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改进、巩固与运用为载体的身体活动的实施来实现体育课程学习目标。无论是发展体能,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行为,都与学生实际从事运动技能练习紧密联系,都与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练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紧密相关。正确认识、理解、实施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师的必须认真研究与回答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怎么教?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以往初中运动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二是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运动技能教学?

一、以往初中运动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1、技能教学竞技化和成人化的倾向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运动技能教学竞技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运动技能教学竞技化的倾向主要受运动训练影响较大。体育师范生在大学里接受的就是“训练式”的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技能教学方法都来源于或借鉴于运动训练的方法,从而导致了技能教学竞技化的倾向。比如短跑教学,以往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先进行短跑的专项练习,然后做30米、50米、80米的加速跑,最后过渡到100米快速跑。又如在跳远项目教学上,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在助跑、起跳时步点的准确,与踏板的准确,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田径教材过多的追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或更远,为了比赛的胜负而教学,自然就出现了教学方法竞技化的倾向。在以往的教学中,不光是田径教材的教学中会出现竞技化倾向,其他教材也存在这些问题。如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要求学生在练习时做出“三个90度”,即腕、肘、肩成直角。这种方法更多是关注技术的细节,追求技术动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它必然与运动训练保持高度的一致,方法也必然相同或相似。另一方面在初中技能教学中普通存在的现象是技能教学成人化的倾向。成人化倾向体现在器材的使用上比较突出。比如篮圈高度的设置,很多学校都是三米零五的标准高度,这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女生的投篮练习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包括标准尺寸的篮球与场地,教学中教师还要求学生在罚球线距离练习单手肩上投篮,这些都是成人化的教学方法,没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进行教学的表现。所谓运动技能教学竞技化,就是简单的把竞技运动的规则、场地、器材、技术等方面的要求简单地横移到体育教学中来。根据运动训练的要求,把正规的运动竞技项目和正规的运动技术,直接放到体育教学当中去,它必然会带来以上所述的问题,它导致的不是学生不想学,而是学生没法学。所以有学生讲:我不是搞体育的料,我不是刘翔,也不是姚明,你叫我做这样的运动我是没法做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它不应该强调淘汰和选拔。初中生的体能状况与技能水平是不同的,而且初中生的学习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这种不同的体能背景,不同的运动技能背景,同时还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的状况下,用竞技运动的内容进行竞技化的技能教学是有问题的,也值得我们去反思、改进。而运动技能教学成人化的意思就是把成人能够适应的运动简单地让少年儿童去学习、完成。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正规的、成人的准备来要求,学生做不了,产生的自然是挫折感、失败感,没有了成就感,没有了成功感,也就难怪学生会说:喜欢体育不欢喜体育课了。新的课程标准不是不要求运动技能教学,也不是不要竞技运动,而是我们要改造竞技运动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初中的运动技能教学要适应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适应初中生的发展。

2、技能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技能教学程式化我看过一节新教师的课,内容是短跑的途中跑。他的流程是:先跟学生讲解、示范途中跑的技术要领,然后带学生练习三十米的迎面接力,最后又做一个三十米的往返障碍接力。这样一个主教材的教学就结束了。这位新教师的课,在整个主教材的教学中没有针对性的方法,没有有效的手段解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技能教学中手段与方法单一或者缺乏,这是在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特别是新教师、青年教师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以往的教学大纲时代,很多教师是大纲的忠实执行者,从内容

上就按照大纲制订的内容,今天教什么,明天教什么,都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中,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都是对照大纲或指导书中的程序进行,大家的课都是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出现了技能教学的程式化。为什么会出现技能教学手段方法单一化和程式化呢?这跟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这个本质和目标的追求是相关的。教师以运动技能教学为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做得不太好到做的比较好。学生只要把这个标准动作做出来,教师就完成任务、万事大吉了。而技能学习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学生学它干什么?教师没有去思考,在教学中只关注运动技能教学本身,他不太去关注这个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只把眼睛盯在了这个动作本身上,所以他的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往往就比较容易单一,而且比较程式化。以往的教学当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内容为本,而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种背景下,出现手段方法单一化是必然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核心的就是要转变观念,而不只是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而已。在以往的初中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竞技化、成人化的现象,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以内容为本所产生的结果,它也将必然会出现手段与方法的单一化、程式化的问题。而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至少有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二是他不喜欢就不注重,参与度也就不高,运动技能也就学不好,相应的体能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那么学生在技能不会,体能又跟不上,而且还不喜欢的情况下,运动技能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运动技能教学?新课程强调运动技能教学,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运动技能教学一是对运动技能本身的学习掌握;二是实现了其他领域的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重新来认识、思考初中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就意味着我们要有新的追求和新的思考。

1、强调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体现与实现多元的体育学习目标

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目标的多元性,课程的目标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即将颁布的,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合并成一个领域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即四个领域的目标都要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实现。如在专题五的篮球课中,上课教师就考虑到了多元目标的实现。这节课以篮球运球技能教学为载体,来实现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课中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会学生快速运球技术,以及对运球技术的运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用游戏、竞赛等手段激发和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从学生课中与课后的反应来说他们还是很喜欢这节课的,这对他们下次继续篮球的学习都是有益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竞赛,这既提高了学生运球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都让我们感觉到了多元目标的引领,教学中通过篮球运球技能的学习为载体,实现了多元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特别强调多元的目标。而以往的运动技能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掌握这个技术,就技术而去教技术。新课程中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是我们以往不太熟悉的,现在把它凸显出来了。但这并不是说这些领域比身体健康、运动技能领域还重要,它们都是课程的目标的领域之一,只不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太关注它。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要关注到所有领域的目标,首先在教学设计上就应该体现出来,在目标的引领下进行技能教学,最终达成目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强调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要体现与实现多元的学习目标,实际上是什么呢?是说我们整个运动技能教学过程是追求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实是这样一个本质。比如我们以往只说你把这个动作做出来就可以,但是现在不是了,学习过程当中,既要学习掌握动作本身,还要通过这个动作学习的过程和练习过程去提高学生的体能、参与的积极性、心理与社会适应力等。学校要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是必需的。作为文化课老师相对体育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作为人的

发展的其他方面,如人与人的交往的能力、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老师又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体育学科在培养人的这些方面不给予更多的关注,让文化课老师在教室里面怎么做呢?文化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而体育无论是体育知识,还是运动技能以及其他的目标,都是指向学生本身的。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当中,它有各种各样非常复杂的身心体验,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体验。体育运动不是对学生认客观世界有更多的作用,也不是对学生改造客观世界有更多的作用,它是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更多的作用,而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的素质。当然什么是素质呢?素质就是把所有教的东西全部忘掉,还剩下来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态度、情感、价值观。那么这样说的话,体育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东西,体育课程学习中,学生要克服很多身心困难,要战胜很多的胆怯,比如做山羊分腿腾跃,要克服一定的畏惧心理;长跑中当极点出现时,需要克服非常大的身心困难,才能坚持跑完全程;在球类比赛中,要不断地经历着成功与失败,经历着同伴与对手的不同的关系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文化课教学中体验不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看到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对人的价值。在技能学习中,要更多的关注多元目标,而不止是关注运动技能本身。体育课要有意识地结合运动技能学习,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创设更好的氛围,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组织和评价,让学生在多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2、强调运动技能教学内容校本化的开发新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规定某个学校在某一个年级必须教什么具体的内容,在运动技能教学这个方面,给了地方、学校在约束性的背景下的灵活性,各个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课程内容体系,来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也从简单的课程内容的执行者,转变成了课程内容的设计者。新课改以来,江西省丰城孺子中学依据学校的条件与学生的状况,构建了新课程下的GFTS模块式内容体系。实际上就是把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开发。他们把教学内容设置成四大类,即基础、生活、特色、发展。基础模块这一类中选择了田径和体操,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一种基本活动能力的内容;生活模块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有益或者今后能用得到的,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如篮球、羽毛球等;特色模块主要是学校的特色项目,排球是南通中学的传统项目,被列入了特色模块中进行学习;发展模块类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依据学校场馆条件与师资状况开设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乒乓球、轮滑等。这次课程改革中有个最大的中心转移,就是从国本走向校本。原来课程的内容、学时、评价标准等都是国家制订的,学校与教师只能执行。而这次的课程改革,真正的把开发权给了学校,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只有落实到了学校这个层面,才是真正的课程,可实施的课程,在其他的层面上都是理论的课程。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应更多的关注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每个校不应是千校一面,而应该百花皆放。新课程不只是给了学校、教师选择内容的权利,作为学校必须要去构建自己的内容体系,因为新的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目标引领内容的方法来构建自己的校本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3、强调运动技能教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学生需求前面所讲的竞技化、成人化的问题实质上是没有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只关注运动技能,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点。新课程背景下,不是不要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运动技能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的特点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第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初中、高中,在做同样的内容教学设计的时候,它是有区分的,如小学阶段的内容呈现的时候,应考虑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可设置情景教学让小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初中阶段的教学设计,应多考虑初中生的兴趣特点,用游戏与竞赛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到了高中阶段可以给高中生设置一些挑战的内容,提高高中生的技战术能力。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所以初中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要关注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在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是容易被忽视的,因为以往教学的考核方式都是“大一统”的。无论学生高

矮、胖瘦、强弱,考核的时候都是“一个码表”、“一把尺子”。“大一统”不能很好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取得成功的总是少部分学生。新课程下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与不同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要不然很多学生感受到的都是挫折感、失败感,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远离体育课堂将会是必然。运动技能教学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适应学生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身心发展状况,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且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考虑到群体的初中生的基本特点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4、强调转变运动技能教学的方式,追求“学会、会学、会用”以往我们称动作技能的掌握就叫“学会”了,学会了固然重要,而且也必须解决运动技能的“学会”问题,但是光“学会”还不行,为什么呢?他只把这个动作学会了,他未必会学、会用。所以要进一步追求运动技能的“学会”与“会用”。新课程提倡新型的学习方式,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这些就是要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全部靠老师的教。强调“会学”,就是要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学生将来不在学校里读书了,但他还有提高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需求,他不可能再回到学校里再学习,而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自主学习,或与同伴的合作学习等。要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就必须要“会用”,只有把课堂上学到的运动技能用于平常的锻炼过程当中,他学到的运动技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与运用,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总结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仍然需要运动技能教学,但是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方式也发生一些变化,它的评价也发生一些变化,那么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运动技能教学才会达到课程提出的多元学习目标。当运动技能教学,更好地面向、服从和服务于课程目标的时候,这样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往往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待学生往往是管束的多,理解的少,强制的多,宽容的少,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对立。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接受素质教育观念洗礼的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它是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的对学生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自古以来,教师就成为一个容易被人神化的职业,在平凡教师的身上经常被笼罩着各种光环。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使教师们长期在自己的讲坛上高高在上,不能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传统的学生观中,教师和学生是相距甚远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是课堂的灵魂。其实,这样的学生观存在很大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学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模式停留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我说你记,我主动你被动,这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人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者眼中,学生似乎一度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知识容器”和“两脚书橱”。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一言堂”更是比比皆是。诚然,课堂教学教师是重要的,是不能缺席的,但是这种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课堂教学,使原本应该是产生思维智慧、迸发思想火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教我们物理的一位老师教学水平很高,他教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因为只要一上课,教室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可以听到,只有他一个人在讲,然后要求学生们作练习,然后再讲,几乎不提问谁,也不让谁在课堂上发言。今天回忆起来,虽然他教的成绩好,但学生没有了参与的乐趣,没有自主获得过程,所以学生们并不是很买他的帐。 其次,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容易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这种等级的划分则是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 作者:余坤鹏 小学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性的培养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要适应教育和体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教学创新的是必由之路.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创新可以从观念、教具、方法、内容和学生兴趣等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教师转变观念为前提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念或者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师全新的教育观念是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必然之要求。同时,新课程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深入到学生之中去,降低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进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力求课程内容的丰富化、弹性化,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一线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为前提的。 二、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因材施教为保障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提供多种独特而新颖的教学方法,然后再根据同学们的兴趣喜好、身体素质、运动经历等择优选用、因材施教,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充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最终,使学生快乐地得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此

外,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学方式的创新应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迎合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地强调动作一致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为进一步的教学方式创新所用。 三、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学法创新为促进 教学是双方的、互动的。因此,单纯地教学方式创新并不能充分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讲,“会学”很大程度上重要于“学会”;对于体育教师来讲,教会学生如何训练比带着学生训练更关键。实际上,教学方式创新更加注重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能够为教法创新和学法创新烘托良好的氛围。 四、小学体育课的创新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小学生来讲最恰当不过,尤其是体育,只要学生对某个项目感兴趣了,他都会自然而然的练习,模仿,加之老师的指导就会顺理成章的成为一种习惯,这样既不是强求也不是施压,反而会促进学生健康体质。 五、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创新以具体措施为落实 1.运动技能教学方式的创新措施 教学方式的创新最终使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方式创新的出发点和核心,决定着教学方式的创新策略和具体措施。体育教学方式创新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人们理解新教学模式的根据。例如,快乐体育教学法力图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将影响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 一、导入技能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导入技能的类型 (一)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和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教师以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来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象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里《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文。 (二)经验导入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的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 (三)实验导入 主要是演示实验。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的实验入手,向本章内涉及的未知实验过度,尽量采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象苏教版小语二下《晚上的“太阳”》一课。课始,老师可以先以激情的语言导入实验,然后拿出相关教具,动手操作实验,让孩子在观察中去发现问题,再走入文本中去学习。 (四)旧知识导入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要精选复习提问时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五)直观导入

注意引导观察,并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以指明学生观察中的思考方向。 (六)设疑导入 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 (七)事例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八)悬念导入 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念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念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九)故事导入 应用原则与要点 各种不同的导入类型,在使用和实施中,均应遵循下列原则才能导之有方。 (一)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导入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 (二)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与新课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三)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 趣味性和艺术魔力即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

浅谈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浅谈如何做好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发表时间:2019-05-23T11:49:49.77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第3期作者:何涛 [导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不断深入推行,对高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以前只重视高考科目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周礼中学何涛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不断深入推行,对高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以前只重视高考科目学习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体育教育需要在思路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基于“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并且学生通过体育课,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和意志,提高精神状态,还可以提升品德、开发智力。 【关键词】高中体育质量观评价方式 一、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二、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 “播种”、“丰收的场面”等。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的兴趣。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使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此教学,不仅是上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也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多种手段,改善单一教学方法: 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倾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倾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倾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倾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倾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倾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并通过实践掌握运动技能的技巧是教学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动作技能仅仅靠教师的示范学生是不能真正掌握的。例如,在进行长跑练习时,教师给学生讲解长跑的技巧和用力方法,还需要学生进行练习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长跑的技巧,提高跑步的速度,增强耐力。在进行长跑训练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他们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并降低对身体承受能力的关注。高中学生的好胜心很强,教师可以让他们在长跑训练中进行比赛,让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的“对手”。在互相追逐跑的过程中,学生轻松地完成了长跑训练,并使学生的耐力得到提高,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强。利用长跑中的游戏性和竞争性,使学生不再感到长跑是无法克服的困难,使他们对长跑练习产生兴趣。 五、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为学生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是课程改革试验的主体,只有他们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教师是课程改革试验的具体执行者,必须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帮助他们把握课改方向,努力探索贯彻课标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模式方法可供参考,即使有一些经验总结,也不成熟,也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实际。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实际进行灵活多样的试验。课程改革试验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要有遭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力。任何一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过艰苦努力,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六、改变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对体育的探究和学习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全面评价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全面地掌握自己能力,提高在体育运动中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来肯定教学设计中的积极因素,改进设计中的多余部分,使体育教学能在科学的教学设计指引下,不断取得高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专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进行激发,使学生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时对体育运动更感兴趣,在教师布置体育运动的练习时,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练习过程中,并经过探索掌握运动技巧。同时,学生能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互相交流和探讨体育运动技能,使他们的体育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评价学生体育成绩要以“健康”为核心,注意个体的差异,以往我们评价学生都是以一个标准来进行评价学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价。我认为体育考试成绩因以学生进步的空间来进行评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可能被调动起来,并让那些体育素质较差的同学有自觉的锻炼意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以及合理考评机制的建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抗挫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

1、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材观?你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 答: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教教材”是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常常把教材分析、讲解、灌输得过细过多,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沉闷、单调、乏味的样子。甚至有教师认为,将教材讲深讲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不是“用”教材,而是“讲”教材,教材中的每一段、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掰开揉碎,繁说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要求“用教材教”则要求重视挖掘教材资源,拓宽、延伸知识结构,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延伸。这种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了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能力培养、态度形成的过程中。 因此,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学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二、我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实施如下: 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 --杏林中学付海英 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学校教育中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潜能,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要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必须形成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兴趣的培养,对于全面贯彻和实施新课标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学时期是学生身体、生理成长发育、心理成熟的敏感和关键时期,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动机,是中学体育课堂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不合理的教法等原因,对体育课兴趣不高。这就影响了教育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一、中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1、对体育课不了解。实质上是对“体育”、“体育的目标”、“体育的意义”不了解,导致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从而使学生存有轻视体育课的想法,不了解体育课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 2、社会因素 社会对学校要求是学校的升学率越高越好,家长们也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生处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潜意识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代表一切都好。如此认识下参加体育锻炼“理所当然”就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我们的家长恰恰也缺乏这方面认识,更有甚者竟然把孩子的那点运动想法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学生被强大的升学率压的无暇顾及运动时,我们的家庭环境又是如何?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统统被家长们“毫无怨言”地大包大揽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王瑶 【内容摘要】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基础服务权力反思超越悦纳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两个基础 (1)做人的基础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在构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组织的没有学生,教学活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有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然就只能是一种自学。 由于教学过程被看作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师的角色也就有了新的含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站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是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推动学生学习而展开的。从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行为。指导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反对教师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与灌注。 1、讲授是指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控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必须运用语言,但这只是讲授的一个条件,关键是讲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学习这一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 2、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最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

3、班级内的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又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一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为话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经营共享、言语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问题解决的活动。 4、板书技能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输,揭示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5、演示,是指教师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字化媒体,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和动作示范等一类行为方式。 6、学习指导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新型方式、具体学法、练习与作业等进行指导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它体现的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在策略上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启发、促进、引领、指点和帮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有效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心得感想篇2 我学习了下篇第一章讲授,第三节的内容是讲授的方式,我的学习心得 讲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传输特定的知识信息,综合地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类教学行为。讲授技能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几乎没有哪一种教学活动可以离开它。

新课程背景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探微 樊宝玲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要从基本功入手。而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课堂语言。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专业性趣味性饱满性 灵动性审美性 2007年,陕西省实行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改运动。全新的目标要求,全新的课程模块设计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业务素养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听一堂好课,就如同欣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余音却犹在耳畔。优秀教师语言的魅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接受新课改教学的这两年来,我自己重点从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方面进行思考、钻研、改良、总结,得出一点浅显感悟,期与同仁分享。 一、高中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专业性 所谓课堂语言的专业性,我浅显地理解为课堂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是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基本要求。 语文学科固然不像理科以及政治等学科那样,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但是语文课堂起着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传承中国文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务求严谨、准确,切忌随意、低俗。 同时,教师的言语行为对学生有着深厚的影响,对学生的语言习惯产生一定的引导。那么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引导是积极的、正面的、良性的、正确的。专业的课堂用语,会让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是严肃的,这位老师是严谨的,从而在心理上,也能使学生树立严肃对待的态度。 当今社会,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手段五花八门。作为缺少一定辨识能力的高中生,接受的文字、语言信息也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媒体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往往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比如电视广告中篡改词语,学生目遇之耳听之,也渐渐受到影响。我就经常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常常将“幸福”写成“性福”,这就是医疗广告带来的不良影响。 还有网络上的“恶搞”现象,也会让学生良莠不辨。比如有人恶搞中国成语,将“有机可乘”解释为“公务员考察有飞机可乘”;“知书达理”解释为“光知道读书还不够,还得学会送礼”;“杯水车薪”形容某些公务员的工作,“每天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买一辆车的工资”;“见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

体育与健康学科新课标解读 一、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上课时,更多的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口号,其实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按照这样的理念,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方法,而是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学习领域的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起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备课 新的课程理念促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发生必然的改变,而这一变革的切入点及其突破口又归结至教师如何以新的理念去备好课进而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设计。 备课是指教师依据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科学、优化的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备课备什么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备的关注点因新理念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备《课程标准》和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不管你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我们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各科的《课程标准》。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其本质特征,才能深刻理解编者意图,借用教材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读懂《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旧有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联系、区别及其主要突破;了解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对教师所教学段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作为教师一定要心里有数,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确定所教年级的总目标及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要把握好标准对知识与能力在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不同要求,进而使教学设计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要求。 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 (一)、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三维目标的内涵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根据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新课程将课程(学教)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小公民。十余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同时也领悟到要一名教师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教师的成长,源于读书。去年,被评为了珲春市级地方课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认定,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上学期读书期间,获得了一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书籍——《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我的课堂教学又一次指明了方向。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改进,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达成有效教学,并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设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指引了方向。通过阅读陈教授的著作,结合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工作实际,有以下体会: 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先学和自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责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勇敢的去承担。通过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时不等不靠,不依赖别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有效教学赢得了时间。 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果要有效果,有效益,必须是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完成。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教师应善意地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定决心、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有效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实施。 三、善于发现和总结。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而成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自己的综合素质,让有效教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总之,通过阅读《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我在工作中有了很大改进,实践教学的课堂效果也越来越好。

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理念 1.“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首先,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胆探索和创新,寻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健康的、喜欢的、能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来教学,从而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其次,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充分利用图解、视频等直观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教、学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发挥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大力开发和挖掘体育教育的功能,使体育教育在培养人的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最后,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倾向。学生不仅要保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且应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三者统一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三者缺一不可。当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竞技运动的项目,学生应该有选择地学习体验,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根据学生的实际,去创新和发展。 2.可接受的教学内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系统地制定每学期理论课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体育教师

在平时的实践课中要结合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把理论的内容在教案中反映出来。这样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3.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师生关系、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到主动学习、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学会到会学。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形式要灵活、层次结构要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及理论教学等为主。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教学录像、科教电影,有条件的话可以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5.创新的关系处理。首先,要把握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动学生发问和争辩,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次,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音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设立的一门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学校事实美育的主要途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音乐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但是,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看到我国音乐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正视我国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较少留有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多沿用教师传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比较淡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未能普遍形成。 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一、新课程改革后与改革前有何不同 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标准”表述得很简明。这就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新的艺术课程在理念和目标方面上有许多新的特点:1、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2、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3、聚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那么新课程改革后与改革前有何不同呢?我认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新的教学观 教师首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充分发展,给他们想象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改变过去教师领导一切的方式,要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要有互动。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及时和学生沟通,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二)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引导,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标背景下的

新课标背景下的“导学”策略 台头山乡高杖子明德小学郭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强调自主学习,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只有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关键词:新课标导学策略 (一)对新课标背景下“学导”关系的认识。 从总体上看,当前的小语课堂一方面“讲风”依旧很盛,教师仍存在一定的“霸语权”。教师的“导”依然显得强势,有些课没有让孩子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不同程度的存在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自主学习也存在一些误区。有些课表面上看似乎很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质上只是“形式”上的自主,比如,以细小的问题引导讨论,全场似乎很热闹,但从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再如,有的老师开始时问学生,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当学生一一说出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后,老师又回到预设的环节,按课文的顺序进行分析讲读。这样的“自主”又有何意义呢?应该看到,由于小学生在基础知识、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其“自主学习”与成年人的“自主学习”相比,有一定的区别。准确地说,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它的本质意义不在于能够自主学习多少东西,而是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应立足于“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在倡导“自主学习”时,要摒弃形式上的“自主”,真正地尊重学生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组织讨论交流时,在准确把握文本价值的前提下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过于强调答案的一致性;在教学的步骤上,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要过于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性。应加强必要的指导。通过老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不断累积自主学习的信心,并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落实新课标精神,更加强调以生为本、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今天,倡导“学导课堂”,加强对导与学关系及导学策略的研究,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所言,实现学导课堂是合理的选择,只有“学导”的语文课堂形态,才有望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老大难问题。 (二)落实“以学定教”,必须正确理解与对待“先学后导”。 学导课堂倡导以学定教,先学后导。学与教关系密切,学是内因,也是本质因素,“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一内因,才能发生质的变化。可以这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