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朱士嘉

我国地方志的纂修,到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清代地方志不但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而且是研究其它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资料宝库。因此,全面地了解清代地方志,对于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别立如下四个子目介绍:一、清代地方志概况;二、清代地方志的内容和体例;三、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四、清代纂修地方志的派别。

一清代地方志概况

清王朝自1644年建立,至1911年辛亥革命,经历了267年的历史。满洲贵族入关以后,先后与明末农民军作战,击破南明势力,平定三藩叛乱,收复我国台湾,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镇压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随着政权的逐步稳定,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康乾盛世”的繁荣局面。仅以乾隆时期矿藏开采为例,当时广西、云南、贵州的金、锡、铅、铁、水银、丹砂等矿;山西、四川、广东的金、锡、铁等矿;湖南的银矿都招商致采;仅云南蒙自一县,就有矿工数万人(何其芳《中国文学史》)。

随着清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也有显著的进步。康熙除领导全国测量绘制《皇舆金览图》外,还组织《明史》和《大清一统志》的编写工作。1673年诏令各省纂修通志,供明史馆和一统志馆参考。乾隆、嘉庆相继诏令各省修志,供《一统志》采择。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十六个省在雍正时期完成纂修通志的任务。这是雍正于1729年下沼催修通志的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清代地方志5587种,占现存全国地方志总数81凹多种的百分之七十。这是封建王朝修志的全盛时期,面康熙、乾隆时期分别修过1372种和1100种,为清王朝修志的旺盛时期。这是与康雍乾三个时期政局的稳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修志诏令的频繁,地方人士的响应,劳动人民的支持,都有密切联系的。

现在再就清代地方志的类型、纂修、特征,简单介绍如下:

清代地方志具有十五个类型:通志(省志)、府志、直隶州志、州志、直隶厅志、厅志、道志、关志、卫志、所志、旗志、司志、镇志、井志和乡土志。

每个类型与各级行政区划相适应,例如: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余类推。

清代行政区划主要分三级:省、府、县。现存清代二十二省的通志80多种,府志450种,县志3659种。仅县志一种已占清代地方志总数5587种的百分之六十五。说明全国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西南个别省份以外,几乎所有县一级的基层行政单位都修有志书。南方几省所编乡镇志,仅江苏一省就有120多种。

应当指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纂修的《盛京通志》记述的范围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这三个省是后来才陆续设置的。湖广省到了康熙六年(1667)才分置湖北、湖南两省。

另外,直隶州的地位相当于府,直属省管辖。直隶厅同。不过,一般设厅是为了便于管理兄弟民族居民点。湖南省凤凰厅辖“红苗”寨一百有五;永绥直隶厅辖“红苗”寨二百二十有八(《清史稿·地理志》),就是例证。至于关和卫,主要是根据军事需要设立的。卫是为了防止倭寇入侵而建置的。

关于镇,则南北地区略有不同。北方之镇其地位与关相等。南方之镇,属于交通商业据点,但也有例外。

了解上述情况,对于利用地方志资料有所裨补。

清代地方志的纂修,绝大多数都是官督绅办的产物,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具有官僚地主阶级的烙印。通志以总督巡抚领衔,知府、绅士、学者执笔;府州县志则由知府、知州、知县领衔,绅士、学者执笔。北方的镇志,由当地高级军官领衔,幕府或学者执笔。南方镇志多系私人撰写。

随着修志工作的蓬勃开展,各级修志局(馆)也在全国范围内纷纷建立起来。松江府修志局规模较大,为了纂修嘉庆府志,聘请141人参加,内分提调、总纂、总校、采访、绘图、捐梓、监刻等,仅采访员

就有47人。所有府州县志等成书后,都由学政审阅,转督抚批示付刻。通志则径寄北京礼部审核。如发现志书著录“违碍”词句,则勒令停刊或销毁(《禁毁书目》著录《望都县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曾发布关于严禁钱谦益、屈大均、金堡等人诗文收入志书的上渝。“文字狱”法网之呼,为害之深,于此可见。

清代地方志具有四个特征:

(一)区域性:在某一行政区划范围内,地方官聘请地方人士修志,往往突出地方特色。

(二)连续性:雍正曾颁发各省六十年修志一次的诏令。现存清氏《常熟县志》十三种,平均每隔二十年修志一次。

(三)广泛性:内容包括自然现象、面貌、资源、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料,范围很广泛。

(四)可靠性:地方志的许多资料都是直接从劳动人民那里采访得来的。此外,地方档案资料、测绘、采访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以及本地人关于本地各种情况的著述,其可靠程度也较高。一般说,愈是接近基层行政单位的地方志(如镇志),其可靠程度都比较高。

二清代地方志的内容和体例

在清代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科学文化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各省所修地方志的内容也得到了充实。举凡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情况,在地方志内都有反映;就是自然现象,人类活动以及动植物的生长、演变和灭绝的过程,也无不赅括在内。它所记述的范围,早已渗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了。如果说地方志是一门边缘学科,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现在再把地方志各个篇目记述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关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地理的情况,在星野、图说、疆域、气候、建置、沿革、形胜、驿站、山川、乡镇、水利、古迹等门,都有所反映。

关于政治的情况,在前事略(大事记)、人口、封建、关隘、堡寨、武功、寇警、海防、职官、公署、名宦、流寓、土司、学校、选举、祥异等门有所反映。

关于经济的情况,在建置、人口、食货、田赋、征榷、盐法、集市、物产、驿站、马政、水利、漕运、账恤、风俗、祥异等门有所反映。

关于社会的情况,在建置、户口、氏族、风俗、寺观、祠祀、仙释、方言、冢墓、谣谚、学校(社学、义学)等门有所反映。

关于文化的情况,在图说、星野、户口、氏族、方言、谣谚、风俗、学校(社学、义学)、选举、祠祀、寺观、仙释、冢墓、古迹等门有所反映。

关于军事的情况,在图说、疆域、前事略(大事记)、地形、城池、关隘、堡寨、海防、寇警、苗防、职官、名宦、选举、祥异等门有所反映。

应当指出,人物、艺文、金石等门对于上述各种情况也有详略不同的记载,人物门的方技和杂志门保存着十分珍贵的资料,但容易被人忽视。

清代地方志的体例,不但因时因地而异,而且还因学派问题而有所不同。体例等于框架,拟定体例,是为了把已经征集到的各种类型的资料,系统地分门别类地组成以篇目为单元,并使各个单元体现其内在联系,便于读者参考利用。

清代修志工作者,在省府州县各级修志局(馆)领导下,一般都经历以下四个步骤以完成其任务:(一)资料的采访,(二)资料的整理,(三)资料的组织、编纂以底于成,(四)全志审核出版。以上四个步骤,都贯串着对于资料进行认真的考证取舍(剪裁)这样一种精神。他们大致按采访提纲征集各种资料;资料积累的愈多,就愈感到有对提纲进行补充修改的必要。体例是在补充修改提纲并使之从量变进入质变的基础上逐步拟订以臻完备的。体例是指导如何修好志书的总则,习惯称为“凡例”,冠于卷首,成为志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发凡起例”和“例以义起”的意思;也是我们学习研究方志必须选读的参考材料之一。

通志、府志、县志以及其他类型的地方志的体例各不相同;它们之间每个单元——篇目的体例也各不

相同,都是由各种不同的具体内容决定的。各个篇目又在一定体例的制约下组织、形成全书的体例。

三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清代地方志的纂修人,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不在唯心主义思想支配下,或对某些史实进行歪曲,或在其中混杂迷信成份,不足取信于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现就政治、经济、文学和科学技术四方面谈谈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

(一)政治方面。

大量反帝反封建史料,保存在前事略(大事记)、武功、寇乱、堡寨、祥异等门。《澳门纪略》反映葡萄牙强占澳门后压迫剥削我国人民的残暴行为。光绪《广州府志》及其所属州、县、镇志,包括《佛山忠义乡志》,记述了广东人民在鸦片战争中浴血奋战、反抗英军侵略的英雄事迹。道光《海昌备志》附《梯学堂记事》,备载知州许发和为了抵抗英国入侵,巩固海防的经过。《双井镇志》反映太平军在湖州一带活动的情况。光绪《善化县志》忠义门,记述太平天国时期为反动派卖命的四、五百人,遭到毁灭性打击的生动事实。我们可从类似这样的反面材料中找到正面的东西。

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记载了一次工贼破坏宝泉局东西厂工匠六千人罢工的经过。《凤凰厅志》和光绪《雷波厅志》记载了兄弟民族起义的事迹。

(二)经济方面。

清代地方志中能源史料很丰富,例如山西、江西、湖南、广东、云南及其他各省地方志之于煤矿,《新疆图志》、《玉门县志》之于石油,四川地方志之于天然气,关于这些史料都宜进行系统的整理。温泉史料散见于清代各省地方志者不计其数,也宜调查统计,供有关部门参考,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已过时的温泉,经科学加工,不是完全不能复元的。)

田赋史料,大半据《赋役全书》和户科档案编辑。一般地方志田赋门约分户口、粮科、蠲免、起运、修理、裁减、扣解、存留、耗银、仓储诸项,反映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本质。

乾隆《威远县志》卷四记田房诸契至三十二页之多,为第一手史料。

盐、茶、鸦片的产销情况,分别载光绪《阜宁县志》、光绪《江陵县志》、光绪《广州府志》、光绪《海阳县志》。乾隆《富顺县志》盐政,内容比较丰富。关于汉族和兄弟民族进行茶马交易情况,在清代陕甘地方志中有所反映。

康熙《仪征县志》著录《清单记》反映陆师革除“上官往来驿夫,临时取给铺户,仓卒滋扰”的弊端。

乾隆《震泽县志》卷二十五生业门历述农蚕渔业的概况。湖州府所属镇志反映深耕细作和蚕桑培养情况,非常具体生动。

雍正《山西通志》杂志称裴思谦作红笺名纸,赋诗曰:“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

宣统《湖北通志》物产引他书记鳊鱼情状甚详。乾隆《江陵县志》反映本地鱼苗深受黔滇豫各省渔民欢迎的盛况。光绪《湖南通志》反映渔民怎样培殖鱼苗的办法,并引王晋诗:“冬至收盐卵,清明采岗茶。蚕桑非妾事,郎是养鱼家。三月龙潭鱼水高,五月龙潭鱼水消。渔翁招手问渔妇,今岁何如去岁苗。”

又如同治《苏州府志》杂记载,太湖“六桅渔船”之制,以及著名杂货铺孙春阳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的情况,都是难得的好材料。

乾隆《祥符县志》关于店铺的名称、性质、所在地以及推销叫卖的记载,给我们勾画出二百四十多年以前祥符商业蒸蒸日上的盛况。

(三)文学方面地方志艺文门具有三种不同的体裁:(一)以书目或书目提要的形式著录本地人著作以及有关本地掌故的著作。(二)有关本地史事的诗文。(三)散附于各门的诗文,大多以“附注”形式出现。

关于文学史料,可从上列三种不同体制的记录中选录。有许多诗文散见于舆地、形胜、古迹、风俗、人物等门。民间文学史料,主要是:①风物传说(见于古迹、名胜),②人物传说,③歌谣,④农谚(以上两类多见于风俗)。《成都县志》有关于李冰的传说,《射洪县志》有关于陈子昂的传说。《善化县志》有关

于长沙金牛岗传说,《巴县县志》采访册有关于巴县白鹤塘的传说。

此外,还有考古一类的史料,散见于舆地、古迹、冢墓、金石、艺文等门,如进行系统的整理,可提供考古工作者参考;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有帮助。

(四)科学技术方面。

清代地方志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记载,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图、气候、地震、水利、医药等等,现分类简介于后。

天文学史料:如同治《竹溪县志》关于极光有所反映:“同治元年(1862)八月十九日夜,东北有星火如月,色似炉铁,人不能仰视。初出声则凄凄然,光芒闪烁。顷之,向北一泻数丈,欲坠复止,止辄动摇,直至半空,忽然银瓶乍破,倾出万斛明珠,续纷满天,五色俱备,离地丈余没,没后犹觉余霞散彩,屋瓦皆明。”这一段记载不但真实生动,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也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

极光的研究涉及通讯、广播、空间探测、宇宙航行的空间科学,利用极光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太阳活动、地磁、电离层等变化的规律,还可进行地磁极位置变迁的探讨等。

《澳门纪略》介绍外国人利玛窦、庞迪我、熊三拔等推行历法的简况,并引李月华赠利诗:“云海荡朝日,乘流信采霞,西来九万用,东泛一孤槎。浮世常如寄,幽栖即是家。那堪作归梦,春色任天涯。”

地图史料:地图史料包括以下各种内容:地形、关隘、城镇、山川、湖泊、潮汐、公署、书院、堤坝、海塘、寺庙、形胜、交通等。康熙《湖广通志》地图有四十七页。乾隆《浙江通志》地图有一百五十一页。光绪《繁峙县志》有历代边疆图、边关图。乾隆《鄞县志》有“天一阁”图。光绪《宜城县乡土志》有人物图、动植物图。宣统《湖北通志》和《南海县志》绘图精详。以上各种地方志都能反映地区特点,为不可多得的史料,将来可供编辑清代各省地方志地图选集的参考。

道光《禹州志》舆图,“于一切景物,皆置不取”,更正一般地方志侈陈“八景”的陋习,可能受戴东原和章学诚的影响。戴章二人所修地方志一律删除“八景”。

气候地震史料:已故科学家丝可桢同志在利用地方志气候史料进行历史气候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可参考《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变迁》。现在中国地理研究所已组织人力在竺同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此外,曾利用地方志资料编成的《中国地震资料》,已经认真修订,即将完成。这是我国进行各项基本建设的重要参考书。

水利史料:清代许多地方志都有水利门。乾隆《淮安府志》运河篇,嘉庆《扬州府志》河渠篇,《丹阳县志》水利志,对于我们了解运河的开发、变迁、管理、利用,都有参考价值。长江两岸各府州县地方志水利史料,对于我们了解长江和沿江城镇的建设变迁与水利资源的关系是有帮助的,对于编写《长江志》,也有参考价值。

医药学史料:关于中草药,物产门有记载。《云南通志》物产门所记尤详。至于医理、医案、医方以及名医的高尚品德,在方技(人物)有所反映。

地方志是自然科学史料、社会科学史料的渊薮,也是中国医药学史料的宝库,现在尚未充分发掘利用。四清代纂修地方志的派别

清代学者致力于地方志纂修的大致可分两派:(一)旧派,又称纂辑派或“功令派”(纂辑又称比次)。(二)新派,又称撰著派(撰著又称著作)。

旧派是从康熙督修《明史》诏令各省督抚依顺治《河南通志》①和康熙《陕西通志》成式修志开始的。1729年雍正又在修志诏令中加进“考据详明,采摭精当”八个字。傅王露严格遵守这个方针纂修乾隆《浙江通志》。旧派的基础从此得到巩固。

以上三部通志对于清代修志工作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颇有影响,特别是《陕西通志》和《浙江通志》几乎每句都注出处;各省修志大都奉为楷模。

贾汉复和傅王露可以说是康熙、雍正培养出来的旧派代表人物,继起者则有李文藻、戴东原、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陈诗等人。

李文藻《历城县志》于新增诗事,至以县册分注,以示其有本有源。

戴东原强调地理沿革在地方志中的重要作用说:“夫志以考地理,但悉心于地理沿革,则志事已竟,侈言文献,岂所谓急务哉。……沿革苟误,是通部之书皆误矣,名为此府若州之志,实非此府若州也而可乎?”他又说:“修志不贵古雅。余撰《汾州志》,皆从世俗,绝不异人,亦无一定义例,惟所便尔。”(章学诚《记与戴东原论修志书》)

戴东原的主张,给李兆洛以深刻的影响。李撰《凤台县志》于地理沿革考究精详,并纠正旧说之误,同时并不强调一定义例,而因时因地按具体情况进行纂修。全书序例不过四、五百言。对于篇目则根据需要另撰小序;有些小序不足百言,已能说明问题,这与章学诚挥毫千言而不能自已,是鲜明的对比。

洪亮吉《泾县志序》说:修志“贵因而不贵创,信载籍而不信传闻。”又说:“一方之志,苟简不可,滥收亦不可。”《登封县志叙录》,要求所有篇目体例,以汉唐古式为准。与胡虔《柿叶轩笔记》所记者若合符节。(参考瞿宣颖《志例丛话》)

孙星衍、洪亮吉等修志,“于考证古今山川,细针密缕,纲举目张,最具苦心”,孙氏纂修《偃师县志》时遍历境内山川,搜剔金石文字,结合史传进行勘订。(同上)

陈诗说:“地志之作,固以述旧为多。……述者固不害其作,作者亦未始非述也。”(《大桴山人偶存稿》)

以上旧派代表的理论可归纳为四个特点:

(一)修志者当无语不出于人,详注出处,以资取信。主要功力应用在对于往事进行纂辑方面。

(二)“贵因而不贵创”。我们认为继承优良的传统是必要的,但不能停留在“因”上,而忽视创新精神。

(三)“信载籍而不信传闻”。这一条也有偏见,因为不是所有载籍都可信,所有传闻都不可信。具体情况宜进行具体分析。

(四)重视地理沿革的考订。这是正确的,但如忽视当代文献,则不免滋长厚古薄今的思想。

旧派体例,滥觞于宋高似孙《剡录》、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乐史《太平寰宇记》、祝穆《方舆胜览》以及元明清《一统志》。至于清朱彝尊撰、朱筠等增订的《日下旧闻考》,在繁征博引、缜密考证方面,给旧派影响相当深。从宋代起,地方志兼涉人物、艺文。到了清代,这两门篇幅有超出全书三分之一以上者。《四库全书提要》讥其末大于本,不是没有根据的。

旧派人众势大,又仰承清政府“功令”支持,所以他们的体例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

新派的主要代表是章学诚。他在批评旧志、纂修新志的实践中,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克服了旧志存在的主要缺点,例如:条例混杂、详略失体、偏尚文辞、妆点名胜、擅翻旧案、浮记功绩、泥古不变、贪载传记。(参考章学诚《修志十议》)他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保证质量的四个要素:简、严、核、雅。他依据纪传体《史记》、《汉书》的体例,创立地方志的“四体”。这就是:(一)皇恩庆典宜作纪,(二)官师科甲宜作谱(表),(三)典笈法制宜作考(志、略、书),(四)名宦人物宜作传。(同上)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一方之全史”的地方志修成“详赡明备、整齐画一”、“词尚体要”、“成一家言”的著作(撰著),以达到“为国史取材”的目的。从此,纠正了一部分人称地方志为“地理专书(图经)”、“类书”和“应酬文墨”的错误观点,提高了地方志在学术上的地位。梁启超说:“方志学的成立,实自实斋始也。”(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

应该指出,章学诚在纂修《湖北通志》时,又把纪、谱(表)、考、传“四体”发展成“三书”,即“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所谓“志”,是全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著作。所谓“掌故”和“文征”,则是经过纂辑便于翻阅的资料,是为纪传体“志”服务的。这样,“纯著述体之通志,可以肃括闳深,文极简而不虞遗阙。”(同上)

章氏对于“比类”(比次或纂辑)和“著述”(撰著)的意义及其关系,曾提出精辟的见解。这个见解是针对旧派修志重纂辑而轻著述提出来的。他说:“比类……著述,两者本自相因,而不相妨害,……但为比类之业者,必知著述之意,而所次比之材,可使著述者出,得所凭藉,有以恣其纵横变化。又必知比类与著述者,各有渊源,而不可以比类之密,而笑著述之或有所疏;比类之整齐,而笑著述之畸轻畸重,则

善矣。盖著述譬之韩信用兵,而比类譬之萧何转饷,二者固缺一而不可,而其人之才,固易地而不可为良者也。”(吴宗慈《修志丛论》引)

他还指出有些纂类(纂辑)家不知著述之意而自以为极天下之能事的错误。他说:“近代渐务实学,凡修方志,往往纂类家言。纂类之书,正著述之所取资,岂可有所疵议。而鄙心有所不能惬者,则方志纂类诸家,多是不知著述之意,其所排次襞绩,仍是地理专门见解,如朱氏(彝尊)《日下旧闻考》,书隶郡邑之部,故称博赡,若使著述者出,取以为《顺天府志》,则方凿圆柄,格格不入矣。故方志而为纂类,初非所忌;正忌纂类,而以专门地理自画,不知方志之为史裁,又不知纂类所以备著述之贤,而自以为极天下之能事也。”(同上)

章氏主修永清、和州、亳州诸志以及《湖北通志》,除《永清县志》保存完好外,其他各志或受排斥,或被篡改,其《湖北通志》只有《检存稿》和《未成稿》收入《章氏遗书》(吴兴刘承干刻本较好);其他诸书一部分内容及其义例,也散见于《遗书》和《文史通义》。章氏所修诸志之被篡改,说明其修志理论不断遭到严重打击。

虽然如此,支持章氏学说依史体修志者也颇不乏人。例如:

叶南漘《楛语》论《永清县志》说:此书“思精体大,深得史裁,如职官、选举有表,年经事纬,先后不紊;又有士族表,以澄流品,而劝睦姻;舆地、水道有图,开方计里,形势了如;又有建置,但详制度,而略景物;至于列女传,尤极匠心惨澹,为人但有一节可书,片言为则,无不描绘韾欬,刻画仪容,欲慰饮冰如蘖之贞,特改列名注略之陋。若夫阙访有传,防猥滥也,即以待参稽;前志有传,明渊源也,即以维废坠,其体裁皆足为后来修志家取法。各序因志例而推论史例,更有发人所未发者。刘子元《史通》一编,独擅千古,斯人可谓继声矣。”

又如,焦循对于地方志徒以纂录成书者提出批评(焦循《上郡守尹会一书》),也是对章氏理论的支持。

支持章氏者,尚有蒋湘南,修过《同州府志》、《泾阳县志》、《留埧厅志》和《蓝田县志》。可惜《泾阳县志》也为旧派所不容,被肆意篡改,面目全非,与章氏《和州志》、《亳州志》和《湖北通志》遭受同样的命运。

又有董褡诚《咸宁县志》(陕西)、江藩《扬州府图经》、姚文田《扬州府志》、赵希璜《安阳县志》、钱泰吉《海昌备志》、莫友芝《遵义府志》、汪士铎《江宁府志》、《上江两县志》、缪荃孙《顺天府志》、陈澧《香山县志》和《肇庆府修志章程》等,也都是新派中的名著。

另外,著名史学家钱大昕对章学诚也有好评。他指出地理沿革和职官沿革,修志者所宜熟谙,人物不以事类区别,而以时代为先后。对宋陆游父子预修《会稽志》不私其亲表示赞慕。他认为史与志有别,史寓褒贬,而志则有褒无贬。乾隆《鄞县志》辩证,又对鄞县旧志提出批评。他与章学诚和洪亮吉一起,在方志学界引起争鸣的风气。他主张用旧派观点征集资料,用新派观点进行纂修。但是,这种折衷主义态度为焦循所反对。焦说:“若使半为纂录,半出心裁,则是醯酱合于酒浆,狐貉蒙于絺绤。……体例杂糅,颇堪晒笑。”(焦循《上郡守尹会一书》)

直接间接受章氏理论影响进行修志者,尚有谢启昆《广西通志》(分典、录、略)、阮元《广东通志》(取谢志为法),又如陶澍《安徽通志》、陈寿棋《福建通志》,其体例一以阮志为准,广东府州县志受阮氏影响更深。

以上事例说明章氏学说在清代影响之广,已遍及直隶(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八省。

新旧两派理论的区别在于:新派:(1)无一语不出于已;(2)依史体修志;(3)重视当代文献和地方档案;(4)以构思精深见长。旧派:(1)无一语不出于人;(2)依一统志体修志,但仍注意史法的应用;(3)注重地理沿革的考证;(4)以考据精确见长。

附录:清代修志体例参考资料选目

陈澧:《肇庆府修志章程》载《粟香四笔》。汪士铎:同治《上江两县志》附录《商例》。孙衣言:《温州备志》采访条约(王葆心《方志学发微》引)。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略例》。孙治让:《瑞安县志总例》。

刘光谟:《射洪县修志议》、《射洪县志分篇议》,见《高石斋文抄》。

①此志篇目,胪举如下: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风俗、城池、河防、封建、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公署、学校、选举、祠祀、陵墓、古迹、帝王、名宦、人物、孝义、列女、流寓、隐逸、仙释、方伎、艺文、杂辨。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地方志办工作心得体会

地方志办工作心得体会 按照市志办**主任和**主任的安排,我就《**年鉴》工作开展谈一点体会,供同仁们参考。我在县志办工作28年了,从《**年鉴》创刊到现在,我一直都是全程参与的。从年鉴的组稿、、出版、发行到主编,所有的环节我都经历了。对于年鉴工作个中的甘苦我是深有体会。我今天在这里,就把我在做年鉴工作中的一些体会跟大家作交流。 争取领导重视,为年鉴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领导重视是地方志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199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县志》出版发行。县志出版发行后,县志办到底何去何从,成为当时的志办负责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县志》后,机构就撤销了)1992年5月17日,**县政府举行《**县志》首发式。时任**省副省长**同志出席了首发式。会后,**同志就同志办的主任**同志交谈,询问志办志书出版后有什么打算?**主任说,中指组有个精神,就是在志书完成后,应该开展年鉴工作。有的地方志书出版后,也是开展年鉴编纂工作。我们也打算开展这项工作,这样县志办这个机构也可以保留,有事干。当时有县委书记陈定国和县长张润德都在场,王省长说,这个事很好,书记、县长要支持这个事。县长当场表态每年给两万元的经费补助。(**同志当时是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副主任, __分管地方志的领导)。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了。1993

年,**年鉴编纂工作启动。以后,县政府每年给予两万元补助。不过这两万元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每年要向县政府写报告。xx年后,这笔经费才纳入了财政预算,不需要再向县政府打报告了。到xx年,财政补助增加到7万元。在年鉴工作开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比较重视。书记、县长为年鉴题词,写序。特别是县政府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非常支持。最初的几年,县政府分管的副县长**同志对这项工作认识非常高,非常支持。县政府每年年初都召开年鉴工作会议,总结表彰上一年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县长每次都出席会议并讲话。而且,**县长还在很多场合宣传年鉴工作,为县志办呼吁。对年鉴工作也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1994年在全县年鉴工作会议上,**县长就做了题为“办好**年鉴,促进两个文明精神”的主题讲话),如“提出要创新办年鉴,不仅要为过世人物立传,也要为生人立传”。“要丰富年鉴内容,图文并茂”;“年鉴设立天南地北**人栏目,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风云人物树碑立传”等等,他还亲自为县志办拉赞助,介绍老板等。由于有这样的好领导支持,所以,**的年鉴工作迅速打开局面。1995年,**地区年鉴工作现场会在**召开。**县志办在会上介绍了年鉴工作经验,地区志办在全地区推广**年鉴工作经验。以后,**年鉴工作就这样一年一年开展,一卷接一卷顺利出版,直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2卷。我县年鉴工作开展在全市是最早的,在全省也算是比较早的。在领导支持地方志工作这方面其他县市如黄梅、麻城、市包括市志办也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俞慧军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的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指出:“每地修志,主要目标在于补行政官吏之鉴览,以订其发施政令之方针。”刘世锋:《浅谈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4期。李铁映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1997年第5期。笔者认为,撰修方志是为了经世致用,造福桑梓。修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资料服务社会的过程,志书编成出版后,方志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志书,使志书进入社会,进入大众视野,进入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方志的服务功能越大,服务的对象越多,服务的范围越广,方志的社会效益就越大,存在的价值也就越大。以笔者浅见,在新时期,方志和地方志机构在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中有六大功能。 一、服务政治的功能 方志要服务好政治,成为本地党政领导管理一方的参考书。“资治”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一大传统功能。新方志所记述的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有助于在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1992年1月,《沙洲县志》张家港市的前身为1962年建立的沙洲县,故1992年第一轮出版的志书为《沙洲县志》(下限至1985年),1986年9月撤县建立张家港市。出版后,成为张家港市历届党政领导了解全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资政地情书。首先,《沙洲县志》主要记载本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活动情况,并对1962年建县至1985年历届人代会的情况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这给历届党政领导在政策的制订时提供了主要的参考依据;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提供了参照,激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从而促进全市(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其次,《沙洲县志》作为社会主义新方志,还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客观翔实的记载。《沙洲县志》除了记载机构设置演变的情况及历届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外,还着重记载了各个时期干部的编制变化情况和分布情况、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工龄情况、文化程度、调动和分配情况、退职和离退休情况等,这些为总结干部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资料,从而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政府机构的自身建设。再次,司法、执法的民主化,是小康社会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沙洲县志》所记载的刑事、检察、民事调解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执政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司法、执法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程度。新方志服务政治的功能更集中地体现在二轮修志的实践中,二轮修志中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构、司法和执法机关、政党、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客观记载,对一个地方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多年来,在历届新任市领导上

地方志与地方文化

弘扬方志文化:关于建设陕西文化大省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际部署和重大举措。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深层原因,就在于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就在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编修地方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方志文化的特征 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品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繁、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一绝。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这种连续、广泛的方志资料,是其他任何一种著作都无可比拟的。方志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得地方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总览”、“一方之百科全书”。 第一,方志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历史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特色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地方志记载的是某一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是本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之一。陕西方志与秦腔、秦人一样有着天然的本地化特色,凸显陕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陕西建设文化大省核心就是发展三秦文化,与陕西地方志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指向。 第二,方志文化具有广泛性特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之一。内容上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取材上有文字材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而且地方志本身就记述了不同的文化类别,如陕西的陕南文化、关中文化、陕北文化、周秦汉唐文化等等,这进一步推动了陕西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方志文化具有连续性特征。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广东修志的历史,从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算起,也有1900多年,至今保留的旧志有400多种。这些连绵不断的志书,对当代人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从历史学的角度,也为寻找广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方志在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构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质。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汤因比的一段话上古时期的世界六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他五大文明都先后中断或衰亡,很多国家的历史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而失传,与世界各国相比,方志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保存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地方志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初步探究 ——浙江师大附中校本课程系列之一 浙江师大附中吕准能 我校为直属省教委的省级重点中学,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即将迎来五十周年校庆,她有过往日的荣耀,在新世纪迈入了快车道,学校的档次和规模迅速提高。全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强化“科研兴校”意识,并开办了四个高师直升班和一个网络技术班作为实验项目,也正积极迎接课程改革作好前期准备。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全国示范性普通中学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关注高一新生的始业教育尤其涉足初高中教育的衔接与过渡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尚较薄弱,笔者在此借一引玉之砖,谨请方家赐教。 课题由来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 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 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主要方面之一,并由特定教学方式来实施,需要不断以课程改革来注入活力。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有效地解决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整体,不仅教与学之间缺乏整合,而且存在重教轻学和不同程度的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还有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初高中年级或阶段的教学衔接问题,许多中学生虽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僵化的历史课堂教学。目前历史教学的新机遇与挑战主要有: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的内涵包括:⑴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⑵教学不仅注重结论更注重过程;⑶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着眼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品德的培养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陶冶,而且努力凸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而可看作“自己的课程”,并科学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进而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新。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况且一系列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并将更加精益求精。 2、“大教学观”下历史教育功能的再强化:(1)人文教育功能,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历史教育的最基本功能之一,20世纪的缺憾留下了沉痛教训,人文精神的迷失后果堪虞,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依赖于科学与人文的均衡发展,故学会关心迫在眉睫;(2)公民教育功能,现代社会迫切要求具有正确的社会定位和共同体归属感,包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包括世界整体性的认识,最大程度提升公民素质关系到国家兴衰;(3)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人口、资源、灾患等全球关注的热点可通过历史教育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4)国际理解教育,是面对WTO 的挑战和霸权主义及恐怖主义的挑战,适应全球化的对策之一。 3、“大历史观”下史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首先,目前史学界在观点、方法、史料等产生了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这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例如(1)借鉴英国的“全

市地方志办公室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

市地方志办公室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市地方志办公室2017年作业总结及2018年作业方案 一、2017年作业总结 2017年,**市地方志办公室作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志编委及**市志办的辅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维和党的十八大精力为辅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作业,解放思维,开拓进取,务实高效,各项作业取得了较好成果,遭到省志办、**市志办以及我国地方志辅导小组的充分肯定和通报表彰。现将全年作业总结如下: (一)事务作业 1、深化遵循《地方志作业条例》,“一归入、八到位”全面执行和加强 2017年,我办持续深化宣扬遵循国家、省《地方志作业条例》,仔细执行国家、省、市地方志作业精力,市委、市政府把修志作业归入了**经济社会展开规划和全市方针查核使命之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志作业的实施方案和定见,“一归入、八到位”得到全面执行和加强。一是《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形势下地方志作业的定见》(万委办发〔2017〕48号),精确认识了新形势下地方志作业的严重意义和地方志编纂作业要求,对加强和改善我市新形势下地方志作业作出了严重决议方案布置。二是《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市地方志作业展开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告诉》(万委办发〔2017〕27号),具体清晰提出了**市十三五地方志作业实施方案,全市地方志作业展开归纳系统根本构成。三是《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将地方志作业归入方针绩效办理的告诉》(万委办发〔2017〕71号),决议将地方志作业归入全市方针绩效办理,为全面厚实有用推动我市地方志作业供给有力保证。 2、完结《**年鉴(2016)》发行作业 《**年鉴(2016)》于2016年末出书。为了让各级领导干部群众及时精确全面地了解**2015年度天然、政治、经济、文明、社会等各项社会作业的展开变化状况,我办当即向社会揭露发行,采纳电话、短信告诉,全市各城镇、部分及时到我办收取,全面完结全市500册的发行使命。《**年鉴》真实成为领导决议方案的参考书、专家研讨的材料书、能人创业的辅导书和大众就事的工具书。 3、全面完结《**年鉴(2017)》的编纂出书 年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年鉴(2017)》编纂方案,各城镇和市级各部分非常重视,依照方针使命要求,及时上报年鉴材料,6月底完结材料搜集使命。年鉴编辑部分工协作,主编担任大局,责任编辑抓具体执行,9月底完结初稿,10月底完结送审稿送市政府领导审定。依据领导审定定见,于11月底再次通改定稿交给出书社,年末将出书发行。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工作范文]

地方志编撰工作汇报 篇一:最新地方志编纂室社会实践报告 地方志编纂室工作岗位 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 学号: 姓名:××× 个人原创地方志编纂室实习实践活动总结有效防止雷同值得下载! 本范文适合所有地方志编纂室相关工作岗位实践或实习报告,只需要把正文内容时间、地点和单位名称改成自己的即可,在目录上右键->更新域,就会自动更新目录。 目录 一、社会实践目的 ................................................ (2) 二、社会实践时间 ................................................ (2) 三、社会实践地点 ................................................

(3) 四、社会实践单位介绍 ................................................ . (3) 五、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 . (3) 六、社会实践总结 ................................................ (5) (1)社会实践体会 ................................................ .. (5) (2)社会实践心得 ................................................ .. (7) (3)社会实践反思 ................................................ .. (8) 七、致谢 ................................................ (10)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2007-04-18 14:47:58 大中小 地方志的基本知识 一、地方志的性质 1、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方者,方域, 地方;志者,记也,述也。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史、志有密切联系。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2)内容不同:史重宏观,举大弃小,志的内容更广泛详备,宏微俱备;史重分析论述,志重资料说明;史重过去,志重现状,所谓“隔代修史,当代修志”。(3)体例不同:史纵志横,即史以时间为经,纵向论述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志则横分门类记述各方面情况。史、志均有纵横,但史以纵为主,志以横为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主持人:刘晓兵 课题核心组成员:苗颖、尹海峰、卢大根、张涛、安超、马阐国 研究周期:2008年至2011年 结题时间:2011年7月20日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成果:(1)《披沙拣金物尽其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乡土资源的策略》(苗颖、刘晓兵),《历史教学》2011年4月上半月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2)《利用校史整合内容进行专题复习的教学设计——以<从沛中首任校长李昭轩一生看中国现代化历程>为例》(苗颖、刘晓兵)《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8期;(3)《也说楚歌和楚歌题——兼与韩湘萍老师商榷》(刘晓兵),《历史教学》2011年1月上半月刊;(4)《当前乡土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超),《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5)《浅谈史料引用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刘晓兵、苗颖),《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例谈材料的深度剖析和有效利用》(刘晓兵、苗颖),《历史教学》2010年12月上半月刊。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计突出了历史教育对人文精神的熏陶、公民意识的教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三个重点,但由于教材内容的容量大、难度大,且远离学生生活,造成了学习者对历史课程的疏远。教学中,若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必须构建课程与他们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对教学进行创造性设计,构建让学生亲近,易于接纳的历史课堂。乡土资源就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教育界加强了对乡土教育和乡土资源的关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乡土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到了一定的重视,近年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一些带有浓郁地方气息的乡土历史教材相继问世。但对于乡土教育工作的需求来说,仍相差甚远。尤其是新课改实施以前的乡土历史教材由于史观落后,史实疏漏,缺乏文化气息,已不能有效开展乡土教学。高中学校由于高考压力过大,对乡土教育的重视更是远远不够,相关研究还很薄弱,乡土历史教育的现状还远不如人意,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论地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 俞慧军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5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志工作,履行的职责之一就是“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曾指出:“每地修志,主要目标在于补行政官吏之鉴览,以订其发施政令之方针。”刘世锋:《浅谈地方志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地方志》1999年第4期。李铁映指出:“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地方志》1997年第5期。笔者认为,撰修方志是为了经世致用,造福桑梓。修志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资料服务社会的过程,志书编成出版后,方志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志书,使志书进入社会,进入大众视野,进入寻常百姓家;走向世界,走入国际市场,加入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明。方志的服务功能越大,服务的对象越多,服务的范围越广,方志的社会效益就越大,存在的价值也就越大。以笔者浅见,在新时

了客观翔实的记载。《沙洲县志》除了记载机构设置演变的情况及历届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外,还着重记载了各个时期干部的编制变化情况和分布情况、干部的年龄结构和工龄情况、文化程度、调动和分配情况、退职和离退休情况等,这些为总结干部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资料,从而有利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政府机构的自身建设。再次,司法、执法的民主化,是小康社会民主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沙洲县志》所记载的刑事、检察、民事调解和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执政者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司法、执法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程度。新方志服务政治的功能更集中地体现在二轮修志的实践中,二轮修志中对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构、司法和执法机关、政党、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客观记载,对一个地方社会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多年来,在历届新任市领导上任之时,张家港史志办人员主动将地方志书送上门,为市领导施政决策提供依据。 二、服务经济的功能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摘要:21世纪初中国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对中学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商洛市为例,就当前初高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链接问题进行研究说明。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学;衔接问题 历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中历史教材在教材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上都与初中历史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如初高中课程衔接方面近些年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链接,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对商洛市进行了考察,选取了四所具有代表性(中学)的学生,如商洛中学、镇安中学、柞水中学、山阳中学的学生,以及历史任课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高中的学生对于历史衔接问题的认识 1.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以上四所高中里选取了40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

调查,其中男学生有207人,女学生有193人。在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147名同学对历史感兴趣,253名同学对历史兴趣不大。总的来看,不喜欢历史学科的学生占多数,就各学校而言,属于商洛市重点高中的商洛中学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9人,不喜欢历史学科的有53人,这可能与重点高中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高教学设备齐全有一定的关系,而其他三所学校则情况相反。 2.学习历史学科的目的 在学习历史学科目的来看,“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占到调查学生的百分之60多,剩下的学生大多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商洛中学和镇安中学这两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选择了“考上理想大学”这一个原因,目的特别的明确,这可能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优越的硬件设备有关。但是在山阳中学和柞水中学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完成高中学业,取得高中文凭”这一项,从这里可以看出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以后的路还是迷茫的,还没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3.高一年纪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对这一问题在调查中显示:觉得“很了解”的有35人,大部分处于不了解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历史新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新课程改革,不知道哪些方面改革。因此我们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培

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精选

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年,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努力做好志鉴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按时完成了《××年鉴》(20××卷)编辑出版工作。集中力量,精心编辑,规范条目,增加图片量,四色全彩印刷,使年鉴的可读性、观赏性进一步提高,被省里推荐参加全国优秀综合年鉴评比。 (二)公开出版了《××大事记》(2015年)。完整、准确地记录年度内××大事要事。 (三)积极推进××记忆地情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弘扬传统文化,留下乡愁记忆。20××年,公开出版了《山水亭林的记忆》和《××风韵——××民间文化遗产精华读本》两本书。完成了《××农业大包干》(第二卷)资料收集工作。 (四)积极开展地情人文研究工作。广泛收集地情人文资料,全年共收集200余份资料。编辑出版《人文××》辑刊第十、第十一期。积极参加市博物馆展陈内容的修改补充及完善,完成了××千年古镇历史与现状调研工作,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繁荣××文化建设献计出力。

(五)精心组织起草《××市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按时完成了《规划纲要》编制任务。 (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我们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的第一位任务,明确室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保证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邀请投资企业关键人物来滁考察投资环境。11月7日,深圳鹏基电力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与××开发区成功签约,计划在滁投资1.15亿元,生产高、低压电力开关设备,顺利完成我室招商引资任务。 在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同时,我室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双拥共建等工作,开展扶贫济困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年各项捐款3万元。 (七)扎实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按照省委、市委统一安排部署,我室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召开了动员大会、制定了实施方案、开展了专题研讨、努力上好党课、组织手抄党章、召开组织生活会,各项规定动作扎实有序推进。 通过认真组织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使全室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牢了核心意识,坚定不移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方针路线政策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从而保证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我室落地生根、开会结果。

2020地方志年终工作总结

2020地方志年终工作总结 地方志,是志书及与其有关的方志机构、方志编纂、方志工作、方志事业、方志文化等事项或活动的总称。下面是整理的地方志工作总结范文,欢迎参考。 2020年度地方志工作总结 XX乡地方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志办指导关心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履行职责,推动协助地方志编修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现将2020年地方志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推进。为保证乡地方志工作的顺利开展,乡党委、政府研究成立地方志工作领导小组,有乡长任组长,党务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具体分管地方志工作,各站、所、室以为成员的地方志组织机构。编撰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程,只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在此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积极主动与县地方志办公室沟通、联系,主动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特务水平。为使地方志工作进一步适应新形式的需求,提高地方志工作干部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我乡积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认真研读相关工作条例,拓宽视野、掌握扎实的编纂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编纂出来的志书和资料即能准确放映历史的真实面貌,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特点。 落实专人,做好编撰工作。编撰工作由党政办公室负责,资料是

编撰工作的基石,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是保证编撰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编撰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对于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企业、社会事业、计划生育及人文娱乐等,通过查阅、走访、搜集大量档案资料,保证了文稿的质量,做到图文并茂,为编撰工作提供娘好素材。按要求完成乡志、年鉴、地方志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 2020年是及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作为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虽然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若是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 无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目前我乡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很多档案整理不规范,影响档案查阅和利用。 办公设备不完善。由于没有规范的档案室,对于档案的存放存在较大的问题,无法进行规范化管理。 干部认识不到位。地方志资料收集任务艰巨,工作量大,需要全体乡干部协助收集,提供图片资料,但由于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工作开展不重视,导致工作开展难度大。 三、2020年工作打算 在2020年的工作中,注重资料收集与撰写的转接,数据修编与档案建立同步进行,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加快地方志工作进度,从而有效推动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客观公正地将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计入史册。

方 志 历 史 渊 源 和 新 方 志 的 作 用

【内容摘要】我国编修地方志延续了2000多年,据统计,历代存下来的旧志书达9000余种,10万余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从秦汉发轫以来,唐宋大体定型,至清而称极盛。这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编修地方志的规模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新编地方志在更加开阔的领域将会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以山西为例探讨编修地方志的历史和新编地方志在当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方志历史当代作用 一编修和使用地方志历史悠久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地方性百科全书,它以丰富 的资料和特殊的价值受到了中外学者的格外重视。 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曾视方志为“博物之书”。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典籍,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称其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被誉为“一方之全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还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古代的地方志,源于记载考察各地的历史、地理。秦代以前偏重于历史,唐汉时期偏重于地理,宋以后史志合一。历代存下来的旧志书达9000余种,10万余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这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精神财富。 田智红 方志历史渊源和新方志的作用 —— —以山西编修地方志为例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2011年) 我国地方志发轫于秦汉,成型于唐宋,造极于元明,到清代中后期形成编修地方志的鼎盛时期。纵观古代编修地方志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修。秦统一六国后虽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但仍下令各地官员上报地情资料。汉魏六朝时编修地理志、郡书、都邑志已有较大的发展。到隋唐,编修地方志成为官方的一项要务,强调“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书成为各级当政者必读的典籍。清朝时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都曾亲自过问修志、用志大事。当时的统治者,视地方志为“资治之书”、“致用之书”。在现存的千余种10万多卷地方志书中,清代的有5700余种,其中康、乾两朝最多。即使在战乱不断的民国年间,各地也编修地方志书1200余种,辑录古方志100余种。 山西自古以来素有“文献之邦”称号。自魏晋以来到明清两代,编修地方志始终不衰。山西最早的方志为魏晋时期的《上党记》。若以《上党记》为起点,山西方志的编修,至今已延续了1700多年。从魏晋时期起至民国时期,山西的地方志编修共计898种,其中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前共修65种。永乐十九年后共修志301种。清代共修志441种。民国共修志91种。若除去山、水、寺等志,仅按行政区划(从省至村)编修的志书,山西共有方志460种,约占全国现存方志数的1/20,居全国各省、市、区第八位。在这些志书中,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和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两部《山西通志》,一直被方志学家公认为是地方志的精品之一。成化《山西通志》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的存目中。光绪《山西通志》全面记载了上起唐虞三代,下至清末的山西历史及与山西有关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化教育、金石古迹、风土人情等,是古代山西6部通志中内容最丰富、考证最精要、体例最完备、资料最翔实的一部,梁启超在其《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中称其为“出自学者之手,斐然可列著作之林者”。《续四库全书提要》则评价它“不独为《山西通志》之模范,且可为它省志书之准绳”。该书中由山西洪洞人王轩撰写的《山西疆域沿革图考》和杨笃手订的《山右金石记》,专门印成单行本发行,至今仍被海内外地理学家、金石家、考古学家所重视。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在继承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人,历来都十分关心和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和利用。新中国成立后,编撰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任务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56年国务院在制定我国第一个12年社科远景规划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就提出,要将编修地方志列入20个国家重点项目之中。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再次倡议各地要编修地方志。同年8月9日,周恩来在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邓衍林教授谈话时提出,要“系统整理县志”。1959年7月,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研究编写山西现代史、整编地方志。会议通过由专人起草整理和编写历史资料等问题的方案。到1960年秋天,全省已有原平、离石等50余县开始编修新县志。这标志着山西省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撰正式起步。在这次新方志的编撰中,

浅谈利用地方志推进历史研究

浅谈如何利用地方志史料推进历史研究 地方志为中国独具特色的书籍,它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记载了一地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它既是政治家治理社会, 了解民情的重要依据, 也是文人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史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对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志所记述的内容与一般史书相比,范围更大,内容更详尽,包罗了一个地区的各个方面。地方志不仅记载了社会政治(包括政党、自治、选举、公署、职官、建制等)、经济(包括人口、实货、田赋、杂税、集市、水利、漕运、救济等)、社会文化(包括风俗、寺观、祠祀、方言、学校、墓冢等),而且记载了自然情况(包括自然现象、地貌、疆域、山川、气候、土壤、植物、动物、矿藏、水文、灾害等);方志不仅记载过去,而且记载现状。史书以时为经,重记过去,要求略今详古,隔代修史。方志以记当代现状为主,要求略古详今,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其收录的资料范围更详尽一些,内容更真实一些。此外,方志撰修具有连续性特征,方志所记内容连续不断,不仅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地区,某一空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资料,而且方志的体例和所记载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充增补,更便于看出一个地区的发展变化。由于地方志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家谱、文集、笔记、地方文物、器物、各种社会调查,具有原始性特点,所以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基于地方志中所包含的丰富、较真实的史料,史学家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中国史学家还是国际汉学家,都已有以地方志而成巨著者,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就曾参考了1000 余种地方志。大陆比较著名的如余新忠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2004年出版),首次从新方志中梳理了有关近百年来会道门组织、分布及活动状况,将会道门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起点1;台湾费丝言的《由典范到规范:从明代贞节烈女的辨识与流传看贞节观念的严格化》(台湾大学文史丛刊,l998年版)。又如海外华人史学家瞿同祖在写就他的《清代地方政府》过程中,便运用了《安徽通志》、《长汀县志》、《番禹县志》、《华阳县志》等68种地方志中的史料。萧公权的《中国乡村》、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等都大量运用了地方志的资料2。国外如日本、美国、英国的一些学者,在利用中国方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英国人李约瑟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科技史》就是如此。可以说,方志的史料价值一直以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也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对历史研究中去。 一、利用地方志推进区域史研究 近期随着区域、地域史研究的盛行,从地方志入手,对于开展整体历史研究、微观历史研究、基层社会研究、民众研究等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区域史或地域史,则首先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认为只有把人物、事件、制度甚至史料放在特定空 1赵嘉朱:《试论新编方志的功用》,《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11期。 2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1949——1972》,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67页。

县志办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完整版

县志办工作总结及工作 计划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县志办2013年度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计划 回顾XX年度工作,在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人民政府研究室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XX年度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政治和业务素质 XX年度,我室注重干部职工的学习,每周星期五为学习日,主要组织学习中央、省、州和县级文件、材料,学习时事政治、阅读党风廉政刊物;学习《地方志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了《四项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量化考核责任书》、《安全生产责任状》等。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培养了干部职工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牢固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抓政治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教育。通过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促进干部职工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达到了教育党员干部职工明确方向、增强能力、服务群众的目的。 (二)全面做好二轮修志工作 按照《××县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规划》要求,XX年二轮修志主要工作任务是完成总纂、县级评审,报送州级评审。县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保障了修志队伍和修志资金。XX 年5月,全面完成总纂工作,10月,完成县志总稿改稿工作,形成县级评审稿,11月,完成县级评审工作,年内上报州级评审。 (三)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县委的要求和统一安排部署,我室从XX年4月2日起全面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县委第五指导检查组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全体干部职工历时3个多月的共同努力,XX年7月初完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前2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