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介绍万圣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新课。二、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情景] 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活动] 1、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2、评价朗读;3、交流变化过程。[引导] 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情景] 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活动] 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情景]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活动] 思考、交流、评价。[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智能储备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4课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婆娑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省级优质课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 【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句段法。 3.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 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 (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1、国学经典 传统文化需传承,国学经典需传颂,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古诗,听老师来朗读一下。第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话描写的是:在浩瀚沙漠里,孤烟直上,落日浑圆的壮阔场景。第二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秋季西北边塞的风光(大雁飞回衡阳,一点没有停留之意。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接落日) 我们男女合作来诵读一下这两句诗,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半分钟时间背诵一下,展示背诵。 西北的风光美丽而又神秘,有一种植物常年驻扎在那里,它就是——白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九课,齐读课题《白杨》。 二、精读课文 1、首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一、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划出描写白杨外形特点的语句。 课文主要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2、第二个问题,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读一读,用一个字概括(高,大,直——高大挺秀)【板书:高大挺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高大挺秀的白杨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呢?(茫茫的大戈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戈壁的图片。你觉得戈壁的环境怎么样?先用文

中的话说一说?(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们用文中的词语总结就是“浑黄一体”。你还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戈壁?(恶劣荒凉寸草不生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废弃的土地。)连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戈壁是一个浑黄一体的不毛之地。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极度缺水,一般植物很难生存,而白杨就是一种很好的,能够防风固沙的植物,所以戈壁滩上才广泛种植白杨树。 4、作者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之前,先给我们介绍了它生长的环境。作者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借描写环境之恶劣,突出白杨之顽强。) 5、爸爸又是怎么介绍这顽强的白杨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齐读。同学们自由练读一下这段话,想一想哪些字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 6、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你觉得哪个词应该加重语气?(“从来”)这个“从来”说明了什么?(白杨树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笔直,自始至终都在守卫着边疆。)第二句呢?“哪儿”需要重读,谁能试一试?白杨树不像其他植物一样,适应能力很强。第三句有没有让你觉得很熟悉,咱们上学期学习过的《梅花魂》当中也有类似的句式:“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谁能用“不管……不管……”说句话? 7、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表情是(严肃的),我们用严肃的语气读一读。(生

幂的运算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幂的运算(一)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初一下学期数学第八章第一课时的内容,所用教材为沪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同底数幂的推导法则,会用同底数幂的法则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让学生体会从一般到特殊,以及从特殊 到一般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难点:会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运算。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幻灯片,引出问题: 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计算机每秒可进行2.57×1015 次运算,问它工作一个小时(3.6 ×103s)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2、提问温故:①什么叫乘方? ②乘方的结果叫做什么? 3、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2.57× 3.6×103×1015=9.252×?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到底是多少,通过今天的学习——同 底数幂的乘法,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8.1,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试一试(根据乘法的意义)

定义:底数相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幂相乘成为同底数幂的乘法。 22 × 23=(2 ×2 ) ×(2 ×2 ×2) (乘方的意义) = 2 ×2 ×2 ×2 × 2 (乘法结合律) =25 (乘方的意义) 前面的例题:1015×103=(10 ×· · · · · ×10) ×(10×10 ×10) 15个10 = 10 ×· · · · · ×10 18个10 =1018 思考:观察上面的两个式子,底数和指数有什么关系? 2、怎么求a m· a n(当m、n都是正整数): a m·a n =(aa…a)(aa…a)(乘方的意义) m个a m个a = aa…a(乘法结合律) (m+n)个a =a m+n(乘方的意义) 3、通过上面的例子,你能发现同底数幂相乘有什么规律吗? 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4、总结: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运算性质1):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a m· a n = a m+n (当m、n都是正整数) (三)、逐层推进,巩固新知 本节课学习的幂的运算法则1只使用于同底数幂相乘,不能乱用,用该法则需要判断两点:

集体备课教案精选

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月日执教人左美萍补充建议 主备人左美萍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武俊霞: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以往往过分注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被破坏没有其它星球可去”。因此,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文章。李东平:那么怎样让学生感悟地球急需人类保护呢?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激发学生对爱护地球之情。从而懂得: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张丽霞: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 辅备人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教学内容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的情感。 教学过程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 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 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8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 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 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 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 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 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 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 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 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 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 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有五十多人,在开展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中只要有一人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

日本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一章的第一节《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设计

《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 搜集有关白杨、新疆建设兵团以及戈壁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19.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 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预设: a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b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c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d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

8.1幂的运算(第5课时)-教案

8.1 幂的运算(第5课时)-教案 滁州市第六中学柴树云周言祥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性质基础上,探究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规定的意义。教材的关键是让学生把握几两种指数幂的定义,能进行指数运算,目的是对数学的后继学习,以及学习物理和化学的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的了同底数幂除法的性质和正指数幂的科学记数法,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认知规律上看,学生在学习了几种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后,学习本节内容,已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过程,进一步体会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存在的条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 学会利用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学会利用负指数幂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4. 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进行运算,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进行简单的计算,并会利用负指数幂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难点:深刻理解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 教法指导: 回顾导入新课时,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的复习插在零指数幂概念形成和它的合理性验证等过程中,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建

立零指数幂概念上来。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是通过规定来明确其意义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做出这样规定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学法指导: 教学中要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小问题来认识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考察下列算式: 223355551010a a ÷÷÷; ; 设计意图:回顾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2222033330 55550555510101010(0)a a a a a ---÷==÷==÷==≠ 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 由此启发,我们规定: .a a ===≠0005110110, ,() 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 2537551010÷÷; ; 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2525337374555510101010----÷==÷==; ; 另一方面,我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 223325 375233734455110101551010555510101010÷===÷===?+; ; 由此启发,可以得到: 3434115 10510 --==;

《我 看》优质课 教案 教学设计

《我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穆旦的相关情况,诵读全诗,初步领悟诗的意境。 2.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文学常识 1.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这一笔名是将查

姓上下拆分,木与穆同音,得穆旦之名,他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诗作有《赞美》、《诗八首》《哀国难》等。 2.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3.诗歌背景 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诗人以满腔爱国热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蕴蓄着希望与新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2.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文,诵读过程中注意: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3.学生朗读比赛后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5分钟 四、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幂的运算 优秀教案

幂的运算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 2.会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进行计算 (二)能力目标: 通过幂的运算性质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论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和体会“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体验和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做到步步有据,正确熟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的形成过程 2.会利用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性质的形成过程 2.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与整式加法容易混淆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育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备注 一、复习与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下面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①a3+a3=?②a3+a5=? (2)①进行运算的依据是什么? ②不能继续进行运算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这几个问题的目的是以题的形式开始,结合问题,从而复习整式加减的内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步骤等内容,为

(3)a n表示什么意思?可写成什么形式? 如果将上面的“+”符号变成“×” ①a3×a3=?①a3×a5=? 又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在生活和其它领域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有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做108次运算,那么103秒可以做多少次运算呢? 根据题意得:108×103=? 要丈量一块长方形地块的长是56米,宽是54米,求长方形地块的面积? 根据题意得:56×54=? 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解决这类问题。 二、导入与创设情景 做一做: 计算:102×10=____ 103×105=____ 22×23=___ 观察试说出每个运算步骤的根据,并观察条件与结论中的指数与底数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关系。(同学们展开讨论) 例如:102×10=10×10×10=103 2个10 1个10 通过同学们亲自操作我们会发现,算式的底数相同,其结果的底数仍然是这个底数,而结果的指数则是两个因数(幂)的指数之和。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同底数幂的乘法。 根据这一规律,请计算一下的算式: a2·a3=____ a3·a5=_____ a5·a6=_____ 例如:a2·a3=a·a·a·a·a =a5 2个a 3个a 本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提出质疑,使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是生活,生产所需要的,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内部驱动力,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也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简便的方法进行求解和表示。 设计这一步骤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和特殊情况的运算,发现规律,猜想一般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并结合结果,为强调同底数幂这一条件以及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作准备。有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初一幂的运算教案

初一幂的运算教案 星火教育一对一辅导教案学生姓名顾禧性别女年级初一学科数学授课教师林桑上课时间年月日第()次课共()次课课时: 课时教学课题幂的运算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幂的四个运算法则。 2、能灵活运算幂的运算法则进行相关计算。 3、注意法则的逆向运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1、幂的四个运算法则 2、法则的逆向运用教学过程幂的运算知识点一:同底数幂的乘法①什么是幂、底数、指数?什么是同底数?例:1、 2、注意:底数可以是一个数或字母或单项式或多项式例:下列哪些是同底数幂 1、与 2、 3、 4、5、②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公式:例: 1、 2、

3、 4、 5、 6、例:已知,求得值。 【巩固】 已知,求x、③关于负数的奇次幂、偶次幂注意:负数的奇次幂为负,偶次幂为正。公式:例:⑴ ⑵ ⑶ ④底互为相反数的幂的乘法。 【例1】 ⑴ ⑵ 练习: 1、在中,括号中应填的代数式是 【巩固】 已知,求的值 2、已知,,求下列各式的值⑴;⑵;⑶ 【巩固】 已知,,,则的结果是 3、已知:,求:的值 【巩固】 已知,求:的值知识点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I 幂的乘方①幂的乘方的概念:②运算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公式: 【例1】

XXXXX:计算:⑴;⑵;⑶;⑷ 【巩固】 计算的结果是 【例2】 若,,求的值为多少? 【巩固】 若,,则幂的乘方的逆运用 【例1】 已知,,求的值 【巩固】 已知,,你能用含有、的代数式表示吗? 运用幂的乘方的公式比较大小 【例2】 比较,,的大小 【巩固】 你能比较与的大小吗?II 积的乘方①形式:②运算法则: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幂相乘。公式:【例1】 计算:⑴ ⑵ 【巩固】 计算: 【巩固】

优质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 课题:《小纸船的梦》 第二中心小学 魏翔 2012年6月 课题:《小纸船的梦》 开课时间:2012年5月9日 班级:四年二班 执教者:魏翔教学目标: 1. 学生用圆润柔美的声音,和谐统一的音色来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感受小纸船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太度,进一步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2.聆听和演唱歌曲《小纸船的梦》,通过唱理解歌词的思想内涵。初步感受合唱曲中的和声效果,通过二声部合唱表达出主人公向往成长的梦想。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体会小纸船带给我们的乐观、奔放地情绪。 3.能用柔和、连贯的声音,悠长、平稳的气息演唱这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并能准确唱出八分休止符,贯穿全曲的进行方式与三拍子结合,感受到小船随波飘荡的韵律感受和声的美。 教材分析: 《小纸船的梦》是一首有儿童情趣的儿童抒情歌曲。优美委婉的旋律和质朴坦诚的语言,展示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给予了孩子美好的憧憬。 教学重点: 了解船的发展历史,唱好曲子的副歌部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准确把握好歌曲中附点节奏型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准备: 教材、教案、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 二、新课教学 1、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部分是由水覆盖的。【此环节从科学地理方面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课件,引入课题 引出交通工具:船 【从前一个环节,圆润地过渡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船”】 3、新课学习 (1)介绍船的历史 【了解人类的船舶发展历史,丰富学生的人文科技知识】 (2)认识各式各样的船 独木舟、有桨船、帆船、蒸汽机轮船、现代船舶 出示课件。 【用各种精美的有代表性的船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观看图片 (4)学唱歌曲 《小纸船的梦》 【从船舶的认识,过渡到本课歌曲的教学,学生的学唱积极性极大的增强】 (5)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

《白杨》教学设计

3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 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上册的15课《落花生》一课中已经接触过了。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2、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 相似之处 【解决策略】: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 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 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 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 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 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 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 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 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内容《白杨》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教 学目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幂的运算教案

《幂的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记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了解法则的推导过程. mnmn aaa2a.+.能熟练地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会逆用公式= 3.使学生掌握幂的乘方的法则,并能够用式子表示; 4.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明确幂的乘方法则是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法则推导出来的,并能利用乘方的法则熟悉地进行幂的乘方运算; 5.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积的乘方的法则; 6.使学生通过探索,明确积的乘方是通过乘方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以及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推导而得的; 7.让学生通过类比,对三个幂的运算法则在应用时进行选择和区别; 8.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注意运算顺序. 教程方法:经历法则的探索过程,感受法则的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感态度:通过法则的习题教学,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感悟从未知转化成已知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幂的乘方法则的应用; 积的乘方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法则推导过程的理解及逆用法则; 理解幂的乘方的意义; 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的理解;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填空. 122222aaa=,( )( ) ··…·()××××=m个2指出各部分名 称.)(

2.应用题计算. 51110千克煤所产生的热)(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内从太阳中吸收的能量相当于燃烧51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内从太阳中吸收的能量相当于燃烧多少千克煤?量.那么 51l03279×(米/秒,求卫星绕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达到×.30秒走过的路程?新课教学一.探索,概括53212,=×( ).试一试,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之后,再提问让学生直接说出6733=( )×,由此可发现什么规律? 35( )2221,( )×)=×=(( )34( )5525,( )=×=( )(×)34( )aa3a.=×= ( )(( ))mn43ana34m2anam的结果分别换成字母为正整数和和.如果把)(×,你能写出.中指数吗?你写的是否正确? mnmn+manaa为正整数)即这就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二.举例及应用 11计算:.例 343353aaa11010a2a )×(·(())··三.拓展延伸(公式的逆用) mnmnmnmn++aamanaaa为正整数.,可得(=由) .=mmmn+aa8a23==例已知,则=,( ) 提问:通过以上练习,你对同底数是如何理解的?在应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中,应注意什么?课堂小结 1.在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题时,必须知道运算依据. 2.“同底数”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3.不是同底数时,首先要化成同底数. 【二】.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 2.口述幂的乘法法则. 二.计算观察: 试一试: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填空 3233()2?2??(22)1 ())23222(33?3?)?3?(32 ())34333(3aaaaa(?)?a3 )( 问题:上述几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对学生对这几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茅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四、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五、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1 幂的运算 教案

8.1幂的运算 教学目标: 1.认识幂的相关概念; 2.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零次幂和负整数次幂的运算性质; 3.掌握归纳的方法,领会“特殊-一般-特殊”这一认识的基本规律; 4.会进行幂的运算,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重难点: 1.幂的运算 2.科学计数法 知识点一:同底数幂的乘法(重点;掌握) 知识拓展:(1)底数既可以是数或字母,也可以是多项式,但必须相同; (2)底数相同,并且是相乘,是法则的前提; (3)同底数幂的乘法可以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底数幂相乘。 (4)一般地,n为偶数时,(x-y)n=(y-x)n,n为奇数时,(x-y)n=-(y-x)n 例1.计算下列各式。 (1)(-x)2·x5 (2) a·a6 (3)-b11·b13 (4)y·y2m·y2m+1

例2. 计算 (1))()(2 1-21- 2 2 (2)103·104·105; (3) a 10·a ·2a ; (4)(a-b)m+3·(b-a)2·(a-b)m ·(b-a)5 知识点二:幂的乘方(重点;掌握) 知识拓展: (1)运算性质中的底数a 既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2)运算性质成立的条件为底数是幂的形式,结论是底数不变,指数相乘,而不是相加; (3)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可以推广,即[(a m )n ]p =a mnp (m,n,p 都是正整数) (4)幂的乘方的运算也可以逆用,即a mn =(a n )m =(a n )m (m,n 都为正整数) 例1. 计算下列各式 (1)(a 3)6; (2)[(m-n)2]3; (3)(53)4; (4)(-x 3)2·(-x 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