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理论”的结构结构理

“结构理论”的结构结构理

“结构理论”的结构结构理
“结构理论”的结构结构理

“结构理论”的结构

1979年,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以结构作为国际政治体系层次独立变量,并通过对结构的准确定义,首次将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结构”同

单元层次的“过程”和“属性”明确分开,由此而构建起一种完整的国际政

治系统理论的构架。由丁?对国际政治结构及其效应的考察在华尔兹理论中占

有突出地位,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往往据此将华尔兹的理论看成一种纯粹的

“结构决定主义理论”,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恰恰歪曲了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

实质。华尔兹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关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其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提供了一种

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注:关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主要性质及其与经典现实主义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参见:

Kenneth Waltz, “Realist Thought andNeo-

realist Theo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0),44,pp. 21- 37.)由于华尔兹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长期占据重要的地位,

因此,全面分析并阐述这一理论的内涵及实质,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现

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结构理论”与层次分析

一般来说,任何理解国际体系中的行为或现象的尝试都会遇到所谓层次分析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定义了国际体系的不同分层,而这里的每一分层实际上都代表了某些特定的解释来源(自变量)所处的位置;所谓层次分析问题也就是关于研究者如何辨别和处理那些不同的解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位置的问题,而不同的分析层次则代表那些不同的解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的位置。(注:吴征宇:《关于层次分析的若干问题》[J],《欧洲》2001年第6期。)一般来说,层次分析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对国际体系中的层次划分往往有不同答案,而实际上,层次分析乃是一种国际政治研究方法。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首先将层次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专门加以提出并且讨论的,是美国行为主义国际政治学家戴维?辛格。(注:

Martin Hollis & SteveSmith Explai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tern

ationa Relations (London:ClarenPress, 1990), p. 98.)而真正对层次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则是美国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华尔兹,而华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实际也正是从现代国际关系

研究中的“层次分析问题”发展而来的。(注:

Barry Buzan, Charles Jones, Richard Little,The Logic of Anarch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 1993),

p. 22.)

1959年,华尔兹正是遵循层次分析的思维逻辑构建出其有关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三个意象理论”,即第一意象试图通过考察人性,第二意象试图通过考察国家的内部构成,第三意象试图通过考察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特性来解释国际事件。华尔兹得出的结论是,若要获得对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正确认识,研究者不仅要注意到三种意象的作用,更要将第三意象看作其他两种意象作用的背景:“第三意象说明了世界政治的体系基础,但没有第一和

第二意象,我们就不能了解决定政策的诸种力量;第一和第二意象说明了世界政治的诸种力量,但没有第三意象,我们就不能估计这些力量的重要性或预测其结果。”(注:

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New York: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1959),p. 238.)从本质上说,华尔兹提出的这三个意象(S卩人性、国内

结构、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特性)实际上代表了对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三种不同的解释来源(自变量)。1979年,华尔兹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正是以这一结论为起点,以结构作为体系层次的独立变量,通过对结构的准确定义从而将结构同单元层次变量明确地区分开,并详细考察了国际政治结构(第三意象)的重要作用。华尔兹在书中强调:“若是声称在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或构建一种系统理论,研究者必须将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明确地区分开;如果不能划清或保持结构和属性及过程间的区别,就不能分清不同的原因,也不能分清原因和结果。”(注: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Politics, (New YorkrMcGraw- Hill, 1979), p. 78.)从理论上讲,华尔兹对结构的定义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

上具有十分重耍的意义,因为这一定义确立了结构作为体系层次独立变量的

合法地位,从而使构建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成为可能。

对于华尔兹来说,由于任何一种体系必然包含“一种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单元”,因而任何一种体系原则上都包括两个层次,即体系炽次和单元层次,

前者指“体系构成单元的排列及这种排列依据的原则”,后者指“体系构成

单元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按照这一标准,华尔兹将国际政治理论分为两种类型,即简化理论和系统理论:前者指那些将原因设想为集中于单

元层次的国际政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现实是由单元的属性及互动

决定的;后者指那些将原因设想为同样也处于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理论,这

种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现实不仅受单元层次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单元排列方式的影响。(注:Ibid.,pp. 18,40, 80.)对于华尔兹而言,由于简化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了解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和互动来理解整体的理论,因而这一

理论的前提是假设在国家的行为目标和行为结果间不存在任何其他因果关系,然而,国家的行为动机很少同行为结果相一致这一事实明确表明,国际政治

现实不仅会受到单元的属性及互动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体系层次变量的影响, 因而简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做出充分的解释,而只有系统理论

才能使我们认清塑造国际政治现实的诸种力量。(注:Ibid., pp. 67 -68.)从理论上说,正因为体系层次变量和单元层次变量都会对国际政治现实产生影响,因而华尔兹认为研究者在构建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时面临的任务不仅是将它们明确区分开,而且要考察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而这就意味着,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必须同时包括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的独立变量。(注:

Barry Buzan, “TheLevel of A 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 lations Reconsidered”in KenBooth & Steve Smith(ed.), Internation 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London:Polity Press, 1995). p. 211.)正因为如此,华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实际上应该是包含了三个主要的自变量,即体系层次的“结构”和单元层次的“过程”及“属性”。

二、结构、过程、属性

“结构、过程、属性”是华尔兹理论包含的三个主要自变量,这三个自变

量实际上也就是华尔兹揭示的塑造国际政治现实的三种主要力量,任何对华尔兹理论的系统研究都必须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考察这三个自变量的涵义及相互关系上。

华尔兹理论中的“结构”概念主要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基础上,即那些以不同方式排列在一起的单元,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并且在相互作用中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正因为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是有关体系构成单元排列的问题,因而华尔兹认为结构的定义应省略一切单元层次的特点,即“一种结构不能通过列举体系的实体性特征来界定,而应根据体系构成单元的排列及这种排列依据的原则来界定。”有鉴于此,华尔兹认为结构应当从三方面加以界定:首先,结构应根据体系构成单元的排列原则来界定,而这种排列原则只有两种,即等级制原则和无政府原则;其次,结构应根据体系构成单元功能上的差异来界定;最后,结构应根据体系构成单元间的权势分布状况来界定。(注:Kenneth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p. 79,81, 101.)值得注意的是,华尔兹对体系的两种组织原则(即等级制原则和无政府原则)的区分完全以是否拥有对武力使用进行有效控制的公共权威作为衡量标准,即等级制体系中存在对武力使用进行有效控制的公共权威,无政府体系中没有对武力使用进行有效控制的公共权威;而这点实际上意味着:等级制体系中的单元间本质上是一种权威关系,无政府体系中的单元间本质上是一种实力关系。(注:

Helen Milner, “The Assumption of Anarchy in IR Theory” ,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95), 17, p. 76.)华尔兹对两种体系组织原则的这一区分可以说根本上决定了华尔兹对国际政治结构的定义方式:由于等级制体系中的单元不必为生存而担心,因而它们之间可以发展出密切的劳动分工,并产生功能上的差异;由丁?无政府体系中的单元需要为生存而担心,因而它们之间分工合作的程度很低,而这就必然导致它们在功能上的相似或相同。正因为如此,华尔兹界定的国际政治结构仅仅包括两个构成要素,即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际行为主体间的权势分布状况。(注: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Internat ionalOrganization(1992), 46, p. 399.)

一般来说,华尔兹的理论虽然是赋予了国际政治结构以鲜明的实体性特征,但他界定的国际政治结构本质上并非一种独立的行为体,而是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产生影响作用的一系列约束性的环境;对这种国际政治结构的最为恰当的类比,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用来形容经济市场对经济单元作用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而这种国际政治结构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两种过程性的方式来实现的,即单元的“社会化过程”和“相互间竞争”。(注:

Martin Griffiths, Realism, Id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 on:Routledge, 1992),p. 82.)值得注意的是,华尔兹虽然将“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际行为主体间权势分布状况”统称为国际政治结构,然而在华尔兹界定的国际政治结构两条构成要素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首先,由于华尔兹认为无政府原则和等级制原则将分别导致单元功能的同一性或差异性,因而在华尔兹界定的结构的前两条构成要素间(即体系组织原则和单元功能规定)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但这种联系并没有延伸到结构的第三条构成要素(即单元

之间的权势分布状况);其次,对于华尔兹来说,由于无论怎样单元也无法将无政府国际体系转变为等级制国际体系,因而国际无政府状态本质上是一个恒定的常量,而国际权势分布状况则是随单元之间的相对实力消长而变化的因素,这种变化也正是华尔兹理论包含的惟一一种结构性变化。正因为如此,华尔兹定义的国际政治结构实际上应该包含了两个变量,这就是体系的“深层性结构”(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分布性结构”(国际权势分布状况)。(注:Barry Buzan, Charles Jones, Richard Little, op. cit., pp. 51-54.)由于华尔兹认为构建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明确地区分开,因而华尔兹将精力主要是放在对国际政治结构及效应的定义和考察上。华尔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首先,国际政治结构是解释国际政治本质的延续性和重复性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只要结构保持不变,它就会产生过程和行动上的相似性;其次,国际政治结构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因素,因为以往的研究者将精力只局限于单元层次,而没有认识到系统性的原因在发挥作用。(注: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 175.)尽管如此,华尔兹在讨论简化理论时,还是对单元层次变量做出了明确界定。对于华尔兹来说,简化理论是一种力图通过理解“整体各部分的内部性质及它们间的互动”来理解整体的理论,按照这一标准,华尔兹界定的单元层次变量应该包括“单元的内部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属性”和“过程”。(注:Ibid.,pp. 18,79.)在理论上,“过程”指国际行为主体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互动方式(尤其是那些经久不衰和反复出现的互动方式)历来是影响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耍因素;“属性”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的内部性质,这种内部性质,尤其是它们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实力,同样也必然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华尔兹虽然对单元层次变量的性质和作用很少提及,然而在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中,体系层次变量同单元层次变量的作用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华尔兹对国际政治结构效应的考察也正是建立在一种对“过程”和“属性”的假设之上的。(注: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三、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

体系层次变量和单元层次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有关华尔兹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而针对这一问题的答案直接地关系到我们对华尔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由于华尔兹的理论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对国际政治结构及其效应的定义和考察上,因而许多研究者往往将这一理论看成一种纯粹的“结构决定主义理论”,这种看法实际上恰恰歪曲了华尔兹理论的实质。华尔兹的理论实际是一种关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政治的系统理论,这一理论在强调结构作用的同时并没有排斥单元层次变量的作用,华尔兹同样也意识到结构只能产生部分解释。1959年,华尔兹在讨论三种意象关系时就指出:“所有三种意象完全是一个整体。个人、国家和国家体系在努力理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致任何一个分析家无论怎样重视一种意象,也很少忽视其他两种意象。而且过分强调一种意象的作用可能歪曲人们对其他两种意象的解释。”(注:Kenneth Waltz , Man, the State and War, p. 160.) 1979 年,华尔兹在谈到结构作用时指出:“体系层次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各单元千差万别,但行为却相似,而且行为结果发生在预期的范围内。相反,单元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为什么同一个体系中地位相似的不同单元,其行为却大相径庭。”因此“认

为一种国际政治理论本身就能说明国家会采取什么样对策的想法,正是同简

化理论的错误相对应的一种错误。”(注: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 72.) 1986 年,华尔

兹再次强调:结构对单元只产生“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因为“结构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行为和结果,这不仅是由于体系层次因素和单元

层次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是由于结构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塑造和推动同样可能被单元成功地加以抵制。”因为结构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的约束

力在某种程度上能通过合理地运用实力、技巧和决心加以克服,从而实现某些

看上去似乎是难以达到的目标。(注:

Kenneth Waltz, “Reflections on Theory ofl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Robert Keohane(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New York:Colu

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328, 343.)

对于华尔兹来说,由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是体系层次的

两种结构(即深层性结构和分布性结构)和单元层次的各种因素(即过程和属性) 共同促成的,因而在任何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中单元层次因素的作用都应

该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体系层次因素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单元面临的各种压

力,但没有对单元层次因素的认识,我们就无法认识到单元对压力做出的反

应;(注: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Politics,p. 72.)其次,

由于体系层次因素和单元层次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对国际政治现实都会

产生影响,因而研究者在解释国际政治现实时必须兼顾两种因素的作用;(注: Kenneth Waltz, “Realist Thought and Neo-realist Theory”,p.34.)

最后,由于体系层次因素和单元层次因素在因果关系中的份量比并不是固定

不变的,而是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对单元层次因素的认识将提高

一种理论的解释和预测的精确程度。(注:

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 49.)从理论上讲,

华尔兹之所以将注意力放在对国际政治结构及其效应的定义和考察上,并不是因为他认为单元层次的因素不够重要,而是因为以往的学者普遍都忽略了

国际政治结构的重要作用,因而他相信这样做不仅是构建一种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对以往的错误可能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注:Kenneth Waltz, “Reflections on Theory oflnternational Politics”

,pp. 327, 331.)从总体上看,华尔兹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其为我们理解国际政

治现实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告诉我们国际政治现实是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的因素共同促成的,然而,在这一框架中这两个层次的因素还

未能有机地融为一体,而是分别起影响作用的两种力量,它们在因果关系中的份量比也只有在具体研究中才能确定,正是因为如此,华尔兹在考察国际政治结构的效应时必须将单元的属性设定为常量。(注:

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

Structure Problem in IR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 87),41, p. 338.)

一般来说,华尔兹理论的“决定论倾向”并不是表现为排斥单元层次因素

的作用,而是在于它认为无论单元发生什么变化,它们都不可能超越无政府

状态的制约性影响,有鉴于此,华尔兹的理论实际上应该是一种“无政府状

态决定论”,而这点也正是造成了华尔兹的理论不断地遭受批评的一个主要

原因。(注:

Andrew Linklater, “Neorealism in Theory and Practice”in Ken Booth &Steve Smith(ed.), InternationalRelations Theory Today(Lo ndon:Polity Press, 1995),pp. 256-258.)从本质上说,华尔兹理论的这一特点不应该构成为一条根本性缺憾,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一种国际政治理论能够构建出一条使无政府状态中的单元摆脱其影响的途径,即使目前流行的两种专门为超越无政府状态的逻辑而构建的国际政治理论(即制度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也没能做到这一点。(注:关于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相对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缺陷,参见:

Joseph Grieco,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Interna tional Organization(1988),42,pp. 485-

508. Dale Copeland, “TheConstructivist Challenge to Structural Re al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00 ), 25, p?p. 187-211.)从理论上讲,正因为华尔兹的理论以精湛的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诠释了国际无政府状态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影响作用,所以才会有这一理论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为这一理论向所有的国际关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难以应付的挑战,即人类究竟能否以及怎样才能超越国际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的竞争性逻辑 o

四、“无政府状态”的解释力问题

从本质上说,华尔兹理论的核心就是力图通过考察国际政治无政府特性来解释国际事件,因为国际政治无政府特性揭示了为什么单元层次因素虽不断发生重大变化,但千百年来国际政治本质却仍然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华尔兹的理论才摒弃了人性本恶的前提,转而以国际无政府状态为立论基点,从而异常明确地分辨出国际政治中那作用巨大且较为持久的结构性因素。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华尔兹在阐述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作用时,完全将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作用绝对化,而这就导致了华尔兹的理论在演绎逻辑上存在过分简单化的倾向,因为国际无政府状态虽然是国际政治的一大本质特征,但不是惟一重要特征,如果将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及作用绝对化,实际上等于夸大了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华尔兹来说,一种国际政治理论之所以必须以国际无政府状态为根本出发点,是由于“按两种截然不同的组织原则划定的结构,能帮助我们解释社会行为和政治行为的许多重要方面。”这就是假设的有用性,而这种有用性主要是取决丁?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的理论能否产生足够的解释力;值得注意的是,华尔兹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作用的考察完全建立在单元偏好是外生给定的基础上,即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各单元是一种利己的行为体,它们的主要行为动机是生存(生存指各单元保持其作为一种主权实体所具备的各项根本属性)。(注: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 116.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28页。)然而,即使在单元偏好是外生给定的情况下,国际无政府状态同样也难以对国际政治现实产生足够的解释力。一般来说,国际无政府状态实际有两重含义:首先,国际无政府状态指一种缺乏公共政府的自然状态;其次,国际无政府状态指一种依赖武力生存的自助状态。这两重涵义间的区别在于:如果国际无政府状态仅仅指一种缺乏公共政府的自然状态,那么就不涉及生活在这一状态中的单元以什么作为保障生存的根本手段;然而,如果国际无政府状态是一种依赖武

力生存的自助状态,那么就表明生活在这一状态中的单元用以保障其生存的根

本手段是武力。(注:

Jack Donnelly,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p.54.)正因为国际无政府状态具有双重含义,因而我们对国际

无政府状态这一理论假设有用性的考察,必须也集中在国际无政府状态的两

重含义是否都能产生华尔兹预期的那种解释力这一问题上,而这点对理解和把

握华尔兹理论的应用范围特别重要。

在理论上,如果将国际无政府状态定义为一种缺乏公共政府的岛然状态,那么以这一定义为基础而构建的国际政治理论必然在各相关领域中具有高度的“可替换性”,即这种理论适用于那些内容虽然不同,但同样是缺乏一个中央统治权威的各相关领域中(如安全领域和经济领域等)。然而,这一定义的问题是:一个缺乏公共政府的自然状态不一定使那些利己的、以生存为动机的单元以一种最终将导致均势形成的方式来行事,因为这样一种状态不一定会危及单元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各单元是否以一种最终将导致均势形成的方式来行事取决于其他相关的环境因素(如生存手段和竞争性质等)。(注Robert Powell, “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 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4),48, p. 336.)另一方面,如果将国际无政府状态定义为是一种依赖武力生存的自助状态,那么生活在这一状态中的单元必然以一种将导致均势形成的方式来行事,因为在这样一种状态中,由于各单元实力上的巨大差异,因而它们如果不以一种将导致均势形成的方式来行事,那么它们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威胁。然而,这一定义的问题是:在一个依赖武力生存的自助状态中,如果各单元维护其生存的最终手段是武力,那么以这一定义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理论就失去了那种在相关领域中的高度“可替换性”,即这种理论仅仅适用于那些必须以武力作为生存手段的领域,而不适用丁?那些结构虽然相同,但基本不涉及武力使用的其他领域。(注:Robert Powell, “Guns,Butter and Anarchy”,American Political Sci ence Review(1993),87,p. 123.)实际上,华尔兹理论中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之所以会产生单一的行为逻辑,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有特定含义,即国际无政府状态是一种必须依赖武力生存的自助状态:“在无政府秩序中,自助原则是单元行动的必然准则。”(注:

Kenneth Waltz, Theory oflnternational Politics,pp.102, 111.)

华尔兹界定的国际无政府状态的特定含义实际上是限制了华尔兹理论的适用范围,这就对华尔兹做出的关于其理论在内容不同但结构相似的相关领域中有普遍适用性的声明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对那些力图依据华尔兹的理论来解释和预测冷战后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学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塞缪尔?亨廷顿就认为:由于国家在经济领域和安全领域中的竞争本质上是一样的,因而冷战后各国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必须以确保在经济领域中的相对优势地位为基本目标;然而,罗伯特?杰维斯却认为:由于国家在经济领域和安全领域中的竞争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各国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不必以确保相对优势地位为目标。(注:

Samuel Huntington, “Why International PrimacyMatters w , Internation

al Security(1993),17,pp.68-

83. Robert Jervis, “International Primacy”,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3), 17,pp. 52-67.)实际上,这两位学者之所以会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是由于他们对华尔兹理论的适用范围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点恰恰导致了他们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建议。事实上,正因为华尔兹界定的国际无政府状态有特定的涵义,因此任何对华尔兹理论的运用都必须注意:华尔兹的理论是一种有严格适用范围的理论,而不是他本人预言的那样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五、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价值

华尔兹理论的一大突出特点是强调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间必定会存在普遍的相互猜疑和相互恐惧,对于华尔兹来说,这种国家间普遍存在的“霍布斯式的疑惧”连同由此而来的“安全两难”局面,不仅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常见格局,而且是造成主权国家间紧张、冲突和对抗的一大生成机理。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理论在新的形势下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它赖以构建的前提条件是否能继续存在,有鉴于此,华尔兹的理论在当今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取决于国际政治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的本质是否已经或正在因那种以高度的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全球社会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改变。

总的来看,相互依赖的确是我们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无论广度上还是深度上,过去没有哪一个时代像我们时代这样处于一种高度的相互依赖中。在那些S由主义学者的眼中,当今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已经使世界政治本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那种由高度发达的相互依赖导致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已经或正在将人类统一起来,并已经或正在取代那些历来分裂人类的各种因素,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人类的冲突和战争。

从理论上说,当代自由主义学者预见的真正的全球社会的出现意味着华尔兹的理论在当今世界已毫无价值可言,因为华尔兹理论成立的基本前提是千百年来国际政治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因而一种真正的全球社会的出现已超出了华尔兹理论的研究范围。然而,不幸的是,当代自由主义学者眼中的全球社会仅仅意味着现代世界高度发达的相互依赖已经或正在使人类的价值观及其对共同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具有相似性,然而,价值观和认识上的相似性并不是一种对人类共同利益的保证,更不是一种让私利服从于整体利益的保证,相反,当今世界的相互依赖虽然是前所未有的,但是,这种相互依赖同样是极不对称的,而这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也是造成国际权势竞争的一大主要根源。(注:

Robert Keohane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Boston:Li ttle Brown, 1977),p. 23.)从历史上看,现代的“统一世界”曾经是西方人竭力创造的一种神话,这一神话的目的就是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世界上许多不顺从的多样性的文化,这一神话在20世纪曾一度被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而打破。然而,伴随着苏联的瓦解以及苏式共产主义在全球范围的失败,这一沉寂己久的自由主义神话重新开始复活,并且呈现出逼人的上升势头,但这一神话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并没有多少实现的可能,因为当代世界在物质上和文化上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长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一种日趋明显的分裂化趋势。(注:

Paul Kennedy, Preparing for th e Twenty-

first Century (New York:RandomHouse, 1993), pp. 131-133.) 事实上,全球的政治分裂在冷战后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了。在国家层次上,冷战结束前的世界大致由150多个独立国家组成,然而,伴随

着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瓦解,主权国家的数目大大增加了,更为重要的是,发源于17世纪欧洲的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目前已经或正在成为许多地方占统治地位的信仰,而伴随这一思潮而来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在世界上的蔓延,同样也日益释放出强大且极其危险的能量,而这就意味着未来人们在目睹世界一体化的同时,也将目睹由民族分离主义运动造成的新兴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增生,而这给世界在政治上带来的只能是分裂而不是统一。在跨国层次上,当今世界的分裂趋势同样也很明显:当代伊斯兰文化的复兴及其对西方价值观的反抗以及由那种日益加速的现代化进程而造成的广大非西方文化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昭示着当今及未来的世界同样有可能会再次出现一种基于不同价值观的分裂;而那因高度发达的相互依赖而不断加速的非西方权势中心的崛起及其同西方权势中心间可能出现的冲突和对抗,同样也意味着未来世界可能陷入另一场动乱之中。

当代世界日趋明显的分裂化趋势实际上意味着由国际无政府状态决定的国际政治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的本质,在当今及未来的世界中仍然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当然,历史经验可能使当今及未来的主权国家(或其他政治实体)会从中汲取教训,从而大大减少乃至消除它们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注: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37页。)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必然的,因为国家(确切地说,是组成和领导国家的个人)虽然是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但是,它们不可能总是会汲取完全相同的教训,更不可能总是会汲取那些正确的教训,因为历史经验给人们提供的教训往往是多样的,并且一个特定的历史经验同样也可能给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训。而这意味着,我们可能无法指望当今及未来的国家就一定比过去的国家会更理性、更明智地去追求它们各自的自我利益。(注:

Dale Copeland, “The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 to Structural Re al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00),25,pp. 187-211.)正因为如此,华尔

兹的理论在当今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不失为我们考察相关国际政治时局的一项重要理论参照,因为这一理论至少提醒人们:国际无政府状态仍然是当今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的国际政治的一大本质特征,而那种在这一状态中必然会广泛存在的国家间的相互猜疑和相互恐惧仍然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大根本方面。而这点也正是华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优缺点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structure)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 1、直线型组织结构 又称单线型组织结构,是最古老、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类型。其特点是组织系统职权从组织上层“流向”组织基层。上下级关系是直线关系,即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优点:①结构简单,命令统一;②责权明确;③联系便捷,易于适应环境变化;④管理成本低。 缺点:①有违专业化分工的原则;②权力过分集中,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2、职能型组织结构 又称多线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采用按职能分工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办法来代替直线型的全能管理者,各职能部门在分管业务范围内直接指挥下属。 优点:①管理工作分工较细;②由于吸收专家参与管理,可减轻上层管理者的负担。 缺点:①多头领导,不利于组织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②各职能机构往往不能很好配合;③过分强调专业化。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是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即在直线制组织统一指挥的原则下,增加了参谋机构。 优点:既保证了集中统一的指挥,又能发挥各种专家业务管理的作用。 缺点: 1、各职能单位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工作易重复,造成效率不高。 2、若授权职能部门权力过大,容易干扰直线指挥命令系统。 3、职能部门缺乏弹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迟钝。 4、可能增加管理费用。 5、注意:直线职能制仍被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图 4、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是欧美、日本大型企业所采用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有时也称之为“联邦分权化”,因为它是一种分权制的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图 利弊:事业部制事在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 优点:1、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能较好地调动经营管理人员地积极性; 2、事业部制以利润责任为核心,能够保证公司获得稳定地利润; 3、通过事业部门独立生产经营活动,能为公司不断培养出高级管理人才。 主要缺点:1、需要较多素质较高地专业人员来管理事业部; 2、管理机构多,管理人员比重大,对事业部经理要求高; 3、分权可能架空公司领导,削弱对事业部地控制; 4、事业部间竞争激烈,可能发生内耗,协调也较困难。 条件:1、具备专业化原则划分的条件,并能确保独立性,以便承担利润责任; 2、事业部间相互依存,不硬性拼凑; 3、保持事业部之间适度竞争; 4、公司有管理的经济机制,尽量避免单纯使用行政手段; 5、适时而动:①外部环境好:有利于事业部制; ②外部环境不好,应收缩,集中力量度过难关。 模拟分权结构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的组织结构 5、矩阵结构 是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以展而来的一种组织形式。

热设计汇总

逆变器IGBT损耗计算及冷却装置设计_白保东

逆变器中IGBT模块的损耗计算及其散热系统设计_杜毅

逆变焊机中IGBT散热及过热保护技术的研究_任志远 IGBT满负荷工作时,将产生较高的功率损耗密度。散热器设计要求将IGBT功耗转化的热量迅速而可靠地从基板传送到散热器上散掉,确保IGBT的最高工作结温Tj不超过最高允许温度125℃。散热能力越强,器件所能承受的功率就越大,而器件的散热能力取决于它的热传导特性。为了更清楚地说明IGBT散热器的设计,介绍以下几个表达式。 根据逆变焊机长时间大电流工作的情况,选定最恶劣情况时的环境温度TA和IGBT额定功耗P,从上式可求得所设计的散热器到周围空气的热阻QαA,而Qjc和Qcs都是确定的。从散热器手册中根据求得的热阻QαA选定散热器的尺寸和散热面积。为减小热阻,通常在IGBT模块基板与散热器界面之间涂上导热硅脂,外加轴流风机来帮助散热,提高IGBT的耗散功率。

变频器中的IGBT模块损耗计算及散热系统设计_胡建辉 变频器散热系统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根据负载情况求取功率器件的损耗,并预取散热器热阻,然后通过热阻等效电路求取散热器与功率器件各点的温度,最后根据各点的温升,以及实际环境条件,确定最终的散热方案 3.1 散热系统的热阻等效电路 本文采用热阻等效电路的形式分析散热系统热阻,将散热系统的损耗功率等效为电流源,热阻产生的温差等效为电压,热阻等效为电阻,如图1 所示。

目前技术条件下,常规的IGBT散热方式主要有3种:肋片散热、热管散热和液冷散热,其中肋片散热和热管散热主要采用强迫风冷的方法,而液冷散热主要采用液体(水与乙二醇的混合物)循环系统冷却。肋片散热器结构紧凑,体积适中,导热稳定,但需要附带辅助风道,对风机性能要求较高,且风机在运行时容易产生严重的噪声污染;而热管散热器体积较大,结构笨重,安装和拆卸困难,但散热能力较肋片散热器要好。相比之下,液冷散热器的散热能力最强,但需要附带复杂的冷却液循环系统,同时对系统密封性要求甚高,一旦散热器或者管道出现冷却液泄漏将会造成主变流器电气短路等严重后果。一般对于单个IGBT模块 而言,在发热量小于900 W时可选用肋片散热,900~1 200 W时可选用热管散热,大于1 200 W时应选用液冷散热。 以铝肋片散热器为例建立工程传热学模型,取散热器基板厚度b=18 mm,设肋片表面风速v=10 m/s,肋片长度l=0.14 m,IGBT的最高结温为125℃,为了保证IGBT 正常工作,其基 板温度应控制在85℃以下,故设

组织结构设计的概念

组织结构设计的概念 组织结构的设计,是指组织管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自身特点的、结构优良、功能齐全、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动。组织结构设计具有的特点是: 1、组织结构设计是组织管理者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管理活动,是组织管理者的职能之一。 2、组织结构设计的依据是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的环境。 3、组织结构设计是对组织结构的规划和选择。 4、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合组织存在的特定条件的结构,使组织结构的设置更加合理、运转更加灵活,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益。 行政组织结构的规划和选择 组织结构的规划是指对组织存在的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出适合组织存在的特定条件的结构模式。简而言之,即是对组织结构的选择。在选择组织结构时,主要应考虑下列因素: 1、组织的环境。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变易性对组织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组织环境决定着组织目标的设立,当环境变化时,组织的目标也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的需要;(2)组织环境影响着组织的价值观念;(3)组织环境关系着组织结构的形式,在面对较为确定的环境下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可采用较为稳定的机械式结构;相反,面对较为不确定环境下的组织的结构应采用适应性较强的、具有弹性的有机结构。 2、组织战略。组织战略是指决定组织活动性质和根本方向的目标规划。钱德勒提出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 3、组织的技术。技术是组织把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机械的或智力的过程。 4、组织规模。组织规模的大小也影响着组织设计。规模庞大的组织,层次多、机构庞大,这便需要实行分权式组织结构。 5、组织成员的因素。组织结构是人类分工协作的形式,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文化素质、个性特征也影响着组织结构的形式。 行政组织设计的程序 一般来讲,组织设计的程序有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设计,即演绎设计,二是自下而上的设计,即为归纳的设计。 演绎组织设计的重要步骤有: 1、明确组织目标; 2、决定达成目标所需的计划与配置单位; 3、决定实施计划的作业与配置职位; 4、权责区分; 5、制定组织规程和规章制度。 行政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的一般原则 1、统一指挥,统一目标; 2、分层管理,分权治事; 3、职掌明确,权责一致; 4、以人为本、人性管理; 5、经济效能,讲求效率; 6、适应环境,保持弹性; 7、顾及平衡,协调发展。

组织结构理论

组织具有整体性,任何组织都是由许多要素、部分、成员,按照一定的联结形式排列组合而成的。一个组织,除了有形的物质要素外,在各构成部分之间,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纵向的等级关系及其沟通关系,横向的分工协作关系及其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无形的构造——组织结构,它涉及到组织的管理幅度的确定、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机构的设置、各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等问题。因此,组织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是由组织内部的部门划分,权责关系,沟通方向和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 就本质而言,组织结构是反映组织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设计组织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和更合理地把组织成员组织起来,即把一个个组织成员为组织贡献的力量有效地形成组织的合力,让他们有可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协同努力。每个社会组织内部都有一套自身的组织结构,它们既是组织存在的形式,本身还是组织内部分工与合作关系的集中体现。所有组织成员都将在此结构中充当一定的角色,承接一定的工作,否则就没有资格待在组织之中。 常见的组织结构的类型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结构等。如果要问哪种组织结构最好?这的确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相对于一定的条件来说,都有其优越性,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就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组织结构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每一种类型的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存在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十全十美的组织结构。因此,笼统地问哪种组织结构最好,离开具体条件,是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的。但是,相对于某一组织特定的条件来说,必定有一种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因而也是最佳的组织结构。否则,就没有研究组织结构的必要,也没有改革组织结构的必要了。最佳的组织结构,是最适合组织存在的特定条件的结构。 组织结构问题在整个组织现象中举足轻重,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组织,是保证组织任务有效完成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工作实践上看,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对于组织的效率影响极大。各国政府行政部门和企业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如职责不清、权限不明、机构臃肿、冗员充斥、办事拖拉、相互扯皮等问题都与不合理的组织结构紧密相关,认真研究组织结构问题,对于改变不合理的政府行政部门和企业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对于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学术理论上,各国学者始终把组织结构问题作为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而加以密切关注,从早期的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到现代的系统组织理论研究无不如此,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是组织理论中成果最丰富并最具特色的部分。 尽管组织结构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人们的研究兴趣仍未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组织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的解答;另一方面也在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完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一个关于组织结构的分析框架,这就使得人们要想从宏观上把握组织结构问题显得十分困难。 就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而言,是以韦伯的官僚组织体制为代表,该理论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韦伯对官僚组织的分析偏于静态研究,过分强调了机械式正式组织的功能和层级等级体制。等级系列的阶层体制是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用以维护组织的次序和保证其效率的一项重要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下级必须接受上级的指挥、控制和监督,而且,下级的升迁也完全由上级决定。这样,就难免会造成下级人员对上级人员逢迎拍马,报喜不报忧,从而阻碍了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强调遵守组织规则和各项制度,在面临紧急和意外问题时,组织陷于僵化,缺乏应变的灵活性与弹性,会消弱组织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各项业务是实现组织目的的必要条件,然而,不问具体情况的过分地强调和机械地执行它,就会使本是实现组织目的的手段反而成了工作的目的。用种种繁文缛节束缚人们的手脚,使组织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效率,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

12.2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水平、组织规模、组织战略匹配程度、文化的认同程度等。 12.2.1环境与组织 组织环境是组织边界之外的并对组织具有潜在或者部分影响的某些方面。每个组织可以分析的环境大致包括10个方面:产业、原材料、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市场、技术、经济环境、政府、社会文化和国际部门。 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组织对环境反应失败的风险。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决定了环境的不确定程度。环境的简单复杂纬度和稳定性变化纬度的结合,使环境的不确定性大致分为四种情况:稳定的环境、中低度不确定环境、中高度不确定环境和高度不确定环境。 组织控制和管理方式随环境不确定程度而发生变化。为了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结构设计就要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1)增加职位和部门。当外部环境的复杂性程度增加时,组织就要增加相应的部门,以便更好地应付组织外多种多样的环境因素。 (2)建立缓冲和边界跨越。建立并发挥缓冲部门的作用,例如为了应付原材料供应数量和价格方面的变化,采购部门通过增加、减少库存来实现对生产部门的缓冲。边界跨越主要涉及信息交换,将环境变化的信息引入组织,同时向环境发送组织状态良好的信息,主要通过市场研究、情报、销售和广告等部门来是实现其作用。 (3)部门分化与整合。当环境复杂而且变化迅速时,处理不确定性变成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这就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根据劳伦斯(https://www.doczj.com/doc/7d12862715.html,wrence)和洛希(J.Lorsch)的研究,组织分支单位的结构是和他们面对的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相关联的。例如,生产部门面对的是相对稳定的环境,其组织结构可以比较定型化。研究部门面对的是不确定的环境,它的结构不能定型化。假如环境相对稳定,采用机械的组织结构比较有效,注重章程、程序和权威;假如环境不确定,则宜采用有机化结构,注意灵活、分权、协作。 (4)机械模型与有机模型。伯恩斯和(T.Burns)斯托克(G.M.Stalker)对英国的20家工厂进行了研究,结构发现了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关联。当外部环境稳定时,内部结构有更多的规章、程序和明确的权利等级,组织规范化程度高,高度集权。这种类型的组织被称为机械型组织。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规章和程序的约束比较少,员工被赋予了比较大的自主权,书面记录也很少,权利的层次不明确,决策分权化。这种类型的组织被称为有机型组织。美国的强生公司是使用分权的企业典型,其产品线包括处方药、医疗器械和诊断技术、个人护理产品三大类,客户遍及全球。 (5)机构性模仿。向成功的同行看齐,是管理者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方法之一。当产品、服务、顾客、主要环境因素都很类似时,可以选择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模仿它的结构、管理方法和经营策略。这种模仿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然而,模仿的结构是和同行中的企业趋

散热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散热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___专栏! 包括,散热方式的选择,结构的设计,材料选用等 我先根据个人的一点经验,总结出来随便谈谈。 根据热传导的途径来说,散热相应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一、散热片导热式散热 1、良好接触面:要求发热件与散热片要有良好接触,尽可能降低接触热阻,所以最好有大的接触面,接触面还需要有较高的光洁度,为了弥补因接触面的粗糙而导致的贴合不良,可以在中间涂抹导热脂,可以有效降低接触热阻; 2、良好的导热材料:铜、铝都有较好的导热性能,铜的导热系数虽然优于铝,但铜有密度太高、价格贵的缺点,所以实际应用中铝材是应用最多; 3、散热片固定方式: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如果不能把发热件与散热片良好接触,也是无法有效把热量传导到散热器上的,应用中有直接用螺丝钉紧固的,也有用弹簧片压固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设计,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功率器件和散热片之间有绝缘要求,中间选用的绝缘材料就一定要选用低热阻的材料,比如:聚脂薄膜、云母片等,实际安装中还要注意固定位置应使用受力均匀分布; 4、散热片的形状:包括页片与基材的形状尺寸,要有尽可能加大散热表面积,这样散热片的热量才能快速与周围空气对流,比如说增加页片数目、在页片上做波浪纹都是好办法;基材要厚一些比较好,长而薄的散热片效率很差,在远端基本上是不起作用的了; 二、对流散热 1、自然对流:发热器件或者散热片的热量可以是依靠自然对流散热,这样的话,发热件或者散热片最好以长边取为垂直方向为佳,而且要尽量使散热片的横断面与水平面方向平行,因为热空气是上升的,这样才比较有利于空气流通,象单面页片式的散热器就比较适合安装在机体背板以自然对流方式散热; 2、强制对流:采用风扇强制吸、排的方式拉动一个风场来加强空气对流,是比较有效的散热方式,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风扇规格与数目,在设计上要注意的有这么几点: A、各风扇风场方向要一致,不要互相打架,否则效率肯定大打折扣,对机箱内部来说最好有相应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可以参考一下下面的附图,是一块显卡的散热设计; B、采用强制风冷时,对于页片式散热片来说,要使页片方向与风道气流方向一致 c、机箱上要根据风场的需要留出相应的散热孔,散热孔并非越多、越大就越好,首先散热孔的大小根据不同的安规等级有相应限制,还要考虑EMI的要求(可以参考一下附图);另外,重为重要的是:散热孔的分布要与风道气流的流向吻合, 三、辐射散热 这种散热方式给设计者留出的空间相对较少,对于发热器件与散热片来说,表面光洁度越高,辐射效率越差,所以比较廉价而且较有效的一个手段是把铝型材散热器表面做氧化处理,这层氧化层可以大大改善辐射效率(比如,一个表面研磨光洁的散热片,表面辐射率可能在0.1左右,做过氧化处理后,辐射率的值可以升高到1)

南开大学《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和问题详解

17秋学期(1709)《组织理论》在线作业和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V 1. 通常所讲的临时性组织结构除了项目小组外另一种是:()C A. H型组织 B. 事业部型组织 C. 矩阵型组织 D. U型组织 满分:2 分 2.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C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3. 期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取决于效价和()B A. 报酬 B. 期望值 C. 个人成就 D. 他人认可 满分:2 分 4.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 A. X理论

B. Y理论 C. Z理论 D. 超Y理论 满分:2 分 5. 根据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当组织进入成熟期后应采取的危机管理方式为:()C A. 合作 B. 分权 C. 协调 D. 命令 满分:2 分 6. 权力集中和权力委任程度的两种表现形式是C A. 分权与授权 B. 集权与授权 C. 集权与分权 D. 集权与民主 满分:2 分 7. 社会正义观的核心观点是:A A. 公平 B. 效率 C. 利润 D. 增长 满分:2 分 8. 衡量和纠正组织活动的偏差,使实践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过程是指B

A. 管理 B. 控制 C. 协调 D. 领导 满分:2 分 9.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之一在于,而这得侧重点不同,领导强调的是()D A. 协调和控制 B. 分工和协调 C. 控制与影响 D. 影响和引导 满分:2 分 10. 在组织的管理中,运用协调、沟通、参与方法的管理叫做()D A. 规制型管理 B. 情感型管理 C. 市场化管理 D. 民主化管理 满分:2 分 11. 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D A. 马斯洛 B. 麦克里兰 C. 弗鲁姆 D. 亚当斯 满分:2 分

组织结构设计相关概念

组织结构设计相关概念 一、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由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其中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并将自己的资产交给董事会托管;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层经理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股东大会同时选举监事组成监事会,负责监督检查股市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执行情况;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二、公司决策机构的特点 公司的决策机构是公司的股东大会及由股东大会选举的董事会,公司的决策机构处于公司的最高层,它具有如下特点: (1)公司的决策机构必须处于公司内部,即公司作为法人,必须对法人财产权拥有经营决策权,因此,公司必须是“无主管企业”或“无上级企业“。 (2)公司决策机构实行集体决策,集体决策能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这是因为:a、现代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信息的拥有量与正确性,集体决策的信息量大,而且信息来源广,可保证信息的正确性;b、集体智慧优于个人智慧,集体决策人员的知识和才能可以互补,能防止决策的片面性。 (3)公司的决策机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为股东会和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第二层次是董事会,为公司的常设权力机构。 三、公司组织机构与组织结构的区别: 公司的组织机构是指从事公司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公司最高领导机构。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公司组织机构和公司组织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公司组织机构与组织结构的联系有两方面:(1)它们都是公司制度的组成部分,都涉及到公司的部门组成与部门关系。(2)公司组织机构属于公司组织结构的范畴,处于公司组织结构的最高层。但是,公司的组织机构与组织结构又是有区别的:(1)范围不同。公司的组织机构只涉及到公司领导层次的分工与协调,而公司的组织机构涉及到公司各方面的分工与协调。(2)重点不同。组织机构的重点的是领导层的集权与分权关系,而组织结构的重点是整个公司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3)公司的组织机构不仅是经济和管理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法律概念。公司法对公司组织机构有统一规范化的要求,是公司作为法人的基本的条件。 公司的组织机构一般来说由三部分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股东大会(或股东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闭会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职能参谋等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四、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为了合理地设置公司的组织机构,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原则。公司的决策权属于股东大会(股东会)以及由

生产技术类部门组织结构与责权

生产技术类部门组织结构与责权 1.4.1 生产部组织结构与责权 部门 生产部 部门负责人 生产部经理 直属领导 生产总监 部门组织结构图 部门编制 经理级1人 主管级6人 视情况而定 职责 1.负责生产计划的制订与组织执行工作 2.全面负责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3.负责生产的调度管理,保证生产任务得到执行 4.负责生产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负责统计、汇总企业各项生产数据,定期向企业高层提供生产信息 权力 1.有对生产计划的执行权 2.有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与指挥的权力 3.有对生产资源的调度权 4.有对部门内部员工的考核权 5.有对部门内部员工聘任、解聘的建议权 相关说明 编制人数 审核人员 批准人员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生产部经理 计划统计主管 车间主任 动力设备主管 动力设备专员 生产调度主管 成本管理主管 成本管理专员 班组长 生产调度专员 计划统计专员 统计员 物料供应主管 物料供应专员

部门 技术部 部门负责人 技术部经理 直属领导 技术总监 部门组织结构图 部门编制 经理级1人 主管级7人 视情况而定 职责 1.负责企业所有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管理工作 2.负责组织企业研发新产品的测试管理工作 3.负责企业研发新产品的工艺流程的设计工作 4.负责企业产品的技术改进、质量改进与控制工作 5.负责企业产品定额的研究及相关技术资料的整理工作 权力 1.有对企业产品研发、技术立项及相关管理问题的建议权 2.有对企业研发、技术改造项目及工艺操作标准的审核权 3.有对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检查权 4.有对部门内部员工的考核权 5.有对部门内部员工聘任、解聘的建议权 相关说明 编制人数 审核人员 批准人员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技术部经理 测试主管 定额主管 工艺技术主管 工艺专员 技术资料主管 设计主管 设计师 技术质量主管 技术质量专员 研发主管 资料员 测试专员 研发专员 定额专员

结构设计与热设计

电子电气产品结构设计 在电子行业中的结构设计一般是:在电子设备中,由工程材料按合理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且能安装电子元、器件及机械零、部件,使设备成为一个整体的基础结构,能够实现预定的电气、结构等功能。 而在电子行业中由于各种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等)对我们的设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标准YD-T 1095-2000《通信用不间断电源UPS》标准、《UL1778》等。 其中标准要求有: 4.1 环境条件 4.1.1 正常使用条件 环境温度:5°C~40°C;相对湿度≤93%[(40±2)°C,无凝露] 海拔高度应不超过1000m;若超过1000m时按GB/T3859.2规定降容使用。 4.1.2 贮存运输环境及机械条件 温度:-25°C ~ +55°C(不含电池) 振动、冲击条件应符合GB/T 14715-93中的5.3.2规定。 4.2 外观与结构 4.2.1 机箱镀层牢固,漆面均匀,无剥落、锈蚀及裂痕等现象。 4.2.2 机箱表面平整,所有标牌、标记、文字符号应清晰、正确、整齐。 4.2.3 各种开关便于操作,灵活可靠。 4.4 电磁兼容限值 4.4.1传导干扰 在150KHz~30MHz频段内,系统电源线上的传导干扰电平应符合YD/T 983-1998 中5.1表2中规定的限制。 4.4.2 电磁辐射干扰 在30MHz~1000MHz频段内系统的电磁辐射干扰电压电平应符合YD/T 983-1998 中5.2表4中规定的限值。 4.4.3 抗干扰性能要求 应符合YD/T 983-1998中7.3表9中规定的判断准则。 第一讲结构设计与热设计 电子电气行业中的热设计是指,采用适当可靠的方法控制电子设备内部所有电子元器件的温度,使其在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下不超过稳定运行要求的最高温度,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安全性和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在UPS中,主要的热源来自于开关管(IGBT、三极管、二极管等)、磁性元件(变压器、电感等)等。由于开关管体积较小,其热密度较高,开关管的散热主要是采用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到散热器上,再通过对流的方式散发到空气中。磁性元件体积相对较大,其主要的散热方式为对流散热。在UPS的热设计中除了主要考虑开关管、磁性元件外还需要考虑寿命受温度影响很大的电容。 1.结构设计与热设计的关系 1.1开关元件与散热器的安装,安装开关元件与散热器的扭矩应合适,使两者之间有较小的接触热阻:安装扭矩太小不能使元件与散热器良好接触,形成较大的热阻;扭矩过大能导致管荷产生应力和构件产生塑性变形,接触面反而减小,甚至结构破坏。因而在设计安装时应对元件采用厂家或标准中给出的预紧力。在我们产品中开关元件与散热器安装主要有三种方式:

组织理论与设计

一、名词解释 组织战略:是组织为了实现其使命和组织目标而制定的综合性长期的行动计划,决定了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组织目标,战略和目标共同决定组织的行动。组织战略氛围四种类型:防御型战略、探索型战略、分析型战略和反应型战略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为实现目标,使组织部分能够在组织的活动中有序分工、有机协调,从而确定关于组织各部分的职能、部门划分、层次、权力、组合方式以及制度设计等的一系列结构体系。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工作过程,指组织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的建立和调整,以达成目标。特点有:是一个过程、是随机制宜和因地、因时、因人而异、是一种连续的或至少说是周期性的活动 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指按计划对企业的活动及其生产要素进行的分派和组合。组织职能对于发挥集体力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管理学认为,组织职能一方面是指为了实施计划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结构,该种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计划能否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所进行的组织过程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稳定的价值观、信念、惯例以及行为规范等的总和,是组织作为一种标准来传承的精神基础。它并不是用明文加以规定的,但实实在在存在于组织当中,是组织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是指用以将组织的投入(原材料、信息、思想)转换为产出(产品和服务)的各种业务流程、技术、机器和方法。技术是组织的生产过程,是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手段。分为核心技术和非核心技术。 部门:部门是承担一定管理职能的组织单位,是由某些具有紧密联系的管理业务和人员所构成的集合,它分布在企业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上。 部门设计:就是确定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权配置。实质是进行管理业务组合,分别设置相应的部门来承担,并授予这些部门从事这些管理业务所必需的各种职权。 环境依赖性: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的索取,环境则为组织提供生存必须的资源。是指组织依赖于环境提供的资源,又反过来通过控制环境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职权关系:企业作为一个分工和协作的整体,各部门和主管人员进行业务活动所涉及的上下左右的关系。 组织横向联系: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合作就是组织的横向联系。通改变原有组织结构,通过增设一些机构或人员来改善组织运行的方式。 组织纵向联系:介于组织高层和基层之间的命令、沟通和信息传递就是组织的纵向联系。用来协调公司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活动。较低层次的雇员应依据上层目标进行工作,上层管理者应该了解下层工作活动的完成情况。

组织结构设计地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火框架,组织结构是企业规模扩大的产物,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前提。组织设计虽然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它要在企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区别与关系: 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组织理论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理论被称为狭义的、小组织理论2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等;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3二者在外延上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讲,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组织理论的发展 1古典组织理论:以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2近代组织理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它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 3现代组织理论: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它既吸收了以前两种组织理论的有效成果,又强调应按照企业面临的外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 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权、责结构)、机构(部门划分的形式和结构)和规章(管理行为规)。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除了包含上述基本容之外,还加入了人的因素,加进了组织结构设计,以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协调、信息控制、绩效管理、激励制度、人员配备及培训等。 现代组织设计理论,无疑地属于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但是在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容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容。 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和包容的关系。 组织设计的5项基本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是最基本原则 2专业分工与协调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成反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确定部上下级管理权力分工时,应考虑因素有:企业规模大小、企业生产技术特点、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5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组织结构模式 1直线制: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部协调;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高。缺点:缺乏专业化分工;对管理者素质要求高;无助于管理者解决重大问题。只适用于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2直线职能制:优点:既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能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效率较高。缺点:在大型企业横向联系和协调将变得非常困难;高层管理人员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适用围较广泛。 3事业部制:优点: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各事业部主管能自主处理各种日常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实现高度专业化;责任和权力明确。缺点: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适用于经营规模大,生产

组织结构定义设计的六要素

定义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是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 设计的六要素 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正确考虑6个关键因素:工作专业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 1、工作专业化 20世纪初,亨利·福特(HenryFord)通过建立汽车生产线而富甲天下,享誉全球。他的做法是,给公司每一位员工分配特定的、重复性的工作,例如,有的员工只负责装配汽车的右前轮,有的则只负责安装右前门。通过把工作分化成较小的、标准化的任务,使工人能够反覆地进行同一种操作,福特利用技能相对有限的员工,每10秒钟就能生产出一辆汽车。 福特的经验表明,让员工从事专门化的工作,他们的生产效率会提高。今天,我们用工作专门化(work specialization)这个术语或劳动分工这类词汇来描述组织中把工作任务划分成若干步骤来完成的细化程度。 工作专门化的实质是:一个人不是完成一项工作的全部,解成若干步骤,每一步骤由一个人独立去做。就其实质来讲,工作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活动。 20世纪40年代后期,工业化国家大多数生产领域的工作都是通过工作专门化来完成的。 管理人员认为,这是一种最有效地利用员工技能的方式。在大多数组织中,有些工作需要技能很高的员工来完成,有些则不经过训练就可以做好。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参与组织制造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那么,就要求所有的人不仅

技术研发部组织结构与岗位职责大全

技术研发经理工具书 技术研发部 《技术研发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

目录 第一章技术部组织结构与责权 (7) 第一节技术部组织结构 (7) 第二节技术部职责与权力 (11) 一、技术部职责 (11) 二、技术部权力 (12) 第三节技术部岗位职责 (13) 一、技术总监岗位职责 (13) 二、技术部经理岗位职责 (14) 三、技术部主管岗位职责 (16) 第二章研发部组织结构与责权 (17) 第一节研发部组织结构 (17) 第二节研发部职责与权力 (20) 一、研发部职责 (20) 二、研发部权力 (21) 第三节研发部岗位职责 (22) 一、研发总监岗位职责 (22) 二、研发部经理岗位职责 (23) 三、研发部主管岗位职责 (24) 第三章设计部组织结构与责权 (25) 第一节设计部组织结构 (25) 第二节设计部职责与权力 (27) 一、设计部职责 (27)

第三节设计部岗位职责 (30) 一、设计总监岗位职责 (30) 二、设计部经理岗位职责 (31) 三、设计部主管岗位职责 (32) 第四章研发调研管理 (33) 第一节研发调研岗位职责 (33) 一、调研主管岗位职责 (33) 二、调研专员岗位职责 (34) 第二节研发调研管理制度 (35) 一、市场调研管理制度 (35) 第三节研发调研管理表格 (40) 一、调查计划表 (40) 二、市场调查表 (40) 三、竞争对手调查表 (41) 四、同类产品市场价格调查表 (42) 第五章产品研发管理 (42) 第一节产品研发岗位职责 (42) 一、产品研发经理岗位职责 (42) 二、产品研发专员岗位职责 (43) 第二节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44) 一、新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44) 第三节产品研发管理表格 (52)

热设计和热分析基础知识培训

热设计和热分析基础知识培训 1 为什么要进行热设计 在许多现代化产品的设计,特别是可靠性设计中,热的问题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电子产品:高温对电子产品的影响:绝缘性能退化;元器件损坏;材料的热老化;低熔点焊缝开裂、焊点脱落。从而导致整个产品的性能下降以至完全失效。这对于无论民用或军用产品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航天产品,如卫星、载人飞船等,对内部温度环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再如宇航员的装备,既要保证宇航员的周围环境,又要灵活、轻便。对于处于宇宙环境中的产品还要考虑超低温的影响等。 建筑方面:环保和节能的要求,冬季的保温和夏季的通风、降温等。各种家电产品自身的热设计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实际上,热设计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产品中,都有意无意的使用了热设计,只是没有把它提高到科学的高度,仅仅凭经验在做。比如:在电子产品的设计中,如何合理的布置发热元件,使其尽量远离对温度比较敏感的其它元器件;合理的安排通风器件(风扇等),通过机箱内、外的空气流动,使得机箱内部的温度不致太高;还有生产厂房中如何合理安排通风和排气设备,以及空调、暖气设备等,以达到冬季的保温和夏季的通风、降温要求,为工人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家居方面,则通过暖气、风扇、空调等为居民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各种载人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也都需要考虑如何为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所有这些,说到底都是与热设计有关的问题,过去要求不高,凭经验就可以基本满足要求。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要求越来越高,光凭经验就不够了。 1.1 热设计的目的 根据相关的标准、规范或有关要求,通过对产品各组成部分的热分析,确定所需的热控措施,以调节所有机械部件、电子器件和其它一切与热有关的组份的温度,使其本身及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的温度都不超过标准和规范所规定的温度范围。对于电子产品,最高和最低允许温度的计算应以元器件的耐热性能和应力分析为基础,并且与产品的可靠性要求以及分配给每一个元器件的失效率相一致。对于航天产品,必须同时考虑严酷的空间环境(超低温-269。C、太阳辐射、轨道热等) 和内部的热环境,尤其是载人航天器,其热设计的要求也更加复杂和严格,难度也更大。 1.2 热设计的基本问题 1.2.1 发生和耗散的热量决定了温升,因此也决定了任一给定结构的温度; 1.2.2 热量以生热(其它能量形式->热能)、导热、对流及辐射进行传递,每种形式传递的热量与其热阻成反比; 1.2.3 热量、热阻和温度是热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1.2.4 所有的热控系统应是最简单又最经济的,并适合于特定的电气和机械、环境条件,同时满足可靠性要求; 1.2.5 热设计应与电气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同时进行,当出现矛盾时,应进行权衡分析,折衷解决; 1.2.6 热设计中允许有较大的误差–源于各种热条件的不确定性,例如同类电子元器件,其热耗的分散性;空气的湿度使得对流换热的效果有较大不同; 1.2.7 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包括结构与尺寸、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耗、产品的经济性、与所要求的结构和元器件的失效率相应的温度极限、(对于载人航天还要考虑人能忍受的极限条件)、结构和设备、电路等的布局、工作环境(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3星) 组织结构是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和联络线路等事宜。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一)组织设计理论的内涵 组织设计是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对比分析:①组织理论又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它包括了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的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权力、沟通等,都属于其研究对象。②组织设计理论则被称为狭义的组织理论或小组织理论,它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把环境、战略、技术、规模、人员等问题作为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影响因素来加以研究。③关系:组织理论应该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2.组织理论的发展(2星):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组织理论、近代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①古代以马克思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②近代则是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它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③现代是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的,主要是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 3.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4星):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①静态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机构和规章②动态除了包含上述基本内容之外,还加进了人的因素③关系:现代无疑的属于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但是在动态中,静态所研究的内容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包容关系。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5星) 1.任务与目标原则:企业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2.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在组织设计中要十分重视横向协调问题,主要措施有①实行系统管理,把职能性质相近或工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归类,成立各个管理子系统,分别由个副总经理负责管辖②设立一些必要的委员会及会以来实现协调③创造协调的环境,提高管理人员的全局观念,增加相互间的共同语言。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有效管理幅度不是一个固定值,它受职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职能机构健全与否等条件影响。管理幅度的大小管理层次的多少呈反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确定内部上下级管理权力分工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生产技术特点,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5.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新型组织结构模式(3星) 1.多维立体组织结构:它把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多维综合考虑了产品、地区与只能参谋机构形成了三立主要的管理组织结构系统。①是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即产品利润中心②是按职能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即专业成本中心③是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即地区利润中心。 2.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它是根据成产经营活动连续性很强的大型联合企业,赋予它们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现模拟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3.分公司与总公司:它们结构模式较多地出现在由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合并后各分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在法律上和经济上均无独立性。 4.子公司与母公司:子公司是指受集团或母公司控制但在法律上独立的法人企业,子公司不

技术服务部组织结构图

1 、组织结构图 2、部门职责 2-1、技术服务部门职责: 技术服务部作为公司常设的服务机构,在集团技术总部和公司的领导下,致力于公司原有产品的市场优化和开发新

产品,服务于公司,服务于品管、生产、行销,服务于客户。努力做好公司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使技术服务的职能成为公司产品竞争和占领市场份额的实质性内容之一;成为公司和技术总部的信息触角,认真实施市场信息的调查研究,收集、分析和整理与公司产品经营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呈报公司和技术总部。 2-2、市场服务科职责 1、配合行销进行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2、解决客户对公司产品之投诉,及时反映客户之意见。 3、指导客户提高养殖水平,解决客户养殖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 4、配合行销进行产品宣传,如培训班、展示会、研讨会 等。 5、进行各种示范试验,建立长期定点示范户。并跟踪落 实,提 供完整的试验报告。 6、收集市场信息,了解竞争厂商产品情况,提出公司产 品改进 建议和开发新产品之良好建议。 7、配合行销进行市场分析及努力完成销售任务。 8、实施公司新产品或养殖新项目之市场调查、宣传、 推广计划。 9、参与产品使用说明及新产品或养殖新项目之宣传资料 的编整,

并提出改进事项。 10、及时反映新产品或养殖新项目之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1、协助做好公司产品的形象策划,提出良好建议。 12、出席行销会议,办理公司及部门主管交办的其它事 项。 2-3、客诉处理科职责 1、负责兽医药及畜禽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咨询,指导市场服务人员及客户正确诊治、规范用药。 2、协助行销部举办行销员及客户技术培训班,传播正确的兽医药知识及畜禽疾病诊断、治疗技术;参与产品宣传,如培训班、展示会、研讨会等。 3、及时赶赴市场服务人员需要支援的客户抱怨现场,协助分析、解决问题。 4、协助行销部门处理产品售后之品质问题(指可归责于本公司产品品质之问题)。 5、收集、整编技术、试验、宣传等资料,建立各种资料档 案。 6、负责本部门与公司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联络,做好呈文及收发文件资料的登记、传送工作。 7、负责协助公司相关部门进行各种宣传广告之设计、制作,并提出改进建议。 8、维护和保管好各种办公用品、兽药及器械,登记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9、接听电话,解答和记录客户投诉,及时将问题通知市场技术人员;必要时向主管反映,以求满意解决之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