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CB 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设计需求判定

PCB 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设计需求判定

PCB 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设计需求判定
PCB 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设计需求判定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相关介绍

一、为啥由这些要求?

一是安全;二是安全;三还是安全。

二、这些概率是咋引申来的?

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和使用环境不受任何危害,基本所有的家用电器产品都有对应的安全标准。整体而言,所有家电有通用的基本标准,如:IEC60335-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针对具体家电产品,可能要有类似标准参考。但基本都是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家电产品做做一些更细致、补充性的说明。

说到这里,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1、

基本绝缘 basic insulation

施加于带电部件对电击提供基本防护的绝缘。

附加绝缘 supplementary insulation

万一基本绝缘失效,为了对电击提供防护而对基本绝缘另外施加的独立绝缘。

双重绝缘 double insulation

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系统。

加强绝缘 reinforced insulation

提供与双重绝缘等效的防电击等级而施加于带电部件的单一绝缘。

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在防护上基本相当,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等同看待。但是,细致来讲,二者有一定区分:加强绝缘,作为单一的绝缘,这并不意味该绝缘是个同质体,它也可以由几层组成,但它不像附加绝缘或基本绝缘那样能逐一地试验,具体实验强度上,相对基本绝缘和附件绝缘有一定加强。

功能性绝缘 functional insulation

在不同电势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仅为器具的正确运行所需。

2、

相关家电对应的分类情况,根据防触电保护方式,家用电器可以分为5类:

O 类型器具 class O appliance:

电击防护依赖于基本绝缘的器具。即它没有将导电性易触及部件(如果有的话)连接到设施的固定布线中保护导体的措施,万一该基本绝缘失效,电击防护依赖于环境。【简单讲:仅仅提供基本绝缘】

随着越来越严格的安规,该类设备基本已经很少有了。

OI 类器具class OI appliance

至少整体器具有基本绝缘并带有一个接地端子的器具,但其电源软线不带接地导线,插头也无接地接点。【简单讲:基本绝缘+接地保护(单独引出)】

只备有接地端子,而没有将接地线接到接地端子上,使用时由用户用接地线将机壳直接接地。即,不相目前电器常用的三角插头形式(含保护地方式引出)。这类电器,慢慢也比较少了,在一些很老式的电气中可能会见到。

I 类器具class I appliance

其电击防护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包括一个附加安全防护措施的器具。其防护措施是以万一基本绝缘失效,易触及的导电部件不会带电的方法是将易触及的导电部件连接到设施固定布线中的接地保护导体。【简单讲:基本绝缘+附加保护措施(一般为可触及会带点部件通过“三角插头”等类似较固定方式引出)】

这是目前很多家电主要采用的保护形式。

II 类器具class II appliance

其电击防护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提供如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那样的附加安全防护措施的器具。该类器具没有保护接地或依赖安装条件的措施。【简单讲:双重或加强绝缘方式,且无保护接地】

这也是目前很多家电主要采用的保护形式。

III 类器具class III appliance

其电击防护是依靠安全特低电压电源来供电的器具,且其内部不产生比安全特低电压高的电压。【简单讲:安全特低压供电】

这里有个很常见的重合问题:如果一个其各处均具有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的器具又带有接的防护措施,则此器具被认为是I 类或OI 类器具。我们的空调,目前的绝缘就兼具有I 和II器具都有的特点。

3、

电气间隙 clearance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触及表面之间的空间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 creepage distance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同测量的最短路径。

特低电压extra-low voltage

器具内部的一个电源供给的电压,当器具在额定电压工作时,该电压在导线之间以及在导线与地之间均不超过50V。

安全特低电压safety extra-low voltage

导线之间以及导线与地之间不超过42V 的电压,其空载电压不超过50V。当安全特低电压从电网获得时,应通过一个安全隔变压器或一个带离绕组的转换器,此时安全隔离变压器和转换器的绝缘应符合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的要求。

三、怎样判断设计中所需要的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器具的结构应使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和固体绝缘足够承受遗体中能经受的电气应力。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应小于对应表格的规定值,并考虑一定的过压类别对应的额定脉冲电压的影响。但如果电气间隙满足IEC60335-1的14 章的脉冲电压试验,对于基本绝缘和功能性绝缘,它们的值可以更小。该试验只有在该距离不可能受变形、磨损、部件移动或装配期间的移动所影响的结构中才适用。】

1、电气间隙的判断。

在IEC60335-1标准的附录中,对其的判断过程有详细说明。具体如下:

(1)确定设备的过压类别:

过电压类别是一个定义瞬间过电压条件的数值。具体在:IEC60664-1中可以找到更详细信息。

目前主要分为4类:

过电压类别IV 的设备:在原安装地点使用。Eg:如电费表和初级过电流保护设备。

过电压类别III 的设备:固定设施里的设备和其可靠性和可用性有特别要求的设备。Eg:

如固定设施的开关和永久连接到固定设施的工业用设备。

过电压类别II 的设备:是由固定设施供电的能量消耗设备。如果这类设备有关于可靠性

和可用性的特殊要求,过电压类别III 适用。Eg:如器具、便携

式工具和其它家用各类似的负载。

过电压类别I 的设备:为连接到有措施限值瞬态过电压处于低水平的电路和设备。Eg:

如电子电路。

IEC60335-1表15-额定冲击电压

(2)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

污染等用来评估设备使用环境污染程度对起一些评价指标影响的一个等级,主要是下述污染等级的信息摘录于IEC60664-1。为了评定电气间隙的距离,确立以下4 个微环境的污染等级:

——1 级污染:没有污染或似发生干燥的、非导电性的污染。污染不会产生影响;

——2 级污染:除了可预知的冷凝所引起的短时的偶然的污染外,似发生非导电性的污染;

——3 级污染:发生导电性的污染或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且该污染会由可预知的冷凝

使其具有导电性。

——4 级污染:由导电性粉尘、雨水或雪引起的产生持久导电性的污染。

注3:4 级污染不适用于器具。

(3)按之前设备的分类,查表16,并将实际产品的电气间隙测量的值与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比较。

若满足,对于其它情况,如果符合IEC60335-1中29.1严格要求【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应小于对应表格的规定值,并考虑一定的过压类别对应的额定脉冲电压的影响。但如果电气间隙满足IEC60335-1的14 章的脉冲电压试验,对于基本绝缘和功能性绝缘,它们的值可以更小。该试验只有在该距离不可能受变形、磨损、部件移动或装配期间的移动所影响的结构中才适用。】,可进行脉冲电压试验以验证确认,另外,表16 的规定值适用。表16 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比较。

(4)按设计绝缘要求进行判断是否合格:

A:基本绝缘:其电气间隙按表16来判断;

B:附加绝缘:其电气间隙应不小于表16 对基本绝缘的规定值;

C:加强绝缘:的电气间隙应不小于表16 对基本绝缘的规定值,但以使用下一个高

等级的额定脉冲电压值作为基准。

D:功能性绝缘:表16 的数值适用。但如该功能性绝缘被短路时器具仍符合IEC60335-1,19非正常工作章节的要求【器具的结构,应使其消除非正常工作或误操作导致的火灾危险、有损安全或电击防护的机械性损坏是可行的】,则不规定其电气间隙。不测量在漆包线交叉点上的电气间隙。

2、爬电距离的判断。

在IEC60335-1标准的附录中,对其的判断过程有详细说明。具体如下:

测量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的爬电距离并与表17 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比较。测量功能绝缘的爬电距离并与表 18 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比较。测量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并与表17 规定的最小值进和比较。

按设计绝缘要求进行判断是否合格:

A:基本绝缘:其爬电距离不应少于表17 的规定值。

除了1 级污染外,如果IEC60335-1中14 章(瞬间过压)的试验用来检查特殊

的电气间隙,相应的爬电距离应不少于表16 规定的电气间隙的最小尺寸。B:附加绝缘:其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17 对基本绝缘的规定值。但注:表17 的注1 和注2 不适用。

C:加强绝缘:其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17 对基本绝缘的规定值的两倍。但注:表17 的注1 和注2 不适用。

D:功能性绝缘: 功能性绝缘的爬电距离不应小于表18 的规定值。但如该功能性绝缘被短路时器具及符合19 章(非正常工作)要求,爬电距离可减小。

安规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汇总

安规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汇总

ZLG 致远电子 本文从安规距离基本定义入手,解析了IEC60950、GB4943-2011标准中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查询方法并描述了工作电压测试规范,最后针对实测电压波形图进行了分析与计算。从理论解析到实例分析,一步到位让你轻松了解开关电源的安规间距。 在IEC60950、GB4943-2011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而安全距离又包括电气间距和爬电距离两种。对于开关电源主要需要保证最小安全距离的地方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一次侧电路对外壳(保护地)的安全距离。 2、一次侧电路对二次侧电路之间的安全距离。 电气间隙 电气间隙是两个导电体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而最小电气绝缘间隙主要由表格2J 、2K 和2L 来确定。具体查表方法如下: 1、根据交流电网电压有效值和过电压类别确认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由附录Z 和表2J 确定); 表2J 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

2、首先确定污染等级,再根据实测两点峰值工作电压B 和上述确认的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值可确定最小电气间隙为C1(由表2K 确定); 表2K 一次电路绝缘以及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之间绝缘最小电气间隙(海拔2000m 以下) 3、确定污染等级后,再根据实测两点峰值工作电压B 和电网电源瞬态电压确认附加电气间隙 C2(由表2L 确定); 表2L 一次电路的附加电气间隙(适用于海拔2000m 以下) 4、如果B 大于交流电网峰值则最小电气间隙为C1+C2,如果B 小于或等于交流电网峰值则最小电气间隙就等于C1。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两个导电体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而最小爬电距离只由表格2N 来确定;具体查表方法如下: 1、确定污染等级; 2、再根据实测工作电压有效值和绝缘材料的材料组别确定最小爬电距离(由表2N 确定)。 表2N 最小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区别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由于煤矿井下空气潮湿、粉尘较多、环境温度较高,严重影响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 为了避免电气设备由于绝缘强度降低而产生短路电弧、火花放电等现象,对电气设备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作出了规定。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电气间隙是指两个裸 露的导体之间的最短距离,即:电气设备中有电位差的金属导体之间通过空气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通常包括: (1)带电零件之间以及带电零件与接地零件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 (2)带电零件与易碰零件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电气间隙应符合表8-1-4 的规定。 只有满足电气间隙的要求,裸露导体之间和它们对地之间才不会发生击穿放电,才 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沿其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也就是在电气设 备中有电位差的相邻金属零件之间,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由电气设备的 额定电压、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以及绝缘材料表面形状等因素决定的。额定电压越 高,爬电距离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绝缘材料表面施加污染液或污垢杂质之后,在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场作用下,这些导电液体或污垢杂质将产生微小的火花放电,使绝缘材料 发生局部破坏,那么绝缘材料抵抗这种破坏的能力就称为耐泄痕性能。防爆电气设备是 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的,环境中含有各种污染液和污垢杂质,设备绝缘材料的耐泄 痕性能是十分重要的。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通常是用耐泄痕指数来表示。耐泄痕指 数是指固体绝缘材料能够承受50 滴或100 滴以上的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的最高电 压。绝缘材料根据相对泄痕指数分为a、b、c、d 个级,a 级最高,d 级最低。常用绝缘材料耐泄痕指数分级见表8-1-5 。由此可见,绝缘材料耐泄痕性能越好,爬电距离就越 小,反之越大。防爆电气设备的最小爬电距离见表8-1-4 。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

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 离。 2、爬电距离: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 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 一次侧交流部分: 保险丝前L—N> 2.5mm , L.N PE (大地)> 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 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 2.5mm (—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 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 0.5mm 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 1.0mm 即可 附注: 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 力,外壳施以30N 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 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但通常: 1)、一次侧交流部分: 保险丝前L—N> 2.5mm, L.N 大地》 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

2.0mm (3) 、一次侧直流地对地>

4.0mm 如一次侧地对大地 (4) 、一次侧对二次侧> 6.4mm ,如光耦、丫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 6.4mm 要开槽。 (5) 、二次侧部分之间> 0.5mm 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 1 电气间隙和隔离距离 成套设备内不同极性的裸露带电部件和裸露带电部件对金属结构部件之间 的电 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如下的规定值。 额定绝缘电压过电压类别 W 过电压类别m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Ui < 60 60 < 2.0mm 以上 7)、 变压器两级间> 8.0mm 以上 Ui 路) 电源进线点、主母线)(配电电路、辅电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 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a、 b、)

c、 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 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

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另外,对于AC-DC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组应用三层胶纸隔离,DC-DC 电源,可只用二层胶纸隔离。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注:变压器的引脚如果没有套上绝缘套管,那么在引脚处的隔离距离可能也仅为胶纸加挡墙的厚度,所以变压器的引脚需要套上绝缘套管且套管要穿过挡墙。 空间距离(Creepage distance):在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经由空气分离测得最短直线距离; 沿面距离(clear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沿面距离(clearance)不满足标准要求距离时:PCB板上可采取两个导电组件之间开槽的方法,导电组件与外壳、可触及部分之间距离不够,则可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

开关电源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开关电源"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元件及PCB 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一类设备:采用基本绝缘和保护接地来进行防电击保护的设备。(外壳接地的开关电源属于此类设备);●二类设备:采用不仅仅依靠基本绝缘的其它方式(如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来进行防电击保护的设备;●三类设备:不会产生电击的危险的设备),在元件及PCB 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a、对于AC—DC 电源(以不含有PFC 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

b、对于AC—DC 电源(以含有PFC 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 c、对于DC—DC 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 一、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 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另外,对于AC-DC 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组应用三层胶纸隔离,DC-DC 电源,可只用二层胶纸隔离。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PCB安全距离详解

PCB安全距离详解 (1)交流电源进线,保险丝之前两线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6MM,两线与机壳或机内接地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8MM。 (2)保险丝后的走线要求:零、火线最小爬电距离不小于3MM。 (3)高压区与低压区的最小爬电距离不小于8MM,不足8MM或等于8MM的。须开2MM的安全槽。 (4)高压区须有高压示警标识的丝印,即有感叹号在内的三角形符号;高压区须用丝印框住,框条丝印须不小于3MM宽。 (5)高压整流滤波的正负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不小于2MM。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 (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 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 (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 (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 绝缘穿透距离: 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1 名词解释 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3、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爬电距离: 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

(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 离。 2、爬电距离: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 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 一次侧交流部分: 保险丝前L— N> 2.5mm , L.N PE (大地)> 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 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

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 4.0mm ,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 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 1.0mm即可 附注: 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夕卜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但通常: (1) 、一次侧交流部分: 保险丝前L— NA 2.5mm , L.N 大地 A 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 2.0mm (3) 、一次侧直流地对地> 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

(4) 、一次侧对二次侧> 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 6.4mm要开槽。 (5) 、二次侧部分之间> 0.5mm即可 (6) 、二次侧地对大地> 2.0mm以上 (7) 、变压器两级间> 8.0mm以上 1电气间隙和隔离距离 成套设备内不同极性的裸露带电部件和裸露带电部件对金属结构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如下的规定值。 额定绝缘电压过电压类别w过电压类别m Ui (电源进线点、主母线)(配电电路、辅电 路) V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Ui < 60 - 3 2 60 V Ui < 300 - 35300V Ui <

开关电源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详解

摘要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 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 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 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 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 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 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元件及PCB 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 类设备的开关电源(一类设备:采用基本绝缘和保护接地来进行防电击保护 的设备。(外壳接地的开关电源属于此类设备);二类设备:采用不仅仅依 靠基本绝缘的其它方式(如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来进行防电击保护的 设备;三类设备:不会产生电击的危险的设备),在元件及PCB 板上的隔离距 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a、对于AC—DC 电源(以不含有PFC 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 240V~为例) b、对于AC—DC 电源(以含有PFC 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 240V~为例)

c、对于DC—DC 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 一、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 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 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 另外,对于AC-DC 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组应用三层胶纸隔离,DC-DC 电源,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 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 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 ≤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 (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 (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 1 电气间隙和隔离距离 成套设备内不同极性的裸露带电部件和裸露带电部件对金属结构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如下的规定值。 额定绝缘电压过电压类别Ⅳ过电压类别 Ⅲ Ui (电源进线点、主母线)(配电电路、 辅电路)

安规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汇总

ZLG 致远电子 本文从安规距离基本定义入手,解析了IEC60950、GB4943-2011标准中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查询方法并描述了工作电压测试规,最后针对实测电压波形图进行了分析与计算。从理论解析到实例分析,一步到位让你轻松了解开关电源的安规间距。 在IEC60950、GB4943-2011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而安全距离又包括电气间距和爬电距离两种。对于开关电源主要需要保证最小安全距离的地方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一次侧电路对外壳(保护地)的安全距离。 2、一次侧电路对二次侧电路之间的安全距离。 电气间隙 电气间隙是两个导电体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而最小电气绝缘间隙主要由表格2J 、2K 和2L 来确定。具体查表方法如下: 1、根据交流电网电压有效值和过电压类别确认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由附录Z 和表2J 确定); 表2J 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

2、首先确定污染等级,再根据实测两点峰值工作电压B 和上述确认的交流电网电源瞬态电压值可确定最小电气间隙为C1(由表2K 确定);

表2K 一次电路绝缘以及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之间绝缘最小电气间隙(海拔2000m 以下) 3、确定污染等级后,再根据实测两点峰值工作电压B 和电网电源瞬态电压确认附加电气间隙 C2(由表2L 确定); 表2L 一次电路的附加电气间隙(适用于海拔2000m 以下) 4、如果B 大于交流电网峰值则最小电气间隙为C1+C2,如果B 小于或等于交流电网峰值则最小电气间隙就等于C1。 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是两个导电体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而最小爬电距离只由表格2N 来确定;具体查表方法如下: 1、确定污染等级;

爬电距离和静电距离的要求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爬电间隙一般被称作电气间隙,因电气间隙决定了爬电情况的发生与否,所以电气间隙也常被称作爬电间隙。)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 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 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 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 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2,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Ⅱ组材料,Ⅲa组材料, Ⅲb组材料。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Ⅲb组)确定污染等级; 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3,确定电气间隙要求值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4943:2H 和2J和2K,60065-2001表:表8和表9和表10)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4943使用附录G替换,60065-2001使用附录J替换。 GB 8898-2001:电器间隙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电压,查图9来确定。(对和电压有效值在220-250V范围内的电网电源导电连接的零部件,这些数值等于354V峰值电压所对应的那些数值:基本绝缘3.0mm ,加强绝缘6.0mm)4,确定爬电距离要求值 根据工作电压、绝缘等级及材料组别,查表(GB 4943为表2L,65-2001中为表11)确定爬电距离数值,如工作电压数值在表两个电压范围之间时,需要使用内差法计算其爬电距离。 GB 8898-2001其判定数值等于电气间隙,如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加强绝缘可减少2mm,基本绝缘可减少1mm: 1)这些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会受外力而减小,但它们不处在外壳的可触及导电零部件与危险带电零部件之间; 2)它们靠刚性结构保持不变; 3)它们的绝缘特性不会因设备内部产生的灰尘而受到严重影响。 *注意:但直接与电网电源连接的不同极性的零部件间的绝缘,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允许减小。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即使不满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IEC 60335-1: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2001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方面有了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GB4706.1-XXXX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了改动。 l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所示, 带电件1和带电件2之间的绝缘即为功能绝缘。而在IEC60335-1:1991版中,会把它当作基本绝缘来考核。第13.3条:电气强度试验电压发生了变化。IEC60335-1:1991(第三版)标准的要求: 试验电压值: ——对其他基本绝缘为1000V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定义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爬距】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飞距】.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 在GB/T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1、【电气间隙】(小)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大)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PE(大地)≥,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但 原理 通常: (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大地≥,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 (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如一次侧地对大地 (4)、一次侧对二次侧≥,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即可 (6)、二次侧地对大地≥以上 (7)、变压器两级间≥以上 3、绝缘穿透距离

PCB Layout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a、 b、)

c、 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另外,对于AC-DC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组应用三层胶纸隔离,DC-DC 电源,可只用二层胶纸隔离。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注:变压器的引脚如果没有套上绝缘套管,那么在引脚处的隔离距离可能也仅为胶纸加挡墙的厚度,所以变压器的引脚需要套上绝缘套管且套管要穿过挡墙。

空间距离(Creepagedistance):在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经由空气分离测得最短直线距离; 沿面距离(clear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沿面距离(clearance)不满足标准要求距离时:PCB板上可采取两个导电组件之间开槽的方法,导电组件与外壳、可触及部分之间距离不够,则可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既解决了空间距离(Creepagedistance)也解决了沿面距离(clearance)问题,此方法一般用在电源板上变压器和周边组件之间距离不够时,将变压器包住。 另外可在不影响产品功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两导体之间的电压差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电气施工中设备的安全距离及要求

电气施工中设备的安全距离及要求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 (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 (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 (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 3、绝缘穿透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知识讲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IEC 60335-1: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200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方面有了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GB4706.1-XXXX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

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 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了改动。 l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所示,

电气施工中设备的安全距离及要求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4552 (操作规程范本系列) 电气施工中设备的安全距离及要求详细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The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Management Proces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电气施工中设备的安全距离及要求 详细版 提示语:本操作规程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

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开关电源安全距离及其相关安全要求

开关电源安全距离及其相关安全要求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开关电源安全距离及其相关安全要求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 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PE(大地) ≥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 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 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

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大地 ≥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 (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 ≤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 (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 (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 3、绝缘穿透距离: 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 --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