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财政

美国财政

美国财政
美国财政

目录

一、财政政策 (4)

1. 什么是财政政策 (4)

2. 美国财政政策现状 (4)

3. 个人分析 (4)

二、货币政策 (5)

1.什么是货币政策 (5)

2.美国货币政策现状 (5)

3.个人分析 (5)

三、挤出分析 (6)

摘要:美国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逆对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美国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方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关键字:美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1.什么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

2.美国财政政策现状

美国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减税,扩大政府开支等等。特朗普当选后,就雄心勃勃地宣称将推出一系列刺激方案,包括减税、拉动基建、贸易改革、教育改革等。仅针对美国交通类基础设施,就提出了55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特朗普还将放松对中小企业和金融行业的监管激活经济活力,拉动就业。

3.个人分析

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政府支出、税收来带动国家经济同时增加个人收入。

从税改角度看,税改法案既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和压减个税极差,又包括取消遗产税和净投资所得税、降低美国企业海外利润回流美国的税率等内容,是美国30多年以来对税法最大的一次调整。虽然现在难言税改必定成功,但其必将对世界经济版图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2017年12月20日周三,传出美国发布减税的方案的新闻。方案中指出个人所得税普遍下调、企业所得税由30%降至20%。从经济学分析,政府降低企业的税收,可以促进企业的投资能力,使I(投资)上升从而使得IS曲线右移。同样减少个人的税收,可以减轻居民个人的负担,则会使他们的消费支出能力相应增加,从而会使IS曲线右移。假设LM 曲线不动,两条曲线交点向右下移动,国民收入Y增多,利率r下降。

政府支出角度看,近年来用于社会福利的支出约占美国政府总支出的一半。社会福利的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失业工人的补贴和年老公民的生活费用)和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联邦政府总支出约等于GDP的20%。其中社会福利的支出约等于联邦政府总支出的24%,医疗保险的支出约等于联邦政府总支出的23%。这便是说,二者之和将达政府支出的一半。政府支出使国民收入Y增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右移,在LM曲线不动的情况下,国民收入Y上升,利率r下降。

二、货币政策

1.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由中央银行执行,控制货币供应,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

2.美国货币政策现状

在2017年即将结束之时,美联储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承诺。北京时间12月1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1.25%至1.5%的水平,这是美联储年内第三次加息,同时也是其开启本轮加息周期后的第五次加息。此次加息对于市场而言早有预期并已进行了充分的消化,因此并未引起市场的强烈波动。美联储确定鹰派紧缩的长期基调。实际上,自2015年12月美联储启动加息以来,市场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都习以为常。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市场对极慢加息习以为常;2017年3月至今,在短暂的震撼之后,市场很快调整预期,又对加速加息习以为常。对此,程实表示,美联储鹰派紧缩的长期基调是确定的。虽然市场现在对6月加息并不意外,但必须正视的是,美联储在2015年和2016年均只加息了一次,而2017年半年就加息了两次,倘若回到3个月前,几乎没有人会相信美联储会有如此大的转变,美联储用行动再次验证了自身从长期鸽派向新鹰派的渐次转变。因为从根本上看,在货币政策正常化阶段,过度鸽派始终是对最优政策路径的偏离,而随后的鹰派加息只是政策理性的“滞后回归”。此外,虽然6月加息之余美联储还公布了缩表计划,但其初期规模较小,属于尝试性行动,也只有在基准利率提升至温和通胀水平之后,缩表才需要从2017年开始的尝试性行动转变为真正的大规模行动。

3.个人分析

大河向东流,美联储加息不回头,2017年迄今,美联储加息3次,使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美联储加息导致货币供给减少,降低货币流通,缓解通货膨胀。使美国民众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刺激本国或本地货币的升值。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美联储加息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增加。在LM曲线中r(利率)增大,从而使曲线左移。假设IS曲线不动美联储加息使r增大两条曲线焦点向左上移动,国民收入Y减少,利率r上升。

三、挤出分析

在财政政策中提到美国政府支出产生了巨大影响,政府支出的增加使总需求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LM曲线不变),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投资,所以导致产生挤出效应。

美国财政支出结构

美国财政支出结构 根据美国统计署(https://www.doczj.com/doc/7d14589211.html,)分类,美国财政支出分类为: Total expenditure: 1. General expenditure:①Intergovernmental expenditure ②Direct expenditure:Ⅰ. Education. Public welfare. Hospitals. Health. Highways Ⅱ. Police protection. Correction. Natural resources. Parks and recreation.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Ⅲ. Interest on general debt. Other and unallocable 2. Utility expenditure 3. Liquor stores expenditure 4. Insurance trust expenditure Government Finances: 2000-2010

General expenditure 占86.124%; Utility expenditure 占1.455% Liquor stores expenditure 占0.280%

Insurance trust expenditure 占12.141% 美国财政结构分析: 按照一般财政项目分类 一.物质投资资本支出 二.国防支出 三.健康保障计划支出

四.研发支出 五.教育与培训支出 六.行政管理费支出 七.利息支出

2019年中美财政支出结构对比及财政预算流程的中美比较

2019年中美财政支出结构对比及财政预算流程的中美比较

目录 一、中国央地财政与财政“四本账” (1) 1.1整体:地方财政支出占比上升 (1) 1.2地方财政预算“四本账” (1) 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与资金投向 (3) 2.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民生保障支出上升,地方承担主要支出责任 (3) 2.1.1整体支出水平和增速:民生保障支出持续上升,部分基建支出增速回落 (3) 2.1.2支出责任:地方承担主要支出责任,中央聚焦外交、国防、金融、粮油储备事务 (5) 2.2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6) 2.2.1整体支出水平和增速: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稳定上升,民生保障支出增速回落 (6) 2.2.2支出责任:地方承担主要支出责任,中央聚焦铁路、国债、水利工程等事务 (7) 三、中美财政支出结构对比 (8) 四、财政预算流程的中美比较 (13) 4.1中国财政预算流程 (13) 4.1.1预算编制阶段 (13) 4.1.2预算审批阶段 (15) 4.1.3预算执行阶段 (15) 4.1.4预算审计阶段 (15) 4.2美国财政预算流程 (16) 4.2.1预算编制阶段 (16) 4.2.2预算审批阶段 (16) 4.2.3预算执行阶段 (17) 4.2.4预算审计阶段 (17) 图表目录 图表1:历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占比 (1) 图表2:中国财政支出类别 (2) 图表3:一般公共预算各账户勾稽关系 (2) 图表4: 2017年财政支出情况(亿元) (3) 图表5: 2017年主要财政支出项目分布情况 (4) 图表6: 2017年民生保障支出情况(亿元) (4) 图表7: 2017年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情况(亿元) (4) 图表8:历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占比 (5) 图表9: 2017各项目中央和地方支出分布(亿元) (5) 图表10:各项目地方财政支出占比 (6) 图表11: 2017年主要财政支出项目分布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7) 图表12: 2017各项目中央和地方支出分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7) 图表13:各项目地方财政支出占比(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8)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中国财政体制的改革 以事权与财权对等为核心的新一轮分税制完善和改革能早日启动,才是中国经济有可能走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长徐林前不久表示,我国将实施一系列税收体制改革,重点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能力,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分税财政体制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 十多年以来,分税制使得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大量财力来调控经济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为了充实地方财政的“腰包”,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将在阵痛中开始“破冰”!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 1994年,中国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较好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十多年来,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深化改革和加以完善的地方,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自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78%下降到2004年的42.7%;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却明显上升,从1993年的22%上升到2004年的57.2%。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却没有相应变化,一直在70%左右的水平上波动。也就是说,地方政府用43%左右的相对财政收入支撑了70%的相对财政支出责任,与分税制改革前地方政府用68.4%的相对财政收入仅仅支撑59%的相对财政支出责任恰恰相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最重要的职责,带有非常强的外溢性特征,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理应由中央政府提供,政府的基本职能也必须依此来确定。如果由财力严重匮乏的基层政府来承担,必然会导致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或严重不均等,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是由于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严重背离,分税制就无法起到平衡地区差异的作用,更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源缩减,促使其从预算外寻找收入来源,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财政现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土地财政”。据统计,1999至2008年间,中国土地出让面积从45391公顷上升至165860公顷,年均增长率15.5%。同期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不断上升,成交价款从514.3亿元上升至10259.8亿元,后者大约是前者的20倍,年均增长率39.5%。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土地出让金成交价款年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运行中遇到的外部障碍,借鉴国际经验,在“十五”期间乃至2010年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政府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和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轨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结论(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17页),首先政府在生产和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做法必须是一种例外,而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而且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保证。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脆弱的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依法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分职治事是指在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按效率原则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某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GDP分配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调节经济总量关系,协调宏观经济结构偏差,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运行;(3)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调控各地区之间的财政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根据本地区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

中美近三年财政支出及口径对比..

数据题:比较我国与美国财政支出口径有什么不同?以近三年数据为基础,分析两国各项目科类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首先,中美的财政支出的分类不同,每一项的归类也有差异,同时项目科类的详尽程度也不相同,这与两国的财政政策和体质有关。 二、中国近三年财政支出: 2012年 单位:亿元 项目2011年2012年预算数为 执行数预算数上年执行数的% 一、一般公共服务1190.31 1230.61 103.4 中央本级支出903.01 946.84 104.9 对地方转移支付287.30 283.77 98.8 二、外交307.73 342.31 111.2 中央本级支出306.81 342.31 111.6 对地方转移支付0.92 三、国防5835.97 6503.11 111.4 中央本级支出5829.62 6479.20 111.1 对地方转移支付 6.35 23.91 376.6 四、公共安全1695.47 1826.64 107.7 中央本级支出1037.01 1142.89 110.2 对地方转移支付658.46 683.75 103.8

五、教育3248.60 3781.32 116.4 中央本级支出999.05 1028.87 103.0 对地方转移支付2249.55 2752.45 122.4 六、科学技术2034.06 2285.46 112.4 中央本级支出1942.14 2234.40 115.0 对地方转移支付91.92 51.06 55.5 七、文化体育与传媒415.88 493.84 118.7 中央本级支出188.72 207.33 109.9 对地方转移支付227.16 286.51 126.1 八、社会保障和就业4715.77 5750.73 121.9 中央本级支出502.48 570.63 113.6 对地方转移支付4213.29 5180.10 122.9 九、医疗卫生1747.78 2035.05 116.4 中央本级支出71.32 83.31 116.8 对地方转移支付1676.46 1951.74 116.4 十、节能环保1623.03 1769.10 109.0 中央本级支出74.19 63.44 85.5 对地方转移支付1548.84 1705.66 110.1 十一、城乡社区事务142.90 87.25 61.1 中央本级支出11.63 6.95 59.8 对地方转移支付131.27 80.30 61.2 十二、农林水事务4785.26 5491.45 114.8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未来趋势分析 [摘要]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改革 进程:第一阶段是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建与市场经济相 适应的政府与企业、 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第二阶段是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 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前我国的财政层次过多,是影响分税制财政体制正常运行 和导致基层财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取消乡镇财政,实 行乡财县管;取消市级(地级市)财政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实行省级财政直接管理 县级财政。这样一来,全国的财政级次变为三级,即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 (地级市、县级市)三级,增强各级财政的调控能力。 1994 年以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我国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 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 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有力地支持了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与此同时,由于改革的渐进 性和不完善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体制 运行中的不适应、不配套、不协调等矛盾开始激化和暴露出来,需要继 续深化财政体制和管理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财经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回顾 综观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体制改革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 改革进程:第一阶段是 1994 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其目的是构 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 的分配关系;第二阶段是 1998 年开始推行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其目的 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这两个 阶段的改革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分析

一文看懂我国财政体制

一文看懂我国财政体制 2017-05-19? 一、财政核算体系简介 1、财政核算体系的定义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A System of Government Finance Statistics,GFS)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一个政府治理国家、管理经济活动运行情况的多功能体系。 1974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了《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草稿》,2001年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新,目前最新的版本是GFS2014。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不同,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进行核算,对本期的支付进行核算而不管这一支付是否反映的是本期发生的经济活动。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框架主要涉及四张表:资产负债表、政府运营表、现金来源和使用表、其他经济流量表,四张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此关系将流量和存量联系起来。 2、我国财政核算体系内涵 (1)分税制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是国家通过规定各级政权管理财政收支的权限和各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据以处理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国家与企事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确立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划分:中央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需支出,中央直接管理的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地方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第二、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属于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的税种属于中央收入;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由中央与地方分享;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为地方收入。 第三、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央和地方收支划分后,为解决财力分布纵向和横向不均衡问题,中央对地方实施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分为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组成,用于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地方政府可统筹安排使用,主要目的是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以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目标,或对中央委托地方事务、中央地方共同事务按其相应资金进行补偿,地方政府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四、税收返还和地方上解。税收返还是为保障地方既得利益、顺利推进相关改革设立的,包括增值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三项。地方上解主要是指地方按有关法律、法规或财政体制规定上解中央的各项收入,主要包括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保留的地方原体制上解收入和出口退税专项上解收入。2009年,为简化中央与地方财政结算关系,中央财政将地方上解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作对冲处理,相应取消地方上解中央收入科目。 (2)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中美国财政关系

中国与美国的财政关系 ——摘自天涯社区财经论坛精品文章 法国总统经济顾问雅克•阿塔利在其新书《国家的破产》中指出: “月收入不足1000欧元的中国人,却将省吃俭用的血汗钱供养着收入10倍于己的美国人”。 “中国人负责劳动,美国人负责享受。作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抱怨借给美国的血汗钱(美元债务)在随着美元贬值而不断地缩水蒸发。” 美国对中国的财富掠夺,已经由以往通过贸易和投资为主的外部掠夺,上升到鼓吹把中国经济直接纳入“中美国”计划经济调控体系,统一调节“中美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 这意味着,美国已经不再满足于获取中国的部分财富,而是要统一调控中国的全部财富,完全实现“中美国”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中美国”将成为不同于欧盟那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新型经济一体化形式,这种新型经济一体化形式是虚拟经济时代殖民化发展的崭新特征,它既不像欧盟内部那样所有成员国之间都是平等伙伴关系,也不像旧殖民体系内部那样双方是主仆关系——中国绝非是美国的殖民地或仆从,而是类似于寄生蜂和棉铃虫那样的寄生关系——美国寄生于中国经济体内,耗费和吞噬中国的资源和财富,直到把中国彻底榨干榨死为止。

或许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两房债券的损失,更不知道为什么许多爱国学者会对两房债券的损失痛彻心扉。两房公司是指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房贷公司,是美国政府为解决美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而建立的住房贷款公司,向美国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老百姓提供住房贷款,让美国老百姓能够拥有住房。凭借美国政府的这些政策,美国成为全世界住房相对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只需2到3年的家庭收入,就能购买一套带有车库的宽敞住房。后来,由于两房公司滥发贷款,还通过金融创新巧立名目用住房贷款进行金融投机,最终陷入了破产边缘。就在美国国会讨论是否让两房公司破产之时,两房公司的老板和美国政府官员飞来中国,以债券的方式,从中国获得了3760多亿美元(相当于万亿人民币),填补了一部分巨额亏空,避免了被美国国会决定破产的噩运。 可是,亏空巨大的两房公司并没有因为中国投资而好转,而是继续恶化,其中,房利美的股价由99美元下跌到55美分,房地美的股价由48美元下跌到不足80美分,两房公司股价缩水高达99%,按照纽约交易所关于股价不到一美元必须摘牌退市的规定,美国政府宣布两房公司摘牌退市,中国3760多亿美元,相当于万亿人民币,就此变成了纯粹的纸上财富,而万亿人民币代表的实际财富,已经化为乌有。 消息传来,中国爱国学者悲愤呼号、痛彻心扉,而中国买办集团新组建的财经御林军却蜂拥而出、高调亮相,欺骗国人说“两房公司债券有美国政府担保,如同美国国债一样安全”,“债券不是股

美国财政税收体制

首页交流动态机构概况交流信息港澳台交流考察研究人文社科ENGLISH --考察研究-- -------------------------------------------------------------------------------- ※经济 经济调控 企业管理 农村发展 金融证券 财政税收 外贸外资 社会保障 技术创新 经济合作 经济综合 ※政治 ※社会 ※文化 ※综合 首页->考察研究->经济综合 美国的财政税收体制 朱建国

-------------------------------------------------------------------------------- 一美国的政体及其特点 财政税收体制是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处理各种财力分配关系的总和。因而,研究美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必须以了解美国的政体特点和有关法律为前提。 (一)美国的政府结构及政府间的事权划分 美国是一个由多个原英国殖民地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宪法把美国的政府分为两大层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县、市、镇、村级政府都是按州的意志建立的,统称为地方政府。因而,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是由联邦政府、50个州政府、拥有州政府权力的华盛顿特区和8万多个地方政府组成的。 美国建国时,各州都把权力保留在自己手里。基于这个历史原因,美国宪法对各州的权力约束只有一点,即禁止州政府干预国际贸易,允许资本在各州间自由流动。因而,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范围很窄,向国民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是由州负责的。由于30年代的大箫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对于许多全国性的问题,在州政府难以处理的情况下需要联邦政府进行协调的重要性增加了。于是,联邦承担的事务有所增加,一部分权力转移到了联邦,州的权力则相对削弱。联邦最高法院也承认了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到70年代末,联邦政府在财政上发生了困难,承担的事务又开始有所减少。依据法律、惯例、服务能力与效率的原则,到目前,美国政府间事权的划分,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基本格局: 联邦政府的事权范围:国防、外交和国际事务、邮政、空间科学技术、关系到全国利益的州际事务和涉及全国的社会福利计划;州政府的事权范围:联邦政府事权范围以外的,且没有授权地方政府处理的一切事务;地方政府的事权:依据州的法律规定和州政府的授权处理当地事务,主要有:基础教育、地方治安、消防和地方基础生活设施等。 (二)美国政体的特点 1.美国有联邦宪法和州宪法两套宪法,二者并行。联邦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和国民之间的关系,州宪法规定了州政府和州民之间的关系。 2.依据宪法和州立法,除各级政府外,还有数量众多的虽然不是一层政府但却有征税权的校区教育委员会和收费权的特别专区(提供某种服务的区域性组织、如供水专区、供电专区、交通专区等)。有些校区和特别专区的服务对象甚至是在州内跨地方的。 3.地方政府的层次设置和事务范围因州而异,全国并不完全统一。 4.各州的权力集中度有很大的差别。在夏威夷州权力集中在州政府,而其他有一些州则权力比较分散,因而研究国际政治的一些专家称美国的州是“行政实验室”。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二、理论回顾: 为了寻求影响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对各国人士与研究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具有长期的影响,并已成为财政支出规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最早对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长进行研究,并提出这种现象已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19世纪德国的社会政策财政论的代表人物瓦格纳。瓦格纳在对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及美国、日本的公共部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他认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政治因素是国家活动规模扩大的结果,而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公共支出呈现出一种总不断上升的长期性趋势,并认为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活动规模扩大的需要,表现在对政府保护与管理服务方面的需求的豁达,对政府干预经济及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的扩大,以及对具有极大的外部经济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私人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经营的建设项目,也要求政府接管或直接进行经营,这些都将引起公共支出的增长。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改善,人们对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公共产品及混合产品的需求会上升,这也将促使公共支出的增长。尽管瓦格纳并未对公共支出总量增长与规模确定的全部原因进行分析,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瓦格纳的研究成果已为众多国家的财政支出实践所证实,并被称为“瓦格纳法则”,这一法则对以后的经济学家对公共支出增长规律的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发展阶段增长论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中国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传统概念上的财政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国营)财务管理体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税收体制和基建投资体制等。其中企业事业财务体制是基础,预算体制是主导和代表(如“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即是以“分灶吃饭”预算体制为代表的财政体制),税收体制、投资体制等则分别规定收入、支出方面的有关体制。 ; 财政和税收体制反映、规定、制约着国家(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关系,也反映、规定、制约着政府理财的职能范围、管理重点和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间,财税体制改革始终是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配套改革,在我国初步搭起了能够较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框架,而在此之前,还有三次较重大的财税改革举措。 ;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行及仍存在的问题 ; 1980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中国选取财政分配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口,向地方下放财权,改变“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政体制,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灶吃饭”体制。这是传统体制开始向新体制渐

变的财政分水岭。 ; 1985年,在第二步利改税基础上,将“分灶吃饭”的具体形式改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即按照税种和企业隶属关系,确定中央、地方各自的固定收入(所得税、调节税等),另有共享收入(产品税等);支出仍按隶属关系划分。这时已有“分税制”的概念和讨论,但体制的实质仍是渐进过程中的财政包干制。 ; 1988年,在1985年体制的基础上,对收入上解比重较大的17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行了“收入递增包干”和“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等几种(后来曾、归结为六种)不同形式的包干办法,简称“地方包干”。这使中国渐进改革中的企业包干加上财政包干,形成了包干制的“鼎盛时期”。 ; 在实行“分灶吃饭”之后,财政体制改革除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数度调整之外,还取得了如下一系列进展:; ——调整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扩大企业留利和更新改造资金规模。经过80年代初的利润留成,1983年和1984年的两步“利改税”,1987年后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探索和90年代后逐步树立“税利分流”方向,形成建立企业制度的大思路和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方针,在扩大企业财权之后,又将企业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入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逐渐引上轨道。 ; ——改革税制。初步形成了多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复

宏观经济学 中美财政收支分析

班级:经济学2班 姓名:唐碧水 学号:1631202152171 1.收集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中美财政支出的异同点,并分析当中的启示。 答:(1)2010年中美财政收入的相关数据如下: 柱形图如下: 增值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个人所得税% 其他税收 % 中美财政收入各项目所占比例 图表 1 (2)2010年中美财政支出的相关数据如下:

柱形图如下: 图表2

从财政收入数据可以看出,中美财政收入的最大区别是:美国的联邦税主要由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老年保健医疗税和企业所得税组成,达到总税收的87.9%。然而,中国的税收以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为主,这三项达到77.1%。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占比是中国的6倍,而中国的企业所得税占比是美国的两倍,体现了两国不同的财富分配。 从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中美两国中央财政支出最大的区别是:医疗和社保。美国这两项支出达到46.6%。而中国这两项的比例只有可怜的3.4%。中国的财政支出前两位经济事务支出和教育支出中国这两项支出达47.7%,也体现了两国发展阶段的不同。 启示:根据美国的财政收支,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中国的财政收入来源是企业,各项经济取向与企业,企业纳税越多,财政收入也就越多,所以中国就倾向为资本家服务。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0%,低于美国2006年21.9%的水平。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无法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日益增长的需要,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我认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目前处于不合理的状态,一般性服务支出比重过高,社会公共服务支出比重低。这一方面使国家建设滞后,资源配置效益下降,影响了国民经济结构优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使国家财政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减弱。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出结构需调整优化。事实上,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是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充分实现政府职能的客观需要。同时,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也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要优化支出结构,合理转化政府职能,科学地确定支出的重点。 从总体上及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仍然较高。我国经济建设支出规模过大,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在竞争领域的过度投入,财政负担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由市场承担的支出,造成了财政职能的严重越位,违背了公共财政的原则。这种状况不仅使本来就短缺的财政资金更为紧张,使财政工作更为被动,而且导致财政对国家应予以保证的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效的保障。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建设对财政支出的严重依赖。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分析 会计3班文松 2012124333 摘要: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表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1978 64.8 13.1 14.96 4.71 3.16 1980 58.22 16.2 15.77 6.15 3.66 1985 56.26 20.38 9.56 8.53 5.27 1990 44.36 23.92 9.41 13.44 8.86 1991 42.18 25.09 9.75 12.22 10.75 199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4 41.32 25.92 9.51 14.63 8.61 1995 41.85 25.74 9.33 14.6 8.47 1996 40.74 26.21 9.07 14.93 9.04 1997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38.71 27.1 8.7 14.8 10.7 1999 38.4 27.6 8.2 15.3 10.5 2000 36.19 27.6 7.6 17.42 11.19 2001 34.22 27.6 7.6 18.6 12 2002 30.26 26.87 7.74 18.6 16.5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