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 35讲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方剂学 35讲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方剂学 35讲
清胃散
胃中炽热
化火上攻 胃热基本症状 口臭、口舌干燥
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
牙齿喜冷恶热
胃火循经上炎
波及血分 热伤血络─牙宣出血
壅滞气血─颊腮肿痛,牙龈溃烂
上次讨论到清脏腑热里面的清胃散。清脏腑热这一节里,清胃肠的清胃散,玉女煎,葛根芩连汤。以及清肠道湿热、热毒的芍药汤,白头翁汤。
清胃散上次我们谈到,李东垣强调它胃中积热,化火循经上攻,从他讨论到几种可能性,一般有三类,他特别强调了过服温补药物,造成胃中积热化火上攻的,从这个症状表现来看,集中在上部,以牙痛牵引头脑,牙痛牵引到头痛,这种牙痛比较剧烈。上部除了牙痛之外,由于阳明胃经它向上环循口唇以后,它入牙龈,上牙龈,同时到头面。因此集中在腮颊、牙龈、头面,有一组症状。而且胃中郁热化火上攻,涉及到血分。所以它表现出来,除了牙痛牵引头脑之外,局部面颊头面可以发热。当然这个程度可以具体不同了。
邪热循经上炎阻滞血络,可以导致热伤血络而牙宣出血,热壅成毒,也可以导致牙龈溃烂,所以从颊腮红肿疼痛,牙龈溃烂,这反应出热邪涉及血分,也有一定的热毒。所以从治疗方面,一个是循经上炎的,这个火要降,胃中积热,这个郁热要散。所以这个方,药味虽然少,它体现了这种积热要散,循经上炎之火要降,升阳散火,苦寒降火的一种结合。这是这个方组成当中,针对病积的一个特点。
胃中有热,要有一定的伤阴,会伤阴。所以这个方除了对于这种火热的,升散苦降相结合,也要凉血养阴。
功用
清胃凉血,清胃热是核心。凉血有助于解除血分热毒。
方解
清胃 君 黄连 清胃泻火,燥湿
升麻 清热解毒,疏散郁热,引经
凉血 臣 生地 凉血,养阴
丹皮 凉血,清血分的郁热,养血,活血散瘀
佐 当归 活血止痛
黄连升麻的配伍意义,是方解的重点。黄连擅长于清胃热,清降胃火。燥湿,有助于像牙龈溃烂,唇舌腮颊肿痛这类消肿。升麻升阳散火,使胃中积热能散。化火上炎的火得降,黄连升麻配伍有这个意义。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但是胃中积热,单用黄连降,加重这种积热,胃热循经上炎,用升麻散,有可能助它的烈焰升腾,助它上炎之势。而两者配伍,又有相制相成。除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还有相制相成的作用。黄连的苦降,得升麻之散,可以凉而不郁,不至于闭郁中焦气机。而升麻的散,得黄连的降呢,不至于帮助它的化火上攻,能助它烈焰升腾。
升麻入脾胃的,除了升阳散火,散郁热以外,也能帮助黄连清热解毒。还能引经,走阳明经。

引经,我总认为在这方里的意义不是太大。黄连本身就能入脾胃的。
清胃散的凉血部分是臣药。丹皮散瘀,是防止寒凉造成这种本身牙宣血了,又加上寒凉容易冰伏,血行不畅,丹皮结合后面的当归,既能止痛,又能够活血。它养血,帮助生地补充阴血不足,活血来说,能够帮助止痛,又能使全方凉而不郁。药味虽少,体现出清胃凉血,特别是轻胃热。凉血这是它主要作用,也兼顾到胃热伤阴。
历来还有一个清胃散是有石膏的,原书李东垣加减的时候,加石膏,比如说面颊发热重,热像重可以加石膏。到了《医方集解》,《医方集解》把很多药,按照他的想法固定下来,《医方集解》清胃散,就有石膏。原方石膏不是放在里面,只是一个变化运用时候的。
清胃中积热的基本结构
黄连 降上炎之火 相辅相成
升麻 散内郁之热
黄连得升麻,泻火不凉遏 相反相成
升麻得黄连,散火不升焰
这个组合关系是全方方解中的重点。又是李东垣特别用这个,我们前面在普济消毒饮中,也是遇到芩连升麻的这种关系。他擅长的一种基本配伍结构。
运用
辨证要点
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主要用于胃火牙痛,胃火牙痛,偏重于实证,所以它必然伴有一组胃火牙痛的基本表现,比如这牙痛牵引到头痛,同时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这一些是伴见的,作为辨证要点。
临床使用,现在偏于胃热型,辨证属于胃热型,热邪伤及写络,各种牙宣出血,牙龈肿胀,牙痛,这主疼痛比较剧烈了。包括牙周炎,也包括像实热证候的口腔溃疡这一类。这个方是经常用的。治牙痛的方中,辨证胃火牙痛,比例占的是比较多的。
加减
胃热盛加石膏大黄。(是历来传统的用法)一般胃热容易引起兼有大便干燥,大便秘结,没有也可以用大黄。起釜底抽薪作用。石膏一般胃热重,特别是局部发热重,口渴引饮这个突出。
口气热臭,那说明又秽浊,胃热兼挟秽浊,加芳香化湿药。
牙痛如果剧烈,遇冷遇热都痛,这里包括现在一种敏感,涉及到在总体胃热基础上,用这个方,还有像便秘,擅长止牙痛的一些药,像细辛、白芷,可以增加止痛作用。
牙龈溃烂,溃烂有一定脓血,这类还要结合,除了芳香化湿,因为胃腑的特点,还要渗湿。配伍当中可以结合一些排脓的药物。像前面渗湿利水排脓,冬瓜子,苡仁。
清胃散中凉血散瘀这类,如丹皮也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也可以再加一点活血之品。
使用注意
牙痛常见的是有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肾虚牙痛。风寒也可以引动牙痛,清胃散针对的是胃火牙痛。而且胃火牙痛还是以实

证为主的。
刚才说清胃散是个一类方。临床辨证,这种牙痛,一个比较剧烈,另一个往往伴随牙宣出血,局部肿胀。
玉女煎 《景岳全书》
二类方。用来和清胃散比较学习。
主证分析
胃热阴虚证,水亏火盛,相因为病。
阳明有余
胃热 头痛,牙痛,牙衄
少阴不足
阴虚 齿松,烦热干渴
舌红苔黄且干
亦治消渴,消谷善饥
玉女煎它强调的病机是少阴不足,阳明有余。所以阳明有余是胃火,胃热。少阴不足是肾水不足,有肾阴不足。所以它名称叫做玉女煎,玉女是指的观音菩萨旁边两个小孩当中的一个。金童和玉女。这两个小孩一个拿了个瓶子,一个拿了个柳枝,拿柳枝沾了瓶子里的圣水,就向天下洒,洒是为什么呢?认为是给人民带来幸福了。这个洒出水是为了清热,消除灾祸。从玉女煎这个名称,就反应了有清热降火和滋阴。
所以玉女煎针对了肾阴不足,少阴不足,阳明有余,胃火牙痛。从名称就反应出这个。
张景岳,他喜欢用这类的名称,因为他本身遵从的哲学思想,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历史发展到宋明时代,以二程为代表,是一种道学与儒学的结合。把包括发展很多年的宗教经揉合起来。“玉女”这涉及到佛教方面的。
头痛,牙痛,牙衄,胃热方面有点像清胃散证,但一般情况下,玉女煎证这种牙痛牙衄,没有清胃散证那么严重。玉女煎证,它像溃烂,局部发热很重,这个不突出。临床上往往痛是痛了,反应出牙龈,一个牙,两个牙,甚至于有的七八个牙龈发红,说肿,微微有点肿,但是一般不会有溃烂这一类。而且这红往往体现出一种嫩红,这是我个人在用方看到的一种现象。特别像有些经过放疗、化疗的一些病人,牙龈逐渐和牙根有一点脱离,就是当中比较松了,嫩红,有点肿,牙齿痛,你说痛的程度很剧烈,不见得,这类有这种阴伤特点。
胃火的牙痛和肾阴不足,肾水不足,肾水的不足,反映在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会有齿牙松动,同时口渴,口干比较重。齿松,烦热干渴。阴虚的特点。这两方面又是互相影响。临床上这类病人,有热,脉可以偏大,按起来会无力,毕竟有肾亏了。所以由胃火继续可以伤阴,阴伤那可以阴不制阳,加重胃火上炎。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两方面会互相影响。这类经常发作,病程较久。
至于消渴来讲,是由胃热造成消谷善饥,这是玉女煎。它和清胃散证比起来,胃热的热毒不重,胃热循经上炎,这有的,所以头痛,牙痛,牙衄为主。证情没有清胃散证重。特别体现在唇舌腮颊肿痛,局部发热,牙龈溃烂这种程度不突出,反映在热毒搏结气血,没有清胃散证突出,

也就是说,热毒程度,胃热的程度,相对轻一些。而主要强调的同时伴有肾水不足,肾阴不足。这是在胃热牙痛中的又一个类型,也就是说,虚实夹杂,但其中仍然是以胃热为主的。因为在治法方面,也体现了清胃热为主的。
作用
清胃热,滋肾阴
分解
君 石膏 清热泻火,清阳明之热
臣 熟地 滋肾水
佐 知母 增强石膏的清阳明经热的作用。滋阴
麦冬 增加熟地的养阴作用
佐使 牛膝 引热下行,补肝肾,壮腰膝
熟地的用法,历来有些医家认为应该用生地。后来占多数的看法是灵活运用。如果说热重,特别是有一种比如局部有发热,那我们说清胃散强调它面颊发热了,而这玉女煎没有强调。它局部也可以,如果热像明显了,那你可以改为生地。像《成方便读》它觉得用生地好。但是如果肾虚,兼有腰膝酸软,腰痛脚弱,这一类,用熟地好。热像看它程度问题。
知母、麦冬。知母配石膏,相当于白虎汤的结构。麦冬主要养肺胃之阴,熟地可以滋肾阴,结合起来增加养阴力量。知母有有滋阴作用。
玉女煎体现了补泻兼施。清胃泻火治其标,因为毕竟现在胃火牙痛是主要的。用养阴,滋养肾阴,治其本。因为它是少阴不足,阳明有余并见。而且这两者往往相互影响。所以是清热泻火与滋养肾阴同用。
配伍特点
清热与滋阴并进,虚实兼治,但以治实为主。
在胃热牙痛发作的时候,治标治实为主。
清胃散与玉女煎比较
清胃散 玉女煎
病机 胃中积热,循经上炎,实证为主 虚实夹杂,肾阴虚,胃火旺
清胃散是胃中积热,以及热毒搏结气血,造成除牙痛之外,牙宣出血,牙龈溃烂,唇舌腮颊肿痛,局部发热,都比较突出。玉女煎是少阴不足,阳明之热循经上炎,所以它反应出既有牙痛,出血,但又有肾虚的齿牙松动。当然体质有肾阴虚基础,平时肯定还是有一组肾虚的基本表现。腰膝酸软等等基本表现。
运用
辨证要点
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面干。(这反映出这种牙痛涉及到肾阴)
随证加减
火盛,加栀子、地骨皮(增加泻火作用)。
齿衄盛,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很多用玉女煎的方里,都强调热重的时候,要用生地代替熟地。有的就干脆说这方里应该用生地。因为熟地偏温,生地是偏凉的。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这里面地黄,麦冬这一类,不宜使用。
葛根芩连汤 《伤寒论》 一类方
前面两个清胃降火的方,清胃散是一类方,玉女煎是二类方。《伤寒论》上葛根芩连汤本来是用在治疗胁热下利,也就是说外邪由太阳进阳明,由表入里的时候化热,化热进入阳明了。如果阳明本身那个胃常有

积滞,就形成腑实了。而热郁在气分,阳明涉及胃肠,没有这些明显的积滞,一般邪迫津液下泄,可以形成一种胁热下利这种类型。但是表邪还在。原来是治疗表邪还在,热邪入里化热,造成胁热下利。
主治
热陷阳明,表邪未尽。(热泻,热痢)
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
表证还有一定的寒热,内在又形成胁热下利,比如大便热痢,热泻,那肛门灼热,臭秽,由于是里热,所以里热迫津液外泄可以出汗。里热迫肺,可以气喘。所以这个是表里同病。从《伤寒论》时针对病机,“表证还在,里热已成”,以胁热下利为主,是这样的。
热陷阳明,热是外邪入里郁而化热,表邪没有尽,产生了热泻,热痢。因为仲景时代下利,“利”和“痢”不分,这个方过去用,是在热泻,热痢都可以。但兼有表证。表邪入里化热,内陷阳明这样产生的。它有整体发热,下利。由内热可以造成胸脘烦热,特别口干作渴,喘而汗出,是反应出内热形成以后,内热伤津液,内热迫肺,热迫津液外泄。同时热邪逼迫津液下泄。就形成邪迫津液,胁热下利。往往伴随有肛门灼热这一热像,下利有一种热气臭秽,这种特点,热证。
功用
解表清里。
胃肠有热要清里,外有表邪药解表。尽管现在这个方运用,有没有表证都用,大多在使用的时候,表证不明显。
方解
君 葛根 解肌透邪,升脾胃清阳
臣 黄芩 清热燥湿
黄连 清热燥湿,厚肠胃
佐使 甘草 养胃气,调和药性
从这个方君药是葛根,用葛根量比较大,重用葛根。用它两方面,一方面解肌透邪,它可以解肌透表,它偏凉性。对内呢,既能够清内热,解肌是透热达外,有一点表邪,葛根还可以散邪,它有升脾胃清阳的作用。升阳有助于止泻。葛根有一段时间,从唐以后到金元时代,人们把它当作一个治泄泻一个很主药的药物。所以用它有升脾胃阳气,止泻的作用。这样它表里兼顾,对解表清里,止泻上都有作用。作为君药,用量也重用,较大。
黄芩黄连两个要做臣药,那是清热燥湿,说它厚肠止痢,清热燥湿。厚肠胃,止泻痢。经常说到黄连、黄芩的苦寒燥湿。湿邪,不是通过芳化,淡渗,那就是苦燥了。能够增强脾胃除湿的作用。不管湿热、寒湿,都是泄泻痢疾的一个物质基础了。所以黄连经常说它厚肠胃。从燥湿的角度考虑。黄连又成治痢之最,泄泻、痢疾常用的首选药物。叫它治痢之最,所以在这里和葛根相配止痢。
用甘草既能够养胃气,防止苦寒药物伤胃,也能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是佐使药。
葛根芩连汤实际上是个基础方,总的功用

解表清里,临床运用时,要随着热泻、热痢的具体情况,加减使用。这也是一个名方,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变化的方不少,因为仲景用芩连止泄泻方还是很多。黄芩,或者黄连,或者同用。除葛根芩连汤外,包括像白头翁汤,黄芩汤,这方面针对热邪,针对湿热的方很多,这是其中一张体现表里同治的一张方。我们现在用这个方,一般来说,兼不兼表证都用。大多数实际上已经不兼表证。所以尤在泾说葛根芩连汤,表胁已经没有,表邪已去十之六七,就是剩一点表邪,有,也很少了。所以用它不一定根据有表证。
运用
辨证要点
身热下利,苔黄脉数。
本方对热泻热痢,无论有无表证,皆可应用。
发热、下利,这就是基本的。不一定有表证了。葛根芩连汤对热泻、热痢,无论有无表证,都可以运用。
葛根芩连汤的分类,各地出的不同的教材、参考书,也不一样。80年代有些教材,葛根芩连汤放在清脏腑热,有的放在清热剂,像现在一样;也有的放在解表剂里面。它作为一个表里同病,表寒内热,这个表邪入里,正在化热,这样的过程的一种方。有有这样分类的。但现在都是以治里热为主。放在清热剂多一些。在这之前,把它放在表里双解,表里双解说得过去,因为原书这个方,表证入里化热,表邪未尽,表里同病。但针对现在临床实剂使用情况,放在清热剂里比较适合。70年代我们学校的自编教材,治法与方剂,葛根芩连汤一直放在清脏腑热,清内热,里热。
随证加减
? 腹痛,加芍药。
? 痢疾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
? 呕吐,加半夏
? 夹食滞,加山楂。
临床运用,应该结合后世一些治疗热泻、热痢的一些发展。在仲景时代,治痢疾一类,或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治法上相对单一一点。到后来,治痢、热泻、热痢这一类的手段,治法相对多一些,有个发展过程。所以结合后世的用药特点,葛根芩连汤在临床运用时,像腹痛,热泻,往往热迫津液下泄里面,如果有一定积滞,可以造成腹痛,或者气积阻滞,可以导致里急后重,特别在热痢,可以里急后重。胃气不和可以呕吐。如果这个积滞以夹食滞为主,那我们还是要消食。这里是一些参考。也说明经方在后世运用当中,应该,而且人们也这样做了,结合后世的用药特点,对它进行补充。这个不应该把那个完全隔开,比如说热泻、热痢,人们就把芍药汤,白头翁汤说到完全对立隔开。虽然临床芍药汤一类的,它有它很大的优点。但主证是热痢,热痢不一样。因为这个方哩,可以讲它是热痢,黄芩黄连清热。一般仍然说它是湿热,胁热下利。下利泄泻,那个热泻,跟湿热有

关。
但是湿热会阻滞气机,芍药汤也是湿热痢,白头翁汤是热毒痢,有的叫疫毒痢。人们把它截然分开,一是白头翁汤里,为什么没有用调气活血之品?那就是仲景时代,它就是治疗那个特点,一定要问他为什么没用刘河间调气活血的方法?一定,有些医加还要做出个答案来。那是因为仲景认为白头翁汤涉及血分,不主要在气分,血分实际上是气分的深一层。你既然有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怎么不涉及到气积阻治呢?湿热能阻滞,热毒也能阻滞,都能搏结气血。所以像这类后世运用,里急后重要调气,用木香、槟榔。腹痛用芍药,这类汲取了后世的,和运用经方当中的一个结合。这个可以作为参考。
使用注意
虚寒下痢者,忌用。
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这几个胃肠的方,各自抓住它特点。因为整个前面一节开始放慢一点,后面这个,本科同学上了一段以后,逐渐从病机分析,方义分析,这个熟悉了,速度就快一点。否则整个方量,时间会在学时安排范围内会紧张了。
芍药汤是重点方,一类方。它反应了宋到元这个时代,在痢疾治疗上一个进步。虽然它的适应症和仲景时代的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有区别,但是总体治法上,它在调气活血方面,应该说是一个进步,治法上有创造。这是学这方的一个意义。
主证分析
湿热痢 湿热蓄积,气积阻滞 腹痛,里急后重,脉弦数 湿热壅滞
气血失调
气血壅滞,血肉腐败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
湿热左证 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黄腻
典型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疫毒痢往往爆发,病势较急,症状较重。湿热痢是由湿热病邪阻滞胃肠,在肠道搏结气血,腐败血肉,造成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为特征的。痢疾的基本表现是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
气机阻滞反应不通则痛,里急后重,有气滞的特点。湿热搏结气血,气血瘀滞,腐败血肉,产生下痢脓血。由于湿热机本上是湿热并重,所以用赤白相兼来反映它。要说明它是湿热,从舌苔黄腻,小便短赤,肛门灼热(一般是胃肠道有热)。
病机分析,强调一个气血的淤滞,引起的原因是湿热阻滞肠道,具体发生的一个机理,是搏结气血,气血淤滞,肠道血肉腐败,蕴酿成脓血。
治疗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针对湿热,清热燥湿,由于蕴结成毒,又要清热解毒,这是针对它引起致病的因素。从病机来看,是一个气血不和,具体讲有气滞血瘀特点。那要调和气血。
功用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过去有的教材功效写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结合。有的把调和气血放在前面,后面清热解毒,或这清热燥湿,提法都

不太一样。湿热痢,应该是清热燥湿在前面,清热解毒也说得过去。但是芍药汤清热解毒力量,和治热毒痢,像白头翁汤这模拟,要相对小。所以不是治疗热毒痢,疫毒痢,而是湿热痢,湿热痢往往是散在的。有没有热毒呢?有。它搏结气血,腐败血肉,就是热毒,有脓血了。但是热毒并不重,所以清热解毒的力量不重。清热解毒,黄芩黄连两善其功的。
方解
君 黄芩
黄连
臣 芍药
当归
木香
槟榔
佐 大黄
肉桂
使 炙甘草
芍药汤方义分析,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比较多。这个方比较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