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椎弓根 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 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 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 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脊柱

骨折后凸畸形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脊柱骨折经过不当的保守治疗或者不确切手术治疗后均可能发生陈旧性的局部小角度的后凸畸形。引起脊柱不稳、畸形,局部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和脊柱退变的加重,其中部分患者出现后凸畸形的进行性加重,同时产生的腰背部疼痛和圆锥马尾受刺激症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干预。2009年5月-2010年8月,我们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继发后凸畸形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08月,我院连续收治陈旧性脊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5~62岁,平均54.6岁;损伤位置:T10骨折1例,T11骨折2例,T12骨折2例,L1骨折2例,L2骨折1例。既往治疗过程包括:3例患者伤后曾采取保守治疗;5例曾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术,术后1.5-2年内取出内固定后逐渐出现后凸畸形。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

30°,伤椎前后缘高度差平均为21.04mm。

1.2手术方法

本组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患者全部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俯卧位脊柱后正中入路,于拟截骨部位头尾各2~3个节段植入椎弓根螺钉。将楔形截骨的角度向伤椎上方椎间盘位置倾斜,从而使残余椎体形成一个前后方等高的规则形状,利用Cobb剥离器、各种角度的髓核咬钳和高速磨钻等工具彻底去处伤椎头侧的椎间盘,刮匙去除伤椎头侧椎体下终板软骨。经椎弓根和椎间盘截骨间隙处植入自体碎骨(来源于椎体截骨操作和后方附件的切除或自体髂骨),在X线透视引导下,用加压器两侧同时缓慢加压,仔细检查硬膜及神经根有无卡压,截骨平面有无前后位移等,至截骨底部间隙闭合,锁紧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完成内固定后制作骨床,利用自体碎骨进行后路植骨融合。切口放置引流,逐层关闭。术后支具保护3个月。

2结果

全部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00.0±31.4)min,平均出血量(850.8±100.6)ml;术前Cobb:37.42±21.90°,术后Cobb:II.73±21.15°平均矫正度数:27.58±13.04°;应用配对t检验,fl=弱,a=0.01,T=9.3。查表得P0.001,拒绝HO,接受H1,认为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obb角度较前明显改善,矫正度数可靠。术前整体矢状面平衡较术前均明显改善,1-2.5年随

访时,截骨间隙全部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植入物断裂松动及植骨的脱落,无假关节的形成,无螺钉位置不当引起的神经功能并发症。

3讨论

脊柱压缩性骨折经过保守治疗或不当手术治疗后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缓慢进展的后凸畸形。陈旧性胸腰段骨折继发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压迫,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平衡,最大限度改善临床症状[1]。前路手术脊髓的直接减压效果好,前方融合率高,长期随访矫正率丢失较少,但是除了入路相关并发症让人关注外,对于僵硬局部后凸矫正能力有限[2]。多数学者建议采用单纯后路治疗。伤椎通常在矢状面呈现楔形,其头侧椎间盘多在受伤即刻即已受损,骨质疏松和脊柱及受损椎间盘的老年性改变进一步造成前中柱结构承重能力的下降,而相对坚强的椎弓根部位及其上方的椎间盘后角形成对局部硬膜囊的直接压迫,易导致神经损害症状。因此我们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方式[3],一方面确实对于压迫硬膜囊的部位进行了彻底减压,另一方面尽可能保存了残余椎体的高度,同时实现截骨平面骨与骨接触,不必使用额外结构性支撑器材。由于截骨同时彻底切除了椎间盘,不仅能避免破损的椎间盘组织继续侵入残余椎体骨松质,而且可以保证截骨部位骨与骨的良好接触。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和Cobb角的改善,后路手术后可获满意疗效。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引起的后凸畸形,单纯后路手术可完全解决减压、矫形问题。手术注意事项:①手术操作应遵循减压彻底、矫形到位、植骨丰富、内固定

可靠的原则。②术中预防对神经的器械伤、牵拉伤及术后切口内血肿压迫伤,以免术后加重脊髓损伤。③术中减压特别是在一侧截骨矫形时,可先将对侧椎弓钉连接杆临时安装,边调节连接杆边截骨矫形,并依据需要进行左右互换操作,直至截骨植骨完成,最后再进行调节拧紧固定。这样既保证了术中操作部位脊柱的相对稳定性,又避免了其他组织的损伤。

参考文献

[1]HesryR.Evaluationandtreatmentofadultspinaldeformityinvi tedsubmissionfromthejointsectionmeetingondisorderofthespine andperipaeralnerves[J].NeurosurgSpine,2004,1(1):9.

[2]齐强,陈仲强,郭昭庆,等.脊柱前方垫高-后方闭合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初步报告.中华外科杂志,2006,44:551-555.

[3]张雪松,王岩,张永刚,等.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中华外科杂志,2009,47(18):1383-6.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颈椎活动受限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79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颈椎活动受限的相关因素 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引发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出现颈椎活动 受限的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共93 例,根据颈椎活动度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2 例,颈椎活动度>40°,观察组41 例,颈椎活动度<20°,将两组患者的AS 功能量表(BASFI)、颈椎病变评分(mSASSS)以及颈椎曲度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S 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 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颈椎病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颈椎曲度 显著低于对照组,P 均<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颈椎会 出现结构性损害,而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颈椎活动会更加受限,从而使患者 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关键词】胸腰椎后凸畸形;强直性脊柱炎;颈椎活动受限;影响因素【中 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045-02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脊柱附着点和骶髂关节炎症为症状的疾病,属于慢性的炎 性疾病,其病变特点包括关节强直、关节和椎间盘纤维环及附近的结缔组织骨化[1]。目前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了骶髂关 节炎、胸椎病变、腰椎病变、颈椎病变以及周围关节病变等,而颈椎是常见的受 累部位,由于椎间盘、韧带及其附近组织的慢性骨化,颈椎的融合及活动功能会 逐渐降低,最终形成固定、僵硬的畸形[2]。在本次研究中,对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旨在探讨和研究造 成颈椎活动受限的因素,为临床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0 月至2015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 的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共93 例,其中,男82 例,女11 例;年龄 在18 岁-6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2±10.9)岁;患者的病程为2 年-35 年,平 均病程为(10.3±1.7)年。所有患者的胸腰椎后凸Cobb角均在50°以上。排除精 神疾病患者,排除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出现病变患者,排除有药物成瘾史 或酗酒史的患者,排除脊柱假关节患者,排除颈椎病理性骨折患者。93 患者根据 颈椎活动度分为对照组52 例,颈椎活动度>40°,观察组41 例,颈椎活动度<20°,两组患者的年龄、职业、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使用医学影像传输和存储系统对患者的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 线片进 行分析,测量患者全脊柱后凸的最大Cobb 角;分析患者颈椎中立位X 线片,测 量患者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分析患者的过屈位和过伸位X 线片,测量颈椎活动度,主要为C2 和C7 椎体下缘连线间的夹角,在屈曲时用θ1 表示,过伸时用θ2 表示(如图一、图二)。颈椎活动度=θ2-θ1,在颈椎前屈时,θ为正值;当颈椎后凸时,θ为负值。 图一颈椎屈曲时的示意图图二颈椎过伸时的示意图颈椎屈度的测量使用Borden 测量法,即沿着颈椎各个椎体的后缘做一个弧线(a 线),然后从枢椎齿 状的突后上缘到C7 椎体的后下缘做一个直线(b 线),找到a 线和b 线间的最宽处,做垂直横交线(c 线),这条垂直横交线就是颈椎的生理曲线的深度[3]。(如图三所示。)

2013年度胸腰椎压缩骨折诊疗方案

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中胸腰椎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外伤史。 (2)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压痛、后凸畸形。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5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1)有明显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站立及翻身困难,可出现腹痛、腹胀甚至出现肠麻痹症状。 (3)x线片显示:椎体呈楔形改变。, (4)双下肢无神经症状,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二)病期诊断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 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胃纳不佳,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疼痛程度已有减轻,但活动仍受限,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可见腰部酸软、四肢无力、活动后腰部仍隐隐作痛,舌淡苔白,脉虚细。 (四)中医鉴别诊断: 1.闪腰:“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性腰痛,疼痛学上称之为腰脊神经后支痛,还有人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腰肌劳损”等。多发生于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久坐的办公人员等“闪腰”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2.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典型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脊柱侧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腱反射异常和皮肤感觉障碍等神经根受压表现。可做腰椎CT或MRI检查助诊。 3.龟背炎(腰椎结核):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血沉加快,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骨质破坏或椎旁脓肿。 (五) 西医鉴别诊断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意见初稿 常德市第一中医院脊柱科周明 一、疾病诊断 1、诊断标准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或不伴神 经损伤。 (3)辅助检查:X线、CT(三维)、MRI、骨密度。 2、诊断 1、病名:胸腰椎骨折 2、中医辨证分型;早期血瘀气滞型,中期血瘀痹阻型,后期肝肾亏虚型。如:胸腰椎骨折骨折(早期气血瘀阻型)。 3、西医分型:(压缩性骨折型、爆裂性骨折型、安全带骨折型(chance骨折)、骨折脱位型);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二、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1)适应症:各类稳定性脊柱胸腰段骨折;程度较轻的不稳定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者;X线拍片、CT平扫显示椎体高度丢失<1/3,椎管内骨块占位小于30%者;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者。 (2)复位方法:①、过伸牵引下体位复位:患者俯卧硬板床,双手过肩紧握牵引床,两助手站床尾,向上牵引患者双下肢,直至胸腹部离开床面,使脊柱过伸,整复者手掌按压伤椎棘突,使得患者身躯处于过伸位,以利复位。②、垫枕法:牵引复位之后,患者仰卧硬板床,伤椎为中心下垫软枕,从5cm开始每日增高1-2cm,至15cm,逐渐加厚,使脊柱过伸,伤椎复位。此法也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者同时不能耐受过伸牵引下体味复位者。 (3):复位后锻炼:①、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足跟五点支撑起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伤后7-10日可采用此法。②、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双足支撑用力,使全身腾空后伸。伤后2周可采用此法。③、飞燕点水法:患者俯

卧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一枕头,使头部和肩部尽量后仰,同时下肢尽量绷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呈一弧形,俗称“两头翘”。此法要求较高,多在前两种方法锻炼一段时间后再采用。 (4)、后期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配合本科室专用中药局部外熏洗;②理疗等促进局部损伤经络的修复;③活血、消肿、促进骨折愈合、止痛等药物对症治疗(如血栓通、七叶皂苷钠、复方骨肽、双氯芬酸钠等)④绝对卧床休息三个月;④三个月后在胸腰段支具保护下下床活动。 2.手术治疗:包括椎体成形术、后路手术、前路手术 (一)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VP/PKP):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椎体压缩不严重、骨质疏松症者。患者术后可以1周内下床活动。此法具有切开少,创伤少,时间短,费用少,恢复快,安全的特点,将成为老年骨质疏松骨折的首选治疗。 (二)前路/后路手术: 其手术指征目前有几种观点: ①、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 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 ,TLICS)。具体标准是:(1)骨折的形态表现:压缩性骨折1分;爆裂性骨折2分;旋转型骨折3分;牵张性骨折4分。若有重复,取最高分。(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性:完整者0分;不完全断裂者2分;完全断裂者3分。(3)病人的神经功能状态:无神经损害者0分;不完全损伤者或马尾综合症者2分;完全性脊髓损伤者3分。各项分值相加即为TLISS 总评分,该系统建议大于或等于5分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小于或等于3分者考虑非手术治疗,4分者可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②、存在以下2点中任何一点均有手术指征:1、是否合并有椎管受压并伴有脊髓或神经损伤。若合并有脊髓损伤应判明脊髓损伤的程度,是完全性损害还是非完全性。2、是否存在不稳定。脊柱骨折的不稳定性的概念尚有歧义。目前较为通用的胸腰椎骨折不稳定性的标准为任何双柱损伤的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

三平一正:极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手术矫形治疗 目标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8, 8(3), 312-317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7c8015250.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c8015250.html,/10.12677/acm.2018.83052 Treatment Goal for Extremely Severe Scoliosis Correction Deng Zhao, Yijian Liang*, Fei Wang, Zhengjun Hu, Rui Zhong, Hehong Zhao Orthopaedic Department,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Chengdu/Second Clinical Hospital of Chengdu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pr. 21st, 2018; accepted: May 11th, 2018; published: May 18th,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extremely severe scoliosis treated with halo-pelvic tra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 treatment goal. Methods: 43 patients diagnosis with extremely se-vere scoliosis underwent a combined treatment including halo-pelvic traction, concave and con-vex thoracoplasty,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VCR) and scapula-plasty from Jun 2014 to Feb 2015 were recorded. The parameters of imaging, result of pulmonary function test (PFT) and ap-pearance pre- and post-treatment were analyzed. Results: 20 male and 23 femal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average age was 20.5 years old. The preoperative mean Cobb’s angle of main curve and kyphosis was 168.25? ± 14.28?and 151.38?± 28.60?, and respectively decreased to 48.25?± 8.29? and 30.75? ± 13.80? after treatment. A comparison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impairment preoperative vs. follow up found 0 vs. 7 patients had mild impairment, 0 vs. 16 patients had mod-erate impairment, 11 vs. 20 patients had severe impairment, and 32 vs. 0 had extremely severe impairment. The mean follow up was 30.5 ± 4.7 months. The height increased 22.5 ± 6.1 cm ave-ragely. The scapula and pelvis rebalanced after the treatment. No obvious humpback remained. The appearance improved satisfactorily. No severe complication occurred.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strategy for extremely severe scoliosis is safe, and the outcome is satisfactory. The new treatment goal including balance of scapula and pelvis, no obvious humpback, improve-ment of pulmonary function and normal blood gas could achieve though the strategy.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may help these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Extremely Severe Scoliosis, Treatment Goal, Halo-Pelvic Traction, Balance of Scapula and Pelvis, No Humpback, Blood Gas, Pulmonary Function 三平一正:极重度脊柱侧弯畸形手术矫形治疗 目标 赵登,梁益建*,汪飞,胡正军,钟锐,赵贺红 *通讯作者。

胸腰椎骨折分型及治疗

胸腰椎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同时,临床众多的治疗方法也各有其较强的适应症。随着医学基础、相关学科及工业技术的发展,脊柱外科领域的许多基本概念、诊断标准、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不断完善。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脊柱外科诊断治疗水平的进步十分令人鼓舞,如三维CT、MRI把人体视如透明体,C臂透视机、导航仪、内窥镜、各种脊柱手术工具和内置物的临床应用,使得胸腰椎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然而,在如何准确判断胸腰椎的类型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争论。 胸腰椎的分型: Denis 分型:三柱概念的提出,将人们对脊柱的结构及其功能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其将胸腰椎分为4 大类: (1)A 类:压缩性; (2)B 类:爆裂性; B 类又分为5 型: (1) 上下终板型; (2) 上终板型; (3) 下终板型; (4) 爆裂旋转型; (5) 爆裂侧屈型。 (3) C 类:安全带; C 类分为线单水平型和双水平型,每型又有骨性损伤和软组织性损伤之分,合为4 型。 (4) D 类:脱位。其中D 类则有3 型: (1) 屈曲旋转脱位; (2) 剪力性脱位; (3) 屈曲牵张性脱位。McAfee分型:CT 的横断扫描影像使人们能更准确地评价胸腰椎的损伤程度和了解三柱损伤的状况,所以McAfee 等根据胸腰椎的CT 的表现和中柱受力的状况将胸腰椎分为6 大类: (1) 楔形压缩; (2) 稳定性爆裂性; (3) 不稳定性爆裂性; (4) Chance ; (5)屈曲牵张性损伤; 移位性损伤。其中移位性损伤中包括“切片”( slice) 、旋转性脱位和单纯脱位。 AO分型:90 年代以来,鉴于已有的胸腰椎分类的缺陷,AO 学派和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相继推出自己的分类法。Magerl等以双柱概念为基础,承继AO 学派长骨的32323 制分类,将胸腰椎分为3 类9 组27 型,多达55 种。 主要包括: (1) A 类:椎体压缩类: ①A1 :挤压性; ②A2 :劈裂; ③A3 :爆裂。 (2)B 类:牵张性双柱: ①B1 :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 ②B2 :骨性为主的后柱损伤; ③B3 :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3) 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 ①C1 :A 类伴旋转; ②C2 :B 类伴旋转; ③C3 :旋转2剪切损伤。Gertzbein代表美国骨科权威性机构提出的分类为3 类9 型,即: (1) A 类:压缩类,包括挤压型(楔形) 、劈裂型(冠状) 、爆裂型(完全爆裂) ; (2) B 类:牵张类,包括后方软组织型(半脱位) 、后方椎弓型(Chance ) 、前方椎间盘型(伸展滑脱) ; (3) C 类:多方向移位类,包括前后型(脱位) 、侧方型(侧向剪切) 、旋转型 (旋转脱位) 。 在国内,张光铂等以Denis 分类为基础,着眼于三柱损伤,辅以椎管阻塞的状况对胸腰椎进行归类。饶书城结合目前几种常见的分类将胸腰椎分为5 大类: (1) 屈曲压缩,其中的分型采用Ferguson 和Allen的三度压缩分类分为3 型; (2) 爆裂,其中的分型采用Denis 分类的爆裂性的5 种分型; (3) 屈曲牵张性损伤,其中的分型采用Gertzbein 的屈曲牵张性分类的A~C2 的分型; (4) 屈曲旋转性脱位,其中有经椎间盘脱位和“切片”两型;(5) 剪力型脱位。 TLICS分型: 美国的脊柱创伤研究会(the Spine Trauma Study Group ,STSG),提出了一种新的胸腰椎损伤的分型方法———胸腰椎损伤评分系统(Thoracolumbar Injury Severity Score,TLISS)[13]。TLISS 评分系统主要依据三个方面:(1)基于影像学资料了解的受伤机制;(2)椎体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的完整;

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前后护理探讨

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前后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14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选择14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手段,观察护理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14例术后患者侧凸Cobb角15~71°,平均31.3°,纠正率71.9%,后凸22~48°,平均34.9°,纠正率59.3%,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7月~31月,平均12.7月。结论加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保障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手术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标签: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探讨 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多指>80°的侧凸和或后凸Cobb角[1],严重影响人体外观与走路姿势,可造成胸廓畸形,对患者心脏、呼吸正常功能带来影响,严重可带来生命威胁。2008年2月~2010年1月,我院共收治14例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矫形术,手术效果均成功。本文选择14例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的护理干预及功能锻炼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组14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15~31岁,平均(2 2.1± 3.2)岁;其中6例先天性,7例特发性,1例神经纤维瘤病;侧凸Cobb 角81~139°,平均(111.2±15.3)°,后凸57~165°,平均(85.8±6.8)°。 1.2方法14例患者均为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手术,取患者俯卧位,行后路松解多节段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三维矫形植骨胸廓成形术。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14例患者中多见于青少年,因备受歧视造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迫切渴望手术成功,又担心手术风险及术后效果,表现出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详细分析患者个性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向患者手术医生,告知手术治疗必要性、手术方法、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及治疗依从性。 2.2呼吸功能训练由于脊柱后凸严重,患者呼吸肌发育出现障碍,收缩力较弱,且胸廓畸形导致肺组织发育严重受限[2],术后可能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应加强术前肺功能的定期测量,指导患者进行肺功能锻炼。可采取深深呼吸、有效咳嗽、吹气球、扩胸运动等方法,呼气时可用双手挤压胸廓及腹部,吸气时应保持最大努力吸气扩胸,同时双手做伸展运动,4次/d,30min/次;吹气泡锻炼可将玻璃瓶内盛半瓶清水,口吸塑料细管尽力向瓶内水中吹气泡,2~6次/d,30min/次。 2.3 术中唤醒试验因手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可能会对脊髓神经造成

我国脊柱畸形治疗发展史

我国脊柱畸形治疗发展史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脊柱畸形治疗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最常见的脊柱畸形就是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脊柱侧弯等,当时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自从1945年Smith Peterson 为强直性脊柱炎驼背做截骨矫正手术,1962年Harrington治疗脊柱侧弯器械的问世,给了作者及骨科同道较大的启示。 作者在1961年遵照Smith Peterson的手术方法,作了第1例强直性脊柱炎驼背畸形的“脊柱截骨术”,取得成功。1962年Harrington 首篇手术治疗脊柱侧弯的论文在英文版“骨与关节杂志”上发表,当时我把这篇论文背的滚瓜烂熟,又与新疆拖拉机厂的高级工程师联合制造出整套的Harrington手术器“全国首届脊柱外科专业学习班”中外专家合影(1981年北京协和医院)械和内置入器械,并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正当准备应用于临床之际,受文革风暴的影响而夭折。直到70年代末期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科技大会之后,我国骨科工作者才再次振奋精神、学习国际经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科研与临床实践,各自在自己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具有各自特色

的成就。如北京的吴之康、卢世璧、叶启彬、党耕町;四川的饶书城;山西的马景昆、宁利宏;上海的戴尅戎、赵定麟;苏州的唐天驷;青岛的胡有谷;广州的陈之白、周良安、李佛保;新疆的田慧中等都是在我国开展脊柱外科较早的尖兵。1980年以后在吴之康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由吴之康教授担任组长,点燃了我国脊柱外科的火炬,使全国热心于脊柱外科事业的同道们成长壮大起来!新疆脊柱外科研究所于1985年成立。当时,在中华骨科杂志上报道为“全国第一所脊柱外科研究所在新疆成立”。由吴之康、叶启彬教授主办的“Armstrong脊柱外科学习班”是最早的一次脊柱外科学术活动(图1)。后来中华骨科学会于1983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在此基础上1985年正式成立了脊柱外科学组。1987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以后每3年召开1次。从90年代开始我国脊柱外科事业蓬勃发展,全国部分大医院均设立了脊柱外科专业科室、研究所或中心。实现了吴之康教授生前所提倡的把我国的脊柱外科事业普及、发展和提高的遗愿。 2005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由脊柱外科学组组长党耕町教授组织召开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参加会议的新老委员已达到43人,可见我国脊柱外科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根据作者从事脊柱侧弯矫治30余年的临床经验,对脊柱弯曲的矫治工作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单纯器械矫治时期;牵引加器械矫治时期;牵引、截骨加器械矫治时期。

住院病历记录+胸椎压缩性骨折

科别:外科床号:6 姓名:张琼雄住院病历记录续页住院号:1000042802姓名:张琼雄出生地:海口市 性别:男籍贯:海南省海口市 年龄:82岁工作单位:海口市橡胶一厂 民族:汉族常住地址:海口市联贵坊66号 婚况:已婚入院时间:2010年11日17日16时00分 职业:产业工人病史采集时间:2010年11月17日16时00分 发病节气:立冬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主诉:不慎跌倒致胸腰部疼痛,活动受限20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20天前不慎跌倒出现胸腰背部疼痛,转侧困难,咳嗽、如厕时疼痛加重,无畏寒、发热,曾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诊治,拍胸腰部CT片提示:1.T12椎体压缩性骨折;2.腰椎退行性变;3.L4椎体轻度滑脱。拟“T12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具体不详),胸腰部疼痛症状有好转,但症状反复。1天前无明显外伤情况下胸腰部疼痛加重,无法下床活动,患者家属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立即由家人送患者到我院就诊。门诊拟T12椎体压缩性骨折收入我科。自起病以来,患者症状如前所述,无咳嗽,无咳痰,无腹痛,患者体重无明显变化,二便调,纳眠可。 既往史:既往史无特殊;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原籍,久居海口。生活条件、环境一般。未曾到过疫区,无毒物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无重大精神创伤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子女。 家族史:家人体健,否认有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 37.5℃ P: 72次/分 R: 20次/分 BP:150/90mmHg 一般情况:神志清晰,发育正常,较消瘦,自动体位,检查合作。 皮肤:温度正常,稍苍白,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无蜘蛛痣、皮疹。 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部 头颅:头颅无畸形,无压痛,无肿块,头发色黑,有光泽,分布均匀。

脊柱后凸讲义

脊柱后凸 【概述】 脊柱后凸(kyphosis),又称驼背,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脊柱向后异常凸出,使脊柱本身及其附属组织解剖形态改变的一种疾患。本病发病率不低,造成的伤残很显著,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和劳动。所以,治疗本病,不仅仅是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恢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劳动能力。 【病理与病理生理】 脊柱后凸畸形所致的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脊柱屈曲畸形压迫并限制胸腔及腹腔某些脏器生理活动所致。如胸壁畸形致肺不能自由舒缩,导致肺活量减少。在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胸腔和腹腔变短和受压,使膈肌运动受限,肺功能明显减低。 脊柱后凸患者呼吸功能术前和术后测定,并同正常时对比发现:部分患者具有限制性通气障碍,其气道清除功能下降,容易诱发气道阻塞。可在限制性通气障碍的基础上,产生混合性通气障碍。术后测定说明肺活量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图1)。 脊柱后凸和患者在晚期,由于咳嗽功能减弱,影响肺内分泌物的排出,从而导致肺内疾患的发生,如并发肺结核者可高达25%。经研究证实,脊柱后凸患者在呼吸时肋骨移动很小,而膈肌运动范围增加,这一因素使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降低,呼吸时气体交换不足。在休息时,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当运动时即有心悸、气短、出汗。长期肺功能不良,可引起肺源性心脏病。脊柱后凸经手术矫正后,肺活量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脊柱后凸矫形手术,除能改善外观、矫正畸形外,还可改善呼吸、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的功能。 脊柱后凸患者的身体重心在第4腰椎前缘向前移,为克服身体向前倾倒,颈椎前突曲度代偿性增加,且髋与膝关节屈曲以保持躯体平衡,长时间代偿,可导致颈椎增生。手术矫形后,可使颈椎曲度、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生理状态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长期脊柱屈曲,腹肌短缩,从而改变肌肉牵拉力线的角度,能加重脊柱的屈曲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围手术期护理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围手术期护理 发表时间:2012-08-08T16:28:21.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刘文陈娟[导读]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脊柱并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 刘文陈娟(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福建福安 35500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脊柱并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引起强直和纤维化的慢性疾病,可造成脊柱屈曲畸形,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并造成胸廓畸形,影响呼吸和心脏功能,大大降低生活质量。我科自2006年1月~2011年6月共收住重度后凸畸形患者5例,均在全麻下行后路松解楔形截骨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本组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20-41岁,年均31岁。Cobb’s角60°~75°,平均65.5°。颈椎屈曲范围0°~5°,髋关节活动度45°~60°。脊柱各方位活动障碍,腹壁有1-2条较深皱折。 1.2 手术方法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行后路松解多节段蛋壳样技术,部分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椎板植板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患者多为青壮年,对手术后增加美感的渴望同时又担心手术成功以及长期后凸畸形倍受歧视,心理上不同程度存在担心焦虑,悲观失望等情绪。护士应多予患者沟通交流,多倾听患者诉说,给予心理支持,通过图片和影像方式列举成功病例,同时多讲解本病相关知识和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营养支持本病患者常伴有低热、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术前指导患者宜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钙铁、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遵嘱予白蛋白、脂肪乳剂等静脉营养药物。 2.3 呼吸功能训练畸形造成胸廓容积改变,严重影响心肺功能,全麻患者易引起肺通气不足,术前常规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2.3.1 有效深呼吸运动深吸气数秒后用力呼气,3次/d,10 min/次,也可采用带有趣味性吹汽球训练,可达到提高肺活量,避免术后肺炎、肺不张。 2.3.2 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指导病人在吸气末在腹肌收缩、腹壁内陷,使胸内压急剧上升时用力咳嗽[1]。 2.4 术前常规护理术前3天用沐浴露每日清洗背部,避免抓、刮痕,术前1天剃净手术区野毛发,皮肤消毒后穿消毒衣,根据医嘱备血,同时完善各项检查,如心、肺、肝、肾功能以及胸腰椎X线片,CT、MRI影像检查,术前3天进行床上大小便和俯卧位训练,可适应术后床上大小便和术中长时间俯卧位。 3 术后护理 3.1 生命体征观察及体位护理术后置于有气垫床的硬板床上,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麻醉未清醒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平卧2-4小时,可起到压迫止血作用,减少切口渗血情况。平卧时头部可垫20cm软枕,双肩下垫外缘高 10-15cm三角垫,腰背部置薄软枕,避免患者平卧时腰背部不适感,2-4小时后更换体位,应进行轴线45°翻身,翻身后腰背部垫三角垫,防褥疮。 3.2 术后胃肠道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3.2.1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由于脊柱长时间屈曲位,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变短,当畸形得以矫正时,会使肠系膜上动脉受到牵拉,压迫十二指肠引起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发生[2]。表现频繁恶心、间歇性呕吐,呕吐物合胆汁,腹胀,上腹疼痛。肠蠕动未恢复前,患者宜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胃酸中H+对胃粘膜刺激,本组1例术后第二天出现胃部不适,恶心,欲呕,指导按摩腹部并给予胃粘膜保护剂应用后症状缓解。 3.2.2 应激性溃疡系十二指肠急性表浅性粘膜糜烂和溃疡,易继发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后胃粘膜病变,主要表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以呕吐、黑便为主,严重时可呕血,预防主要是:(1)围手术期宜应用抑酸剂、胃粘膜保护剂及H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能防止胃酸、胃蛋白酶和胆汁的渗透和侵蚀。(2)加强全身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3)饮食由流质、半流质、软食过渡到普食,注意少量多餐,易消化食物。 3.3 脊髓功能观察由于手术牵拉易损伤脊髓或破坏脊髓血供,麻醉清醒后,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和运动情况,嘱患者活动脚趾,询问患者双下肢有无麻木,疼痛或肢体乏力、沉重无法移动等症状,本组有一例术后第2天主诉右大腿外侧酸痛感,予应用脱水剂,激素后症状缓解 3.4 负压引流管观察及护理本组患者术后常规置负压引流管,注意妥善固定防止受压、扭曲,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液色、质、量。术后24小时不超过500ml,为暗红色,24-48小时引流量为50-100ml/d,48-72小时引流量<50ml/d,即可拔管,引流期间引流量每小时>100ml,连续2-3小时宜报告医生,观察有否活动性出血,如发现引流液呈淡红色血清样,患者诉头晕头痛考虑为脑脊液漏,宜去枕平卧头低足高位,解除引流负压,遵嘱补充电解质。 3.5 功能锻炼术后1-2d鼓励上下肢主动和被动活动,3-7d摇高床头,患者取坐卧位,在原有基础上,双下肢膝以下可悬空于床外,患者用双手支撑床上,活动双下肢,7d后,在胸腰背外固定支具保护下,加强活动强度,可坐靠背椅子,床边站立,扶床走动,家属陪同下室内活动,活动以步行为主,循序渐进,直至恢复。 3.6 出院指导出院一个月宜来院摄片复查,了解内固定有无松动,3个月复查了解骨痂生长情况,睡眠时应卧硬板床,低枕为主,不宜长时间保持一种固定姿势,坚持支具保护3-6个月,6个内禁止脊柱弯曲、扭转及进行提重物活动,可坚持靠墙站立和腰背肌锻炼,以保持良好姿态。 参考文献 [1] 陈立民,姜永庆,高吉昌等.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23.24)1786~1788. [2]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89~295 .

手术治疗脊柱侧弯最牛医院排行(待续)[脊椎病论坛]

手术治疗脊柱侧弯最牛医院排行(待续)[脊椎病论坛] 手术治疗脊柱侧弯最牛医院排行(待续) 常规状态下,脊柱侧弯手术是脊柱骨科难度最高的手术——没有之一。虽然目前国内脊柱侧弯矫形的技术已经逐渐趋于成熟,全国各地能够开展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医院也越来越多,但由于矫形术式运用不当或是专家技术水准欠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吴增晖表示,脊柱侧弯手术并发症较多,严重者甚至可致瘫痪。虽然在医学范畴,我们不能绝对意义上的相信这家医院一定比另一家医院好,因为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见过了,就有应付特殊情况的经验,没有见过,面对高难复杂手术就会束手无策。譬如小编就见过一例在协和求医无过转战广州,成功手术的患者。但总体而言,脊柱侧弯矫形的医院,应该有一个分级或者是别类,如南京鼓楼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就被业内认识广泛的认为是国内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做的最好的两家医院,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两家医院分到第一梯队,并此衍生出第二、第三梯队,至于其后,年手术量在40例以下的医院,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海涌教授和小编都认为并无列入这个榜单的必要。国内脊柱侧弯手术发展史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最早是在60年代初期,由美国Harrington医生率先开展,

Harrington发明了哈氏棒,并使用它治疗小儿麻痹症导致的脊柱侧弯,经过手术的患者可以坐起来,这之后,哈氏棒逐渐应用到了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手术矫正。1974年墨西哥医生Luque发明了鲁氏棒和钢丝矫正技术,将哈氏棒的二点固定发展为多点固定,提高了矫正效果。而国内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是80年代初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吴之康教授到美国和墨西哥,师从Harrington和Luque教授后,198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了国内最早的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在后来几年里面,除了协和,广州的陈之白、周良安教授,山西的马景昆教授也先后开展了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1986年吴之康教授退休,被聘为306医院的顾问,306医院开始在吴教授的指导下开展脊柱侧弯矫正手术。按照海涌教授的说法,80年代的侧弯手术是北京协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山西马景坤三分天下。到了90年代初期,国内不少医院都作脊柱侧弯矫正手术,比较出名的除了上述的医院,还有成都的饶恕成教授、哈尔滨的姜洪和教授等。也是在90年代初期,由于医疗条件和技术的限制,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出现了不少并发症,一度很多医院都停止了这个手术。90年代中期,北京协和医院引进了CD三维矫正技术和理论,以及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脊柱侧弯的矫正技术和效果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南京市鼓楼医院的邱勇教授90年代中期留学法国,师从CD两位教授中的Cotrel教授学习脊柱侧弯矫正理论和技

胸腰椎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

胸腰椎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 靳安民主任医师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 主要内容: 一、胸腰椎骨折分类:Denis分型和Magerl改良AO分型 二、胸腰椎骨折手术参考方法:LCS和TLICS 三、胸腰椎骨折手术入路:前路、后路、前后路 四、微创手术:PVP或PKP和MIPPSO 胸腰椎骨折分类: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胸腰椎骨折分类的研究领域中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自己 的经验,提出了各自的系统和见解。由于分类方法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临床疗效评估困难和国内外交流障碍。鉴于短期内还不可能出现被广泛接受的分类系统,因而现有的Denis分类和AO分类仍应是主流的分类方法。 ●Denis分型 ●Magerl改良AO分型 爆裂骨折Denis分型(1983) ●A型:严重的完全纵向垂直应力所致的上/下终板均破裂的骨折 ●B型:不完全纵向垂直或略带前屈应力所致的上终板损伤 ●C型:下终板损伤,作用机制与B型相似,但比B型少见 ●D型:轴向应力伴有旋转暴力 ●E型:轴向应力伴有侧向屈曲 Magerl改良AO分型(1994) ●Magerl等以双柱概念为基础,继承AO学派长骨骨折的3-3-3制分类,将胸 腰椎骨折分为3类9组27型,多大55种。主要包括: ●A类:椎体压缩类:A1:挤压性;A2:劈裂性;A3:爆裂性。 ●B类:牵张性双柱骨折:B1:韧带为主的后柱损伤;B2:骨性为主的后柱损 伤;B3:由前经椎间盘的损伤。 ●C类:旋转性双柱损伤:C1:A类骨折伴旋转;C2:B类骨折伴旋转;C3: 旋转-剪切损伤。 手术适应症 ●Denis 等[1]认为无论有无神经损伤,爆裂骨折均应被列为不稳定性骨折。 ●Mikles 等[2]认为当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椎体高度压缩>50%、 后凸Cobb 角>25°或椎管受压超过40%时需手术治疗。

脊柱侧弯治疗指南

脊柱侧弯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脊柱侧弯(Scoliosis)又名脊柱侧凸是一种病理状态,当脊柱的一段或几段出现侧方弯曲,可逐渐加重,不仅可累及脊柱,胸廓、肋骨、骨盆,严重者影响到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截瘫,重度侧凸需手术矫形,轻度侧凸通过指导下的体疗,电刺激治疗,牵引治疗、特别是支具治疗可以防止或减少畸形的发展。 分类 脊柱畸形根据位置可以分为颈椎,胸椎和腰椎畸形。根据形态学可以分为前凸,侧凸和后凸畸形。根据脊柱畸形的原因考虑,可以分为特发性,先天性,神经肌肉型,间质性,创伤性等原因。对于侧凸来说,特发性是其常见原因 冠状位畸形,将其畸形位置分为上胸段,中胸段,胸腰段/腰段。 临床表现从外形上,侧弯可以产生背部隆起畸形,产生“剃刀背”畸形,有的甚至产生“漏斗胸”或“鸡胸”畸形,同时合并这种背部畸形,可以伴随双侧肩关节不平衡或者骨盆不平衡,以及双下肢不等长,可以引起患者明显局部畸形,身高减少,胸腔和腹腔容量的减少,甚至造成神经功能,呼吸功能,消化功能的损害等;同时对于脊柱骨结构本身发育不良的患者,可以伴发脑脊膜膨出,隐形脊柱裂等神经发育异常的表现。此外,先天性脊柱侧凸还可能伴有心血管系统异常,气管-食管瘘,多囊肾等多脏器异常的表现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病因 特发性脊柱侧凸,从病因学上来讲,并不十分明确,但是和基因和遗传具有一定关系,此外还存在椎旁肌肉本身分布不平衡的原因。形态学是指椎体本身没有结构异常,椎体分隔正常,拥有对称的椎弓根,发育正常的椎板和关节突。 分类 从发病时间上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婴幼儿,少年,青少年和成年四种。婴幼儿是指发病在0-3岁,少年是指发病年龄在4-10岁,通常是在青春期前;青少年发病年龄在10岁-骨骺闭合的青春期,是成年前脊柱侧凸最常见类型,;而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指青少年期间形成的脊柱侧凸,由于没有进行治疗,或者进行了一定治疗,但是畸形没有明显改善,进入成年期有进一步进展的侧凸[1]。 临床表现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胸腰椎骨折诊疗规范意见初稿 常德市第一中医院脊柱科周明 一、疾病诊断 1、诊断标准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胸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或不伴 神经损伤。 (3)辅助检查:X线、CT(三维)、MRI、骨密度。 2、诊断 1、病名:胸腰椎骨折 2、中医辨证分型;早期血瘀气滞型,中期血瘀痹阻型,后期肝肾亏虚型。如:胸腰椎骨折骨折(早期气血瘀阻型)。 3、西医分型:(压缩性骨折型、爆裂性骨折型、安全带骨折型(chance骨折)、骨折脱位型);如: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二、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1)适应症:各类稳定性脊柱胸腰段骨折;程度较轻的不稳定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者;X线拍片、CT平扫显示椎体高度丢失<1/3,椎管内骨块占位小于30%者;老年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者。 (2)复位方法:①、过伸牵引下体位复位:患者俯卧硬板床,双手过肩紧握牵引床,两助手站床尾,向上牵引患者双下肢,直至胸腹部离开床面,使脊柱过伸,整复者手掌按压伤椎棘突,使得患者身躯处于过伸位,以利复位。 ②、垫枕法:牵引复位之后,患者仰卧硬板床,伤椎为中心下垫软枕,从5cm开始每日增高1-2cm,至15cm,逐渐加厚,使脊柱过伸,伤椎复位。此法也适用于高龄体质较差者同时不能耐受过伸牵引下体味复位者。 (3):复位后锻炼:①、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在木板床上,用头部、双肘及足跟五点支撑起全身,背部尽力腾空后伸。伤后7-10日可采用此法。②、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部、双足支撑用力,使全身腾空后伸。伤后2周可采用此法。③、飞燕点水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一)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一) 作者:刘洪智,李明,孙书海,孙煜杰 【关键词】陈旧 摘要:〔目的〕探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1998~2003年收治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有脊髓损伤病人36例,均采用经后路椎管前方减压。〔结果〕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后凸畸形矫正满意,除3例完全性截瘫病人以外,其他病人均有Frankle分级Ⅰ级以上恢复。〔结论〕经后正中入路可以有效地实现椎管前方减压。 关键词:陈旧性骨折;胸椎;腰椎;手术治疗;脊髓损伤Surgicaltreatmentofoldthoracolumbarvertebralfracturewithkyphosisandspinalcordinjury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urgicalmethodandclinicaleffectsforthetreatmentofoldthoracolumbarvertebrralfract urewithkyphosisandspinalcordinjury〔Method〕Thirtysixpatientswitholdthoracolumbarvertebralfracturewithkyphosisandspinalcordinjuryfrom19 98to2003,allhadundergoneanteriordecompressionthroughposteriormedianapproach.〔Result〕Allpatientswerefollowedup.Kyphosiswasrectifiedwell.TheFrankleclassificationofallbut3patientswit hcompleteparaplagiaincreasedoneormoredegreesafteroperation.〔Conclusion〕Operationthroughposteriormedianapproachcanachieveanteriordecompressioneffectively. Keywords:Oldfracture;Thoracicvertebrae;Lumbarvertehrae;Surgery;Spinalcordinjury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多伴有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症状。对于其手术前后入路的选择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作者对1998~2003年间所收治的36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讨论。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8~2003年本院共收治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伴脊髓损伤病人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0~56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8例,重物砸伤6例。畸形部位:T116例,T128例,L111例,L26例,畸形累及多节段者5例。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为3个月~13年,平均15个月。入院前治疗:非手术治疗者11例,手术治疗25例,均行椎板减压,内固定物均为椎弓根螺钉系统,7例未行内固定。神经损伤情况按Frankle分级〔1〕评价,入院时及随防时的分级见表1。入院后均行X线片、CT及MRI 检查,术后及随访时均拍损伤部位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复查CT及MRI。术前术后均测量椎体压缩百分比及后凸角。复查CT者比较AA'线(椎体前方高度,见图1)差异。明确椎体前方减压情况。 12手术方法 局麻加强化麻醉或全麻生效后,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胸部及骨盆下垫枕,使腹部悬空以利呼吸,并减少术中出血。置骨折部于手术床的关节部位,术中可利用其复位。后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其上下各一椎体,有内固定者先行去除,再行椎管前方减压。要达到彻底有效的前减压,减压椎管横经应达到椎管前壁或硬膜宽度的1/2以上塌陷椎体后缘再咬除之。如椎体后缘塌陷后未达硬膜宽度的1/2,则应自对侧椎弓根内侧凿断椎体后缘,再行塌陷切除之。对楔形变较重的椎体可行后路楔形截骨,根据术前X线片及术中所见决定截骨大小。减压完成后,通过转棒、撑开等方法使骨折复位,纠正后凸畸形(见图2、3)。充分植骨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首先应行后柱充分植骨,然后视情况行经椎弓根椎体间植骨或椎体成形术。内固定器械本组采用枢法模公司TSRH、Tenor、北京富乐公司Scoffix及史塞克公司Diapsion 等。术后卧床4~6周,戴腰围起床活动。图1椎管前方高度测量法示意图TD线:椎管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