、________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

【材料链接】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5)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八、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七下·广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组对话,请以孩子的口吻对父亲进行劝说。要求表达合理、得体,20字以上。

“哇!又超了一辆‘宝马’!真带劲!”

“爸!这里限速50!”

“啥关系!没警察。这路段我熟,没测速的。放心吧!”

九、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汪国真

有片草地我们都走过

有朵小花我们都记着

有个愿望我们都曾有过

有段往事我们都珍藏着

有过追求有过失落

有过平坦有过挫折

我们有过许多许多

还有一支春天的歌

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支春天的歌。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那一支春天的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

2-1、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3-1、

3-2、

3-3、

四、名著阅读 (共2题;共15分)

4-1、

4-2、

5-1、

5-2、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3分)

6-1、

6-2、

6-3、

6-4、

6-5、

7-1、

7-2、

7-3、

7-4、

7-5、

六、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1、

8-2、

七、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9-1、

9-2、

9-3、

9-4、

9-5、

八、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10-1、

九、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