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治杂病的专著。由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原书共25篇,原著前22篇,共计原文398条,共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用药频率最高是甘草。首创以病为纲,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和以整体观为指导,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的杂病诊疗方法。

名解:

元真:指元气、真气。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目如脱状:是形容两目胀突,有如脱出的样子。

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胠:指胸胁两旁当臂之处。

胸痹:因胸中阳气闭塞不通而致的以心胸部痞闷不舒,甚则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腹痛的厉害。

白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目窠上微拥:即指两眼胞微肿。

血分:是由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而形成的水气病,是先有经闭,后有水肿。

水分:是由于水湿停留,泛溢肌肤,阻滞血道而成,是先病水肿,后经水断。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第一

1.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一)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一)(肝虚证治疗)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二)

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⑴杂病的基本病机:厥阳独行。阴阳失衡是杂病发生的总病机。

⑵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

⑵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

①内养正气。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②预防灾害。即“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③节制性欲。即“房室勿令竭乏”。

④调节饮食冷热五味。即“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⑶五邪伤人各有什么特点?

五邪指清邪、浊邪、大邪、小邪、榖饪之邪。(风、寒、湿、雾、饮食)

①清邪为雾露之邪,故居于上而连及皮腠;

②浊邪谓水湿之邪,为重浊之邪,故伤于下而流入关节;

③大邪谓风邪,其性散漫,多中肌表,中于午前,而脉多浮缓;

④小邪谓寒邪,其性紧束,常中经络之里,中于日暮,而脉多紧急;

⑤榖饪之邪即宿食,从口而入,脾主运化,故饮食不节,则伤脾胃。经脉在里为阴,络

脉在外为阳;寒气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气归阳,所以“热极伤络”。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3.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十一)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十二)

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十三)

6.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十五)

7.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二十二)

8.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二十三)

⑴痉病:病证名,为邪在筋脉,经气不利,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

但有外感与内伤之别。本篇是因外感风寒之邪,内有津液不足,而筋脉失养所致。

⑵风湿病的基本治法:风湿在表:微汗;风湿在里:利小便。禁忌:禁下、禁大汗、禁火攻。

⑶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五)

2.狐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十)

3.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十一)

4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十二)

⑴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百合病的主症: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

多变:精神异常表现为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语言、行为失调,但从形体上观察又如同常人,并无显著病态。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治法:养心润肺,滋阴清热

主方:百合地黄汤(百合7枚、生地黄汁1升、泉水2升)

大便当如漆是为地黄汁本色所致。

⑵狐病病因:湿热内蕴和虫毒感染;

治法:清热燥湿,和中解毒。

用方:甘草泻心汤(狐未酿脓证)。

狐酿脓证用赤豆当归散。

外用方:蚀于前阴:苦参汤;蚀于肛门:雄黄。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二)

2.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八)

3.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十)

⑴中风主症: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临床表现。中风病机:正气不足,感受风邪所致。

⑵历节病的主症:以遍历关节疼痛为主,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不可屈伸为特征。

历节病病因:肝肾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

⑶风湿历节和寒湿历节鉴别:

同:症状: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病因:内在肝肾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

方药:麻黄、芍药和甘草

风湿历节与寒湿历节鉴别表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 之。(二)

2.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三)

3.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 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八)

4.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十五)

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十六)

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十七)(体现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⑴血痹病主症:肌肤麻木不仁,重者可轻痛

⑵血痹轻证和血痹重证的鉴别

⑶虚劳病病机:脏腑气血阴阳虚损(以阴阳两虚为主)

治法:重在调补(注重甘温扶阳)

⑶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

⑷缓中补虚:是虚劳干血的治法,方用大黄蟅虫丸。峻药丸服,意在缓攻瘀血,达到扶正 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目的。故称“缓中补虚”。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1.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 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 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

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证型

病机 症状 治法 主方 风湿历节 风寒湿痹阻日久,渐次化热

伤阴

诸肢节疼痛,关节肿大,身体瘦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养阴清热 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

寒湿痹阻关

节,气血运行

不畅 疼痛剧烈、遇寒则剧,得温则减,部位固定不移,关节屈伸不利。 温经散寒、除湿宣痹 乌头汤 证型

感邪深浅 正虚程度 治疗方法 血痹轻证

脉:寸口、关上小紧 (感邪较浅) 较轻 针引阳气,祛风邪 血痹重证 脉:尺中小紧

(感邪较深) 较重 内服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

和营行痹

2.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3.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5.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6.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7.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⑴肺痿病因:气阴两伤;分为虚寒肺痿和虚热肺痿。

⑵虚寒肺痿:

病因:①虚热肺痿失治,久则阴损及阳;

②素体阳虚,肺中虚冷,不能摄纳和输布津液,故频吐涎沫。

治法:温肺复气

方药: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⑶虚热肺痿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七比一。

⑷咳嗽上气主症:咳嗽、喘、哮胸满为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肺气上逆(实证为外感邪气和痰饮;虚证为肺、脾、肾功能失常)

⑸寒饮郁肺:射干麻黄汤

组成:射干十三枚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八枚

⑹外寒内饮夹热:小青龙加石膏汤

组成: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3.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4.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⑴胸痹病机:阴乘阳位、阳微阴弦。阳微阴弦即脉见到寸微尺弦,法当胸痹而痛,理由是微

脉属不及,主虚,微脉见于寸口,可知上焦的阳气虚;弦脉属太过,主寒,弦

脉见于尺部,可知下焦的阴寒痰浊壅盛,上虚则阴寒痰浊自下乘之,阻闭胸阳

故见胸痹心痛。

⑵短气: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之意。常为胸痹、心痛的兼发证。

⑶胸痹的证治:

①症状:包括肺系症状(喘息咳唾、短气)和胸背痛

②病机:胸阳不振,痰阻气滞

③方药:栝楼薤白白酒汤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1.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痛疼,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与温药服之。

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4.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5.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6.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7.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8.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9.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10.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⑴腹满:按“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将腹满概括为实热性腹满和虚寒性腹满。

实热性腹满和虚寒性腹满的鉴别:

①从辩证来说,属于虚寒的,腹满时轻时剧,按之不痛,舌淡苔白,脉象微弦。属实热的,腹满多为持续性,胀满不减,按之疼痛,舌红苔黄,脉多沉实。前者多为脾肾虚寒,气滞不运所致;后者多为胃肠实热,燥屎积于肠道所致。

②从治疗来说,虚寒的当用温补,如附子粳米汤;实热的宜施攻,如大承气汤;但也有腹中满痛拒按的虚寒证,治需温补;亦有阳气不运,积滞内停的寒实证,治宜温下。疑似之间,当结合四诊,全面考虑,方不致误。

⑵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枳实):即小乘气汤重用厚朴,药味相同,而分量不同,故主治即有差别。小承气汤重用大黄,主要在于攻下;厚朴三物汤重用厚朴,主要在于行气除满。

⑶脾胃虚寒:大建中汤

病机:脾胃阳衰,阴寒极盛,寒气攻冲

治法:大建中气,温中散寒。

组成: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⑷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同属脾胃虚寒,但前者偏于水饮内停,故重用半夏以降逆化饮;后者偏于寒甚,故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两者同有腹痛,但前者主证在于腹中雷鸣;后者则攻冲之势较甚。同时,大建中汤用人参、饴糖,可知其虚的程度,又较附子粳米汤证为重。从药物性能来看,治虚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姜;虚寒性呕吐,半夏不如蜀椒;温养脾胃,甘草、粳米、大枣不如人参、饴糖。

⑸大黄附子汤中用大黄泻下通便以祛里实。

⑹寒疝:其发病原因为阳虚阴寒痼结。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

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4.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5.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6.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7.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8.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10.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⑴痰饮的分类: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主症:痰饮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为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

溢饮为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

支饮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病机及病位:痰饮为脾虚水谷不化,饮留在肠间;

悬饮为肝肺升降失常,饮气相抟,饮停在胁下;

溢饮为肺脾功能失常,饮停泛溢肌肤;

支饮肺脾肾虚损,凌心射肺,饮停于胸膈。

代表方:痰饮为苓桂汤剂类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

悬饮十枣汤:

溢饮大小青龙汤。

支饮:小青龙汤。

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P166

如何理解句话?

①痰饮是因脾胃阳虚,运化无权,水液停积而致。又“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痰饮既成,

阳气更伤,饮邪遇寒则凝,遇阳则行,故痰饮病邪的消除有懒于阳气的温化,用温药能达到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的效果。所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总则,是其治本的主要方法。

②“和之”意义:‘和’即平和、调和之意。就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即

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而应以“和”为原则,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以达到温补助阳,行水化饮之治疗目的。

③具体运用举例:对于对于脾肾阳虚者,可用温阳化饮法,轻者选用泽泻汤以利水补脾;重者选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对于下焦饮逆者,当选五苓散以化气利水。疏导肠胃法对于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当选己椒苈黄丸以前后分消,攻坚逐饮表里双解法对于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选小青龙汤以化饮解表(这个小点大家可以酌情选背)

⑶苓桂术甘汤和肾气丸皆可治微饮

⑷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留饮)

①症状特点可从条文中得知

②甘遂半夏汤的治疗方法体现了攻下逐饮的治疗特点

⑸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P170

药后调护:①因人而宜,即注意体质强弱服半钱“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

②因时而宜,即择时而服。“平旦温服”,是因为平旦乃阳气生发,邪气衰退之

时,故乘势温服不仅可以使阳气振奋恢复,有助于水饮的去除,而且还可减

少药物对正气的克伐,从而达到饮去阳复的目的

③不效者,明日再服,并适当加大药量。说明择时而服的重要性。④:若服药

后泻下者,宜食米粥以调养脾胃

⑹己椒苈黄丸是攻下逐水的代表方。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3.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4.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5.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6.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

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7.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聶聶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⑴水气病的主症、病位、病机

分类病机主症特点病位

风水风邪袭表,肺失通调脉浮,恶风,骨节疼痛。水肿表

皮水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脉浮,不恶风,四肢肿,按之凹陷,腹如故表

正水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脉沉迟,腹满而喘,按之软(身肿)里

石水阳虚寒凝,结于下焦脉沉,腹满不喘,按之硬(身肿)里

⑵水气病的主脉为沉脉

⑶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p205

根据部位有不同治法的原因:凡治水气病,腰以下肿者,其病位多在下在里,多因阳气衰弱,不能化气行水,水湿滞留于下而成,治宜化气行水,渗利水湿,使腰以下水湿从小便而出,即“洁净府”之义;腰以上肿者,其病在表在上,多因外邪侵袭肌表,闭郁肺卫,水湿泛溢于上所致,治宜开肺气,解表邪,即“开鬼门”之义,使腰以上水湿之邪从表而散。

⑷水气病的治则有利水,发汗法;逐水可下法。其中攻下逐水的适应症有:

①水气亢盛,伴有里实重证;

②正气尚可;

③发汗利水无效;

④常用的可下方剂有:己椒苈黄丸,十枣汤,甘遂半夏汤,舟车丸。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现在我们进入哦,第七篇,专门讲肺,这一段这一章节呢包括了肺脓疡啊、肺气肿啊,这个肺痿缩啊,甚而至于肺癌啊,肺炎啊,统统在这里面,那包括我们如何去治疗它,怎么去分辨,怎么去辩证,处方怎么下手哦,统统在这一篇里面,统统会提到哦。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哦,首先呢看,哦,什么叫做肺痿,就是萎缩掉了哦,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所以肺痿之病呢从哪里得到呢,他(张仲景)回答了,哦,有的肺痿呢从汗流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呕吐,吐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消渴,哦,就是喝了水还是口渴,不能止渴,小便太多都是失掉津液,或者从大便难大便干燥,大肠的大便干燥,大肠和肺是表里的,所以你如果大肠干的话,肺也跟津液也伤掉了,或者呢会被快药下利,就是你有,本来有便秘,哦,攻坚的药攻下去以后太快

了,津液,还是伤到津液,反正总而言之就是重亡阴液,肺里面的津液没有了,哦,所以叫做肺痿,所以你随时要保持肺里面要有津液,哦,这个这是中医的观念,那你如何去看脉呢,寸口,寸口脉就是阳脉,就是胸腔的脉,胸阳的脉,非常的数,数是代表很热,其人有咳嗽,口中含有浊唾涎沫者,这就是肺痿的病,所以肺痿的病呢,吐出来的痰呢是浓痰,比较浓痰,这个不会很稀,比较黄浊,哦,这是肺里面太热造成这样子,哦。 那这个痿证的来源呢,经方和温病派呢不太一样,如果说有一个病人呢,原来只是咳嗽,可是呢碰到温病派,温病派很喜欢说阴虚,对不对,你把咳嗽当阴虚来治,开了滋阴的药一下去以后,造成肺痿,哦,所以肺痿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所以你哪天这个人生乏味,你觉得这个太无聊了,咳嗽找个温病去来看看,到头来就会变成肺痿,哦,那就是这种情形,所以滋阴的药不要用它。 嗯,等一下哦。这里少掉一段对不对,哦,前面讲过。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这个肺痿之病呢?哦口中呢就是有燥咳,不断的一直咳嗽,胸腔隐隐作痛,这个隐隐痛很重要,临床上你在看病人有肺癌的时候,癌症出现的时候,我们定义为阴实,肺是阴嘛,里面有实,这个时候他的痛呢是刺痛,非常的刺痛,而且这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新版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

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大腹疼痛,多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柔软,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若见头额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2012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1、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 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 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 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要点】新旧同病,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

金匮要略选择题库期末题库 (1)

B B B A D C 一、单选题: 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是() A.战国 D.东汉 C.西晋 D.北宋 E.明代 2、在馆阁蠹简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人是() A.王叔和 B.王洙 C.林亿 D.陈修园 E.除忠可 3、《金匮要略》前22篇共有原文() A.608条 D.398条 C.262条 D.205条 E.113条 4、《金匮要略》的全称是() A.《金匮要略方论》 B.《金匮玉函要略方》 C.《金匮玉函经》 D.《伤寒杂病论》 E.《金匮方论》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 A. 《伤寒杂病论》 B.《金匮玉函经》 C.《难经》 D.《金匮要略》 E. 《内经》 6、校订《金匮要略方论》的作者是() A. 王叔和 B.王洙 C.林亿 D.张机 E.巢元方 二、多选题:ABCDE 《金匮》以病分篇,其中数病合篇的原则是() A.病机相仿的病 B.病位相近的病 C.证候相似的病 D.按科分篇 B.E.不便归类的病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A1 D A D C D 1.张仲景认为,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七情所伤 B.饮食所伤 C.客气邪风侵袭 D.五脏元真不通畅 E.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2.预防疾病发生的最好方法是() A.养慎 B.无犯王法 C.避免禽兽灾伤 D.房室勿令竭乏 E.服食节其冷热辛甘 3.《金匮》中五邪是指() A.风寒暑湿燥邪 B.风寒湿燥火邪 C.寒湿暑火食邪 D.风寒雾湿食邪 E.寒暑雾湿火邪 4.清轻在上,常易侵犯人的上部及皮腠的病邪是() A.风邪

C.雾邪 D.湿邪 E.饮食之邪 5.其性重浊,最易侵犯人体下部及关节的病邪是() A.雾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饮食之邪 C A E 6.其性轻扬泛散,多于午前伤人肌表,且令脉浮的病邪是() A.雾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饮食之邪 7.其性紧束,常于日暮伤人经络之里,且令脉紧急的病邪是() A.寒邪 B.湿邪 C.风邪 D.雾邪 E.饮食之邪 8.从口而入,伤人脾胃的病邪是() A.雾邪 B.湿邪 C.风邪 D.寒邪 E.饮食之邪 9.养慎的目的是( A ) A.未病先防 B.已病防传 C.有病早治 D.有病慎治 E.有病不治 10.病邪初犯经络的表现为( E ) A.发热 B.咳嗽 C.呕吐 D.不欲食 E.四肢重滞 11.四肢才觉重滞,即( E ) A.发汗解表 B.和解少阳

金匮要略

i以下题目任选50题作为作业网上提交,其余供复习参考。 《金匮要略》作业 罗彤学号200412013004 中医专升本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答:《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方书之主。由于《金匮要略》一书,是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之一,是古代治疗杂病的典范,它之所以被后世称为“经典”,是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2.《金匮要略》一书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答:《金匮要略》论述诊治杂病的主要精神,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认为疾病症侯的产生,都是整体功能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提出了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钢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这一主要精神充分地从《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体现出来。 3.《金匮要略》诊脉部位有几种?其应用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目前,临床上诊脉习用寸口,但《金匮要略》的诊脉部位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有以下4种:①寸口三部法。②趺阳诊法。③少阴诊法。④少阳诊法。运仲景用的原则是:①诊外感疾病用独取寸口的方法。如《痉湿蝎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后,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这一节“脉沉而细”当指寸口脉而言。②病涉脾胃,常用趺阳诊法。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趺阳脉沉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据此可看出腹满属脾胃病变,仲景用的是趺阳诊法。③有关妇人病变兼诊少阴脉。如《妇人杂病篇》云:“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是论述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脉证和治法。少阴为肾脉,阴中为肾窍。脉滑而数主有湿热,湿热聚于前阴,郁积腐蚀,致腐烂成疮。据此可看出仲景诊妇人病兼诊少阴脉。④对某些复杂的病证,兼诊两处以上的脉象。如《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以寸口与趺阳并举。⑤上下阻隔的病分寸、关、尺以候之。如《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云:“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据此可看出仲景对上下阻隔的病,常分寸、关、尺以候之。 4.《金匮要略》在治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历经1700余年,其辨病辨证、治法方药一直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中医治法上的许多特点,本书均有充分体现,如:⑴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即无病早防及有病早治的预防疾病的思想。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条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⑵重视人体正气,治病求本:因为人体抗病能力悉赖正气,正气虚损,药物就难为力,故全书对于慢性衰弱性疾病,注意调补脾肾两脏,认为这是内伤疾病的治本之法。治脾者以黄芪为主药,因其能健脾益气,故用黄芪方有8首,而《伤寒论》诸方没有用黄芪的。治肾者以附子为主药,故其用炮附子之方有18首。再者杂病也多血亏之证,故《金匮要略》用当归之方14首,而《伤寒论》仅4首,《伤寒论》多用生附子回阳救逆,《金匮要略》多用炮附子温肾回阳。 ⑶对于邪实之证,祛邪时注意因势利导。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随病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因其势而就引导,使之排出体外,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痰饮一证,溢饮在表,用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金匮要略 重点条文 完美打印版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论治(一)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二)痼疾加卒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三)饮食与调护原则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四)

审因论治原则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皆仿此。2.寒湿表实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4.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防已,黄芪,白术,甘草 5.表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6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6. 暍病热盛伤津气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1. 百合病误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 百合病主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 2.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重证辨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金匮要略》试题及答案

《金匮要略》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1分*20=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是( B )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方论》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2、“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用脉象来(C) A、指导辨证 B、指出某一病证主脉 C、言病因病机 D、言病位 3、摄精神饮食,注意身体锻炼,属于(A)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传 C、一般治疗 D、以上都不是 4、《金匮要略》中论述杂病总的病因病机是(D) A、五脏元真通畅 B、厥阳独行 C、客气邪风 D、五邪 5、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为(B ) A、风痹 B、湿痹 C、血痹 D、历节 6、防己黄芪汤治疗湿病的证型是(C) A、风湿在表 B、寒湿在表 C、风湿兼气虚 D、风湿兼阳虚 7、百合病的病机是(D) A、心脾两虚 B、心肾不交 C、肝肾亏虚 D、心肺阴虚内热 8、狐惑病酿脓,可选何方治疗(B) A、甘草泻心汤 B、赤小豆当归散 C、苦参汤 D、雄黄散 9、中风病的典型症状是() A、但臂不遂 B、肢体麻木 C、昏不识人 D、半身不遂10、张某,风湿病四年。现患者身体消瘦,右膝、踝关节肿大明显,无明显疼痛,胃纳欠佳,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略数。治疗宜选用() A、黄芪桂枝五物汤 B、桂枝附子汤 C、桂枝芍药知母汤 D、乌头汤 11、血痹的主要症状是() A、肢体疼痛 B、肢体困重 C、肢体麻木 D、肢体萎软 12、虚劳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以何脏证候表现较为明显() A、心脾 B、肺脾 C、脾肾 D、心肾 13、虚劳腰痛,治宜() A、麦味地黄丸 B、六味地黄丸 C、七味都气丸 D、八味肾气丸 14、虚寒肺痿治疗方选() A、小半夏汤 B、麦门冬汤 C、甘草干姜汤 D、半夏泻心汤 15、下列哪项药物不属于越婢加半夏汤的组成() A、麻黄、石膏 B、生姜、半夏 C、甘草、大枣 D、桂枝、甘草 16、胸痹心痛的病机是() A、百脉一宗 B、胃强脾弱 C、阳微阴弦 D、正气引邪 17、患者腹满,喜温喜按,辨证当属() A、实热 B、寒实 C、虚寒 D、虚热 18、患者阿某,腹满拒按,按之则痛,心烦口苦,寒热往来,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有力。治宜()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厚朴三物汤 D、大柴胡汤 19、肝着的病机是() A、肝经感受寒邪,痛引少腹 B、肝经湿热 C、肝阳上亢

金匮要略讲义

金匮要略 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重点阐述治未病的意义。 【经义索隐】 本条以肝病实脾为例,是对已病防传治未病的示范,同时指出不仅治疗已病要辨虚实,治疗未病也应分清虚实,强调熟悉五脏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点二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发病原因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 【经义索隐】 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发病与摄生的重要关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原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重视内因—五脏元真通畅,又不忽视外因—客气邪风中人。故养生防病,需内养正气,外避邪气。同时强调人体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应及时予以治疗。 要点三 【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新久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 【经义索隐】 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乏痼疾兼见新病的情况,一般应当遵循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先治新病卒病,后治久病痼疾,或者两者兼顾。否则,不仅新病难以速愈,而且还可能加重痼疾,致生他变。对临床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细目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要点一 【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原文阐释】 本条论述湿痹的证候及治法。 【经义索隐】

金匮要略题库天津中医药大学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综合练习 一、 名词解释 1 ?五常 2?风气 3?元真 4 ?客气邪风 5.疢难 6?导引 7?吐纳 8?膏摩 9 ?未至而至 10 ?阳病 11 ?阴病 12?五劳 13?七伤 14.六极 15.谷饪 16.五邪 17.厥阳 18.卒厥 19.脉脱 20.四季脾王 21.痼疾 22.卒病 二、 填空题 1?若 _, ________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2 ?病人脉浮者在前, _,浮者在后,_,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 ____________ , ___ ,此为卒厥。 4 ?师曰:夫治未病者, _____ , ___ , ____ 。 5 ?夫肝之病,补用 _,助用_,益用_之药调之。 6?清邪 _____ ,浊邪_,大邪 __________ ,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 _______ ;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 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 ___________ ,后乃治其 ____ 。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 ________ ,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10. 五脏病各有 —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 _为病。 三、 单项选择题 1 ?《金匮》认为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为( ) A ?客气邪风侵袭 B .七情 C .房室竭乏 D ?五脏元真不足 E .虫兽、金刃灾伤 2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至而不去”是指 ( ) A ?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C ?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D ?以得甲子,天温 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E .未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3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中的“六微"是指( A .六种疾病 B .六淫 C .六经 D .六气 E .六腑 4.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雾露之邪 E .热邪 5?其性清轻上浮,易伤人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 ) A ?风邪 B ?湿邪 C .寒邪 D ?雾露之邪 E .热邪 6?其性紧束,常在暮时发病,多中于经络之里的病邪是( )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 饪之邪 E .雾露之邪 7 ?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 ) A .虚劳 B .肝病 C .肾水反侮脾土 D .瘀血 E .痰饮 8肝病乘脾,临床上望诊常见( ) A ?鼻头色白 B ?鼻头色青 C .鼻头色黄 D ?鼻头色赤 E .鼻头色黑 9?病在中焦属实者的呼吸特点为( ) A ?其吸而微数 B ?其吸远 C .其吸促 D ?呼吸动而振振摇 E .喘 10?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为( ) A ?其吸而微数 B ?其吸远 C .呼吸动而振振摇 D ?息引胸中上气 E .其吸促 11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属( ) A ?头中病 B ?骨节间病 C ?心膈间病 D ?腹中痛 E .肝胆病 12?病人头中有病,闻诊可见( ) A ?语声喑喑然不彻 B ?语声寂然,喜惊呼 D ?语声啾啾然细长 E .语声低微 13?春季,下列各组色脉中,何者病情最重( A .色 青脉石 B .色青脉毛 C .色白脉毛 14?卒厥见身和、汗自出的病机为( A ?表卫不固 B ?阳气涣散 C .阴阳离决 15?早春时,出现色白,脉毛的机理是( A ?肺气郁闭 B ?邪犯肺卫 C .肺气虚 D ?金克木 E .风邪恋肺 16?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是( ) A ?邪热消谷 B ?脏气为邪气所改变 C .胃阳渐复 D ?邪气渐退 E .虚阳浮越 金匮要略选读练习题库 C ?语声洪亮 ) D ?色青脉弦 E .色青脉洪 D .气血通畅 E .亡阴 )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金匮要略:系书名。金匮为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要略指节略本。表明本书内容精要,应当慎重保藏之意。 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能够令人治病的不正常的气候。 疢难:即疾病。 喑喑然:形容声音低微而不清澈。 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症。 脉脱:指脉乍伏不见。是邪气阻遏正气,血脉一时不通所致。 所得:指适合病人的饮食居处。 暍病:病证名,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证的病证。 痉病:病证名,以项背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的病症。但有外感与内伤之别。本篇是因外感风寒之邪,内有津液不足,而筋脉失养所致。 湿痹:病证名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将息:养息、调养的意思,指服药后的护理之法。 卧不着席:手足向后伸仰,卧是腰背不能着席,亦即角弓反张的意思。 下有陈寒:指病人下焦有寒已久。 虫行皮下:服药后病人皮肤出现痒如有虫爬一样的感觉。 冒状:瞑眩、头昏眼花。 百合病:病证名,是一种以精神恍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的病证,多见于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热伤阴所致。主要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 百脉一宗: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心主血脉,肺朝百脉,故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百脉皆得所养,若心肺一病,则百脉皆病。所以“宗”实指心肺。 狐病:病证名,由于湿热虫毒侵蚀所致的病证,症状以咽喉、前后二阴溃疡为特征,并伴有默默欲眠,卧起不安,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状。侵蚀咽喉者为病,蚀于下部二阴者为狐病。 声暍:“暍”读作“yˋe",指说话声音嘶哑,为湿热虫毒蚀于咽喉,伤及声门的症状。 阴阳毒:病证名,因感染疫疠邪毒所致的病证。疫疠邪毒伤人阳分,症见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为阳毒证;伤人阴分而见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为阴毒证。 中病:是指治疗切合病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 淅然:形容怕风,寒栗之状。 疟病:是一种感受疟邪而引起的以寒战高热,休作有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疟母:是指疟病日久不解,正气渐衰,疟邪深入血络,假血依痰,居于胁下形成癥瘕者。 瘅疟:瘅,热也。瘅疟是由于阴亏阳盛,内外热炽所致的,以但热不寒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疟病。 温疟:是由于里热内盛,外感寒邪所致的,以热多寒少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疟病。 牝疟:是由于痰饮内停,疟邪潜留阴分,阻遏阳气所致的,以寒多热少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疟病。 风发:风,泛指邪气。风发,是指感受风邪而发热。 烦冤:症状名。指难以言状心中烦闷不舒的感觉。 消铄脱肉:指肌肉消损。 癥瘕:是腹中积聚块的统称。形坚不变的名癥,或聚或散的名瘕。 饮食消息:指适当的饮食调理。 僻不遂:指口眼 斜,不能随意运动。 重不胜:指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风引:即风间掣引之侯。 头风:是发作性头眩、头啊之类的疾患。 身体魁羸:是形容关节肿大,身体瘦弱。 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 四属断绝:指四肢得不到气血的荣养。 脚气冲心:是指脚气病而见心悸、气喘、呕吐诸症者。

金匮要略知识点整理(同名7483)

金匮要略 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 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元真:元气或真气 厥阳:阳气上逆 所得:所合,所依附的意思,也指与病情相适宜的饮食和居住等 所恶:病人厌恶或者不适合病人的饮食气味居住 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如胎:同苔,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贼邪不泻: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不出。 僻不遂:口眼斜,不能随意运动。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血痹重症) 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喘喝:即气喘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侠瘿:结核生于颈旁,腋下为马刀,两者称瘰疬 里急:腹中有拘急感,按之不硬 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为稀痰 太过不及:脉象盛于正常为太过,弱于正常为不及。太过主邪盛,不及主正虚。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 相搏而成。 心悬痛:心窝部向上牵引疼痛(心痛轻症)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本病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筋络肌肉中,痹阻阳气不行,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之病。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心中啖蒜基状:病人吃了蒜末一样,胃中灼热不适。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围绕黑眼珠有黄晕;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亦称反胃。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郁,郁闷不舒,冒,头昏目不明,如有物冒蔽。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孤阳上出:阳气独盛而上逆。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2020年最新】

《金匮要略》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 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按考试规定的方式将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的字母涂黑。)。 1.<<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 ( E)。 A 卫气营血辨证 B 经络辨证 C 六经辨证 D 三焦辨证 E 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和的辨证 2. 冬至之后,“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中的“未至而至”是指:( E)。 A 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B 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C 以得甲子,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 D 未得甲子,天未温和 E 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治宜:(B )。 A 白术附子汤 B 桂枝附子汤

C 甘草附子汤 D 防己黄芪汤 E 麻杏苡甘汤 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该文中“小便反少”的病机(D )。 A 风寒犯肺,肺失通调,津液不布 B 寒邪盛,寒性收引,气不布津 C 无汗邪不外达,气上冲胸,津液随之上行而不下降 D 在里之津液已伤 E 邪闭三焦,津不四布 5百合病的病理“百脉一宗,悉致其病”,其中“一宗”是指:( B)。 A 先天之本肾脏 B 主血脉的心脏 C 朝百脉的肺脏 D 心肺两脏 E 血脉的原动力宗气 6.百合知母汤所治百合病是:( B )。 A 病形如处者 B 发汗后者 C 下之后者 D 吐之后者 E 变发热者

7.据《金匮要略》原文,甘草泻心汤主治狐惑病何证?( D)。 A 前阴腐蚀 B 后阴蚀烂 C 眼部化脓 D 咽喉腐蚀 E 面部变色 8.鳖甲煎丸的作用主要以:( A)。 A 驱邪为主 B 扶正为主 C 截疟为主 D 杀虫为主 E 调和寒热为主 9.寒湿历节的主方是: ( C)。 A 桂枝芍药知母汤 B 麻黄加术汤 C 乌头汤 D 大乌头煎 E 麻杏苡甘汤 10.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选用何方治疗?( D )。 A 风引汤 B 头风摩散方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 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 《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

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 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在仲景方影响下,方剂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世组合之新方,多仿前世经验,出现极多组成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以原方结构基本思路为基础,衍化出较多类新方,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有一方而衍化为几十方者。从原方中裁出部分药物,别为新方者,如从芍归胶艾汤中别出之四物汤,从肾气丸中别出之六味地黄丸等,独具经法。在药物配伍方面,受仲景方用“对药”的影响,后世医家对“对药”的使用,创立了许多新的经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药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金匮要略》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仍是现今中医内科学的核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