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环境与健康.ppt.Convertor

第九章 环境与健康.ppt.Convertor

第九章环境与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之本、幸福之源。

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健康十大标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要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健康亚健康疾病

WHO调查20%75%5%

上海25%70%5%

亚健康产生的原因:工作、生活紧张,环境污染等外界因素,也有酗酒、吸烟、缺乏运动,精神心理承受力差等内在原因。

当人类在不断地向环境索取资源的同时,投向环境的废物也与日俱增,致使环境达到无法承受,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的平衡遭到破坏,反过来又影响人类和生物的健康。

环境问题与传染病、疾病问题

环境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臭氧空洞、土地退化、淡水短缺、物种消失、温室气体剧增、气候变暖……

疾病问题: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旧的传染病卷土重来。据研究,近30年有20多种新的病毒发现,如艾滋病病毒、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疯牛病毒等,2003年SARS病毒爆发流行更是震惊世界。

单纯由遗传因素所致的癌症大约仅有5%,8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我们不能改变基因,但我们可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学习和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合理地利用环境因素,消除污染,预防疾病,从而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第九章环境与健康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转化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效应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及转化

一、环境污染物质的迁移

1.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被水生生物吸收或经微生物作用后被水生生物吸收。

吸收方式有食物链上各营养级直接吸收和食物链逐级传递富集,有的经陆生生物,人食用后逐步富集,被微生物分解后又被返回水体进行再循环,有的则沉淀在江河、湖泊、海洋的底泥中。

2.污染物进入水体,由水体灌溉土壤或直接进入土壤,再由陆生生物吸收进入生物体或是由植物吸收后依食物链逐级传递至食物链中顶级动物和人。

然后被污染生物由微生物分解又回到土壤、水、大气或沉积层。

3 、废气进入大气后被生物呼吸、吸附或沉降到土壤、水中再依1 、2 途径循环。

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

排入环境的污染物质经上述途径在生态系统中迁移,实现了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转化、富集、分散、消失等过程。

(一)生物性转化

1 .生物富集、放大

相当一部分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即被一些生物直接吸收,在生物体内积累起来,有的则通过不同营养级的传递、运移使顶级生物的污染物富集达到严重程度,最终使人体发生严重的疾病。如日本有名的“水俣病”即是食用富集了大量有机汞的鱼类引起,而“痛痛病”是镉的富集引起的疾病。

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

生物富集

指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凡是能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形成稳定结合物的物质,都能增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糖量物质

蛋白质和氨基酸

脂类

核酸和有机酸

生物放大

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多的现象。

生物放大作用的渠道是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离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就不存在生物放大。

2 .生物转化

有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因生物的作用而发生物质形态、性质的变化。

例如砷、汞等经过微生物作用进入动物体后甲基化成甲基砷,甲基汞等。

Hg2+ + 2R-CH3→CH3HgCH3→CH3Hg+

不少的化合物如酚类、氰化物等可被微生物降解成水,二氧化碳、氨等。

许多农药在微生物作用下起氧化还原反应

3.生物吸收、代谢、吸附作用

相当多的污染物都能被生物吸收。这些物质进入生物体内在各种酶参与下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络合等反应。

有的毒物经过这些过程转化成无毒物质

有的毒性反而增强。

(二)化学转化

1 .中和置换反应。

污染物进入生态系统在水溶液中稀释,溶解后多呈离子态,所以很容易和环境中酸、碱性物质起中和置换反应。

例如碱性废液排入酸性水体中得到中和。卤化物形态的铅转化为碳酸铅、硫酸铅等。

2 .氧化还原作用

有的物质排入环境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一氧化氮变成二氧化氮;

一价汞离子和二价汞离子间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2 Hg+→Hg2++Hg0

3 .光化学反应

许多农药化合物、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在太阳光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异构化、水解、置换、分解、氧化等作用。

例如,一氧化氮和碳氢化物在光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氮、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等有害的二次污染物。

而谷硫磷等杀虫剂在紫外光照射下即产生多种无杀虫能力的代谢物。

(三)物理变化

毒物或污染物质在环境中可以发生渗透、凝聚、蒸发、吸附、稀释、扩散、沉降及放射性蜕变等一个或若干个物理变化。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毒效应

一、基本概念

(一)毒效应

毒物分子与某些作用器官的特异部分即受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反应的结果,称为毒效应。

例如,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表现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灼伤等等。

(二)靶子

靶子就是指污染物作用于生物机体的部位。

如脑是汞的靶器官、甲状腺是碘化物和钴的靶器官,肾脏和肺是镉的靶器官。

污染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强弱与靶器官中含该物质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

同时靶器官可以是直接接触吸收污染物的器官,也可以是远离接触吸收部位的器官,

例如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可直接刺激上呼吸道及气管、支气管。

(三)蓄积

当人和动物长期摄入小剂量污染物质的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解毒和排泄的能力时,则导致该污染物在体内的积累,从而引起毒性作用。

蓄积作用是相对的,它与剂量的大小和摄入的时间间隔有密切关系,还与污染物质性质有关。如剂量较大间隔时间较短,则易出现蓄积现象,

反之剂量较小间隔时间长则不易出现蓄积现象。

有些物质易在人体内蓄积,有些则相反。

(四)危害性

污染物质在与机体接触或使用过程中,有引起中毒的可能性。

危害性与毒性不同,任何一种污染物不论其毒性强弱,其危害性的大小取决于生物是否与它接触以及该物质进入机体的能力和数量。

在评价污染物的毒性及危害性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单凭它的绝对毒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这种物质的挥发性和在水(或血液)中的溶解性。

挥发性小,易溶于水或血液中,并能迅速达到中毒浓度的化学物质其危害性就大,反之则小。(五)危险性

又称危险度,是一种统计学概念,指引起接触生物损害的预期频率。

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在于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能力和数量。

如果是脂溶性物质,则易蓄积在脂肪中,不仅影响机体的脂肪代谢而且具有慢性中毒的危险性。

(六)安全性

某种污染物按一定数量或方式使用,不致引起生物机体损害的实际肯定性。

(七)暴露

靶子所接触的特定污染物的化学和物理因素的总和。

二、污染物剂量、效应与反应

剂量从理论上来说,应当指污染物在生物体的作用点上的总量,实际上这个“总量”是难以定量求得的,因此往往采用的是生物体单位体重吸收或摄入污染物的量表示。

效应指暴露所引起生物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亦可称为“生物学作用”或“生物学效应”,一般可将其分为两类。

一类“量效应”,其效应强度可以定量表示,

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的程度,用胆碱酯酶活性表示,其他,如蛋白质浓度、体重改变等,都可定量表示。

且计量指标所得测量值是连续性的,随化合物剂量改变,

另一类“质效应”其效应强度无法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是”或“否”,“有”或“无”,“死亡”或“健康”来表示。

没有性质和强度差别,因而所得计数指标的测定值是非连续性的。

反应指的是暴露引起某一生物群体中,呈现某种观测效应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百分率)大小。

(一)剂量-效应

剂量-效应关系,是指环境污染物剂量与在个体中引起的某种效应的强度改变间的关系。

生理调节状态

代偿状态

代偿失调状态

死亡

(二)剂量-反应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环境污染物剂量发生变化,能引起某生物群体中呈现某种观测效

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应发生变化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中,无反应和最大反应之间,随剂量增加,反应逐步增加,有明显程度变化。假设:

毒反应与作用部位的毒物或其代谢物浓度有相关关系;

作用部位的浓度与剂量相关;

毒反应是由所给的化合物引起的,即二者是因果关系。

三、污染物毒性参数与毒性分级

对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必须采用统一的毒性指标来表示。

这些毒性指标在度量上必须具备同一性和等效性,并能灵敏地反映毒物性质的变化,测试方法也必须力求统一,易于重复,即重现性好。

(一)毒性的上限参数

引起动物急性中毒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是评价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和危险性的一类重要毒性参数。常采用以下几种:

1. 最大耐受剂量(MTD 、LD 0 ) 或浓度(LC 0 ) :是不致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2. 致死剂量(LD) 或浓度(LC ):表示污染物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 最小致死剂量(MLD) 或浓度(MLC ):

是使实验动物个别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4.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 50 或LC 50 ) :

是引起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它不是某些实验组的直接结果,而是根据整个实验结果,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处理后求得的。

5.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 100 或LC 100 ) :

致使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二)毒性的下限参数

1. 阈剂量或阈浓度:用最敏感的受试动物染毒,用已知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或用现代化的手段测出该毒物引起受试动物产生异常生理、生化等反应或潜在的病理学改变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2. 急性阈剂量(LiM ac ) :在一次染毒的条件下,测得的阈剂量,即为急性阈剂量。

3. 慢性阈剂量(LiM ch ) :在长期反复染毒条件下测得的阈剂量,即为慢性阈剂量。

除上述介绍的根据化学物质LD 50 大小来进行毒性分级外,尚可对挥发性的液体或气体化学物质采用刺激性阈值来进行分级.

(三)危害性参数和危害性分级

由于危害性涉及到化学物质本身的毒性大小及实际进入人和动物的可能性。因此对其进行评价相当困难。目前常采用以下 4 种参数:

1. 急性毒作用带(Z ac )

其值越小,急性毒作用带越窄,说明引起急性效应致死的危险性越大。

2. 慢性毒作用带(Z ch )

其值越大,毒物的慢性毒作用带越宽,说明该毒物的毒作用往往难以觉察,引起慢性中毒的危险越大。

3. 吸入中毒的危险性指数(I ac )

是用在20 ℃时该毒物饱和蒸汽浓度(C 20 ) 和LC 50 之比值来表示。

其值越大,表明引起急性吸入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利用上述3 个指标,可以将化学物质危险性大小分为 4 级

4. 穿透系数

穿透系数反映了化学物质经皮的穿透能力及经皮中毒的可能性,其值越接近1 ,表明穿透性越强,易于经皮中毒。

四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机理

直接刺激与腐蚀作用

抑制机体对氧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抑制机体酶系统的活性

对细胞组织结构的损伤作用

干扰机体的代谢功能

影响抗体免疫功能

与基因的相互作用

五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

化学结构

剂量

接触方式

作用时间

环境因素

各属、种系和个体差异

污染物质的化学结构,不仅决定它的理化性质,也觉得它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能力

污染物质的化学结构改变引起毒性的增减,如芳香族的烃类化合物,苯环上的氢被氯或甲基等取代,对全身的毒性减弱,对局部的刺激性增加

若具有有分散度大、挥发性大、脂溶性等的污染物质毒性大

非必需营养元素:

对于这一类元素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限量的问题(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人体的最

高容许负荷量等)

必需营养元素

研究和制订环境中最高容许浓度,而且还要研究和制订最低供应量的问题

污染物接触机体的途径不同,使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速度、吸收量和代谢过程等不同,因而毒性作用也不同。

如经皮肤接触较口摄入的毒性小

相同剂量的物质,因其稀释度不同也造成毒性不同,一般浓溶液吸收快,毒性强。

很多环境污染物具有蓄积性,只有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产生危害。因此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毒物的蓄积量将加大。

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受摄入量、污染物的生物半衰期(即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物理因素:环境条件的改变,如温度、湿度和压强等,对污染物质的毒性也产生影响

如高温高湿条件下,皮肤毛细管扩张、血液循环和呼吸加快,促进易挥发物质的如甲醛等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

二氧化硫在高温氧化下易转化为三氧化硫和硫酸,毒性增强

化学因素:环境中多种化学污染物质的相互作用,使其毒性更复杂

(一)相加作用

即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

产生联合作用的各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比较接近,或属于同系物质,它们作用于机体的同一部位或组织的毒性作用近似,作用机理也类似,如按一定比例,用一种化学物质代替另一种化学物质其混合物的毒性无改变。

二种毒物毒性作用的死亡率分别为M 1 和M 2 ,则联合作用的死亡率为M = M 1 + M 2 (二)协同作用

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如稻瘟净与马拉硫磷,臭氧与硫酸气溶胶等,以死亡率为毒性指标,

二种毒物毒性作用的死亡率分别为M 1 和M 2 ,则联合作用的死亡率为M > M 1 + M 2 。

(三)拮抗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

如二氯甲烷与乙醇,铁和锰等,以死亡率为毒性指标。

二种毒物毒性作用的死亡率分别为M 1 和M 2 ,则联合作用的死亡率M < M 1 + M 2 。(四)独立作用

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部位及其机理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

但常出现一种有毒物质的作用后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而使另一种毒物再作用时毒性明显增强。二种毒物作用的死亡率分别为M 1 和M 2 ,则联合作用的死亡率为M = M 1 + M 2 (1- M 1 ) 或M =1-(1- M 1 )(1- M 2 ) 。

但是混合物的毒性仍比单项物质的毒性要大。

(一)种属差异

据资料表明,在有些物质对动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不同种属动物的敏感性是不一致的,这可能与这些物质在不同种属动物体内蓄积作用不同所致。

一般情况,人对小剂量毒物的作用较动物更为敏感。

(二)种系差异

种系之间对污染物敏感性的差异,没有种属之间明显,主要表现在量方面的差异。(三)个体差异

个体对污染物的反应差异较大。不同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传因素等,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强度和性质明显不同。

1 .性别

性别对毒性的影响,往往随毒物种属而异。

2 .年龄

人和动物对毒物的反应受年龄的影响。据分析成年动物的LD 50 与新生动物的LD 50 之比值可波动在0.002 ~16 之间。

3 .体重

4 .健康状况

动物的营养状况、体力活动情况、有无疾病以及其他许多因素,都能引起全身代谢水平和酶活性的波动,从而影响毒物在体内的代谢率和吸收、排泄速率

五研究方法

为了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效应的关系,必须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以了解外界环境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同时,又必须广泛地应用生理、生化、病理、毒理和临床学科的有关知识,以阐明机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所引起的种种变化。

因此其研究的方法很多,总结起来可分为两类:现场调查、实验研究。

(一)、现场调查方法

现场调查法包括生态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

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的方法是作为掌握生态系统的自然现象的方法、就是观察物质(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及其能量在生态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迁移转化,阐明某一局部地区以至整个地球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生态学的研究,提供环境污染物定性及定量的资料,来计算污染物释放、并转移到生物体中的代谢剂量与效应关系,

查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持久性,转化和迁移的规律,为制定环境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量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的调查是了解某一地区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状况、患病率、死亡率等危害情况的统计,为制定污染物的安全浓度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调查的因果关系和时间先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回顾性调查,是调查人群中已经发生的某种疾病,追溯过去有无可疑的共同病因和发病的性质,是在病例发生后从果到因的调查。

另一类是前瞻性调查,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居住区的居民划分为某一污染因素的接触组与对照组,在一定期间追踪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健康差异和发病死亡情况,是从因到果的调查。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还应注意一些问题,譬如样本大小、分组、以及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二)实验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地阐明环境污染对机体的作用,必须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环境污染物

对机体和其它生物系统影响的观察,即采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毒理实验包括急性、短期和长期毒性实验,以及致癌、致突变和致畸实验。

第三节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按人体反应的性质可分为特异性损害和非特异性损害。

一特异性损害

污染物可直接作用于组织、器官、细胞,或者在侵入体内后选择性地作用于一定的组织或器官,引起这些组织、器官的特异性损害。

特异性损害从临床角度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远期损害。

1.急性损害

是环境污染物在短期内突然增高时,引起机体急性中毒。

2.慢性损害

1)公害病

公害

人为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破坏生态。突出的标志是许多人因此出现急、慢性中毒与死亡。

公害病

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是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

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使用了“公害病”一词,并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引起公害病的因素复杂,有环境起始污染物或经过环境影响而形成新的污染物,

可以是单因素的作用或多因素的联合作用,

往往有多个污染源同时存在,污染源与危害之间一般都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公害病可以长期陆续发病,还可累及胎儿危及后代,也可在大量人群中短时期内发生急性暴发型的损害。

地方病

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叫地方病。

我国最典型的地方病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和地方性氟中毒。

公害病与地方病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

该病是世界上最广泛的一种地方病,俗称“大脖子”,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症状,分为缺碘性甲状腺肿和高碘性甲状腺肿。

前者主要出现在山区、丘陵地带,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缺碘所引起,防治方法是补碘;

高碘性甲状腺肿多见于海滨地区,因食用高碘食物或饮用高碘水等引起,防治方法是停用高碘饮食,并服用甲状腺素治疗。

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症状的地方病,因1935年最早发现于黑龙江克山县而得名。

经调查研究认为与环境缺硒有关

缺硒会使人和动物产生多种病症: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血管病、白内障、癌症、婴幼儿猝死症及牲畜的白肌病等40余种疾病。

高硒也会使人和动物产生多种病症:如动物的蹒跚病,脱蹄,人的毛发脱落,指甲褪色、变脆等。

大骨节病

双手呈短指畸形

全国克山病分布图

(三)地方性氟中毒

该病是同环境中氟的丰度有密切关系的一种世界性疾病,主要由于环境中氟含量过高,导致水和食物中含氟量高,进而使人体摄入过多的氟而引起,其基本病症是氟斑牙和氟骨症。

根据摄入氟的途径可分为:

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

氟骨病

2)慢性职业病

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因素所致的损害,大多数是属于慢性损害。

3.远期损害

某些污染物能影响人体遗传物质的改变,成为某些先天性疾病、肿瘤和畸胎等发生的原因。通常把环境污染物的致突变、致癌、致畸作用的远期损害统称为“三致”作用。

1)致突变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根本的改变

各种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有自发突变的可能,但这种自发突变率很低。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也可由某种原因诱发突变,这种诱发的突变,称为致突变作用。

经动物实验证明具有致突变作用的化学物质

染色体断裂剂:真菌毒素

药物:巴比妥盐酸类、庆大霉素、灰黄霉素、异烟肼、苯肼、雌酮孕酮、三乙烯嘧胺、氨基甲酸乙酯、乙二胺四乙酸等浣化剂、某此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氮芥、硫酸二甲酯、工业毒物:硫酸二乙酯、甲基或乙基甲碘酸盐、苯、甲苯、镉、铅、砷、二硫化碳等

农药:马拉硫磷、敌百虫、乐果、敌敌畏、除草剂等

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亚硝胺类化合物等

其他:苯并(a)芘、亚硫酸等

2)致癌

据估计,人类癌症中80%一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由病毒因素和放射性因素引起的肿瘤各占5%,由化学性因素引起的肿瘤占90%。

根据报道有1000多种化学物质能够引发动物发生肿瘤,可疑引发肿瘤的化学物质则比这个数字要高得多。

主要的致癌因素有:

①化学因素:已经确定的化学致癌物有苯并(a)比、联苯胺、砷化物、氯乙烯、二氯甲醚、氯甲甲醚、黄曲雷毒素、石棉等,可疑致癌物有铰、镐、亚硝胺类化合物以及一些芳香胺类

染料等。

②物理性因素:如放射线的外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质可此起白血病、肺癌等,紫外线过度照射可引起皮肤癌等。

③生物性因素:如EB病毒与鼻咽癌密切相关,肝吸虫与肝癌、血吸虫与结肠癌等可能也有关系。

3)致畸作用

某些因素而引起畸胎的发生,称为致畸作用。据美国估计,新生儿有畸形的约占2%,如包括智力缺陷在内,可达10%,估计我国新生儿的先天性畸形率(先天性愚型不包括在内)约为1.28%

主要的致畸因素有:

①生物性因素:如孕妇妊娠早期患过风疹或某些病毒性疾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②物理性因素:实验动物妊娠时,用红外线、X射线、放射线照射,有可能使胎儿畸形。

③化学性因索:许多化学物质都有致畸作用,如汞、农药、除草剂、某些药物等等。

孕妇在怀孕早期服用药物反应停可产生畸胎,1960-1962年间,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孕妇因服用反应停(thalidomide)发生19000例畸胎,震惊世界。

日本水误地区孕妇也有因甲基汞而引起胎儿脑发育畸形的。

长期营养不良,缺乏某此必需的维生素(如维护生素B2),也可能产生畸胎。

美国在越南战争时期,曾大量施用落叶剂2,4,5-T,在2,4,5-T散布地区生活两个月以上的人群中,除了急性中毒以外,4名孕妇共生了3例畸形儿:Down’s小头综合征并见21三体异常,此外,污染地区先天腭裂、脊柱裂发病率急剧增加。死亡率在污染地区为640/万,高于全国水平312/万

(二)非特异性损害

非特异性损害是指在环境污染因素作用下,机体的功能减弱、免疫力下降,导致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这是间接影响所致的健康损害。

环境污染物、高温、微小气候和太阳辐射的改变,虽然不是直接引起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但是它们可以间接使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增高。许多环境污染物所致的特异性损害的早期,也可以引起一些非特异性的健康损害。

大气污染使感冒、喉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眼病等患病率增加。

第四节环境激素

环境激素是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又一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

环境激素的极微量也会引起生物体的激素分泌失调。而且毒性作用潜伏期长,当危害表现时已对物种和生态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因此环境激素被视为人们面临的新公害,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环境激素污染现象和危害

1)在近50年,人类男性的平均精子数量减少了一半,另外,精子畸型的人数也在增加;2)人类女性的不孕现象明显上升;

3)在自然界中,水生动物雌化现象严重。比如在英国,某些河流中所有的雄性鱼类都被雌化了;

4)有些鸟类出现了行为反常,雄鸟不再履行父亲的职责,弃巢而去,而雌鸟则成双成对来抚养双倍的鸟卵,而这些卵却常常不能被孵化;

5)有的动物失去了生育能力,有的动物虽仍具有生育能力,但其后代的生命力却很差,而且退化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健康的幼小动物会突然退化甚至死亡。

以上所有这些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和行为异常现象,都与其内分泌系统被环境激素扰乱有关。

环境激素的污染成为了当今影响地球物种生存的严重问题

环境激素的定义

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对人体内和动物体内原本营造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作用的物质,通称为”外源性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以区别于生物体本身分泌的激素)

环境激素作用机理

与人体激素或动物体激素竞争靶细胞上的受体,并直接与雌激素受体结合;

与其他核心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到雌激素作用功能,且对体内分泌的雌激素产生阻碍作用;通过与其他受体结合或影响信号传导途径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其他系统的互动作用,从而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种类

目前约有70多种化学物质(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雌激素活性,干扰生物的内分泌,并被初步确认为环境激素类物质。

除了镉(Cd)、铅(Pb)、汞(Hg)外,其余的60多种都是有机化合物。

其中40余种是农药(成分),约占环境激素类物质的60%

一直用于电器产品和其他塑料制品中的多氯联苯,

制造碳酸酯树脂的双酚A,

塑料增塑剂中的邻苯二甲酸酐类,

润滑油添加剂中的己二酸,

常用塑料聚苯乙烯,

避孕药和雌性激素

其中最典型的环境激素类物质是强致癌物的二噁英。

环境中的环境激素类物质种类繁多,其来源也各不相同,但对生物和人类的侵害主要是通过三种直接途径进行的,即空气侵入、水源侵入和食物侵入等。

空气中的环境激素

焚烧垃圾废物

化学产品生产过程中某些物质的泄漏

建筑材料、家具、日用生活用品中挥发性污染成分的挥发。

水中的环境激素

空气中的环境激素随着雨水流向大地,进入各种水系。

工厂排出的污水

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的渗出和医院医务用水的排放。

食品中的环境激素

食品生产、加工与包装等过程

蔬菜、水果和谷物类生产几乎都离不开农药,而农药是环境激素类物质的重要成员

食品添加剂、保鲜剂

塑料薄膜

环境与健康的问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就是以呈悬浮状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利用活性污泥的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来净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处理工艺。 2.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正解,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水体自净:所谓水体的自净作用,是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过程。 4.生物富集: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5化学需氧量(COD):所谓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生物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BOD)指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将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所消耗的氧的量。 悬浮物(SS):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 溶解氧: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 6逆温: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7、酸雨:硫、氮等氧化物所引起的雨、雪和冰雹等大气降水酸化以及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9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0地方性病: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这种状况称为地方性: 11水俣病: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 12、生态平衡: 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13、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利用固着在惰性材料表面的膜状生物群落处理污水或废气的方法。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转盘法均属于此种方法 14、食品添加剂: 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15、持久性污染物: 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16、维生素: 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

环境与健康的问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就就是以呈悬浮状得活性污泥为主体,利用活性污泥得吸附凝聚 与氧化分解作用来净化废水中有机物得处理工艺。 2.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就是指生物所需得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 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正解,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得现象。 3.水体自净:所谓水体得自净作用,就是指受污染得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与生物等作用下 水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得过程。 4.生物富集:处于同一营养级得生物种群或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得化合 物,使其在生物体内得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得现象。 5化学需氧量(COD):所谓化学需氧量(COD),就是在一定得条件下,采用一定得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得氧化剂量。 生物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BOD)指在有氧得条件下,由于微生物得活动,将水中得有机物氧化分解所消耗得氧得量。 悬浮物(SS):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得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得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 溶解氧:空气中得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 6逆温: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就是随高度得增加而降低得。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得情况,气温随高度得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7、酸雨:硫、氮等氧化物所引起得雨、雪与冰雹等大气降水酸化以及pH小于5、6得大气降水。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现代人得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得能力。换句话说,就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就是一个密不可分得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得目得,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得大气、淡水、海洋、土地与森林等自然资源与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与安居乐业。 9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就是指透射阳光得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得保温效应,就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得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得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得效应。 10地方性病: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得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包括传染性与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增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这种状况称为地方性: 11水俣病:水俣病就是指人或其她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得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得一种综合性疾病。 12、生态平衡: 就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得稳定:一方面就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得组成与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就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就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瞧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13、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利用固着在惰性材料表面得膜状生物群落处理污水或废气得方法。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与生物转盘法均属于此种方法 14、食品添加剂: 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与增加食品营养成分得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15、持久性污染物:指人类合成得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得化学物质。 16、维生素: 生物得生长与代谢所必需得微量有机物。分为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两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后者有B族维生素与维生素C。人与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即所谓维生素缺乏症。 二、简答 1、简述水资源得种类

项目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方案

会签表 SC-04 名称:项目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编号:

目录 1编制说明 (1) 2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与评价过程 (1) 3项目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1) 4项目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职责 (2) 5环境运行控制 (3) 5.1施工现场总体规划 (3) 5.2施工现场临时设施 (3) 5.3环境因素分级管理制度 (4) 6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 (4) 6.1安全教育 (4) 6.2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5) 6.3安全检查 (5) 6.4危险源分级管理制度 (5) 7重大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专项管理方案 (5) 7.1防止施工噪声超标排放管理方案 (6) 7.2防止运输遗洒管理方案 (7) 7.3防止废水排放超标管理方案 (8) 7.4防止固体废弃物无序废弃管理方案 (9) 7.5防止化学品泄漏管理方案 (10) 7.6减少施工现场粉尘管理方案 (11) 7.7防止火灾发生管理方案 (12) 7.8防止触电事故发生管理方案 (13) 7.9完善安全防护用品管理方案 (14) 7.10防止塔吊、井架设备缺陷、违章作业管理方案 (15) 7.11防止标识缺陷引发安全事故管理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编制说明 本工程建筑面积共……,……,上部……层,地下室……层。计划工期为……。目前,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因此,本方案亦将针对本工程施工全过程编制。 本工程涉及到的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主要施工内容有:基础的土方、边坡支护等施工;基础、主体模板、钢筋、砼、脚手架、屋面、砌体、安装、装修等施工。 本工程涉及到的主要施工设备设施有:空压机、挖土机、塔吊、施工电梯、物料提升机、搅拌机、振动器、电锯、切割机、电锤、潜水泵、配电箱……。 本工程主要用到危险化学品有:氧气、乙炔、煤气、油漆、稀释剂、冷底子油、机油、防水涂料、砼外加剂、草酸……。 本工程地处……,周边居民住宅楼距离……,交通……。 2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识别与评价过程 项目部根据工程的特点,按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中相关文件的要求,对项目的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了识别和评价。经讨论,明确项目部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 3项目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根据项目部的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和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总目标,制定本项目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通过保证项目部目标的实现,确保整个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总目标的实现。 1)项目部环境管理目标 防止施工噪声超标排放。 防止运输遗洒。 防止废水排放超标。 防止固体废弃物无序废弃。 减少施工现场粉尘。 防止火灾发生。 2)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负责任的重伤和死亡事故:无。 工伤频率:15‰以内。 公司季度安全文明施工检查:优良 防止化学品泄漏、气瓶爆炸。

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学习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学习心得体会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5 页

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学习心得体会2011年12月21日在禅居饭店二楼会议室由公司企业发展部主办,聘请河南卓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讲师沈奚强老师给我们做了 一期为期3天的关于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二合一管理体系的培训学习。前段学习的质量管理体系既iso9000,该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控制达到持续提高顾客满意度。环境管理体系既 iso14000,该体系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改善以提高相关方的满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既 ohsas18000,该体系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员工的保护和员工健康的关注及改善已达到员工满意持续提高。作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依据,三个标准所采用的管理方法基本相同,都遵循了pdca的管理方法,对类似的管理事项,其管理思路基本相同,都强调了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其目的都在于持续改进。 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管理体系主要是通过三套管理方法的有效结合,使得三套管理方法的三个标准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已达到管理体系整合的需要。通过三合一管理体系的学 习,有效控制我们的产品生产过程,通过对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的因素分析来反映企业经营。 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的一名自评师,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学习内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我部门在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质量管理体系,就持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方面我们景区部门还不是做得很到位。作为景区的管理部门,我们的顾客就是来自各地的游客,我们的产品就是景区管理,也就是景区游览环境。质量管理要求我 第 2 页共 5 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习题及答案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习题 概论 一、选择题: 1.“每个人不仅对个人健康负有责任,同时也对社会健康承担义务”指的是(A )A.道德健康B.三级健康C.心理健康D.一级健康 — 2.无饥寒、无病、无体弱是(A)A.一级健康的内容B.二级健康的内容C.三级健康的内容D.健康的全部内涵3.一级健康是指(B )A.满意度条件B.满足生存条件C.最高层次的健康D.心理健康 4.二级健康是指(B ) 》 A.心理健康B.满意度条件C.道德健康D.满足生存条件5.最高层次的健康是指(C)A.一级健康B.二级健康C.三级健康D.社会健康 6.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是(C )A.等同关系B.并行关系C.包容与被包容关系D.先后关系 … 7.健康教育活动的核心是(D)A.进行卫生宣传B.提高卫生保健知识C.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D.行为改变8.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著是(B )A.黄经亨编著的《健康教育学》B.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 C.贾伟廉编著的《健康教育学》D.梁浩材编著的《健康教育学》 ~ 9.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 B ) A.健康教育B.健康促进C.卫生宣教D.预防接种10.选择8-12名由相同的社会背景成员对某社区的健康问题进行讨论,这是(B )A.特尔斐法B.专题组讨论C.观察法D.访谈法 11.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影响健康最主要的因素是( B ) ) A.生物因素 B.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C.环境因素 D.卫生保健服务因素12.不记名,可保证答卷的真实性不受成员的威望、权利等的影响,这种方法是(A ) A.特尔菲法 B.专题小组讨论法 C.选题小组工作法 D.案例调查 13. 属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的特点的是(C) A. 潜伏期短 B. 特异性强 C. 广泛存在 D. 变易性小 ) 14.健康促进特别强调以(D) A. 个体为基础 B. 群体为基础 C. 病人为基础 D. 健康为基础 15.常用于收集目标人群较深层次的需求信息的方法是( B ) A.观察法 B.专题小组讨论法 C.选题小组工作法 D. 专家反馈咨询法16.第一次举行健康促进国际大会的发展中国家是(A) 《 A. 印度尼西亚 B.中国 C.印度 D. 菲律宾

预防保健一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三、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B 2、下列哪项属于典型的次生环境()。D 3、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类型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 4、能够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包括()。D 5、常见致癌化学物质不包括()。B 6、目前最主要的环境污染来源于()。B 7、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中,生产性污染是指()。A 8、下列哪项是物理性污染()。B 9、1952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造成1万多人死亡,污染物为()。C 10、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比较多见的是()。B (二)多项选择 1、环境的构成因素包括()。ABC 2、公害是指受哪些污染导致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ABC 3、环境污染物的来源()。ABD 4、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特殊毒性作用包括()。ABCD 5、常见的污染气体()。ABCD 6、生物圈包括哪些()。ABCD (三)判断正误 1、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影响所致的环境称为原生环境。()错 2、生态系统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对 3、指进入环境并能够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因素成为环境污染物。()对 4、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多为急性中毒。()错 5、环境污染具有多样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对 6、一氧化硫可以与水混合而成酸雨。()错 7、PM2.5与PM10相比颗粒直径小,富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如PM10对环境的污染的影响大。()错 8、持续性蓄积危害多是由于毒物本身在体内的蓄积或毒物对机体的微小损害逐次累积所致。()对 9、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危害,据统计,化学因素的致癌比例达90%。()对 10、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多与个体敏感度有关,与污染物浓度及作用时间无关。()错(一)单选题

职业环境与健康题库

第一节职业相关疾病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有害因素 2、职业病 3、工作有关疾病 4、健康监护 5、就业前健康检查 6、定期健康检查 二、填空题 1.健康监护本身属于()级预防。 2.职业有害因素是是在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3.职业有害因素是是在()、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4.职业有害因素是是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5.职业性损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三大类。 6.职业性损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和工伤三大类。 7.职业性损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工作有关疾病)和()三大类。 8.200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扩大为()大类115种。 9.2002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扩大为10大类()种。 10.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在岗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查。 11.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在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查。 12.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健康检查、()、离岗健康检查及应急健康检查。 三、判断题 1.健康检查可分为就业前检查和普查两种基本类型。 四、选择题 1.下列关于健康监护论述错误的是 A.通过健康监护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劳动卫生标准 B.通过各种健康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 C.是早期发现健康损伤的重要手段 D.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是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之一 2.下列哪项不属于生产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 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 B.减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 C.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 D.避免使用有毒物质 3.下列哪项不属于个体防护措施 A.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试题(含答案)

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试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24分,每题1分。) 1、在确定其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时,应考虑其风险评价和控制的效果。 2、确定重大环境因素时,必须考虑到它的环境影响。 3、水、电的节省或有效利用也是污染预防的一种方式。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劳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从业人员在作业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5、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6、在判断环境因素时,应考虑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全过程,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7、某厂的噪音排放已经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被识别为重要环境因素则仍然需要降低噪声的排放。 8、对危险源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两个方面。 # 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和综合治理。 10、组织用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提供风险的确认、风险优先次序的区分和风险文件的形成以及适当时控制措施的运用。 11、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二、判断题(30分,每题2分,对的打“√”错的打“×”。) ( 1、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因素。(√) 2、环境因素识别就是要识别出重要的环境因素。(×)

3、组织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就是要重新编制新文件代替所有的现有文件。(×) 4、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必须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程序进行评审。(√) 5、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害的,所有都应该想办法加以削减。(×) $ 6、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组织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核心,它包括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7、紧急情况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事件。(√) 8、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是组织自我设定在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方面要达到的目的。(×) 9、在环境法律、法规变更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更新环境因素。(√) 10、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当包括污染预防的内容。(√) ! 11、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使组织能够控制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持续改进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12、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关键岗位应制定具体操作的运行标准,可以用文字、图示或样品等表示。(√) 13、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的监测和测量只是污染物排放的监测。(×) 14、噪声污染与其他污染相比具有暂时性,即噪声停止发声后,危害和影响随之消除,是没有长期和积累影响的。(×) 15、合规性评价就是对使用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进行的定期评价。(×) " 三、单选题:(20分,每题2分) 1、“健康损害”是指可,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C ) A 证实的 B 追溯的 C 确认的 D 诊断的 2、对于变更管理,组织应在,识别在组织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或组织活动中与该变更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C ) ~

智慧树知到《环境生态与健康》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环境生态与健康》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治理是我国的重大需求 B:人体与环境是统一的 C: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础是化学元素 D: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只能加强体育锻炼 正确答案:环境治理是我国的重大需求,人体与环境是统一的,人体与环境联系的基础是化学元素 2、下列疾病不属于地方病的是()。 A:地方性甲状腺肿 B:克山病 C:骨痛病 D:地方性氟中毒 正确答案:骨痛病 3、下列疾病不属于公害病的是()。 A:富山事件 B:克山病 C:光化学烟雾 D:伦敦烟雾 正确答案:克山病 4、污染物防治是防止公害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5、公害病是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的地区性疾病。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第二章 1、下列属于水污染物质的有哪些()。 A:悬浮物 B:耗氧有机物 C:植物性营养物 D:重金属 E:难降解有机物 正确答案: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2、天然水体的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降水。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3、下列不属于水体物理性污染的是()。 A:悬浮物 B:放射性污染物 C:垃圾渗滤液

D:热污染 正确答案:垃圾渗滤液 4、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中下列哪些工序属于化学处理方法()。A:沉淀池 B:加氯消毒 C:反渗透膜 D:曝气池 正确答案:加氯消毒 5、具有脱氮功能的工艺有()。 A:CASS工艺 B:A-A-O工艺 C:完全混合曝气工艺 正确答案:CASS工艺,A-A-O工艺 第三章 1、臭氧层在大气圈的()。 A:中间层 B:对流层 C:热层 D:平流层 正确答案:D 2、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光化学烟雾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 Part 1 IT从业人员保健小知识 Part 2 环境与职业安全 Part 3 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 Part 4 灾害安全防范 IT从业人员保健小知识 一、鼠标手 二、屏幕脸 三、颈椎病(附颈椎引导操) 四、电脑辐射造成的困扰 五、心理压力(附减压14条 一、鼠标手 何谓鼠标手:用医学上的话来说,就是“重复性压力伤害”。一般来说,手腕在正常情况下活动不 会妨碍正中神经。但在操作电脑时,由于键盘和鼠标有一定的高度,手腕必须背屈一定角度,这时 腕部就处于强迫体位,不能自然伸展。 鼠标手有哪些症状:主要表现为手部逐渐出现麻木、灼痛,夜间加剧,常会在梦中痛醒。不少患者 还会伴有腕关节肿胀、手动作不灵活、无力等症状。 下述的症状的发生应高度怀疑鼠标手的发生: 1、手掌、手指、手腕、前臂和手肘僵直、酸痛,不适。 2、手部刺痛,麻木,冷。 3、握力和手部各部位协同工作能力降低。 4、夜间疼痛。 5、疼痛可以迁延到胳膊,上背,肩部和脖子。 如何预防鼠标手: 1、键盘应放置在身体正前方中央位置,最好选用弧度较大、接触面较宽、有助于力分散的鼠标; 2、显示屏放置在身体前面的高度以不使头部上下移动为宜,当坐正之后,双眼应与屏幕处于平行直线上, 确保显示屏的亮度适中; 3、坐姿挺直并最好使用背垫,应坐硬椅后背紧靠椅背,双脚应平放地面或脚垫上; 4、前臂和肘部应尽量贴近身体,并尽可能放松,肘部工作角度应大于90度,以避免肘内正中神经受压; 5、手腕尽可能平放姿势操作键盘,确保使用鼠标时手腕伸直,手臂不要悬空,移动鼠标时尽量使用臂力; 6、操作鼠标30分钟,即应该休息片刻。工作期间经常伸展和松弛操作手,可缓慢弯曲手腕,每小时反复做10秒钟;也可每小时持续做10秒钟的握拳活动; 7、使用快捷键等小技巧,左右手替换着使用鼠标,使用灵活轻快的鼠标,笔记本和台式机换着用等也是权 宜之计。 已患“鼠标手”,则要积极治疗,充分休息,可作理疗、外抹消炎止痛的药物、局部封闭。正中神经是手部最重要的神经,因其支配最重要的大拇指,受压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必须及早作微型手术或直接切开腕横韧带减压,神经的损伤要及早采取措施,否则难以恢复。

环境与健康答案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总论 1、什么是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开发利用的对象。环境法中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大气、水、土壤(岩石)、所有生物体2.气态、液态和固态3.维持自身稳定状态(强大、有限)||1.容纳和转运成分、组成成分2.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2、环境的特性是什么?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 3、环境的分类?环境问题的概念?第一、二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自然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第一为自然,第二为人为,都产生巨大破坏 4、现阶段全球环境问题有哪些?臭氧层耗损与破坏、大气污染、淡水污染、温室效应、海洋污染、森林锐减、酸沉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质量恶化和土地沙漠化 5、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来源?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物质(或因素)对人类或其它生物的健康、生存或行为产生危害时,称为环境污染。||自然来源:天然环境中有毒因素、自然灾害。人为污染:工业“三废”、生活“三废”、汽车尾气、农业生产、医源性污染、战争、其它。 6、环境污染的方式有哪些?种类有哪些?点源、面源||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因子、生物性污染物 7、什么是自净作用?环境容量?自然界通过理、化、生过程将有害因素减少,甚至消除到无害程度||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8、什么是二次污染?二次污染物?食物链?生物富集?原环境中浓度已经降低的污染物,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污染物重新进入,形成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转变成另一种毒性更强的有害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也称为次生污染物||生物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彼此呈相互依存的链状关系,称食物链||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污染物并逐渐积累,使该污染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过程 9、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有哪些?广泛性、复杂性、潜伏性、持续性 10、什么是急性中毒危害?举例说明?大量环境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所导致的严重损害||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废气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考试试卷(带答案)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考试试卷 姓名:部门:室: 质量管理体系部分(58 分) 一、选择题(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入()中。每题 2 分,共14 分) 1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GB/T1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 A 具体方法 B 实施指南 C 参考原则 D 理论基础 E 实施准则 F 应用指南 2 质量手册必须包括() A 顾客的要求 B 产品的特性 C 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表述 D 形成文件的程序 E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及删减的说明 F C+D+E 3 GB/T19001-2000 标准要求对哪些活动作出评审() A 设计和开发 B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 C 不合格 D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E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F 所有上述答案 4 设计输入不包括() A 功能和性能要求 B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 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 产品接受准则 E A+B+C 5 对不合格品应予以纠正,并且在纠正后() A 采取措施 B 提出处置意见 C 予以放行 D 交付使用 E 再次验证 F 保留记录 6 标准规定应进行资格鉴定的人员是() A 所有生产工人 B 管理人员 C 从事对质量有影响的工作人员

D 已确认过程的作业人员 E 专业技术人员 7 审核员应由()担任 A 具有相关的技术或质量管理工作经历的人 B 受过专门培训的人 C 有资格实施审核并能胜任的人 D 独立于审核活动的人员 E 所有上述答案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 ,错误的在括号内打“X”。每题2分,共20分) 1 ()最高管理者负责制定质量方针并确保各级人员都理解并贯彻执行。 2 ()所有对组织提供产品的供方都应进行评价。 3 ()组织只需对满足顾客要求的生产和(或)服务运作的过程进行测量和监视。 4 ()质量方针为质量目标的建立和评价提供了框架。 5 ()GB/T19004-2000/ISO9004 :2000 不是GB/T19001-2000/ISO9001 :2000 标准的实施指南。 6 ()GB/T19001-2000/ISO9001 :2000 不是GB/T19004-2000/ISO9004 :2000 已成为一对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标准,因此该两项标准的结构和适用范围都是相似的。 7 ()必须编制作业指导书,以确保各工序质量。 8 ()纠正措施的采取是在不合格出现以后。 9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 10 ()顾客没有投诉表示顾客满意。 三、简答题(每题 3 分,共9 分) 1 GB/T19001-2000 标准采用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请写出质量管理体系主 要过程名称及其涵义。 2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特点是什么?

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

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 管理制度 上海明凯市政有限责任公司 曹县农村“三年集中攻坚”项目 二零一八年七月一日

目录 第一章职责 (2) 第二章环境卫生管理 (3) 第三章环境保护教育 (3) 第四章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4)

第一章职责 1.1 项目部是公司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基层,对所建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1.1 全面负责在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掌握和了解环境卫生实施情况,及时处理不安全环境因素和隐患,并及时向公司汇报检查情况、环境卫生管理措施执行情况和待解决问题。 1.1.2 定期组织环境卫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公司工程部,对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奖励。 1.1.3 严格按照国家技术规范、标准、规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施工工艺等技术文件。在计划、检查、总结、评比、布置施工任务时,必须同时考虑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1.1.4负责对本项目部所有职工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教育、培 训工作。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1.1.5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环境卫生法 规及企业技术标准。 1.1.6 组织对项目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影响评价及控制策划及管理方案编制。保证环境管理方案/措施在项目部的有效实施。 1.1.7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实行定人、定时间、定措施整改。 1.1.8 组织对现场管理、作业人员进行环境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并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负责。 1.1.9制定本项目各项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职工生活区域内环境卫生责任制,加强监督,制止不讲卫生、破坏卫生设施和管理的违规违纪行为,搞好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管理。 1.1.10 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地方有关

第二章 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人类自然环境由下列圈带构成,哪项除外( ) A.生物圈 B.大气圈 C.水圈 D.非生物圈 E.土壤岩石圈 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下列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这些功能流是( ) A.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 B.物质流、能量流和食物流 C.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食物流 D.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E.能量流和信息流 3.以下是生态系统的特征,哪项除外(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自调控 D.可复制性 E.可持续性 4.下列对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描述哪项正确( ) A.是异养型微生物 B.是草食动物 C.可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再生产的作用 D.是肉食动物 E.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5.关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人类力量无法取代的 B.已被农业革命所取代 C.已被工业革命所取代 D.已被现代文明所取代 E将被人类新的文明所取代 6.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对立的关系 B环境决定人类 C.人类改造环境 D.辩证统一的关系 E.无特殊关系 7.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是( ) A.人类固有的、无限的 B.人类固有的、有限的 C.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无限的 D.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有限的 E.与疾病的发生元关的 8.环境污染物的暴露一般是通过( ) A.直接摄入污染物 B.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土壤 C.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生物 D.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水 E.接触含有这些污染物的环境介质 9.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人的危害( ) A.都降低 B.都增加 C.既可以降低,也可以增加 D.保持不变 E.保持不变或降低 10.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速度,最快的是( ) A.水 B.大气 C.土壤 D.植物 E.岩石 11.以下是联合毒性作用的类型,哪项除外( ) A.相乘作用 B.拮抗作用 C.相加作用 D.协同作用 E.增强作用 12.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环境污染物在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 )

生产环境与健康答案

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答案 A型题 1. E 2. E 3. E 4. E 5. C 6. C 7. D 8. D 9. D 10.D 11.A 12.B 13.D 14.A 15.D 16.D 17.C 18.C 19.C 20.E 21.C 22.B 23.E 24.D 25.D 26.B 27.B 28.B 29.E 30.E 31.C 32.E 33.C

35.C 36.C 37.D 38.D 39.D 40.D 41.B 42.B 43.B 44.B 45.B 46.B 47.B 48.B 49.D 50.B 51.B 52.D 53.D 54.C 55.D 56.C 57.E 58.D 59.D B型题 60.A 61.C 62.A 63.C 64.D 65.A 66.B 67.C

69.A 70.D 71.C 72.E 73.A 74.B 75.C 76.D 77.C 78.D 79.E 80.A 81.C 82.D 83.B 84.B 85.D 86.A 87.B 88.A 89.B 90.B 91.E 92.C 93.A C型题 94.B 95.D 96.A 97.B 98.C 99.D 100. A 101. B

102. C 103. D 104. A 105. B 106. C 107. A 108. B 109. B 110. A X型题111.ABD 112.ABCD 113.ABCD 114.ABCD 115.ABCDE 116.ABCDE 117.ABC 118.ABE 119.ABCD 120.ABCD 121.ABC 122.ABC 123.ABDE 124.ABD 125.ABC 126.ABC 127.ABCD 128.ABC 129.ABE 130.ABD 131.ABCDE 132.AC 133.BC 134.ADE 135.ABCDE

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答案.doc

感谢你的观看 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答案 A型题 1. E 2. E 3. E 4. E 5. C 6. C 7. D 8. D 9. D 10.D 11.A 12.B 13.D 14.A 15.D 16.D 17.C 18.C 19.C 20.E 21.C 22.B 23.E 24.D 25.D 26.B 27.B 28.B 29.E 30.E 31.C 32.E 33.C

35.C 36.C 37.D 38.D 39.D 40.D 41.B 42.B 43.B 44.B 45.B 46.B 47.B 48.B 49.D 50.B 51.B 52.D 53.D 54.C 55.D 56.C 57.E 58.D 59.D B型题 60.A 61.C 62.A 63.C 64.D 65.A 66.B 67.C

69.A 70.D 71.C 72.E 73.A 74.B 75.C 76.D 77.C 78.D 79.E 80.A 81.C 82.D 83.B 84.B 85.D 86.A 87.B 88.A 89.B 90.B 91.E 92.C 93.A C型题 94.B 95.D 96.A 97.B 98.C 99.D 100. A 101. B

感谢你的观看 102. C 103. D 104. A 105. B 106. C 107. A 108. B 109. B 110. A X型题 111.ABD 112.ABCD 113.ABCD 114.ABCD 115.ABCDE 116.ABCDE 117.ABC 118.ABE 119.ABCD 120.ABCD 121.ABC 122.ABC 123.ABDE 124.ABD 125.ABC 126.ABC 127.ABCD 128.ABC 129.ABE 130.ABD 131.ABCDE 132.AC 133.BC 134.ADE 135.ABCDE

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

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环保技术要点 四节技术要点 发展绿色施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 分类 设计评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 运行评价(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 施工管理(不参与设计评价) 运营管理(不参与设计评价) 备注 每类指标均设置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体系统一设置加分项 控制项评定结果为满足/不满足,其余为分值 总分均为100分(结果百分比换算)=7类指标之和+附加分(提高创新,最大分10 分) 等级划分 划分为一、二、三星级(50/60/80分) 3个等级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 不应小于40分 城市市区范围内从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施工单位)必须在开工15d以前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 施工期间需制定降噪措施(白天70,晚上55),夜间(22-6)施工应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明,并公告附近社区居民 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应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要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政管理部门签署污水排放协议,申领《临时排水许可证》。 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污水经沉淀处理后二次使用或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施工现场泥浆、污水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入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湖泊、池塘施工现场存放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必须对库房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 施工现场设置的食堂,超过100人以上的,应设置建议有效的隔油池,加强管理,专人负责定期清油 施工现场生产的固体废弃物应在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卫部门申报登记,分类存放。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与所在地垃圾消纳中心签署环保协议,及时清运处理。有毒有害废弃物应运送到专门的有毒有害废弃物中心消纳。 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土方集中堆放。裸露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绿化等措施,施工现场土方作业应采取防止扬尘措施。 拆除建筑物时应采用隔离、洒水等措施,并应在规定期限内将废弃物清理完毕。建筑物内施工垃圾清运,必须采用想用的容器或管道运输,严禁凌空抛掷 除有符合规定的装置外,施工现场内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 施工现场发现文物、古迹、爆炸物、电缆等,应当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施工中需要停水、停电、封路而影响环境时,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事先告示,并设有标志 在居民和单位密集区域进行爆破、打桩等(强燥)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除按规定报告申请批准外,还应将作业计划、影响范围、 程度及有关情况向周围单位及居民通报说明,取得协作和配合。对于施工机械噪声和震动扰民,应有相应的降噪减震控制措施 绿色施工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 控制项 评分项 控制项 评分项 控制项 评分项 控制项 评分项 控制项 评分项 控制项 评分项 控制项 评分项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空值要求 土地利用、室外环境、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 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建筑规划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要求》中规定的现行值 建筑与维护结构,供热、通风与空调,照明与电气,能量综合利用 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及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安全、完善 应采用节水器具 节水系统,节水器具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 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建筑选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型装饰性构件 节材设计,材料选用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的低限要求 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规定 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 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 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的要求 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归家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室内声环境,室内光环境与视野,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质量 应建立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并落实各级责任人 施工项目应制定施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 施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人员职业健康案例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施工前应进行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会审 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过程管理 应制定并实施节水、节能、节材、绿化管理制度 应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垃圾物流,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垃圾容器设置规范 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应达标排放 节能、节水设施应工作正常,且符合设计要求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工作正常,且运行记录完整 管理制度,技术管理,环境管理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降低材料损耗率;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应就地取 材,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散;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优化钢结构制作和 安装方案,装贴饰面类材料在施工前,应进行总体排版和策划,减少资源损耗。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代替木质板材 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并减少材料浪费。 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 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工地临时 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读使用率达到70%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必须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置循环用水装置 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 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 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抽取地下水;当基坑开挖抽 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节材是四节的重点,是针对我国工 程界的现状而必须实施的重点问题节能与能源利用 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敌人等可再生资源。 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 耗能。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他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 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合理配置采暖设备、空调、 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 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的绿色植被 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 施工方案建立推广、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发展适合绿色施工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对落后的施工方案进 行限制和淘汰,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 大力发展现场检查技术、低噪声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建 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绿色施工的虚拟现实技术、三位建筑模型的工程量自动统计、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系 统、数字化工地、基于电子商务的建筑工程材料、设备与物流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 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 施工现场卫生与防疫 现场宿舍的管理可开启式窗户 现场食堂管理 设置在远离厕所、垃圾站、有毒有害场所等污染源的地方 应设置独立的制作间、储藏间,门扇下方应设不低于0.2m的防鼠挡板 燃气罐应设置单独的存放间,且应通风良好并严禁存放其他物品 制作间灶台及其周边应铺设高度不低于1.5m的瓷砖,地面应做硬化和防滑处理 储藏室的粮食存放台距墙和地面应大于0.2m 设置密闭式泔水桶,并及时清运 现场厕所的管理 蹲位隔板高度不低于0.9m 高度超过8层,每隔4层设置临时厕所 现场食品卫生与防疫 施工作业人员如发生法定传染病、食物中毒1或急性职业中毒时,必须要在2h内向施 工现场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等部门进行报告,并应积极配合调查处理 文明施工 主要内容 抓好项目文化建设 规范场容,保持作业环境整洁卫生 创造文明有序安全生产的条件 减少对居民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抓文建、创文件,整容保洁减不利 基本要求 围挡、大门、标牌标准化;材料码放整齐化(按照平面布置图确定的位置集中码放);安全设施规范化;生活设施整洁化;职工行为文明化;工作生活秩序化 工完场清、施工不扰民、现场不扬尘、运输无遗散、垃圾不乱弃,努力营造良好的施工作业环境 控制要点 施工现场应设宣传栏、报刊栏、悬挂安全标语和安全警示标识牌,加强文明施工宣传 施工现场出入口应标有企业名称和企业标识,主要出入口明显处应设置工程概况牌,大门内应设置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和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 明施工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等制度牌(电工安稳懂消防) 职业病防范 易发职业病类型 尘肺 中毒 职业危害种类 粉尘危害 噪声危害 高温危害 振动危害 密闭空间危害 化学毒物危害 其他因素危害 矽尘肺 水泥尘肺 电焊尘肺 碎石设备作业、爆破作业 水泥搬运、投料、拌合 手工电弧焊、气焊 苯中毒 锰及其化合物 氮氧化物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苯(苯致白血病) 甲苯 手工电弧焊 手工电弧焊、电渣焊、气割、气焊 手工电弧焊、电渣焊、气割、气焊 二甲苯 油漆、防腐 油漆、防腐、防水 油漆、防水、防腐 接触性皮炎油漆、防腐、混凝土搅拌机械作业 电光性 皮炎 眼炎 手工电弧焊、电渣焊、气割 手工电弧焊、电渣焊、气割 噪声致聋木工圆锯、平刨、无齿锯、卷扬机、混凝土振捣 职业病的预防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的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专款专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