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

(3)战则请从.从:()(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②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⑤庖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同“遍",遍)

C.夫杀人以活.畜(使……存活) D.人主安能不好.士?(爱惜)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至之.市

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

D.夜叩门而.谒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 甲、乙两个文段,反映了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

是 : 。6. 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三)[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见小利不动⑤,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⑥大利大患。夫惟养⑦技而自爱⑧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将鼓.之()(2)故逐.之()(3)凡主将之道.()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知势而后可以加.兵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B.无敌于.天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D.一静可以制.百动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既克,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5.【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望其旗靡.()会.匈奴大入塞()俄而

..,斩首数百级()

范兵不敌.()公将鼓之.()范乃.令军中褥食()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之时。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_________________。(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五)【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 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 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 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④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⑤勍(qíng):强而有力。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⑴宋人既.成列()(2)不鼓.不成列()(3)公伤股.()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5.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⑴[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⑵[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7.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六)阅读下面古文,回答下列各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

【乙】

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 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2分)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公将鼓之.不若弃之.B: 可以.一战故为贪利以.诱之

C: 乃.入见乃.止以待之D: 战于.长勺言于.玮曰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小惠未徧.徧:(2)神弗福.也福:

(3)玮侦虏兵去.已远去:(4)玮又使.人谕之使: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 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3分)

答案:

(一)1.(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

2.B

3.(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4.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译文: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给与百姓恩赐就能社会安定,帮助百姓就能国家富强;非难百姓天下就会危险,违背百姓国家就会灭亡.”

(二)

1. A

2. B

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为使牲畜活命而杀人,不也太不仁义了吗?

4.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思题意符合即可)

5.示例:(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 (4)得道。(其出其中一点即可)

6.开放性题目(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同意赵筒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译文:赵简子有两匹白骡而又特别喜欢它们,阳城胥渠在广门任小官,夜晚叩门求见,说:“您的臣子胥渠得了病,医生告诉我说:‘只要得到白骡的肝脏,病就可以治好,否则就要死。’”看门的人进去通报,董安于正在旁边侍侯,愤怒地说:“胥渠啊,竟想得到我们君主的白骡!请让我立即把他杀掉。”简子说:“杀人却是为了保全牲畜,不也太不仁义了吗?杀牲畜来救活人,不是非常仁义的吗?”于是召来厨师杀死白骡,取出肝脏拿去送给阳城胥渠。没过多长时间,赵简子发兵攻打狄人。广门的小官左边带七百人,右边带七百人,都最先登上城头,得到敌人的头。君王怎么能不喜欢读书人?

(三)1.(1)击鼓进军

(2)追击、追赶

(3)方法(原则、道理、规律)

2.C

3.(1)已经战胜,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2)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或:小的利益(好处)和小的祸患,是不值得辱没我们的技艺(才能)的。

4.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5.都主张作战时要详察敌情(知已知彼),把握战机,后发(不轻举妄动,要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轻举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四)1.倒下正遇上一会儿抵挡助词,无实义就

2.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5.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译文: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发紧急公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人。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不能对抗。

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士兵将两个火炬交叉绑扎,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军营中星状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等到天亮快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垫上吃饭。清晨前往敌阵,一会儿,杀了数百个匈奴人,敌人自相踩踏,死者有一千余人,从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

(五)1.(1)已经(2)击鼓进军(3)大腿

2.C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及其未既济

6.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7.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

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六)1.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 C

3. (1)通“遍”,遍及,普遍

(2)赐福,保佑

(3)离开

(4)派遣

4.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5. 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

译文: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疲劳极了,都很高兴,使军队严整地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pdf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所以 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 二、语音 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 三、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狱2.必以情实情——感情 3.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4.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5.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6.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7.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 五、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六、一词多义 1、师: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属: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4、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 5、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6、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可以一战(凭借) 7、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公将驰之(代词,齐师) 七、重点词语解释 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2、望其旗靡靡:倒下 3、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初三语文第 1 页共 2 页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完成22-24 题。( 7 分) 十年春, 齐师伐......我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22.选出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 分) A.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C.问:“何以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一鼓作气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3. 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乃入见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 分)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答案:

22. ( 2 分) A ( 谋划) 解析: B. 长远的/ 传得远, 远播; C. 询问/请教; D. 振作/ 做、干 23. ( 2 分) B ( 介词, 凭借) 解析: A. 于是、就/ 竟然; C. 在/ 对; 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 24. ( 3 分)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 ( 1分) 我不敢独自享用, ( 1分)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分) (2015新疆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望其旗靡,故逐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乡人曰其真不知马也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D.公问其故马无故亡而入胡11.请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2.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物有哪些特点。(4分)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

《曹刿论战》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和(深谋远虑) 。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附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 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 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 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 分) (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 (3)战则请从从:(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 分)、 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 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 分) (二)[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 济。司马4 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 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 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 伤,不禽 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 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 成列:指摆好阵势。3 既:尽,全部。 4 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5 陈:通“阵”,指摆好阵势。 6 门官:国君的卫士。 7 重 (chóng):重复,再次。8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 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神弗福也福:(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 分) (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 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曹刿论战中考题(含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5广州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4题 [甲]公与之乘……故逐之。”《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公输》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________________ ②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 ③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 ④公输盘诎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____________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________________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2)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05长沙市)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故逐之。” [乙] 故曰……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三、(2006湖州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7-19题。(8分)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集锦及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4)元帝异.之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具以东渡意告之。译文: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答: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二)【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 15.翻译下面的句子。(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原文语句答题。)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⑴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驰:⑵一鼓作气,再而衰再:⑶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靡: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⑸虽欲言,无可进者虽:15、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彼竭我盈,故克之。⑵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4分)⑴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⑵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2012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答案:14、(5分)⑴驱车追赶⑵第二次⑶倒下⑷指责⑸即使15、(4分)⑴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⑵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16、(2分)齐鲁长勺之战齐威王爱蒙蔽17、(4分)⑴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⑵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

《曹刿论战》《曹玮用兵》对比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曹玮用兵》对比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 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2分)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将鼓之不若弃之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 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属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 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 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徧. (2)又何间.焉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2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最全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最全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一)“肉食者谋之,又何[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衣”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牺牲“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对曰: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大之狱,”公曰: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玉帛,弗敢加也,

(节选自《曹”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军吏以告,公曰: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国语·文公(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伐原》,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原国晋文公出兵讨伐【译文】:“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于是晋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2分)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公令疏军而去之((1)又何间焉( 2分))(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登轼而望之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A.可以一战 耳之日之粮闻寡人D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令以三C.其者 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的刿中话,曹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过(1)甲文主要通语言”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和鲁庄公的““ (用文中的词语作答))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2的写乙文,是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属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徧. (2)又何间.焉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2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 6.义乌市(09浙江省)

《曹刿论战》阅读题

《曹刿论战》阅读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____ (2)牺牲 ..玉帛____ (3)公令疏军而去.之____ (4)夫.信,民之所庇也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 3.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①______”和鲁庄公的“②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4.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①______,乙文写的是②______。

5.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①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②______”这一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内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将领)B.又何间.焉?(参与) C.必以信.(实情)D.小大之狱.(诉讼事件)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未能远谋 ..B.小惠未遍. C.可以 ..一战D.战则请从.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B.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显示了曹刿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C.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选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语言描写,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

2017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 一、按原文填空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战例之一 (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 和 (深谋远虑 ) 。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 (辙乱旗靡)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以弱胜强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1-14题。(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3.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5分) 答案: 1、①偏爱②确实,的确③担任④离开 2、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3.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后一问略)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 (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曹刿论战》中考题 一.阜新市(09辽宁省)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⑵彼竭我盈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 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 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18.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 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 二?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三.怀柔区(09北京市) 10.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2)牺牲玉帛(3)小大之狱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 (2)可以一战: (3)一鼓作气: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四?莆田市(09福建省) 5.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3分) (1)又何间焉? (2)神弗福也。(3)公问其故。 6.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 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 (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⑵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 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岀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六.义乌市(09浙江省) 十年春…战则请从。”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七简要回答: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岀自本文的成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相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曹刿认为进军、反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击开始的时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本文说明了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5. 本文“论战”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以 线索,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_______________ 和军事上的__________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不顾同乡劝阻“请见”,表现了他勇于为国分忧的爱国热忱。 7.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 (2)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docx

全国各地文言文《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6 湖州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 17-19题。( 8 分)九、(2007 临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17.解下列加点的。( 2 分)[ 甲] 既克,公其故。??吾其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①肉食者之,又何焉()[ 乙 ] 于是入朝威王,曰:“臣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 ②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于徐公。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由此之,王之蔽甚矣。”(自《忌王》) 18 . 用代翻下列句子。(3分) 18.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 吾其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之妻私臣()( 4)今地方千里() 19 . 全文,曹的“ ”表在哪些方面(3分) 19.把下面的句子翻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2006 年哈尔滨市)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曹》段“十年春??从。”回答 9— 12 。( 8 分) 20.[ 甲][ 乙 ] 两文中都有性的。[ 甲 ] 文中性的是“____________ ”和“ _______ 9、解文中加点的。( 2 分) 文中忌在威王,运用__________ 的方法得出的性的是“________ ”。福:: 21.根据 [ 甲][ 乙 ] 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 10、把下面句子成代。( 2 分) (1) [ 甲 ] 文中曹的智慧表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乙 ] 文中忌成功地服了王,他的方式我今天的人交往有什么启示 11、曹争取得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写人争的冷漠度何庄公的浅陋是了反曹的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十、(2007 温州)《曹刿论战》17.解下列加点的。(4 分) 五、(2007 年青海省) (1)又何焉(2)公将鼓之(3)遂逐(4)望其旗靡 文言文《曹》,完成11—— 16 。( 14 分) 18.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 11. 解下列句中加点的含。(任两小, 2 分) (1)日:“肉食者鄙,未能。” ( )乃入。 ( 1)肉食者之,又何焉( 2)肉食者鄙,未能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 ) 分人。” ( 3)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其乱,望其旗靡 19.用代翻文中画的句子。(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下列句子的停划分正确的一是( 2 分) 20.曹国“可以一”的条件是什么(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十二、(2007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曹刿论战》《左传》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 解下列句中加点的含。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肉食者之,又何焉( 2)肉食者鄙,未能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 用代写出文中画句子的意思。(3 分)(3)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其乱,望其旗靡 小大之,不能察,必以情。12. 下列句子的停划分正确的一是(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曹的主要略思想是什么( 2 分)13. 用代写出文中画句子的意思。( 3 分) ( 1)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大之,不能察,必以情。 ( 2)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2 分) 16. 曹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合全文明理由。(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