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礼制与法制——中西社会规范体系之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72
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探究引言:礼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体系,自古以来在中西文明中占据重要塞位。
中国自古就有着丰富的礼制体系和道德准则,形成了奇特的礼治文化;而西方则以法律作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社会秩序。
然而,在全球化和文化沟通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度探究和比较这两种治理体系,以期为今后的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礼治的特点与优势中国礼治是以礼仪规范和人伦道德为基础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
在中国古代,礼治在宗法和分封制度的支撑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中国的礼制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当中,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中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它以人伦道德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干系和互相尊重,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教化。
这种治理方式的优势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亲情与和谐:中国礼治重视家庭干系与社会和谐,提议亲情观念,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团结互助。
2. 尊重与习惯:中国礼制强调尊重和蔼从尊长和上级的权威,鼓舞人们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来自我约束。
3. 地位与责任:中国礼制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地位和责任,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4. 自由与自律:中国礼制鼓舞个人自由进步与自我约束,通过乐观参与礼仪活动来培育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西方法治的特点与优势西方法治以法律为中心,通过法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与中国礼治不同,西方法治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极力防止对个人权力的侵略。
西方法治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规范:西方法治依靠法律规范来约束个人和社会行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极大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正。
2. 独立与公正:西方法治强调司法独立与公正,缩减了个人权力过渡集中的可能性,保卫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3. 自由与权利:西方法治鼓舞个人自由进步和个人权利的充分保卫,人们可以依法享有个人权利和自由。
4. 公平与公正:西方法治提议对等与公正,通过法律的公正执行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宁公正。
一、引言社会规范是文化中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们实现社会生活目的的手段和社会行为的准绳。
作为体现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规范,既受历史背景、政治、民族、价值观、宗教信仰、习俗等多方面的制约,又反映着社会生活。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会规范势必存在差异,尤其是从宏观角度考察的中西方社会规范必然存在很大差异。
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不了解,或使用不当,就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会和冲突。
二、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常被看成是“行为规则”(rules of conduct),“行为的准则”(blue-prints for behavior)以及“社会的期望”。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社会规范有不同的分类,从语言交际的研究需要出发,Sumner(Sumner,1940)把社会规范系统分为:民俗(folkways);道德规范(mores);法律规范(law)。
文章拟按照Sumner的规范系统分类,对中西社会规范体系作一介绍。
(一)民俗民俗包括俗语、风俗、禁忌、习惯等在内的社会上最普遍的社会规范,是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
民俗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风俗习惯,禁忌语,交际规范。
其中,交际规范又包括语法规范、称谓、问候、恭维、道歉、拒绝、邀请、致谢、礼貌、礼节、非言语行为规范等。
(二)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具有道德和伦理内涵的习俗,是人们对社会上的事和行为给予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的标准,譬如宗教伦理、乱伦禁忌等。
禁忌是一套很重要的规范系统,禁忌是指违反社会期望的行为,包括犯禁忌的言语行为。
有些禁忌因文化而异,某一文化所高度赞扬的可能恰恰为另一文化所回避,如有的话题在某一文化中受到欢迎,而在另一文化中则可能构成对隐私的侵犯。
(三)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具有民族性,即有些法律会因文化的不同而异。
由于不同社会中社会制度、经济、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而使得法律具有民族性。
由儒家思想与古希腊思想家思想出发,浅议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04015217 吕一坤信息工程学院由儒家思想与古希腊思想家思想出发,浅议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04015217吕一坤信息工程学院摘要:法律文化是人类几千年来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沉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如同两条长河,各自顺着自己发展的洪流,奔涌向前,因此也就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法律文化是理解法律制度与法律行为的关键。
所有对法律文化的类型划分中,中、西法律文化是一个最基本的划分。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我们能够发现二者的不同和相同点。
本文就古希腊思想家与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展开,浅议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差异根据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在国外,美国法学家倾向于把法律文化界定为“人们对待法和法律制度的态度、信仰、评价、思想和期待”。
很多日本学者倾向于把法律文化理解为以法律意识为核心、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和设施在内的社会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由于地理条件、经济生产方式、宗教影响等因素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法律文化.这使得二者的法律发展自诞生时,就走上了两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我国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冲击,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及其文明成果——法律文化也逐渐打破了区域性限制,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与盲目崇拜、全盘西化都是错误的倾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种文化传统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根据现有的文献材料看,在国外,美国法学家倾向于把法律文化界定为“人们对待法和法律制度的态度、信仰、评价、思想和期待”。
很多日本学者倾向于把法律文化理解为以法律意识为核心、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和设施在内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五章礼制与法治——中西社会规范体系之比较中国人崇礼,礼的基础是等级秩序与道德约束,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将德治作为政治的最高理想。
西方人倡法,法的核心是制度约束与权利平等。
因此,从罗马帝国以来,建立稳定有效的法治秩序一直是西方社会的管理目标。
第一节克己复礼与维权奉法1.德主刑辅的礼治理想礼治作为治国之道,有点德治化的意思,它介于德治与法治之间,结合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它将社会风俗,民间习惯转变为统治者的意志,表现为官方意识形态,而不是纯粹的民间规约;它以祭祀,礼仪为主要方式,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达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而不是依靠国家专政机关的强制保障实施。
有学者称“礼制”为仪式化的法制,也可以说“礼制”是国家道德。
在中国,“礼治”,“德治”,甚至“法治“都是治国的手段,也就是说任德也好,任法也好只是统治者对工具的选择而已,这就必然使任何社会规范都成为有限的规范,坦率地说任何规范都不对权力者构成制约,这就使中国的“礼治”带上了“人治”的色彩。
中国的“礼治”:(1)礼以德为价值核心,历史上的德法之辨别,最终形成“德主刑辅”模式。
(2)礼制所维系的等级秩序,以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确定了人的亲疏关系与等级名分,并各有相应的服御体秩,相处仪节,所谓爱有差等,长幼尊卑区分明确,稍有逾越便可视为违礼僭越。
(3)对君主道德品质的期待与依赖是“礼治”的又一特征。
先秦法家的“以法治国”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不过刑治而已。
首先,传统“德”,“法”之选不过是胡萝卜与大棒之选,规范选择远没有超出手段层次;其次,法家讲法并未建立法制体系,而现代法治最根本的特点是制度化,虽然法能够上升为一种制度,成为治国之依据,但它也可以成为统治者手中任意使用的武器,这就是“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区别;最后,传统等级社会没有将法律置于权力之上,甚至给王权和整个官僚系统以超越法律的地位,权大于法,权必乱法。
中西方法制文明的起源与差异熊歆然发布时间:2021-10-15T01:50:22.235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0期作者:熊歆然[导读] 中西方法制文明的起源不同,由此产生的法律文化也截然不同。
古代中国法以礼、刑为主,刑法尤其发达,体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法律与权力紧密相连。
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摘要:中西方法制文明的起源不同,由此产生的法律文化也截然不同。
古代中国法以礼、刑为主,刑法尤其发达,体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法律与权力紧密相连。
而西方早期的法则是为平衡各阶层利益,用法律来确定各自权利范围,法律与权利密不可分。
分析中西法制文明的起源和存在诸多差异,对当代中国依法治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制文明;起源;差异一、探索中西方法制文明起源与差异的必要性法治文明是一个国家实行法治的状态和程度所体现的文明,是人们在具备一定社会条件的前提下,把法律尊崇为治国的方式,以追求政治民主、社会正义、保障人民权利所取得的成果和成就。
贯彻法治就是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国的原则,精准到位地实施法律,由此可见,法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更为先进的治国方式,法治文明与人类进步事业息息相关。
而法制与法治不同,法制是一国概括的有机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我国的法治,严格来说是自西方法律思想传入后,始称为法治,这是近代才产生的。
此我们在谈及传统的中华法系之源起时也惯用更客观的“法制”一词,本文所论述的题目中使用的是“法制文明”,而非“法治文明”的理由也正在于此。
但是,法毕竟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与整个文化具有有机联系的有血有肉的习惯,是与某个社会的地缘存在和聚居族群有必然联系的产品。
对法制文明中起源文化的求索,是国家和民族法治发展的养分。
要实现现代法治,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既要保留古代传统的中华法系绵延发展至今的优点,又要吸收西方优秀的法制文明引领近代风潮的长处。
这些贯穿人类历史长河的闪光点,不得不通过一遍遍梳理这些文明的起源,并两相对比,方可发现。
中西方法律的差异
中西法律的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体系:中西法律的立法体系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一般采取的是国会立法制度,由议会制定法律,法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约束力。
而中国采取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律制度,法律制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特点和国情。
2.法律制度:中西法律制度也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普遍采取的是以英美法系为代表的普通法制度,侧重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官法律解释和法庭裁决。
中国则采用的是以大陆法系为代表的民法制度,侧重于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法官法律解释和判决。
3.法律观念和价值观:中西法律观念和价值观有所不同。
西方法律注重个人权利与自由,追求公正和平等,尊重个人隐私和人权。
而中国的法律注重社会公益,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更偏向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司法机构和程序:中西司法机构和程序也存在差异。
西方国家一般有独立的司法机构,法官和律师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司法程序更加注重审理程序的公正和透明。
而中国的司法体系较为集中化,法官的独立性相对较弱,司法程序更加注重对案件的快速处理。
综上所述,中西法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立法体系、法律制度、法律观念和价值观
以及司法机构和程序等方面。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下的中西文化差异作者:梁根顺梁婧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08期[摘要]德治与法治是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采取的适合其社会形态的治理方式,而礼俗或法理的社会形态又是多种文化合力的结果,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文化具有地缘、经济、哲学及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当前我们应该将德治和法治充分结合,构建法礼兼备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德治法治中西文化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下的文化内涵中国自古言“仁义”重“礼教”,从独善其身的修齐到兼济天下之治平,道德在礼俗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西方社会在文化取向上则更体现了理性与科学的传统。
苏格拉底把追求理性作为人一生存在的最高价值所在。
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则更是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和斗争的目的。
1776年的《独立宣言》和1789年的《人权宣言》则把启蒙思想家的关于平等、民主、自由的理性思想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下来。
由此,法律最终取代宗教、消灭特权成为西方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
中国自古重礼治,西方则重法治。
然而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西方社会亦非无礼,中国政治亦非无法。
主从轻重之间,乃成双方文化一大差异。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文化渊源德治与法治是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采取的适合其社会形态的治理方式,而礼俗或法理的社会形态又是一个国家多种文化合力的结果,下面从地缘、经济、哲学及行为模式四个方面对比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文化差异。
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常被称为华夏文明,又叫“黄土文化”,西方文化被称为地中海文明,或日“海洋文化”。
“黄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称谓一方面概括了中西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则说明了中国的陆地特征和西方的海洋地形对中西文化形成的作用。
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文化选择上起到了最初的决定作用。
西伯利亚带来的风沙经过一两千年的时间使中国中原地带积起厚厚的黄土。
而由于中原地带位处喜马拉雅山以东,夏季气候较湿润,雨量充沛适合农作物生长,因此在中原地带就产生了很好的农耕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
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摘要: 法律文化是人类几千年来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历史沉淀,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中华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如同两条长河, 各自顺着自己发展的洪流, 奔涌向前, 因此也就形成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深入,文化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与广泛。
对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的研究是正确认识、理解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的前提, 也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和法制建设提供了借鉴空间, 有着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法律文化是法律生活中群体性的行为模式与观念模式的总称。
有学者认为法律文化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律实体, 即国家设计和实现法律的有形的立法司法活动, 如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设施、法典文献等;二是法律意识, 即无形的作为法律文化之源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包括法律思想、法律理论、法律观念、法律价值、立法司法经验等。
由此可见, 法律文化也可以说是分层次的, 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颁布的法律规范是法律文化的一种表层结构, 而其深层结构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关于法律的基本观念、范畴, 基本的法律价值以及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法律思维模式或方式, 本文侧重于后者, 即对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差异的探究。
一、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在对法的观念上的差异。
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 在法律制度方面,主要有“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立法等差、良贱有别的立法指导思想, 形成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刑律为主的法规体系, 产生了漠视权利、详订义务的法律内容以及与此配套的各项制度。
在法律意识方面, 认为法律的渊源在皇帝, 皇帝口含天宪, 皇权至上, 法自君出。
法律的作用在于治民、治吏等等。
因此, 在传统上, 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刑、律、法等同起来, 以为法即是刑法。
在西方,能译作“法”的拉丁语词汇很多,但它们共同的基本含义有三:一为法,二为权利,三为正义。
浅谈中西方法律制度的差异班级:行管111班姓名:***学号:********课程: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浅谈中西方法律制度的差异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法律,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从古到今,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一出现国家就伴随着产生了法律,这几千年的时间下来,每个国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法律体系,逐渐演变成一种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律制度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虽说东西方都有法律,但是伴随着各国,尤其是东西方历史的不同,造就了现在东西方法律制度的不同,下面我就从中西方法律文化各自的渊源、中西方各自法律的本位,人的本质差异、人性善恶的差异,以及法律的价值取向来谈谈中西方法律的差异,最后简单的谈谈中西方法律差异对于我自己的启示。
一、中西方法律文化各自的渊源中西法律文化最根本的分歧来自人类起源的问题。
在西方, 上帝造出的亚当夏娃因为违抗了上帝的意志而落入人间, 成为人类的始祖。
而在中华文明的众多传说中, 人类无一例外都是顺应天地之气所生, 是世界当然的主角。
两种文明的差异出现在对人性根本的认识,即性恶论与性善论,按照一般的思维, 性恶的百姓自然需要有强大的专制统治来制恶向善,而性善者更应当有民主自由地发扬性善的制度与之相适应。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西方在一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后迅速进入了民主社会,更让人惊叹的是法律中的宽容平等思想。
从某个角度看, 中华法系给人最深印象的却是捍卫道德的严刑峻法和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在一定意义上它只是统治者行使权力过程中一道可有可无的程序罢了。
究其原因,在西方人心态中, 任何人都有原罪,没有人可以高人一等, 祖先的罪过把所有后代放到了一个更低但更平等的地位上,于是不再有权威,人们更倾向于像自己那不安分的祖先一样相信自己,用自己的理性为社会立法。
如苏格拉底所说:真正的智慧来自于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