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民间面塑

山西民间面塑

民间面塑教学反思

《民间面塑》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意识,所以三年级美术课也开始培养孩子的空间感,立体感。例如:第一课的《我的小天地》本节课的《民间面塑》。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重在培养孩子的动手造型能力与想象力。我分为“欣赏”“说”“做”“感受”四个部分。 首先“欣赏”的部分,出示传统的面塑图片,图片要有针对性,漂亮但不能太复杂。 说”让学生说面塑的特点。——外形美观而且奇特有些具有夸张性,色彩艳丽一般采用红黄蓝绿紫黑都是常见色,创作题材都与日常生活有关。制作方法一般有搓、揉、捏、压、剪等方法。这些都是和我们面塑是民间艺术有这独特的关系。 “做”这个部分我鼓励学生尽量塑造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将面塑和绘画同时进行互补,能使受常规约束的丰富想象释放出来,塑造出各种有创意的东西,尤其是有童趣的作品来。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塑造出有童趣的有创意的作品。“感受”主要是指活动后的评价。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并不能仅限于对技能技巧的评定上,对充满童趣作品,尤其是合作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同时,评价时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把学生作品拍照在大屏幕上展示,大家共同欣赏,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评价能力,采用产生自

我满足感,成功感,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面塑是典型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在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介绍。反思面塑教学活动中的“看”、“做”、“说”,是在尊重、了学生的基础上,我与学生充分互动的体现,注重在面塑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面塑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无穷的乐趣。 我认为,高效课堂教师要珍惜教师要珍惜每一份每一分钟,要珍惜每一句话,孩子们自己能学会的就不要多给他讲,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们是向上的,向上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动力,要想办法让他们体会到向上的成就感。教师要用方法去激发,激发激发再激发,引导引导再引导,激发好了,引导好了,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面塑的基本手法

中国的面塑源远流长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实际上是在“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山东菏泽相传在尧舜时代用面捏成猪羊来祭天拜神,那是曹州最早的面塑艺术。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技法与应用之基础 面塑作品的特点: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调制:原料;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50克 制法: 1将所有原料防入不锈钢盆里搅拌均匀后,加入开水和匀,然后按成大片[厚约二三厘米]],放在托盘里上笼蒸约20分钟。 2取出托盘,用和面机打匀面片或放在不锈钢的案板上揉匀,并且分成小块面团。 3将每块面团加入所需的颜色料揉搓均匀光滑,放在塑料盒里备用即可。 面团色彩的调和:将J 这些带颜色的面团相互揉搓即可起到调色的作用例如: 肉色=白色+红色+黄色+本色 橙色=红色+黄色 紫色=红色+蓝色 棕色=红色+黑色 绿色=黄色+蓝色 灰色=白色+黑色 此外,面团分量及配比不同面团颜色的深浅程度也就会不一样,只有正确熟练的掌握 面团颜色的调配,才能不断使其色彩变幻多端,使面塑作品达到更佳的艺术效果。

三年级美术民间面塑

民间面塑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应会: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在作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面塑常用工具:拨子(也叫塑刀)、剪子、小梳子、擦手油等。其中拨子使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形状似柳树叶,一头尖。拨子一般可以用有机玻璃或旧的牙刷把制作,规格根据个人需要。此外,还要准备一些小竹签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教师分发制作材料。调节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面塑玩具,请同学欣赏面人玩具作品。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 3.课件展示:(1)不同种类形象的面人让学生欣赏。 (2)不同种类形象的面花让学生欣赏。 (3)请同学谈谈他们的感受,想不想用彩面做个小艺术品?今天我们就尝

试着塑造一个美丽、可爱的小艺术品。导入新课,并课件出示课题:《民间面塑》。 三、讲授新课 1.出示范作,分析并讲解面塑的制作方法: 压、揉、搓、拧、剪 2.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帮助,并分别演示用法。 梳子、牙签、牙刷、拨子等。 3.看课件: 这些方法在实际造型中还需要灵活运用。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位民间艺人的作品,边看边想,他是如何用这些技法表现作品的? 看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找找个部分都用的什么方法制作。 4.小组探究: 关于面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教师并给予讲解。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要求: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塑造你自己喜欢的形象。(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指导要点: (1)造型设计要有创意。 (2)注意色彩的搭配。 (3)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课堂小结,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有秩序地互相欣赏浏览。并让学生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教师概括总结本课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留心一下身边的艺术。

2民间面塑

2、民间面塑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对面塑艺术的初步了解,了解其变化多样的特点。应会:尝试运用粘、贴、揉、捏、剪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脸谱或者人物全身象。2、隐性内容与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面塑文化。(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保护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面塑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面塑的基本技法,学习用技法创造自己 的作品。难点:各种方法的搭配灵活使用。三、教具、学具橡皮泥、面塑配备工具、牙签、剪刀、小块卡纸、面塑的图片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工具携带情况,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二)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面塑的玩具,请学生欣赏面塑作品。 2、提出问题: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 3、出示课题(三)讲授新课1、让学生看书,请 他们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些地方是你需要学习的?2、针对学生问题共同分析。3、学生开始 制作,教师巡回指导。4、演示一些学生不懂的制作方法。5、做到一定时间停下来开始请学 生提出问题:关于面塑你还打算知道什么信息?6、示大师的作品,请同学分析他们是用什 么方法表现自己的作品的。(四)评价关于作品造型设计方面,色彩搭配方面。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方面。拿不同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五)拓展请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艺术,写一份观察短文。 任务 1乒乓球运动简介 2、握拍方法 3、熟悉球性 4、教学比赛 5、提高学生学习乒乓球兴趣,培养学生身体灵敏性,机智的品质部分 时间 内容 组织教法 备注 开始部分 3分钟1集合整队 2、师生问好 4、宣布课的任务,讲本节课的安排 5、安排见习生1集合队形

弘扬传统文化 创“面塑”特色学校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面塑”特色学校 莱西市前车小学 开发背景: 拓展型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载体,而且在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以及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打好人生底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用“面”塑型既符合学生爱玩彩泥的天性,又可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型。通过一团面塑造成型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面塑活动在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也具有特殊的功能。面塑课程通过面塑活动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一、指导思想: 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的面塑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但随着现代生活的脚步越走越快,“面人”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也正因为高速的现代化,当我们回过头来,拂去岁月的尘埃,才越来越感悟到许多正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古老艺术的神秘的不可替代的美。真正的美是不会被时间淹没的,真正的艺术就该代代相传,这也正是前车小学创建面塑特色学校的意义所在。 二、面塑课程目标: 1.快乐参与: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知识技能:了解面塑中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由浅入深地学

三年级美术教案民间面塑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单元 2 课题民间面塑教学课时 2 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欣赏引入、激发兴趣、教授新课、录像欣赏、小组探究、 人文知识、学生创作、评价欣赏、小结 视屏显示、概括分析、讲解作品,渗透人文知识、讲解、 演示、自主创作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 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 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教学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面塑常用工具:拨子(也可叫塑刀)、剪子、小梳子、搽手油等。其中拨子是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形状似柳树叶,一头扁、一头尖。拨子一般可以用有机玻璃或旧的牙刷把制作,规格根据个人需要。此外,还要准备一些小竹签(羊肉串签)、白纸板、乳胶等等。学生材料用橡皮泥代替 板 书 设 计 揉、捏、搓、粘概括、夸张、特征突出。 南派面人汤作品北派郎绍安作品课时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环节目标及 课堂调控 1.欣赏引入 视屏显示:在大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注:这些小动物是用面塑造出来的) 问:在这幅画面中,你注意到哪些动物的动作?你能模仿出来,让同学们猜一猜吗? 2.概括分析 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老虎吼叫的声音) 欣赏书中老虎作品,引出课题。 视频展示面塑“虎”的各种造型. 3.讲授新课 问:你们想不想用彩面做个小动物?今天我们就尝试着塑造一个美丽、可爱的动物形象。 板书课题:民间面塑——小动物 4.人文鉴赏 讲解作品,渗透人文知识。 面塑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部分。面塑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 面塑的艺术风格:分为南方派和北方派。南方派的特点精秀优美,北方派的风格小巧玲珑。 5.讲解、演示 演示:用搓花条的方法搓一条蛇。 教师:同学们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造型,但我们还要把这些小动物用彩面塑造出来。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们要认真观察老师演示的过 请几个同学模仿不同动物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猜。 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简单地说出或模仿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分析老虎的特征。 小组研究: 这些可爱的老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这些作品是如何突出表现老虎的特点的? 小组讨论:观察、分析老虎的特征。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书中的民间艺术家制作的精美面塑艺术品。 春节面花 学生结合制作彩泥的经验,小结:通过揉、捏、搓、粘等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制作出可爱的小动物了。(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

三年级美术上册 民间面塑 2教案 人美版

民间面塑 【教学内容】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扎根华夏土地,充满泥土气息,无 论是造型、构图还是色彩点染,都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 袤美。学生学习面塑不应该仅仅要求他们会用面塑的方法制作动物,而是要通过面塑这 一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作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的特点。 2.尝试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尝试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想象。 【教学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学生对面塑造型这一艺术处理手段比较生疏,实践不多,影响对作品的表现。通过学生对橡皮泥技法的会议,拉近与面塑艺术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面塑材质的特征,结合示范与小组探究,有利于突破学生创造中的这一难点。 【教具】 课本、有关资料图片、面塑作品、蒸好的素面、辅助用品、多媒体 【学具】 课本、蒸好的素面、辅助用品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组织:

教师准备教学用具。 检查学生的制作用具的准备情况。 稳定学生情绪,准备授课。 二、导入: 1.教师请学生用手摸一摸、闻一闻,猜猜盘中放的是什么? 2.引出课题。 三、讲授新知: 1.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面塑。 2.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探索加工彩面的方法。 怎样揉色制作出的彩面更加均匀美观? 怎样用以前学过的色彩调和知识调出更加丰富的颜色? 3.可以用你们制作出的彩面去塑造什么? 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无主题的玩面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可以借一些工具来完成作品。5.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的作品,并总结在玩面的过程中,用了哪几种技法? 鼓励学生能够大胆探究。 6.教师介绍几种不常见但使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 7.利用可见欣赏一位民间艺术家的作品,边看边想,他是如何用这些技法表现作品的?8.关于面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9.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作简单介绍: 面塑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 面塑的艺术风格:南方派精秀优美,北方派风格小巧玲珑。 …… 四、作品创作: 1.教师布置有关创作要求。 2.作品创作。 3.教师巡回指导。 【作业设计】 运用所学方法,塑造你喜欢的形象。 【板书设计】 第二课民间面塑

《面塑》校本课程

碧流台寄宿制学校本课程 《面塑巧手坊》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面塑巧手坊 2.主讲教师:王海芬高红艳张洪波王凤敏 3.教学材料:创编 4.课程类型:选修课 5.授课时间:半学年(每周三课时,共计50课时) 6.授课对象: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具体内容 1、课程性质:艺术类。 2、课程说明。 本课程通过面塑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揉、捏、剪、挑、粘、压、等多种方法,塑造出自己喜欢的面塑作品。在学生思考、观察、动手的基础上,进行自己制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大胆实践,还综合运用了学生已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作业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 3、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快乐参与: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雕塑、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德育渗透:面塑活动中贯彻落实“两纲”精神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进行生命教育。 分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工艺面塑的历史,引发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并在参与制作活动中,逐步爱好面塑。 (2)能正确使用面塑工具和材料,掌握简单的造型技能,表现生活中的事物和对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制作和创造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评品能力,弘扬我国的民间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课程主要内容及所达到的标准。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塑出人物、花鸟、走兽,是一种小巧精美的观赏陈列品。 (1)低年级学生学习面塑的内容以圆形、椭圆形造型为主。 能够在圆形的基础上进行以红辣椒、葫芦、苹果、饼干、青椒、梨、黄瓜、红萝卜、葡萄、茶壶、蘑菇、草莓、茄子、菠萝、玫瑰花、玉米、军舰、坦克、飞机等为原型的捏制,使学生能够初步的掌握面塑的捏制方法及步骤。 (2)中年级学生学习面塑的内容以动物造型为主。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发展 前言: 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 目前国学者对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面塑的历史渊源 要想了解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俑[2];也有学者认为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 资料来看,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

人美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10课民间面塑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美术》第五册2民间面塑 主备人:修订人:审核人:编制时间:2021.08.04 课 题 民间面塑类型造型-表现课时 1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知识 技能 目标 ①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 术的特点。 ②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 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情感 态度 目标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 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 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 ②在作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教具 学 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准备情况,教 师分发制作材料。调节学 生情绪,准备上课。 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面塑玩具, 请同学欣赏面人玩具作 品。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 面人? 课件展示:(1)不同种 类形象的面人让学生欣 赏。 (2)不同种类形象的面花 让学生欣赏。 (3)请同学谈谈他们的感 欣赏面人玩具作品: 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感受,尝试着塑 造一个美丽、可爱的小艺术品。

受,想不想用彩面做个小艺术品?今天我们就尝试着塑造一个美丽、可爱的小艺术品。导入新课,并课件出示课题:《民间面塑》。 二、师生探讨,表现创新:(1)出示范作,分析并讲解面塑的制作方法: 压、揉、搓、拧、剪 (2)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帮助,并分别演示用法。梳子、牙签、牙刷、拨子等。 (3)看课件: 这些方法在实际造型中还需要灵活运用。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位民间艺人的作品,边看边想,他是如何用这些技法表现作品的?看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找找个部分都用的什么方法制作。 (4)小组探究: 关于面塑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教师并给予讲解。三、展示交流,多元评价:作业要求: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塑造你自己喜欢的形象。(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指导要点: (1)造型设计要有创意。(2)注意色彩的搭配。合作探究: 探索制作加工尝试加工制作彩面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 1.怎样揉面制作出的彩面更加均匀美 观? 2.怎样运用以前学习的色彩调和出更加 丰富的颜色? 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进行无主题的碗面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作品) 欣赏面塑作品的制作过程。各组通过讨论提出问题。每组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交流。各组互评,谈感受。 小小鉴 赏家: 分 别从造 型设 计、创

面塑常识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人塑制技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

人美版美术三上《民间面塑》教案(2课时)

第二课民间面塑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制作面塑作品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很多城市乡村都可以找到面塑艺术的踪影,它们带给一代又一代孩子们那么多的企盼、那么多的惊喜、那么多的感叹……教材共两页版面,其中包括“面人”与“面花”的佳作欣赏、制作步骤图及学生作品。在学习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联系生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可爱的老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只生动的老虎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塑造老虎形象。 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老虎范作、剪子、小梳子、擦手油、小竹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出示:在大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提问:在这幅画面中,你注意到哪些动物的动作?你能模仿出来,让同学们猜一猜吗? 学生模仿不同动物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猜。 二、欣赏分析 1.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老虎吼叫的声音) 2.欣赏书中老虎的作品,引出课题。 3.视频展示面塑老虎的各种造型,引导学生分析老虎的特征。 三、小组探究 讨论:1.这些可爱的老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这些作品是如何突出表现老虎的特点的? 四、讲解、演示 师:演示通过揉、捏、搓、粘等简单的方法制作出老虎的形象。(提醒学生一些细节的处理)

关于山西雁北花馍馍

关于山西雁北花馍馍 寒燕儿是山西省代县一带的寒食节面塑民俗特色产物,浸润着当地人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装点着人们的情感生活,寒燕儿文化如一块宝石镶嵌在山西人面塑文化上,熠熠生辉。 标签:寒燕儿现状传承 山西是面食的摇篮,老祖宗在面食上做足了文章,不光下锅煮、上屉蒸、入油炸,祭供的面塑已然成为艺术品,更是精彩。祭天、祭地、祭神、祭祖,满月、开锁、上梁、上坟,皆不离面塑。面塑文化在三晋大地,孕育了一代代山西人,启迪着山西人的智慧,影响着山西人的成长与发展。面塑的存在与发展是不能脱离民俗这一现象的,尤其是一些地域偏僻的民俗非物质文化,如;山西雁北面塑花馍馍,大众以为面人和花糕,其实还有寒燕儿。寒燕儿需要世人认识和传承乃至发展。如今,面塑文化渐渐地登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面塑的价值意义,并着手保护和传承,进而发展中。如:2004年,山西省面食文化节,特意以面塑作为文化展示窗口,让山西人重新认识面塑文化,让世人认识山西面塑文化。《面道天下》专栏以动物、植物、人物为创作题材,充分展示山西面塑的独特性,从造型、体积大小、色彩罩染、寓意等方面,尽显着山西农耕民俗文化的特色和人民的智慧。山西面塑以晋南一带和雁北一带最为突出,本文主要是针对山西雁北面塑花馍馍---寒燕儿(注释:寒食节捏制体积小巧的动物形象诸如燕子等飞禽走兽类)进行浅谈。山西雁北面塑花馍馍---寒燕儿独具意义,是山西省雁北面塑的一种,来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用小麦面粉蒸制,进行上色或其他装饰的工艺品,具有特殊的含义和文化指向,如:走亲访友表示庆贺或祝福,祭拜神灵和祖宗,驱邪除恶等含义都可以用面塑来表现,真是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和民俗活动紧密相依,深切地寄托人民的愿景。 一、探究山西雁北民间面塑寒燕儿民俗文化艺术特征 1.寒燕儿初期的寓意,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力度的抢救、保护、继承和可持续发展的专门研究,从上到下,成立了很多非物质保护中心。关于雁北寒燕儿,也在做着传承和发展。寒燕儿又叫介子推,据《中国古代美术经典式民间吉祥艺术卷》记载,寒燕儿是清明前后流行于山西北部的食品,它起源于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背母隐匿于绵山,且抱柳,焚烧致死,后人在介子推死的日子,禁止举烧烟火,吃寒食(寒、冷的食物),纪念介子推,弘扬它的“忠孝”精神,所以清明节前一天又叫寒食节。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习惯了每逢清明,做寒燕儿来吃,后来寒燕儿,又增添了新的寓意,如:1、寒食节正逢乍冷乍暧时日,禁火吃寒食,而寒燕儿的功能是可以直接食用,同时纪念(燕燕又读“念念”)介子推; 2、寒食节,捏寒燕儿,寓意寒冷的日子要走了,燕子飞回来了,柳树枝头出新芽了,一切预示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目前人们更多的想法是,借捏制寒燕儿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愿望,对家人对子女或子孙后代,像人们对春天的给予寓意一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山西众多民间面塑中独树一帜。面塑是供会的主要元素,是村民对神灵最重要的供品,不仅是供会的重要文化现象,而且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具有很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传承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供会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挖掘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面塑;文化;宴席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0204-02 一、背景 我国北方民间用麦面、玉米粉或豆粉制作的各式“面花”、“花馍”、“礼馍”、“面羊”等统称“面塑”。《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民间面塑即民间面食艺术。” 二、文化内涵 在山西地区,面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用于祭祀、祈福、馈赠亲友或表达感谢。在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人们会蒸制富有不同寓意的面塑,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面羊、面鱼看起来生动活泼,寿桃形态逼真,枣山富于想象与创意,“姑儿食”则饱含祝福与期待。面塑的制作可谓凝结了民众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面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山西则是面塑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省定襄县境内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

期的石搓盘器物,该搓盘由于长期旋转式研磨而使中间下凹成浅圆坑,它的发现证明当时对谷物的加工方式是搓而不是捣,其加工目的是为了脱壳去皮。由此可见,山西地区的谷物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文化的流传 面食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之一,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物质需求。而最早的“面塑”则是人们供奉神灵与祖先的一种美好物品。 在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的同时,面塑也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学色彩。在纷繁万状的面塑世界中,还保存着远古神话的积淀和影响。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面塑的根源可追溯到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而心灵手巧的中华女性便仿效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以这种形式再造“生灵”。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节、婚嫁、丧葬、祭祀等都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面塑在山西地区各种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都可以称之为必备之物,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农历腊八后,山西地区的家庭即开始制作过年的熟食,有枣山(也称枣山年馍)、花糕、馍馍、包子等,俗称“闹年”;元宵节晚上,各巷要办灯山会,街上挂有彩色吊纸,各家门前挂有花灯,灯山前垒旺火、燃焰火、放花炮,女人们拿馍馍在旺火上烤黄,回家分食,传说食之有少生病、兴旺之意;在农历二月初二,山西人讲究早晨喝豆腐脑并吃枣山与钱龙(一种面食);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已婚儿女要蒸制寿桃献给父母,祝他们长寿,长者要馈赠孩子面羊、面鱼等,亲戚之间也互为孩子蒸制面食。此外,小孩子满月,东家要

10.民间面塑

教学设计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名称民间面塑 课标依据 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重在培养孩子的动手造型能力与想象力。 教学目标 1.认知: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2.情感: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 3.能力: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创作一个小动物形象。 教学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彩泥、牙签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意识,所以三年级美术课也开始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立体感。对于彩泥的创作,学生们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造型塑造上还需要不断的加强。

教法学法 教师运用演示法、示范法引导法学生了解认识民间面塑,并且通过演示法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民间面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安全提示放学回家路上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具。 二、导入新课: 师:老师给你们看几张图片,你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出示图片) 师:对!这是面塑,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民间面塑吧! (板书:“民间面塑”) 三、讲授新课: 师: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各地区不同风格的面塑 作品,你们来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大小各异,造型奇特)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3页,看看这些面塑动物和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动物形象一样吗?那请你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出示课件:色彩鲜艳、特点突出、造型夸张) 师:对!这些精美的民间面塑作品生动传神、夸张变形、色彩鲜艳,美轮美奂,是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师:那你们这些漂亮的面塑作品是怎么创作的呢?用过我们之前学的哪些知识呢? (揉、搓、压、捏、刻、贴) 师: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去创作面塑作品,那能用 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增长知识。 探究民间面塑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体

弘扬传统文化 创“面塑”特色学校

xx中华传统文化创“面塑”特色学校 xx前车小学 开发背景: 拓展型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载体,而且在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以及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打好人生底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用“面”塑型既符合学生爱玩彩泥的天性,又可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型。通过一团面塑造成型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面塑活动在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也具有特殊的功能。面塑课程通过面塑活动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一、指导思想: 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的面塑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但随着现代生活的脚步越走越快,“面人”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也正因为高速的现代化,当我们回过头来,拂去岁月的尘埃,才越来越感悟到许多正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古老艺术的神秘的不可替代的美。真正的美是不会被时间淹没的,真正的艺术就该代代相传,这也正是前车小学创建面塑特色学校的意义所在。 二、面塑课程目标: 1.快乐参与: 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

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知识技能: 了解面塑中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面塑技法,从基本技能逐步学习立体组合法、人物塑造法等,并能运用丰富的技法塑造想象中的作品。 4.xx渗透: 面塑活动中贯彻落实“两纲”精神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进行生命教育。 三.面塑课程内容: 1.源于生活: 内容选自于生活。生活中的“十二生肖”、“蔬菜瓜果”、“卡通形象”深受学生的喜欢。“我是一名大厨师”让学生学习大厨师的精湛手艺,尝试塑造“艺术点心”、“餐盘中的‘画’”。 面塑活动就是生活体验。 2.想象世界: 创设“想象无极限”,发挥学生丰富想象。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表现学生想象中的世界,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面塑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 2014年11月—— 2015年1月

《民间面塑》教案1

《民间面塑》教案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课前准备: 橡皮泥、牙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呢? 二、形象回忆作品赏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同时介绍面人的流派知识。 除了面人,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么? 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一些春节、端午节、七巧节、老人做寿婴儿满月等不同时节场合的讲究规则。 请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的所见来谈一谈,有的同学可能过年的时候随父母回农村探亲见过,有的同学在民俗村见过,也有可能有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农村,还亲自动手制作过,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 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扎眼。 看看书中的作品,有哪些地方你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四、动手操作 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制作哪些特殊的装饰。 五、自主创作 结合不同的造型手法,创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六、互相交流 面塑博览会开幕啦!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互相欣赏浏览。 谈谈自己分别的发现,分别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七、课堂延伸 由于时代、地域、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我国的面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貌;今天你创造出了面塑作品,珍藏了好朋友的面塑作品,这可能是你的第一件藏品,希望今后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山西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面塑艺术民俗风情传承发展 前言: 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山西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山西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主体: 目前国内学者对山西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面塑的历史渊源 要想了解山西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陶俑[2];也有学者认为山西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山西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资料来看,魏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张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 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节用面做“子推燕”,以柳条穿之,插于门媚的习俗[7]。虽然那时期的“子推燕”是什么造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