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世界经济全球化

论世界经济全球化

论世界经济全球化
论世界经济全球化

论世界经济全球化

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对我国

的影响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

[摘要]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性巨大变动之中,其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就

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新特点

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 1985年在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意指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

所谓经济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说是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这个历史过程发端于地理大发现,加速于产业革命以后,战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大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更为密切。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微电了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利用的全球化,构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方面。

2、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如目前世界上每天大约有60000亿美元在不停地流动。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由闭关自守,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打开国门,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乃至最落后的国家,势必都将被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席卷。

2.2.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的时空约束减少、成本降低及资源互补,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口家渗透,使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2.3.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单元和行为主体跨门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一个跨国公司

的销售额大约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生产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的国际直接投资,60%的世界贸易,30%的国际技术转移。

2.4.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纯物质生产外壳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的流向首先是工业化基础条件、资源条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及地区,尤其是流向国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同时,也表现为资本、技术流入国家及地区首先进行经济响应,而在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响应和变革相对滞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异步性,使世界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农业社会乃至原始社会并存现象。

2.5.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这一点。经济发达国家资本、技术、管理流向的选择性,势必使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化.甚至经济发达国家也不乏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对之声,其原因也在于经济全球化的高度风险性。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对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己不是一种选择问题,而是一种现实问题;不是要不要经济全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经济全球化问题;不是如何游离在经济全球化以外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平等、公正、互惠、共赢、共存、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问题。

3、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它的发展进程毫无影响,在后危机时代,这种影响不仅存在,而且还呈现出若干新特点:

3.1,国家资本直接与私人垄断资本相融合成为危机救援的重要手段。在危机救援中,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直接干预、重组乃至接管濒临倒闭的金融机构的方式来稳定金融体系,证明私人金融垄断资本与国家资本已经融为一体。继美国政府接管“两房”和保险巨头AIG之后,2008年10月份美国国会批准美国财政部以2900亿美元为美洲等九大银行注资参股;另以4100亿美元用于直接收购银行股份。与此同时,欧元区15国联合救市计划也包括以取得优先股的方式向银行直接注资。2008年10月5日德国政府以680亿美元巨资收购房地产巨头HRE,荷兰和法国政府分别出资233亿美元和198亿美元,收购富通银行股份,爱尔兰几乎把银行系统全部国有化,连最推崇自由经济的英国政府,也在2008年9月29日接管了英国的房地产贷款巨头布拉德福德-宾利公司。救援行动的一致性说明,经济全球化不仅把私人垄断资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也把西方发达国家资本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家资本从救援到其他干预将成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现象。

3.2,国家资本跨国化成为刺激经济的新需要。危机中各国不仅普遍各自采取经济刺激方案来纾缓本国危机,而且还采取联合措施刺激经济。2009年4月2日,伦敦G20峰会各国领导人就全球经济刺激达成1.1万亿美元刺激计划的协议。

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能力、稳定国际金融秩序的多边协议。20国集团领导人承诺为IMF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1.1万亿美元融资,将IMF资金规模由2500亿美元增加至7500亿美元。与此同时,IMF将增发2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以增强流动性。为促进贸易以帮助全球经济复苏,同意在未来两年内,通过出口信贷机构、投资机构和银行提供2500亿美元用于贸易融资。此外,还将向区域性的多边发展银行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贷款支持。完整地看,G20伦敦峰会所形成的全球刺激经济计划金额合计远远超过1.1万亿美元,而到2010年年底前不低于6.1万亿美元。可见资本要素的流动已经从私人垄断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到国家资本的跨国流动。

3.3,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成为经济全球化新的利益诉求。首先是改革金融货币体系。在加强金融监管方面,2009年12月11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2009年12月2日,欧盟各成员国财长就金融监管框架达成一致;2009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2009银行法案》。美欧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涉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危机应对以及国际监管合作等诸多领域。在国际金融组织治理结构改革方面,决定新建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现有的金融稳定论坛机制,对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实施监控和预警。2009年6月26日,金融稳定委员会在瑞士巴塞尔正式成立,成员机构包括20多个国家央行、财政部和监管机构以及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和专业委员会。

3.4,新的科技革命及其产业化正在酝酿之中。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面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3.5,跨国垄断资本正在寻找新的全球市场。出于对美国国家利益的长远考虑,一部分垄断资本极力主张并支持美国政府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并企图获得技术优势,再利用资本优势建立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以及全球市场。这种努力将成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动向。同时,为了讨好并取得金融垄断资本的支持,美国新能源经济的设计者还谋划了金融垄断资本在新能源经济中的生财之道--碳交易和碳金融。《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中明确要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体系,实行“限制排量与贸易许可”计划。建立“限额交易”制度之初,免费发放85%的排放配额,余下15%的配额进行拍卖,以后再逐年增加用于拍卖的排放配额的比重。对碳配额分配、交易、持有等将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碳金融市场,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各类碳产品进行衍生创新,这将从物质能源中提炼出“金融要求权”--即一种新的“能量通货”,美元纸币体系和能量通货结合可以保障美国金融资本和国家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个构想将成为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建立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实现全球扩张的新计划。

4、中国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十七大的判断,后危机时代,这个判断仍然没有过时。

后危机时代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确实面临许多新挑战:首先是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还不适应后危机时代世界市场的新变化。在危机后的若干年内,由于美国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尚不可能迅速成长,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足以带动大的市场需求;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增长还处于恢复状态,世界经济将呈现低速增长,世界市场需求不可能出现较大的

新增容量。因此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发展面对的是外部需求拉动力低于金融危机之前的市场环境。在此环境下,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了。

其次是中国将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长期困扰,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也将成为长期任务。客观上存在的经济利益矛盾、西方国家的选票政治因素,以及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敌视和怀疑,都是贸易保护主义长期存在的原因。特别是由于中国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不仅面临努力减少碳排放的压力,而且也面临扩大世界市场的迫切需要。但西方一些国家可能利用其在碳排放上的有利地位,增加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的出口,并限制高碳产品的进口和消费,甚至力图修改贸易规则以达到自身的利益。美国也可能在国际经贸关系上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面前不承诺其作为碳排放大国所应该兑现的国际责任,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美国环保署(EPA)制定的“清洁空气法”等国内立法,来实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某些措施。在面对国际挑战的同时,中国还面临兑现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减排目标的承诺,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日益紧迫。

最后是中国国际性资产安全运营的矛盾凸显。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和海外资产的增加,以美元和西方货币计算价值的海外资产(实体资产和金融资产)都面临汇率和经营风险的安全考验;规避风险、安全高效已成为中国资产海外运营的现实问题。此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发挥统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建设刚刚起步,甚至也不能为扩大中国的商品和劳务市场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中国还十分缺乏取胜的新优势。不仅如此,在未来各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还面临差距被拉大的危险。尽管如此,后危机时代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空间不仅存在,而且机遇大于挑战:

5.1、中国经济相对比重上升,为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增添了新的活力。2008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了英国、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受金融危机拖累,出现不同程度经济衰退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仍然能够维持超过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显示出经济强劲增长的基础。中国没有被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削弱。根据IMF预测,200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达到48329.9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增加到8.8%,也许在2009年或2010年超过在世界经济中长期占据第二位的日本经济。2009年10月,中国累计商品出口贸易达到9570亿美元,超过德国的917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在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世界制造业资本向中国新一轮转移进程中,中国制造业产品谱系将大大拓宽。西方跨国公司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对华投资将带来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汽车、石化、电子以及机械等;较为成熟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信息技术、微电子、通讯等。跨国公司的业务转移可能不限于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可能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更加巩固。经济地位的上升,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大,这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5.2、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创造了新机遇。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一些外国企业在资金和生产经营的严重困境,这是中国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有利时机。通过绿地投资、重组联合、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国际化经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增强

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及产品的品牌。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贸易和国际资源整合,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供求矛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经济,通过境外投资建厂形成若干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关联程度高、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境外经济技术贸易合作区,建立一大批中国海外独资、合资合作或控股公司,在获得国外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优化调整。

5.3、为人民币拓展国际业务营造了新空间。由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国际地位受到动摇,美元地位会有所下降,为中国人民币拓展国际业务提供了难得机遇。鼓励中国商业银行积极开拓人民币国际业务,利用人民币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如进行人民币信贷融资、发行债券、国际结算、对外投资、支付国际工资、支付工程及劳务款项,从而推动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扩大采用和流通,促进人民币资产进入国外、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央行、主权机构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或成为某些经济体的储备货币。鼓励企业在跨境交易中采用人民币支付和结算,减少出口贸易以美元计价的风险。2009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中,长期都是逆差状况的金融服务出现了小额顺差,表明中国人民币国际业务有了新发展,展现了人民币国际业务发展的潜力。

5.4、世界经济重心转移为亚洲经济合作提供了新契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显示出活力,中国海外市场多元化取得了实质成效。这为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10+3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活动提供了鲜活经验。鉴于目前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处于搁浅状态,世界各国均在加紧商谈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需要从战略角度重视与有关贸易伙伴加快开展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完全有可能把亚洲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自由贸易区构建为互利共赢、实现海外市场多元化发展的富有潜力和活力的市场。

5.5、世界多极化的各种矛盾为中国开拓各类国际市场提供了回旋余地。在后危机时代,在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则立场和具体行动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与基础四国和金砖四国都有明显的共同立场和利益,反映到未来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经贸关系上,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投资会有新的利益共同点,即便发生贸易摩擦和经贸纠纷,也易于避开碳排放和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的敏感问题,也易于在反对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找到共同语言。这为中国在努力实现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的过渡时期提供了很大的回旋空间。在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以适应欧美传统市场可能出现的绿色贸易限制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这些新兴市场的开拓,寻找过渡时期可以利用的贸易和投资市场,以缓解过渡时期对中国出口贸易和其他经贸活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与欧盟在温室气体排放的利益矛盾也为中国继续发展中美、中欧经贸关系创造了新的空间。中国可以利用它们既打压中国,又都需要中国牵制对方的矛盾心理,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只要中国善于利用这种矛盾,中美和中欧经贸关系仍会继续发展。中国与欧盟、中国与欧盟成员的经贸关系也有很大潜力。2008年欧盟27国包括本身内部成员之间的进口总额为60450.13亿美元,中国出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仅为4.84%。可见,欧盟是中国出口占其进口需求比重最低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出口最具挖掘潜力的市场之一。中国出口在英、法、德、意、西等大国进口中的比重都很低,进口需求最低的国家是

奥地利,仅为1.04%。从一个侧面看,欧洲是中国出口最集中、最依赖的市场,但从另一侧面看却是中国商品占其进口比重最低的市场。这充分说明,后危机时代,不仅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发展经贸关系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还有许多机遇可供中国利用。

5.6、世界多种利益诉求的分化为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建立统一战线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世界多极化和各国、各个国家集团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新格局,为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建立国际经贸合作统一战线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矛盾的前台,西方国家中存在着利用“捧杀”和诋毁两种形式遏制中国的暗流,但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多种利益诉求的分化又为中国提供了反遏制的联合力量,这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关注中,贸易规则可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议题。尽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不会改变,但贸易自由化会被逐渐加入新的因素,逐渐与传统自由贸易概念有新的区别,这也会成为一种趋势,中国应当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并认真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跨国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所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决定了贸易保护主义兴风作浪的有限程度。所以,中国应确立不怕打贸易战的思想,要学会有理、有利、有节、持久地打各种贸易战和汇率战,“斗而不破”是我们处理与美国经济利益矛盾的指导思想;建立国际经贸统一战线联盟和分化区别不同贸易伙伴和利益集团应是我们的基本策略。

总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参与和分享世界贸易大蛋糕的同时,我们应实时注意规避风险,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分享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盛宴。参考文献:《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

《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裴长洪

《京都议定书》

G20峰会相关新闻

部分信息来至互联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