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1.53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1.53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1.53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1.53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

针对现在国内先秦军制研究的混乱,我实在看不下去,

我一开始是研究红军军制的,红军到现在的解放军,才几十年,军制就有好多次重大变化,三代几千年,军制怎么可能那么简单

准备写一本书,我不为赚钱

结合甲骨文金文的古文字、田野考古对布局的记录、先秦文献和历代的补充,再加上世界各古代文明的通性演变规律和现代统计学、天文推演、数学建模复原、法医学、动物进化《关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我对于三代考古,有一个观点,就是用猜想的方式,解释、弥补、贯通一些疑点问题。猜想001:《通典》周公居攝(东征后)改制大其封,各国都有了大量飞地。比如唐加封湖北枣阳分出晋,虢加封宝鸡、陕州和三门峡分出宝鸡虢、西虢和北虢,虞加封浙江丹徒分出宜,康加封商地分出卫。到了康王,这些分居两地的飞地的管理成了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家,由次子继承另一半,从而在周公的基础上分出更多的诸侯国来。虽然没有任何决定性的证据,但是有很多旁证,而且也没有任何决定性的反证的话,这些假设可以很好的解释、弥补、贯通一些疑点问题。

本文罗列了200多个类似的本人的猜想,来将夏商周的军制历史融会贯通,全部都有编号,而且全部都是颠覆现有研究认识的全新观点。

第一章:四大文明同根同源,战车必然起源自中国

缺省

第二章:夏商周军制的传承与演变

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靠迁徙避祸,彼此斗争只有在大气候异常时才变得激烈,因为人类和人类的亚种结合生下的孩子就和马和驴生下的骡子一样无法繁育后代,所以人类的亚种分支渐渐被灭绝。当迁徙遍及大地各个角落的时候,斗争就开始变得激烈,联合也开始产生,人类抛弃母系氏族关系,开始建立父系部落关系。

神农氏的农业的出现和传播,短时缓和了斗争,但是人口的稳定繁衍孕育了更大的斗争,部落联盟也开始出现。刀耕火种的农业,需要很大的地盘来迁徙轮换,大规模的部落联盟之间的联合和战争开始出现。

随着井田制灌溉农业的发明,大禹治水顺便将它定型和传播,生产力发展,精耕细作农业让部落不再迁徙,而是在膏腴形胜之地建立城墙定居下来,形成了城邦,夏在洛阳盆地,唐尧在山西盆地。有了余粮就不再处死战俘,土地多人口少,地广人稀下诞生了奴隶制城邦。小国的彼此长期相持不下却最容易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私有化,私有制继续发展导致首领们开始家天下,城邦易守难攻,激烈的矛盾却引起城内的社会动荡,王朝开始更替,更晚崛起的文明甚至还出现了更先进生产关系的共和制,但是独裁的高效让人类最终选择了家天下,古罗马独裁官和执政官并存也无法长期延续共和制。

公有制残余逐渐消失,破产的无产阶级组成的雇佣军,成了资本主义最早的萌芽,但是因为起决定作用的工业还是行会制,所以无法引发连锁反应。雇佣军最愿意信赖高效的老板而不是共和国,他们把君主制推上了顶峰。小城邦外交的合纵连横,敌不过大一统的大趋势,奴隶制集权国家开始诞生。

生产力继续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填平沼泽,占满了所有可以占据的土地。战争从掠夺人口削弱敌人,变成了土地人口一起掠夺吞并敌人,郡县制让君王对新加入的土地一视同仁,集权下的隶农佃农国家开始出现。以民兵为主体、以雇佣兵为精锐的划分,造就了无数庞大的帝国。

最终父子相承的落后的生产关系无力管理巨大的帝国,奔溃的帝国往往再次恢复到小国林立局面,但是这些小国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城邦城墙而是自然地形的封建边界。小国的彼此长期相持不下最容易解放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基础要素因此而不断产生。

分分合合之后,商品经济和大城市还有更成熟的官僚体系开始构建稳定的帝国,民族也开始最终完成。世界交流的日益紧密也扩大了瘟疫的传播规模,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医学进一步发展,人口也因此而更加繁茂。

人口继续发展,土地少人口多,大量剩余劳动力诞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工业革命引起生产力的连锁反应,社会开始飞跃式的进步。农业工业化、工人和军人的日益高素质化导致战争规模的扩大,也引起了人类普遍的反战反思。

随着人口素质的提升,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人类从物质上不再需要奴役人类,转而奴役机器,物质的高速发展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幸福感差距,彼此的争斗逐渐减轻,最终连精神的奴役也消失,最终进入共产主义。

一、古罗马军制的传承与演变

商周的井田城邦奴隶制我们已经不可考,但是罗马的历史我们很清楚。罗马从王政时代就早早模仿维爱的马其顿重步兵的铠甲小盾长矛建立起军事、政治、经济合一的公民兵制度,但却没能改变前期到处受欺的状况,只是依靠元老院共和制的稳定性打败了维爱。

的政治权力不断变质,骑兵成为独立的选举百人队,而不是初期的每个百人队出100步兵10骑兵,商业的发展导致权力者的经济利益恶意膨胀,军事义务却开始腐朽停滞,战争负担被逐渐转嫁给下层公民,百人队维持在18+80+60+35,公民权被止步于四个军团。两次与迦太基和汉尼拔的旷日持久的战争,让公民兵多次遭遇重大损失(类似昭王南征,六军尽丧),特别是汉尼拔入侵导致的内线作战,换来的是大批下层公民破产。好不容易用钩梯赢得了海战,用两翼包抄和坚定的拉丁同盟打败了汉尼拔,背后却是元老院贵族用挑起战争来绑架公民的生活模式,公民兵制度已经遍布矛盾,只是依靠少数优秀的指挥官扭转了局势。拼死击败强敌成为地中海霸主后的罗马元老院贵族,对战死公民遗孤占有的公社土地的疯狂兼并,然后用战俘奴隶耕种,牟取暴利。对马其顿战争和对亚细亚的征服,带来了东方的巨大财富和奢靡生活。此时的罗马已经有些摇摇欲坠之感,只是东方的战利品还能支持公民兵继续作战。而当面对西班牙和北非的贫穷土著的反叛游击战骚扰时,公民兵制度就被彻底击毁了。元老院不愿再重新分配自己兼并的土地,转而利用罗马国家对附属国巨大的税收来雇佣破产公民当兵,罗马因此赢得了对条顿的战争。同盟军争取公民权的战争最后以罗马的妥协告终,已经体现了雇佣兵战斗力的不足,随后这些雇佣兵更习惯了把矛盾朝向说拉丁语的人,罗马在称霸地中海后,政府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能力,陷入了长久的内战。

前740年罗慕洛时代,拉丁和萨宾,2个部落,10个胞族,100个氏族,1个军团,骑兵300人,校尉3人,步兵3000人,校尉3人。

伊达拉王塔克文希腊化将三大部落合并,分为四个区30个小区,30个胞族,300个氏族。胞族大会

前540年塞尔维,百人队大会。总票数193票,19300人。骑兵1800人,重装步兵12000人,轻装步兵5500人,一共4个军团,2个军团为46岁以上,负责留守,每个,骑兵300人,重装步兵3000人(无胸铠1000人),轻装步兵1350人(长矛500人)。

2个军团为17到45岁,负责野战,每个,骑兵600人,重装步兵3000人(无胸铠1000人),轻装步兵1400人(长矛500人)。8万壮丁,也就是一般只动用八分之一,40万人口,20万成年人

5个军团,5个同盟军团

公元前479年,维爱,1个军团全军覆没

公元前390年,2个胞族为主的军团被高卢入侵全歼后,半个军团的轻装步兵解散脱离罗马,只剩1个半

380年过渡期总票数102票,5300人。骑兵300人,重装步兵3600人,轻装步兵1400人,一共1个军团,骑兵5个中队300人,无胸铠长矛标枪重装步兵Hastati15个中队1800人,标枪轻装步兵Leves5个中队600人,辅助少年Accensi200人,有胸铠重装步兵Principes10个中队1200人,有胸铠长矛重装步兵Triarii10个中队600人,长矛轻装步兵Rorarii5个中队600人

前360年高卢化高卢盔甲高卢剑中队化

2个军团,骑兵300人,重装步兵3400人(无胸铠有标枪1600人,有胸铠1200人,长矛600人),轻装步兵1600人。

前320年萨莫奈化重步兵配标枪

2个老年军团,骑兵300人,重装步兵3000人(无胸铠有标枪1200人,有胸铠有标枪1200人,长矛600人),轻装步兵1200人。2个壮年军团,骑兵300人,重装步兵3400人(无胸铠有标枪1600人,有胸铠有标枪1200人,长矛600人),轻装步兵1600人。前240年彻底去希腊化长矛兵

总票数373票,37300人。骑兵1800人,重装步兵12000人,轻装步兵加号兵5500人,一共8个军团(加上赤贫者、商人、奴隶、罪犯、打手、官吏,最大动员力为32个军团,64到70万人口,并以每年3个军团的新成年人递增),2个军团为46岁以上,负责留守,2个军团为17到45岁,负责野战。

4个老年军团,每个军团,骑兵100人,重装步兵3000人(无胸铠有标枪1200人,有胸铠有标枪1800人),轻装步兵加25号兵1200人。

4个壮年军团,每个军团,骑兵300人,重装步兵3000人(无胸铠有标枪1300人,有胸铠有标枪1700人),轻装步兵加25号兵1600

罗马是一个重步兵为主的国家,缺乏骑兵,没有战车部队,所以他的编制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夏商周的编制则随战车而不断改变,但是传承的基础是井田制。罗马的百人队除了部落初期有100人外,一直是60人,这个值得注意。60作为公约数,可以拆成2、2、3、5,进一步可以1、2、3、4、5、6、10、12、20、30、60,非常方便小队来改变阵型。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罗马还有60岁免除兵役的习惯,说明很可能拥有对甲子的认识。夏商建立的12地支,很可能就是用于军队,只是在60的基础上加12变成72。罗马在被高卢毁城后学习高卢,合并两个百人队为一个中队。高卢凯尔特人来自东方的印欧人,这些联系,值得注意。

乌鲁克时期(约公元前3500~前3100),人工灌溉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铜器大量出现,陶器制作普遍使用陶轮,社会分化更为加剧。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2500年的晚期普遍使用陶轮制陶

黄河、印度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中国、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中国和巴比伦都发现了勾股定理,

巴比伦60进位法

印度梅尔伽赫主要新石器遗址可以划分为8个不同时期,第二时期甲段开始出现陶器,年度为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500年之间,“时在公元前5000年的第二时期乙段,陶器是一种新成分,碎陶片的数量在第二时期乙段则有所增加,此时陶器变得精细的多,容器在转台上形成(柳:指慢陶轮)……

“在陕西西安市丰坡、长安县马王村、铜川市李家沟、甘肃宁县阳呱等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的陶质转盘,足见当时的慢轮修整技术已经相当普及”(王然主编,中国文物大典·陶器,2001年1月)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年代与梅尔伽赫文化第二期乙段基本相当,如果没有跨湖桥文化和贾湖文化的发现,还真说不清陶轮源于何处。

跨湖桥文化和贾湖文化的陶轮早了苏美两千年,因为各自受周边原料的局限,东方文明周边没有铜矿但有陶土发明了陶器、西方欧洲随后不久在取土制陶时发明了炼金术和铜器,彼此的交流,在丝绸之路上产生了一条更加古老的陶铜之路。但是东方作为发明国,陶器明显过于呆板,不如西方的仿生模型可爱,西方的青铜器也是如此,不如东方青铜样式纹路的灵动,可能最初的文化传播者就是技艺传承的异类被排斥者吧。正是因为东方缺乏铜器技术,所以武器不发达,战争导致的掠夺和阶级产生较缓慢,但是长期的积累却在铜器传入后的龙山文化开始了爆发,马车就是西方牛车结合中国木工技术而产生的。陶轮传到西方诞生了牛车,牛车回传东方又诞生了辐条马车。中国的单马车传到西方又进化为双马车,回传东方之后又更进化为驷马车。在东西方古代远超现代人想象的交流下,文明开始迅速的进步。这种苏美和炎黄的交流,不是后世隋唐对波斯垄断四大发明、波斯对隋唐垄断和罗马的贸易那样的封疆大帝国壁垒,而是开放式的城邦交流。

https://www.doczj.com/doc/7215158207.html,/?q=141223sMlyIWa&sid=10097

现代军制的班排连营团旅师军,最早源自古罗马共和国晚期职业军队,文艺复兴时重新应用于近现代职业军队,并一路延续到现代。古罗马共和国晚期职业军队的军制,大家最熟悉的是军团,其实相当于现代的旅,每个执政官率领2个军团,形成1个师,再加上非罗马盟军的2个军团,1个执政官实际指挥1个军,2个执政官一起就是1个集团军(凯撒最初有4个军团,是因为他同时兼任了两个高卢的总督代行执政官)。

1个军团有6个军事护民官,其中1个作为参谋长,追随临时军团长(副将/有些翻译成参将)和副旅长的首席百夫长,形成3人参谋部,另外5个,每人带领12个百夫长,指挥12个百人队的营(每个百人队估计是吃空饷的惯例,满编只有64人,一般只有50人,一个营大概600~800人,与文艺复兴以来的营的人数相当,一个军团大概在3500~4500人),按照古罗马共和国中期民兵一路传承下来的棋盘阵,二二一,排成三行。也就是现代1个旅5个营的由来。现代战法,防御时,2个团并排,1个营做预备队,进攻时,1个团试探性进攻,1个团当预备队,1个营负责阻击援军或维持补给线。

那么团是怎么来的呢?古罗马没有团,拿破仑的近代军队里旅和营都比团的名气大,那为啥又会有团呢?

首先,军事护民官也是分成老人和新人的,老人就是团长,负责二二一里的那个二的协调。

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军队不重视步兵(英国除外,但是长弓兵一直都是和炮兵待在一起的,不能算步兵),雇佣兵承包商的职业军队其实也是一样的,一开始也不重视步兵。雇佣兵承包商的公司,一开始只有100人的骑兵连,所以公司这个词,成了现代连的由来,骑兵队长演变成军衔就是上尉。后来和土耳其新军接触,开始重视步兵,于是照搬土耳其,又有了1000人的步兵连,于是公司这个词,又有了团的意思。现在很火的“西普连”的“连”字,估计就是日本和德国陆军师承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法国,法国陆军又从百年战争开始师承意大利雇佣兵承包商的结果。近代军队,不论步兵骑兵,一开始都是承包给各个公司的连长们的,骑兵步兵一起移动,就叫做纵队,纵队队长演变成军衔就是上校,于是上校成了西方小军阀土皇帝的代名词,比如肯德基和卡扎菲。后来由于上校们一手包办的军队的人数、武器、后勤都被他们克扣了,于是军事改革曾一度取消了上校,只保留中校。于是团在近代,比如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就没有旅和营那么耀眼了。而总将各个大小队长的总将队长演变成军衔就是上将。

连是因为,1个步兵营就是1个近代方阵,但是方阵又分为1个长枪兵连和3个火枪兵连,排则是因为,方阵的宽度,每一排,就是一个排的兵力,按照三段击轮换,方便指挥。班是因为搭伙炉灶和帐篷形成的。

这就是二战德军日军,三班一个排,三排一个连,四连一个营,三营一个团,两团一个旅,两旅一个师,两师一个军,两军一个集团军的由来。约米尼元帅在他的《战争艺术》里提出了三三制的雏形,他长期在沙皇俄军服务,再加上俄国曾长期受蒙古统治,蒙古的十十制最终演化成了苏联军的三三制,既方便指挥又方便将领的深造和晋升。不像德军日军的罗马制,还要求军校分别教授小战术、大战术、小战略、大战略给不同层级的军官。

抗日战争里,日军的基本调动也是以旅团为单位的,和国军1个师对战时,通常只用1个联队配合炮兵进攻,另1个联队待机,等打垮了国军防线后再做为生力军发起强力追击,弥补追击无法使用火炮的缺点,给国军不亚于火炮的伤害。共军在解放战争中,继承了这套战法,所以毛的著作里,统计国军战力都是用旅为单位计算。

明初军制效仿蒙古,以十为单位,分左右翼,以为双手之数。基本单位为参将统领万户的“路”,驻守要地,比如蓟州镇下辖十一路(山海关参将、抚宁石门寨参将、卢龙燕河营参将、抚宁台头营参将、迁西喜峰口参将、迁西太平寨参将、遵化马兰峪参将、通州参将、密云墙子岭参将、密云古北口参将、密云石塘岭参将参将),设守备统领的“卫”分其兵为二。下为千总统领千户的“所”,

中央,都督府,五军左右都督(正一品)各一人,共十人。

省城(军区或省),都督府同知都督(从一品)数人,作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或巡抚(从一品),统领抚标五营5000兵。

提督:明初如同今之集团军长,但大部需要屯田,一集团军辖几个军没有定额。明末缩减10倍,但为雇佣制,约为今之军长。清初绿营制指挥全省的军队和1个抚标。

镇城,都督府佥都督/都督佥事(正二品)数人或省都指挥使(正二品)作为镇守总兵官/总兵是战区长官,统领镇标正兵三营3000兵,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两人中的一个作为协守总兵官/副将协助他,统领协标奇兵两营2000兵,和指挥同知(从三品)数人作为游击,统领骑兵。一镇下辖数路。

总兵:明初如同今之军长,但大部需要屯田,一军辖几个师没有定额。明末缩减10倍,但为雇佣制,约为今之师长。清初绿营制指挥1个镇标(5个步兵营共3000人)。袁世凯新军的1个镇就是1个师。

副将:明初如同今之副军长,但大部需要屯田。明末缩减10倍,但为雇佣制,约为今之步兵旅长。清初绿营制指挥1个协标(4个骑兵营共800人)。袁世凯新军的1个协就是1个旅,师长可以兼任旅长。

南京留守(正二品)一人,副留守(正三品)一人,指挥同知(从三品)两人。

路城(地级市),省都指挥佥事“都司”(正三品)四人中的几个或卫指挥使(正三品)作为分守参将是关卡防区长官,在路城指挥路的全局,统辖万人,往下的卫指挥同知(从三品)两人和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四人,文书称掌印,练兵和屯田的称佥书,统领500兵的卫镇抚(从五品)两人。一路下辖数卫。

参将:明初如同今之师长,但大部需要屯田。明末缩减10倍,但为雇佣制,约为今之步兵团长。清初绿营制为步兵营长兼步兵连长,辖步兵600人。袁世凯新军的1个标就是1个团。

游击:又称游击将军,明初如同今之军属机动旅长,但大部需要屯田。明末缩减10倍,但为雇佣制,约为今之师属骑兵营长。清初绿营制为骑兵营长,辖骑兵200人。

卫城(县级市),卫指挥佥事(正四品)作为守备,在卫城指挥卫的全局。下辖五个千总。

都司:明初如同今之军属特种团长,但大部需要屯田。明末缩减10倍,但为雇佣制,约为今之师属特种营长。清初绿营制为副营长兼步兵连长,辖步兵200人。

守备:明初如同今之军属辎重营长,但大部需要屯田。明末缩减10倍,但为雇佣制,约为今之师属辎重营长。清初绿营制为步兵连长,辖步兵200人。

所城(乡),千户/千总(正五品)一人,副千户(从五品)两人,所镇抚(从六品)两人。下辖十个把总。

千总:明初如同今之团长,但大部需要屯田。明末缩减10倍,但为雇佣制,约为今之团属步兵营长。清初绿营制为步兵副连长,辖步兵100人。

堡城(村),百户/把总(正六品)一人,试百户(从六品)一人。下辖两个总旗,每个有五个小旗。

把总:明初如同今之连长,但大部需要屯田。在清初绿营制为步兵排长,辖步兵20人。

旗总:明初如同今之排长,但大部需要屯田。在清初绿营制为步兵伍长,辖步兵5人。

二、夏启到武丁的战车的存在意义---轻骑兵

亚历山大都还西打东,远古不是全部东打西,和近代黄祸不一样,当然也不可能全是西打东,而是你来我往,文化也跟着交流,既不是交往密切也不是地理隔绝

因为各自受周边原料的局限,东方发明了陶器、西方随后不久发明了铜器,彼此的交流,在丝绸之路上产生了一条更加古老的陶铜之路。但是东方作为发明国,陶器明显过于呆板,不如西方的仿生模型可爱,西方的青铜器也是如此,不如东方青铜样式纹路的灵动,可能最初的文化传播者就是技艺传承的异类被排斥者吧。正是因为东方缺乏铜器技术,所以武器不发达,战争导致的掠夺和阶级产生较缓慢,但是长期的积累却在铜器传入后的龙山文化开始了爆发,马车就是西方牛车结合中国木工技术而产生的。

新石器时代(5200-3300BC)亚欧草原上的马足够大到被用于战斗。新时期晚期在乌克兰的德莱夫卡(4200-3700BC)和哈萨克斯坦的博泰(3600-3100BC),有超过70%的马高度在136-144cm(肩高)或者说13-14手高(《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冯登德里施)。罗马骑兵通常使用120-150cm的马来打仗(海兰1990),还有美洲平原上的印第安人骑130-140cm或者说略低于14手高的马匹(尤尔斯1955)。红铜时代的草原马与罗马人及美洲平原的印第安人骑兵所用的马大小相同。

来自近东的艺术概念表明早期用于马背骑乘的座椅是低效的。马并非原产于近东而且直至1800BC后仍然稀少。近东原产的马属动物是野驴(Equushemionus)以及驴(Equusasinus),分布于伊朗草原、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野驴难以驯养,而分布在南方的较易驯养,如埃及和黎凡特南部。驴在大约4000BC被训话为驼畜并且在3500BC被近东所有地区当做运输工具,这要远早于此地马匹出现的时间。驴子的肩高比较低但臀部比较高,如果骑手坐在靠前的位置并且驴子低头的话,骑手很有可能向前倒下。骑驴的人希望保留自己的尊严,因此经常坐在臀部这种靠后的位置并且使用马腹带。马则不同:马匹肩更高,所以骑手坐在靠前的位置紧接着马脖,这个位置也允许骑手抓住鬃毛。青铜时代的近东艺术形象显示了骑手很明显的骑着马匹,但是坐在臀部上并且抓紧马腹带,可能是因为在1000BC前近东的艺术家对于驴子的熟悉胜过马。其他形象能正确反映出坐在前部的骑手,甚至最早的描述在阿卡德乌尔第三王朝时期(2300-1900BC)。草原骑手不会使用骑驴的姿势,他们中大多数可能从未见过驴。

动物学家们普遍指出最早的驯化马匹,其受驯化的影响无法明确鉴定。中新纪的野马在自然环境下大小多种多样。在大草原中央哈

马尼亚地区(#s4-5),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草原马都要大于欧洲中西部的小尺寸野马(#s1-3)。草原马的尺寸与后来的罗马骑兵马相当,但在红铜时代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马。任何东西方向上的野马被驯化的活动都会使检测变得复杂。

据说苏美人在更早公元前2700年(德国利普斯《事物的起源》)之前就早已使用驴来拉没有辐条的实心轮子的四轮标枪战车。

印度出土了2500年前的牛车模型

1996年在河南偃师商城东北隅发现了两道东西向顺城墙并行的车辙遗迹,长14米,轨距1.2米。车辙

呈凹槽状,口部宽约20厘米,深约3-5厘米。约为公元前16世纪。2004年又在偃师二里头夏代中晚

期都城遗址中再次发现车辙,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车辙长5米多,且继续由南向东西延伸。经过年

代鉴定,约为公元前1900-前1600年。大司空村M175孝民屯M2轮间距1.2米

二里岗下层偃师商城1983年发现于偃师尸(音yi,二声)乡沟,东西宽1200米,南北长700米,是

中国最早的三重城,也是断代工程确定的第一座城。偃师商城在二里头城旁边,可能是商汤灭夏后建的

城。

《三代考古》2011年00期《关于商周马车轨距的思考》岳洪彬岳占伟《考古与文物》2003第5期,冯好《关于商代车制的几个问题》认为既然只能单人就不可能是马车,

马车实物欧亚大草原的印欧人的辛塔什塔—彼德罗夫卡文化公元前1700年以前,轮子的直径90多厘米也就是三尺,每个轮子都有8~12根辐条,轮间距1.2米,运输用的车辆轮间距不可能这么窄,这么窄的话在那个年代直接就用独轮车了,所以只可能是高速单人战车兵。

安纳托利亚东南部的卡伦卡耐什Ⅱ期遗址。该遗址出土了3枚圆筒印章,其中1枚上面刻有双轮马车,车前驾二马;而另1枚则刻着四轮马车,车前驾四马,其年代测定为公元前1950-前1850年之间

我赞同夏商以步战为主,但是我对于"商代晚期出现的马车达不到作战战车的要求"这句话不敢苟同。

《江汉考古》2007年第3期,黄文新《先秦马车乘坐方式与乘员》《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郭妍利《夏商时期的作战方式蠡测》说车厢的高度不够,人在里面无法站立的问题,我想提醒的是,甲骨文里的“车”字,大部分都插着戈、矛、箭筒一类的武器,哪怕是单人战车的年代,如果站不稳的时候,只要扶住这些突出物的柄,问题就解决了。

战车上射箭,早期战车数量本就不多,并没有太多敌手,应该不存在战车追逐射击战,不一定要是在奔驰中射箭,到了后期,车右可以扶着帮助弓箭手稳定姿势。

罗马奥古斯都屋大维时期的李维的《罗马建成以来史》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16章提到,马镫发明以前的骑兵,经常下马作战,因为在马上的战斗力还不如下马,但是那个年代的骑兵就已经成千上万了。瑕不掩瑜,战车的巨大优势让人对它趋之若鹜,让它的一切劣势都可以被想办法解决。

请允许我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轻战车和重战车的区别。

这个分类参考轻骑兵和重骑兵,轻骑兵诞生早于重骑兵,其负责的侦查、传令、追击,都可以由夏商的轻战车承担。从战车的发展史看,牛车时代就已经试图利用牛车来减轻前往战场的战士的体力消耗,早期的战车目的是一种传承,就是减轻侦查、传令、追击战士的体力消耗,现代的装甲运兵车也是归入战车概念的

但是实际上可以用于侦察,类似轻骑兵的单人单马车,类似我们小时候玩的羊车,最早的牛车使用的就不是车辕而是两边牵拉,创意应该源自牛拉犁的装置。

关于麻绳马嚼,作者做了一项实验,两位专业骑手用麻绳和皮制的马嚼来骑从未被上过笼头的马(布朗和安东尼1998;布朗、安东尼和乔治2006),我们的骑手在马匹控制上没有问题。19世纪,美洲平原的印第安人,我们认为的世界上最好的轻骑兵,使用战争笼头---只是简单的用绳子环绕马的下颚(尤尔斯1955)。历史和实验均表明以红铜时代的草原马的尺寸和性能,可以有效的骑乘、飞奔甚至用于战争,而不需要缰绳。

游牧民族不可能主动发明战车,对于他们来说骑马和马拉牛拉的迁徙用大型货车才是他们的需求,考古已经证明骑马的历史早于战车的历史,牧民已经用两人骑一匹马,或者两人两匹马协同行动、一人掌握马匹、一人下马,来解决了放牧和抄袭抢掠的问题,没有动力去发明轨距1米的小型车用来放牧和抄袭,太奢侈了。

叶慈在《马: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因素》中指出,汉代以前中国和其北部邻居拥有的是一种矮小的本地土种马

马的驯化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CarlesVila等对来自10个不同时代和地方的191匹马的细粒体DNA进行了研究,展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支持家马是多地区或多次驯化的假说。马是一种很难驯化却容易野化的动物。因此有野马分布的欧亚大草原及其附近地区都有可能参与马的驯化活动。主要分布于东亚或蒙古草原的普氏野马(EquusPrzewalskii)与家马染色体数目不同,是一种不可驯化的动物。家马染色体数为2n=64,而普氏野马为2n=66,在生物学上不是一个物种。家马是由主要分布于中亚草原的塔尔潘[tarpan]野马[EquusCaballusFerus]驯化而来。因此中亚古代居民是较早的驯马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每一匹马都要经过驯服[tamed]才能用于骑乘和拉车。因此,后来东亚居民学会和参与驯马的活动是完全可能的。蒙古草原的一些驯马岩画可为佐证。家马的传播过程亦是驯马技术或风俗的普及过程。驯马一直是游牧民的看家本领。

马驴杂交与染色体配对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64,驴的二倍体染色体数是62.马和驴的杂种——骡,染色体数63大宛汗血宝马可能就是杂种

早期战车的作用和轻骑兵一样,就是侦查、传令和追击,单人驾车完全可以完成这些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2~1992年在河南省安阳市郭家庄西南区进行田野发掘的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地M148是唯一一例古代羊车,羊车有什么用?小时候我坐过单羊拉单人的羊车,我觉得郭家庄单羊单人羊车是给幼年贵族学习驾车用的童车,是从单马单人马车学来的,而单牛拉犁时单人踩在上面的动作启发了单马单人马车的产生,估计古人在尝试用单马拉犁时发明了马车,最终成为单马单人战车的原型,而轨距1米的单马单人战车就是全世界轨距2米以上的双马双人、双马三人、四马三人战车的起源。但是这个要看郭家庄羊车和现代羊车的原理是否一致。

目前,对殷墟中出土马骨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马牙、马骨在内的形态学的观察和测量、病理现象的研究、数量比例的统计、考古学文化现象的观察、古DNA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析等一系列研究

河南安阳武宜村北地遗址出土马骨架117匹,但是全世界考古都对古代马的年齿、体型和肩高以及种类没有记录。最高大的马是英格兰纯种大挽马,肩高近2米。最小巧的马阿根廷的夫拉贝拉马,成年时才76厘米,体重仅35公斤左右。太原赵卿墓车马坑,马共计44匹,由北向南依次排放。马属蒙古马系,平均肩高148厘米。秦始皇兵马俑,马身长约203厘米,马首高172厘米,马肩高133厘米,马重约200千克,骑兵俑身高180厘米

骑兵的演变规律也是先有轻骑兵后有重骑兵

为什么不直接骑马?那个时候骑马风险大,连古希腊和罗马王政时代将军搞入城凯旋仪式都用马车而不是骑马,因为骑马为了安全姿势会很难看。《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前四九三年)记载卫大子祷曰:「会孙蒯聩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乱从,晋午在难,不能治乱,使鞅讨之。蒯聩不敢自佚,备持矛焉。敢告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图坦卡蒙据说就是死于蓄意设计的驾驶战车练习失事。清朝官服都还保留防摔伤的马袖,中外帝王继承法都有要求身体没有残疾,虽然没有严格执行,但是袁世凯的大儿子就是因为摔下马成了瘸子而撼动其父子霸业,直到近代的医疗技术都依然很差,周总理骑马摔下马后,送苏联后手也留下终生残疾。所以早期贵族选择单人战车,而估计下等人之类才骑马负责一些送信的活。

单马车,车轮直径1米,车厢才半米高,方便上下,危险较小

北方疏松土壤下拉犁的马和拉车的牛结合,诞生了马拉战车,最早的战车应该是双辕,和更早发明的牛车一样才对,单辕的设计,原本就很显得突兀,应该是在双辕车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车衡和车轭首的设计,西方明显是在照抄中国但又四不像,明显与西方牛车衡和车轭首的设计不同。中国轭的设计明显源自双辕车

《左传定公六年》薛[滕州市]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

https://www.doczj.com/doc/7215158207.html,/s/blog_57c4f8f10101nmn3.html

先秦的古书里唯一记载奚仲世系的,不是官修史书,而是被视为“语怪之祖”的《山海经》,更准确地说是《山海经》中的《海经》。因为《山海经》这本书本来是没有的,是汉代的刘向、刘歆父子在领校中秘的图书时,把古书《五藏山经》和《禹本纪》合编在一起,题名为《山海经》。[1]《五藏山经》就是《山经》部分,《禹本纪》就是《海经》部分。《海经》实际上是夏朝遗民的著作,[2]它里面记录夏代及其以前的诸多资料,十分古老,很多记载都是真实可信的古代史料,断非战国时代经过改编和整齐过的所谓“古史”可比。而其中记述的奚仲世系也应该是比较早的古传。

《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海内十洲记·凰麟洲》:“武帝(汉武帝)天汉三年,帝幸北海,祠恒山。四月,西国王使至,献此胶(续弦胶)四两、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黄色,盖神马之类也。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

《墨子·非儒》曰:“奚仲作车。”

《管子·形势解》曰:“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

《世本·作篇》曰:“奚仲始作车。”

《吕氏春秋·君守》曰:“奚仲作车。”

《荀子·解蔽》曰:“奚仲作车乘”。注:“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云奚仲者,亦改制也。”

《新语·道基》曰:“奚仲乃桡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服牛,浮舟杖楫,以代人力。”

《说文解字·车部》曰:“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

《后汉书·舆服志上》曰:“至奚仲为夏车正,建其斿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级。”注:“《世本》云:‘奚仲始作车。’《古史考》曰:‘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其后少昊时驾牛,禹时奚仲驾马。’臣昭案:服牛乘马,以利天下,其所起远矣,岂奚仲为始?《世本》之误,《史考》所说是也。”

这些奚仲造车的说法应该也是从《海经》里来的,只不过把奚仲的儿子吉光传成了奚仲而已。郭璞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说:“《世本》云‘奚仲作车’,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创作意,是以互称之。”

这里很大的可能就是古传里是奚仲子造车,也就是奚仲之子吉光造车,而被误传成了奚仲。这种情况非此一例,再比如《艺文类聚》卷五引《尸子》曰:“造历数者,羲和子也”,是说古代羲和之子造了历数,羲和之子就是日月之神,日月之神造历数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到了《世本》里就说“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占日”、“占月”和造历的意思差不多;再到了《广韵·入声·二十三锡·历》下引《尸子》就直接作“羲和造历”,把“子”省了。奚仲造车的故事应该是与此同类。

只有谯周不采用这个说法,他认为黄帝已经作了车,到了奚仲的时候改用马拉车,他又造的车只是对车的改良而已。刘昭赞同谯周的说法,认为造车的起源很远古,不是从奚仲开始。唐代的杜佑《通典》卷六十四《嘉礼九》也是这个观点:、“昔人皇氏乘云驾六羽,出谷口,或云‘秖车’也。及五龙氏乘龙,上下以理。《古史考》云:‘黄帝作车,至少昊始驾牛,及陶唐氏制彤车,乘白马’,则马驾之初也。有虞氏因彤车而制鸾车。夏后氏因鸾车而制钩车,俾车正奚仲建斿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级。”帝尧。。。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

《墨子·非儒篇》“奚仲作车”;《荀子·解蔽篇》“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管子·形势篇》“奚仲之为车也”;《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左传·襄公九年》“奚仲居夏,为夏车正,……盖夏初奚仲作车,或尚以人挽之,至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而车之用益广”。其它诸如陆贾的《新语》、刘安的《淮南子》、王充的《论衡》、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及《世本》等古籍均持奚仲作车说

《墨子·明鬼下》大战于甘,王乃命左右六人,下听誓于中军。曰:‘有扈氏威侮五行(黄白红绿黑五族联盟),怠弃三正[政],天用剿绝其命。’有[又]曰:‘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土之欲也,予共[恭]行天之罚也。左不共[攻]于左,右不共[攻]于右,御非尔马之政。若不共[恭]命,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

每车1马1人,战车左右步兵8队1200人,每队150人。

《左传·哀公元年》:"后缗方娠,姚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列子·黄帝》:"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於园庭之内。"《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

夏。三正三公:牧正,卿(司徒)吏部天官有事、户部地官僚属,车正,卿(司马)兵部夏官有事、工部冬官僚属,庖正,卿(司空)礼部春官有事、刑部秋官僚属。战则六事六卿

《夏代军事制度初探》杨升南-《郑州大学学报:哲...-1991

每车1马1人,战车左右步兵8队576人,每队72人。

人类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标志着生产力有所提高,不用再杀死异氏族的女性而可以养的活他们,种群隔离被打破,物种开始融合,女性数量可以满足男性私有的需要,但是因为人类长期的物种隔绝,肤色差距依然很明显,恶劣的北方是晚迁徙来的黑种人玄武(对牛奶的细菌耐受也是因为这个?似乎牛奶耐受不是和基因同步一起调查的,做不得准,似乎日本人基因里黑种人比例很高,而日本人源自北方游牧,夏族尚黑是否也是黑种人?但是夏族宫殿是白色的。商族、周族尚白),遥远的西方是从中亚最新迁徙来的白种人白虎,中央是黄种人黄龙、东方是黄种人青龙、南方是被太阳晒成印第安人一样红人的黄种人,黄帝打败驱逐炎帝的蚩尤,三族开始融合。黑帝族被新游牧民族驱逐到日本成为土著夏夷,部分留下融合成为夏人,随着印欧人文明的大爆发,白种人商和长期与白种人融合的周开始入主中原。最终都被同化融合成了黄种人华夏族。

秦本纪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史记》“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阏伯(契),商汤十三世祖

...《左传》襄公九年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于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火是一个星星的代称

昭明,商汤十二世祖

相土,商汤十一世祖,十二世祖昭明的儿子,十三世祖阏伯(契)的孙子,一作乘杜,子姓,河南商丘人。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乘马就是能搭载乘客的马车,也就是双马双人战车

甲骨文,单马单人的车叫“丙”,双马双人的车叫“两”

各国早期战车那种轻便的设计,预示着其原型是单马拉单人的设计。

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正好是4.85英尺(折合1435毫米)

如果最早发明的车子是独轮手推车的话,更应该是先发明双辕单马车

单马变双马,也就意味着双辕变单辕,此时战车已经传到西方,西方不擅长做轮子,他们的做法是使用上翘的单曲辕,而东方则是呆板的在轮子上继续下功夫,轮子变大了,车厢被抬高来满足单直辕

两马拉车是蛢,四马拉车是驷,三马拉车是骖,三匹马怎么拉车?肯定是一匹服马两匹骖马

王亥(?―约公元前1775年),商汤八世祖,商部族的第七任首领。十三世祖阏伯(契)的六世孙,九世祖冥的长子。子姓,又名振,河南商丘人。王亥服牛,服牛可能就是双牛拉车,欧洲和中亚公元前3000以前就开始用双牛拉车

《吕氏春秋·简选篇》“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

汤乘大赞是否是得到了其它方国的帮助所以从1个部落9乘增加到8个部落72乘?72*72=5184再加上车兵

《墨子·明鬼下》“汤以车九两,鸟陈雁行。汤乘大赞,犯逐夏众,入之郊遂,王乎禽。”

70*75=5250

我怀疑6000人是真的,70乘是后人根据每乘75人算出来的

720*9=6480

同一时期,中东地区使用战车的异族,入侵占领了大半个古埃及达100年。

表一:东西方马车车轮数据比较表(单位:厘米)

(陕西西安老牛坡、渭南南堡),山西霍侯的灵石、山东吕侯的青州苏布屯、滕州前掌大,也都有

舆(车厢)面积一般1平米,长方形、椭圆形、梯形都有

四、夏商周的井田制---开荒和肥力降低下的灌溉

南泥湾

1939年陕北留守兵团全年开荒25136亩,收获粮食38.85万公斤.平均亩产20多斤的地还在这里。陕北1958年新修的水平梯田,当年亩产200斤,为坡地亩产的4倍,也就是说一般坡地当时亩产也才五十斤.这还是五八年报的数,条件好的多,而数字保不准还有夸大。

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我们从产量来判断一下,26.1万亩产量最高3.7万石,一石120斤,就是440万斤,平均亩产17斤。

北大荒

1949年,“查育一号”经小区直播实验,创造亩产467公斤的高产纪录。

新开荒的地,产量是很可怕的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礼记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畮,当今东田百四十六畮三十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商尺短于西周尺,商百亩当西周64亩

100*0.8=80,80*0.8=64,64*0.8=51.2

《逸书·周书·王会》成周之会,墠上张赤帟阴羽。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朝服,八十物,缙珽。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皆絻,亦无繁露,朝服,七十物,缙笏,旁天子而立于堂上。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堂下之左,尹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絻,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缙笏。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一夫)五十(夏亩)而贡[用钺绑成的铲子拱地],殷人(一夫)七十(夏亩)而助[挥舞用钺钻洞绑成的锄头锄地],周人(一夫)百亩(夏亩)而彻[用人或牛拉犁来犁地]:其实皆什一也。随着耕作技术的改良,生产力提升,单人所能负责的耕种面积增加了。

变化有四次到五次,随后人力井田就被商鞅的牛拉犁长田代替

由先夏到中周近千年,亩的边长增加两倍,面积增加四倍。而商鞅牛拉犁,瞬间亩的边长增加两倍,面积增加四倍。但这也是最后一次亩面积与单个劳动力劳动强度相符,随着王莽改制和光武中兴,周朝的田亩边长变成了田亩周长,田亩制度混乱了,虽然生产提升,但是农民依然不堪重负,即使没有兵役上的惨败导致家破人亡,也开始破产兼并。

清部尺,量地蕃尺,0.31米

《清会典》图31有累黍尺,图注:横黍(0.258米,律尺)所累者为古尺,纵黍(0.320米,河工尺,工部营造尺)所累者为今尺。同书图45,图注:工部营造尺即纵黍尺,营造尺8寸1分为律尺,即横黍尺一尺。案,今据光绪三十三年制定之工部营造尺(0.320米)的8寸1分为此尺,其长度合莽斛货布尺(0.231米)一尺一寸一分八厘

裁衣尺,市尺,7寸7分,0.333米

山东邹县“三尺五寸杆,七百二十步成亩”商朝齐国旧制或者是240*3=720商鞅井田。3尺5寸杆比国家规定的5尺杆要少去1尺5寸,因此720步的大亩,折合成官颁丈弓,也就是540步。“山东明藩,相沿以五百四十步为一亩”

开封府陈州“新收妆宁府代征外郡更名原额小地一百二十三顷九十九亩全租,比照民田起科,查民田三百六十弓一亩,更名地二百四十弓一亩,折大弓地八十二顷六十六亩”

汝阳县更名成熟小地416顷10亩8分,“比照民田一例起科。查民田八百六十四弓一亩,赐地二百四十弓一亩,该折大弓地一百一十五顷五十八亩五分”8*10=800,8*8=64

河南陕州“以二百四十步为一小亩”,“以七百二十步为一大亩”。[42]山东曲阜,邹县等地,亦均以720步成亩[43]。甚至关外盛京地区,也有“以七百二十步为亩”[44]的土地。

红黍、黑黍,古田、东田,也可能是导致六启、八启的原因

五谷为:稻(大米、粳米)、黍(红黍、黄黍、白黍)、稷(禾、粟、小米)、麦(小麦)、菽(大豆)

燕麦、大麦、黑麦、高粱、玉米、小豆、红薯、土豆

苏州人冯桂芬《显志堂稿》卷八《请定步弓尺寸公牒》部尺(清尺)一尺0.32米,当苏尺0.288米九寸,故五尺弓得苏尺四尺五寸。匠尺(秦尺)一尺0.23,当苏尺八寸,故六尺竿,得苏尺四尺八寸。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苏松二府田赋之重》:吴中之田“其田至窄,而凡沟渠道路皆并其税于田之中。”

古代的240步和清代的240步不一样,商鞅只是开阡陌但并没有废井田,使用牛拉犁,一亩相当于四亩。把东周时期的百里男爵国变为50公里的县,四百里侯爵国变为100公里的郡,一郡四县,修改“侯甸”和“男卫”的体系。秦始皇的改革,绝不是王莽那样的瞎折腾。

当人们只有在量化的过程中给予准确的数字概念时,才能给历史活动与准确的描述和定性。法国历史年鉴学派基于此种观念,形成近代历史研究的新途径。

只有律管的长度不能随便改动,一变动,音律便不准了;于是晋人便以律管的长度,推算古尺,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律尺。

在我国北方的黄土地带,粟和黍是两种最主要的旱地农作物,粟是高产作物,脱壳后俗称小米,是北方先民的主要食粮;黍比粟的颗粒大,毂壳呈黑色,是低产作物,脱壳后俗称大黄米;大者称禾巨黍(山西黑黍),小者称禾丕黍(红黍),又称二米;过年时可

打年糕或做粘豆包之用。由于它的颗粒大,成熟的颗粒大小又比较整齐、均匀,因此就以黍粒的长度,裁弯取直,作为基准,命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这就是黍尺

奴隶社会早期,人口增长率因为医学的落后而非常低。罗马王政时代,立法要求未婚的成年女性和没有子女的寡妇要缴纳繁重的税。汉尼拔入侵罗马,罗马有70万人口,但每年只有1.5万人新成年,为人口2%。汉尼拔只杀死了10万罗马人,但是却俘虏了20万人卖做奴隶。

近代的市亩是夏亩的六倍,历朝历代的亩似乎都是一夫所能耕种的最大面积

度量衡明显是一种国家权力的体现,改朝换代后,改变尺寸,加大一夫所能耕种的面积,体现着国家对诸侯的审计

罗马王政时代,8万壮丁只有2万当兵,应该有很多人在私有制冲击下徘徊在破产为奴的边缘而无力参与战争

原始社会后期,似乎只有在遇到灾荒,计算出无法熬到下次耕种时还留有足够的种子,才会发动全部落参与的掠夺战争。到了奴隶社会前期,对于大国的国民,为了贵族们的利益和自己的小利而出战更加频繁,但是用于进攻的兵力却不太多,只是部落联盟以大欺小。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

中周以前没有井田,因为周朝井田的九分之一的小方格,夏朝时是一田四个小方格,商朝改用八八制,也没有井田。武王伐纣之前也没有井田,井田是《周礼》也就是周公建立的。

黄河、渭河、泾河所在,原本是一片沼泽,有科技的商朝不愿开发,没科技的戎狄不懂开发,如同南泥湾和北大荒,周人积蓄足够人力开发后,就成了千里沃野。井田三法:1、本地下大雨时可以排涝,2、上游下大雨时可以泄洪加灌溉,3、到处都无雨时可以在正中打井浇水,这可能就是“孟子井田”的由来。考虑到西北的雨量,位于灌溉系统末梢的最缺水为下地,位于灌溉系统泄洪口附近的地方为中地,两者之间为上地,也就是城的周边。

猜想:以城邦为中心,同样的面积,夏朝的一百(夏)里之国,到了商朝是七十(商)里之国,周朝是五十(周)里之国。到现在就更小了,100平方公里?在人口和亩产技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400人里解放出200人可以长期从事战争,而这200人的经济资源往往转化成了4匹马和一辆车,因为4匹马和一辆车比200人的战斗力更强,特别是战车形成集群时。拿破仑说过,5个法国兵打不过3个游牧骑兵,但是3000个法国兵彼此配合可以轻易打败上万游牧骑兵。

所以感觉夏商周的井田出赋没有变化,实际上同样面积,夏朝才出兵1000,周朝却要出兵5000,只是转化成了更多的战车。

少康当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成之地在西周是方十(周)里,出三百家200兵,现在要供养夏遗族600步兵,虽然有当“落人”的困苦和积极发展农业背后的无奈,但也是夏朝生产力低下,同样面积必须要求比周朝更多人力参与进来的一种写照吧

商朝的田可以参考明清朝鲜韩百谦的《田考》

《左传》昭公三年:齐(国)旧(制),四(进)量(度),豆、区、釜、钟。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先夏的国方百夏里者万国,到了中周是方五十周里。一周畮160米,一周里500米,五十周里25公里,万国是100*100,也就是边长2500公里。中国古代讲究“天圆地方”,观星象、察日影、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中国的土地,刨开“满蒙维藏壮”五个少数

民族的地区,东到蓬莱、上海,西到川边、甘青,北到大

漠,南到云南、南岭,就是一个正正的方块。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中华民族的祖师炎帝治理的疆

域版图:“南到交趾,北至幽都,东至阳谷,西至三危。”

《史记·五帝本纪》玄帝,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

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

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

“終十為同[国],同方百里,万井”“一同方百里,提封

萬井”一百个“成”的小正方形拼成了一个“同”的大正

方形。“遂人掌邦之野”,如果说城内的“国人”和城郊的

“乡人”是“周人”类似罗马人在首都罗马城和各地的殖

民者的话(比如鲁国的“三乡三遂”),“遂人”就是“周

人”在各地的盟友部落。“四闾为族”是“乡人”的编制,

“四里为酂”是“遂人”的编制。

如果说甸就是“成”,那么小都就是“县”,大都就是“同”。

“县鄙”在战国时被七雄用来代替吞并下来的子男小国,

后来又有了管理更偏远更地广人稀地域的郡,也就是同,

最终演化成了郡县制。

县,边长2井,面积100万平方米,如湖北天门石家河遗

址(陈朝云《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因为处在十字路口,人口大概在250人。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桀的夏一族最后国都,《青铜与黄土》),因为处在主要的十字路口,人口大概在2~3万人以上。

载师,掌任土之法。以物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四县为都

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以大都之田任畺地。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一同,两个小都在内,另一个小都和大都在外

井田制既是一种“土地分配制”还是一种“大田耕作制”是一种“田野水土工程方案”同时还是政治军事制度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刘昭补注,周公时13714923人。1男爵国边长25公里,出夫900*25=22500,1家5口,112500/2=56250,当然实际至少要打个六折,3万3750口。畿方千里,边长250公里,人口是1男爵国的100倍,337万5千口。诸侯里最大的鲁国,33750*4*7=94万5千。基于周朝的实际控制范围,刘昭的数据还是可信的。至于边长为2500公里的汉文化区总体人口,周朝则没有统计,而且这个时候人已经很不老实了,各远方部落进贡时报上来的数字也不真实,根据王畿来估算就好,没有统计的必要。边长为2500公里的汉文化区,总体人口56250*10000*2/5=2亿2500万。

夏朝大禹时,实行的还是超级部落联盟制度,王室的享乐主要依靠各地贡品,进贡品种与本地杂交,维持物种不会因近期繁殖而退化。很少奴隶,农业不进行深耕,只是刀耕火种,对人力要求不大。到了商汤重新划分土地,奴隶制大发展,但是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依然落后,普通人家,一户看管一户奴隶,人力拉的木犁已经出现,灌溉技术得到改良,但是自身并不能完全脱产,只有拥有好几户奴隶的贵族才能脱产成职业军人。到了西周周公重新划分土地,奴隶制已经极大地发展了,遍及全汉文化区,灌溉得到了深井作为补充,旱涝保收,从而能养活更多人。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刘昭补注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及禹平水土,还为九州,今《禹贡》是也。是以其时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万八千二十四顷,定垦者(不一定可以开垦)九百三十万六千二十四顷,不垦者(绝对无法开垦)千五百万二千顷。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边长方100夏里为1国,100夏里=25公里,这是考古研究所何驽在陶寺遗址实地测量、自然科学研究所徐凤先通过天文学演算得出的结论,与我通过文献和度量衡考古得出的结论惊人的一致。汉文化区的边长基本是2500公里的方形区域,也就是理论上每边有100个夏朝的百里之国,100*100=1万,实际上很多地方是高山密林湖泊大海(至少占5分之3),当然没有这么多国家,但是如果再加上非汉文化区的一些国家,这就是万国来朝(《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人口统计估计是靠大家自己分头主动交代,距离则靠测量日影换算,具体见徐凤先《“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概念的由来。1夏顷有36夏亩,也就是周朝的1井9周亩,所以顷和井音近,“井”也因此才成为了一个古代面积单位概念。4夏顷组成1个邑,应该是夫妻和同住的一方的父母,合共4人(加儿童则约6口人)的分地,不分男女,成年的人人有份。1个方形邑的边长是984米。1成25邑,1国25成。1国的边长就是25公里。

1公顷=100公亩=100*100平米,1顷=100亩=100*666.67平米,1夏亩=6724平米=10亩,1夏顷=4*9夏亩=4顷=400亩。

根据《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尹绍亭》即使是现代,4口之家,刀耕火种,1年种20亩,一茬轮歇耕作制,休闲13年,也还需要260亩荒地才行,这还是精细分配后的适宜使用的荒地,何况夏朝的粗分配,虽然已刨开了高山密林湖泊大海,但是依然包含很多不适宜使用的部分,还要考虑和平生活下家族的繁衍分裂,4口之家需要800亩荒地,不算过分。

1区边长1.6*100*0.64=102.4米,为1商亩的边长。64区为1甸,出60人。1甸边长800米,6甸边长4800米,约等于1成的边

长10里,出360人。1成36甸,轮流出三分之一就是720人,出战车1辆。

5成是一个单位。四个这样的单位加一个王的单位(王1成出60人)。25成,

为一个五十周里的国。

易经,六十四卦,六爻,三百八十四爻,四夫为田,四田(为邑,四邑(为丘,

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36县(为9都。坤卦有“用六,乾

卦有“用九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一仞八尺,六仞四十八尺,一尺0.227米,

0.227*48=10.896米

《文物工作资料》1976年,陈文华,胡义慈,《(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发现

战国粮仓遗址》界埠袁家村赣江边,长方形,长61.5米280楚尺,宽11米

50楚尺。280=7*40

末商和武王,到中周和楚国,出兵渐渐少于三分之一丁男,部分贵族开始脱产,

战斗力更强?

罗马是8万丁男出1万野战军和1万预备役,四分之一不到,很多人脱产

人口浮动是很大的,一个朝代,最高值和平均值都可以差很远

物种一旦缺乏外来的杂交,近亲繁殖,就会产生退化,30年就可以有明显的效果,何况百年

土地肥力也存在退化,比如北大荒开荒时的亩产就是很惊人的,虽然生产力在提升,但是此消彼长

我个人认为3000年前的人口峰值(环境合适时,不时会触碰到饱和状态)比1800年人口平均值(因为已经自然饱和状态了)相差不会超过4倍,也就是1000年增加1倍而已

至于为什么会有0.8的累变,我做出4种假说

1身高变化导致步长变化,测量统计一下最具代表性的车马坑墓里的军人小腿骨长度的平均值

2人口自然增长,300年必有此劫,为了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必须加大。分家制度,下地家5人,是说的成年人,可任2人,是说的成年男人而不是夫妻,很可能父亲母亲奶奶三儿子夫妇算一家,大儿子夫妇和二儿子夫妇还有大儿子的孩子算一家。

3征服扩张后安排战俘奴隶加入,每次变革都发生在大扩张状态

4生产力进步罗马王政时代早期的部落一开始每男丁2犹格,也就是5000平米不到,夏的一夫有6000多平米,差不多。罗马贵族共和早期每男丁4犹格9000平米不到(此时已经有很多佃农和奴隶,好几千人的富裕阶层很多家庭都20犹格以上),商朝早期也是1万多平米,中期每男丁耕种7犹格1万8千平米不到,商朝末年也是1万6千平米

《“小臣墙刻辞”新释》刘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在甲骨刻辞中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因辞中提到的主要人物名“墙”,任“小臣”一职,故学术界以“小臣墙刻辞”来命名。小臣墙刻辞最初归于省吾先生收藏,后转让给清华大学,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编号Y0699。该刻辞最初著录于胡厚宣先生的《甲骨续存》下915正、916反,后被收入《甲骨文合集》,编号36481正、反。刻辞长6?9厘米,宽3?9厘米,为骨版,正面残存55字,记录了征伐危方的一次战争和献俘礼,反面存36字,为干支表。字体属于黄类。该刻辞内容与占卜无关,属于记事刻辞。

1955年胡厚宣先生在《甲骨续存》序中评价该刻辞说:“其时代当属于帝乙帝辛,在十几万片甲骨文字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殷末战争史料,即在周金文中,亦唯有小盂鼎铭可以仿佛似之。”

“小臣墙”三字前残去多少字现在已经不清楚,推测大概残去三至四字,其中肯定有关于时间的记载,可惜具体内容已不得而知。“小臣墙”的“墙”字作“”,乃“墙”字初文。“小臣墙”为殷代晚期一位重要的王臣,该人又见于下列两片无名组卜辞:

庚子,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百谓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

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小臣‘墙’从伐,擒危(伯)‘髦’、小臣廿又四,馘千五百七十,俘百、御丙[辆]、车二丙[辆]、橹百八十三、函五十、矢千又百,献于大乙。用惟‘白印’献俘于祖乙,用‘髦’于祖丁。登甘京,易[赐]■。。。。。。

《尚“三苗髢首”、“中国冠笄”[

书·尧典》曰:“窜三苗于三危。”。《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馬雚头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尧时“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舜时又“分北三苗”。”《后汉书·西羌传》曰:“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是也。”注云:“三危山,在今沙州敦煌县东南,山有三峰,曰三危也。”《括地志》亦曰:“三危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四十里。”。《禹贡》疏引《水经注》:“黑水出张掖鸡山,南流至敦煌,过三危山,南流入于南海。”

三危山为敦煌第一圣境,在地方志中被列为敦煌八景之首,即“危峰东峙”。三危西绵延数十公里,主峰隔大泉河与鸣沙山相望,因三峰耸立,如危欲坠,故云三危。

,“叛入南海”,向着青海湖方向败退.“放逐崇山”,“馬雚头自投南海而死。”《山海经·海外南经》“郭濮注:馬雚头尧臣,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以其子居南海而祀之。”舜所谓的“怜之”,不是真的怜悯宽恕,实际上将馬雚头家族全部流放到了荒凉的青海湖。

《孟子·万章》:“杀三苗于三危。”

《地道经》:“陇西郡首阳于三危,三苗所处。”又云:“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今天的陇南地尚存伏羲庙遗址。

《河图括地象》:“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与汶山相接······黑水出其南。”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徒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通典》:“沙洲昔舜流三苗于三危即其地也,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

《诗地理考》:“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地。”叠:叠山;宕:今宕昌。皆高山穷谷之地。

“又”字这个字很有趣,原本是为了防止误会添加的,却给现代人更大的误会,容易和“乂”弄错,而且通假“有”,经常被古人文字功底差的误用。

夏初,一车单马单人配16队1200人

夏到商初,一车单马单人配8队576(8*72=576)人。方五十周里(也就是方七十商里,也就是方百夏里)的小国,三个一起是24队1728(1800)人,每队150人,一个正队长、一个副队长和四个小队长,其中前排的180人十夫长有盾、1大2小3个城堡50人为弓箭手每人20支箭、24人为小臣队长。养三辆单马单人的“丙”战车,车上绑有两个箭袋,箭袋里各有20支箭,车兵有盾。夏到商初,一车单马单人配4队600(8*75)人。方五十周里(也就是方七十商里,也就是方百夏里)的小国,一起是12队每队150人一共1800人,其中前排的180人有盾、50人为弓箭手每人20支箭。24人为小臣队长,一队150人,有正副队长和四个小头。养三辆单马单人的“丙”战车,车上绑有两个箭袋,箭袋里各有20支箭,车兵有盾。

危伯髦之战,步兵1600人阵亡、100人被俘、不到100人逃亡,两辆副车的领主阵亡,没有队长阵亡。危伯髦作为五行部落联盟的西方白族联盟的白印也被缴获。然后西方白族联盟的白印就给了姬昌?

猜想假说136:很可能,匹马丘牛时战国齐人的记忆错误,毕竟那个时候牛耕已经很普及了,实际上是乘马丘牛,也就是丘乘

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成之地在西周也只能出三百家,现在要供养夏遗族600步兵,可见这些“落人”们有多悲惨.

商初720

商中,一车双马三人配4队300人,方五十周里,养战车50两3000人,两边各5辆。

夏朝初期主要以五行部落联盟的名义发动平叛战争

商朝初期主要依赖远方要地的殖民城维护统治,并以此开始干预各个部落的内部统治,激起了此起彼伏的反抗,特别是北方尧的后裔唐国实力强大。南方荆州的鬼方,则切断了商与湖北大冶、江西铜岭等铜矿产地的联系,迫使商迁都到北方的安阳。那时黄河使用的是古道,直通天津,安阳在黄河支流恒水。商设立幽州和营州,开发辽林的铜矿,在武丁时期重新征服了鬼方。安阳切断了唐国与东方淮河“人方”的联系,商朝废除了梁州,开始联合“周”征伐唐国。

商中到周初,一车四马三人配2队150人,方五十里养战车50乘

周朝初期主要靠封建亲戚来代替原来各个部落的世袭首领管理地方,打破原来的部落血亲,实现民族统一

西周早期康王二十五年的小盂鼎(枟集成枠5.2839)小盂鼎道光初年发现,遗失于太平天国之乱

盂以多旂佩鬼方子囗囗入南(?)门,告曰:王令盂以囗囗伐鬼方,囗囗囗聝囗,执酋三人,获聝四千八百又二聝,俘人万三千八

俘人囗囗人,俘马百四匹,俘车百囗辆。

这是一次攻击加一次追击,所以后者俘虏的百多人都是驾着百辆战车的,明显是残兵,而且没有牛羊的战利品。值得注意的是,从南门入,而且羊不多,说明鬼方是在南方。如果牛车是一车一牛共360辆,那么马车就是一百二十一辆,卅应该是二十的误读。总共18000人的鬼方军队,120辆战车,一车四马三人配150人,鬼方是与商末、武王同样的编制。

《诗经·小雅·信南山》孔颖达《疏》引《左传·成公元年》服虔《注》引《司马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有戎馬一疋,牛三頭,是曰匹马丘牛。

其实是乘马丘牛

这也能侧面佐证最早的战车是一匹马拉的,所以一辆战车配三辆牛车

周初到周中,一车四马三人配1队75人,

周中到秦朝,一车四马三人配1队75人1队25人,方五十里养战车50乘5000人,每党鄙5辆,每成1辆。

指挥用的辂,大鼓架设在中间,驾驶员是在左边的,不然会不平衡翻车

《左传·成公二年》:“邴夏御齐侯”,“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战斗开始后,“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解张“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郑丘缓“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夏的100亩相当于商的64亩相当于周的50亩,罗马古代8万壮丁出兵1万9,夏应该也是8000壮丁出兵1800

盘庚迁殷的原因

《尚书盘庚》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说苑反质》引用亡佚的《墨子节用》茅茨不翦,采堟不斩。

结合考古发现,是商朝丧失了南方的铜矿,所以被迫迁徙到北方的黄河附近,那时黄河北通东北,以获得东北的铜矿。

三、武丁到武王的战车的存在意义---骑士们离开自己的步兵,汇聚成重骑兵队

随着车载人数的增加,双马战车变慢了,这预示着战车不再作为轻骑兵,而战车的数量也增加了,汇聚起来的25辆战车已经可以击溃持短兵的3000步兵,步兵的武器也开始越来越长,越来越重视结阵,6这个公约数的便利性越加体现。

《甲骨探史录》1982年的杨升南《略论商代的军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早期奴隶社会比较研究》1996年第199、201页的宋镇豪《商代军事制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的宋镇豪《商代史·卷9:商代战争与军制》

《中国文学》1983年新7期的严一萍《殷商兵志》、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的王宇信《甲骨文马射的再考察》、文物出版社《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2003年的刘一曼《略论商代后期军队的武器装备与兵种》

可能先有72后有75

《周易》中有8个单卦和64个复卦,把它们集中在一张纸上,重新进行排列组合,结果发现64个复卦原来是由8个单卦两两交错重叠而成。于是,按照《周易》中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先后次序重新组成新的六十四卦序,然后将8个单卦的数字分别代入各个复卦的上下部位,再将每个复卦的上半边数乘以8,加上复卦的下半边数字,得到该复卦的数字和,经过这样简单的换算(即易),结果一串有规律的、十进制的连续自然数1至72从72幅卦象图中显现了出来。

研究者认为,《周易》八卦图,是古代人用来进行十进制数学计算的数字记录符号。与现代人不同的是,古代人的十进制数以“72”为最大,而现代人以“100”为最大。据此认为,“卦”就是一串数字的意思,“卦名”就是古人读数的音符。而《周易》指的是数字和用来表示数字的八卦符号,相互之间周而复始的易换。

384夫正好是商朝1成之地的六分之一

殷墟侯家庄M1004出土了731矛,10个一捆,应该就是5辆战车配属的11支矛,主车两支作为标记,步兵720支矛,一说360个矛,也就是5辆战车,铜盔100多个,也就是甲士头盔、铜戈370把,墓内殉人13个,体现了前排用戈,后排用矛。141盔只是台湾的7箱,大陆还有2箱,一共145,一说戈也有722把,只希望未来能每个残件的铅锡铜比例进行测算和归类,M1003一说M1004有车饰、皮甲皮盾

盔中部有脊棱,顶中部竖立一个小圆管,盔的横断面呈卵形,外表铸有瑰丽的纹饰,主要纹饰可分牛、羊角等兽面五种(大鼻鬼盔、虎耳蝙盔、豺耳蝙盔、大圆眼盔、死鱼眼盔)。《殷墟1004号王墓出土青铜胄研究》大陆保有360片大小残片,并成功复原出两个头盔。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保有部分在盔上发现铭文和符号共16种47个,计有“贮”、“合”、“鼎”等铭文,估计正好是5车,每车5种(车将、步兵左队长、左副队长、步兵右队长、右副队长,步兵的头盔在财产上是属于家族的,而且首级也没有辨识价值)小屯C区M20车马坑出土的商代3人战车上,车右与车左均各有1弓和1戈⑩

殷墟1004号墓出土兵器的记录有很多矛盾。贵所官网说出土了矛730个,但是以前的资料显示是731个,是否是当年数错了,你们之后重新数过?矛的木杆的长度,你们有没有曾经根据墓道的宽度估计过?是否是特别长的长矛,可以跨过好几排人进行攻击,类似后世的瑞士长枪兵。戈的长度呢?看形制不像是胡戈。戈的长度有没有估计过呢?戈上刻字为何会标明为"矛"呢?殷墟博物馆则说是矛360个、戈370个。这个360、370是否是当年遗留在大陆的箱子,还是台海两地的合计呢?1001号墓外东侧出土过36个青铜胄和皮甲的士兵,36这个数字为何会屡屡出现呢?和孔子的72弟子有何关系呢?《殷墟1004号王墓出土青铜胄研究》一文曾经对青铜甲胄进行过铜铅锡比例测定,贵所是否也曾经试过通过类似的方法分类那141个青铜胄的残片呢?兵器和头盔的数量有可能是解开晚商到西周军制的关键,从而关联出井田制和军队总数还有人口基数和粮食产量之类的大量数据。《殷墟1004号王墓出土青

1001号东侧有小土坑31个,排列比较对称,其中22个坑内发现36个头戴青铜盔甲,身披皮甲的士兵。这个大墓葬的是225个奴隶,12条狗,15匹马

单马单人战车加宽成三人车后再加上两匹骖马,可能是夏朝的发明,而商朝的发明是两匹服马的双人车,二者结合就是驷马的三人车了

殷墟甲骨文中有称作“胄”(《合集》36492)的武冠,字形象胄顶有缨饰。《说文》云:“胄,兜鍪也。”清段玉裁注:“兜鍪,首铠也。按古谓之胄,汉谓之兜鍪,今谓之盔。”形制有6至7种。传世品中也有出于安阳的一件青铜胄。[63]1978年山西柳林高红一座商代武士墓中,也发现一顶青铜胄,胄顶有钮可作系缨之用。[64]1989年江西新淦大洋洲商墓,也出有一顶青铜胄,顶部一圆管用来插缨饰。[65]1001号大墓东侧一殉葬坑M2124出土有一顶皮胄,唯形制已不详,两侧残留有铜圆片饰品。[66]

乙七基址之南,發現了五座車馬坑:YM40、YM20、YM202、YM45、YM204,坑皆南北向,中間三坑,東西兩側各一坑,成品字形排列,YM40居中。若將這五座墓視為一個組群,可以看出前方有三個橫墓及五個五人墓;西方即右方,有二十七個馘首墓;東方即左方,有幼童墓、跪葬墓、單人俯身葬墓、隨葬器和羊坑。從整體觀之,應該是以這五座車馬坑為中心,構成一組擁有車前隊和車右隊,面向南方的車陣。

似乎武丁时期都依然在使用木框架用席子包裹的轻型战车。这种席子的编制技术还传到了埃及的战车。

石璋如根据1936年小屯宫殿区发掘的M20和M40的车子残迹,车箱前端呈簸箕形,后部则很可能没有栏杆。或许夏商早期的战车才是世界战车的鼻祖,一个在夏朝就已经有和现在日本房屋一样的复杂木制建筑的文明,也只有用木头盖房子的中国能诞生战车。商周战车已经变化很大了,相信夏商之间战车变化更大,最早的战车甚至可能是竹子做的。《尔雅释器》“舆。革前谓之鞎,后谓之笰;竹前谓之御,后谓之蔽。环谓之捐,镳谓之钀,载辔谓之轙,辔首谓之革。”《仪礼·既夕礼》“主人乘:恶车:白狗幦蒲;蔽、御以蒲菆;犬服,木錧,约绥,约辔,木镳;马不齐髦。主妇之车亦如之,疏布裧。贰车:白狗摄服,其他皆如乘车。”《从出土的先周时期的马具看/,先周时期的周人无疑已掌握了驭马驾车技术。邹衡7《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国的驯化马是在商中晚期突然大量出现的,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西安老牛坡、山东滕州前掌大等商中晚期的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用于殉葬的家马。而在商早期,至今没有发现驯化马的迹象,推测是商代中期传入。商王武丁之妻妇好墓出土有玉马,如此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中国已有马。中国本土当然也有马,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就发现了马骨,记录比较准确的有6处,绝大部分集中在黄河中上游,甘青地区是主要发现地点。到了龙山时代,发现马骨的遗址扩展到了黄河下游。但这些马骨都是中国土生的普氏野马,是作为猎物以补充人们食用的。这种马的染色体与乌式驯化马有较大的不同,动物学家们认为其不可能被驯化。

从孟菲斯逃到底比斯的古埃及学会了使用战车后赶跑了异族。公元前1285年,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卡迭石战役与赫梯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赫梯出动了2万余人的兵力,包括2500到3500辆双马战车,每辆战车配备驭手1人、士兵2人。埃及的马匹是古老的小体型种,车体较轻,轮子只有四根辐条,只能配备驭手1人、士兵1人。战车同时传到了希腊和克里特,最后,印欧人的后裔凯尔特人迁徙到苏格兰,最后一次向罗马人凯撒展现了战车的魅力。

《逸书周书度邑》维天建殷,厥征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顾,亦不宾灭。用戾于今。

乙七宗庙,葬有一组5辆战车,另有一组6辆战车、600多殉人。

夏代军事制度初探杨升南-《郑州大学学报:哲...-1991

每车1马1人,战车左右步兵4队288人,每队72人。

《甲骨文合集》5825“丙申卜,贞:戎马,左中右,人三百”

每车2马2人,1个皮甲皮盾铜胄御者,1个皮甲皮盾铜胄甲士、2个戈、2个矛、两个弓。战车左右步兵4队288人,每队72人,用矛,6排,每排12人,第1排有皮甲铜胄,应十二地支之数。每车一族,铜胄各族不相同。

殷墟1004

《商代战争与军制》2010年11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登人三千,呼战

丙午卜,毂贞:勿登人三千乎[呼]伐舌方,弗其受有又[义]。(《金》524)

庚子卜,宾贞:勿登人三千,呼伐舌方,弗其受有又[义]?(《合集》6169宾组)10.

贞,登人三千,乎[呼]伐舌方,受有又[义]《合集》

丙午卜,觳贞:登人三千,乎[呼]伐舌方,受有又[义]?(

己未卜,。。。。。。贞:王登三千人乎[呼]伐蛮方。灾。(《续存·下》300)

登人三干乎[呼]伐土方??《合集》

丁酉卜,敖贞:今载,王共人五千

丁酉卜,殼贞:今春,王登人五千正[征]土方,受有又[义]。三月。(《后·上》31·6)

丁酉,贞:王作三师,左中右(《粹》597)

辛巳卜,争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一万,乎伐口方。(《英国》150)

一个近卫旅,5辆战车,每车4马3人,1个王,1个御者,1个护卫。战车护卫步兵5队300人,每队60人,用戈,6排,每排10人,第1排有皮甲铜胄,应十天干之数。

四个氏族旅,每个旅5辆战车,每车2马2人,1个皮甲皮盾铜胄御者,1个皮甲皮盾铜胄甲士、2个戈、2个矛、两个弓。战车左右步兵2队144人,每队72人,用矛,6排,每排12人,第1排有皮甲铜胄,应十二地支之数。每车一族,铜胄各族不相同。殷墟1004号墓南墓道720+10+60=790人,四个墓道就是3160人,这个可能就是甲骨文里的商王主力师的三千军队,盘庚迁都到此地时,估计和二里头夏墟差不多只有3万人以上,所以建立了三千人的正规野战军队,再加上后勤部队,可能就是6出1。古罗马共和军队也是左右两个60~80人的百人队组成一个中队,每个百人队6排十几行。罗马和皮洛士打学会了希腊的营寨,和迦太基打学会了腓尼基的海战,和汉尼拔打学会了非洲骑兵的两翼包抄,和安达卢西亚土著打学会了西班牙的短剑,当初发明棋盘阵,估计也是和对手凯尔特高卢人学来的,而凯尔特人来自东方,很可能这种左右小队联合作战的模式就源自东方。殷商M1004大墓四个墓道的这三千人,分成前后三条战线,前两条战线每条1460人,分左右两阵各5辆战车和他们的氏族步兵144人,第三条战线是王的240人。车兵们负责往来穿插扫荡小方阵之间缝隙处突入的敌人,二线部队则在必要时替换下疲惫的一线人员。

四个氏族旅加一个近卫旅,五个旅25乘战车组成一个师。遇到大的战争,再结合殷墟附近的卫星城的各个族旗下的仍采用早期制式的300人,10个300人10乘组成一个师,一共两个师,加一起就是三个师,也就是一个军。

武丁后期拥有7个师,2万3千人

杨升南:《卜辞中所见诸侯对商王的臣属关系》,见《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先生您好:

有關日前您提出的問題,回覆如下:

1.有關矛的數量:在1004號墓中共出有731件銅矛,其中1件出於盜墓的擾亂坑,730件出於墓南道北段(370件出於第二層,

360件第三層,參頁33-34、頁145-154)。您所提到矛360个、戈370个,應為誤植。

2.有關戈的數量:在1004號墓中共出有72件銅戈,其中2件出於盜墓的擾亂坑,70件出於墓南道北段第二層。(參頁33-35、

頁154-157)

3.有關戈柄的長度:發掘當時仍可見木柄痕跡,根據測量全長1.0m,上段0.58m長、塗紅色,下段0.38m長、塗白色,底端鈕

塗紅色。裝按在戈頭上,上端伸出銎上緣約0.015m(參頁33-35、圖版26)。矛的長度,同樣可因木柄遺留確認至少有0.2m 長(全長未知),且木柄塗紅(參頁33-34)。

4.青銅甲冑(頭盔)的測定:本所副研究員內田純子,曾對所藏青銅頭盔進行分析,成果請見内田純子、飯塚義之,〈中国殷

墟王墓発見の高錫青銅頭盔の化学分析〉,三船温尚、清水康二、長柄毅一編,《アジアの高錫青銅器―製作技術と地域性》―平成22年度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術振興会国際研究集会,(東京芸術大学美術学部,2010年11月),頁39-46。

5.有關於青銅器有放射性的問題,是您誤讀田建花與金正耀的文章,鉛具有四種同位素,其中只有鉛264是地球生成時原有的,

其他的三種都是經過放射性元素(鈾與釷)經過衰變產生的子元素,但是四種鉛同位素本身都不具有放射性。該文的意思是,青銅器中所含的鉛有相當是來自放射性元素衰變的子元素,可以指示青銅器中鉛料來源的地質訊息。

耑此順頌

研安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組員張志明

電話:27829555#652

傳真:26523105

地址: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30號

战车起源历来存在东方说和西方说,西方说主要是西方学者、日本学者和我国台湾、河南宁夏的回族和满族、维族出身的学者,东方说全部只限于中国汉族学者

关于牛拉、骡拉战车等等马拉战车的起源,我推荐去看《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金玉国的《古代车战考究》

夏含夷注意到甲骨文中“车”出现于武丁后期,仅十六见,其中至少五次是人名或地名,另外四次似乎来自一次占卜,却至少有十三种不同的写法。他推测这种不稳定的写法表示当时是新近接触马车,正如现代语言中的外语借词的标准化之前有一个即兴变化阶段。但是甲骨文外形如车的未必表示车的意思,金文也有车的变体但不仅仅用来指代车而结合前后文有更复杂的含义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确实没有文字,甲骨文写法不统一,是殷墟早期甲骨文的通病,与其因此说战车是外来货,不如说象形文字才是外来货好了。这个早在《华夏考古》1988年第1期,翟德芳的《商周时期马车起源初探》就已经论述过了

《商周时期马车起源初探》以目前的材料看,商至西周的马车形制大体经历了以下变化车轮直径渐小,辐长随之缩短,辐数加多)两轮间的距离?轨宽。加大,载长渐增加,西周时有长达半米的长载,这样,车轴也随之变长)车辕前端渐趋上翘,辕的总长逐渐增加,车衡也随之有变长趋势。马车的铜构件也是从无到有,日益广泛。在车马饰的制作上也日趋精细。在车马饰物的发展史上,较典型的是辖和扼。早期辖如殷墟十三次发掘0 所出土的马车上的木辖,其上套一铜质辖套/,这种辖套的头部稍后作出兽形。

后来如孝民屯二号车,辖首成为铜质的兽头,辖身仍为木质。西周早期出现铜辖,其普遍应用要晚到西周中期。从扼的形式变化上也可以找出其演变的规律 早的用于系驾的扼是木质的,仅在扼首、扼腰和扼脚附铜质套管和箍以加固,稍后出现铜质外壳内包木骨的形式。

这种现象证明,商周马车上铜质构件的应用,是为了增加它们的耐用性能而采用的技术措施,其目的是逐渐采用铜质构件以取代那些不耐用木质构件。这种技术上的改进反映出逐渐完善马车制造技术、马车结构的过程。马具的组合也有相似的变化。在商代后期,具有实用意义的马具主要是马衔和马镰,其它则是铜泡之类,但其大部分马衔、镰是非金属制品,铜质的较少。

进入西周时期,各式当卢广泛应用,且有用于马髻上的各种节约、革丧具上的各种铜饰以及马面上所附的兽面挽饰等。这些马饰种类繁多,形制多样。铜质衔、镰使用极广泛。铜镰有圆形、方形、耳形等形制。

“马车源自西方”一说的主要依仗是,西方是四轮,中国辐条更多,所以中国更晚。但他们没注意到,中国辐条与车轴之间完全不依赖青铜,而西方辐条需要依赖青铜做关键固定。这恰恰说明辐条车轮源自东方,西方空有车子实物也无法复制技术,于是只能自行研发出青铜部件的四辐条车子作为代替。西方出土的原始牛车的车轴都较细,无法承受马车时代的高速颠簸,后来才慢慢变粗,这也和二里头夏墟、偃师商城以及辛塔什塔轮间距较短的原因相符合,虽然东方出土时车轴多已损毁,马车的轮间距是慢慢变大的规律和趋势却是不会改变的。

夏商的车更接近于乌克兰的早期型,西周的车反而更接近西亚的后期型,反映出进化。墨西哥独立发明了青铜技术和奴隶制和杀人殉葬、北美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马匹驯化。中国是一个木工大国,宫殿主要是用木头搭建,中国车的轮轴可以不依赖青铜金属,而佛伦伦萨博物馆收藏的埃及战车经过分析,支撑杆用榆木,轮子采用松木,车身采用白桦木,X光显示轮子是雕成小半圆后几块拼成一个圆,而中国是“輮以为轮”。很可能中国才是车的发明者,从织布机的纺车轮子和山羊拉的童车逐渐发明出了马车(M148《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地》文物出版社1998第147到150页),正是中国车轴启发了西方的商人,但又无法复制把车轴青铜化,才把战车技术传到了西方。埃及在公元前4000就有了织布机,但是也一直没有发现实物,不代表没有实物就没有这样东西。

之后中国把羊拉车技术保留下来用来教幼年贵族,就好像孺子牛。

甲骨文中的车大都是四根辐条,或许夏朝的车就是四根辐条,和古埃及一样

东部哈密市五保墓地M7实心车轮(郭物《国之大事》),商代晚期,不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

车马坑并不像西方说人士说的,集中于西北

中国不像中东,气候变化不大,没有多少古城被废弃并完整保存下来,而且以木为主,房子、纺车、衣物、车子不容易保存下来,而且人口众多,对遗迹的破坏严重。而且有很多庙,谁敢拆了看看下面是不是又古代遗迹

但中国在木工上的强大,是西方青铜强国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事实,也只有中国能诞生出辐条车轮。东部的河南山东,人口稠密、气候潮湿,连竹简都很少出土,战车自然也不容易保存。

六、西周到春秋的战车的存在意义---摩托化快速反应步兵

《武成》的“流血漂杵”要结合《国语》伶州鸠“癸亥夜陈,未毕而雨”以及《诗经·大雅·大明》的开头和结尾与题目相辉映“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会朝清明”说的都是“乌云渐散,天光乍现”的奇观:https://www.doczj.com/doc/7215158207.html,/active/20130410_canon/ info.php?id=10150

建议看看王程远《商周断代新考》的第七章《论商周牧野之战》有电子书。“流血漂杵”是当时下雨后的战场原本就有的积水和死人的血混合的效果,按照《逸书·世俘》的说法杀了17万,10~15万是从东夷赶回来的,那么战场70万军民就死了2~7万人而已纣王和秦始皇、隋炀帝还有崇祯差不多

《逸书·周书·世俘》庚子,陈本命伐磨、百韦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陈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两,告以馘俘。百谓[韦]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两,告以馘俘。百韦命伐厉,告以馘俘。纣王在打败东夷后,拥有天干集团军(500辆,分成10个50辆的25公里国军)和地支集团军(600辆,分成12个50辆的25公里国军),兵力远比武王庞大的多。1车和武王一样配150人,1100辆就是165000人,加上宣方军的旧编制的近万人,和177779

都未就封,无力阻挡殷人北上,殷人在孤竹国旁边的夏人遗民故地建立了国家,也就是韩侯其子朝鲜。朝歌和殷墟以及周围的20个卫星小国共88万人口,除军队外的另外10分之9的70万,则成为了亡国奴,30万成为战俘,剩40万。

武王得到了新的300辆战车后,组建了六启。另外800辆被封给各个诸侯国,战车的制作是纯手工的,殷人没有了战车和17万战士,所以周公平叛三监之乱才那么迅速,只是击败了管叔麾下的战车部队和非战士的商遗民步兵。

《逸书·周书·世俘》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武王1600夫出300兵2辆车,400辆车就是32万夫,但是六启的标配是67万5千夫。320000+300230=620230,只差5千多,原本就有余夫,再加上战胜国滚雪球的移民潮,能够填补战损。俘虏不一定会变成奴隶,汉尼拔和凯撒都曾经释放过战俘。

周公击败东夷,分封康叔在卫国、微子在宋国。之后周公在平定东方之后,用新的战俘充实周人的生产,组建了八启。宋国为公爵国,二军22万5千夫,比三监之乱前的40万又少了一半,再加上东夷的战俘,估计主要是靠战俘了,大分封下不会产生移民潮了。国语周语(周襄王)二十四年,秦师将袭郑,过周北门。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通过甲士步兵的奔跑和轮流上车休息,达到近似摩托化步兵的效果。

天子六启一卒,、

七、战国到秦朝战车的存在意义---刀轮战车式冲锋和可移动的城墙

《孟子·万章篇》: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礼记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上士]视附庸。

鉴于孟子读书不细。

鉴于南边是秦岭,三公的领地应该是在周三边的边界。

《礼记》是西汉编篡的,很多内容通过本文可以证其为伪,对其内容我们应该辩证分析。《礼记王制》“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1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2夫)倍下士,上士(4夫)倍中士,下大夫(9夫1井)倍上士;卿(4井),四(下)大夫禄(上大夫2井);君(40井),十卿禄。次国之卿(3井),三(下)大夫禄(上大夫2井);君(30井),十卿禄。小国之卿(2井),倍(下)大夫禄(上大夫2井);君(20井),十卿禄。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商鞅设立二十等军功,一方面是参考由附庸发展而来的秦的国情特色,一方面激励竞争,一方面也肯定具有诸侯国的通性而不会有太大变化。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公元前186年《田律》和《户律》受田数额为:关内侯95顷(每顷100亩),大庶长90顷,驷车庶长88顷,大上造86顷,少上造84顷,右更82顷,中更80顷,左更78顷,右庶长76顷,左庶长74顷,五大夫25顷,公乘20顷,公大夫9顷,官大夫7顷,大夫5顷,不更4顷,簪袅3顷,上造2顷,公士1顷半(150亩),公卒、士伍、庶人都是1顷,作为罪犯贱民的司寇和隐官都是50亩。这个已经不是秦制,但是结合汉高祖时公大夫开始是高爵,再结合上面那些,左庶长74是五大夫25的两倍,五大夫25是公大夫9的两倍,公大夫9是大夫5的两倍,

《孟子·万章篇》: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左传·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25乘),中当其下(5乘),下当其上大夫(1乘)。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5乘),中当其上大夫(1乘),下当其下大夫。”

《国语·晋语八》(约公元前550年)“大国之(下)卿(天子之下大夫),一旅之田(5乘),上大夫(天子之上士),一卒之田(1乘)。”韦昭注:“上大夫一命,百人为卒,为田百(周)顷[井]。”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1乘),受县(25乘),下大夫,受郡(鄙?5乘),(上)士,田十万(酂,1乘)……”官升两级,得与天子之乡等同。

(赵)简子巡列,曰:“毕万,匹夫也,七战皆获,有马百乘,死于牖下。群子勉之,死不在寇。”晋国一开始是小国,毕万一开始是下士,一战升中士,二战升上士,三战升下大夫,四战升上大夫1乘,五战升下卿5乘,六战升中卿25乘,七战升上卿125乘。可以确定诸侯国分为三卿、二大夫、三士。《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故晋之法,上大夫二舆二乘,中大夫二舆一乘,下大夫专乘,此明等级也。”《荀子·大略》载:“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中大夫很可能是晋国中期才增加的,晋国后期又消失了。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

从夏商田制变成周井田制开始,一夫就不是一夫力所能耕种的了,就已经不是民兵制度而是斯巴达或者骑士制度了(齐国是个例外,他是减少农业发展商业的雇佣兵制度),进入战国后各国更是变本加厉。但是斯巴达、骑士出战的好处只有战利品和不经常有的加封土地的话,很容易让人渐渐逃避战斗,魏武卒就是个例子。商鞅源自魏国,他的创新是建立升级加封的鼓励制度,并废弃仟伯的固定领地,用小步代替大步,用240步代替100步,让土地更容易重新计算组合。这样占领了新的土地后,迁走国内部分小奴隶主到新土地当小地主,他原有的土地分给周围别的有战功者也很方便。从而鼓动起小户人家参战的热情。

秦始皇的失败之处就是,虽然统一了度量衡,但是对秦国人依然使用大亩,因为已经无法扩张,斯巴达、骑士的弊端导致秦人战斗力下降,对待六国,则用240步代替100步,加重了剥削,让六国之人供养整个国家体系。

周一夫面积160*160=25600平米,商鞅大亩边长0.231*6*240=333米,九个大亩的大井田边长333*3=1000米,商鞅大亩面积110889平米,分成240份,1份是462平米,9份是4158平米,夏一夫面积160*0.64*0.8*160*0.64*0.8=6711平米。如果秦收税按9份来的话,农民的地连夏朝都不如,就算生产力发展了,剥削依然是很沉重的。但这些农民在哪个朝代都是底层估计剥削没啥大变化,而原本六国的士大夫阶层特别是底层的士,领地则缩小了足足六倍,从地主变农民的悲惨,自然会激起六国巨大的反抗。

楚国田亩原始,略超商末,主要是部落民兵制度,土地面积小,抗风险能力差,而且经常要远征耽误农时,无力抗衡大贵族经年累月的兼并。魏国骑士阶层强大,联合架空国君,搞类似德皇、波兰的黄金诏书,害怕进攻战,所以不容易被灭也再没有发展。齐国一开始是以商养兵,所以可以远征,但田亩还是原始商初制,严重不抗兼并,最后渐渐由骑士民兵变为雇佣兵,雇佣兵战绩没有方法继承给子女家人,所以打仗先求不死,不能打硬仗,对战利品要求高,不能守城,所以看似强大却打不过秦国。

第三章:井田制---西周依然保有的原始部落兵农结合

笔者对于《周礼(周官经)》的认识是,初稿为周公在伐纣之后、建立八启之前所做,主要是站在规划者的高度,春秋末年,由周人对传承的各种典籍加以汇总整理而成。

笔者对于《司马法》的认识是,不是站在规划者的高度,而只是一种执行者的记录和追忆,加以汇总整理而成。

《周礼》在军制上,有几个和《司马法》轶文残句、《尚书》、《礼记》等相抵冲的地方:

一、军队编制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鲁)三军,次国(宋虢等公国)二军,小国(齐晋陈蔡等侯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诸侯国里的小国,最小也是侯国。

西周时并没有“军”这个字,甲骨文、金文皆作“启()”,也就是繁体字“師”的左半边,再加上读音接近,所以先秦古文里的“启”字,后世大多翻译成“师”字(比如《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棫朴》“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这里的“六师”是后人的追书,不是文王之时就有六启),也有翻译成“旅”的(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会如林”)。为了方便,本文除引用,一概称《周礼》的编制单位“军”为“启”。《牧誓》的三公就是《周礼》军的长官但是“师尚父”之类作为“师氏”、“太师”等官职的“师”字,原本就写作“師”而不是“启”(具体见《师玈鼎》等的金文)。姜子牙的祖先是商朝初期殖民城的吕侯,商朝迁殷后,吕氏世代作为商朝近卫师的长官。他逃到周后,把姓氏改成了“启不”也就是“師”。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3页“屯聚之屯,师戎所在处”,“旧释为师,然有‘师’、‘启’同见于一辞者,知其非是”;于省吾《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启”和“八启”及其屯田制》“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师旅之师均作‘启’,而西周金文职官之名则多作‘师’”。

《宜侯矢簋》金文记载周王赐“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按照我下面的理论,侯爵获赐红弓一把、红箭一百,他拥有一启,一乡一遂,十个玈,每个玈长获赐黑弓一把、黑箭一百,日本至今还保有类似的红黑弓遗留。这就是“旅”的由来,所以先秦古文里的“军、旅”、“师、旅”(比如《诗经·小雅·黍苗》“我徒我御,我师我旅”),其实是指“军、师”。为了方便,本文除引用,一概称《周礼》的编制单位“师”为“玈”。《牧誓》的亚旅就是《周礼》师的长官

《宜侯矢簋》在解放初出土时被富农一锄头砸烂,文物人员没能回收全部的残片,导致这一重要的参考资料残缺不全难以解读

古代的战车,类似现代的坦克、战斗机,最小的单位也是两个一组,所以1启名义上有125辆攻车,实际上却有“一乡一遂”双倍的250辆。一只手有五根手指,在统率250辆攻车25000人的“启”长和统率50辆攻车5000人的“玈”长之下,则是统率10辆攻车1000人的“千夫长”。为了方便,本文除引用,一概称《周礼》的编制单位“旅”为“千夫”。

所以,《周礼》的军师旅制度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文中提及的编制是乡的常备编制,官衔是乡的官衔,不是有乡有遂的满员编制,所以与春秋时我们熟知的规模有点对不上号。

官字两个口,启就是官,粤语军就读作关,而夏启的启字,粤语启就读作开

结论,夏商周并没有师这个单位,“启”就是军,很可能是为了纪念夏启建立国家。夏朝只有一个4200人的“启”这时候的“启”只是师级别的概念,之下是1辆单马单人战车1200人的“玈”。夏商交替之际,商仍然只有一个“启”但已有6000人,不久,商的中央军每个720人的“玈”有2辆双马三人战车,武丁时期增加到三个“启”,每个“启”3000人,出现了一个240人“玈”四个720人“玈”组成一个近卫“启”的编制。商周交替之际,武王有三个三公统帅的“启”,每个“启”100辆四马三人战车15000人,“启”开始成为军级别的概念,相应的四个亚旅统帅的“玈”25辆战车3750人,是师级别的概念,另有商王近卫部队编制的50辆战车3000多人的近卫教导“師”,师氏地位在亚旅之下,再下面是5辆战车750人的千夫长。不久,周的中央军增加为六个“启”加八个“启”,人数减少为12500人,“玈”减少为2500人,下设500人的“千夫长”,近卫“師”缩编为720人。之后改近卫“師”为虎贲,改“启”为军,降“玈”为旅取代名不副实的千夫长,用师来称呼原来的2500人编制,形成了《周礼》的军师旅制度。

二、75军制发展历程

《利簋》:“武王”征商,隹[唯]才[在]受[纣]朝歌。

鼎克闻,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东禺”启[军],易[锡]又[有]事利

金,用乍[作]檀公宝尊彝。

这里面大部分的字大盂鼎都有,唯独没有甲子的子字和岁字

《今文尚书·金滕》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鴞》。

王亦未敢诮公。

《古文尚书·微子之命》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逸书·作雒》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于殷,俾监殷臣。

大东小东《诗经大东》

官字两个口,启就是官,粤语军就读作关,而夏启的启字,粤语启就读作开

“东”可能就是东禺

《逸书·大匡》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监,东隅[禺]之侯咸受赐于王,王乃旅之,

以上东隅[禺]。

光武帝刘秀《劳冯异诏》:“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回溪

在潼关,渑池在洛阳,也就是回溪在西边,渑池在东边,也就是东隅[禺]在西边,桑榆在东边。

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幼时一定听过很多当地的传说。空桑是一个小村庄,距陈留镇仅3

公里,在开封东南方35公里处,历史上这里曾归属陈留数千年,现属杞县葛岗镇管辖,位于杞县县城西13公里处。据史籍记载,炎帝神农氏政权的最后一位首领姜榆罔,就出生在这里。也就是东隅[禺]是郑州,桑榆是开封。猜想002:“东禺”可能就是东亳,和西亳偃师相区别。郑玄的解释是对的。

还有记载说,姜榆罔有个女儿叫女娃,在寻找父亲的途中溺死于空桑山北边的湖泊中。姜榆罔为追念她,就在自己住的地方修建了城邑,命名为“空桑”,位置就在今河南杞县葛岗镇空桑村一带。后来,炎帝迁都到今山东曲阜附近又筑城邑,也命名为“空桑”。为使这两个同名不同地的“空桑”有所区别,后人就把曲阜的空桑称之为“穷桑”。空桑与陈留地域相邻,近在咫尺。在历史上,空桑之地曾长期归属陈留。因此,炎帝神农氏政权前三帝及未帝姜榆罔都曾定都的“承留”,其确切地点很可能就在空桑。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的空桑与承留,都是指今开封县陈留镇,只不过是同地多名罢了。历史学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中就认为,八世炎帝榆罔“出生在承留”。

姜榆罔的“榆”,为落叶乔木;“罔”古同“惘”,有失意惆怅之意。神农氏政权的最后一位炎帝姜榆罔出生、定都于空桑,让人很容易想起一个成语:“桑榆晚景”。

夏朝早期除了少数几个国家占了最好的地盘定居下来,大部分部落还是迁徙,所以首都的名字如空桑也就是跟着走的。

郑州发现的是双子商城,可能就是东禺之意。

利金有可能是指武器用的高锡低铜硬金,商朝只有王室能够使用。左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檀伯达的弟弟,所以住在宗周

公元前1057年左右,“武王征商”(利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史记·周本纪》)《史记·周本纪》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单元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案背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概念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 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分析并理解三者之间的渊源继承关系。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并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理解中国当今改革的必要性和挑战性。 教学课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作为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情况、特点及影响。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二个:宗法制和分封制。 &学情分析 这一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作为第一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补充适当的资料如文字、实例、实物、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旗帜》观后感12篇

《旗帜》观后感12篇 《旗帜》观后感内容简介;是突出了党史的主题主线。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反映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开展党史研究和宣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这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党史、客观准确地表达党史的必然要求。90年党史的主题和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潮流,在坚定追求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崇高理想的过程中,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旗帜》充分展现了这个主题和主线,形成了排山倒海、一以贯之的恢弘气势,唱响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的激越礼赞《旗帜》观后感由爱师范文整理详见范文 1篇 我观看了大型文献片《旗帜》,《旗帜》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央各部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献片。《旗帜》共有 10个篇章。看了这部记录片我很受教育。 90年前,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境地,国家、人民是怎样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辱,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经历许多艰难困苦和艰苦卓绝的斗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直至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四化建设突飞猛进,克服了许多困难,取的了巨大的成就,让中华民族在全世界扬眉吐气。短短90年,执政60年,改革开放30年就使一个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落后中国,变成世界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不朽功业。 今朝给予我们光荣梦想,更给予我们责任使命,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2篇 观看《旗帜》是一次学习党史的契机,是一次对信念的洗礼,是一次激起昂扬斗志的疾风暴雨。片中的每一幅珍贵的照片和充满激情的话语,如此震撼心灵,先辈们豪迈的英雄气概、务实的模范作风和高昂的工作态度,一代代薪火相传,他们为祖国、为党、为人民奉献终身的使命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口上,鞭策和激励着我。 纪录片中,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边远的山间乡村、在西方封锁科学攻坚的关键领域、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新人教必修1)

1.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1.1.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历史教材四种版本合一)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 课程标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讲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沿革 (岳麓)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就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 (人民)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期文明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岳麓)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 (注:在考古学上探讨文明时代的形成,有些学者提出了文明要素的概念。对“文明要素”的概括虽不尽一致,但基本是城市、文字、金属和礼仪四项。如英国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列举文字、城市和复杂的礼仪三要素,认为只要一个社会具备其中两项,便可判定属于文明。日本学者贝塚茂树则举出青铜器、宫殿基址、文字三项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阶级和国家是文明产生的根本标志。) 1.夏:约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禹有意识地扶植其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儿子启即位,始创王位世袭制。特点: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方式: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世袭制破坏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政治权利交接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位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关于“禅让”是否存在,一直存在争议:《论语》:“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韩非子》:“舜逼尧,禹逼舜。”前316年,燕王哙禅让相国子之,引起动乱。西汉末年,王莽再开“禅让”先河。魏、晋、宋、齐、梁、陈,及北朝魏、齐、周、隋,政权嬗替,皆用“禅让”。)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夏商周年表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称谓嫡亲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禹鲧子前2224年~前2198年在位27 年 启禹子前2197年~前2189年在位9 年

太康启子前2188年—前2160年在位29年 仲康太康弟前2159年—前2147年在位13年 相仲康子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28年 少康相子前2079年—前2058年在位22年 杼少康子前2057年—前2041年在位17年 槐杼子前2040年—前2015年在位26年 芒槐子前2014年—前1997年在位18年 泄芒子前1996年—前1981年在位16年 不降泄子前1980年—前1927年在位59年 扃不降弟前1926年—前1901年在位21年 廑扃子前1900年—前1880年在位21年

孔甲不降子前1879年—前1849年在位31年 皋孔甲子前1848年—前1838年在位11年 发皋子前1837年—前1819年在位19年 癸(桀)发子前1818年——前1766年在位53年 先商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767年) 称谓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契(帝喾子)??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 冥?? 王亥(商高祖)??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

必修一历史夏商周政治制度练习题2012-12-7 1.西周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机构。这种做法 A.便于中央直接控制地方B.使国家政权从松散趋向严密 C.仅凭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D.深刻影响秦朝以后的政治制度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5.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7.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8.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10《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1996年5月16日)超越疑古 走出迷茫——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的发言提纲 宋健

超越疑古走出迷茫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的发言提纲 (1996年5月16日) 宋健 国务院决定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九五”重点,得到历史和考古学界的热烈支持。自忖历史知识浅薄,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想到,中国古代文明属于全民族,属于世世代代的人民,是全人类珍贵的遗产。读史爱国,人人有责。在“工程”开始实施之际,不揣浅薄,发一点议论,奉闻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实出自为历史科学效劳的至诚。 爱国需要读史。人们说,无论是学社会科学的,学自然科学的,都应看一部关于历史的简明而可靠的书。“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鲁迅:《华盖集》)学习和了解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五千年历史进程的炼凝荟萃而成。欧洲人也认为希腊史诗是他们文化的渊源。欧洲的伟大文学家,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到歌德,借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历史题材,创造也不朽的作品。欧洲各国现代语言中充满了与古代神话和历史有关的词汇,广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和商业中,如“阿波罗”登月,“三叉戟”核潜艇,“阿喀琉斯之踵”等等,比比皆是,成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最近,2月4日,尼泊尔政府发表公告云,五国考古学家发掘证实,佛祖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年降生地在尼泊尔南部兰毗尼园菩提树下,是“惊人考古成就”。比兰德拉国王伉俪立即去现场主持仪式,耗巨资创立国际研究中心,可见事态之重大。 几年前我访问印度,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Dr.Mostafa Tolba,埃及人)和我一起参加印部长举行的欢迎宴会。托兴奋地致词曰:“我

们,三个最伟大的文明古国的代表欢聚,具有历史意义,因为保护环境是我们古代文明的要义。听他的话,不胜荣幸。 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我读科学史多些。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公开声明皈依中国文化,并解释道,这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1986年11月,他最后一次访问北京,惠赠我《李约瑟文集》一册,是潘吉星先生编译的,由他本人作序,答名为“十宿道人”——李约瑟。伴他来华的新闻记者坦普勒(Robert K.G.Temple)也送我他写的书,叫《中国——发现与发明之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 vention,1986)。书中有一段话,标题为“西方欠中国之债”,大意是,李约瑟的研究解开了西方人和中国人都未曾知晓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迷惘。当代世界文明是由中国历史文明和欧洲文明综合而成。当十七世纪西方传教士向中国皇帝敬献钟表时,中国人感到惊奇。殊不知最早发明机械表的正是中国人自己。欧洲的农业、造船、采油、多级火箭、大炮、降落伞、造酒、造纸、印刷、象棋、蒸汽机原理、天文学、十进制数学、算盘等等,都是文艺复兴以来从中国进口的。没有中国的造船技术、指南针和其它发明,欧洲十七世纪以来的各种发明创造和产业革命都根本不可能发生,也不会有英国的骑士时代和殖民帝国时代。 读这些话,炎黄子孙都会感到荣耀。坦普勒用的不是科学家的语言,但这与马克思的话是一致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 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不同,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战乱、暴政、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最全版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记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理解由夏、商方国联盟到西周天下共主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2、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认识制度变化的因果联系。 3、初步理解政治制度涉及的范围,培养探讨人类政治活动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作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仍然是宗法制、分封制。能力要求重点在于认识和培养兴趣。 2、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3、探究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要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5、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形成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政权”?基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中国社会于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正式出现国家政权,标志是夏朝的建立,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早期的政治制度,进入了早期政治文明阶段。 (展示板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二是学习的要点;三是学习

圈内人士对夏商周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圈内人士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1) 到底是李学勤喜欢给人作序,还是别人凑上去求序,这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李先生年轻时候是有野心、学术上想往上爬(这些本身是正当的),很多做法按照今天来说有失厚道。但是“历史标准”原则大家都是知道的,必须看到这是“正常”的普遍行为,包括你我的父辈(只要不是只在家种地做工)几乎无一可以避免都参与进去了,只是程度和效果不同而已。毕竟李先生还是在学术上有野心不是害人的纯政治,除非有证据表明他有在当时环境下都过头的行为。 以今天的标准,李学勤先生学问是很好的。当然人无完人,他学术的不足在于系统性研究不是强项、下结论比较随意、还有点过去的老“价值观念”(《古史考》编者则远过之),但是其作品所具有的洞察力合启发性仍然是当代罕见的。作为一个位居高端的学者,想找个突破口在学术史上留地位,这极端正常,没有什么值得诛意的。李先生拿疑古开刀,确实很多地方为了立异而有意贬低疑古再行“归谬”,不算很严谨。我以为李先生的“释古”在学理上是错误的,但是依据新资料很多具体地方说得有道理。抱歉,扯远了。 至于断代工程,确实长官一时心血来潮,但是靠政府资金进行一项极端有价值的研究(怀疑这点的兄弟我都懒得和你说),这很正常。对比之下拿五角大楼、CIA项目的美国学者海了去了。但是在四年(实际上至今未完)时间里,长官早拿这事忘得干干净净,也不存在政府故意压课题组出具体结论的说法,课题领导小组确实有强求一致的地方,但这多半是因为学术观念比较老旧。花了2000多万(追加),多数用在加速器质谱仪、发掘等费钱的玩意上,一百多号(教授博导居多)人剩下能有多少?结果归纳前人居多、创新居少,不过在眼下的学术水准中“良+”是绝对有的,毕竟极端艰难的课题,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此类基础工作,其意义仍然是巨大的,至少值那几十辆进口轿车的钱。 说到底,李学勤仍然是一个纯学者,一个有学问、有想法、有些世故同时也与过去难以割断联系的学者,值得这么刨根问底吗?若他都应该如此追究,估计中国社会上游该有5成人得下狱、处决。倒是《古史考》是在不该还用文革的调调编纂。 (2) 李学勤先生和某些考古学工作者有过节(太多中国考古学家在上古史上的无知骄傲,足以让我蔑视他们),何以见得是李学勤先生的错?我也在考古混饭,要是把考古的底揭一揭,估计大家会一股脑骂中国考古如何如何了。 依靠法规和自身神秘外衣的保护,中国的考古一直是金玉其外。老一辈考古学家的学术功底都很好,俞伟超、邹衡、宿白……考古学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可是现在的考古学已经堕落为什么了? 李学勤先生固然不是田野考古学家,可是谁说考古学家就一定是做田野的?大家知道出土的东西头号重要的是带文字的,这些资料60岁以下的考古学家基本完全没有能力处理。挖、挖,找个技工就成,排队、排队,其实考古学界内部

旗帜4观后感

建党90周年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 ——第四集《艰辛探索》、第五集《历史转折》观后感 学院:医学院 班级:z1107 学号:0853110708 姓名:谭星 这几天,我特别关注了央视的大型纪录片《旗帜》,看了之后非常的振奋人心。正如宣传 里说的那样,史诗品格,国际视野!这绝对是一部精品力作,是一部鸿篇巨制,10集跨越90 年,平均每集50分钟要跨越9年,尤其是前面几集,每一集都是几十年的跨度,这么短的时 间要包含如此庞大丰富的内容,其难度可想而知。记忆被一次次被拉回了那些艰苦奋斗的火 红年代,让人无法不感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在《旗帜》第四集《艰辛探索》中,讲述了从1956年,进入新中国了第七个年头。全国 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其中,1956年4月25日和5月2日,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 作关于如何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深入人心。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均大幅度超额完成。在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 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一起与群众并肩参加义务劳动,更是成为许多人永生难忘的记忆。 到了1971年春,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著名的“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由此开始了。 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中美隔绝了22年的大门就这样打开了。以 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 在世界东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勋,将永远记载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 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 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十年“文化 大革命”结束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旗帜》第五集《历史转折》中,讲述了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和1978年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两次会议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极其 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在极 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 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到访美国,这一天正好是中国的大年初一。这也是新中国领 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当年4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 他在发言中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 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 就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 路来”。1982年2月,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这一年,有3万多名老 干部办理了离职休养手续。告别过去、开辟未来的一个关键,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既要纠正毛 泽东的晚年错误,又要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问题。1979年11月起,中央 决定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11次召集起 草小组负责人谈话,对决议的起草和修改提出重要指示。他最强调的是确立毛泽东和毛泽东 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过去的90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我们从当家作主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跨越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中国青年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

夏商周政治制度 知识点

1、禅让制(公天下)定义:将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定义:政治权利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 方式: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开始时间:夏 3、夏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都城:阳城国君:禹、桀 4、商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都城:亳、殷(盘庚迁都)国君:汤、纣 5、占卜 目的: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实质:通过神权来巩固加强王权 内容:①商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也是群巫之长②大事小情都要占卜 表现:敬鬼酬神、殉葬、祭祖、祭神 6、夏商的中央官制:相、卿士——掌管政务 7、夏商的地方管理制度——主要政治制度 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内容: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并对商承担义务(定期纳贡、奉命征伐),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8、西周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都城:镐京国君:周武王(姬发)、周幽王(姬宫生) 9、分封制 推行者:周公 定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的义务:①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①设置官员②建立武装③征派赋税 影响:积极——①周王与各诸侯国关系密切,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消极——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对后世的影响——被后世所沿用(汉初、明初) 10、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 直接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11、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内容:①大宗、小宗体系②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 又称为宗子) 意义: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是“国”与”家”的统一 ③对现在社会的影响:积极——①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②“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寻根问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消极——①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的遗毒②等级观念严重③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 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我 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2、礼乐制度(周礼) 目的: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定义: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实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1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4、世卿世禄制:西周各级贵族不仅世袭所占有的土地和人口,且还世袭其职务和待遇 15、东周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都城:洛邑国君:周平王(姬宜臼)周赧王(姬延)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夏商王位世袭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2)、掌握西周分封的目的、对象被封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分封制产生的影响和兴衰; (3)、掌握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对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理解宗法制度与分封制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同一历史阶段相关政治制度之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王位世袭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 三、 1. 2 1. 2. 1. 2. 3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前言:古代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总体线索。 基本线索:原始的部落民主向专制一步步强化;两大阶段:夏至春秋战国(早期) 与秦至清(走向成熟又走向衰落);着眼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内部的关系(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2、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图片——“鼎”,让学生讨论“鼎”的象征意义,引入第一节,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讲授新课: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特点:(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开创者:夏禹第一个王朝(前2070年) 特点:国家机器——“家天下” 形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商朝) (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师(职责) 地方上: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 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思考题: 1、夏商时期的相权状况意味着什么?(分别与禅让时代和秦之后的王朝相比) 2、侯、伯有几重身份?既是隶属中央的高官,又是地方上方国的首领(双重身份)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1 度? (2) (3 3 4 1 A. C. 2、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室平分天下的野心 3、“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B.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D.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E.周王室——周王庶妻所生长子 4、孔子说:“殷因于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时期的? 十、课后反思: 本课分析较透,内容处理较为恰当。

夏商周断代工程详细介绍

题目:三代纪年揭秘—解读夏商周断代工程 提要:夏商周断代工程从1996年开始,2000年结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了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其成果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文章讲述了工程提出的背景、经过、成果、影响、各方质疑,最后附上自己的小结。 关键词:夏商周断代工程,碳14测年,成果,质疑 正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第九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它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下面综合各方资料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 一、提出背景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印度、和巴比伦文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在发展的过程中断裂颓废甚至彻底毁灭,唯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然而在年代学上,中华民族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确切纪年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缺失,或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解决这一疑团殚精竭虑(比如西汉晚期的刘歆),然而由于涉及的问题太多,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此任务。 20世纪20年代,以史学家顾颉刚为首的疑古学派兴起,他们以《古史辨》为依托,否认中国远古文明的存在,认为中国三黄五帝与夏商周三代根本无信史[2]。同时,中国年代历史学的缺失使得西方的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提出各种质疑,提出了诸如春秋以前无信史、中华文明西方起源说等不恰当的观点。这更激发了国人还原中华古代文明,建立夏商周三代纪年的决心。 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再单纯依赖于古代文献,而是可以从历史遗迹、天文历算、科技测年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历史,补充文献的不足。有鉴于此,当时的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倡导提出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希望利用现代考古学手段对我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作出科学的、精确的论证,以此解决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难题。 二、工程介绍[3] [4] ○1参与人员: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该工程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及七个部委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国务

高中历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 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 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 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 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方式来 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 (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 误区警示]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 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纪录片旗帜观后感_心得体会

纪录片旗帜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纪录片旗帜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纪录片旗帜观后感(一) 央视一套黄金时间近期热播的十集大型纪录片《旗帜》终于结束了。看后我心灵震撼,深受教育,感慨万千。每晚它是我必看的电视节目,《旗帜》帮我一起回忆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对以前模糊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重新得到了了解,也和我一起重温了走过的历史路程。中国共产党正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正是这面伟大的旗帜引领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这部影片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镜头资料,是一部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宝贵教科书,是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缩影。 这部片子表现手法新颖,场面宏大,解说富有感染力。在建党90周年之际,观看这部纪录片,对热爱我们的党,了解党的发展史,推动各项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优秀教材。 是啊!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经90年的风雨沧桑,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一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二是1956年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三是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从半封闭半开放走上全开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主义道路。正是这三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变,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一步步走向了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正是中国共产党这面伟大的旗帜,引领着中国摆脱了一个个困境,战胜了一次次灾难,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中国人民战胜了雪灾地震泥石流,汶川玉树盘曲建设得更美了! 正是中国共产党这面鲜红的旗帜,照耀着中国开创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神州5号到神州7号上天;嫦娥1号到嫦娥2号探月;2008的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完全说明中国已经强大了! 中国共产党是一面伟大的鲜红的旗帜,这面旗帜是用无数中国共产党英烈们的鲜血染红的。 鲜红的旗帜映红了伟大的祖国!鲜红的旗帜辉煌着英雄的九州! 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您用90年的心血铸就了伟大的党魂!您用鲜红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