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总体内容来说,与实验版相比,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实验结果等各个因素,将“位置”单元内容简化并移至一年级上册。

2.将原来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的平面图形的认识移至此单元,并合并原来一年级下册的大部分内容,新增了丰富的内容。

3.移走原来“认识时间”的单元(至二年级上册)。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是原本就在本册的内容,只不过在内容上都有所变化,比如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丰富多样等,完善原来教学跨度比较大的地方等,其中“统计”这一单元的变化最大。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减法(一)和找规律。与实验版相比,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材形式的设计很“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发扬了上册教材的优点,设计得非常精美,书中充满了童趣,有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游戏,熟悉的故事和生活事例。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游乐场的情景,“分类与整理”中一家老小玩游戏的情景,“认识人民币”中多种日常生活与人民币有关情景结合,将学生引入生动活泼的情趣中去。一个个活跃的卡通形象,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画画,让学生爱不释手,书中还给枯燥的数学内容加上背景,这些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字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非常有趣、有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打下了基础。

二、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非常“活”

(一)动手操作的活动增多了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中以描、画、印、拓结合七巧板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平面提醒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摆一摆,想一想》让学生动手用圆片在数位上摆出不同的数。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

(二)应用题教学变活了

1.首先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大多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读题很困难,就得依靠教师来读题。新教材中应用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有的用图画呈现,有的用图文呈现,有的用对话呈现等等。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的、有意义的。

2.应用题的安排变得灵活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因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个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3.应用题教学开放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求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增添了干扰信息。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幅图中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此题“我们队踢进了4个”就是干扰孩子们解题的信息。

(二)计算教学变活了

过去我们计算的方法是单一的,现在新教材中计算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计算同一道题。培养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练习的设计变活了

正是因为新教材的内容在编排上变得灵活了,所以给了教师更多的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再造的机会;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下面按单元来介绍本册的教材编排情况: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一是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

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生活中容易找到与几何体(也就是立体图形)相似的实物(因为物体的存在,大量表现为几何体的形式),但却难以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而常常忽略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这与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日常生活中,说一个物体是“圆

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平面与立体)。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因此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材呈现:安排了3个例题。

1.例题1,教学5种平面图形

★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

移走原来的例1,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把教学内容定义在“初步认识”这一程度上,方便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只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图形中辨认出给定名称的图形( 即图形名称与图形之间能够建立联系) 就可以了,能简单的、用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判断的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严格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辨别图形。

★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除平行四边形外,基本与一上教材相同)

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抽象出5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

随后“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上面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再一次辨认图形,巩固几种平面图形的表象,同时建立起课堂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做一做”第2题安排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借助立体图形画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过程中继续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这种活动素材,在实际教学时,老师可以加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比如有的老师仿照原来一上立体图形认识部分的做一做第2题,设计了“猜一猜,是什么平面图形”的活动,既避免了简单的辨认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渗透了对学

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头脑中平面图形的表象。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几点:

(1)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老师们应该注意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

(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练习第6、7、8题),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

2.例题2:平面图形的拼组(除多了平行四边形、删掉小棒摆外,其余与一下例2相同)

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组合图形的认识等)、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

注意:这里只让学生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严格的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

3.例题3:解决问题的内容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本单元练习的编排情况

这个单元的练习丰富多样,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等,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三个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这一单元最大的变化就是减缓了坡度。

实验教材在编排上直接由“十几减9”过渡到“十几减几”,在实验中显得跳跃性过大,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

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就先是十几减9,然后是十几减8、7、6,再是十几减5、4、3、2,减缓了坡度,一步一步带动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编排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新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连接,在练习时既有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形成知识间的互相渗透。

(二)教材呈现(6个例题)

总体来说,这一单元仍然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

1.十几减9(例1)

(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将主题图与例题进行了整合,主题图中只呈现问题,未出现计算方法,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

(2)从卖气球这个小情境引出15-9后,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仍利用圆片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算理的理解)还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2.十几减8、7、6(例2、例3)

例2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自己想该怎样算十几减8。例3由“学生观鱼图”,从不同角度引出13-7、13-6两个算式,教学十几减7、6,仍然呈现两种算法:只不过破十法不再呈现直观图;想加算减法则利用前面

一图三式(四式)中的直观图,想加计算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适当突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

3.十几减5、4、3、2(例4)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并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比较熟练,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

4.解决问题(例5、例6)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2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一些新的数量关系、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1)例5

●从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上来说,“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解决问题重在理解图意(或问题),例5则侧重于检测步骤——“解答正确吗”。并呈现了检测的方法:重新回到情境中,看看没来的人数与已经来的人数的和是不是要来的人数。

●教材借助了求另一个加数的数量关系,并且有多余条件“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使学生体会到:当信息比较多时,可以通过画图表示出信息,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知道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来解决。

(2)例6

●教材借助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会应用所学计算解答实际问题的乐趣。

●使学生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通过操作表示信息的方法帮助理解,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整理和复习

这套教材在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与原来的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相比,在具体编排上增强了整理性: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让学生先把所学的减法算式写在卡片上进行整理,再根据整理结果回答一些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经历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既巩固了所学的计算,又能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体验和感受),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三)教学建议: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2011版》P53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有计划、有效率的组织练习。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一、教学内容

分类与统计(整理、记录数据)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一)变化:分类与统计紧密结合。

实验教材把“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修订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强调在分类基础上收集、整理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这样做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

(二)教材呈现(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计数)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

1.例1: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

●教材说明

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体现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让学生根据小精灵的问题“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按给定标准对气球进行分类计数。

作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呈现了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直接操作分类后点数出结果;边数边画出象形统计图;用图、数字结合按多少排序记录分类结果。

再根据分类计数的结果,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最后,通过“还可以怎样分”,让学生体会我们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计数:标准不同,分类计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教学建议:

(1)通过小男孩以及小精灵的问题,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

(2)由于学生在分类后要记录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了解简洁、有效地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例2:自己选定标准分类计数

安排的思路也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分两组做游戏,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避免了因为讲分类而单纯的分类。让学生自己选定标准分类计数,最后把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结果的不同。

最后再通过问题“还可以怎样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三)教学建议:要注意在教学时体现准备性。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整理分类的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经验和兴趣,还不是学习正式的统计图表(无表头)或统计量。因此要注意教学的度。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具体结构如下: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从上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100以内数的认识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来认识的。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与20以内数的认识又有所不同。因为它基本上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十进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可以说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一)数的认识

1.例1(数数)

与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100以内数数的难度增加了。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

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数单位“十”“百”(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数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主要是在这一单元完成的)。

因此,不再单独编排例题教学拐弯数,而是重视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同时,在教学10个十是100的同时,强调了99添1是100,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100。这样做,既可以使实际教学的过程更为顺畅,也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支持下充分体会“满十进一的位值制思想”,理解数的本质。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数多种数量是100的物体(如花生、方木块、小棒),使学生一方面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0里有10个10,同时充分感受100究竟有多少。

2.例2

例2教学数的组成,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增加了整十数组成的内容,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加强了学生的认识。

活动形式是:数—摆小棒—组成;组成—摆小棒—组成。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3.例3

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40、27、33、100),它是实验教材例4、例5和例6的合并。教材在编排上从记录数“三种颜色的纽扣的数量分别有多少、一共有多少”的结果引入,重视了读数、写数的意义和必要性。

因此,100以内读数、写数的编排与20以内写数的编排相同:把小棒数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数位写数。并通过

33中两个3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与10以内读、写数,11~20以内读写数进行对比,从方法的角度予以体会。

●另外,教材还注意安排了许多丰富学生数数经验、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并注意突出计数单位“十”,如主题图、P35第2题、P38第1题、P38第2题、P40第9、10题。

●在实际教学时,和6~10的加减法中的“你知道吗”衔接,可以继续介绍埃及的象形数字,介绍到百,让学生通过与我们现在写数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数位、位值制思想的好处。

4.例4

例4教学数的顺序,将发现规律的内容渗透在其中,并增加了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3)小题和做一做。但是,由于在第七单元才正式教学找规律的内容,这里并没有用“规律”这一名词。这也是修订教材编排的特点,在正式教学找规律之前或之后,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或增加了许多找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有所发现,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5.例5

例5教学数的大小比较。与实验教材相比,更体现了清晰的层次:借助直观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数;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的两位数。同时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比较的法则,这是较实验教材完善的一点。

6.例6

例6教学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修改情境图使之更符合实际;改变了数据,使之更利于学生判断。实

验教材是红金鱼与黑金鱼比、黑金鱼与花金鱼比,不利于学生的表达和判断;修订教材则都是把红球、黄球和蓝球比,更易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与判断。

最后通过小精灵的问题“红球和黄球比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可以直接借助直观判断,也可以借助之前的比较直接推理。)给学生留出自由比较的空间。

7.例7:问题解决

例7新增加的问题解决的内容。在修订教材中,大大丰富了问题解决的内容,涉及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各个领域。

这个例题在强调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的同时,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利用数的组成(突出计数单位十),实际操作(或画图)。当然学生可能还有其他方法,比如10个10个地数数等。因此,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解决的例题实际上可以看做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丰富学生数数经验的内容,P47练习十的第1、2、3题也都可以看做丰富学生的数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3个3个的数、12个12个的数)经验的题目。

(二)加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例8较实验教材相比,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原来是一图一加一减两个算式,现在用更实际的情境,借助一图四式呈现了4个有联系的算式,既与前面数的认识中的加减法的编排相统一(6~10的加减法、11~20各数认识中的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更好的体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又加深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实践与综合:摆一摆、想一想

这个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给定一定数量的圆片,让学生在数位表中去摆,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也是实验教材P45的实践

活动。经过实验,我们认为这个活动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的数、体验位值制思想非常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去发现规律、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简单的问题。

(1)有了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基础,利用记录表呈现摆2个、3个圆片的结果:提示学生按这样的形式记录,渗透了统计的内容;便于学生整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现规律。

(2)以两个“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规律:摆的数的的个数与圆片的数量的关系(摆的数的个数正好比圆片的数量多1)。突出了教材对“找规律”内容的重视,当然,还包括了对于自己摆数的方法的反思——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内容

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将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大面额、小面额两段认识,并大大简化简单计算的内容。

教材分两段来认识人民币,且以小面额和进率的认识为主;再加上计算知识的限制,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改变了原来用小数呈现价签再要求计算的内容,只有简单的单位换算和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含复名数)。

2.增加数学背景知识的内容。

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我国古代货币的知识。主要是从货币的产生到发展的角度理解人民币(与其他量是基于测量的要求产生不同:有测量工具;有误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增加对于国外货币知识的介绍。

(二)教材呈现:7个例题

1.主题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小幅主题图,并将超市改为文具店,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小精灵的话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2.人民币的认识。

分为两段,安排了4个例题:例1教学5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例2教学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例3教学5元及5元以上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

(1)例1 第4套纸第4套纸、2005版第5套硬币

例1呈现了硬币、纸币两种形态的1元、5角、1角的人民币,分币以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硬币形式呈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民币体系,对它的认识还是有必要的,因此呈现了分币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做过高要求。

(2)例2

对于人民币的单位,在例1中学生已经少有体会,在此基础上,教材直接以硬币结合文字的等式呈现了元与角、分与角之间的进率。而没有像实验教材那样分两个例题(例2、例4)分别呈现,理顺了教学的关系,方便教师教学,也方便学生从整理上把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3)例3。简单认识第5套(最新版)的5-100元的纸币,只要学生能辨认就可以了。

(4)例4。

例4安排了兑换元币的内容,“做一做”是角币和角币、元币(小面额的)和角币的兑换。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可以设计成兑换活动来进行,如P56第7题,通过贴近生活的活动使学生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兴趣。

3.简单的计算:2个例题

(1)例5

实验教材没有单名数化成复名数的例题。本册教材中做了增加和完善,让学生思考:18角=()元()角。

(2)例6

例6在简单换算的基础上,以三个小题分别教学“单名数加减”“复名数(不进位不退位,元加元、角加角)”的加减法,而且数据都限制在20以内。大大降低了原来计算的难度。

(3)例7:问题解决

例7是在量的认识这一内容版块新增的问题解决的内容,数量关系是简单的,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教学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维度,即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

罗列策略重在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如何不重不漏;尝试—调整策略的基础是随便选两个试一试,关键在于根据试的结果有方向、有目的地去调整,选择相应的目标物。

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因为本单元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教材加强了对算理的理解。教材安排了3个小节,共8个例题,具体结构如下:

1.主题图:

由于主题图的情境离学生比较远,本册教材修改了主题图,改成发书的情境,主题图中的小情境均在后面的例题中得到了使用,使主题图很好地发挥了作用。

2.属于原来内容结构的部分

具体来说,如,P62例1,通过发书的情境引出10+20,对照摆小棒图呈现了计数器图,是学生清楚地看到是1个十和2个十相加,为下面学生说的算法提供了支持。紧接着让学生通过迁移,探索如何计算30-20,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P64例1呈现了两种对照: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对照;一是用来演示算理的小棒图与表示口算过程的算式对照(而且小棒图加的中间结

果与算式中的中间结果用红颜色加强)。从而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加的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谁和谁相加,怎么加,从而能很好地理解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P69例1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编排与此例题相同,只是由于计数器呈现算理更直观,将小棒图改为了计数器。“做一做”也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对比性,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P64:5+3、35+3;P62:3+2、30+20;P65第1题。P69:6-4、26-4;30-10、38-10

P70例2教学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与实验教材相比,除了简化了数量关系外(原来带量“元”),呈现了两种算理与算法,实验教材只体现了退位(打开一捆再减),打开后再怎么减并没有体现。左边的方法是:打开一捆做破十减,结果再加上剩的几个十和几;右边的方法是:将打开的10和原来的几个合并,做20以内的减法。之所以这样呈现,是因为前面学生有丰富的破十减的经验,很自然地迁移过来,但这种方法要求记忆的量比右边的方法要大;右边的方法其实是我们进行竖式计算时要用到的,也比左边的方法更简洁。因此右边的方法是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并熟练的。

2.新增的内容

第三小节中的例3、例4、例5是新增的内容。

(1)例3(P74)

将小括号的内容移到这里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可以增加式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二是为后面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问题解决:例4、例5

本单元新编了2个解决问题:连加和连减相同的数,丰富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从整个知识结构上来说,它们一方面可以巩固学过的加减法知识,另一方

面为二年级学习乘除法做了一些铺垫。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除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重点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策略解决问题,如画图、操作、加法或减法计算、数数等。

第七单元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作为“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正式教学内容和《课标》的新增内容,与实验教材相比,对于“规律”的教学根据2011版的《课标》予以了充分的重视。

不仅从一年级上册教材就开始渗透(如各种加法表、减法表中注意让学生去找,认数部分的教学中也多处进行了渗透),同时继续沿袭实验教材的做法,在本册还单设单元进行教学。但基于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实验结果,新教材较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教学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重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律。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只安排了5个例题,例题数量大大减少(实验教材7个例题),使教学线索更为明晰,教学过程也更加顺畅,教学时能更好把握教学的“度”。

1. 例1(有循环组)

相当于实验教材的主题图和例1(P88)。仍然沿用了实验教材联欢会的情境,呈现了装饰的彩灯、彩旗、彩花以及跳舞的学生等规律排列的现象,说明“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明确什么是规律(即小精灵的话“黄旗红旗”重复排列);继而巩固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说圈、涂)。

2.例2(有循环组)

部编一年级下册数学练习题

一、想一想,算一算。 (1)1+3+5+7+9+11+13+15+17+19=()。 (2)7+8+9+11+12+13=()。 2、由3个一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3、比79少50的数是(),()比36多20,28比()少10。 4、最小三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大()。 5、“○”是圆形,“□”是()形,2分的硬币是()形的,黑板通常是()的,三根一样长的木棒可以围成()形。 6、我吃饭大约用了10(),我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是10()。 7、今年爸比妈大2岁,3年后妈比爸少()。 8、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加,和是12的两位数有()个。 9、福娃贝贝和晶晶参加50米的赛跑。贝贝用12秒,晶晶用11秒。()跑得快,快()秒。10、9个小朋友做来回运球游戏,第一个小朋友从东边运到西边,第二个小朋友接着从西边运回东边,第三个小朋友又接下去……最后球是在()边,如果再加3个小朋友接着做这个游戏,最后球在()边。 11、按规律填数。 (1)3 6 9 12 ()()。 (2)12 10 8 () 4 ()。 (3)2 11 2 10 2 ()()8。 12、★+20-20=35,这道数学题中的★=()。 13、用3、5、8能组成()个两位数,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 14、妈妈拿一张50元的钱,买了一本25元的字典和一本15元的百科知识,应找回()元。

15、一包果糖,吃了38粒,还有20粒。这包果糖原来有()粒。 16、14个小朋友在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4个小朋友,还藏着()个小朋友。 17、三人跳绳,小红比小英多跳4下,小军比小英多跳2下,小红比小军多跳()下。 18、8名女同学站成一排,每隔2名女同学插进3名男同学,共插进()名男同学。 19、明明今年12岁,园园10岁,( )年后,明明和园园的年龄一共有32岁。 20、小朋友排队看电影,从排头数起,小华是第18个,从排尾数起,小华是第30个。这队共有()人。 一年级数学竞赛试卷一、填空。 1.一只鸭2条腿,8只鸭( )条腿。 2.小红前面5人,后面7人,一共有( )人。 3.□比○多2个,□□□□□□,○有( )个。 4.有4个小朋友相见,每2人握一次手,共握( )次手。5.一根小棒,锯4段,每次用了2分钟,一共用了( )分钟。6.找规律填数:1、2、4、8、( )。 7.小红有20个皮球,小明拿两个给小红后,两人皮球个数一样多, 小明原来有( )个。 8.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和是( )。 9.如果△+○=9,○-△=3,那知△=( ),○=( )。10.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从12向左边数两大格是( )时。

1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点归纳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 3、缺了几块砖的方法 缺了(8 )块

4、沿虚线折一折,它变成正方体。 其中①号面与( )号面相对。 方法:中间隔一个 ①对③,②对⑥,④对⑤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1、计算方法 11-9=□ 方法一:破十法 11-9=2 先算:10-9=1,再算:1+1=2 方法二:想加法算减法 11-9=2 因为:9+2=11,所以:11-9=2 方法三:连减法 11-9=2 11-1-1-1-1-1-1-1-1-1=2 2、解决问题 (1)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解决问题需要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例: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分析:两个条件是14只鸡和公鸡有6只。 问题是母鸡有几只? 干扰信息:5只鸭。 14-6=8(只) 口答:母鸡有8只。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减法)例1: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华比小芳多几个? 12-7=5(个) 口答:小华比小芳多5个。 例2:小华有12个苹果,小芳有7个苹果,小芳比小华少几个? 12-7=5(个) 口答:小芳比小华少5个。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要求:会填和画表格,自己能给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一致,分类的结果就一致。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1、 45、46、47、()、()、()、()、() 10、20、30、()、()、()、()、() 三十五接着数5个数是()、()、()、()、() 2、10个一(),10个十();我是由8个一和3个十组成(),我是由5个十和8个一组成();我是79,我的前面是(),后面是();我是85,比我少3是()。 3、五十二写作(),三十七写作();89读作() 68读作(),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 4、比较大小 (1)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 例如:34○58 (2)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62○69 5、学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等语言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18比16多一些,16比18少一些; 99比10多得多,10比99少得多。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1-9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准备课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比多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二是从“猪兔一家的劳动”中抽取出来的人或物数量的比较:三是配合此部分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使用“猪兔一家的劳动”情景图,生动形象,吸引小朋友的兴趣。 (2)利用图片中的数量关系,使小朋友们生动具体的比较多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2009年11月22日15:48:01 来源:上林县乔贤镇中心学校【字体:大中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介绍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原义务教材在六年制七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在义务教材修订时,没有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六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试卷(新版)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19分) 1.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 2.一套七巧板一共有( )块,其中( )号是正方形,( )号是平行四边形。( )号 和( )号一样大。 3.数学书的封面是( ),方桌的桌面是( )。 4.的( )个面都是( ),圆柱的上、下面都是( )。 5.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 ),至少用( )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 一个大正方形。 6.看一看,下面的图形分别像什么? 二、判断。(每题1分,共5分) 1.用4根小棒一定可以围成一个正方形。( )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只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 3.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可能是长方形。( ) 4.一套七巧板有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 ) 5.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三、连一连。(8分) 四、分一分。(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长方形:( ) 正方形:( )三角形: ( ) 圆形:( ) 平行四边形:( )。 五、数一数。(每空1分,共9分) 1. 2. 六、(3分) 这面墙缺了( )块。

七、数一数,填一填。(8分) 八、我会圈。用右边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8分) 九、拼一拼,圈一圈,左边的图形可以由右边的哪两个图形拼成? (8分) 十、下图中右边的图形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用线连起来。(6分) 十一、找一找。(6分) 的对面是“( )”,用做成一个长方体,“1”的对面是“( )”,“2” “5” 的对面是“( )”。 十二、按要求剪一剪。(用虚线表示)(10分) 把下面的图形剪成相同的两部分。 答案 一、1.6 正方 2.7 4 6 1 2 (最后两空答案不唯一) 3.长方形正方形 4.6 长方形圆形 5.长方形 4 6.鱼房子鸟人船 二、1.×[点拨]要用4根相同的小棒。 2.×[点拨]还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 3.√ 4.√ 5.×[点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三、略 四、长方形:①?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7d105560.html, 全册教材分析 一、学习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学习目标是: .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一年级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博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烂熟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烂熟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5.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欢乐,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齐的优良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养成优良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详尽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优良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崇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五、课时安排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属于第一学段的起步阶段,在学习伊始的时候,能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孩子们后段学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教学时要注意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正确把握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本书,因此,本册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画,呈现了象“美丽的校园”、“野生动物园”、“过马路”、“小明的一天”等贴近刚入学学生生活的场景,使学生一踏入“数学”这一学科中,就能马上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 本册教科书共10个单元,其中穿插了2个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如图:(知识树) 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认识钟表”七个单元的内容。在“空间与图形”知识领域安排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两个单元的内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知识领域安排了“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两个实践活动。从目录中不难看出,其中,“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重点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从教学内容来看,本册教材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几何初步知识及准备性知识穿插安排的。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部编版(最新)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1.认识和会画 2.七巧板是由1个正方形 、 1个平行四边形和5个三角形等3种图形组成的。 3. 折一折,变成正方体,“1”的对面是“( )”。 方法:中间隔1个。 1对3,2对4,5对6.

4.缺了几块砖的方法: (1)根据砖的排列规律用画一画来解决。 (2)不动手、不动笔,看着第1层就知道第3、5层缺了几块砖,看着第6层就知道第2、4层缺了几块砖。 (3)先数一层有几块砖,每一层都是一样长的,算出每层缺了几块砖。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计算方法 15-9=□ 方法一:破十法方法二:想加法算减法 15-9=6 15-9=2 先算:10-9=1 因为:9+6=15 再算:1+5=6 所以:15-9=6 2.解决问题 (1)选择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解决问题需要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减法:大数-小数)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要求:会填和画表格,自己能给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简单的统计表(例:男生有10人,女生有8人) 分类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功能、用途、颜色、形状等可以将事物进行分类。 分类的标准一致,分类的结果就一致。 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1.数数的方法有:顺数、倒数 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 (1)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写作:100,读作:一百。 (2)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3)写作:35 读作:三十五 35 是(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4)个位数的十位数相同的两位数有:11、22、33、44、55、66、77、88、99。 3.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百位)。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大的两位数(99),最小的两位数(10)。 4.数的顺序 (1 如: 与89相邻的两位数是( )和( )。 比80大并且个位数的十位数相同的两位数是( )和( )。 5.比较大小 (1)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例如:34○58 (2)十位相同再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62○69 6.学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和少得多等语言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18比16多一些,16比18少一些; 99比10多得多,10比99少得多。 7.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如:30+2=32 (想: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32。) 32—2=30(想:32里去掉2个一,剩下3个十。) 口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不变;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整十数:个位数正好为0的两位数,有:10、20、30、40、50、60、70、80、9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2017.9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是2012新版教科书,总共有八个单元: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新教材跟老教材相比,内容看似简单了,但实际上新教材里面有很多内容都比较难,这对我们的教学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2.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立体图形。 7.初步了解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明白位置的相对性原则。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9.数学乐园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下面我们从各个单元来具体解读教材,了解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准备课 一、内容:P2-8页,数一数、比多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三、教材说明

[一年级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包括教科书和学生用学具卡片等,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教学实验。这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注意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平衡,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努力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下面就这册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 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这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相比较,其主要变化是: (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能力的源泉。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解读教材,只有准确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学习价值,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分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认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

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的观念。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

(人教小学数学一年级)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新课标与教材解读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一、数学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冀教2011版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努力体现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在教学中体现互动教学,创造性教学。情景教学类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自动探究为主的学习观,做到趣味性、情感性、活动性、自主性、生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生活中的大数、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图形的运动、、四则混合运算、周长、、吨的认识、探索乐园。 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数与代数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5)数与代数部分在本册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本学期的学习在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对称,测量和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四、全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4、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全册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崇左市江州区江南一小覃彩虹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四个领域的内容,共十个单元。 ㈠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2.数的运算 ⑴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五册。 变化:根据课标的要求删去了用一位数除商四位数;改变口算除法的编排;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⑵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义务教材:也安排在六年制六册。 变化:改变⑴口算乘法的编排;根据课标安排,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移至第二学段四年级上册;加强估算。 3.常见的量 第四单元: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义务教材也安排在六年制六册。增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有意义的情境。 ㈡空间与图形 1.测量。 第六单元:面积。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七册。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探究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图形与位置。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是根据课标新增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 ㈢统计 第三单元:统计。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义务教材安排在六年制八册。加强了对统计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及对平均数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理解。 ㈣解决问题 1.第八单元,解决问题。 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和“设计校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