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22年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行业回顾

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的发展势头,年均增长8.1%,依然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2015年海洋经济总量接近6.5万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65.5%;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9.4%;涉海就业人员3589万人,较“十一五”期末增加239万人。

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引领作用,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基本形成,一些内陆省份海洋经济逐步发展,浙江舟山群岛、广州南沙、大连金普、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台相继获批设立。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取得良好效果,海洋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跨海桥梁和海底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促进了沿海区域间的融合发展,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

海洋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十二五”期间,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5.1:47.7:47.2,调整为2015年的5.1:42.5:52.4。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进一步向深远海拓展,海水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高端船舶和特种船舶完工量有所增加。新兴海洋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9%。海洋服务业增长势头明显,滨海旅游业年均增速达15.4%,邮轮游艇等旅游业态快速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快速起步。

海洋科技创新与应用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间,一批海洋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试成功,海洋深水工程重大装备及配套工程、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通过验收,南极深冰芯钻探第一次试钻成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显著提升,兆瓦级海洋潮流能装备正式并网发电,200千瓦波浪能装备初步具备远海岛礁应用能力。

海洋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首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正式启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取得明显成效。海域使用管理深入推进,海域空间资源全面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海洋预报区域从我国近海延伸到全球大洋和两极,海洋灾害预警发布频率显著提高,海洋渔业生产安全和海上搜救环境保障服务系统投入试运行,管辖海域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抵御风暴潮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海堤约1.4万公里。

海洋经济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十二五”期间,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相继设立。涉海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建港、承接海洋工程项目、收购涉海公司等方式,拓宽了海洋产业合作模式和领域。“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顺利实施,我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环境保护、人文交流、防灾减灾等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增长。

产业特点

一、新兴产业规模化增长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产水规模100.88万吨/日。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艺装备和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系统制水能耗、运行成本等关键技术指标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地下水分布区域80%为苦咸水。硬度高、碱度高、含氟高、含盐量超标,苦咸水问题曾长期困扰当地居民。2015年底,应用于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技术在新疆沙漠腹地试验成功,当地约6000人从此告别了苦咸水。

蒸蒸日上的海水淡化项目仅是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2017年一季度,海洋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重点监测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2%、14.9%。

物质资源消耗低、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以滨海旅游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为例,2016年全国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204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4.2%。海洋生物医药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原位培养系统回收成功,为深海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了新平台,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海洋生物医药业持续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海洋新兴产业2016年整体增速超过12%,高于同期海洋经济增速约5个百分点,实现了规模化增长。

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科技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对此,荣成爱尔斯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品控部部长张倩感触良多。

创建之初,爱尔斯仅能从事简单的鱼油粗加工,公司发展一度遇到瓶颈。后来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采用国际先进的提取技术生产乙酯型和高含量甘油三酯型鱼油,如今爱尔斯已成为几十家保健品企业的长期供货商,其出口产品通过了美国及欧盟认证。

以科技为支撑实现华丽变身的爱尔斯并非孤例。2016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承接能力提升,造船企业加速产品结构优化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3.75万立方米乙烯船、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首制船研制成功并交付给了船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向高端产品设计建造迈出重大跨越,“希望6号”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建成并交付使用。与此同时,海洋油气业积极推进国际市场开发,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中海油沙特公司完成资质更新,正式挂牌运营。

近年来,我国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但结构调整的“阵痛”还将持续。据有关统计,2016年海洋油气业量价齐跌,全年仅实现增加值869亿元,比上年减少7.3%;受国际船舶市场持续调整的影响,船舶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7.4亿元,同比下降1.9%。

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今后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十三五”期间,围绕海洋经济提质增效,要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转化和优化升级,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三、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

如今,海洋经济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根据《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初步核算,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0507亿元,比上年增长6.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5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4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8453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40.4%和54.5%。“总体上,近两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虽然逐渐放缓,但仍略高于同期GDP增速,海洋经济发展正由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近年来,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一些内陆省份海洋经济逐步发展,浙江舟山群岛、广州南沙、大连金普、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台相继获批设立。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拓展,上海、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陆续设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增长。

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发展布局有待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薄弱。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海洋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海洋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海洋生态退化,海洋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日益突出,这些都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海洋经济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国家海洋局计划在2020年前推出10至20个海洋经济示范区,其思路是集中政策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使其成为新兴海洋产业引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海洋强国”的概念。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发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拓展的题中之意。 所谓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以“和平发展、和谐共赢、强而不霸”为指导,打破“国强必霸”模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以“海洋强国”为轴心,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为轴的发展战略。 首先,认知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认识海洋,一是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如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研究的拨款,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领域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项课题小组,研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洋产业节能减排、海洋环境保护等。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成立海洋特色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加大财政补助,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三是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拍摄与海洋有关的纪录片,普及海洋知识;举办海洋文化节,宣传海洋;继续举办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鼓励学生了解海洋。 另外还需要政策扶持,加强海洋经济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海洋经济规划指导,加强海洋经济监测评估,健全海洋经济统计制度,推进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海洋经济核算工作,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其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海洋,一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三是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 现如今我国共有三个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学。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也是我国保护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地。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坚持陆海统筹,以陆带海,以海带陆,海路相互促进,多层次多样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同时大力发展三个内地极化核心经济带,即:以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

中国海洋现状

中国海洋现状 ——论中国海权 “海权是什么?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 中国为什么需要海权?简言之,就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 ——张世平《中国海权》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2007年美国《二十一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报告的扉页上用大字印着一句话“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商业运输通过海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几百英里的地方,这颗星球有近四分之三被水覆盖。”同样用大字赫然写着的还有“保护海权,美国的生存之道。”海洋不仅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也是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加速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中国是个地理大国,同时也是个海洋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以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一、边疆告急·呼唤海权 中国的海区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组成,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中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现有陆地面积的1/3。然而,目前除了渤海是中国的内水外其他三个海域都存在一定的主权争议。尤其是东海和南海,争议之大,持续时间

之长,都是世界上所不多见得。即所谓的“三海”问题。 “三海”问题主要包括管辖海域划分、岛屿归属、大陆架划分三大问题。其中面临安全威胁的岛屿,一个是钓鱼岛,一个是南沙群岛,一个是黄岩岛,还有西沙群岛。 钓鱼岛列岛位于东海,仅有2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由5个岛屿和三块礁石组成。日本之所以侵占钓鱼岛,有它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企图。如果日本占领了钓鱼岛,就意味着中国东海海域将有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被日本窃据,钓鱼岛海域所蕴藏的800亿桶海底石油和油气将被日本据为己有,日本在钓鱼岛设置雷达就可以监视方圆400公里至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 南沙群岛是南海的一部分,位于南海的最南端,由230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南海总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也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不仅具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称号,资源丰富,而且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目前,南沙群岛中已有45个岛礁被邻国所占。这些国家为使其所侵占的岛礁及海域“合法”化,把制造驱赶、抓扣我正常作业的渔船渔民,作为宣誓其所谓“主权”、维护其既得利益的主要手段。 对于中国来说,南海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其次,地处“两洋”接合部对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再次,南海方向是

关于湛江市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报告

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师范)刘银慧2010944136 关于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 摘要:湛江的海岸线位居广东的首位,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随着海洋经济强市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湛江经济发展新的另一增长点。虽然如此,湛江的海洋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依旧呈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着重分析了湛江地理环境对湛江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途径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经济报告用大约1个月的时间进行调研,通过调查湛江地理环境对发展海洋经济的促进因素,提出以下的建议,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增强服务意识;其次,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好发展规划,并实施好相关保护法规和优惠政策;再次,要依靠科技进步力量,实施“科技兴海”;最后要有重点,分步骤分层次地发展好海洋优势产业,尤其是一些潜力大,基础好,效益快的海洋产业。以上建议希望可以促进湛江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湛江市;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产业 1 湛江海洋资源状况概述 1.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湛江坐落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1243.7km,占广东省海岸线总长的30﹪,港湾岛屿众多,有史以来就是有名的海洋大市。湛江地理位置优越,东面南海,西临北部湾,南望海南岛,背靠大西南,是粤、桂、琼通衢的战略要地,大西南出海的主要出海口,也是我国大路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距最短的重要口岸[1]。在北部湾经济圈、亚太经济圈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2 丰富的海洋资源 1.2.1 海洋水产资源主要包括经济鱼类520余种,贝类547种,藻类10多种,还有虾类 28种。湛江港和雷州湾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19.15g/㎡ ,栖息密度为110.4个/ ㎡;北部湾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72.45g/㎡,栖息密度为263个/㎡。由于湛江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以海洋生物种类也比较繁多[2]。据有关资料记载,仅潮间带生物就多达1500多种,其中鱼类上千种,有经济价值的200多种,为发展海洋生物开发研究产业以及海洋捕捞业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1.2.2 能源,矿产和盐业资源中国南海的海洋油气特别丰富,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 集中心之一。湛江沿岸浅海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已探明的总储量高达525万t。已探明有生油、储油条件的构造超过400个,以及9个油田和3个气田。由于湛江市西南部海岸日照时间长,太阳总辐射量大,是全国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湛江沿海油气储量也比较大,盐田生产条件比较好,另外,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使得湛江的潮夕能与海风能开发前景也十分广阔。 1.2.3 特色的旅游资源湛江市有“红、绿、蓝”特色旅游资源,是中国海洋旅游资源 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首先,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从而使湛江集海港、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第11卷 第3期 中 国 水 运 Vol.11 No.3 2011年 3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March 2011 收稿日期:2011-02-18 作者简介:刘 全(1978-),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工程师,硕士,从事港航工程专业 设计工作。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刘 全,黄炳星,王红湘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9) 摘 要:随着陆地资源日趋枯竭,人类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其中,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文中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世界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工装备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3-0037-03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未来陆上油气储量的逐渐枯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海洋二十一世纪议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等均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使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出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率、关键技术的提升、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国外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880亿吨,天然气储量266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占45%左右。随着陆上油气资源逐渐减少,海洋石油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追逐的主要战略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1600多个,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上开发油气,有200多个油气田投产。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持续大幅增长,据Douglas-Westwood 统计,08年全球海工装备资本性投资为1570亿美元,09年约1520亿美元,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60%左右。 当前,全球共有各类海洋钻井装备650多座,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超过430座,占有总规模的2/3;半潜式钻井平台180多座,钻井船近50艘,合计占1/3。截止2010年7月,全球超深水钻井平台、钻井船订单情况如表1。 表1 全球海工装备订单情况(2010.7) 类别 当前在建 订单总额(百万美元) 钻井船 37 24265 半潜平台 41 14998 自升式平台 59 6901 合计 137 46164 资料来源: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 2010年7月21日 《海洋工程装备》数据整理。 FPSO 目前的保有量接近120艘。此外,全球首艘兼具钻井功能的FPSO (称作FDPSO)已交付,将开启FPSO 市场的崭新一页。FLNG 和FSRU 等专门针对天然气的新船 种也将加入浮式生产装备行列,成为海上一道新景观,FPSO 新项目需求如图1 所示。 图1 FPSO 新项目需求预测(2011-2017)(单位:艘) 保守估计,按未来5年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年均投资3,200亿美元测算,则2011至2015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年均容量700亿美元以上,期间海洋工程装备投资总额至少为3,500亿美元。 二、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海岸线18,400km,综合评估我国海域共有油气资源量350~400亿吨石油当量。但开采程度和平均探明率相对较低,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和装备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缺少必要的深海油气资源钻探、开采和生产装备。未来10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提高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南海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并首次将南海权益列为中国核心利益。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资源总量的1/3。国家发改委已组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同研究深海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据悉中石油已获批准在南海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勘探,中海油也已获准在南海7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勘探开发。中石化则主要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可以预期中国万里海疆将出现海洋油气开发的高潮。 截至2009年底,国内在生产油气田77个,平台150座,在建10座,海外油田管理140余座,海管4,813km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内容简介 发布时间:2010-6-23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分别以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和海洋政策与海洋管理等五大部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海洋事业发展的形势和现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一部分: 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 该部分从国际、地区、国内三个层面,介绍并分析海洋的发展进程、热点问题等。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发展的趋势是国际社会将加强和改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的海洋规划的实施,遏制海洋资源衰竭和生态健康状况恶化,开拓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国家层面,海洋发展的趋势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以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涉海规划和活动,实现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和海岸带管理。 中国海洋的发展与周边海洋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方面联系紧密。2009年,中国与海上周边地区既存在经济依存度增大、利于海上局势稳定,同时也面临一些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和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周边海洋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凸显。 中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快速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发展海洋事业是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任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腾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级行政区划,用约占全国12.4%土地面积承载着约占全国36%的人口。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担负着拉动全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任,也面临着环境、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与挑战。中国海洋事业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依赖于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部分: 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 国际海洋法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海洋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展。国际社会积极实践《公约》,促进了《公约》的普遍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为有关国家在《公约》框架下讨论海洋法问题提供了舞台。当前国际海洋法实践的重点领域之一是200海里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确定问题。中国等国家倡议并在第18届缔约国大会上通过的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初步信息”的决议,为促进大陆架制度的实践做出了贡献。至2009年8月10日,沿海国共提交了51份划界案和44份“初步信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结部分划界案并提出“建议”。在制定了锰结核勘探规章以后,经过多年的谈判协商,关于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两种新资源的“勘探规章”呼之欲出(《多金属硫化物勘探规章》已于5月7日通过)。在《公约》体系之外,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等还制定了许多与海洋领域密切相关的重要而有影响的国际公约。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浅论中国海洋战略 摘要:海洋曾经是人类的禁区,如今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希望,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目标。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大国,海洋发展战略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面对海洋强则国家强的当今世界,中国的海上安全环境越来越能引起国人的注意和担心。 关键词:海洋安全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军事准备 前言 自从中国建国以来,美日,美韩,在我国东海举行了各种军演,这些形形色色的军演表面上是相互独立的,而实质上这些由美国主导的军演都是针对中国,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战略的产物。也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三大海域的紧张局势。如钓鱼岛时间的不断升级。东海问题和钓鱼钓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时刻考验中日领导人的智慧也在考验着中国人民的忍耐力。 相对于东海主要由中日两国的矛盾,南海问题牵涉到六国七方,更是是错综复杂。最近几年美国出于遏制中国战略的需要加快了重返东南亚的步伐,越来越积极的插手南海争端。而南海周边国家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中国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这些因素都使的南海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也使得南海局势变得日趋紧张。 不管是美国航母进黄海,还是中日争端加剧,还是南海局势进一步恶化,都无一例外的影响了我国的海洋安全。也引起了中国人民对中国海洋安全的担心和思考。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历史方面看,钓鱼岛、南海诸岛属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从东北亚的日韩到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为什么要冒着侵犯中国主权和中国对抗的风险去侵占那些主权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呢?以下我从我国的海洋意识、综合国力、外交政策和外国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薄弱的海洋意识 中国历来是路上大国,重大陆轻海洋是我国历朝历代的习惯,中华民族由于长期闭关自守,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看不到海洋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注意提高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长期薄弱。而薄弱的海洋意识又导致我国长期轻视对海洋战略的研究,忽视海军的建设,使得国家的海防相当薄弱,海上力量投送能力也相当低。 二、综合国力不强 中国自古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历来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民族独立战争,几乎消耗了中华民族所有的财富。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建设上的失误又是我国失去20年的发展机会。而同时期的欧亚各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时期。这就使得我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国家实力对比中处于下风,而薄弱的国力又不能支持昂贵的海军建设,这就进一步降低我国威慑周边国家保护我国海域的能力。 三、外交政策不当 长期以来,中国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面对海上的各种争端,我国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政策,特别是在我国国力较弱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政策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当南海各国无视中国利益,无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对南海油气资源做出实际开发,并有意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情况下,我国还坚持这样的方针只能使南海问题更复杂,也使得以后解决南海问题的成本更大。 四、外国因素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都奉行遏制中国的政策,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甚至西化、分化中国的目地。而与中国有争议的国家也有意引进西方国家的势力以抗衡中国。这就使得中国海上安全形势日益恶化。 而面对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和各种恶化我国海上安全环境的各种复杂因素,我认为我国应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层面上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来突破我国面临的海上困境。 一.提高海洋意识,制定科学的海洋战略。 面对当前严峻的海上安全形势,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无疑是当前最紧迫的工作。至于如何提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媒体全面关注和深入报道东海和南海争端,引导国人对我国海战略的思考,提高国人的海洋意识;二是利用学校等教育机构宣传和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详细介绍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历史和现状,加深学生对我国海洋安全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提高学生们的海洋意识;三、国家应整合和加强我国海上执法力量,加强对有争议海域的维权执法力度,并加强立法和行政管理使我国在相关海域的执法有法可依;四是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制定全面的海洋资源开发计划,大力支持和保护国内企业对我国东海、南海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发保护我国渔民在相关海域的海洋产业。 二.全面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着力解决国内矛盾,全面提高综合国力 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向来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条件。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是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全面提高低收人者的收入水平,藏富于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缩小收入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二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降低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三是要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和政治改革,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四是要强力推进反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立法,提高民族的向心力。 三.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面对我国周边国家不断侵犯我国主权,我国应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以武止战。一是要加强军事思想研究,探讨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战法,使我军形成完整的、先进的军事思想;二是加快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武器的装备水平。三是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军事训练,提高我军的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尤其要加强我军在新技术条件的远洋作战能力、远程机动能力和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 四.完善和调整外交政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 面对南海问题日益国际化的趋向,我国应制定系统的处理办法,以外交为前导,以军事为后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易到难不断化解周边国家在南海、东海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各个击破。应避免周边各国形成同盟对抗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等无关国家插手南海问题。

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空间模式演变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3-0443-06 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空间模式演变 王丹1,2 ,张耀光3,陈爽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 100049; 3.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 1990年代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应发生转变。基于产业功能的角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辽宁省1997年、2006年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总结出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 功能结构演变模式:支柱产业地位稳定,主导、 潜导双向转移。应用Weaver Tomas 组合系数法对辽宁省1997年、2006年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空间层次划分,总结出其以大连为稳定核心发展的空间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产业功能结构及空间布局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构建提出发展建议。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空间模式;沿海经济带中图分类号:P7;F121.3文献标识码:A 辽宁省海洋经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海洋经济总产值从1997年的246.3亿元发展至2006年的1468.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21.9%,明显快于同期GDP 的增长速度[1-2](11.3%)。伴随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也相应发生转变[3]。正确把握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演变,合理引导产业和空间结构优化升级,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于区域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研究,主要 基于三次产业和传统、 新兴、未来海洋产业的产业结构划分[4]。如张红智将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 构与世界平均海洋产业结构和美国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5]。张耀光等应用三轴图法描绘了海洋三次产业演进过程及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并指出不同时期我国各沿海省新兴与传统海洋产业构成的变化[6]。产业功能结构是经济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产业结构之一,基于产业功能研究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是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选择:楼东等就我国海洋产业发展趋势问题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指出了1990年代以来我国及沿海主要省份的海洋支柱、主导产业[7];张耀光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省海洋经济主导产业进行选择[8];吴凯等通过对沿海地区各海洋产业区位熵分析来确定区域优势海洋产业[9]。另外,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中,多位学者提出通过正确的主导产业选择,使海洋产业结构重心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由第一向第二、三产业逐步转移,优化升级的观点[10-12]。产业功能结构的 演变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对于海洋经济的空间研究多数针对海洋经济空间差异、空间集聚扩散程度及其演变,而对于空间结构的量化研究并不多见。海洋经济空间结构,在海洋经济发展进程中表现为在一定地域上的极化与扩散,从而引导区域经济从均衡向非均衡、再向更高层次的均衡发展[13]。张景秋指出我国临海地带经济空间结构由近代工业萌芽时的双港结构演变为现在的多核心多组密集带状结构[12]。本文应用Weaver Tomas 组合系数法对辽宁省沿海6个地区的海洋经济进行空间层次划分,得出其海洋经济的空间结构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其1997—2006年空间模式的演变。 1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演变 对海洋产业功能结构的研究主要是明确哪些海洋产业属于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哪些属于支柱产业、潜导产业;主导、支柱、潜导等功能产业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演变构成了整个产业功能结构的演变。 在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演进过程中,其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1997年的54∶30∶16转变为2006年的37∶23∶40,由一、二、三的产业结构直接转变为一、三、二结构,表现出与陆域产业不同的演进模式[14]。原有海洋产业部门(海洋渔业、海洋石油与天然气、海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 收稿时间:2009-12-18;修回时间:2010-02-20 第30卷第3期经济地理Vol.30,No.32010年3月ECONOM IC GEOGRAPHY M ar.,2010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1-11-2 信息来源:博雅景观 核心提示:辽宁省是全国重要沿海省市之一,横跨黄海、渤海两个海域,大陆海岸线长约 2100km,占全国海岸长的12%。辽宁省海域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沿海城市发达,具有宝贵的地源优势。 近年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辽宁省由于大力实施“海上辽宁,科技兴海”战 略,发展海洋经济,其海洋经济已经步入稳健发展的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高技术产业等多层次推进的可喜格局。沿海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 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海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 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及开发利用现状 1、辽宁省海洋资源基础 全省拥有海岸线2878.5km ,其中,大陆岸线2178.3km ,岛屿岸线700.2km ;全省滩涂

总面积约1696km2 ,约占全国的9.7%,居全国第六位,其中辽东湾沿岸滩涂面积1020km2 约占全省的60%,黄海北部沿岸滩涂约676km2,约占全省的40% ;全省有岛、坨、礁506 个,其中面积0.01km2 以上的岛屿205个,总面积189.21km2 ;全省湿地面积共约2132km2 (2)港口资源 辽宁省海岸线漫长,有着建港的良好条件,全省已形成以大连、营口港为中心,丹东、锦州、 葫芦岛港为两翼,连结沿海地方中小港的海上交通运输体系以及40余条海上通道,大连港、营 口港、锦州港已分别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海上贸易网络。 (3)海洋生物资源 280种,游泳生物包括头足类和哺乳动物约有137种。现已为渔业开发利用的经济种类80余种 包括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经济生物资源及大量的海洋、滨岸和岛屿珍稀生物物种,毛虾、对虾、海蜇是全国三大地方捕捞品种[1]。

阅读材料3-4: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3-4: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九九八年五月·北京 前言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资源的宝库,环境的重要调节器。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的国际海洋法律原则,维护海洋健康,保护海洋环境,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上安全,已成为人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共同担负的使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把发展海洋事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完善海洋法律制度,积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和教育。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海洋事务,推进国家间和地区性海洋领域的合作,并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为全球海洋开发和保护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海洋年,中国政府愿借此机会介绍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情况。 一、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有12亿多人口,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有0.008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公里的水平;全国近年来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陆地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量的一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中国拥有大陆岸线18000多公里,以及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还对广阔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行使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的海域处在中、低纬度地带,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比较优越。中国海域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已鉴定的达20278种。中国海域已经开发的渔场面积达81.8万平方海里。中国有浅海、滩涂总面积约1333万公顷,按现有的科学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水面有260万公顷,已经开发利用的有93.8万公顷。中国海域有30多个沉积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约25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8.4万亿立方米。中国沿海共

5.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重点项目申请书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重点项目 申请书 项目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所在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

2014年5月 填表说明 一、本表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申请人必须逐项认真如实填写。 二、封面上方2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英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 三、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项目名称一一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主题词一一按研究内容设立。最多不超过3个主题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 工作单位一一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填写全称。 通讯地址一一按所列4个部分详细填写,必须包括街(路)划和门牌号,不能以单位需称代替通讯地址。注意填写邮政编码。 主要参加人一一必须真正参加本项目的研究工作,栏目不够可加附页。 申请经费一一以万元为单位,填写阿拉伯数字,注总小数点位置。申请数额可参阅本年度的项目指南。申请者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若填报失实或违反规定,我将承担全部责任。 申请者(签章): 2014年6月24日

近五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

#/十一五0期间世界史研究的进展# 近五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 张丽任灵兰 有关/中国海洋史0的记载和论述虽然可以上溯至久远的年代,但中国的海洋史研究却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台湾/中研院0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83年开始推行中国海洋发展史研究计划,拉开了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序幕。而1996年5联合国海洋法公约6在我国的正式生效,5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6提出了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开始,中国的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才真正开展起来。近年来,中国海洋历史文化研究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厦门大学的杨国桢教授率先呼吁国内史学界关注海洋问题,并从1998年开始先后主编了5海洋与中国6和5海洋中国与世界6丛书,从中可以窥见这十余年来中国学者在海洋史研究方面的探索和进步。可以说,他们的研究强化了海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拓宽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领域。 1997年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与其先后成立的浙江海洋学院、湛江海洋大学以及厦门大学海洋研究院等,标志着我国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机构阵容已基本形成,学科发展初具规模。他们开展的海洋史研究的领域相对比较广泛,囊括了从海洋的历史地理、考古、军事、科技、交通到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功能,从海洋文化建设到渔文化、盐文化、海洋意识、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知识教育、海洋旅游、海洋民俗文化、海洋人文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这其中,中国台湾的海洋文化研究也曾一度形成高潮。而之后于2007年成立的武汉大学中国边界研究院,更为重视海洋史的研究,/中国及世界大国海洋战略研究0和/中国东海、南海研究0是其重点研究课题,而其中的历史研究占有重要位置。2009年7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立足历史,面向现实,在区域史、海洋与世界前沿视野下开展海洋史理论探索与学科建设,并将定期出版5海洋史研究6辑刊,这或许可以成为中国海洋史研究的一个新起点。这些研究机构近年来已经培养出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壮大了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队伍。 最近五年来,中国的海洋史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出版了一批海洋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专著、文集及丛书。其中较有影响的有:5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和历史文化61、5中国海洋文化研究66卷文集o、5海洋文化与社会6两部丛书?、5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6?、5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6(海洋环境与社会研究文库之一)?、5大国崛起6(丛书)等。此外,还出版了一些会 1o???杨国桢:5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和历史文化6,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编辑:5中国海洋文化研究6第6卷,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第4)5卷,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5海洋文化与社会6系列丛书已于2008年和2009年出版两种。 王日根:5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6,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崔凤:5海洋与社会:海洋社会学初探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大连滨海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大连滨海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滨海旅游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是一种以海洋资源为主体,休闲旅游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产品。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滨海旅游热潮。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滨海城市,大连凭借自身良好的资源优势,便捷的区位条件和强大的区域经济支撑,滨海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金石滩)-大连市区-旅顺口区域为基础,围绕渤海和黄海2条滨海带进行带状铺张式开发的形势。据统计,2007年大连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4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3%;接待海外游客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占全市GDP的10.38%;旅游创汇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截至2007年末,全市拥有旅游宾馆(饭店)206家,增加1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66家,增加7家;旅行社378家,增加5家。滨海旅游正在成为大连旅游业的支柱,滨海旅游业正成为大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滨海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优越的区位和气候 大连地处辽东半岛的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北位于38°43′N-40°10′N之间,东西位于120°58′E-123°31′E之间,属受海洋性影响的温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另外,大连是扼守渤海通往太平洋狭窄出口的门卫,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通往华北、华东、华南和海外各地的主要出海口,自古以来,大连一直是我国北方海上交通要道和海防战略要地,素

有“东北前哨”和“京津门户”之称。同时,大连又是东北亚的中心,处于亚欧大陆桥东端,为东北地区自然条件最好的港口,在东北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滨海旅游资源丰富 大连滨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点鲜明,可以概括为水、滩、景、特。(1)“水”指以海景为主的旅游景点。在2005年完成的大连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大连市共普查到“观光游憩海域”类旅游资源73个,其中48个已开发、25个未开发。这些旅游资源中不乏棒棰岛海滨浴场、星海湾、金石滩十里黄金海岸等五级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成了大连市海滨旅游发展的领先带头形势。(2)“滩”即海滩,是指海洋沿岸沙质地面,它与水共同构成了浴场的主体。这是大连滨海旅游的最大特色之一。海滩是游人享受阳光和海水的主要场所,同时适合开展沙雕、沙滩排球等具有现代文明特点的艺术、体育类活动。大连滨海沿岸分布着众多沙质柔软细腻、滩涂广阔平坦的优质沙滩,仙浴湾海滨浴场、棒棰岛海滨浴场、傅家庄浴场等皆久负盛名。(3)“景”是由沿海地区特有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所构成。大连属基岩海岸,这里岸线曲折,岬湾间布,山丘临海,基岩裸露。在海浪的磨蚀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如老虎滩的海蚀柱“老虎牙”,海蚀崖“虎头崖”,海蚀洞“老虎洞”;金石滩千姿百态的海蚀礁石:百兽登岸、玫瑰石、海豹背天、蟹螯石、鲲鹏展翅、达摩面壁、八仙过海等,还有被称为“海上小桂林”的长海银窝石林。除自然“景”外,近代战争遗迹是大连的重要人文景观。旅顺是我国日、俄战争遗迹最集中的地区。帝国主义在旅顺厮杀而留下的战壕、工 事、“纪念物”触目皆是。整个旅顺实际上就是一座庞大的露天战争遗址。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址博物馆、人文景观不仅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4)“特”是指海岸地质、海洋水文、动植物等独特景观以及丰富的海珍产品。大连有我国罕见而完整的震旦纪、寒武纪的地质地貌、沉积岩石和丰富多彩的生物化石;有典型独特的地学旅游资源:白云山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封面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首发仪式5月11日在北京举行。摄影:人民网军事记者李 杨洋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致辞 5月11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今日上午9时在北京举行《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首发仪式。 《报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制,分别以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和海洋政策

与海洋管理等五大部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海洋事业发展的形势和现状。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介绍,自2008年以来,课题组以每个自然年度为基本时间节点,有重点地介绍和评述该年度海洋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点问题予以专门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评论和报道。《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根据目前国内外海洋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介绍与评述,力求达到客观反映世界海洋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全面总结我国年度海洋发展的进程和成就,科学分析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领域。 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五部分概要: 第一部分: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 该部分从国际、地区、国内三个层面,介绍并分析海洋的发展进程、热点问题等。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发展的趋势是国际社会将加强和改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的海洋规划的实施,遏制海洋资源衰竭和生态健康状况恶化,开拓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国家层面,海洋发展的趋势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以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涉海规划和活动,实现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和海岸带管理。 中国海洋的发展与周边海洋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方面联系紧密。2009年,中国与海上周边地区既存在经济依存度增大、利于海上局势稳定,同时也面临一些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和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周边海洋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凸显。 中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快速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发展海洋事业是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任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腾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级行政区划,用约占全国12.4%土地面积承载着约占全国36%的人口。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担负着拉动全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任,也面临着环境、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与挑战。中国海洋事业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依赖于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部分: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 国际海洋法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海洋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展。国际社会积极实践《公约》,促进了《公约》的普遍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为有关国家在《公约》框架下讨论海洋法问题提供了舞台。当前国际海洋法实践的重点领域之一是200海里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确定问题。中国等国家倡议并在第18届缔约国大会上通过的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初步信息”的决议,为促进大陆架制度的实践做出了贡献。至2009年8月10日,沿海国共提交了51份划界案和44份“初步信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结部分划界案并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